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66700000015

第15章 江西省1987~1993年村级建设的调查

村级作为农村社会管理的最基层,直接关系着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一再重视抓村级建设,尤其是自1987年以来,村级建设更是如火如荼,走出了一条在综合建设中促进农村稳定、发展与富裕的新路子。最近我们对全省村级建设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同时,研究了新形势下村级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

1987年以来,江西省村级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7年至1990年全国莱西会议前。这一阶段着重解决“大包干”后村级较普遍存在的“无人办事”、“无钱办事”,尤其是一部分村级班子瘫痪、半瘫痪的问题。1987年全省部署整顿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工作。

本节的第三、第四部分以《在综合建设中夯实农村稳定、发展和富裕的件提出要大力发展村级经济,1989年省委16号文件再次强调要下大力气治瘫治散,调整充实村级班子,发展村级经济。为落实省委[1989]16号文件,1989年2月在德兴县召开了全省村级建设经验交流会。

第二阶段,从1990年8月全国莱西会议后至1991年底。这一阶段主要根据莱西会议精神,村级建设由重点突破转向全面建设、整体推进。1990年10月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村级建设要达到“四个一”的目标,11月在宜春市召开的全省村级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在继续抓好整顿后进党支部、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抓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和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关当时的部署详见附录3.从本章可见,在工作的“理想部署”与实际绩效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

第三阶段,从1991年底省委九届三次全会起至今。这个阶段主要是贯彻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和十四大精神,着重围绕奔小康目标抓村级建设。省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面纳入奔小康的轨道”,奔小康成为村建工作的主旋律。在农村社教期间及其后,各地普遍抓了村级奔小康的规划及其落实工作,“小康示范村”建设在各地普遍展开。

总的说来,我省村级建设抓得及时,抓得坚决,抓得对路,抓出了成效,使村级组织、经济和思想文化各方面都有了一个看得见的变化。

(1)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组织的整体水平。几年来,全省共调整村支部书记931名,调整支委2547名。1993年全省村党支部中,一类支部达31.7%,二类支部占65.7%,两类累计达97.4%,比1988年上升了17.4个百分点。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连等组织配套建设相应加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有所增强,“无人办事”的问题基本解决。

(2)进一步提高了村委会自治能力。到1993年底,全省村委会中有77.5%的村进行了民主选举工作,建立了村民自治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54个,示范村1211个,开展以法治村、民主管理。全省村委会中瘫痪、半瘫痪村委会的比例比1990年下降了8.5个百分点。

(3)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实力。1993年全省村委会中,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村达32.17%,0.5至2万元的村占60.73%,分别比1988年上升了20.77和12.7个百分点,过百万元的村有98个,村级集体“无钱办事”的现象已明显好转。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增强了村级服务功能,1993年全省村级服务组织19100个,为农户提供的服务项目日益增多。

(4)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1989年以来,全省先后抽调20多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村级思想文化阵地在恢复中得到发展。1992年全省农村广播入村率为60.3%,比1989年上升了14.2个百分点,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大部分村有了板报和宣传栏,一部分村办起了融多功能为一体的活动室,办起了农民夜校、农民俱乐部,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地、县两级非常明确,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着力点就是要抓好村级建设。农村要稳定、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在抓基层、打基础,强化村级。为此,几年来全省各级始终把村级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了“四有”:一是有领导保证。各级党政组织都有主要领导分管农村工作,除有政府领导分管农业外,还配置一名副书记分管或兼管村级建设。各级普遍设立了“村级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村建工作。二是有办事机构。1990年以来,省、各地市和100个县(市、区)先后都设立了“村级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督促、检查工作。三是有政策倾斜。1987年以来,与村级建设直接相关的全省性会议,年年开;直接相关的文件,年年有。如,先后就整顿后进村党支部、发展村级经济、村级建设的若干问题、村干部教育培训、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等内容下发文件,及时进行政策指导。四是有资金投入。为扶持村级特别是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1990年以来四年中全省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54余亿元。

