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96600000002

第2章 格物篇

讲认知事物的规律。如盈虚、转化、祸福相依、相对、绝对、内因、外因等。古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做了深入的研究,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真理,哲思焕发,耐人寻味。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出处

《庄子·天下》。

释义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之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一尺之捶是一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

延伸阅读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在“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出处

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释义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的大意是这一方不予以堵塞,另一方就不能流淌;这一方不予以阻止,另一方就不能通行。原是指要塞止佛、老之道,以便使儒道得以流行。现常用来说明不抑制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就不能树立起来并发扬光大。

延伸阅读

《原道》是唐宋首席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批驳、斥责佛、老,推崇、宣扬儒家的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原”,在这里作动词用,有探讨、推究的意思。韩愈就是要通过他的“原”,通过他的探讨和推究来阐扬、光大儒家的“圣人之道”,并对佛道两教予以严正的诘难与训斥。韩愈所遵从、所褒扬的“道”是儒家的这个“道”,而不是老子的那个“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出处

战国屈原《卜居》。

释义

一尺可能会成为短的,一寸可能会成为长的;任何事物都有不足的成分,聪明的人也有他不能了解的。原指占卜并不能完全解决人所疑惑的问题。后用以说明事物互有长短,各有利弊。

延伸阅读

《卜居》篇中写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复见”,为此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就前去见太卜郑詹尹,请他决疑。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恶颠倒的一连串疑问,然后詹尹表示对这些疑问“龟策诚不能知事”,只好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显然,《卜居》并非真的问卜决疑之作,只不过设为问答之语,以宣泄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意而已。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出处

《老子》五十八章。

释义

正常的事可变成奇特的,善良又可变成妖孽。说明正、善会向其对立面奇、妖方面转化。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认识,是对辩证法的一大贡献。但他忽视条件的作用,使其辩证思想不能正常发展。

延伸阅读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天地间一切事物就这样成败交替,阴阳相易,祸福相倚。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释义

圣人上千次地考虑,必定有一次失误的时候;愚笨的人上千次地考虑,总有一次是得当的时候。

延伸阅读

《史记·淮阴侯列传》又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后以“千虑一得”用作自谦之词;也以“千虑一失”告诫人们不要自恃聪明而不谨慎,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出处

《老子》二章。

释义

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是互相对立而形成。意谓事物都有对立面,互相依存。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生:由相互对立而产生。相成:由相互对立而形成。

延伸阅读

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很容易理解为有可以生无,难和易可以互相转化——因为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实,这或许是片面的。在平地骑车是省力的,我却要骑得很慢;在上坡骑车是困难的,我却要骑得很快。不是不理解事物的客观情况,也不是不了解顺应地利的重要性。就如开车爬坡的时候,需要把发动机的转速降下来,而不是加转速。所以,是的,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上来说,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有和无,难和易,都是事物某个特定时刻的状态。我们要研究它,不应该局限于这样的表象,而应该通过这些现象来挖掘其内在的关联和本质。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需要挖掘事物间的相互关联,合理安排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举重若轻,就是游刃有余。这正是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出处

南朝梁代范填《神灭论》。

释义

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失去,精神也就消亡了。说明精神从属于形体,它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

延伸阅读

范缜的《神灭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出处

宋代苏轼《琴》诗。

释义

如果说琴声发于琴上,那么,琴放在琴盒里为什么它就不鸣了?如果说是发于人的手指上,那么,为什么不从你的手指头上倾耳谛听?这两句诗写得俏皮但又富有哲理,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有关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

延伸阅读

此诗反映的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出处

《老子》三十六章。

释义

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说明夺予之间的对立转化关系。

延伸阅读

《老子》三十六章论述了一种荡秋千式的局势推动术——“取与之术”的玄妙性、有效性;认为懂得施行“取与之术”是行为者灵动因应的内明境界的外在表现,也是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机理之所在。老子因此主张以柔弱灵动的行为方式处世,不轻易“以邦之利器示人”。这是与“不以兵强天下”相对应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渊中有鱼,柔若水的邦中有利器,因此,柔中寓刚,以柔护刚,保有以刚作出奇闪击的后续潜力是老子贵柔的有机组成部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

