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3800000007

第7章 跻身世界列强

以明治宪法的颁布为界,明治年代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基本完成了破旧立新改革;后期主要是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跻身世界列强的行列。

在日本朝野人士的脑海中,维护民族独立和向外扩张国权这两种欲求,几乎总是缠绕在一起。“与万国对峙”就包含了这两个方面。在外务省为修改不平等条约而奔忙的同时,以军部为主,加紧制定和推行了大陆政策。

甲午战争前夕修改不平等条约获得突破,明治政府对外政策的两重性基本消失,对外武力扩张和争霸东亚成为主导,三次出兵东亚——挑起甲午战争、镇压中国义和团反帝运动、发动日俄战争。日本实现富强与对外扩张、掠夺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同时军国主义思潮大泛滥,扩张欲望大膨胀。

明治年代于1912年结束,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既有骄人的方方面面,也存在阴影和隐忧,特别是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漫长改约谈判的完成

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摆脱半殖民地化危机,是促成明治维新的主要动机,幕末改革派武士就提出了“刷新外交”,改订条约的要求。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就于1868年1月15日申明,将修改不平等条约。改约是明治前期外交的中心课题。

岩仓使节团的改约尝试受挫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875年11月正式开始改约交涉,由外务卿寺岛宗则主持,要求先废除协定关税,收回关税自主权。因为英法德三国的坚决拒绝,改约的初次谈判失败,寺岛辞职。

1879年9月,井上馨任外务卿。鉴于收回税权一时无望,井上决定把改约重点移向法权,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在税权方面只要求修改协定关税的税率。他的方针获得政府支持。

井上馨认为,日本成为“欧化新帝国”,才能获得列强的好感,使列强同意改约。这也得到政府的赞同,带头刮起了欧化风。政府耗费巨资于1883年7月建成一幢豪华的欧式迎宾馆,占地1350多平方米,名为“鹿鸣馆”,招待欧美宾客。日本政府的高官、华族和欧美官员、富商带着夫人、小姐,经常在这里举行晚会、舞会,有时竟彻夜狂欢。有人抨击这是“贵族式的欧化”,怒斥“鹿鸣馆晚会的烛光冲天,却不顾重税下沦为饿鬼的苍生”。1887年4月改约谈判期间,多次在鹿鸣馆和大臣官邸举行社交活动。一次首相伊藤博文在官邸举办化妆舞会,有400人参加,他扮成威尼斯商人,内务大臣山县有朋扮成奇兵队队员,内大臣三条实美的夫人扮作乡下姑娘,井上馨表演曲艺节目。这闹得满城风雨,有人揶揄说,晚会“羡杀、笑杀、惊杀、恼杀了整个首都”。鹿鸣馆欧化表明了日本当局的浅薄庸俗和对列强的迎合讨好。

井上在秘密的改约谈判中,作了不应有的过大让步。为换取废除治外法权,他答应日本须按“泰西主义”制定法典,并须得到各国承认;答应聘用外籍审判官、检察官,在审判涉及外国人的案件时,外籍审判官须占多数。这些让步比起治外法权更有损日本主权,首先遭到法国籍的政府法律顾问巴桑那的批评,部分内阁大臣也强烈反对。有关情况流传出去,处于涣散状态的民权人士借机重新活动起来,掀起“革新外交”的请愿运动。府县厅门庭若市,忙于接受建议书,数百请愿代表齐集东京。于是,井上被解除职务。

当局于1888年2月把大隈重信请出任外相。大隈自信有能力解决棘手的改约问题,他完全取消了井上有关法典的承诺,并大为缩小了其他让步,如仅在大审院聘用外籍法官,但仍有对日本不利之处。改约谈判取得进展,1889年与美、德、俄签订新约,与英国也有望改约。民间从英国《泰晤时报》上获得有关信息,在各地展开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要求停止改约谈判的建议书达185件。对大隈取得的进展,政府内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御前会议、内阁会议均未达成一致。10月18日内阁会议结束后,大隈坐马车经过外务省大门口,玄洋社社员来岛恒喜突然投掷炸弹,大隈被炸坏右下腿,后来截去右脚。来岛当场面向皇宫剖腹自杀。内阁被迫总辞职,改约再次搁浅。

以后,青木周藏任外相,他的改约方案取消了大审院聘用外籍法官的让步。不久,榎本武扬、陆奥宗光相继任外相,改约方案不变。这时,远东局势出现新动向:俄国为了加强向远东的扩张,1891年开工建筑西伯利亚铁道,并在海参威修建要塞。英俄在远东的矛盾急剧尖锐起来。

原来顽固阻挠修改条约的英国,为了拉拢、利用日本对抗俄国,决定对日让步。这是英国推行均势外交的一贯做法,日本方面也心领神会,有意识地利用英俄矛盾。经过反复折冲,1894年7月16日,双方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开放日本内地;废除治外法权;把片面最惠国待遇改为相互对等;多数商品的关税率由日本自定;新条约于1899年实施,有效期12年。到1897年,欧美15国陆续与日本重订类似新约。1911年再次改约,完全恢复关税自主权。除了横滨租借地尚未收回外,日本已经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基本主权和民族独立。

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成功,有赖于有利的国际环境,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同时以改革进取、富国强兵为后盾,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改约过程中,政府排除民间的参与,但广大国民和社会舆论始终给予了有力的监督和促进,否则很难比较完满地取得改约的成功。

日本改约成功,对于近邻国家也是令人振奋的大事。但是在近邻国家面前,日本没有以友好、和平的面貌出现,在改约的同时就以欧美列强为榜样,推行侵略、争霸的“大陆政策”。

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

日本的“大陆政策。”

开始于明治初年,一般认为1876年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是其起点,主要内容是先侵占朝鲜,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远东、亚洲以至世界。其实,在丰臣秀吉的扩张计划中,在江户时代佐藤信渊的《宇内混同密策》中,早有类似的的狂妄主张。

大陆政策的基本矛头指向中国。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的两年后,参谋本部派12名军官前往中国各地,调查兵备、地志。负责这项工作的桂太郎局长,亲自到中国视察,他回国后提出《与清朝斗争方策》的调查报告,设想派兵“一举攻下北京,迫订城下之盟”。1880年11月,山县有朋在《进邻邦军备略表》的上奏文中,大讲“论兵之多寡,急于论国之贫富”,实际上是把中国作为主要的假想敌,指出中国正在改革兵制,“邻国军备愈强,我国军备也不可忽视”,加强“沿海防御”,扩充军备乃当前“燃眉之急”。

