太子政变后,朝中局势发生惊天逆转,神龙政变后的两大政治派别——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团和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均元气大伤,再无左右朝政的能力。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呀!但是唐中宗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武三思一死,便再无人能牵制住以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唐皇族,李唐皇族在政变后逐渐占据了上风。
唐中宗缘何对自己的亲弟弟如此绝情?这都是野心家韦后的杰作。武则天晚年,当时相王李旦被封为皇嗣,其身份等同于太子。而李显呢,还是那个被母亲囚禁在荒蛮之地的庐陵王。若不是武则天晚年开始顾念亲情,加之狄仁杰等李唐旧臣的积极游说,李显如何守得云开,阔别20载还可以返回繁华的长安城?但如何安置李显,让一向精明果断的武则天也犯了难。恰在此时,小儿子李旦为母亲解决了这个难题。庐陵王李显回朝不久,李旦即以身体微恙无法参与政事为由,奏请武则天让李显做太子。武则天顺水推舟封李显为太子,封李旦为相王。李旦的仁义之举得到了满朝文武的一片赞扬,这也是后来李旦赤裸裸的“篡位”之举却少有人反对的原因所在,此是后话,暂且不表。对于李旦的让贤,韦后可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将当前形势仔细分析给唐中宗听:您的皇位可是您的弟弟李旦让贤才得到的,可难保哪一天他突然后悔了想再要回皇位呀!而且相王在长安城的根基可比咱们深厚得多,您的这个太子之位能不能做得安稳现在还实难下结论。因为韦后的挑拨,唐中宗心中起了猜疑,开始有意疏远相王李旦。
唐中宗又为何对韦后的话如此深信不疑?这是因为20年前被流放房陵,韦氏并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一路相伴左右,不离不弃。唐中宗永远忘不了20多年废黜生活中,在他屡屡担心母亲武则天要对他痛下杀手而几近崩溃时,是韦氏陪在他的身边安慰他鼓励他,共同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在唐中宗的心目中,这个与他共过患难的人才是他的真正亲人,他不相信她还能相信谁!但是唐中宗不知道,在离开房陵启程回京的路上,他的“贤内助”就已经与他渐行渐远了。20多年的流放生活让韦后想明白一个道理:权力是个好东西呀,如果没有权力,甚至连生命都无法保障。而武则天称帝让韦后看到了希望:一个女人也能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既然如此,自己为什么要辅佐李显这个窝囊废呢?就这样,韦氏开始计划取代唐中宗。而离间李显与李唐皇室之间的感情是计划的第一步,解决掉李家皇族便是计划的第二步。
随后的神龙政变,李旦因拥立有功,被唐中宗封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与国政。然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相王李旦就上表辞去太尉一职,因为他态度坚决,毫无转圜余地,唐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唐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李旦立为皇太弟,对这一称呼,又因为李旦的坚决推辞而作罢。其实,唐中宗和韦后是想借用对付张柬之等人的办法对付李旦,重拾朝中威严。但显然李旦也不是傻子,他早已摸清了唐中宗的意图,对于唐高宗的种种封赏,屡屡不受,唐中宗与韦后也拿他没有办法。
如今,太子政变更加验证了韦后的说辞:最危险的敌人可能就是自己的亲人。如此一来,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更不能留,夫妻二人开始阴谋策划削弱以相王为首的李家皇族的势力。因而政变结束后,中宗扩大了株连范围,想把相王和太平公主也牵连进来,借着这个案子将他们俩一网打尽。唐中宗夫妇的司马昭之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快就有大臣上表进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则天,以天下让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内所知。”反对浪潮十分强烈。唐中宗也不敢与广大朝臣对着来,既然不好追究相王李旦的责任,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剪除他的羽翼,把他的儿子们逐出京城,外调到地方任别驾。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山高皇帝远,没有那么多顾忌,反而更容易给竞争对手以喘息的机会。而有个人正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招兵买马,壮大自己,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相王的儿子李隆基。
