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27800000012

第12章 双重性格之谜

风势风向的变化,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本人就像风一样善变。在日本人看来,根据环境迅速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是非常正常的。日本近代法学创始人津田真造说:“抑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取他国之长,去旧习而移新规之风,所谓君子豹变者……”在日本,《易经》中的“君子豹变”是人所共知的格言。

日本人的性格是矛盾的。这在很早以前的一本经典著作《菊与刀》中就有很好的阐述,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日本学者,还是外国学者,说日本人的性格像台风也罢,即喜欢花又喜欢刀也罢,即像冰又像火也罢,嗳味善变也罢……都指出了日本人灵活善变、难以捉摸的双重性格特点。那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折而豹变 低调暧昧

以国土面积和资源而论,日本只是一个小国。但国家的实力岂能仅以国土面积和资源而论?折而豹变、低调暧昧、能屈能伸、坚忍不拔、永不认输的日本,已经从不起眼的“小人国”,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强国。

暧昧的日本人

日本人双重性格、多变性格的重要体现就是折而豹变、能屈能伸。

“二战”后,日本突然由刚变柔,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在军事和政治上屈从于美国和国际社会,在国际政治上非常低调暧昧。

二战战败后,日本时时处处学着看美国的脸色行事,惟美国马首是瞻,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毫无地位可言,真正成了国际社会的“四等生”,在国际政治中丧失了政治权力,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被称为“政治小国”。

这既是由于日本被战败而由战胜国强加给日本的结果,同时也是战后初期日本政府根据日本的实力与其利益做出的自愿选择。

1946年11月颁布的《日本国宪法》规定了日本不得拥有武装力量,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废弃了作为国家主权的战争,同时日本被置于国际社会的监督之下。

在此后二三十年时间里,日本在外交上采取了守势,日本的外交,与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外交比较,较多地考虑“别国怎样评价日本”这一问题,同时也表现出较大的暧昧性。

暧昧有时是为了回避问题的实质,不想承担或减轻责任。众所周知,田中角荣将日本侵华说成是给中国“添了麻烦”,足以说明这一点。日语中并非没有表示“罪行”的词汇,田中显然是想利用暧昧术回避问题的实质。有时候,暧昧是怕得罪对方,尽量不把话说得太直白,不显得那么咄咄逼人。

日本的外交行为也多是为了回应外国的要求和批评。如在与美国的交往中,日本常常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被动地采取行动,做出让步和妥协。再如,从1975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首脑每年都要聚会一次,虽然日本从第一次会议就是其成员之一,但日本领导人在会议上并没有提出过什么积极的主张。

日本的外交行为在别国看来,似乎较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以及为达此目标所采取的手段,似乎较缺乏广阔的视野。在日本,只有谙熟政党内抗争和人事安排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领导人。这样一来,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上,日本外交的理念常常不是基于某种理性的判断,而是受某种情绪的支配,因而常做出一些非理性、非常规、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行为,有时甚至表现出小家子气。

坚忍不拔——跌倒了再爬起来

日本投降代表团。

1945年,随着日本以战败国的身份在同盟国投降书签字,彻底毁灭了“大日本帝国”的美梦。战后,日本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本土被美国炸得千疮百孔,而后又被美国军事占领。

日本战后景象。

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神话。日本在二战后为什么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呢?

体制的改变和美国的支持当然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永不认输的精神。日本人永不服输,默默地以行动来表达骄傲和爱国的精神,不怕吃苦,对工作和事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战后重建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这种精神成为战争机器的时候很可怕。

那么,“二战”使得日本国内的情况变成了什么样呢?战争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日本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 万人流离失所。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1945年秋到1946年初,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该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主持编写的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承认“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这句话概括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困难局面,以至成为名言。

面对严重的战争创伤,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人又坚强的站起来开始收拾这个烂摊子。他们认为只要人没死光,重建只是时间问题。政府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著。(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于是,日本开始扬长避短,总结经验和教训,大力发展他们的经济。

战后的日本苦不堪言,在美国人的扶助下,奋力拼搏经济,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教育。在全国人民所得中以最高经费办教育。小孩子即使光着脚也会去上学。日本人有今天靠的就是教育上的成就。尤其是大力兴办职业教育,为日本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战争使得日本遭受重创,但是战争只是毁坏了日本的“硬件”,而日本的“软件”部分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因而,战后日本正是凭借这种“软件”部分——永不认输的民族精神能够迅速地从废墟中崛起,创造了一个“神话”。如今,日本的商品充塞全球,独占美国大半市场,一度把美国公司逼到绝境,欧亚各国的情况亦无二致,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和经济援助国。

能屈能伸——经济腾飞让日本人由自大而嚣张

2004年1月1日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迅速崛起

但与此同时,日本人并没有垮掉,相反,日本人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展现日本人的优秀,日本举国上下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发展国内经济上。这个过程可以用四个字“折而豹变”来描述。

总之,日本尽量避免参与国际政治事务,而一心一意地关注国内事务。

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在国家机器的构成上,日本分设立法、行政、司法部门,采用三权分立制。而作为日本最高行政机构的内阁,由内阁总理大臣和分管各省、厅的等多名大臣组成,使日本行政机构得到了最大精简。

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日本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重新崛起,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这一切都得益于战后推行的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的变革,当然,也离不开教育的贡献。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日本经济、科技实力迅速增强。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承认,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经济规模又超过了前苏联,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日本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1951年5月6日,日本政府设立了政令咨询委员会,其中心任务就是审议、修改战败以来由美国占领当局主持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其中最先着手的工作便是修改《禁止垄断法》、《事业者团体法》及与解散财阀等有关的经济法律。其后,日本政府又在修改上述法律的同时,颁布实施了一批新的经济法律,从而使战后经济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