《老子》五十八章。

释义

灾祸里面有幸福的因素依附着,幸福之中有灾祸的因素隐藏着。说明祸与福的辩证关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事物无不向它的相反的方向转化。

延伸阅读

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将“祸”“福”对立统一起来,有了“祸”要想到与之对立的“福”,有了“福”要想到与之对立的“祸”,并且要从“祸”中看到“福”的希望,从“福”中看到“祸”的存在,这样才能较好地处理“祸”“福”矛盾。老子在这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辨证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出处

《老子》四十三章。

释义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行于天下最刚强的东西中。说明柔弱能战胜刚强的道理。但这并非绝对规律。

延伸阅读

老子的哲学就像一个隐居山林的老道,发出一连串令人迷惑的古音。当世人都在追求着强大,强化着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时候,老子则提倡“知其雄,守其雌”,利用反向哲学逻辑,认为欲真正强大,当从强的反面——弱处做起。而老子的哲学可以说是“女性哲学”,充满了一种柔性精神。关于柔弱,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在老子认为,以水的柔弱去攻坚强是没有不胜的,一切应以柔弱为先。用到人际关系上,柔弱亦即委曲,故阐明柔弱之理,亦即阐明委曲之理,懂得委曲之理,才能“报怨以德"。但老子说的“委曲"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为了“求全”,即以柔弱克刚强,以自然之道最终达到和睦共处,而消冲突和战乱于无形。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出处

《论语·阳货》。

释义

不知道吗?最坚硬的东西,磨而不薄;最白的东西,染而不黑。比喻意志坚强、品德高尚的人,虽受环境的影响但不起变化。

延伸阅读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本章表现了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性。孔子取喻,意在供食用,意思是我岂能像瓠瓜一样,仅能供使用,而不能供食用。从内质讲,我属坚白耐用之物,从外用角度讲,我不仅能供使用,亦可供食用。本章孔子答子路劝谏,比前章周备详密,亦表现出孔子通权达变,灵活周详的圣人风范。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出处

《左传·僖公十四年》。

释义

谓皮既然不存在,毛也无处依附。比喻失去了基础和根本,与之有关的事物也不复存在了。

延伸阅读

鲁僖公十四年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往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善,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财物就是不祥,使邻邦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丧失了,用什么东西来维护国家(的生存)呢?”虢射说:“皮如果已经不存在了,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失去信用,背弃邻国,一旦发生了患难,谁来周济我们?没有信用,患难就会发生;丧失救援,国家必然垮台。这就是(事理的)必然结果。”虢射说:“(给他们粮食,)秦国对我们的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却反而加强了敌人的实力,(所以)不如不卖给他们粮食。”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即使亲近的人尚且会为此成仇,更何况是冤家对头呢?”惠公不听。庆郑退出去,说:“君王早晚要懊悔这件事的!”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出处

汉代桓宽《盐铁论·轻重》。

释义

茂密的树林下面没有旺盛的青草;在没有平整的地里,长不出好的禾苗。比喻在强大的势力下,弱者会受到压制和侵害。

延伸阅读

桓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汉宣帝时被推举为郎,曾任庐江太守丞(生卒年不详),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盐铁论》是根据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的文件写成的政论性散文集。它比较生动地记述了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贤良”、“文学”们的辩论,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和风俗习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写作上,它通过一定的集中和概括,描写了几个各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语言和描写文字比较生动,感情色彩也比较浓;特别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这在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出处

《孟子·告子上》。

释义

如果得到适宜的滋养,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适宜的滋养,没有东西不能消亡。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原本没有的可以产生出来,失去必要的条件,已有的也可以不复存在。

