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乘隙插足②,扼其主机③,渐之进也④。
按: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⑤,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⑥,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一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步须握机;第五乃成为主。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
“注释”
①反客为主:与喧宾夺主意思相近。主人不善于待客,反而受客人的招待。在军事上,比喻乘机扩充实力,兼并他人的军队。②隙:机会,空隙。③扼:掌握,抓住。主机:要害。
④渐之进也:语出《易经》渐卦。意思是逐渐地、顺势把权力夺过来。⑤主事:拿主意,作主张,独当一面。⑥机要:即上文“主机”之意。
“译文”
利用机会插手主人家的事务,并逐渐掌握他们的要害之处。《易经》上说:“逐渐进入,站到有利位置,往往会成功。”
按语:被呼来唤去的人就是奴隶,被尊敬地供饭请吃的人是客人,不能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的人是暂时寄居的客人,能站稳脚跟的人是长期寄居的客人,作客作了很久而不能参与主人家的重要事务,这种人只能叫做“贱客”,能逐渐掌握主人家的机要事务,则他就是事实上的主人了。所以,要做到“反客为主”,第一步是要争取获得客人的资格,第二步是利用机会,寻找机会,第三步是要插足进去,参与主人家的事务,第四步是逐步掌握要害部门,第五步才是做主人。做了主人,才能兼并他人的军队。这就是渐进式的阴谋。
“讲解”
客有多种:暂客、久客、贱客,这些都还是真正的“客”,可是一到渐渐掌握了主人的机要之处的话,就已经反客为主了。按语中将这个过程分为五步:争客位,乘隙,插足,握机,成功。概括地讲,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把主动权慢慢地掌握到自己手中来。分成五步,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莽撞,泄露机密,否则只会把事情搞坏。反客为主,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谋略。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脚进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古人使用本计,多是对于盟友的。往往是借援助盟军的机会,先站稳脚跟,然后步步为营,取而代之。汉末袁绍和韩馥是盟友,当年曾经共同讨伐过董卓。后来,袁绍势力渐渐强大,总想不断扩张,他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十分犯愁。老友韩馥知道情况之后,主动派人送去粮草,帮袁绍解决供应困难。袁绍觉得等待别人送粮草,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他听了谋士逢纪的劝告,决定夺取粮仓冀州。而当时的冀州牧正是老友韩馥。袁绍顾不了那么多了,马上下手,实施他的锦囊妙计。他首先给公孙瓒写了一封信,建议与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孙瓒欣然同意。袁绍又暗地派人去见韩馥,说:公孙瓒和袁绍联合攻打冀州,冀州难以自保。袁绍过去不是你的老朋友吗?最近你不是还给他送过粮草吗?你何不联合袁绍,对付公孙瓒呢?让袁绍进城,冀州不就保住了吗?韩馥只得邀请袁绍带兵进入冀州。这位请来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韩馥,实际上他逐渐将自己的部下一个一个似钉子扎进了冀州的要害部位,这时,韩馥清楚地知道,他这个“主”被“客”取而代之了。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出冀州。
“举一反三”
◎故事一林冲火并王伦
晁盖、吴用等人劫了送给蔡京太师的生辰纲,又在石碣村大败官兵,引起朝廷愤怒,下令官兵围剿,晁盖等人无处藏身,只好投奔了梁山。不料,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伦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担心众豪杰入伙之后,危及自己所坐的第一把交椅,竟不愿意收留他们。晁盖对吴用说:“现在情况这样,请您出个主意吧。”吴用说:“我倒是有个主意。我看林冲那人,原是京师禁军教头,见过大世面的人,明白事理。诸位没看到,前面王伦有意赶咱们走时,林冲就已有了些不平之气,频频用眼瞅着王伦。我看这人可以帮助我们。”
次日,恰好林冲前来拜会。吴用对晁盖说:“机会来了。”他们慌忙起身将林冲迎进屋里,让他坐了上座。交谈之中,晁盖他们得知林冲在京师做教头时,不知缘何得罪了高俅,被陷害发配沧州;高俅仍不放过他,让人设计置林冲于死地,林冲不得已,杀了高俅派来的人,一把火烧了大军草料场,投奔到了梁山。但梁山上的首领王伦是一个心术不正、语言多变、难以相处的人。林冲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吴用表示:既然王伦不愿收留,只好另投别处,劝林冲不必为“新兄弟”而与王伦翻脸。林冲是一个性情耿直的汉子,经吴用这么一激,反倒生出火并之意。