在企业管理方面,日本人突出群体的作用,以“和”为“贵”,而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的儒家学说。日本的管理,如果探究其理论,几乎找不到其他的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偏重于管理的方法和管理的技巧等方面。一句话,他们以实用为主。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和日本特有的“大和”文化相结合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管理体系。其实支持日本式企业经营的就是三个支柱: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

只做了上述小小改革,就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四年后的1968年,通过20世纪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实现了20世纪60、7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1973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4年,日本经济因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

过渡期(1973~1985年)

20世纪70年代,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口,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

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他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七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在狭窄的土地上,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和贸易获得大量财富,实现了高速发展,实现了丰裕的社会,几乎与深陷越战后遗症的美国看齐。这得益于战后日本实行的财富竞争战略,而非“二战”前的领土竞争战略。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同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竞争的同时,通过贩卖资金和技术,变得更加富裕,日本的外汇储备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这时,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日本世界第一”。它实际上并不意在表明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仅仅是在说日本企业的物品制造由于其一贯的经营战略,其生产性已达到了世界第一。于是,美国的汽车业、电器制造商的失业的劳动者们,认为是日本夺走了他们的工作。他们把东芝的晶体管电视机放在丰田汽车上,再用铁锤敲碎它们,进行了激烈的抗议行动。

而在日本国内,政论家、经济学家们诸如“日本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日本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下一个霸权国家”、“21世纪将是日本的世纪”的发言层出不穷。

当时,日本的竹下登内阁施行了“家乡创生一亿”的政策,直接分钱给各个市町村。然而,虽然分到了一亿,町村却依然不知道花在哪儿。于是,只有打造纯金偶人、纯金兽头瓦,装饰在办公室里。但是,这又导致了大家的争抢,以及对失窃的担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町村甚至把打造好的纯金物品直接扔到了海里。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与他们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20世纪90年代,随着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的急剧下跌,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开始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

2002年后,在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下,日本经济开始逐渐走出低谷。

到2005年第一季度,日本企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5.8%,企业商业投资继续增长5.4%,大型制造企业的商业投资增长16.2%。出口额比上个季度下降5.1%,但在第二季度出现回升,比第一季度增长2.1%。日本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中国的出口都已稳步回升。2005年1~6月,日本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38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其中,出口额为2905.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进口额为247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实现贸易顺差425.7亿美元。2005年第二季度,日本对亚洲地区和美国的出口额分别为761.4亿美元和331.5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9%和22.6%,比上个季度分别增长4.5%和1.5%。

在当今世界的商业竞争中,日本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对世界大多数企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被认为是日本企业。可以这么说,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的企业在世界经济范围内起到了市场领导的作用。世界上最强大的200家企业中日本占了将近1/3,世界上最强大的100家银行当中,日本的银行占1/4,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的最大的银行都在日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短短50年时间,从一片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不能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日本“折而豹变”的发展过程启示我们,暂时的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顺应时势积极变革,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最终能够像日本一样,走到世界的前列。

自大嚣张

二战后,由于美国的扶持和保护,日本不用担心外界威胁,而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实现了经济的重新腾飞。

随着经济的腾飞与政治力量的扩大,日本开始不满足于原有的国际地位,提出要发挥与国力相称的国际作用。随着日本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日本的对外态度也开始由暧昧变成了强硬和嚣张。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一改往日的守势,积极展开大国外交,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同时致力于稳定对华关系,深化与东盟关系,加强对欧关系,改善日俄和日朝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还把外交的重点放在了亚洲,主要是对中国。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外交的积极进取,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中日关系的走向,使中国与日本的政治经济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转机。

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时期提出了“政治大国”和“政治总决算”的口号。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的政治大国意图表现为日本要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试图在全球性问题上作出国际性贡献,提出了通过扩充政府开发援助、进行和平合作、强化国际文化交流等发挥国际作用的“国际合作”构想。

2000年后,日本领导人多次表示,日本将继续奉行在自由、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基础上,将确保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为优先课题,立足国际协调,致力于人的安全保障,发挥日本的主体性,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日本外交上的成果反映到数字上就是,截至21世纪初,日本同18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至2000年3月,日本已承认的国家为189个。

伴随日本国经济的崛起和外交上的一系列成功,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也得到了空前提高。

同时,日本以修改宪法为重点,突破战败国的法律制约,并确立“有事法制”,为自卫队未来军事行动提供法律依据;“借船出海”,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就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日本自1992年PKO法案成立以来,参与了多起联合国维和行动。日本防卫战略在调整,“专守防卫”的战略内涵在扩大,自卫队的力量在增强,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在强化,“主动先制、先发制人成了日本战略调整的方向”,日本近年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活动不同凡响,现在的日本正在朝着政治大国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二战”后,日本韬光养晦,外交态度暧昧,不过是因为战败。战后,日本迅速崛起,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辉煌。这以后的日本人不再暧昧,而是越来越骄横强硬,打心眼儿里瞧不起中国人。

一位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的日本学生写给中国人的信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瞧不起,他在信中写道:

……

……中国人胆小、恭顺、懦弱、虚伪、圆滑、爱耍小聪明,尤其是让我无法理解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同胞那么无情,却对一个外国人恭善有加。

