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10300000010

第10章 古人说话有智慧

白居易以诗说话:让实力为你作证

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应试,并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名士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顾况,希望对方能推荐自己。

当时,白居易还只是个无名小辈,诗坛地位已经很高的顾况自然是瞧不起这个年轻人。一看见他姓名中的“居易”二字,就开玩笑地说道:“长安米贵,居不大易。”言下之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我为什么要帮助你这个无名小辈呢?帮助你在长安立足成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白居易自然明白顾况的意思,但仍然自信地递上了自己的诗作,顾况随意地翻看着白居易的诗作,当翻阅到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诗时,不由得精神为之爽朗起来,诗中写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见此,顾况不由得击节赞叹,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易矣!”顾况认定白居易是个值得自己帮助的青年人,于是,答应了白居易的求助,帮助他广交长安城里的名人雅士,并在仕途上助他一臂之力。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把自然界的草木枯荣与人生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表现出一种饱受摧残,仍然不屈不挠、奋发豪迈的精神,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就这样,白居易以其不卑不亢的态度,用过人的才华为自己赢得了成功的机会。

像白居易这样以诗说话,以诗求人的例子,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可谓不胜枚举。唐朝时的科举有行卷的风气,应试的举子为了增加及第的希望,在考试之前把自己的作品呈献给当时的名流,希求得到赞誉或向主考官推荐。诗人朱庆余在临考之前给当时的水部郎中张籍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从昨夜洞房切入,突出通霄不灭的红烛,新娘在红烛光的映照下精心梳妆打扮,等待天亮后去拜见公婆。“待晓”二字反映了新娘的小心谨慎与全力对待。新娘在妆罢之后,对丈夫的征询,因为是新婚还略带羞涩,所以低声相问,画成的眉毛颜色是否符合行礼的要求。

这首诗是“近试”之作,唐代考选人才是非常看重诗文的,这首诗更在力显才华而求举荐,不是无意境地白描景物。从全诗的内蕴来看,首句表达的是“闺情”,含蓄而着重表白自己忐忑不安之情,以求张籍大力举荐。与末句的试探张籍对自己才学的评价是前后呼应的。

这首诗又名叫《闺意》,单从“闺意”来看,已经把新娘的意态心理描写得生动形象。作者用借喻的手法,请张籍品评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官要求的用意,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因此,张籍看到朱庆余的这首诗后,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写了一首《酬朱庆余》作为回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这首诗也是运用借喻的手法,把朱庆余当做一位采菱姑娘来写,突出其相貌之美、歌喉之好。新妆之后,倩影倒映镜面般的湖心中,自知明艳过人却反而显得更加沉静,不以姿色出众自恃。她身穿着齐地出产的名贵丝绸做成的衣服,却不值得世人的看重,而这位采菱姑娘的一曲菱歌却美丽动听抵得上万金。这就把朱庆余才华出众必会受到赏识的诗意,转换成对一位采菱女的描写,既打消了朱庆余“入时无”的疑虑,又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

青少年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初入社会、职场,都不免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常常也会有求人办事的时候。有时候,求人办事要放下高姿态,谦虚求教,适时“恭维”,但不必卑躬屈膝;而有时候,求人办事则是要你尽量地展现你的才华和实力。善于展现自己优势的人就像能折射出七彩光芒的钻石,让他人心甘情愿地为其做事。

当然,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含蓄委婉地以诗求人,现代人的求人方式更为直接,但仍需掌握一定的原则。我们在求人时,不必要低声下气,但也不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摆出居高临下的样子,不妨先想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值得让人帮助,以自然平和的谈吐,大方得体的举止,给对方以充分的尊重,并始终面带微笑,以谦和的态度赢得对方的信任,以真才实学赢得对方的重视,并达到自己求人办事的目的。其实这也在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在各个细节中表露自己的品行和价值、才华与能力。我们的言谈举止、社交礼节、学识修养的展示不仅使别人对我们的言行有一定的印象,也使我们能更有效地改进自己,顺应社会发展。

冯谖客孟尝君: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他人着想

先秦时期,贵族养士蔚为风气,有“门客三千”、“从者如云”的说法。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当时最著名的养士者就是被誉为“战国四公子”的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及秦国相国吕不韦等,他们广招门客,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冯谖,穷困潦倒到连自己养活不了,就托人到孟尝君府上,请求作一名食客。据他自我介绍,既无爱好也没有什么才能,尽管如此,孟尝君仍笑而受之。