延伸阅读

孟子认为,仁义之心是要自己去维护的。孟子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放其良心,也就是失其本心。意思是纵然是存于人的有不良的心,难道是没有仁义之心吗?这样所以放失了他的良心,就像刀斧之于山上的树木啊,天天去砍它可以使山上的树木变得美好茂盛起来吗?良心如果天天去摧残他,也会像山变得光光的一样,没有了。孟子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如果得到的正确的养护,没有东西是不生长发展的。如果失去了正确的养护,就没有什么物是不会消亡湮灭的。孟子认为心也是这样的,他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说明:“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孔子的意思只要操持着就会存在,舍弃了就会消失,悄然的生起和消失没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向。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处

《论语·阳货》。

释义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便有很远的差别。说明环境、生活习惯会对人的思想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习与性成”。

延伸阅读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与人在生而具有的秉性、潜质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环境影响、习染和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彼此之间很大的差别。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世界上所有现代人的DNA有99.9%以上都是相同的,各民族的差异仅在于客观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后天获得的性状不同。这个结论有力地印证了孔子关于“性近”“习远”的论述。孔子关于“性近”“习远”的论述反映出他对人性平等的理解,打破了那种认为人天生就有优、劣之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偏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不但提出了不分贵贱、贫富和地域,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付诸实施,突破“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柔弱胜刚强。

出处

《老子》三十六章。

释义

柔弱能战胜刚强。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但“柔弱胜刚强”是有条件的,如果把它绝对化,就会陷入形而上学。

延伸阅读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反复讲的道理,老子认为事物总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叫“反者道之动”,木头长大了就要枯死,军队强大了就要亡国,保持事物生物生机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它处于弱小的地位。老子最推崇的是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作为人生智慧用在社会实践上就是要“知其雄,守其雌”,凡事不出头,装糊涂,不敢为天下先。柔弱胜刚强看到了弱小事物有向强大发展的趋势,有合理的一面。但柔弱胜刚强是有条件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柔弱都能胜刚强。处于发展中的柔弱和走向灭亡的柔弱,都是弱,但前途不一样。嗷嗷待哺的婴儿和风烛残年的老人,都需要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但两者的未来大不一样。柔弱胜刚强作为一种人生智慧也是有缺陷的,造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敢以前者自居,即使是前者,也要打着弱者的面具出现,这样做的效果使一些人居阴为阳,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心口不一。中国的强者,往往扮猪吃老虎,以弱者自居,不到关键时刻不会露出狰狞面目。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

释义

辅和车是互相依靠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成语“唇亡齿寒”本此。

延伸阅读

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于得逞。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公,要求借道让我军通过,估计那个贪恋财宝的虞公会同意为我们借道。”晋献公说:“这名马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样吗!”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着名马和美玉去见虞公。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道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这里的“辅”是指面颊,“车”是指牙车骨。面颊和牙车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齿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齿寒”,也叫“唇齿相依”。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国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餐。

出处

三国曹植《望恩表》。

释义

寒冷的人不贪得一尺见方的宝玉,而一心想弄到一件粗布衣裳;饥饿的人不企盼千斤黄金,而对获得一餐饭心满意足。意谓境况不同,人们的心思便不相同。

延伸阅读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因任换封地。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曹操逝,曹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1),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曹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41岁。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出处

《大戴礼记·曾子立言》。

释义

蓬蒿生长在麻丛之中,不需要扶助,就能长直;白沙倒在污泥当中,会与泥一样成为黑色。比喻人受环境影响。

延伸阅读

《大戴礼记》,亦名《大戴礼》、《大戴记》。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所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多谓其书成于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之手。现代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推翻传统之说,论定成书时间应在东汉中期。它很可能是当时大戴后学为传习《士礼》(即今《仪礼》前身)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该书原有85篇,但今仅存39篇。其余的46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

出处

《韩非子·解老》。

释义

万物必定有茂盛和衰败,万事必定有松弛和紧张。

延伸阅读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前281~前233),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解老》是韩非子解释《老子》思想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有机地将道家思想和发家思想结合起来,是中国最早解释《老子》哲学的著作。