……中国人的确一盘散沙……

……在东方,现实是日本人很瞧不起中国人,你们放弃赔款,你们原谅我们,我们依然恨你们,瞧不起你们,鄙视你们,原因不在我们,在你们自身,你们自轻自贱……中国人没有血性,意气都被磨光了,剩下的是暮气,自卑,和你们所说的崇洋媚外。

你们号称文明古国,但是除了那些死的建筑,博物馆里的文物,现实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哪还有传统文明的影子……你们把诚信、节义、礼仪、四书五经看作四旧扫到垃圾堆里……一方面贪污腐败,纸醉金迷,声色鸡犬;一方面穷的连饭都吃不饱。造假,中国无人能敌,能吹牛,见利忘义,你们没有什么信仰,精神空虚,彼此不信任,难怪一盘散沙,现在的中国人,其麻木程度不比1895年好多少。

你们中国人在糟蹋自己,自己的智慧,资源,你们中国经济发展快,可代价呢?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你们一个好好的能源省山西,被你们糟蹋成什么样了,经济落后,民生凋敝……你们经济发展快,老喜欢拿什么上海,北京作窗口,愚蠢!那两个城市占中国国土多少,人口多少?你们长期忽视农民,9亿中国农民不搞好,你们中国要出大乱子。

你们好大喜功,几百亿的工程说干就干……可你们的失业人员却在增多……农民低收入,你们不重视,贫富差距拉大,你们视而不见,你们喜欢的只有外国人的赞扬……你们虚荣,奢侈,你们的社会乱七八糟,你们还恬不知耻的说日本完了,中国要超美国了,哈哈,短视!

你们不过开放20几年,就这么吹,日本经济是在停滞,但你们拚死干了十年还不到日本经济总量,至于超美国,更是神话……中国却因为意识形态、与美国或大多主流国家格格不入……

一旦陷入社会动荡,经济崩溃,周边国家没有谁会鼎力支持的,因为你们的国家始终给人以另类的感觉,所以日本败,尚有机会赶上去,中国败,则完全四分五裂,周边国家喜欢中国这样,俄罗斯不喜欢你们好,印度恨你们,我们恨你们,东南亚恨你们,所以你们的环境很差很差,可你们没有危机感,感觉良好,这就是愚昧!

……

你们中国人就这种样子,叫别人怎么拿你们当回事情,你们可以无能,但你们连人格都不要了,美国人打得我们要死,我们不恨他们,我们佩服他们,韩国人被我们统治过,现在造就了经济奇迹,他们敢斗敢为,我们敬佩他们,你们中国人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看得起你们的地方,好好反省一下,你们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却败在我们手下,不觉得羞愧么?

一盘散沙的社会生长一盘散沙的人,你们的时代里还出过什么志士么?民国还有过鲁迅,蔡锷,朱自清这些我们佩服的人,现在你们除了贪官,虚华学者,思想懦弱的知识分子,还有什么?你们不是说要培养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么?为什么现在还没有?你们的龙芯主频只有266赫兹,却在吹要商业化,哈哈!

中国人,我们敬佩你们什么……你们十几亿人,十几亿条心思,我们一亿日本人都在想怎么让我们的国家走出困境,我们都活在地球上,有趣!

实现经济腾飞以后,日本人被压抑了数十年的自尊又重新焕发青春,甚至将欧洲一些国家也不放在眼里,它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向外国派驻兵力,要以经济实力为跳板,向政治大国迈进。在亚洲,日本人更是不将其他亚洲国家人放在眼里。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等等,大大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的感情!

2010年10月,日本公然扣留我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充分暴露了富强后的日本日益嚣张的心态。无论是日本政客公然参拜靖国神社,还是否认对华侵略,都体现了富强后的日本日益强硬的态度。2010年10月25日,日方虽然在温家宝总理讲话后释放了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但这一放人行为,遭到了日本国内舆论的强烈抗议。包括日本执政党民主党议员在内,都猛批菅直人政府屈服于中国的“高压”。日本的在野党和同属执政党民主党内的一批议员们,针对那霸检察厅所做的决定进行了强烈抗议。民主党议员松原仁对媒体说,“我收到不少民众的抗议电话。”一些议员和地方首长也异口同声批评:“这明明是在向中国示弱。”前首相安倍晋三说:“这是一个侵犯领海的举动。说是检察局的判断,里头肯定有操纵,是执政当局的愚蠢判断。”一些议员还呈交抗议书给检察厅,要求收回释放决定。反对党自民党等也准备基于此事在国会内挑战菅直人。

这一事件再一次警醒国人,中国一方面应学习日本的先进精神,另一方面,应该意识到,富强后的日本早已经改变了暧昧的态度,具有优越感的日本人会继续采取强硬态度,中国在必要时应收回永远友好的一厢情愿,以避免再出现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中国这次外交的胜利,再一次证明,没有斗争,就没有尊严,就没有团结与合作。中国应该反省改变一贯的单方面期望友好合作的幼稚态度,该强硬时就应该强硬。

与此同时,二战后,美国不但从军事上控制了日本,还将美国的思想文化带到了日本。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欧洲文化的枝干,美国文化的叶子共同在日本这棵太平洋中的树上成长、交融。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文化根基不是很深的民族,各种文化的变迁、交融、冲突在不断地上演,在东西方文化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速、便捷的今天,日本文化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化。这已经使得日本年轻一代人很难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加上日本长期以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不愿意认错及对历史的歪曲,日本在亚洲各国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危险的角色。日本民族的双重极端性格,尤其是它的自大排外,决定日本是一个很喜欢走极端的国家。

自卑与自大并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人是谦逊有礼的,人们看到他们忙得不亦乐乎,会感受到他们热情周到的招待。可是,你是否觉察到他们眼睛里隐藏着一股根源于内心的傲视轻蔑的目光?对外族人本能的排斥?