又过了一天,王伦以“粮少房稀”,“一洼之水难容众多真龙”为由,对晁盖、吴用等人下了逐客令。林冲再也按捺不住了,直言痛斥王伦笑里藏刀、妒贤嫉能、心胸狭窄。吴用劝林冲息怒,不要因他们的到来而坏了和气,更“不要火并”。林冲一脚把桌子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来。吴用扯住林冲,说:“林教头不可造次!”公孙胜假意劝道:“不要因为我们坏了梁山大义。”阮小二过去按住杜迁,阮小五按住宋万,阮小七按住朱贵,吓得小喽罗们目瞪口呆。林冲骂得兴起,顺势一刀杀了王伦,随即提议晁盖为山寨之主。晁盖表白自己“强宾不压主”,但盛情难却,还是坐上了山寨的头把交椅。
◎故事二从叫化子到米老板
20世纪40年代,无锡有一家鸿运米店,米店老板姓陈,人们称他陈老板。有一段时间,陈老板每天早上打开米店大门时,总有一位年轻力壮的叫化子躺在门口。开始,陈老板对这位叫化子并不在意,年荒兵乱,讨饭的人到处都是嘛。接下来的好些日子,陈老板每次早上开门都见到这位叫化子躺在门口,每次这位叫化子都向陈老板表明自己年轻力壮,是干活的好帮手,陈老板总是以不需要帮手为由拒绝。一天早上,陈老板照常开门,看到躺在门口的叫化子,忍不住好奇地问一声:“年轻人,你家乡在哪?”这一问,叫化子马上跳了起来,一边帮陈老板拆去那些厚厚的门板,一边介绍自己的情况,并一再强调自己力气大,会干活。陈老板店里确实也没有青壮年劳力,于是就收下了他作帮手。这位叫化子果然是干活的好帮手,勤快肯做,陈老板对他有了一些好感。
陈老板年近花甲,膝下无子,只有两个亭亭玉立的女儿。大女儿精明干练,是陈老板的得力助手。二女儿生性轻浮,经常在外与其他男人鬼混,名声很不好,她甚至对这位新来的叫化子也眉目传情。为此,姐妹俩关系很紧张。
叫化子力气大,吃得多,为此常遭到陈老板和大女儿的训斥,而二女儿此时总是站在叫化子一边。
冬天到了,叫化子提出要陈老板给他买一双皮鞋,理由是穿草鞋把脚冻坏了,不好干活。这当然遭到陈老板和大女儿的拒绝,但二女儿却主张应该买,陈老板没办法,只好满足了叫化子的要求,因为陈老板现在很多事情还得依靠这位叫化子来办;再说,陈老板的货源来得不是很光明正大,这一点,陈老板和叫化子都非常清楚。
二女儿在外鬼混,终于有一天,怀上了别人的孩子。在当时,这对于一位未出嫁的姑娘来说,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这意味着她可能终身嫁不出去了,而且还会连累全家人的名声。
没办法,陈老板只好招这位叫化子作女婿。叫化子成了陈家女婿,再也不用受气了。首先,他不再跟其他佣人一起吃饭,而与陈老板同桌共餐;接着,叫化子渐渐对米店的生意有了发言权;再下来,大女儿交出了米店的账本,她不再插手米店事务。几年后,陈老板在叫化子的折磨下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叫化子顺理成章地成了鸿运米店的老板。
◎故事三绍兴师爷一语解危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某知县同本省巡抚有师生之谊,关系十分密切,但与驻防将军却不和。将军见小小的知县竟敢不买自己的账,心里非常恼恨,总想找机会报复。
当时,每年元旦,各省文武官员都要集中在省城,按官阶大小排队,遥对京城皇阙行朝贺礼。将军觉得机会到了,便秘密地向清朝皇帝上奏折,弹劾知县在元旦行朝贺礼时举止态度不严肃端庄。不久,清帝下旨,谕令巡抚查办知县朝贺失仪的大不敬之罪,并斥责巡抚犯有失察之罪。巡抚明知这是将军有意诬陷,但一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这时,知县的顾问——一位来自绍兴的师爷——托人告诉巡抚,说他有一计,不仅可以保全巡抚与知县,而且可以打掉将军的乌纱帽。
巡抚听后将信将疑,为出胸中的恶气,便答应事成之后会给这位师爷重赏。得到巡抚大人的肯定后,师爷递给巡抚一张纸条,上面仅写八个字:“参列前班,不遑后顾。”(我站在队伍最前排,没有机会朝后看。)师爷嘱咐巡抚大人,只要在给皇帝的报告中写进这八个字,保证马到成功。巡抚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称妙,按绍兴师爷的说法给清帝上了奏折。
原来,各省元旦行朝贺礼之时,巡抚与将军品级最高,站在队伍的最前排,而知县品级低微,站在队伍的尾巴上。按照清朝的仪规,在这种庄严的场合各级官员不许左顾右盼,更不许向后观望,违者即犯大不敬罪。按常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知县有失仪之处,巡抚与将军都不应看到;而现在,将军亲见位于后列的知县有失仪之处,那么将军必犯有后顾失仪之罪;巡抚未见知县失仪,不但无失察之过,反而说明巡抚专注行礼、严肃庄重。
事情的处理果然不出师爷所料,朝廷又颁圣旨,严厉申斥将军身为一品大员,朝贺失仪,将其免职,而巡抚与知县反而平安无事。这位师爷当然也拿到了可观的赏银。
这位绍兴师爷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沿着将军的思路向前走,而是抓住将军位“列前班不能后顾”这一点,以攻为守,反客为主,结果变被动为主动,使巡抚和知县赢得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