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72900000002

第2章 应时而生——纳米的起源

纳米技术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如今已经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竞相研究的领域。那么,纳米为什么能在世界上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它是如何起源的呢?它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纳米的起源是个很偶然的机会。1985年,美国赖斯大学教授罗伯特?柯尔和理查德?斯莫利以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哈罗德?克罗托,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碳的球状结构。这是碳元素的新结构,又被称为是富勒式结构,它是由60个的碳原子组成的空心球状(诺贝尔博物馆里的富勒烯模型球碳,又名巴基球),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碳60,形状和足球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巴基球”,它是一种非常小的颗粒,据说直径只有0.7纳米。同时,碳60的发现者也因此获得了1996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纳米首次以长度单位出现。它刚开始被称为毫微米,也就是1/100微米。它是原子的4倍,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单个细菌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如果用显微镜去测它的直径,差不多只有5微米。你知道吗?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我们再把它径向平均分成5万根,每一根的厚度差不多就是1纳米。由此我们就能形象地理解纳米是多么的小了。

那么,纳米是怎么样被科学家应用起来的呢?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希望能通过一种很小的并且带有洞的物质来容纳原子和离子,把原子和离子与它相掺合,从而制作出若干新型物质的分子容器,这样对于研究宇宙化学、超导材料、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甚至医学等都有重大意义。然而,这只是科学家的最初设想,由于技术的局限一直没能付诸实践,直到纳米的出现才使得他们梦想成真。后来,利用纳米来发展的技术被称为纳米技术。但是,纳米技术并不是由纳米的发现者倡导出来的,而是由工程师埃里克?德雷克斯勒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想到的。那时他还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学生。当他偶然读到关于遗传工程的内容时,就想为什么不能用原子建造无机机器呢?后来经过研究他发现,以前的科学家就已经提到过与他现在的想法几乎完全相同的观点。于是他对纳米技术更为着迷。他认为,如果纳米技术能被应用,就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方便,利用它的自行复制能力就能使1台机器变成2台、2台变成4台、4台变成8台……能为那些饥饿的人们带来更多的食物;能为无家可归的人建造无数的房屋;还可以在人的血管里自由游动并修复细胞,从而可以防止疾病和衰老等等。但是,这也只是埃里克?德雷克斯勒的设想,当时他的这些想法并不被人们所接受,有的人甚至还认为他是个疯子。

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科学家对埃里克?德雷克斯勒的想法产生了兴趣。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宾尼希和罗雷尔等人发明了以前科学家所期望的纳米科技研究的重要仪器——扫描隧穿显微镜。它的出现在纳米的发展史上起到推动作用,因为它不仅以极高的分辨率揭示出了“可见”的原子、分子微观世界,同时也为操纵原子、分子提供了有力工具,从而为人类进入纳米世界打开了一扇更加宽广的大门。科学家很快就开始利用这台机器。90年代初,詹姆斯?金泽夫斯基和他的同事在使用扫描隧穿显微镜时发现它有极小的探头,并且能像盲人阅读盲文那样,透过物质的表面来记录原子的存在。因此他们就用35个氙原子拼出了IBM3个英文字母,这3个字母加起来不到3纳米长。后来,他和他的同事在这个基础上又制作出一台能计算的机器,即世界上的第一台分子算盘。该算盘很简单,只是10个巴基球沿铜质表面上的一条细微的沟排成一列。从理论上来讲,该算盘储存信息的容量是常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的10亿倍。它尽管在应用上还是比较烦琐,但已经显示了科学家在处理十分微小的物体方面所取得的惊人成就。这也是人们在纳米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大会和第五届国际扫描隧穿显微学大会在美国巴尔的摩同时召开,正式宣告了纳米科技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从这以后,纳米就被更多的科学家所关注,例如“纳米技术”、“纳米生物学”、“纳米粒子研究”等关于纳米的科学技术逐渐兴起,并且不断地推出新的研究成果。由此,纳米科技便正式步入科学殿堂,并迅速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同类推荐
  •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的环保之路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的环保之路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是一套自然科学类读物。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本丛书包括了人类生活、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关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青少年了解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在这里,既有令人感动的环保故事,又有深刻实用的环保知识,它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名守护地球家园的忠诚卫士。谢芾主编的《人类的环保之路》为丛书之一。《人类的环保之路》内容涉及人类与环境保护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克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克隆