在日本人的性格中,多种矛盾组合,低调自卑与自大嚣张并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卑与自大并存是日本人的两种面孔。因为自卑感会经常地造成一种紧张状态,人不可能长期忍受这种状态,因此,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日本人就从相反的方面,用一种优越感即自大来自我调节。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自卑感源于日本的“耻感文化”和日本文化的“自卑感”。自卑感使日本人很少表现自我,甚至可以达到“无我”的地步。但是同时日本人有着极强的优越感,从某个角度而言,正是因为有自卑感的存在,才使得日本人在另外一面寻求优越感的存在。

日本神道教的祭神场所宇佐神宫。

关注当今国际关系的人都知道,从日本的一举一动中,明显看得出日本总是惟美国马首是瞻,但是对于亚洲国家,日本却表现出一幅飞扬跋扈的姿态。在美国面前,日本是自卑的;而在亚洲,日本依仗雄厚的经济优势颐指气使,指手画脚。这里自卑也可理解为是日本人自大的内化。今天你比我强大,那我就先卑躬屈膝地向你求教,等到我比你更加强大了,再在你面前颐指气使,作威作福,甚至给你一巴掌。所以说日本人在虚心求教的过程中,他们心里也是为他们的这种谦虚而深感自大的。

在亚洲,日本是一个很另类且极具争议的国家。日本人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一方面日本岛国地理条件客观上决定了其物质资源缺乏。在古代,日本只能靠农业和渔业为生,也曾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使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形成了自尊自强的性格。另一方面,岛国的地理形态也是日本人产生了狭隘意识。他们缺乏中国人的包容胸怀,相反,而是极力维护自己的而排斥所有有悖于其利益的外界事物。因此,日本人火与冰的双重性格正是日本文化和其地理条件所造就的。

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脱亚入欧,经济飞速发展,政治、军事实力随之增强,开始自大傲慢,蔑视亚洲各国。他们越来越认为日本人是优等民族,其他亚洲国家都是低等民族。为了表明自己的先进,日本人急着同其他国家划清界限。

由于与中国的渊源最深,中国也就成了日本近代极力排斥和丑化的对象,所以称中国人为“支那人”,言外之意,只有日本才配得上称为亚洲文明的中心。日本人的这种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只服从强者,尊重强者,而他们往往又自尊过度,认为日本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所以,日本人从骨子里不尊重一切人,如果不是美国人比他们强大,日本还没有能力支配美国,他们也是不会把美国人放在眼里的。

日本是一个岛国,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正是日本的岛国属性造就了它的自大、排外以及相互矛盾的优越感和危机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单一性,造成了日本人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凝聚力,而这种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凝聚力又异化成了排外意识。在外国人眼中,日本是一个自闭而又雄心勃勃的国家。

苏青曾在他的《可怕的日本人》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中国高校代表团访问日本,他们出访的学校是离东京不远的一所私立大学,这所大学在日本大概属二三流学校。访问的第一天,照例是给他们放映介绍学校科研成果的影片。日本的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捕鲸是渔民最为普遍的海上作业。影片着重介绍了该校如何将其研制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安放在鲸鱼身上,以便找出鲸鱼迁徙规律,更好地指导渔民捕捞。在当时,GPS已经不算特别前沿的技术了,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银行系统就已经开始将GPS装在运钞车上,全程定位跟踪,以防劫匪抢夺。该校行政主管惟恐中国代表团不明白其中的技术含量,反反复复给他们解释、介绍,并将影片的日文、英文两个版本各放了一遍方肯罢休。不过,这位傲慢的行政主管让代表团成员感到烦躁的举动还没有打住。第二天,他又陪中国代表团参观另一所高校。在东京转乘地铁时,又一次让中国人领略到了他的自大。东京地铁站本来就非常大、非常乱,他领着他们徒步上上下下转了20 多分钟,最后终于停在了某一个出口处两米见方的宣传画下。原来这是该校在这片繁华地段做的一个广告。他们竟然多绕了近一公里的路程,竟然只是为了让代表团一行知道该学校能够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做广告,是如何有实力。

一叶知秋。在日本,如此之类的事情可谓俯拾皆是。总得看,日本人自大排外主要表现在:

一是他们愿意了解世界,但不想世界认识他们。

日本人是很讲究礼节的。见到客人时,彬彬有礼,很有礼貌,显得热情好客。但这只是表象,他们骨子里却时时忘不了自大傲慢。中国人好客,发自内心邀请客人来到家里。日本人也很热情,但一般不在家里招待朋友。即使到日本人家里,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客人身份。多数日本人从心里,并不希望同客人平等地交流。总之,他们愿意了解外界,但不想让外界认识他们。他们总是视自己为优等人士、优等民族。

二是愿意世界用他们,但他不想用世界。

这一点可从以下两方面窥知一二: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日本人吸收外资很少,世界排名第131位。在2002至2003财政年度,外国对日本投资仅增长了0.4%,只有18亿美元。另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自有统计数据以来,外国在日直接投资累积金额仅为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2%;而在美国和欧洲,这一数字接近30%。

外国对日投资可以说障碍重重:不单费用奇高,而且移民规定苛刻,让到日本的投资者很是头痛。尽管日本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制定了对策,但有关调查显示,“这里不欢迎外国人”的标志似乎仍悬挂在日本商界的大门上。另外,很多日本人看来,什么都是日本的最好,牛肉要吃“和牛”,大米要吃国产。尽管“和牛”与国产大米比进口的贵许多,但是日本人说:价格与质量成正比,正是因为贵,所以才证明日本的比外国的好。由此而知,日本人是多么不想外人干预他们!

