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688-763),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唐代有很多高僧东渡日本传法,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带到日本,为促进日本文化进步和社会体制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当中,鉴真大和尚可谓翘楚。他怀着到异域传法的炽热感情,不畏艰险曲折,前后经历六次东渡,遭遇五次失败,其间不幸双目失明,最后终于到达日本。之后,他向僧众授戒传律,创立日本律宗,为日本佛教的传播发展和推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光昭日月、流芳千古的贡献。
据日僧淡海大师的《过海大师东征传》描述:
“芦太守同及僧徒迎送,设供养,差人备粮送至白社村寺。修理坏塔,劝诸乡人造一佛殿,至台州宁海县白泉寺宿。”
这里就证实了当初鉴真大师东渡便是途经了宁海县。
那么这个白泉寺到底在哪里呢?
一说,此白泉寺就是宁海福泉寺(位于宁海县城南5000米的覆船山上,原名福兴寺,又名福全寺)。因为在福泉寺中有一口白泉井,而全县境内再无寺院有与白泉相关的事物。
然而,福泉寺由立定和尚始建于北宋开宝元年(968),距鉴真大师东渡晚了二百多年。如此看来,这个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了。
据考,其实《过海大师东征传》一书中所记载的“白泉寺”翻译成汉文应当是“白水庵”。而根据《宁海县志》记载:“东晋义熙元年(405),游僧昙猷渡海东来,在水车港头创建白水庵(后改称寿宁寺)。”
至鉴真大师第一次东渡时,白水庵已存在337年,当为那时的名寺古刹。且港头镇是“我县海陆交通要津,原为宁海古镇”。那么鉴真大师取道宁海前往福州买船出海,路经宁海县当会由港头镇而过。而鉴真大师一路行来,在此借宿一宿,顺便参拜白水庵也在情理之中。
如此推断,这个白泉寺应当就是港头镇的白水庵无疑了。
传说,东晋义熙元年(405),天竺僧人昙猷乘枫槎(用枫树制作的筏)从海上东渡,在三门湾的白峤港登岸。上岸后,枫槎就随着水流漂到了对岸。于是,这个地方就被称为枫槎山。
当时,昙猷感到口干,四周又没有淡水。于是,他就以禅杖戳地,只见顷刻间白泉喷涌而出。因此,他就将之后建造的寺庙命名为白水庵。
寺前至今尚存昙猷石和白泉井两处古迹。
白泉井高出地面1.5米左右,但常年不干枯,村民也以此井做饮水用井。白泉井又名洗肠井。相传昙猷之母怀胎,时经葱园,秽臭犯胎气,饮了白泉井的水,才除去秽气。
白水庵在983年至988年间因接送耷然、嘉因师徒,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口岸后,在淳化元年(990)侍郎王化基奏请改名为寿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