壬午兵变后,花房义质公使率领大队日本兵重返汉城,迫使朝鲜政府同意日本在汉城驻兵,以“警卫”公使馆。中国清政府为了阻止日本控制朝鲜,也派优势兵力进入朝鲜。1882年8月,山县又提出扩充军备的建议书,这一次他明确地把中国作为唯一的假想敌。他在建议书中写道:“今欧洲各国远离我国,痛痒之感并不急迫”,断言不存在欧洲国家入侵的危险。他接着写道:“然而近察我邻邦之势,正在迅速勃兴,决不可轻忽”,认为“在直接附近之处”的中国才是日本欲与其一争高低的“敌国外患”。其实中国派兵朝鲜完全是防卫性的,山县却危言耸听地把中国作为首要敌国。山县的扩军建议得到天皇和政府的赞同,从这一年起开始了扩军热。

与此同时,日本朝野拉拢朝鲜官员中主张改革的“开化党”,企图利用他们树立亲日政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失利,日本扩张势力认为有机可乘。这年12月,在日本公使的支持下,开化党发动政变,杀害多名大臣,150名日本兵进入王宫,控制了朝鲜国王。但是,应朝鲜原政府的请求,驻朝清军600多人开进王宫,把日本兵赶走。这次“甲申政变”三天即告瓦解,极其愤怒的朝鲜民众袭击、包围了日本公使馆。躲在公使馆的日本士兵和侨民300多人,冲出包围逃往仁川领事馆。在这次事件中,日本方面有40多人死亡。事后,日本一方面向朝鲜兴师问罪,一方面趁中法战争尚未结束,伊藤博文亲自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迫使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双方按期从朝鲜撤兵,以后因事态有必要派兵时,应相互行文照会,事态平息立即撤兵。这一规定为以后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甲申政变刚平息,朝鲜局势又因英俄对立而紧张起来。1888年1月,山县有朋草拟了一份《军事意见书》。他先叙述了英俄矛盾的尖锐化,指出这“将不出数年在东洋掀起一大波澜”,并特别强调“(西伯利亚)铁道竣工之日即为俄国侵略朝鲜开始之时”,日本为了届时有所应对,“军备之完善一日不可忽略”。同时,他又老调重弹,仍然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中国在兵制改革、军备扩充方面的快速进步,“难保不向我示大国之威”,“在东洋起波澜者,岂独英俄二国?”

1890年3月,山县写了长篇的《外交政略论》,与《军事意见书》一起提交内阁同僚传阅。他在《外交政略论》中提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是防守主权线,即疆土不容他人侵犯,二是维护利益线,即在“与我主权线之安危紧密相关之地区”,“必须经常处于优势之地位”。在当今列国的形势下,为保卫国家之独立,二者不可缺一。他指出,日本利益线之焦点在于朝鲜。那么如何维护利益线呢?山县写道:“各国之所为若有不利于我者,我有责任排除之,不得已时则用强力以贯彻我之意志。”

名为“外交政略”,实际上是一篇武力扩张的策论。12月初,第一届议会开会,当时任首相的山县有朋向议会发表施政方针演说,公开兜售保卫主权线、利益线的主张,要求为此增加军费开支。“利益线”论是蛮横无理、损人利己的扩张论调。

日本的扩张目标自然不限于朝鲜,所谓“利益线”是可以任意划定的。如前所述,日本军部早就把中国作为假想敌国,欲迫使中国“订城下之盟”。山县提出“利益线之焦点实在朝鲜”之后不久,1893年10月起草了《军备意见书》,认为日本的假想敌国已经不是中国,而是英法俄各国。这并非改变了对中国的敌意,而是进一步把中国当作了瓜分、掠夺的对象。他预言,有朝一日各国必将分割中国,日本也“应作好准备,遇有可乘之机,进而收取利益”。他认为“此实国家存亡之所系”,显然已把“利益线”推进到中国境内。

自参谋本部成立以来,山县有朋除了军部职务外,曾担任内务卿、内务大臣、总理大臣、司法大臣及枢密院议长,但他始终以军部长老的身份,关注着军事扩张政策。以他的主张为主要代表,表明到甲午战争之前,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主要目标的日本大陆政策已告形成。与此相应,日本的社会舆论从民权论转向了国权论,扩张军备的步伐一刻未停,越来越大。

壬午兵变后日益抬头的国权论,在1884年甲申政变失败后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各家报刊隐瞒了日本公使馆插手甲申政变的事实,一起攻击中国军队和朝鲜民众杀害日本士兵和侨民,制造对中国和朝鲜的仇恨。除个别报纸外,舆论界齐声煽动向中国开战。1885年1月,东京、大阪举行了反对中国的游行,连民权派激进理论家植木枝盛也参加了游行。为了准备开战,在3府24县开展了组建义勇军运动,在民权活动最活跃的高知县,著名民权活动家片冈健吉出任义勇兵团总指挥官。各种侵略有理的论调纷纷出笼,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

1885年3月,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的福泽发表《脱亚论》,认为在现今世界上,不采纳西方文明,不与西洋文明为伍,便不能立足于世界。因此,“为今日谋,我国不能再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共兴亚细亚,不若脱其行伍,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方法,不因邻国之故而彬彬有礼,只能按西洋人待其之方法处理之。”他的这种论调并非什么新鲜货色,欧美列强一向就是打着“文明”旗号,野蛮地侵略落后的国家。福泽不过捡了西洋人的牙慧,但却以他特有的身份,给早已蠢蠢欲动的侵略势力披上了“合理”的外衣,有很大的蛊惑人心的作用。他在《战争有必胜之算》一文中,鼓吹战胜中国,使日本“永为东方盟主”。

从山县和福泽的论调来看,既是对中国惧怕,又是对中国蔑视,其实两种论调都不过是推行侵略政策的借口。应该说山县的论调更多地反映了统治上层的真实心态,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阻断了他们的侵略道路。福泽的论调是极其虚伪的,看看他的其他言论,他其实对中国充满了敌视、仇视。

