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简介
杨建国,男,51岁,已故,原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党工委书记。30多年中,杨建国始终坚守在地处贺兰山腹地的石炭井地区,用全部青春和忠诚谱写了一首恪尽职守、竭诚奉献的共产党员之歌。2013年7月1日,大武口区追授杨建国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被评选为第四届石嘴山市道德模范。
2013年5月21日,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建国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5月24日晚11时20分,因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51岁。30多年中,杨建国始终坚守在地处贺兰山腹地的石炭井地区,用全部青春和忠诚谱写了一首恪尽职守、竭诚奉献的共产党员之歌。
在杨建国去世的4天后,记者走进了大山深处的石炭井。沿着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试图去寻找和倾听属于他的故事。
石炭井的守护者
5月28日早晨,一夜大雨过后,天空露出淡蓝的晴,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我们来到了石炭井。这里地处贺兰山北麓,20世纪80年代因出产“太西煤”而享誉四方,曾是宁夏重要的煤炭工业区。21世纪初,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准调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石嘴山市石炭井区,划归大武口区管辖,更名为石炭井街道办事处。在这里,主要居住的是煤炭企业职工及其家属。随着资源的枯竭和撤区,居民逐渐从山里下迁至大武口以及其他地区,曾经红红火火的工业区,渐渐少了生气。
在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主任罗喜军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办事处二楼东侧的一间办公室,那是杨建国生前的办公室。屋里一片寂静,办公桌上放着一摞摞书和文稿,放在最上面的是5月21日那天要他处理的文件。一本《基层党组织工作怎么做》的书,静静地躺在旁边。办公桌旁的柜子上放着几盒药,罗喜军告诉我们,杨建国一直有高血压。衣架上,挂着一件雨衣,地上放着一双雨靴。
据杨建国的同事回忆,5月21日下午,杨建国在石炭井“两个中心”的办事大厅向工作人员了解工作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后就一直没出来。下午5点20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赵福生听到杨建国在办公室呼叫自己的名字,赶来一看,他已经倒在了办公室门口,而这一倒他没再能站起来,直到生命结束。
“自1982年他从部队复员回来,就一直在石炭井工作,可以一点不夸张地说,他是石炭井这三十年来最好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在采访中,多位杨建国生前的同事和朋友这样说。
“只要有他在,大伙儿都觉得安心”。
在石炭井街道办事处办公楼的一面墙上,挂着数十块各类荣誉牌匾,无声地诉说着杨建国生前的忙碌和操劳。
从1982年到2002年,杨建国先后在石炭井的企业、机关、街道工作过,2002年11月,石炭井撤区后,杨建国被任命为石炭井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后来又任命为办事处主任、党工委书记。
赵福生和杨建国是工作上的搭档,两人认识已经十多年,在一起共事也十一年了。据赵福生介绍,杨建国工作非常认真,“只要有他在,大伙儿都觉得安心。”
“那几年,居民逐步下迁,矿区居民住房拆迁、企业关停并转,辖区周边环境及居住环境脏、乱、差,上访人员加剧,面对困难和压力,杨书记带领大家挺了过来,把这个‘烂摊子’治理得有模有样。”