冯谖来到孟尝君府上作门客。刚开始,人们都对冯谖不以为然,认为冯谖来这里只带了一张嘴,没有才干,只将粗菜淡饭给他吃。过了几天,他靠着柱子,以剑当琴唱了起来:“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啊。”下人就向孟尝君禀报。谁知孟尝君却一口答应给他改善伙食。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又唱起来:“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坐啊。”孟尝君又一次答应了冯谖的要求,给他车坐。冯谖就坐上车,哼着小曲,招摇过市。但过了几天,他又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在这里无法养家啊。”左右的人都厌恶他了,认为他贪得无厌。但孟尝君仍然答应了冯谖的无理要求,问他有什么亲戚,他便答道:“有母亲。”孟尝君就派人每月给他的母亲送去钱。从此,冯谖不再唱歌了。

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是千古流传的美谈,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人人皆知的名篇。两人之间的故事显示了孟尝君睿智大度、善御人才的领袖风度,更显示了冯谖高瞻远瞩、谋略深远的战略家的魅力。

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但他却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断地索要,以检验自己准备辅佐的领导到底是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真正领袖。于是他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的言辞来屡次试探孟尝君,而他的这几句牢骚可不是一般的牢骚,他是故意让孟尝君听到,并且以此来测试孟尝君的反应。他分别体现出冯谖在生活各方面的需求,而孟尝君都一一满足了他。于是,冯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主子,他就毅然为孟尝君做了众多好事。

冯谖为孟尝君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千金买义”,而这件好事在常人看来却是愚蠢之极的。说它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冯谖的战略性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眼光短浅的常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他却以损失眼前的利益换来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常人只能看出多少多少的实物价值,他却评估出了“仁义”二字巨大的无形的价值,实际上他是最为精明和最会算计的人中之杰。在这一点上,孟尝君也是远远不如他的。冯谖问及“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曰:“视吾家所寡有者。”这个回答正中冯谖下怀。于是他以千金买义。“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但此刻孟尝君并没有了解冯谖的良苦用心,而是很不高兴,曰:“诺,先生休矣!”聪明的冯谖并不急着为自己辩解,因为他深知自己真正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果然,当孟尝君势落时,冯谖曾经的作为就立刻显示出了作用。矫命烧债券之举,虽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冯谖更是为孟尝君营造了“三窟”。他善于左右造势、哄抬价值,他深知人性的奥妙,一般人都是失去时才觉得珍贵,都拒绝他人直接推销自己,而如果由第三方推荐或者与第三方竞争人才,那么人们会非常珍重人才。冯谖使魏王珍重、竞争孟尝君,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失去时才觉得珍贵了,冯谖遂成大计。

冯谖的智能体现在他的语言上,则更为精练生动。他的言辞不卑不亢,简明精约,深中肯綮,更为难得的是他的话语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所以他的见解能为孟尝君所接受。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曾经有人说,要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就要失败。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找到别人的诉求,又怎么可能让对方喜欢呢?

在社会节奏飞快,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说话时只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语言简洁明快就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作为一个现代人,作为现代青少年,这也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李密上表陈衷情:言辞恳切动人心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太子洗马。但李密不愿应诏,于是就写下了《陈情表》,申述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晋武帝看了此表后深受感动,不但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而且还特赏赐奴婢两人侍候刘氏,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李密能够成功地以一篇文章打动晋武帝,主要就在于他的言辞恳切,以情动人。常言道,君命不可违,更何况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所以,李密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言辞极其恳切,情深感人,言之成理,使君王收回了成命。

李密先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说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紧紧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说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是孝养祖母虽为循私情,却也合情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求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

在这篇表文中,李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氏,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氏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将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氏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刘病日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祖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了。

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先说自己与祖母刘氏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继而巧妙地表达了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表明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但因“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转而申明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因而,晋武帝司马炎在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才会大为感动,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情真意切,诚挚感人,《古文观止》言其“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至性之言,自尔尔悲恻动人。”清代林云铭所缉《古文析义》云其“绝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陈情表》中至真、至诚、至性、至孝之情可见一斑。行文直率真情至性,不假雕饰,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句句从肺腑汩汩流出,拳拳之心,动人心弦,催人泪下。造语平实而生动,自然浑朴,绝无斧凿痕迹,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

人是感情动物,人生存在这个到处充满感情的世界里,以“情”动人者,方能动其心;用“情”求人者,才能有求有应。要想成就事业,就要学会未雨绸缪,舍得进行感情投资,于无声处用情,于急难时办事。

触龙说赵太后:以情动人的说服术

战国时期,秦国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赵国送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方肯发兵。但赵太后执意不肯,虽然满朝文武极力劝谏,仍无济于事。最后,赵太后干脆宣布:“谁要是再来劝我,我就把吐沫吐到他的脸上。”