2.实施了“三位一体”的建设路子和“四个一”的运作方式。农村改革后,为了解决村级基层出现的问题,各地采取过不少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往往几个职能部门分别实施,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标准,重应急性的办法,轻长远性建设,重治标,轻治本,形成不了村建工作的整体效应。对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村级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配套来抓,使组织建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村级建设新格局”。沿着这一路子,全省村级建设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思想文化建设为主线,目标一致,要求一样,标准一个,检查同步。具体动作就是“四个一”的要求,即“在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达标的党支部,找到一条可行的致富路,培育一个能办实事的经济实体,落实一套管理和服务的制度”。几年来,按照“三位一体”、“四个一”的要求推进村建工作,效果明显。我省列为第一批重点整顿的2014个后进村支部

,就是采取了综合整治的措施,使其转化率达到79.9%,其中有383个进入了先进行列。崇义县154个村,已没有一个三类村党支部,也没有一个“空壳村”,一类支部占46%,集体经济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占3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00元的村,1987年不到10个,到1993年基本上县县有了“小康”村,据对宜春、吉安、萍乡三地市中14个县市的调查,这类村就达140个。

3.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齐抓共促”村级建设的强大合力。村级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容多方面内容,必须有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共同使力。在这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主要是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组织紧紧围绕中心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协同配合,齐抓共建,整体推进。如,每年一次的全省村级建设会议,都是由几个部门联合召开的。二是建立各级领导抓点、各级干部蹲点、各个单位挂点的工作制度。省委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建立了挂钩点。地、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抓了900多个联系点。各部门包村抓点2000多个。全省每年有5万多名机关干部在村工作。宜春地区于1991年由地直、县直部门单位对全区974个经济薄弱村进行为期三年的包村挂点,至1993年底,集体经济纯收入村平2.17万元,比1990年村平高出1.9万元。

4.善于调动和发挥广大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抓好村级建设的积极性。村级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必须要依靠广大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参与和奋斗。在前一段村建工作中,我省始终注意发挥广大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首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促使村干部积极主动地抓好村级工作。如,通过“三级统筹”等办法妥善解决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并使报酬与工作实绩挂钩;有条件的地方,普遍推行了村主要干部退休养老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对政绩突出符合条件的村干部择优录聘或提拔为国家干部,1991~1993年这三年间,全省有640名村干部被提拔任副乡级以上职务,有1034名村干部被录聘为乡镇干部。其次,对农民群众来说,一方面是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力,发挥他们在村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如实行村委会民主选举,探索村级事务民主管理的路子。另一方面,是从经济上关心他们的利益,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第三,发挥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运用典型引路,推动村建工作。近三年,仅有关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典型经验,省委组织部下文推广的就有

103个。“支部带农户、党员联农户”、创评“文明户”及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等做法,都是在及时总结典型的基础上加以推广的。

三、村级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总的说来,经过数年艰苦努力,全省村级建设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整体水平有了一个明显提高。但是,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级建设中过去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有的在新形势下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随着形势的快速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村级组织和村级班子的建立、健全和配套建设得到加强,村级“无人办事”、“无人理事”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做好转化、升级和巩固工作,提高村级管理水平,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已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当前,村级组织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一是发展市场经济要求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尽快实现从计划执行型向自主领导型的“角色”转换,对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从调查看,相当部分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在这一转换上显得滞后。他们因文化偏低、年龄偏高等原因(如吉安地区农民党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达62.4%,宜春地区农民党员中50岁以上者占58.71%,30岁以下的仅5.1%),还一时难以转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旧观念,以接受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科学技术知识,因而仍然习惯于被动地完成“催征催收”等日常工作,不能积极地开展创造性工作。二是经济组织和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变化,以及农村社会流动交往圈的开放,要求村级组织的设置及其管理、活动方式与之相适应。然而,当前能主动适应的并不多,而脱节现象则较普遍,以致“党员难管理、群众难召集、公益事业难举办”等问题在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利益格局的变化,尤其是个体利益的放大,对村干部和党员队伍的优化和稳定、干群关系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利益关系的分化和冲突,加大了村级组织的协调管理难度,特别是村级组织在协调农民与政府利益关系上的两难处境,客观上造成干群关系难密切;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观的失衡,致使一些素质较强的村民不愿上台挑大梁,不愿向党组织靠扰,造成村干部难选、党员难发展(如抚州、宜春、吉安三地区连续五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分别占村党支部总数4%、8.2%和9.5%),也使部分在台上的村干部或者人心不稳、想撂担子,影响班子稳定,或者只顾自己埋头致富,个别的甚至以权谋私,严重恶化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农民党员和村民群众随着参与意识和自主观念的增强,越来越倾向于要将村级组织当作“自己的组织”,这对村级组织的性质、职能,以及村干部的选拔、教育、监督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村级组织的转型至今仍然十分滞后。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尽管已试行六个年头,但全省已完成首届民主选举的村委会还不到80%,更谈不上全面的村民自治;村党支部的民主选举等党内民主建设也同样落后。这些情况表明,村级组织中管理水平弱化,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下降的问题,少部分甚至长期软弱涣散,扶起来又倒下(如全省尚有三类以下村党支部548个),这已成为当前村级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农村一些非正规组织却快速崛起,发展迅猛,对群众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日渐扩大。如,传统宗族势力在各地农村普遍抬头,活动公开化、普遍化,有的地方出现“不找支书找族长”的现象;宗教势力在农村发展迅速,如1993年全省各类宗教徒达23万余人,其中大多数为农民,在一些地方非法宗教活动日益猖獗,影响越来越大,个别地方村级组织开展活动甚至必须先经得宗教势力的认可,村级组织有被取代的危险。