人口下迁,留下的是破烂不堪的危房,治安、安全隐患、环境卫生治理等各种问题凸显出来。杨建国顶着压力,大事小事,一件一件处理。2010年,神华宁煤集团石炭井焦煤公司、安泰劳务公司石炭井分公司与街道办事处联合对石炭井900多户居民住户进行集中供暖改造。比起煤炉取暖,集中供暖既干净又安全,深得居民支持。在改造完成初期,锅炉经常出现故障,导致供暖不热,杨建国经常不分昼夜、亲自守在锅炉房,与工人们一起想办法,并及时与厂家沟通联系,争分夺秒地使供暖恢复正常。2012年大年三十,供暖系统又出现故障,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下山回家过年了,只剩杨建国和几个锅炉房值班人员。“大过年的,怎么能让居民受冻?得赶紧解决才行。”杨建国四处联系,但因为是年三十,技术人员都放假回家了,一时没有办法的杨建国,想到了自己的小舅子,因为小舅子懂点这方面的知识,于是迅速打电话让小舅子上山来。然而此时,从大武口发往石炭井的汽车已经停运了,情急之下,杨建国让小舅子骑着摩托车过来。就这样,小舅子冒着严寒,在除夕之夜赶到了石炭井。经过检查,找到了问题所在,但是维修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杨建国意识到,必须要向居民做好解释工作,稳定大家的情绪。于是他和各社区联系,大年初一一大早,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走进居民家中,向大家解释,大年初二,厂家派来工人进行了维修,大年初三,供暖恢复了正常。在别人走亲访友、热热闹闹过春节的时候,杨建国一步也没有离开石炭井。
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杨建国基本没有节假日。每到放假,他都让大家下山回家,自己守在山里,他总说:“你们家都不在这,在这上班不容易,放假了,你们都回去,我来守着。”值班对他来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做人低调做事认真
石炭井新华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宋喜梅和红光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宁霞也是杨建国工作上多年的搭档。
“我们平时都不叫他杨书记,因为他比较胖,我们都称呼他杨胖子,他从来不介意,总是乐呵呵的。”宋喜梅说,杨建国对石炭井的感情比任何人都深,这么多年,这里的干部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杨建国却像一头老黄牛不知疲惫,默默地奉献耕耘。
“不攀、不比、不争”,这是宋喜梅对杨建国的评价,“在工作中,一点都不计较利益的得失,他在乎的是工作是否做到位,群众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当街道党工委书记的这些年来,杨建国没有出过差,他总是说,多让大家出去看看,我就不去了。”说到这里,宋喜梅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一直以来,我们既希望杨书记能离开这里,又不希望他走。因为这里各方面条件真的挺苦的,希望他能有个更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又觉得他不能离开这里,因为这里太需要他了……”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刚准备去食堂吃饭,他就把我叫住,问我,‘长征巷的暖气不热是咋回事?一会儿快去看看。’”陈宁霞说,熟悉杨建国的人都知道,他每天起得特别早,就在街道上“溜达”,和居民们聊这聊那,还没等社区工作人员上班,什么大事小事,他都已经掌握了。由于身处贺兰山腹地,每当夏天到来时,石炭井的防汛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每一次降雨,杨建国都穿上办公室里放着的雨衣和雨鞋,然后挨个社区走一遍,看看有没有险情。2012年7月13日,又是一次暴雨袭来,石炭井山洪暴发,两辆车被困在了泄洪沟里,两名司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得知这一情况后,正在街道和社区察看汛情、指导防汛工作的杨建国,迅速和公安等部门的人员赶到现场。据杨建国的同事们回忆,当时洪水来势凶猛,杨建国跳到堤坝边一个狭小的、只能容一个人站立的台子上,指导专业救援人员进行营救。“我们在堤坝边看着洪水都眩晕,他离得那么近,台子那么窄,他又有高血压,我们劝他下来,但是他着急得恨不得自己冲过去救人……”车上的两名司机是父子俩,最终儿子获救了,保住了一条性命。后来,同事们对杨建国说,“老杨,你当时也把我们吓坏了,那么危险,你稍不留神就掉下去了……”
“他的离开,让人心里感到空落落的。”
“他才50出头,却是石炭井的‘老人’了,这里无论年长年幼的,还是企业上班的、市场上做生意的,基本都认识他。每天一大早,他站在办事大厅门口,和来来往往的人打招呼,像是石炭井的一个‘地标’。”
杨建国的离开,让大家难过,甚至无法接受。宋喜梅说,杨建国去世后,有一次和社区工作人员讨论工作上的事情,脱口而出“我们去找杨书记商量商量”,话一出口,才反应过来,杨书记已经不在了,大家怅然若失。
在群众眼里,杨建国一心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70多岁的张现玲是石炭井的老居民,张现玲说,杨建国在群众当中非常有威信,令人钦佩。“困难户、低保户、残疾家庭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平时对我们有困难的居民,他都倾力帮助,一点架子都没有,见到我,挽着我的胳膊,喊‘张姨、张姨’,跟自己家人一样。我们跟他反映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记在心上。一次,给他反映下水井的盖子坏了,第二天他就派人修好了,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作为一位长辈,张现玲觉得,杨建国是石炭井人民的好儿子,他的离开,仿佛是自己亲人的离开。