后来左师官触龙希望进见太后,太后知道他也是来规劝的,于是就满脸怒气地等着他来。触龙来到宫中,慢慢地小跑着,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我的脚有毛病,不能快步走,因而好久没有来看太后,心里十分惦念,所以今天特来拜见您。”太后道:“我现在也得靠车子才能行动。”触龙又询问了赵太后一些饮食、饭量等其他一些情况,平平实实的家常话使赵太后的怒容有所缓和。

触龙又向赵太后请求能允许他的小儿子在王宫卫队里当一名侍卫。赵太后满口答应。“他今年多大了?”赵太后问道。“今年十五岁了,尽管他现在年纪还小,我却希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为他安排好立身之处。”赵太后问道:“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比起女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哩。”

太后笑着说道:“女人是格外疼爱小儿子的。”触龙说:“我私下里认为您对您的女儿燕后的爱怜超过了对长安君。”太后说:“您说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远远赶不上对长安君啊!”触龙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考虑长远的利益。”接着,触龙又举例说当年燕后远嫁,赵太后与她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但每次祭祖的时候却祷告让燕后留在燕国,不要回来,以便使其子女世世代代为燕王。

触龙接着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功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这就难免危险了。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宝物,可是不趁着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对燕后啊!”

至此,赵太后完全接受了触龙的劝说,说道:好吧,就按照你的意思把他派到那里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也随即发兵救赵,从而退了秦国的大军。

中国有句古话道:“伴君如伴虎。”在封建时代,臣下进言谏说,稍有不慎就会招致祸殃。而触龙却能以巧妙的方式达到进谏的目的,确实令人称道。

触龙努力制造出来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作为人质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脸面的尴尬境地,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难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很有可能把对方当做发泄的对象。

老到、精明的触龙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见到太后以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先用“缓冲法”,从请安和询问太后饮食行止入手,讲述自己如何调养弱体、增进饮食的经验。这就使太后产生错觉,以为触龙是来探望、安慰她的,从而使太后由“盛气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了,触龙谏说的第一道障碍被巧妙地克服了,陈述自己意见的条件也就成熟了。接着触龙又不失时机,用“引诱法”,以父母疼爱儿女的人之常情为契机,先从自己爱怜少子,想为他谋差事扯入,以引起太后的兴趣。又用“旁敲侧击法”,由自己爱子,引出“太后爱燕后胜过长安君”的话题,竭力夸赞太后爱燕后“为之计深远”的明智,正是要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但妙在他还是不直说出长安君,而荡开一笔,去剖析历史上诸侯子孙没有继世为侯的教训。这无异于为太后展开了一幅幅王侯子孙因为“计短”而失位的图画,怎能不令太后心动?至此,触龙才正面提到长安君,并指明太后的做法,看似“计长”实为“计短”。倘要真爱长安君,应“令有功于国”,否则,将无以“自托于赵”。谏说至此,太后心悦诚服,一个“诺”字就宣告了触龙谏说的成功。

值得回味的是,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使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的话,谏说的巧妙令人叹服。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借鉴很多谈话的技巧。更要明了讲话时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人都是有“私心”的,人首先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小集团考虑。任凭你讲的道理再对,如果对对方没有什么好处,对方是懒得理你的。触龙与赵太后,大的立场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同一的国家着想。古代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我们应该古为今用,服务于今天的社会。

李斯万言谏逐客:正反对比的说服智慧

春秋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国渠。这一计策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主张,秦王同意了这个请求,而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谏逐客书》这封万言书。

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李斯将治国之略,帝王之术,人才得益无不渗透在他华美的、汪洋恣睢的言辞里,把高高在上的秦王说得心悦诚服。李斯的语言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李斯这种用华丽的言辞,正反对比、逐层递进、陈明利害得失的说话方式,在今天仍有着普遍的实用意义和广泛的使用价值。

在这封万言书中,李斯以历代客卿为秦国富强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事实和秦王喜好来自各个诸侯国的珠宝器物的眼前事实,直指其驱逐客卿的无理和偏执,并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揭示出驱逐客卿的严重危害,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在第一部分中列举了大量事实,秦穆公从天下四方招求贤士,获得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人,善用之而并国二十,称霸西戎,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面接着列举商鞅,张仪,范雎等人,说明了客卿为秦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没有什么事有负于秦,作者这一段写得非常高明而巧妙。列举的这九个人都是先秦著名的贤士,为秦国做了巨大的功勋。李斯通过先贤提高了客卿在秦国的地位,借人扬己,而使用得这些先贤的秦朝君王,都是先秦的明主,秦国的国富兵强,是明主善于用人的结果,李斯的言下之意是,如果现在的秦王是一位明君,那么他就应该善用客卿,而不应该驱逐客卿。