三是愿意世界接纳他们,但不想接纳世界

拿日本旅游来说,据日本共同社报道,32.4%的日本人“不欢迎外国游客”;超过90%的人认为“外国人的增加会导致日本的犯罪率上升”。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曾提出2010年之前实现外国游客人数翻倍的“观光立国行动计划”,国土交通省也指出“外国游客涉案的可能性很小”,但这些措施遭到了几乎日本全体国民的一致抵制。这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日本国民的心态,日本人普遍对外国游客有抵触情绪。然而,另一方面,日本国民每年出境者上千万人次,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联合国难民署曾有过统计,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接受难民最少的,甚至少于许多比日本穷得多的西方国家。虽然日本也积极参加联合国的难民救济事务,但它宁愿出钱,也不愿意接纳外国难民到自己国家来。而且日本既没有接受难民的政策,也没有移民的法律。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外国人要想加入日本国籍,审查之严格、手续之繁琐,恐怕世界其他国家无能比之。日本政府也曾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要增加接受外国留学生,至2000年时达到10万人,但这一目标直到2003年11月才实现。即使是移民,人才也不例外,在日本,租房子、求学、求职、就业,都会因为是外国人而遇到麻烦。不少公司公开声明不接受外国求职者。即便你明明看到某公司的大门外、墙壁上贴着招聘广告,他们也会婉转谢绝。即便你求职成功,进入了日本公司,你也会发现自己很难融入日本同事的亲密圈子。他们的社团、研究会、学习会不邀请你参加,他们之间谈论事情时总是背着你。虽然他们对你彬彬有礼、点头哈腰,但你很难判断那职业性的微笑背后,是否有一颗真诚待人、平等相处的心。即便你把他们当作知己,但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把你当成“自己人”。难怪许多外国人都说,要想和日本人交上知心朋友,只有一个字:“难”。正如一个长期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说的,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总能感觉到有一堵看不到的墙。

令人琢磨不透的暧昧善变

一个名叫和辻哲郎的日本著名学者在他的《风土》一书里,就将日本人的性格比喻为台风。按照他的看法,日本人的性格结构中包含了忍耐和突发两种倾向。

台风就如一张擅变的脸。前一秒钟还是微笑的,后一秒钟却已经变成了狰狞的,但还没等你适应过来,在你面前的又是一张平静的脸,平静得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让你半天都在震惊中。不少学者形容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台风一样变化莫测,或者像冰与火、樱花与刀一样,包含了忍耐和突发、柔美与攻击两种倾向,让人琢磨不透。种种看似矛盾的性格却能在他们身上得到统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辻哲郎还指出:日本人的性格中还有季节性和突变性,它不固执,犹如樱花的开与谢,在反复发生的忍耐的各个瞬间中,包含着突发的反抗,但在反抗中由于自身的变化又会自暴自弃。

日本人的性格常常令人琢磨不透,原因在于日本人非常灵活善变,其变化之快,变化之猛烈,对于多元文化的容纳能力常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菊与刀,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

日本人的灵活善变表现在日本人和日本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1914年,日本学者野田义夫他的《日本国民性研究》一文中指出,日本人的第七个长处是灵敏,日本人起得早,吃饭走路快,干活儿麻利,角色转变快,手指灵巧,而且头脑灵活。

日本刀。

日本人的灵活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大家都知道日本刀的线条非常流畅,曲线优美,这其实也体现了日本人善变的特点。

还有,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使用和书写汉字。中国人常用的汉字体写得棱角分明,像方方的砖块,而日本人则写得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

日式的室内格局和布置——榻榻米文化,也典型地表现出了日本人善于变化的特点。在标准的日本人的房间里,除了一个矮矮的桌几和几个坐垫,再没有其他的什么家具。在房间里,榻榻米就是一件万能的家具,更像一张永远的白纸,可以按自己的需要画出无数美丽的图画来。对于日本人来说,榻榻米的功能变化无穷,晚上睡觉时,它可以作床;吃饭时,它是椅子,当然也可能做桌子;来了客人,它可以作为客厅;白天活动时,又成了休闲场所,是对弈、品茗的绝佳场所,孩子玩耍时,它又成了游戏场所。在榻榻米上生活,某种意义上就像在舞台上表演,是高度艺术化了的,把实用与世界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雅俗共赏,它也是源于生活适于生活的艺术。

同样,房间与房间的结构也富于变化,房间是由一种叫“障子”的纸门联接而成,障子关上,是一间独立的小房间。障子打开,合成一间大房间,障子全部拆去。便成一个大厅,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机调整房子的格局。总之,日本的榻榻米集多功能于一身,空间和功能富于变化,而不像中式和西式房间一样,室内的空间和功能,被墙和家具固定,难于变化。

日式筷子。

日式筷子的造型和功能也比中式筷子更富于变化。虽然日本的筷子本由中国传入。但日式筷子却与中式筷子大不相同。日式筷子头尖身短,比中式筷子更易扎、戳和分解食物。还有,日本人自己吃饭时用尖头夹菜,送入口中,而和别人一起进餐夹菜时,用筷子的另一头夹菜,比中国人的吃法更卫生,巧妙地化解了中式多人吃饭时的卫生隐患。这一点很值得国人学习。

还有,日本人发明的折扇比中国原来的团扇更富于变化,更易于携带。宋朝以前,中国本无折扇,都是团扇。正由于团扇不易于携带,因此《西游记》中才会有芭蕉扇可大可小,小到可藏入口中的美妙想像。元初,折扇由日本传入中国。日式折扇由于易于携带,袖中、靴中、怀中、手中均比团扇更易于携带,于是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盛行于中国。明清两代的文人,又在折扇之上大展书画功夫,其文化底蕴日益丰富。

还有日本发明的折叠式、组合式家具、“便当”——盒饭、可折叠的钓鱼杆,日本的盆景与插花艺术,均显示出日本人善于变化,于细微处显精神的性格特点。

如今,日本在现代工业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学瑞士的手表,学德国的照相机,学美国的汽车,其产品功能丰富,品质卓越,畅销于世界各地,这些发达的现代文明不更能说明日本人善变的性格特点么?