在李旦的诸子中,李隆基排行第三,庶出。3岁时,被封为楚王;7岁时,年幼的李隆基已经开始出宫建置官属。神龙政变后,因父亲拥立之功,李隆基被升为卫尉少卿,主要掌管武库兵器及守卫宫门,有权调配禁军。于是,李隆基便利用职务之便,与禁军“万骑”中的一些人有了频繁的交往。22岁时,李隆基以临淄王、卫尉少卿(四品)兼潞州别驾的身份来到潞州。潞州是今天山西省的长治市,位于太行山区,战略地位很重要。不过潞州别驾却没什么重要性,名义上是潞州的副长官,实际上就是个闲职。这次外调,怎么看李隆基都亏大发了。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虽然李隆基在物质上失去了很多,然而他收获的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自由。以前在长安,李隆基做什么都要受到严密的监视,到了地方后,犹如鱼入大海,鸟上青天,有了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在这次外调过程中,李隆基真正地了解了民间,这对他是个难得的历练,为他日后提供了重要的执政基础。而凭着高超的交际能力,李隆基在民间有意结交一些有识之士。如后来封为邓国公的张,家里非常有钱,喜欢打猎,好交朋友,跟李隆基性格很相投,两个人往来频繁。又如后来封为成纪侯的李宜德,当时是大户人家的看门人,李隆基见他矫捷善骑射,就以五万贯钱将其买下。这些人都成为李隆基日后起事的重要帮手。
解决了来自李唐皇族的威胁,韦后开始大力起用韦家人。重俊政变后,朝廷高层出现一些空缺,韦后马上安排了自己的堂兄弟韦温和族人韦安石、韦巨源填补上去。一时间,韦氏一族风头无两,堪比武则天执政时的武氏一党。而对于女儿卖官鬻爵的违法行为,韦后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大加纵容。对此,唐中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利欲熏心的韦氏母女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令很多大臣心生不满。其中,前许州司马参军燕钦融上书唐中宗,将韦后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危害公家等罪行一一列出,言之凿凿,毫无惧色,弄得唐中宗无言以对,只好让燕钦融先行退下。哪知唐中宗与燕钦融的秘密谈话早已传到了韦后那里。燕钦融还没有走出皇宫,韦后便指使亲信假传圣旨将燕钦融追回,最后更是当着唐中宗的面,将其活活摔死。这不是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嘛!唐中宗甚为震怒,与韦后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争执。
眼见唐中宗渐渐脱离自己的掌控,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努力将要化为乌有,韦后如何甘心。安乐公主呢,一直为唐中宗不愿册立自己为“皇太女”的事而耿耿于怀。就这样,被权力欲望蒙蔽了双眼的母女俩儿,违背天理伦常,竟合谋欲除掉唐中宗。不日,唐中宗在书房处理政事,安乐公主便带着由韦后亲手烹制的唐中宗最爱吃的糕点来看望唐中宗。唐中宗以为这是韦后在间接向自己示好,便欣欣然大口吃了起来。唐中宗哪里知道在他眼中充满爱意的食物,却是致命的毒药,片刻后便一命呜呼了。考虑到唐中宗的突然离世将会给朝堂带来的巨大震动,韦后决定先秘不发丧,当务之急是与亲信商议好对策。韦后和其兄韦温商定,立唐中宗的第四子——16岁的李重茂为太子。此外,韦后又下令从各地调来5万人马屯驻京城,以韦温为总指挥,韦温的儿子和韦后的其他兄弟分管禁军,保卫皇宫。待一切布置妥当,韦后才宣布了唐中宗的死讯,宣布皇帝遗志,开始临朝掌政。
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如今韦后此举不正是当年武则天篡位的翻版。武则天称帝时,李唐皇族已然九死一生,如果让韦后篡位成功,那等待他们的将是另一场浩劫。这时,李唐皇族年青一代中最杰出的领导者李隆基站了出来。李隆基此刻正身在长安,唐中宗被害前,正着手准备去南郊祭拜昊天上帝,按照惯例,诸王要回到长安参加盛典,李隆基趁此机会回到长安。李隆基在京城进行了广泛的活动,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和重要大臣,并渐渐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唐中宗被害,韦后临朝,这一连串突发事件给了李隆基一个绝佳的契机,以匡扶大唐的名义发起政变,再不必担心蒙受犯上作乱的恶名。而此时,有一个人找上了李隆基,并与其结成了重要的政治同盟,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大唐身份最尊贵的公主,她的父亲是大唐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母亲是大唐的皇后、大周的皇帝武则天,长兄李弘被追谥为孝敬皇帝,次兄为章怀太子李贤,三哥和四哥分别是大唐的唐中宗和唐睿宗皇帝。而太平公主有过两次婚姻,她的第二任丈夫则是母亲武则天的娘家人。所以,无论是李家人掌权,还是武家人上位,敏感的身份,都无损太平公主的权益。但是韦后篡权,这情况可就大大不同了。因此,太平公主决定联合侄子李隆基,铲除韦氏势力集团。
710年6月20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俩打着继承唐命的旗号,携手发动政变。精心的布局,加上韦后母女在宫中施行暴政,早已惹得天怒人怨,所以起义军并未受到拼死抵抗,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入了皇宫,杀死了韦后母女俩。自此,韦氏之乱宣告结束,这两个野心勃勃妄想成为武则天第二的女人,最终沦为了刀下亡魂。
政变胜利后,相王李旦以辅佐少帝的名义被迎进宫中,三天后,太平公主传少帝命,将皇位让给相王李旦,李旦重新登上了皇位,李隆基也因功被封为太子。李隆基的帝王之路只剩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