立足点巧妙,是李斯说服智慧的另一特色。此文虽然是为了客卿的利益而写,但作者始终不谈客卿的利益,纯粹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着想。说秦国的强盛富有,拥有许多珍奇异宝,秦国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外国引进,而自己的好东西却不是很多,这说明外来的东西对秦国的重要性。然后话锋一转,“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直接论述逐客的无理和偏执,秦王轻视人民,不思进取的过错。紧接着开始说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王欲成就统一国家大业,必需海纳百川。在这里李斯从正反两方面论述逐客令的危害,逐客则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资敌损民而益仇,留客则国富粟多,兵强士勇,统一有望。用意真挚,语势委婉,笔义曲折,而且使用了排比与对偶句式,语汇丰富,颇有文采,继承和发扬了战国时期纵横家雄辩的风格。最终使秦王看后幡然醒悟,收回了成命。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当时赶走客卿的主张,已得到秦王的同意。李斯反对赶走客卿,触犯了秦王,所以称“批逆鳞”,却能“功成计合”,这跟“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有关。

李斯在《谏逐客书》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王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列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是“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方面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

转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

李斯这种用华丽的言辞正反对比、逐层递进陈明利害得失的说话方式,在今天仍有着普遍的实用意义,广泛的使用价值。因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在潜意识里都会被华美而义理充沛的言辞所打动,尤其是逻辑严密,论理充分的语言,更容易使人信服。

《谏逐客书》对如何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有大海般的胸襟。如此便能看淡生活中的挫折,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会使人与人的相处更加轻松。平日要广交朋友,如此自己的生活会更加丰富而精彩。

《谏逐客书》虽然是古代的一篇政论文,但是它闪耀着文学的光辉,有着丰富的内涵,不论是为政,还是做人,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犯一些无谓的错误。可以说它是一篇惊世骇俗而巧妙无比的文章。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情的本质。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借鉴并运用李斯这种正反对比的说服方法,使论证更加有力,观点更加鲜明;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刘伯温的安全隐退:会说“恭维话”

刘伯温是帮助朱元璋创国立帝的主要谋臣,他是一个被民间传说为神仙般的历史智慧人物。他知道历史上太多的故事,那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经验教训,知道开国君主都是立国后斩杀功臣的野心家,所以,他在朱元璋立国称帝奠定了明朝基业之后,尤其是看到方不圆揭了朱元璋儿时的“短”而招致杀身之祸后,他便下定了“全身而退,远离君王”的决心。但他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却是从赞颂和吹捧朱元璋入手。他对朱元璋说:“皇上,古往今来,万岁的天恩宽厚无与伦比。臣为万岁立国并没有什么功劳,万岁即封臣为诚意伯,使臣深感汗颜。”

朱元璋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说:“刘爱卿你客气什么?朕岂能只封你为诚意伯,朕还要任命你为我朝的开国宰相!”

刘伯温说:“万岁的天恩真是比天高,比地厚。但臣实在没有担任宰相的气质和才能,一来,我嫉恶如仇,结下了不少仇敌,我当宰相不但难以服众,而且还会招致谗言陷害;二来,我是个散漫的山人,耐不住繁重的日常事务,我若是做了宰相一定会辜负了万岁的恩典。现在,臣想恳请皇上准予我告老还乡,回家先过几年清静的布衣生活。万岁是古往今来的圣主明君,一定会成全臣的小小心愿。”

其实,朱元璋此时心里正在担心刘伯温“聪慧过人,功高盖主”,他所说的要任命刘伯温当开国宰相的话,不过是一种试探性的言辞而已,听到刘伯温自己请求告老还乡,心里正巴不得,马上给予恩准,“赐归老于乡”。

每个人都有喜欢被别人“恭维”的心理,即使是那些为人谦逊的人们,其实内心也是喜欢听“恭维话”的。

有些人,能够把“恭维话”说得很巧妙,不显山不露水,不露丝毫痕迹,恰到好处,被恭维者自然是怡然自得了。

“恭维”要投其所好,使用“恭维术”最主要的是必须了解对方的嗜好、习性,乃至脾气和情感,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选用对方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恭维,使对方感到非常合乎心意,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尊者讳”是一条铁定不移的规矩,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这样“约定俗成”的习惯。

在实际生活上,善说“恭维话”的人,办事儿顺利也就顺理成章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恭维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虽然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再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因为,爱听“恭维话”是人的天性,当你听到对方的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从对方的建议了。