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第二个民族像日本那样复杂暖昧、叫人难以理解了。其表现之一,就是他们可以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东西奇迹般地调和、统一到一起。

你能相信这样的事情吗?一个人可以同时信奉好几种宗教,他既信神道,又信佛教,还信基督教。这样的事情在别的国家是无法想像的。

在西方,这会被看作是一种极不严肃、甚至大逆不道的行为,然而在日本,却是很自然的。

日本的宗教人口历来大于户籍人口,《宗教年鉴》里登录的教徒人数,从来都是日本人口的2倍到3倍。为什么会出现的情况呢?因为很多日本人常常加入两种以上的宗教组织。

对于日本人,同时信奉不同的宗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他们坦然地出入于神社、寺庙和教堂,从来不觉得不自然。出生或者举行成人仪式时去神社,结婚时去教堂,举行葬礼时去寺庙,已成为日本人生活的惯例。他们恬然地享受着来自不同天国的上帝的恩赐和保佑。

日本奈良东大寺。

在这个自古以来以善吸引外来文明而闻名,凡衣,食,住,行,文化思想包括语言和宗教在内,几乎无不从国外引进的民族,骨子里又极其保守,排外。这表现在,日本人一方面喜爱舶来品,拼命引进,另一方面又近乎神经质地区分哪些是外来的东西,哪些是国粹。日本过去把来自中国大陆的东西一律称为“唐物”,凡是中国的东西前面都加一个唐字,比如“唐音”(指宋元以后传到日本去的汉字音),唐纸(宣纸),唐诗(汉诗),唐黍(高粱),等等。把来自西方的东西称为洋物,比如“洋画”(油画电影),“洋酒”,“洋食”(西餐),“洋书”,“洋馆,“洋乐”,等等;而日本自己的东西则以邦相称,比如“邦画”,“邦乐”,“邦文”,“邦人”,等等。这也表现在,日本人虽然喜欢外国货,但从不喜欢外国人,他们将外国的东西和外国人区分得清清楚楚。开放与排外,构成了日本人特有的自相矛盾的性格。

日本京都清水寺。

这个向来崇尚自然朴素的民族,其生活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却又高度地人文化,并且制造了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也找不到的繁文缛节。日本人向来引以自豪的“枯山水”(人工山水庭院)和盆景艺术,可以视为象征,在这些东西里,人工之巧和天籁之趣那样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真叫人拍案叫绝。

你也难以理解这样的思维模式:模仿就是创造。在西方人看来,模仿是创造的大敌,他们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只会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日本人却以事实推翻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且,他们就拿傲慢的西方人开刀,在全盘模仿了他们的技术后,于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再把产品打到对方的市场,甚至打垮对方。日本人这种集模仿与创造于一体的本事是西方人想都没有想过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的现身说法那样:日本人的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

日本人决不是跟屁虫,亦步亦趋,而是创造性的学习,批判地吸收,先继承,后创新。

日本人谦虚好学,先学东方先进的中华古代文明,后学西方先进的现代文明,可谓与时俱进,不拘一格,积极进取,这种好学精神正是日本人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强大动力,而促成这种好学精神的背后则是日本人灵活善变的性格。

这种性格上的善变,无疑提升了日本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正符合了宇宙间生命生存的规律——“适者生存”,更提升了日本人的创新能力。

正是这种善变的特点,使日本人先学中国,后脱亚入欧,在不同的文明间游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巧为己所用,熔铸“和魄”。

正是基于这种善变的性格特点,日本人才有勇气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最终走在了世界强国的前列。

暧昧善变的双重性格之谜

“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这个强大对手,其行动和思维习惯与我们如此迥然不同。以至于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待,这种情况在其他战争中是没有的。”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一书中,这样评价日本人。

几乎所有去过日本的人,都会对日本公共场所的安静赞不绝口。拥挤的地铁上,热闹的商场里,人潮涌动的大街,都不会听到有人在大声喧哗,所有人都习惯于在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从小被灌输了严格礼仪、等级观念森严的日本人似乎已经习惯了默默承受各种压力。在那本著名的《菊与刀》中,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对此直言不讳:“这些压力要求个人做出的牺牲太多——要求个人隐瞒感情、放弃欲望。日本人身上的负担是极为沉重的,他们要做出过度的抑制,因而得不到自己的幸福。”日立中国有限公司的马凝曾经在日本留学5年,对这一点体会深刻。在她看来,日本的很多棒球选手投身这项运动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让观众高兴才会这么努力打球的。听上去有些怪异,但这就是日本人性格中隐忍的一面。

如果隐忍像冰一样沉静,那突发就像火山一样猛烈!