    克隆是科学界的“历史性事件”,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创举”,对人类来说克隆是把双刃剑,是悲是喜?是祸是福?但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或许造福人类,或许带来灾难?我们希望克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是福音。本书主要介绍克隆的发明、特征、应用(医学和人类)以及各国在这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及科学价值等,这是一本关于克隆的科技小百科,是为了满足青少年了解克隆知识的需要而编写的,旨在培养广大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克隆的科普知识。
  • 万物家史

    万物家史

    本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门学科的发展史。对每一门学科的起源、脉络以及各学科间的互动做了系统、明晰的梳理。
  • 人类起源之谜总集

    人类起源之谜总集

    人类有史可查的文明只有5000年。然而近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了许多史前文明的遗迹,科学家望着这一个个挖出来的“历史”,不禁目瞪口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4000年前的电视机;古老图书馆里的科技文献;神话传说竟是史实……所有这一切不能有令我们产生联想,除了现在的人类文明之外,地球上是否还存在过另外的文明?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本书从科技、交通、地理、生物、天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不知的科学小常识,使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运用科学知识去指导工作、安排生活,避免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以提高生活质量。
热门推荐
  • 完美基因

    完美基因

    人类移民者降临辛柏拉的西大陆,希塞尔,利用从拉结尔星核中抽取的能量研制出了殒神之血,殒神之血使得一部分人类拥有了超乎常人的力量,被称为神子!主角接到拉结尔的神谕,为追回拉结尔的本源而降临辛柏拉,于是第一部的故事就在希塞尔大陆以及巴洛克罗兰大陆的天虹雨林,白月山脉,人鱼海域,曙光港,世界树迪尼亚的各层世界中展开。随着冒险的深入,辛柏拉上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也是渐渐浮出水面,而主角追讨的拉结尔的本源,拉结尔基因,也最终被定论随着最初的四位神子之一的米迦勒一起消失了……米迦勒去了哪里?主角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为了追回拉结尔基因而踏遍辛柏拉的五块大陆!踏入越深,知道的越多,就回越恐惧!
  • 十二条

    十二条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末世之神迹进化

    末世之神迹进化

    2035年6月9日,一场奇迹般的金光彩雨降临地球,最初的人们以为那是神迹,但谁又会想到?那不过是末世的开端.
  • 视刀环歌

    视刀环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起点

    重生之起点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你还在我身旁。吴起回到初三时代,努力弥补遗憾的故事。
  • 风水大宗师

    风水大宗师

    九道河子,九龙盘踞。地因其名,有穴贵不可言。三百年前杨家先祖因妒坏陈家风水,导致陈杨两家恩怨纠缠百年。北京有一风水师,千古奇人,自称:卧龙。
  • 纽扣杀人案

    纽扣杀人案

    性格叛逆又早熟的高中女生邱元元热衷于收集自杀遗言,并为自杀者实现遗愿。随之,网络上惊现“人血纽扣”连环命案和一卷杀人现场的录音,而元元也离奇失踪……三年后,谶语应验,传说中的纽扣杀人案相继发生……
  • 木乃伊的黄金面具

    木乃伊的黄金面具

    黄沙掩隐的死灵之城,神秘莫测的黄金面具,棺椁里的木乃伊突然复活……
  • 围城绝恋

    围城绝恋

    一部民国背景下军事题材的爱情小说,述说了乱世中的爱恨情仇。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不失为一部佳作。闲暇之余,随手翻阅,也是极好的呢0。民国,乱世,埋葬了多少英雄与佳人的风花雪月……余佳因,一个生在军阀世家长相清秀有着淡雅气质的女子。徐文斌,一个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内心却藏着一个打倒军阀解放群众的伟大抱负。他们的相遇起于一场精妙绝伦的计划,却终于一场意乱情迷的爱情。真心与诡计,爱情与信仰,虚虚实实,是是非非,谁又能辨明?百转千回,浪沙淘尽。始悟真情,为时晚矣。那些大义凛然、奋不顾身,终究不过醉里看剑。最后,他只愿回到最初,不论成败,无关风月,只求一心人,白首不分离。【作者简介】
  • 般若心经略疏

    般若心经略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