继1882年开始的大规模扩充军备之后,1886年掀起新一轮的扩军浪潮。陆军进行兵制改革,扩大了征兵范围,实现了国民皆兵。海军的扩军计划,从中小舰为主转向以大舰为主。为了加快扩军步伐,天皇凭借庞大的皇室财产,一再进行干预。1887年3月对首相伊藤博文下达谕旨:“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为此从内库拨30万日元作为海防费,并要求首相和地方官进行海防献金。除官员外,华族和富豪也纷纷捐献,半年内总额达到203万日元。天皇干预的主要目的,是以自己带头“赐金”,让国民顺从安份地接受重税负担。在1892年11月的第四次议会上,众议院提出“休养民力”,要求大幅度削减预算,包括削减两艘铁甲舰的费用。双方僵持不下,内阁请求天皇干预。天皇发布诏敕称:“国防之事,苟缓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朕兹节省内廷之费,六年间每年拨下三十万日元,并命文武官僚,除有特殊情况者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十分之一,以资补足造舰费。”天皇还劝告议会应与政府“和衷协同”,议会马上改变态度,通过了建造军舰的预算。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拥有7个师团,12万人以上的兵力,若加上预后备兵役的10余万人,可供调动的兵力23万人。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吨位较大的军舰都是向英法订购的。由于明治政府一向重视军事工业,注重学习西方科技,到19世纪80年代末,日本已可生产步枪、青铜炮(如12厘米口径的加农跑、榴弹炮等)、中小铁甲舰。陆军全军配备了“一八”式村田枪,它是步兵少佐村田经芳赴欧洲考察后,对新式后膛来复枪加以改进,使之适合日本人的体型。日本还能生产高性能的火药。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定,战争舆论甚嚣尘上,并已具备挑起战争的武力。1890年日本发生首次经济危机,同时粮食歉收,到处发生抢米风潮。日本保留半封建剥削和国内市场狭小的弊端首次暴露出来。军部加紧战争准备,向中国派遣特工间谍,绘制了详细的中国、朝鲜的军用地图。1893年4月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进入中国、朝鲜,进行作战的实地调查。一场由日本挑起的战争迟早不可避免。

挑起甲午战争并勒索巨额赔款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提出“辅国安民”、“灭尽权贵”、“惩办贪官”、“逐灭洋倭”等口号,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控制了南部广大地区。日本政府、军部大喜过望,认为挑起战争的时机已经到来。

在官方的默许下,日本右翼团体玄洋社组织天佑侠,进入朝鲜“帮助”农民起义,以扩大事态。同时,日本官方再三向清朝军政方面表示:“贵国政府何不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清政府果然落入圈套,应朝鲜政府的要求出兵朝鲜,并于6月6日照会日本政府。而在这前一天,日本已在东京设立大本营,并下了动员令。清军1500人进驻汉城附近的牙山一带,日军也进入朝鲜。就在这时,为了避免外国干涉,朝鲜农民起义军与政府订立停战协议。按《天津条约》,中日军队已无必要留在朝鲜,清政府一再照会日本政府,要求双方从朝鲜撤军。但是日军不仅赖着不撤,反而不断增兵,到6月末在朝日军达到清军的两倍。

这时,日本当局在焦急地等待日英改约谈判的结果,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指示驻英公使青木周藏,务必在日中开战前缔结日英新约。日方保证日中开战将不会影响上海口岸一带,英国感到满意。7月16日,日英新约签订,英国外相金伯利致祝词说:“此约之性质,对日本来说,远胜于打败清帝国之大军。”英国的支持使日本壮起胆来,其他列强也不反对日本发动战争。17日,即日英新约签订的第二天,日本的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开战。

清政府看到日本不断增兵,感到事态严重,决定由海路向驻朝清军增援。7月25日,日本背信弃义,不宣而战,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了清军的护送军舰和运兵船。同一天,日本陆军进攻驻牙山清军,奋勇抗击的清军不敌日军的优势兵力与炮火,被迫后撤平壤。8月1日,日本才宣战,日军不断北上。

在海战和陆战中,清军广大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如黄海海战中以邓世昌为首的致远舰官兵,穷追猛打敌舰,后因弹尽舰伤,就驾舰撞击敌舰,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以身殉国。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慈禧为首的主和派的干扰,洋务运动的严重局限,清军装备和训练的不足,以及某些将领贪生怕死、指挥失当,清军一败再败。在大连失陷前一天,为庆贺自己的六十大寿,慈禧竟下旨命令文武大臣“听戏三天,诸事延搁,尽可不到”。次日大连失陷,清朝文武百官却在为慈禧大搞庆寿大典。这真是罕见的天下丑闻,竟然如此把国家命运当儿戏。

1894年10月下旬,日军渡过鸭绿江,占领了九连城至海城一带。11月日军攻占大连、旅顺,1895年2月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少数军舰被击沉,其余大小舰艇全部成了日军战利品。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北京有人讽刺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日军到处烧杀掳掠,如旅顺大屠杀,2万中国人遇难,只留下收尸队36人免遭杀害。欧美报刊报道了日军的暴行,《纽约世界报》谴责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议和,1895年4月与伊藤博文在马关(下关)签订了屈辱的和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赔款2亿两库平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人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承认所谓“朝鲜独立”等等。关于割让辽东半岛,因遭俄德法三国反对,日本未能得逞,但又向中国勒索还辽赔款3000万两。马关条约带给中国的损害,远远超过此前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任何不平等条约。就以赔款来说,清政府不得不高利借外债来支付,中国从此背上沉重的外债负担,国家财政从此入不敷出。正如当年人所说:“贻累至数十年之久”,“促使中国一蹶不振”。

日本从马关条约获得极大利益。首先,日本可以更有利地推行其大陆政策。所谓“朝鲜独立”,实际上是让日本控制朝鲜,以至最后并吞朝鲜,日本则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日本占有了中国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除了进行殖民掠夺、剥削外,还以台湾为基地,向中国的福建及华中、华南地区扩张。日本可从北南两路推行大陆政策。