几乎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称赞,人人都愿听“恭维话”。其特点往往是人们觉得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时,很乐意看到自己在这些没什么把握的事情上表现不凡,能获得别人的称赞。当你对他们把这些没把握的事情中的任何一桩做成功而加以颂扬时,都会发生你所预期的功效。

“恭维”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及认真的态度。言辞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所识破,从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罗斯福总统的一个名叫布德的副官,他对颂扬和恭维,曾有过出色而独到的见解: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

这是一种至高的技巧,在他人背后颂扬人,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要比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青少年朋友们初入社会,还是有必要适时适当地说些“恭维话”,但应掌握一定的“度”,恭维的话,要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要美丽而高雅。切不可过白过滥,毫无特点。

毛遂自荐:直陈利害,以理取胜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是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到的毛遂,便不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先生您还是留下吧!”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子尖钻出口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

平原君终于同意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那十九个人虽然没有说出什么话来,但却对他投去嘲笑的目光,一行人连夜赶往楚国。

一到楚国,已经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可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丝毫进展。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那十九个人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惟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地打动了楚王的心。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帮助赵国解了围。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从此,就把毛遂奉为上宾。

毛遂自荐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但是,人们常常赞扬欣赏的是毛遂的勇气,往往忽视了毛遂的才智,尤其是他说话的智慧。要知道,敢于自荐是一种勇气,但是能够自荐成功靠的就是出色的语言艺术了。当平原君赵胜以毛遂在他门下三年一直默默无闻为借口,而拒绝带他出使楚国时,毛遂侃侃而谈,针锋相对地指出平原君没有给自己处于囊中的机会,要不然自己早就锋芒毕露,脱颖而出了。

毛遂花三年时间观察平原君,深知其礼贤下士,所以才下决心屈居门客,等着出人头地之时,避免明珠暗投,这是其一;他又深知,动荡时期必有英雄用武之地,跟着干大事业的平原君,定能施展聪明才智,但要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这是其二;毛遂还懂得,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该出手时就出手,毅然脱颖而出,勇挑重担,这是其三。

在楚国的宫殿上,毛遂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抓住楚王妄自尊大的心理,指出楚王所依仗的不过是楚国人多势众。紧接着用事实指出真正的霸者是不计较出身的,他们能够打败强大的敌人,成就自己的伟业。而楚王坐拥雄厚的资本,却三次被秦将白起打败,是天大的耻辱,以此来激发楚王的雄心,令其踌躇满志。并且指出了“合纵”是对楚国有利的事情,使楚王最终答应歃血为盟。

毛遂以咄咄逼人的语言气势,有理有据地说理分析,终于名扬天下,使楚王不得不敬服,也使得平原君发出了“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感叹。

作为现代青年,也应该学习毛遂的这种直陈利害,促使对方醒悟的说话方法。讲事实摆道理,冷静地分析、全面而深刻地判断,才能使对方醒悟,进而接受你的看法。

往事越千年,当年在平原君手下当门客的毛遂能够在三千门客中脱颖而出,没有真才实学,没有两手绝招,没有周密计划是难以入围的。像毛遂似的人物在当今不再是凤毛麟角,自荐也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勇气。作为现代青年,从校园到社会,从人才市场到企业,人人都必须当毛遂,人人都必须会自荐,这就是新的社会规则、新的就业前途。

孙膑请师:将计就计备诱饵

鬼谷子被誉为是先秦时期纵横学派的一代宗师,也被兵家奉为祖师爷。相传他曾在清溪山上向庞涓、孙膑传授过谋略与兵法。

三年期满,鬼谷子出了一道考题:“我现在坐在屋里,看你们二位,谁能把我请到屋外?”庞涓率先应答,他站在屋外,彬彬有礼地说:“老师,今天阳光普照,屋外的山色异于往日,特别迷人,弟子诚心请老师到山间一游。”

鬼谷子说:“今天我不想出门。”

庞涓又说:“老师,俗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恕弟子无礼,弟子想把老师拉出去。”

鬼谷子说:“你拉不动的。”庞涓说:“老师,弟子想与老师肉搏,把您打到屋外。”鬼谷子说:“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凭我平时未露的,你见都未见过的鬼谷拳法绝技,刀枪无法近我身,你绝对打不过我的。”

庞涓没有动武,又说:“老师,我举火把这间茅屋烧了,老师一定会夺门而逃。”

鬼谷子说:“老朽栖身仅有的一间陋屋,怎么会眼睁睁看着你放火呢?你火未点燃,就已被我擒拿或点中要穴,瘫软躺在地上了,又哪里能撒野呢?你还有什么招数,尽管再说说看?”