2.全省村级经济虽已发生转折性变化,“无钱办事”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多数村经济还处于“温饱型”,要提前实现小康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面较大。由于村办企业与统层经营普遍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如全南县112个村来自村办企业的总纯收入为12.1万元,仅占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纯收入的8%),1993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下者高达48.3%,这些村集体只能是“吃饭”型经济,远远不能适应农民发展生产中日益增多的需要,其中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村还有10.7%,它们更是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二是全省农村人口贫困面还占一定比例。据统计,1992年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在350元以下的特困人口有260万,在500元以下的贫困村占村委会总数的27.7%。这部分经济落后村、户的脱贫致富情况,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全省农村奔小康的整个进程。然而,当前发展村级经济有“三难”:一是自谋发展难。集体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多数分布在基础条件差、住处闭塞的地区,农业劳动力又多是文化低、没技术、观念旧、体质差;同时村级集体与个体农户多数又没有资金积累,因而致富既缺门路,又缺资金。二是走向市场难。经济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农民走向市场的组织程度越低。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程度低,而村级以上社会化服务体系又不健全,致使农户与市场之间形成断层。公路关卡多、社会治安差,使农民将走出家门视若畏途,也障碍着农民走向市场。三是外来扶助难。由于农业投入回报率相对较低,加之贫困地区投资环境较差,致使政府及有关部门等外单位、个人的投资行为难以向此倾斜,外地人才也难以引进。因此,随着奔小康预期目标的日益迫近,能否有效克服这些难题,帮助并促使经济贫困村和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愈来愈艰巨而紧迫。

3.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滑坡状态虽已有所遏制,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其满足程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显得十分紧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民渴求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求富,而且求知、求乐、求美,思想日趋活跃。然而,农村思想文化工作却与此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文化阵地的巩固、提高工作做得不够,已再度出现滑坡苗头。如村级文化活动室、农村电影队已普遍不景气,乡镇文化站也只有1/3的在“挣扎”着运行。二是当前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牵引,正面导向力减弱,而负面影响则乘虚而入,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思想紊乱。在相当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中,有的崇拜金钱,甚至为之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如近年来农民犯罪增多,1993年全省抓获的各类刑事案犯中农民占53.2%;有的崇神拜教,将精神支柱寄托于上帝或来世;有的转向传统非正规权力,热衷于家族等传统活动;有的精神萎靡,沉缅于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三是普及教育推行不力,不利于提高农民素质。199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率距国家标准还差11.47个百分点,扫盲任务十分艰巨,6~11岁儿童入学率仅79.4%,12~14岁少年入学率为85.61%,加上在校生的流失,新的文盲仍在不断产生。但是在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却遇到一些新难题:一是资金投入难。由于各级地方财力及村级经济实力普遍较弱,致使资金投入十分有限;由于思想文化事业在政绩考核中属于“软”件,且经济效益低,因而对政府、集体和社会个人的投资行为缺乏驱动力。二是阵地巩固难。我省村委会点多、面广且分散,加上资金投入不足,村级思想文化阵地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难以形成规模,缺乏吸引力,往往陷于“建立-瘫痪-重建-再瘫”的怪圈。三是市场管理难。当前在多元化办文化和更加开放的格局下,各种文化大举涌入,加之少数文化经营者“见利忘义”以及文化管理体制不顺,致使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难度加大,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一些宣扬色情、凶杀、荒诞等腐朽有害的书刊影视泛滥成灾。所有这些表明,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思想牢固占领农村阵地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村级建设中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讲,乃源于由经济变革而引发的农村社会大变迁中村级建设工作的相对滞后性。这主要表现为两个不适应。

