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年,唐玄宗改年号为开元。正如年号所传达的信息那样:开元,开启的不仅是大唐新的纪元,更是华夏神州熠熠生辉的新篇章——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大唐盛名名扬海内外。从此,史册上永远地留下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便是开元盛世。
自古以来,一个盛世王朝的出现,明君贤相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皇帝明,则任人唯贤,四海升平;皇帝昏庸,则任人唯亲,妖孽横行。历代杰出的帝王,都非常重视宰相人选的选拔,唐玄宗也不例外。在开元前中期,唐玄宗先后任用了姚崇、卢怀慎、宋璟、苏颋、张嘉贞、源乾曜、张说、韩休、张九龄等贤相,在他们的辅佐帮助下,唐王朝迎来了累累硕果。
唐玄宗李隆基铲除了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逼迫太上皇李旦退位,结束了大唐长达一年多的二王政治局面,成为名副其实的真皇帝。此时唐玄宗年仅29岁,正是一个人最踌躇满志的时候,具有政治抱负的唐玄宗打算开创一个太平盛世,再创唐太宗“贞观之治”的辉煌。可是,光自己有满腔热情也没有用呀!唐玄宗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君主,他反复研究了唐太宗的理政过程,认为贞观盛世的出现,是明君贤相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到这一点,唐玄宗积极物色既有治国之才又十分可靠的宰相来辅佐自己,经过反复权衡,唐玄宗将被贬到地方的姚崇提拔为宰相。
姚崇出任宰相时,向唐玄宗提出了十项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采纳。这十项建议具体指:第一,以仁义为先,不要倚靠刑罚来巩固统治;第二,现在国力有限,经不起折腾,十年之内边关不要开战;第三,不得重用宦官,免其干预朝政;第四,皇亲国戚在朝廷不要担任重要官职;第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犯了法就要受罚;第六,除了正常赋税之外,取消一切额外征收;第七,禁止营造宫殿寺院;第八,以礼对待大臣;第九,允许大臣对朝廷政事提出批评建议;第十,严禁外戚干预朝政。这十项建议完全是姚崇针对唐开创以来在政治统治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而特别制定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以说是唐玄宗执政前期的施政纲领。
施政纲领是提出来了,可是如果不严格执行,那也不过就是白纸黑字,根本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而姚崇上任之初,即大刀阔斧开始拨乱反正,积极保证十条建议的贯彻实施。这不,唐玄宗的二哥申王李成义成为了这十条建议的第一个挑战者。714年,申王来找唐玄宗走后门:李成义王府里的录事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了,忠心耿耿,李成义想把他从九品录事提拔为八品的参军。这个申王从自己登基以来可是一直谨守本分,虽然没帮助过自己什么忙,但是也没有给自己惹过什么麻烦,这不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帮助嘛,况且唐玄宗对待自己的亲兄弟可是出了名的好呀,所以就答应了申王的要求。这时候姚崇跳出来反对了,就反问唐玄宗:“皇上您拜我为相的时候,不是答应过我要整顿吏治,绝不再搞斜封官这老一套了吗?如果皇帝不爱惜官职,整天拿官职卖人情给皇亲国戚,那朝廷也就没有什么纲纪可言了。”唐玄宗听后非常惭愧,赶忙回绝了申王。申王来走后门,这消息瞬间在皇亲国戚之间传扬开来,大家都在观望,盼望着唐玄宗能够答应此事,这样他们又可以像唐中宗、唐睿宗时期一样,通过卖官鬻爵给自己搞点额外收入。然而申王这里碰了钉子,皇亲国戚也都死心了,谁也不敢再到唐玄宗这儿走后门了。
姚崇这招也算是敲山震虎,借着申王这件事,敲打皇城根下的皇亲国戚。可偏偏有人当耳旁风,非要顶风作案,这个人就是王皇后的妹夫尚衣奉御长孙昕。长孙昕因为琐事对御史大夫李杰有意见,便指使亲信杨仙玉在李杰下朝后必经的巷子里袭击李杰。事发后,李杰上报唐玄宗索要说法,唐玄宗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勃然大怒,将长孙昕、杨仙玉活活杖毙,并亲自安抚了李杰,希望他以后仍要坚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好品质。