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

出处

明代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释义

长时间卧床的想着起身,长时间闷在屋子里的想着复出,长时间鼻闷的想着打喷嚏。说明事物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变化。

延伸阅读

刘基,字伯温,晚号犁眉公。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字伯温,明国开国功臣。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出处

《老子》二章。

释义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意谓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能够互相转化。

延伸阅读

老子很有意思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和丑本是相对并列的,可他偏不说丑而说“恶”。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和恶本来是相对并列的,可他却不说恶而说“不善”。故曰:这里的“恶”不能单纯的解释为“丑”,而是指“丑恶”这一类行为,也就是说:天下人知道美好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就知道丑和恶这类了。知道“善”(这里的善也是指大范围的善),就知道不善(也是大范围的)了。概念不好搅混,不然很难读出《老子》的精髓。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出处

唐代杜甫《可叹》诗。

释义

天上的浮云原本像件白净的衣服,转眼间却又变成了黑狗的样子。喻事物变化无常。

延伸阅读

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用为羲和天为成,用平水土地为厚。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拯疑旷前后。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

出处

《韩非子·亡征》。

释义

木头折断了必定是由于蛀蚀,土墙倒塌了必定是因为有了缝隙。意谓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内在原因。

延伸阅读

《亡征》,讲述的是灭亡的征兆,作者自为界说道:“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关于“亡”的主词,从字面上看是国家,但因为韩非将专制君王与国家等同起来,因而事实上文中所讨论的四十七条“亡征”中,有些确是关系到国家的,有些是同时涉及国家与君王个人利益,更多的则只是影响到君王个人权力和地位的巩固而已,即使君主灭亡了,也于国于民无妨,故而不可一概而论。尽管如此,这四十七条极宏观又极微观、极恢宏博大又极细致深入的征兆是韩非对前代治乱兴衰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又是对于战国末期政治斗争的高度概括,剔除其为专制集权张目的内核,其中仍有许多借鉴意义。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出处

《周易·丰卦》。

释义

太阳到了中午就开始西斜,月亮圆满了就开始亏损。比喻盛极则衰。

延伸阅读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此是孔子在解释《丰》卦时的体会。孔子在看到卦辞“宜日中”时,联想到了“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这一自然现象。从下一句“而况于人乎”可以看出,孔子是借用这一现象来说明社会规律。社会的发展也像日月一样,有“中”就有“昃”,有“盈”就有“食”,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向反方面转化,这是唯物的历史发展观。朱熹对此也作了很好的阐述,他说:“此孔子因《丰》设戒,以上言王者以丰大之德照临天下,同于日中,然盛必有衰,自然常理。日中至盛,过中则昃;月满则盈,过盈则食。天之寒暑往来,地之陵谷迁贸,盈则与时而息,虚者与时而消。天地日月尚能久,况于人与鬼神而能长保其盈盛乎?勉令及时修德,仍戒居存虑亡也。”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出处

宋代苏洵《辨奸论》。

释义

月亮周围出现了光圈,天就要刮风;础石潮湿了,天就要下雨。喻指任何事情都有前兆。

延伸阅读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省眉山人。苏洵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政论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嘉集》二十卷,《易传》三卷,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的政论文古朴简劲,博辩宏伟,纵厉雄奇,言辞锋利,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全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出处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

释义

月亮圆了,随即转为亏缺;水流满了器具,就会溢淌出来。喻指事物达到顶点便会走向衰败。

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出处

战国宋玉《风赋》。

释义

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苹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即是说大风是自小风发展而来。后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

延伸阅读

“风起于青之末”是古人对于自然事物的观察而产生出来的经验性总结,不吝说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但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要批评继承,既要承认合理之处,也应该要更深入去了解它的科学道理。气压梯度力才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太阳辐射才是风产生的根本原因。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出处