其次,日本掠得巨额赔款,使日本实现了强兵富国的欲望。赔款折合日元为3亿6407万元,这笔钱财对于日本有多大意义呢?1893年日本的正常财政收入才1亿1370多万日元,赔款相当战前3年的财政收入。如果再加战利品约1亿日元,总共掠夺到财物4亿6000多万元。巨额赔款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军备扩充起了极大作用。从赔款中拨给皇室2000万日元,超过皇室支付的海防、海军费的好几倍。

依靠中国赔款,日本实行了金本位制,在金融上与欧美接轨。日本早就决定要实行金本位制,但力不从心,松方财政改革后才实行可兑换的银本位制。在国际上,从1873年起,银价不断下跌,到1894年下跌了一半多。这使日元处于不停的贬值、波动之中,从而使物价不断上涨,政府开支逐年增大,而且不利于引进外资、吸收外债,也不利于商品的进出口。马关条约后,应日本的要求,清政府借外债以英镑支付赔款。日本共得到3808万英镑,存储在英格兰银行。英镑与黄金挂钩,是当时最坚挺的货币。日本当局做梦也未想到,一下会有这么多的英镑储备,就以其中一部分(相当于7260余万日元)为储备金,于1897年改行金本位制。

改行金本位制对日本的好处更为深远,因为金本位制稳定了金融和物价,有利于对外贸易,有助于引进外资、发行外债。这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以至对进一步的扩军备战,都是极为重要的。日本资金短缺,亟需借助外资外债,但明治初年借了两笔外债后,20多年来再也不敢问津外债。实行金本位后,到1903年,日本对外发行军事公债、一般国债1.9亿日元。在日俄战争的两年间,日本竟募集了8亿日元外债;没有这些外债,日本要打败俄国简直是天方夜谭。银行、企业也引进了大量外资。

依靠中国赔款,1896年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备战。海军原有军舰31艘、鱼类艇24艘,计划10年内增加舰艇92艘,其中战列舰、大巡洋舰各4艘。这一计划于1902年提前完成。陆军从7个师团扩充为13个师团,平时兵力由约5万人增至约15万人,战时兵力由约20万人增至约60万人。陆海军扩军费用约3亿1000多万日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是赔款(1亿9600余万日元)。此外,赔款中有7890多万元被用以抵充战时支出的临时军事费,3000万日元为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而且,国外募集的军事公债4300万日元,与靠赔款实行金本位有关。

从中国获得的巨额赔款,刺激了更大的投资热潮。扩军费用除了向国外购买武器、器材外,都流向国内各种企业。同时,甲午战后的10年间,政府主要依靠赔款、内外债,还有增税,把每年的财政支出从战前的1亿日元上下扩大到2亿到近3亿日元,大力推进“战后经营”。由于金本位制稳定了金融和币值,日本银行扩大了贷款额,战前一年不到1亿日元,战后一般每年都在2亿日元上下,甚至约2亿5000万日元。此外,甲午战后国外市场的扩大,国外资源掠夺的加强,也刺激了投资的扩大。1894—1904年,会社实缴资本从近2.5亿日元激增到9.2亿日元,增加了2.7倍;纱锭从47.5万个增到近138万个,增加了1.9倍;铁道里程增加了1.3倍,重工业也有显著发展。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逐步形成了以财阀为主体的垄断资本,标志着日本正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这时,日本又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日俄战争。

日英同盟及日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为争夺在中国的权益,展开了纵横捭阖的争斗,俄国和日本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而严重对立。利用朝鲜政府对日本的不满,俄国在朝鲜的政治影响力一度压倒日本。在中国,俄国也以对抗日本来拉拢清政府,1896年取得中东铁路的铺设权,1898年取得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铺设权。俄国等于从日本嘴中抢食,日本当局极为气恼。

日俄曾达成妥协,但维持时间不长。1900年,中国发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大举进犯,一路烧杀抢夺。日本派出一个师团,占八国联军的三分之二。俄国趁机出兵占领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这使日俄矛盾重新尖锐起来,英、美也对俄国十分不满。

1900年10月,加藤高明任日本外相,极力主张与英国结盟对抗俄国,但英国还有些犹豫。当时英国采取“光荣孤立”政策,即不参加军事集团,不受固定军事义务的约束,以便推行均势外交,在争霸斗争中保持行动自由。1901年10月,英国向俄国提议,双方协调在伊朗和中国东北的利益,却遭到俄方的断然拒绝。于是英国转向日本,1902年1月底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协约》,这是两国军事同盟条约,为期5年。

英国与日本结盟,是为了让日本去对抗俄国,帮英国火中取栗。美国也怀着同样的心思支持日本。当年就有政治漫画作了形象的刻画,日本的《东洋经济新报》也发表了《日英同盟与荣任警察》的文章。可是,日本朝野却如获至宝,当外相小村寿太郎向议会作了有关日英同盟的报告时,议会发出了掌声,报纸几乎全都表示欢迎。

此后,日俄作了反复交涉,这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文章,谁都没有诚意,双方的扩张野心根本无法妥协。进入1904年,日俄双方剑拔弩张,处于临战状态。

2月8日,日本舰队故伎重演,偷袭了仁川的俄国军舰和旅顺的俄国太平洋舰队,使俄国舰队损失军舰2艘,被击伤3艘。2月9、10日,俄日才先后向对方宣战。日军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手,把太平洋舰队围困在旅顺港内。5月,日军强行渡过鸭绿江,另一部分日军登陆辽东半岛。日军先后攻占大连、辽阳,并对旅顺要塞形成包围。8月10日,俄国太平洋舰队奉命突围北上海参威,在途中遭日本联合舰队袭击,经过激战终于溃不成军。

8月18日,日军对旅顺发起总攻。俄军构筑的旅顺要塞异常坚固,火力强大,驻守兵力3.5万人。日军投入13万兵力,司令官乃木希典强调“精神主义”,一再采用“肉弹战术”,组织大批敢死队反复冲击,有一次竟组织3000人敢死队。在4个多月的攻坚战中,日军打得尸体累累,血流成河,付出伤亡6万人(死1.5万多人)的惨重代价,才迫使俄军于1905年1月1日投降。此后,3月进行奉天(沈阳)会战,俄军伤亡6万,被俘2万余,并被赶到中国东北北部,日军死伤约7万。