第一,认识深度不适应。相当部分同志虽然明确村级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对新形势给村级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却认识不足,至今仍然沿袭老的思想观念和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其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致在工作指导上总是那么“三板斧”。如,由于对村级管理的环境、对象、内容及其手段所发生的变化认识不清,而迟迟不愿推行村民自治,加快村级管理体制的转换;再如,由于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冲击认识不深,而放松对文化阵地的巩固、提高和管理工作,有的地方甚至不恰当地提出“将文化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

第二,工作方式不适应。一是对村级建设有关工作内容的统筹不够。如,尽管强调村级建设要“三位一体”全面抓,“两个文明”一起上,但在实践中放松“软”件,“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仍时时出现。再如,在抓组织建设上,重点抓党支部建设是对的,但不能仅仅抓党支部建设,还应抓好村委会和其他村级组织的建设,而这在一些地方却兼顾不够。二是对村级建设有关工作部门的协调不够。各地虽普遍组建村建办作为综合协调机构,但村级建设还是要靠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然而,“谁都管,谁也不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部门是时抓时停,个别部门甚至“坑农、害农”;部门之间、尤其是职能相近部门之间,政出多门、互相“打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加强村级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村级建设中的问题,暴露出村建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有体制和政策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既要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解决根本性问题,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既要解决村级自身的问题,又要着眼于大环境,解决影响村级建设的一些中观和宏观层次的体制政策矛盾。因此,当前我省村级建设实际上已到了一个新的“攻坚”阶段,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跃升,即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奔小康目标统揽村建工作,在改革中不断深化村级建设,坚持“三位一体”整体抓,按照“四个一”的要求全面推进我省村级建设,力争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到1997年底使全省村级建设再上一个新水平。为此,提五条建议。

第一,要树立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抓村级建设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村建工作的领导。村级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而农民群众也首先就是从本村建设的状况来评价党和政府。因此,村级建设能否搞好,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始终都至关重大。实践已经表明,发展市场经济给村级建设既带来了机遇和活力,更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对此,各级党政领导务必保持十分清醒的认识,始终将它作为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除要经常研究、部署、协调和检查村建工作外,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各级都要抓紧制订或修订村级建设的新一轮规划;二是要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保证地、县工作的重心和主要精力要放在农村、放在村级建设上,乡镇党委政府要作为村级建设的第一责任者;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和合作,充分发挥各级村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并进一步明确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第二,着力抓好村级组织整体功能和村级班子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从“有人办事”到“善于办事”的转变。关键是要抓好村干部的选拔、培训和保障三个环节。首先,要在选拔上有所突破,大胆启用能人,将那些能带头致富并热心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吸收进来,努力造就经济型村级班子。为此,要改革选人机制,大胆实行由党员群众和村民群众来民主竞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本村确无合适人选的,可在县级范围内公开竞聘。其次,要按照造就经济型领导班子的要求,有计划地抓好村干部和党员、尤其是村支书、村主任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其素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培养、发展农民党员和后备村干部的工作,将它作为考核乡、村党组织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再次,要搞好保障,即应采取多种形式为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使他们无后顾之忧,继续完善并推行从村干部中选聘、提拔为国家干部等激励政策。