庞涓软硬兼施,实在再也想不出办法了。

鬼谷子说:“孙膑,轮到你了。”

孙膑说:“老师,有一点,弟子觉得不公平。庞涓在考前,根本不知道题目,而我在您考庞涓时,已知道考题。拿我事先知道的考题考我,这对庞涓来说,是不公平的。请老师另出一道考题。刚才的题目是:请老师到屋外,现在,老师可以坐在屋外,我有办法把老师请入屋内来。”

鬼谷子说:“孙膑,你真的能把我从屋外请入屋内吗?”

“弟子自信有奇术,现在,就请老师试一试吧。”

“那好,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招数,不过,我绝不会让你的计策得逞的。”鬼谷子说完,便起身踏出门外,孙膑、庞涓尾随而出,三人站定,鬼谷子催孙膑快点应答。孙膑说:“老师,你的考题我已经完成了。”鬼谷子说:“我人还在屋外呀!”孙膑说:“弟子追随老师三年,从来不敢违背,今天老师亲口出的考题是:‘谁能把老师请到屋外’,现在老师不是正在屋外吗?”庞涓不服气,说:“你要求老师改题,改由屋外请入屋内的,你怎么可以赖皮呢?”孙膑说:“由屋外请老师入屋内,这是我给老师的建议,老师并没有出这种题。而且,天下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老师出的考题,学生还能自己改的。若真是由学生个人自己出题,那还能算是考试吗?我相信,天下绝对没有这么荒唐的老师,会愚蠢到采用学生个人出的考题。老师,您说是不是?”

孙膑把老谋深算的鬼谷子轻易地从屋内请到屋外,他的方法,后人就把它叫做“孙膑请师法”。此谋略在争执不下的场合下,能轻易地达到目的,事后,当对方幡然醒悟时,你又有一套有力的论证而自圆其说了。

相传诸葛亮出师时运用了“孙膑请师法”,堪称绝妙。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即将出师时,老师水镜先生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为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山庄,谁就算出师了。弟子们一听出这么个怪题,都傻了眼。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大水涨到水镜山庄了”,水镜先生概不理睬。

徐庶暗中写了封假信呈上,哭着说:“今天早上有人自家中带信来,说我母亲病重,我情愿不参加考试,请允许我马上回家看望。”水镜先生摇摇头说:“午时三刻以后自便。”

庞统上前禀道:“得到先生允许从庄里出去,我是没有办法了。但如果能站在庄外,我倒能想出主意来,请先生允许我在庄外走一走。”水镜先生笑笑:“庞士元休得耍这些小聪明,一旁站下。”

午时三刻就要到了,诸葛亮打了个呵欠站起来,满脸怒气,踢踢打打直奔堂上,一把揪住水镜先生的衣襟,怒斥道:“你这个老书呆子,出个歪题坑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的学费来!”

水镜先生乃天下名士,今天受诸葛亮这般侮辱,气得浑身打颤,忙叫庞统、徐庶上堂说:“把诸葛亮这个目无尊师的东西赶出水镜山庄去!”诸葛亮还拗着不出去,大吵大闹的,把考场搅得一塌糊涂。庞统、徐庶二人死拉硬拽,才把他拉了出去。

一出水镜山庄,诸葛亮便哈哈大笑起来。庞统、徐庶被他笑糊涂了,正要开口,诸葛亮却转身跑进水镜山庄,来到水镜先生面前侧身下拜,说:“方才弟子冲撞恩师,罪该万死。”水镜先生一楞,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道:“你可以出师了。”诸葛亮说:“庞统,徐庶也是得到先生的允许出的水镜山庄,理应出师,请先生恩准。”水镜先生想了想,答应了。后来,得到水镜先生承认的子弟,就只有他们三人。

“孙膑请师法”这一谋略有广泛的使用余地。但使用这一谋略,特别需要很高明的技巧。庞统简单套用此谋略,被老师识破而失败。诸葛亮经过一番巧妙的伪装,骗过了老师而获得成功。因此,使用此谋略的关键是设骗不露痕迹。时刻牢记这一谋略,也可以防止自己上当受骗。

诸葛亮舌战群儒:攻守兼备的论辩艺术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统帅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矛头指向荆州的刘表、刘备和江东的孙权。刘表新亡,次子刘琮吓得不战而降;刘备仓皇退到夏口(今汉口),几乎全军覆灭。在这危急关头,刘备除了联合孙权抗曹之外,已别无选择。便派军师诸葛亮前往江东,完成联吴抗曹的使命。于是,就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对这段历史作了精彩绝伦的描写,可以说这是以后赤壁大战、天下三分的前奏和关键。而诸葛亮的东吴之行之所以能够说服孙权,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采取的言论策略,面对群儒,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善抓把柄,一一驳斥了东吴的文士们。