日俄双方都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它们以中国领土为战场,使中国人民蒙受战火洗劫,财产被烧抢,生产遭破坏,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日俄战争以海战开始,以海战结束。5月27~28日,迢迢数万里、历时7个多月东调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疲惫不堪地到达对马海峡北口的日本海海域,遭到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的拦击,俄国舰队几乎全部覆没。

日本虽然获胜,但已精疲力竭。在战争中修改征兵令,动员兵力108万人,已达到极限。山县有朋承认,“敌方本国尚有强大兵力,而我方却已用尽所有兵力”。日本的战费为战前1903年财政收入的近6倍半,巨额战费全靠内外国债和非常时期特别税来勉强筹集。日本已无力继续进行战争。俄国战败,国内正在发生1905年革命,也不愿再继续战争了。

日俄接受美国总统的调停,9月签订了扑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把中国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把库页岛南半部的土地割让给日本。俄国和日本擅自拿中国的权益做交易,后来日本强迫清政府承认这种肮脏的交易。

日胜俄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俄国的轻敌思想,战前准备不足,战争中消极防守、被动挨打,以及军事指挥失当,都是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日本要打败俄国困难重重,单凭日本自身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的。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日英同盟,在英美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战胜俄国。

日本的临时军事费17亿2100余万日元,依靠国内公债和非常时期特别税以及其他收入,只筹集了10亿3100余万日元,其余完全靠外债来填补。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在伦敦、纽约四次发行外债,第四次还在柏林发行,共相当8亿日元(实得近7亿日元),其中一小半(44%)募自英国;外债占日俄战费的40.1%。而且,由于募集了外债,尽管因进口武器等军需品而巨额入超,日本仍可保持必需的外汇储备,保持金融的稳定。以此为基础,国内才能发行6亿2000多万日元战时公债(占日俄战费的36.3%),日本银行也才可大量增发纸币,保证了战争需要和战时经济运行。

日英同盟的一大作用,是在军事上的配合、支持。战前,日俄都在争购军舰。1902年,智利要将在英国订购的两艘军舰出让,日本无力购买,俄国愿出高价买下。为了遏制俄国海军力量,英国政府便自行买下这两艘军舰。1903年,阿根廷要将在意大利订购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出让,经英国政府斡旋,由日本买下。这两艘军舰驶回日本时,已是日俄开战前夕,为了防止俄舰的袭击,英政府派英舰把它们护送到科伦坡(今斯里兰卡首都)。

日本政府早就高喊“与万国对峙”,可是并没有与这种气概、愿望相应的实力。实际上,更多的是屈从列强,或从列强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可以看到,从倒幕的成功,到改约的完成和甲午战争的获胜,无不是利用了列强在远东的矛盾。日英同盟的缔结再一次给日本带来运气,让日本战胜俄国,真正成为列强俱乐部的一员。

日俄战后,日本的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后来日本又并吞了朝鲜。日本把辽东半岛改称“关东州”,在旅顺设立关东都督府。1919年撤销关东都督府,分别成立关东军和关东厅。关东军驻在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沿线,充当对华武力扩张的急先锋。

不过,随着日本走到这一步,它和其他列强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日本的胆量和欲望膨胀起来,妄图独霸东亚,真正走向“与万国对峙”,忘记了自己是靠英美的支持才能够崛起的,另一方面,英美列强开始提防日本,企图遏制它的野心。日俄战争的枪炮声停息尚未多久,日本的同盟者、支持者英国和美国,就于1906年2月分别发出了必须在“满州”实行“门户开放”的照会。这是日本与英美关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的端倪。

排外狂热与军国主义思潮泛滥

随着80年代国权论的抬头和扩散,日本的民族主义逐渐向沙文主义蜕变。到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日本全国出现了排外、扩张狂热,军国主义、国家主义思潮大泛滥,“举国一致”支持侵略战争。

统治上层空前举国一致,众议院停止了与政府的争论,共同一致对外。在此之前,在1893年12月的第五届议会上,对外强硬派在众议院占了多数,他们完全不信任内阁进行的秘密改约谈判,双方严重对立。伊藤内阁上奏天皇,解散了议会。经过改选,1894年5月底召开第六届议会,对外强硬派依然在众议院占多数,通过了对内阁不信任的上奏案,指责政府的外交政策“偷安姑息,唯恐失外人之欢心”。伊藤内阁于6月初再次解散议会。

日英实现改约和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后,9月1日进行众议员选举,对外强硬派仍然占多数,但他们已将对外强硬的矛头指向侵略朝鲜、中国。10月在大本营所在地广岛召开第七届临时议会,政府提出1亿5000万元的临时军事费预算案,贵众两院立即全体一致通过。议会还全体一致通过“征清”决议案,通过感谢大元帅天皇亲征之劳的上奏案,以及向出征军队致谢的决议。1894年12月召开第八届议会,再次成为举国一致大合唱,政府提出的预算案“满场一致”通过。会上的争论是究竟要求中国割让哪些领土,自由党竟狂妄要求中国割让东北三省和台湾省。

在甲午战后到日俄战前,共9次召开议会,政府与议会又不断发生争执,或为预算和增税问题,或为争权夺利,其中6次议会不是被解散就是有反对党派提出内阁不信任案。政府为了使自己的议案获得通过,频频收买反对党派议员。如在1898年的第十三届议会上,山县内阁为了使上次议会上搁浅的增征地税案获得通过,从皇室财产中取得97万日元的议会操纵费,并把议员年俸从800日元一下提高到2000日元,以集体收买议员来顺利达到目的。

在第十九届议会上,两大政党政友会和宪政本党联合一致,决心迫使桂太郎藩阀内阁下台,内阁却先下手解散了议会。两党决心在下次议会上实现倒阁,可是日俄战争爆发,在“举国一致”的口号下,两党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1904年3月召开第二十次议会,两党都声明支持政府,议会无条件地通过非常特别税法和5亿7600万的巨额临时军费预算,并作出决议说:“像这样必要的军费,本院决不吝啬”。1904年12月的第二十一届议会上,同样顺利通过预算案和7亿8000万的临时军费。