开元初期,与姚崇共事的副相是卢怀慎。在辅佐姚崇治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索性把处理事务的决定权都交给姚崇,不恋权、不专断,当时很多人都嘲笑他是“伴食宰相”。卢怀慎为官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清廉。卢怀慎身居要职,俸禄自然不少,可是他却把大部分俸禄都用来接济亲朋,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十分清贫。卢怀慎家房子特别破旧,连个像样点儿的门都没有,每遇下雨的时候,只能在门口挂一张破布帘挡雨。还有一次,卢怀慎生病,宋璟等朝廷同僚去他家探病,卢怀慎非常感激,就邀请他们留下来吃饭,还特意吩咐厨子晚饭做得丰盛些,可端上来的仅是两盘素菜。由此可见,卢怀慎一家平时的生活又该是何等的寒酸。
“伴食宰相”卢怀慎已经去世,姚崇的搭档换成了源乾曜。源乾曜为政宽松,无为而治,他积极响应唐玄宗的京官外调地方任职的政策,主动将自己两个儿子外调地方为官。
716年12月,为官三载的姚崇辞去宰相的职务。卸任前,他向唐玄宗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开元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宰相宋璟。宋璟做事的第一原则,就是坚守正道,凡事坚持原则。因此,宋璟在仕途上可是吃了不少亏,招了不少罪。武则天晚年,宋璟是反对二张兄弟的英雄;唐中宗时期,他是反对武三思的英雄;唐睿宗一朝,宋璟又是反太平公主的英雄。因为反对这些当权人物,宋璟三次从中央被贬到地方。三落三起,一般人早被现实磨平了棱角,可是,宋璟嫉恶如仇的风骨始终不变。宋璟和唐初的魏征很相似,喜欢直言进谏。719年,唐玄宗的岳父王仁皎死了。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另外,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还是铲除太平公主集团的政变功臣,所以,唐玄宗下旨比照外祖父窦孝谌的先例,给王仁皎建一个高5.5丈的坟墓,以示隆恩。宋璟可没有照顾到唐玄宗的面子,严厉地批评唐玄宗:皇上您要是这么做了,那不是和追加韦庶人的父亲王位、擅作酆陵的中宗一样不成体统吗?唐玄宗认为言之有理,停止了越礼给王仁皎修大坟,还赏赐了敢于直谏的宋璟400匹彩绢。
宋璟的“伴食宰相”名叫苏颋,苏颋不仅才气纵横,而且和卢怀慎一样,懂得摆正自己的位置。但苏颋与卢怀慎不同的是,宋璟办事时,他不是不做声,而是积极帮着处理。每次宋璟到皇帝面前劝谏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帮腔。有时候宋璟与皇帝意见产生分歧,皇帝态度比较强硬,眼看宋璟都要扛不住了,苏颋还在那里坚持,一定协助宋璟把皇帝说服。
720年,张嘉贞继任宰相。提起张嘉贞拜相,这里面还有一点小插曲。宋璟卸任后,宰相候选人一直没有落实下来。唐玄宗心里有一个合适的人选,风度和操守都很好,是个当宰相的材料,可是一时就是记不得那人的名字,就向中书侍郎进行咨询:“这个人姓张,名字朕一时想不起来,可以肯定是两个字,现在在北方当将军,你有什么印象吗?”中书侍郎按照唐玄宗给出的限制条件进行筛选,以为是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唐玄宗便让中书侍郎起草一份任命张齐丘为宰相的诏书。然而中书侍郎退下后,唐玄宗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为了确保无误,就将以前看过的奏章都翻出来复核,翻到后半夜,忽然看见张嘉贞的奏折,一拍脑袋,朕的宰相人选可不就是张嘉贞嘛!于是,唐玄宗又急忙派人把中书侍郎叫了回来,重新起草任命张嘉贞的诏书!就这样,随着皇帝的一夜未眠,新一代宰相诞生了。张嘉贞为政严肃,许多下级官员都畏惧他。与前面几任宰相一样,张嘉贞虽身居高位,但是为政清廉,不置田园,全家过着清贫的生活。
其后的韩休也是大唐的一代明相。韩休为人正直,不畏强权,即便是皇上犯了过错,他也敢于上书痛陈得失。有一次,唐玄宗照完镜子,有点闷闷不乐。照顾皇帝饮食起居的近侍趁机问出了心中疑问:“自从韩休做了宰相,皇上您比以往消瘦了不少,既然如此,为什么您还任用他呀?”唐玄宗语重心长地回答:“韩休上任后,朕是瘦了些,但是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肯定受益了。以往萧嵩来奏事,总是一味地顺从于朕,朕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所以总是不太放心。但是韩休就不同,朕交代下去的事情,如果哪里欠妥帖,韩休就会据理力争,这就减少了朕犯错误的机会,所以交代给他做事,朕睡得很安稳。朕用韩休,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自己。”
纵观唐玄宗选用宰相,其特点有三:第一,任命宰相采取专任而不久任的原则,每届宰相任期均为三年。因为任期短,所以每届宰相都竭尽全力做出政绩,权力又不会失控,更加不会威胁到皇权。第二,不在乎出身,重视从地方选拔优秀的人才担当宰相一职。这些人来自民间,因而能从百姓疾苦出发,提出的政见更具有实际意义。第三,每一届宰相无不身体力行清廉为官,很好地配合唐玄宗早期提出的杜绝奢华的要求,这一时期,全国上下节约蔚然成风。
正是因为唐玄宗慧眼独具、知人善任、善于搭配,才会开元时期形成贤相满朝、天下大治的喜人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