初到江东,诸葛亮作为弱国使者,独自一人,看起来势单力孤,面对仗着人多势众,天时地利,一个个盛气凌人的东吴文士,诸葛亮决定先打掉他们的气势。因此,他正面相迎,不避锋芒,慷慨陈词,出口凌厉,制其要害。

张昭是孙权旗下第一谋士,若不先驳倒他,如何说服孙权?因此,诸葛亮与张昭针锋相对,唇枪舌战,他首先驳倒了作为主和派首领张昭的恶意讽刺与贬损,抓住了他主降的弱点,在列数刘备一方怎样仁义爱民、艰苦抗击曹操之后,话锋一转:“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把张昭驳得无一言回答。在这里诸葛亮采用的战略是“一笑、二赞、三讽”:一笑——笑张昭庸臣误国如庸医杀人;二赞——赞刘备仁义爱民;三讽——讽张昭“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一下子就点到了张昭的痛处,使他再也不能开口。

紧接着,诸葛亮又仅用一个回合将问难的虞翻、步鹭挑落马下,使他们无语而退;而薛综、陆绩出于贬低刘备的目的,抬高了曹操的身份,犯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舆论大忌,被诸葛亮抓住了把柄,他以“无父无君”喝退薛综,又让“怀桔之陆郎”(陆绩)语塞。面对严峻与程德枢这样的迂腐书生,诸葛亮尖锐地指出:“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准确有力地击中对方弱点,使他们低头丧气而不能对答。于是,“众人见诸葛亮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辩论的技法,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把这种技法的艺术特色体现到了极致。在赤壁之战前夕这样一个危急的时刻,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在面见孙权之前,遭到主和派大臣们的车轮式的问难与攻击,如果此时再装聋作哑,含糊其辞,不仅要受到他们的蔑视和耻笑,也会动摇孙权联合抗曹的决心,折辱而归。于是,诸葛亮选择了正面应对,不避锋芒、慷慨陈词。

“锋芒凌厉,咄咄逼人”是一种反击他人最有力的攻辩方式,它不需要迂回往返,也不需要闪避隐晦,它可以痛快淋漓地反击对手,一针见血地驳斥对方。

在谈判辩论中,很大程度上要靠即兴发挥,而人的语言不可能总是组织得很严密,总会有一些漏洞。只要能够抓住对方的弱点,即抓住了把柄,就可以全力击之,迫其就范。有些把柄是随机出现的,如果对方的理论不甚周全,解释得不尽合理,表达欠妥、出现口误等,都可以带来可乘之机。抓住了这些把柄,就应该及时抓住,穷追猛打。如果对手把柄难寻或没有漏洞,也可以发挥创造性制造或挖掘把柄,再安到对手身上去。

因此,在辩论时要能够随机应变,抓住对方的弱点给予打击。有些弱点是事先已经被我方掌握的,而有些弱点则是在对招中对方暴露出来的,要能够随时发现把柄。两雄争辩,是双方理与气的较量,理是气的内核,气是理的锋芒,理直就气壮,理屈则气馁;在一定条件下,气盛也能够理壮三分。出色的辩论者常常会着意寻找对手的有关弱点,给予攻击。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是值得欲施把柄的辩论者研习的。

在唇枪舌战中,以抓住把柄,穷追猛打的对策来对付傲气十足的对手是十分有效的。傲气者一旦被别人抓住弱点,其傲气的资本也就被瓦解了。

在辩论中,因思考不完善而出现漏洞,就等于是把把柄送给了对方,对方当然会毫不留情地进行反击。所以,抓住关键要害常常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有道是“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面面反驳,不如攻其要害,溃其一点。

同类推荐
  • 商务口才训练

    商务口才训练

    商务演说是一门被赋予生命力的艺术,“生命力、活力、热情”,是赋予它生命的首要条件。听众的情绪完全被演讲者左右。人们聚集在讲演者的四周,就像野雁会围着秋天的麦男打转一样。
  • 经营一生的关系

    经营一生的关系

    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终归只有少数人是幸运者,大多数人仅仅成为牺牲品。许多人由于不会认识和把握关系,最终成为生活的弱者。面对全球一体化浪潮,地球变成一个村庄。我们关系越来越紧密,我们竞争越来越大。本书充分研究国内外关系经营的精彩案例,根据自己多年人生的心得,进行短小精悍的评点,力图给广大读者带来事业上的启发和思索。但愿每一位朋友能够遇到关系,不错过关系,真正做到心想事成,这是我最大的快乐,也是最衷心的期盼。
  • 心灵鸡汤精粹版6