舆论界、新闻界、演艺界、教育界也一哄而上,卖力地煽动排外、战争狂热。属于明治年代成长起来的德富苏峰(1863~1957),在启蒙思想家纷纷后退之后脱颖而出,提倡平民主义、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在国民中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享有很高知名度,他创办的《国民之友》、《国民新闻》蜚声国内。但在甲午战争前后,他转变为狂热的国家主义者、扩张主义者。他在日军挑起战争的前两天,发表《好机》一文,宣称对中国开战的“好机”来临,要求政府抓住、善用这一“难得易失”的“好机”,使国家“取得巨大之获物”。他毫不掩饰地说:“何谓获物?在东洋确立国民膨胀之根据也,开启膨胀之沟渠也,排除膨胀之障碍也,让世界认识膨胀之日本也,发挥膨胀的日本之本色也……”。比之血气方刚的德富苏峰,福泽谕吉要老练得多,他在日军挑起战争之后、正式宣战之前,在自己的《时事新报》上发表社论《日清战争是文野之战争》,说什么这不是人与人、国与国的战争,而是“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世界的文明进步,排除其妨碍物”。给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披上“文明义战”的外衣。

44家报刊社派出100多名从军记者,展开战争新闻大竞赛,连篇累牍地用文字、图画进行报道,并且争相出版号外,不遗余力地煽动国民的战争意识。在报道中,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屠杀和日军的不利战况只字不提,而是热衷于“军国美谈”,不惜夸大战果,甚至制造“英雄”。还发行了《日清战争实记》、《日清战争图绘》、《台湾征讨图绘》等专刊,发行量很大,如《日清战争实记》共出版50编,每编100页,前6编就超过100万册。

在道府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1万2000多市町村,把战争动员深入到每个城镇和乡村。军事公债被分摊到各市町村以至各家各户。在各个町村,以小学为中心,举行升“国旗”仪式、放战争幻灯、欢迎凯旋士兵、举办战利品展览等活动。町村居民集体参拜守护神,进行战胜的祈祷,举行庆祝胜利的活动。通过上述活动,把全体国民卷入了忠君爱国、支持战争的狂热。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政府让国民勒紧裤腰,加紧准备更大规模的战争,向俄国报一箭之仇。日俄战争开始后,日本再次出现了举国一致的战争喧嚣。但是,以早期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等为主的少数人,接受了甲午战争的教训,看清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不怕在战争狂热中陷于孤立,组成平民社,发行《平民新闻》,勇敢地高举起反战、和平的旗帜。他们遭到口诛笔伐,被看作是“没有公共心、爱国心的利己主义者”,是“破坏举国一致的国贼”。宣扬国家至上,为战争辩护,甚至用尽溢美之词赞美战争的论调充斥于报章之上。德富苏峰已经完全投入藩阀政府的怀抱,沦为官方的主要代言人,他极力鼓吹国家主义,认为必须从心理上与国家“同一化”,甚至说什么青年应当“与国家恋爱,与国家结婚”。

被卷入战争狂热的国民,经历多年的“卧薪尝胆”,一心希望日俄战后可再次获得巨额赔款。日俄准备缔结和约的时候,日本的对俄同志会、右翼团体黑龙会等9个对外强硬团体组成讲和问题同志联合会,要求俄国赔款30亿日元,割让远东滨海州领土。结果消息传来,他们的这两个要求丝毫没有实现。和约签字的当天,对外强硬派在东京日比谷公园召开反对讲和条约国民大会,3万群众蜂拥而来,但遭到警察阻拦,双方发生冲突,会后演变为群众暴动,几万愤怒的市民袭击、焚烧御用新闻社、首相和内相官邸、警察派出所、教会、电车等。东京的暴动延续到第二天,169个警察派出所(约占80%)被焚烧和捣毁,死伤者超过一千人,警察占了一小半。日比谷暴动震动了全国,暴动波及到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

这次暴动是长年处于重税之下的群众不满情绪的发泄,也是民众的战争、扩张狂热的变态表现。他们反对不符合自己愿望的和约,但并不反对给自己带来困苦的侵略战争,不反对发动战争的天皇制国家和天皇军队,决不袭击有军队守护的地方。日比谷暴动表明了日本国民受军国主义毒害之深重。

明治年代的总结:富强和隐忧

明治年代从1868年到1912年,共44年。主要是在这个期间,日本迅速地兴盛起来。

在甲午战争之前,特别是这次战争之后,日本两次兴起投资兴办企业的热潮,日俄战后企业投资继续有所扩大。1885年,会社2382家,实缴资本5070万日元;1914年,会社16858家,实缴资本20亿6878万日元。188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38亿5200万日元,1913年是80亿零100万日元,翻了一番强。1874~1913年,进出口贸易额扩大了近30倍。

发展较快的工业部门,除了军事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和缫丝业。日本纱厂大都从荷兰引入最先进设备,总体技术水平高于英国及其殖民地印度的纱厂,而且日本的劳动力更低廉。1894年政府废除棉纱输出关税,1896年又废除棉花输入关税。在中国市场上,日本棉纱的输入量于1914年开始凌驾印度棉纱。缫丝业是日本主要的传统产业,创造、推广了价廉简便、半机械化的“器械缫丝”。日俄战后,生丝输出量占世界第一位,主要出口美国。同时,制茶、造纸、酿造、制糖、制药等轻工业,都有长足发展。

出于军事、外贸和减少国际收支赤字的考虑,政府特别重视发展海运业,1880年代以后的产业补助金重点流向海运业。在沿海和内河航线上,西洋式帆船逐步取代了旧式船只,1888年开始引入蒸汽轮船。继1875年开辟上海航线后,1896~1914年,由三井、三菱为主组成的日本邮船,还有大阪商船、东洋汽船、日清汽船、南洋汽船等会社,开辟了通往欧洲、北美、南美、澳洲、印度、东南亚的航路,以及至华北、长江流域的航路。除非洲以外,各大洲都可见到日本轮船的踪影。

明治初年,政府着手建设铁道。从1880年代初开始,以私营为主的铁道热久盛不衰。1901年,完成了从本州北部的青森,经东京、神户、大阪到下关的纵贯运输大动脉。1906年开始实行铁道国有化,加快了铁道的建设。1909~1919年左右,鹿儿岛干线、中央西线、山阴西线、北陆干线、北海道干线等铁道全线通车。1913年东海道线路铺设双轨。