“我们焦煤公司的工作人员,这几天都说不习惯,以前每天都能见到杨书记好几面,杨书记挥挥手和大家打招呼,现在他走了,觉得每天少点什么似的……”
“市场上的商贩听说杨书记走了,都不敢相信,觉得这么得民心的一个人,怎么就突然离开了……”
采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惋惜。
默默承担压力
在没到石炭井采访之前,记者以为,杨建国应该是和那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一样,只是在石炭井工作,家可能并不在那。但是走进这里,我们才知道,杨建国的家就在石炭井,在这个所谓的“山沟沟”里。
午后,记者找到了杨建国的家。在一条背街路上,拉煤车辆呼啸过往,煤灰四起,而他的家就在路边的院子里。据说,那是过去石炭井区武装部的办公楼,后来废弃了。敲开门的那一刻,我们一行几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屋内非常简陋,两间不足十余平方米的房间相通着,外面一间既是客厅又是卧室,狭窄的沙发只能容下三个人就座,屋内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环顾四周,最吸引人的,不过是一台早已淘汰的老式电视机。这个办公楼改造的住所,卫生间和厨房还在外面走廊的尽头。
谁能想到,这是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一把手”的家?即便是这样寒酸,但连这房子也并不属于杨建国,而是他和家人暂时借住的地方。
安泰劳务公司石炭井分公司经理葛义红是杨建国的好朋友,她告诉我们,杨建国原来的家离工作单位特别远,后来随着居民陆续搬迁,那一片的居民几乎搬走了,剩下的都是危房。不得已,杨建国一家才搬到现在的地方借住下来。
杨建国的爱人赵桂花过去是神华宁煤石炭井焦煤公司的工人,现已退休。2004年,企业对煤矿职工进行安置,杨建国的爱人符合安置条件,可以分到一套大武口区的安置房。那时,赵德胜在企业负责分房,作为杨建国的好朋友,他曾对杨建国说:“老杨,你家属符合我们的条件,以她的工龄算下来,你们先交不到4万元定金,就能分到大武口的一套房子,总共下来也就是11万元,你要不要?”大家都知道,提前能分到安置房肯定是好事,随着房价的上升,越往后要交的钱越多,但是杨建国却说:“我在这上班,房子迟早都会分,先让那些最需要的人搬吧,而且不瞒你说,我现在还真拿不出这房钱。”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杨建国背后的生活压力。记者从葛义红那里得知,杨建国的女儿从小患病,而他的父母也分别患有直肠癌和心脏病,家庭负担很重。但是这一切,杨建国很少提及,只是有一次,他对搭档赵福生说,最近要带女儿去银川看病,家里(石炭井)的工作,你们多忙些,赵福生这才对杨建国的家庭状况有一点了解。
杨建国的女儿杨超,大学学的医学,快毕业时,她对父亲说想去市二医院或者自治区第五医院实习,可是就这样小小的要求,都被父亲拒绝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杨建国总是这样教导女儿。
“他真是没享过一天福……”爱人赵桂花提起杨建国,泣不成声。经过几年的积攒,去年,他们终于凭着赵桂花的宁煤企业职工身份,分得了一套在贺兰县的普通安置房,但是没钱装修,房子到现在都还空着。“原想着,日子会慢慢好起来,我们也能有个安稳的‘窝’了,可是……”
赵桂花告诉记者,杨建国生活中也非常节俭,不讲究吃穿,好多秋裤都是打了补丁的,他有时还安慰妻子:“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才开多少钱啊,现在国家给我们发这么多工资,很知足了。”
后记:
这就是杨建国的故事,很平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就是这平凡举动,感动了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人。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杨建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付出,赢得了普通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树立了亲民为民的公仆形象。回来的路上,望着车窗外连绵起伏的山脉,我们想,大家都说他见证和守护了大山一辈子,那么就让这静静的大山记住他,让山风去诉说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