    心灵鸡汤精粹版6

    也许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又不断得到的过程。关键是要学会放弃,因为放弃,也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放弃意味着什么?
  • 二十几岁女孩要懂得的心理学诡计

    二十几岁女孩要懂得的心理学诡计

    “女孩有‘野心’,才可能冒尖”、“不做女强人,要做强女人”。改变女孩一生的智慧书。掌握阅人智慧,洞穿他人心理。驭事先驭人,驭人先驭心。洞悉人心奥妙,把握心理脉搏。用心理学诡计搞定上司、搞定高手、搞定小人,也搞定自己。二十几岁不懂,三十岁后要悔。
  • 运营身价

    运营身价

    “运营身价”更多的时候是贬义词,但在求职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时候,适当抬高自己的身价是你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热门推荐
  • 史上最强盟主

    史上最强盟主

    死于一款自制的武侠游戏,重生在一个混乱的朝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看李笑笑如何追美逐权,笑傲武林。
  • 跨越千年:魂颜魄汐

    跨越千年:魂颜魄汐

    她携前世今生而来,泛黄的旧信纸,墨迹早已干涸,魂魄,我从未后悔认识你,对不起不能陪你走到最后!好好活下去!魂魄,我走了!忘了我!这一世,她血染婚纱来成全他———
  • 原来青春不负我

    原来青春不负我

    每个人都有青春,都有过不解,都有过爱恋,都有过叛逆,都有过嫉妒,都有过羡慕,都有过不知名的怒点,都有过懦弱,这是一个关于14岁的她的故事
  • 福尔摩斯爱做的300个探案游戏

    福尔摩斯爱做的300个探案游戏

    《福尔摩斯爱做的300个探案游戏》为青少年读者“量身定做”了300个探案游戏:心理学家之死、变色苹果、清晰的指纹……这些古今中外的案件,将点燃青少年的智慧火花,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福尔摩斯爱做的300个探案游戏》由边佳编著。
  • 掌门靠边站!

    掌门靠边站!

    我是一个掌门。天下群山之霸主——蜀山的掌门!当我醒来之后,对于前尘往事,该忘记的全部记得,该记得的全部忘记。据说,我的武功很高!据说,我的脾气很臭!据说,我狂傲不羁,目中无人……好吧,以上几点虽然难以接受,但是,谁来告诉我,还有一个传言是怎么回事?江湖传言:我与我的大、二、三、四、五徒弟——有染!我风中凌乱,圆满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那些年错过的我们

    那些年错过的我们

    中考,全市8000名考生中2000人被录取6000人去读中专,很不巧,我就是那6000人里的一个,第一次离家,谢谢三年有你陪伴。
  • 九重仙上仙

    九重仙上仙

    问:你们第一次相遇是在什么时候?女主:在青丘男主:在凡间问:对彼此第一次的印象?女主:一只傲娇的狐狸(男主:本神才不是狐狸!)男主:历劫的上神(女主:我那时是历练!)看来,你们对彼此还不太熟悉哦。男主右手神力凝聚,微微一笑,“嗯,不熟?”呜呜,被威胁了,采访中断,采访者已倒地不起。
  • 情人结百合香

    情人结百合香

    东方有佳人,名曰:纯。她是佳人一枚?或是恶女一支?她说:有势仗时直须仗,莫待无势空悲怅;她说:即使不能仗势欺人,也必须学会嫁祸于人;她说:如果嫁祸于人不起作用,谨记一点,假装可怜博取同情最有用;她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若为己,日月同辉!!她还说:小女子胸无大志,只有一个梦想,嫁个好男子,生个好孩子,享受好日子。她以自我为中心有错吗?她不害己,也就是偶尔害害人,自问没有伤天害理,没有打家劫舍,没有强抢民男,更没有对不起党,没有对不起国家,没有对不起人民,可是究竟为何?上天要在她的身边安排下一个冰山男不止,让她天天面对严寒苦不堪言。还来一个痞子男,把她当成黄花闺女来调戏?再来一个温柔男调节失控的局面是很好,可是,他引起的蝴蝶效应就有点让人吃不消了。
  • 五苍

    五苍

    这里没有无敌,没有神魔,没有传说……有的只是恩怨未了,这个世界充满了阴谋和阳谋。
  • 美在气质

    美在气质

    本书内容包括:生命律动的灵性生为女人的美丽何为出诗入画的举止与众不同的品味富有弹性的性情楚楚动人的形象以柔克刚的交际妩媚迷人的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