《左传·昭公十一年》。

释义

树梢大了,树干必然会折断;动物的尾巴大了,就不能摇摆。比喻本末倒置,必受其害。

延伸阅读

春秋鲁昭公十一年春天,楚灵王在申地设埋伏诱捕了蔡侯,夏天就把他杀害了。接着派公子弃疾率兵包围了蔡国。到了冬天就把蔡国灭掉了。然后楚王在蔡地筑城,让公子弃疾去做蔡公。楚王就这件事向大夫申无宇征求意见,申无宇首先说作为父亲和国君,这样的选择应该是合适的,接着又委婉地说:“臣听说有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疏远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反而在里边,君王应加以戒备才是。”楚王认为国都有高大的城墙,不会出事。申无宇见楚王还不明白,就又列举了郑、宋、齐、卫曾发生动乱的例子,最后语重心长地提醒楚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思是:树梢过大,树一定会折断;尾巴过大,就摇动不起来。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出处

《列子·说符》。

释义

先前所使用的东西,现在或许要抛弃;现在所要抛弃的,以后或许要再次使用。意谓万世通用的事物是没有的,一切都是应运而生、运尽自去。

延伸阅读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

晋代傅玄《少傅箴》。

释义

靠近红颜色的东西就会染成红色,靠近黑颜色的东西就会染成黑色。喻指人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延伸阅读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是善良的,人们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因为习染不同就会变得相差的很远。在世风日下的现代人类社会中,为了不使自己误交损友、沾染不好的习惯,交友与择邻也应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交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为朋友,人就能在朋友处获得人格的熏陶,道德的感召,自然是受益无穷。相反,如果交道德低劣、不学无术的人做朋友,那就有可能在损友处受到意想不到的牵连和伤害,甚至误上贼船,无可救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

《周易·系辞下》。

释义

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能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才能长久。

延伸阅读

《易传》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系辞上》)无论天上的日、月、风、雷、草、木、鸟、兽之形,都因时而变化。变化是世界最根本的性质,它可以使万物都处于一种和谐之中,以保持万物生生不已。如果没有变化,也就不会有世界的永恒存在。《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事物发展到极端而滞碍不通,就会发生变革,使事物获得新的发展余地。《系辞上》又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所谓“变则通”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往来不穷”地变。世界由此才可以恒久。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出处

《战国策·秦策四》。

释义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冬天和夏天的交替即是如此;事物发展到它的极致就会非常危险,高高累积起来的棋子即是如此。

延伸阅读

《战国策》编者——刘向《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出处

唐代李贺《浩歌》诗。

释义

南风把高山吹成了平地,天帝派天吴水神移走了海水。意谓自然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延伸阅读

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缃烟。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出处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

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筵席再难复现。意谓事物一去不复返。

延伸阅读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

出处

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释义

神龟虽然长寿,但还是有死的时候;螣蛇即使能乘雾飞天,最终也会死去变成尘土。比喻万物有生有灭,有盛有衰。

延伸阅读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致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同类推荐
  • 做人别缺好心态

    做人别缺好心态

    低调的人,内心深处蕴藏着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处于低谷而不消沉,遇到困难从不退缩,永远保持着理性、豁达、睿智的处世态度。大智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
  • 3步赢得人心

    3步赢得人心

    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什么有人把事办得恰到好处,进退方寸间俘获人心,而有人总和人话不投机,与成功失之交臂?《3步赢得人心》为你找到成败得失的根源,提供实用的说服方法,让你快速赢得人心。人际沟通培训专家鞠远华潜心研究20年,从实践中打磨出高效沟通的“上方宝剑”,助你在“人际江湖”上左右逢源,所向披靡。
  • 学会应变

    学会应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要面对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社会大局势的变化,也可能是生活细节的变化,也可能是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其中有些可能很突然,有许多常人意想不到的变因,要求人们紧急处理,容不得有太多的时间考虑,这个时候就要考验人的应变能力。变化面前,不得不做出应变。
  • 男人的资本与风度