冰与火,这两种不同的元素,在日本人性格中相互冲突、纠缠不清。

隐忍的性格给日本人带来了很多正面评价,比如讲礼仪、做事专注、认真,等等,但日本整个社会也因此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

“日本人平时彬彬有礼,特别有礼貌,但如果你惹了他,那就很恐怖,他马上会判若两人。”很多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都发出过这样的抱怨。

另外,日本向来注重集体,就是“跟着大家一起”,生怕自己与众不同。这也成为日本人个性压抑的原因之一。

隐忍意味着能量的积蓄,积蓄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要求释放。

因为生活压力非常大,日本很多人在玩的时候寻求的是刺激而不是心情愉快的享受。他们的娱乐可以说是一种发泄性的娱乐。下班之后回到家中,日本人比较喜欢看无聊的搞笑电视,而且最好是能让人立刻笑起来那种。日本男人通常喜欢用喝酒唱歌来缓解疲惫。因为平常一贯隐忍,日本人在释放能量方面有很多花样。有些花样在中国人看来很怪异,比如女体盛,等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本人灵活善变的双重性格?

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与他们幼儿期的娇纵生活和此后的等级约束教育分不开关系。幼儿期后,日本人经历了各种训练和考验,但他们始终怀念那种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日本人幼儿期过的是一种有特权的娇纵生活,或者说是天性不受约束的生活。在日本,小孩很小的时候就被大人们宠坏了,他们简直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恣意攻击别人,他们的一切要求也都能得到满足。这样,日本人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极端的思想,即认为人人身上都有“佛性”,人人死后都能成神。这既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又使他们相当自负。因而很多日本人都会干一些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甚至有时为了坚持己见而以死表达自己对政府的反抗情绪。有时候,这种自信使他们陷入集体性的狂妄自大,就表现为以小博大,对外侵略。

人们普遍认为,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气象、风土孕育了日本人灵活善变的性格。在狭长的岛国中,在复杂的环境中竟然无法找到重点。

日本位于东亚的边缘,濒临强大的中国,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是若即若离,介于宗主国和藩国之间。这种地理和政治处境,决定了日本人暧昧复杂多变的性格。

日本远离大陆,大部分人居住于滨海地带。日本人最熟悉的就是水。水的特点就是善变、易变,比其他的物质更容易变成气态,比其他的物质更容易变成固态,水的常态是液态,水的渗透性非常强,很容易渗透到各种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的体内。日本人的性格正像水一样灵活善变。岛内短急清浅的水流,导致了日本人性急、偏激善变的性格。

此外,岛国之内多地震、火山、海啸、台风,比大陆有着更多的气象变化和天灾,这些气象变化和天灾深深地影响并塑造了日本人善变的性格特点。既能够直面灾难,坦然接受,又敢于和命运抗争,在废墟中重建美好的生活。

日本农学者石坂橘树还探讨了日本农业和日本国民性的关系,他指出日本的农业丰年和灾年不规律,诱发出日本人投机善变的心理。

在晚夏和早秋期间,日本通常易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给日本人带来的危害,更多于地震和火山。台风使得日本人习惯于接受来自大自然的变化和灾难,并逐渐养成一种坦然接受变化和灾难的心理特点。也正因为如此,每次灾害过后,日本人都能从灾难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

还有,气候方面的影响。日本国地跨亚寒和亚热带,四季分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也赋予了日本人善变的特点。日本地处寒热带交界处,既有强烈的日光照射和丰沛的雨水,还有凛烈的寒风和冰雪,这种特有的地理风土条件造成了日本人特有的热寒带二重性格,既热烈又安静,既忍让又反抗,热烈中包含着安静,忍让中包含着反抗这如火又似冰的性格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影子。

但从根本上来说,日本人性格灵活善变,具备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二重性性格,在这种灵活善变的性格背后,是利益至上主义,是实用主义。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谦虚好学,积极进取,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也只有善变,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形成坚韧性格的地理环境因素

人类学有这样一句名言:“试着用他们的生活去生活,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的世界。”那么当我们想要了解日本人的性格时,我们就应该摘掉“有色眼镜”,客观地面对日本人。当我们抛开历史、政治等敏感问题来观察日本民族时,我们发现日本人的一个重要性格特征就是永不认输。那么,是什么因素形成了日本人永不认输的坚韧性格?

众所周知,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是一个四面环海的狭长岛国。气候类型大部分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的九州岛、四国、琉球群岛(归属存在争议)有副热带季风气候。日本岛国深受黑潮影响,海洋性气候显著,因而盛夏至初秋常受台风侵袭。台风的威力我们都是知道的,所以,每年日本都会因为台风而受到很大的损失。每次台风到来,都会让日本人如临大敌。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台风每年夏季秋初都格外的“青睐”于日本。所以日本人每当台风要来的季节,都会格外地详细预测报道台风信息,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每当台风过后都会积极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日本的冲绳岛是日本国土中最易受到台风袭击的地方。像我们没怎么见识过台风又对台风略有了解的人可能会对台风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可冲绳当地人好像对台风早已习以为常,对台风的“脾气”也了如指掌了。纵观岛上的房屋建筑上也完全区别于日本本土的木造房,基本上是用钢筋水泥和石头造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抵御台风的袭击。对于经常遭受台风的冲绳人来说,自有他们的“乐趣”。每次台风气象预报之后,工厂、建筑工地、农田、菜园等部门的人们早早就做好了各种防范措施,家庭主妇们也忙着把庭园外的花草往能避风雨的地方搬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到超市去抢购台风来时一家人的食物和饮料。因为台风过后,许多农作物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蔬菜、瓜果的价格高得令人咂舌,给人们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虽然日本市场物源丰富,缺货不愁,但台风来临之际,人们还是习惯去采购一些能放时间久的食物,以缓台风过后的“紧张局势”。气象部门会及时地报道台风的最近信息,以便于有关部门、人员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台风来临时,学校、公司等都会放假,大家都会躲在家里。躲在家里的人非但没有恐惧台风,反而觉得这是他们难得的休息日,一家人也过得“其乐融融”。当台风过后,大家又会走出家门,积极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大家忙着清扫公共卫生,对破坏严重的地方进行修复。