重工业方面,原来除了军事工业、矿业以及规模不大的造船业外,其他部门都很薄弱。大规模的官营八幡钢铁厂于1901年投产,主要依靠廉价优质的中国大冶铁矿石和本溪、开滦的煤维持生产。1911~1916年,其钢材年产量从18万吨扩大到30万吨,其钢铁产量占了国内产量的绝大部分。从1894~1895年开始,机械工业持续增长。1905年能制作完整的车床,1912年能造高转速车床。造船、车辆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尤为显著。

1901年国内造的轮船吨数超过输入的吨数,特别是大型新造船泊停止输入。1908年三菱长崎造船所建造了蒸汽涡轮的“天洋”号客轮(13444吨,最高时速20.6海里),是当时世界上有数几艘之一,造船技术达到世界水平。1893年国铁神户工场试制机车,1913、1914年制成货运、客运机车,以后有了一定的批量生产。

陆军军工厂大扩充,制造能力成倍增长,原来钢炮需进口,明治末年枪炮完全自给。1905~1907海军的吴工厂建成巡洋舰“筑波”号(13750吨),1905~1910年横须贺工厂建成战列舰“萨摩”号(19350吨),达到世界技术水平。1911年向英国定购最先进的超级无畏巡洋舰“金刚”号(27500吨),然后由横须贺工厂和长崎、川崎造船所模仿建造同类型军舰3艘,于1914、1915年竣工,此后不再向国外订购大型军舰。至此,除军工厂相当部分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尚需进口外,已确立武器生产的自给体制。

幕末之前的3个世纪中,人口停滞在2600万人前后,明治国家建立后半个世纪,增加到5000万人以上。旧时被冻结的身份等级、职业限制不再存在,社会呈现流动性。人口不断向六大都市(东京、大阪、京都、横滨、神户、名古屋)和其他城市集中,因交通、产业的发展、变动,既有新兴的、兴盛的众多城镇,也有陷于衰落的城镇。1895年以京都电铁为开端,明治三十年代在大都市普及了电车,四十年代大都市的近郊电车相继开通。1870~1885年,形成了收发电报的电信干线。1890年电话事业起步,1912年电话网遍布大小城市,30多个主要町村也通了电话。

明治年代,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当年可以称得上是奇迹。而且,不仅改变了幕藩封建制造成的贫弱落后,还使日本在东方成为唯一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的国家,并跻身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为全世界所瞩目。关于日本迅速兴起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前面已经分别有所阐述,这里稍作简要的概括。

关于日本速兴的原因,必须追溯到包括倒幕在内的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因为有了明治维新的成功才有日本的迅速兴起。两者的原因不完全等同,但大体上是一致的。前面已经提到,日本有一些特有的有利客观条件,如幕藩体制的特殊结构有利于倒幕的胜利,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倒幕斗争和除旧布新中都起了重大积极作用,至于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机遇,从倒幕斗争一直到一次大战都伴随着日本。当然,把客观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胜利、成功,主要还在于主观力量和主观努力。在这方面,首先要提到改革派武士和主要由他们出身的明治政府官员。他们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并且接受了兰学、洋学的成果,热心了解世界大势,及时转换斗争策略,以武力实现了政权更迭。在明治改革年代,他们满怀改革图强的豪迈气概,积极认真地学习欧美的长处,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有效的决策——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和修改不平等条约;还有一些决策虽然具有两重性,但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还是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如“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方针,依靠和维护天皇权威,神权专制与立宪主义的嫁接,鼓吹国家主义等等。明治国家的富强,还与“强兵富国”和对外侵略扩张分不开,这在明治改革的同时就已开始,主要是在明治维新完成后大规模推行的;这一选择虽有近期效应,但长此以往,穷兵黩武,只能是饮鸠止渴。除了上述努力和决策之外,还必须看到不论在倒幕斗争中还是实现改革、富强、独立的过程中,民间各个阶层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当然,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和不平衡,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明治年代的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经济、金融方面的不健全、不平衡,就是一大问题。重工业存在严重缺陷,1913年钢材自给率仅33.9%,造船的钢材四分之三靠输入,钢轨的过半靠输入。车床仍需大量进口,尤其是高级车床全靠输入。机车的大部分来自外国,甚至主要制造业纺织业的机械全面依靠输入。这就导致对欧洲、主要是对英国贸易的巨额入超,同时纺织业需从印度输入棉花也造成巨额入超,而对东亚以棉纱出口为主的出超和对美国以输出生丝为主的出超,远不足以抵消前两项入超,于是几乎连年出现国际收支赤字。甲午战争之后,投资规模越大,国际收支赤字越多。

为了填补国际收支赤字,以保持国内金融的稳定,维持经济的的运转,经常依靠向欧美举借外债度日。日俄战后到一次大战前,政府外债、政府企业(多为殖民企业)外债、地方外债共28笔,1913年外债余额19亿6000余万日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日本在金融上不独立,严重依赖欧美。

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和资源,是另一大问题。明治末年,佃农、半自耕农超过农户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半封建地租的剥削之下,占农户27%以上的佃农终年在生死线上挣扎,许多半自耕农也只能勉强维生。贫苦农民不得不让自己的女儿、次子、三子外出做工,挣点钱补贴家用,资本家就借以尽力压低工人的工资。占日本工人多数的纺织女工的工资,竟比殖民地印度工人的工资还低,为数不少的矿工也处境悲惨。即使是工资最高的铁工厂熟练工人,如果每天不做13~16小时的加班劳动,“无论如何也不能维持一家数口的生活”。不仅广大工农的购买力有限,长年不断增税也使国内消费能力整体相对下降。1885~191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9%,而人均消费额仅增长49%。上述情况显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

国内市场狭小和资源贫乏,决定了日本资本帝国主义特别富于侵略性,军国主义传统和这种资本帝国主义特性相结合,使日本帝国的扩张欲望不断膨胀。这样,一方面势必使日本与英、美的矛盾上升,一向有利于日本的远东国际局势将转向反面,如前所述,日俄战后已有征兆。另一方面必将激化与被侵略民族的矛盾。1905年日本威逼朝鲜沦为保护国,次年在朝鲜设立统监府,1910并吞了朝鲜。朝鲜人民掀起广泛的反日义兵运动,1909年10月在哈尔滨车站,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了首任统监伊藤博文。