    男人的资本与风度

    “内功”深厚的人,纵然对手再强,前途再凶险,都能如踏着“凌波微步”般的飘然而过,不沾一丝泥土。
  • 成功励志经典——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成功励志经典——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学会了做人也就学会了做事做人是每个人生存在世上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前提,而综观古今中外,最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调理事,低调做人”。高效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最多的工作量,就是要用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效益。不但要快,而且要好。
热门推荐
  • 少年,离我远点

    少年,离我远点

    这个是我现实的事情改变的【名字有可能有点扯,内容也有点扯】是真的很难过的一件事情,而且也是我第一次写【所以写得不好各位宝宝手下留情】
  • 苦苦等摘菩提树花

    苦苦等摘菩提树花

    烨岽是一个酷爱教师这份职业的学生,来到了一所叫做珐诗学院的地方,他被分到了狼少肉多的班级,在那里烨岽四处留情,且看屌丝如何逆袭,烨岽又如何走向情圣之路。
  • 怒风在手

    怒风在手

    一个在加冕当日就下落不明的人族国王。一个年仅五岁便驯服了狮鹫的失明少年。一个誓要成为人中王者、拥有顶级天使圣形的异教之徒。一个生来便拥有强大灵力的神秘女子……所有的这一切,必将搅拌而成一股挽救人族、足以令天地为之浩劫的怒风!郑巨奎、帝风盾!——这个名字、这个冠绝古今的奇迹圣形,必将在狮鹫帝国、在这片辽阔大陆的历史中,留下永远而深刻的印记!
  • 武道封仙

    武道封仙

    天地初开,混沌中诞生出九口古钟,每一口古钟都孕育着一种至高无上的修炼之道。肉身之道、灵魂之道、阵法之道......武道天才封元穿越到异世,获得一口神秘古钟,任何灵药扔进去都会被转化为丹药。灵药不尽,丹药不尽!扫无尽天骄,败八方强敌,收天之骄女!一拳碎山河,一剑斩苍穹,一步一步踏上武道巅峰!
  • 冷酷公主的kiss

    冷酷公主的kiss

    一面是冷酷的杀手一面是清新的萌妹子一面是温柔到爆的柔情三个不一样性格的女生一个美到人神共愤一个邪魅不已一个风度翩翩三个谜一样的男人,闯入了三个清高女生的世界里一切都不一样了
  • 阿萨辛异闻录

    阿萨辛异闻录

    万物皆虚,万事皆允,它们奠定了我们信仰的核心。当其他人盲目追寻真相的时候,记住--万物皆虚。当其他人受到世俗限制的时候,记住--万事皆允。我们耕耘于黑暗,而侍奉光明,我们就是——阿萨辛!
  • 黑道之王者归来

    黑道之王者归来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醉。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隐隐江湖血,悠悠黑与道!只要是人都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与认知,并且也被之束缚的生活着,那就叫做现实,但是知识和认知是暧昧不清的东西,现实也许也只是镜花水月,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执念之中的,当单良明白其中道理之后,他依然踏上了充满着血腥与暴力的黑道!也许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感觉得到他还是个活着的人!
  • 草根王妃养成记

    草根王妃养成记

    霜降常在想什么时候爱上了这个大嗓门的小鬼,爱得这么深,深到无法自拔;霍擎苍亦在想,我就是不承认先爱上霜降这条笨牛的,实在要说也要让霜降向我表白心迹,谁有这个本事让霜降先说,本王重重有赏!
  • 当LOL遇上DOTA之我是游侠

    当LOL遇上DOTA之我是游侠

    圣枪游侠·卢锡安在一次对战中无意间穿越至DOTA世界,将无数英雄踩在脚下,登上世界巅峰,发现了关于瓦洛兰大陆的新秘密。此时巫妖王与神王重生,大陆面临灭顶之灾!
  • 龙池寺望月寄韦使君

    龙池寺望月寄韦使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