日本神风队队员。

对于台风,日本人有这一种特殊的感情。台风在日本被称为“神风”。元代,忽必烈曾派遣军队进攻日本。由于突然到来的台风摧毁了蒙古舰队,日本才得以免于灭国。因此日本人把台风称为“神风”。日本人如此感激那场神风,到了二战后期,他们仍然抱着一丝希望组建自杀攻击队,自杀攻击队的名称就是“神风突击队”。

除台风以外,暴雨、地震、海啸、火山……各种自然灾害非常频繁,日本人因此对各种灾害的预报、预警信息极其渴求和敏感。日本社会因此被称为“情报社会”、日本民族也被称为“信息民族”。日本民族的这种极其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依赖,最初也是由岛国多灾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力量都是伟大的,日本人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样他们感到人的渺小,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向自然界屈服。相反,这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坚韧的耐心,从而形成了永不服输的精神品格。

同类推荐
  • 草原文明的见证.额济纳旗

    草原文明的见证.额济纳旗

    阿拉善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30个苏木镇。面积27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和绿洲各占三分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契丹、蒙古等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草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清代的丰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草原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伟大历史进程。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茶道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茶道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造、器皿、烤煮方法、饮用习俗以及产地等。
  • 中华典故(下)

    中华典故(下)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前言几百年前的欧洲人对于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渴望和幻想。于是渴望一睹东方风采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挥别亲友,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漫漫长途。多年的旅行之后,一本风靡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了。里边详细记录了他在东方的所见所闻。这本书不仅为欧洲人缔造了一个“黄金梦”,也把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带入了欧洲人的视野。而对于遥远的东方人来说,欧洲到底是一个什么摸样,在过去漫长的几个世纪里,我们都难以窥其全貌。当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时,不仅是平头百姓,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对这个鼻子高高,满脸络腮胡的外国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他长得和中国人不……
  • 中华茶道(第四册)

    中华茶道(第四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热门推荐
  • 血异校内

    血异校内

    校园,一段青春的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诡异的可怕的事情发生的地方,当那些暗红色的恐怖一点点铺张四散的时候,还有多少希望仅剩,还有多少勇气可以残留。这里不是长篇大乱的小说,这里是很多短小鬼故事的合集。真假难辨,血异校园!
  • 玄狩

    玄狩

    和平的年代走向结束,这是一个大时代,一个天使断翅,恶魔撒血的时代,这是一个圣人喋血,帝皇泣泪,的年代,万族林立,诸强争锋。。。。。。
  • 神裔之沧海月明

    神裔之沧海月明

    世间万物皆有其根源,根源即为本,沿着根源而下则是后裔。然而不同物便有不同的后裔,在修仙时代未到之时,神与人同在,面对强大的人类,而神的后裔又将走向何方。
  • 云起大千

    云起大千

    有人,轻于鸿毛,有人,重于泰山;在这个年代,你的眼界就决定了你在这世界的份量。当你一步步变强,在这个世界的份量越来越重时,却发现历史就在眼前,神话原是现实,而世间苍生又等你拯救。你,能否肩挑重任?
  • 仙道古今

    仙道古今

    穿越诡异梦境,突入九幽异界,都市青年云舒一朝变身修仙小学徒!被封印的记忆渐渐恢复,他才发现自己天赋通灵异宝,身怀强悍体魄!从此道元经法随便修炼,爆体武技手到擒来!云舒修仙口诀:一元初始仙法修,两仪练完泡美妞,三才四象除强敌,五行全通天下收!
  • 邪少的美女军团

    邪少的美女军团

    征战的杀戮让他迈向权利的巅峰,佳人的情怀让他尽享世间的美妙!重生之后的他又岂会平凡?然龙有逆鳞,触之必死!女人就是他的逆鳞……且看至尊王者覆手翻云,创就一片新天地!
  • 帝宫殇

    帝宫殇

    世情薄,人心险,一入宫门深似海;帝王情,承恩夜,无悔亦无泪
  • 狗蛋逆袭

    狗蛋逆袭

    他再次被老板炒鱿鱼,烦闷的站在街头,看着路人步伐匆匆,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个时候,一个不明物正在快速坠落中,正巧砸中他的头顶。看看在自己脚边完好无损正在慢慢滚动的貌似的蛋的物体,感觉天慢慢黑了,耳边也只有汽车的轰鸣声。再次醒来,惊恐的发现自己这是变成一个蛋了么!!!
  • 最强兵王之谁与争锋

    最强兵王之谁与争锋

    佣兵界流传着一句话,世界很大,阳光能照耀到的地方,法律说了算。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血徒便是真理。然而当血徒回到都市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女人才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暴徒。美女总裁赖在床上不走,清纯校花逼婚,极品萝莉强抱,还有温柔御姐来勾引,这生活何时是个头啊……
  • 冷魅王的倾世双妃

    冷魅王的倾世双妃

    古往今来,冰可封尽天下,火可焚烧万物,而冰火不容已是众人皆知的,但本部作品就是把她们写成姐妹,典型的姐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