明治后期国内矛盾也终于表面化,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病开始出现,工人罢工、租佃争议、经济危机均已发生,并兴起了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会运动。1910年,天皇政府捏造罪名,制造了“大逆事件”,把早期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等12人处死,把多人判处徒刑,暴露了统治者的极端恐惧心理。

明治天皇患有糖尿病,伊藤博文之死使他遭受猛击,病情恶化。1912年7月并发尿毒症,深受病痛折磨,他经常念叨说:“我如果死了,世上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已经想死了”。他讲这些话,不仅是病痛之故,显然也是出于对未来风云莫测的担忧。天皇月底病逝,明治年代宣告结束。

同类推荐
  • 宸光耀四方

    宸光耀四方

    唯美的古风爱情,热血的战场厮杀,在风雨跌宕的天下,两兄弟一起逐鹿国之神器兄弟情跌宕不破。赵宸,定国公府的二公子,功封安国公,与兄长定国公赵御,创造了一门两国公佳话。而后征伐路启,提兵战四方,统一天下。但赵宸为了爱情,放弃天下,以秦王的身份驾临天下,执掌天下兵马。金殿有座,皇城跑马。死后以皇帝礼节下葬“云玥,有你要天下做甚。”“大哥,我还是喜欢征战四方,你坐金殿,我为你荡平天下。”“兵锋所指,谁人能挡。”新继位的皇帝,对着赵宸说道:“皇叔,臣子不听话。”赵宸拥着云玥,微微一笑说道:“谁不听话就杀谁。”男生的热血战场,女生的唯美爱情,都在其中。一个不一样的天下,不一样的男人,不一样的爱情和战场。
  • 明海崛

    明海崛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一种大气魄,但也是一种悲哀!鞑靼的小王子又来犯边关?这容易,怼他!东南倭寇来犯?别逗了,在大明的地盘上,他们敢来一个我杀一个,敢来两个我杀一双!我是海盗,我有着我哥亲自颁发的营业执照!我哥是谁?嘿,被称为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你说是谁?我要将大明的旗帜插遍世界各处!大陆,我称雄!七海,我为王!
  • 汉末征伐

    汉末征伐

    穿越人士,想要成为君主的穿越人士,想要统治全世界的穿越人士,那是做不到,但要做到在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是汉族的天下,还是可以的
  • 黑化三国

    黑化三国

    历史的真相未从向后人掀开。当我们明白自己所知的与现实相反扭曲时,你是否还能正视自己原本心中的世界?白陵告诉你答案!他能力不高,智商不突出,但是既然穿越而来,看到了颠覆的世界。那么总要做点什么!诸葛亮神机妙算,为刘备出谋划策?真的?刘备因仁德闻名于世,广纳人才,只为复兴汉室,真的?曹操世称奸雄!他愿意这么做?时代逼人,真是如此?还是禁受不住那从古至今没人忍住的诱惑?
  • 三国孔邑传

    三国孔邑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这曲《临江仙》道尽了对逝去英雄的凭吊和对沧桑历史的感触,千载之下读来,仍是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热门推荐
  • 爹爹闪开之娘亲要翻墙

    爹爹闪开之娘亲要翻墙

    慕云歌因一场实验,灵魂互换,魂坠异世。爹不疼娘不爱,将她送到偏远小城!木关系!姐素手翻云,破烂庄园大变天,金银财宝滚滚来!一封家书召她回京?代妹出嫁?未婚夫病入膏肓?太特么,靠谱了!那男人一蹬腿,万贯家财落她手!这笔买卖很划算!姐,嫁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蚀骨宠爱只唯一

    蚀骨宠爱只唯一

    当我知道我爱你的时候,已经晚了。我与你的爱只能成为回忆。我爱你:
  • 异能幻想剑曲

    异能幻想剑曲

    平凡的陈晨,在一次接触里世界的遗族陷阱中面临死亡,被神秘的轩辕雪月所救,一个异能为主的奇幻世界就此展开真面目
  • 神州纪之人道

    神州纪之人道

    千年魔劫在即,佛道儒三教定计剿灭三邪派,一人一剑力战三教高手,三邪派余孽尚在,剑封开启,干将剑意外被毁,魔祸开端,仙道暗中布局,真相被揭开之后血淋淋的事实让人不寒而栗
  • 愿我们的美好终不被辜负

    愿我们的美好终不被辜负

    喜欢一个人真的是件特别美好的事情,愿我们的美好终不被辜负。
  • 复仇妖姬:总裁,请等等

    复仇妖姬:总裁,请等等

    三年前,她因为一场误会遭最爱的人抛弃,在雨中嘶喊却换不来他的一次回眸。三年后,她卷土重来,重振实力,决定报复,报复那个让她如此伤心的人。“余情未了么?真是可笑极致啊......”——但她为什么又败在了他的温柔攻势之下?因为爱情?她却不知道,是因为他在她心中的位置已经稳稳扎根,再也拔不去。“我会念旧,但不会回头。”“那你大可以不爱,但你不必对我残忍。”
  • 风起云霄

    风起云霄

    昔年,玄宗走尸破天咒,今日,为求真相入组织。不为懵懂人,不当襁褓儿,我撒我热血,我求我真心,云霄过眼烟,风起笑苍天!
  • 穿越之小乞儿的新生

    穿越之小乞儿的新生

    从无到有,亦苦亦甜,人生的起起浮浮,几人能看透。当繁花落尽,看一树枝丫,是何心境,彼时只有自己知晓。重要的不是结果,是过往的美好和希望。顺境逆境都好,心境最重要。看一个平凡的现代女孩,是如何努力的在不同的时代,活出自己的精彩。一个精英女白领,救一个小乞儿丧命而双双穿越,带着无限的遗憾,等待她的,又会是怎样的人生。
  • 源战道

    源战道

    在一个叫源战界的地方,奇怪的主人公张源,励志要成为源战界里最强的人,他的冒险之路从十岁那年就开始了,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成长,他有一群同样努力的同伴们,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他和他的同伴们的成长,是否真的能一起站在源战界的顶峰。新人写作,请大家多多包涵。
  • 求学问策——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求学问策——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全书围绕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分招生政策、收费政策、救助制度、质量保障、安全教育、就业制度、民办教育与出国留学七个部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有重点地加以介绍,以便大家对有关教育政策法规有更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