第三,积极推行《村委会组织法》,实现村务管理从“有人理事”到“民主理事”的转变。首先需要各级党政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对村民自治的认识,使实施《村委会组织法》从个别部门的单独行为上升为党委和政府的统一行为,以强力推动。当前急需做以下工作:一是省里应尽快推出“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二是全省村委会中22.43%尚未完成民主选举的村,应抓紧进行民主选举;三是对当前村级管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予以重点治理。如,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要通过建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或财务监督会,对财务开支进行审批和定期的监督检查,实现民主理财。四是积极推进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使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四,努力优化和改造经济管理机制,实现村级经济从“温饱型”向“富裕型”的转变。发展村级经济,应该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抓小康示范村建设,二是抓贫困村脱贫致富。小康村建设和贫困村脱贫致富,不仅是个经济实力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管理形式和内部体制问题。省内外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发达村的实践表明,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村级经济内在发展的需要,努力在村级经济内部构建灵活的管理机制,是实现村级经济质的转换的成功之道。为此,应该着力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村办老企业管理机制的改造和新办企业管理机制的定位问题。应认真落实赣办发[1994]4号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二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外来扶助单位的利益相兼顾问题。应跳出传统帮钱、帮物、出人的固有模式,通过“经济合作”找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实行联营合作、利益共沾、风险共担。三是集体经济与农户经济共同发展的问题。各种形式的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农户是其有效途径。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尤其是村级财务的管理问题,突出抓好民主理财工作。

第五,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农村思想文化从贫乏落后状态到丰富健康状态的转变。首先,要有重点地抓“地域文化中心”建设。即,在尽快地全面恢复和建立最基本的文化阵地(如广播、宣传栏和农民夜校)的同时,聚集人、财、物,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地域文化中心,如圩镇和人口稠密的大村落、经济条件好的村或便于若干村委会共享地域的文化阵地建设,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辐射力。其次,在坚持以国家、集体办文化为主的同时,提倡并鼓励社会、个人多元化办文化。再次,要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赋予并落实乡镇文化站管理本地文化市场的权与责。要积极开展多种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坚决取缔、打击各种不健康的文化活动。最后,要从舆论导向、政策取向等方面着手,矫正社会规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同时,继续大力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素质。

附录31990年江西省村建工作部署

1990年11月9日至12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宜春市召开了全省村级建设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即“莱西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了全省村级建设工作经验,部署了全面加强村级建设的工作。省委书记毛致用,省长吴官正,省委副书记刘方仁,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卢秀珍,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王太华,副省长张逢雨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志清、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育民分别就村级组织建设和发展集体经济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现据《会议领导讲话专辑》(载南昌:《江西组工通讯》1990年第24期),将该省有关村建工作的主要精神整理如下。

毛致用作了题为《在村级建设中必须着力抓好后进党支部的整顿》的讲话,提出,整顿后进党支部关键是要配好支部班子、选准选好支部书记;整顿后进党支部要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整顿后进党支部一定要组派有力的工作组驻村帮助工作。刘方仁的讲话题目为《通力合作,配套改革,把我省村级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提出,要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服务实力,提高双层经营的水平;要以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先导,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积极性;并要求“加强领导,通力合作,切实抓好我省村级建设的各项工作”。

王太华在题为《深化基本路线教育,加强村级思想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的讲话中,要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村级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农村村级思想建设的工作中,要着力深化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努力探索新时期对农民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的路子;加强村级宣传工作队伍和阵地的建设。

张逢雨在《深入贯彻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座谈会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村级建设》的报告中,重点传达了全国莱西会议精神,并提出了“贯彻全国会议精神的几点意见”,要求全省“多方支持,为村级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村级建设的组织和领导。

就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村建工作,张逢雨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提出:村级组织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做到:(1)全省各地村级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等各种村级组织班子健全,政治坚定,工作制度落实;(2)党支部、村委会等组织充满活力,各项工作较有秩序地进行;(3)能带领群众治穷致富,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提高;(4)党和国家的任务能够较好地完成。要求到1993年,目前10%左右的软弱涣散的村要有明显的转变,55%左右处于维持状态的村的工作要

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工作基础较好的村要实现更高的要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根据全面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扶助,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四五年的努力,即到1995年,使现在没有村办集体企业的7000多个行政村摘掉‘空壳村’的帽子,其他各类村的集体经济都要上升一个档次,使每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一二万元以上,现在的一、二、三类村到1995年,村建集体纯收入要分别达到4万元、3万元、2万元以上的水平。”

附录4江西省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总结

根据中央的决定和部署,我省从1989年秋开始到1993年元月,从省、地(市)、县先后抽调20多万机关干部,在全省所有的乡(镇、场)、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历时三年多的集中教育,自始至终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思想教育为主线,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步子稳妥,工作扎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全省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普遍受到一次生动、具体、深刻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坚定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焕发了热爱国家、关心集体和劳动的热情,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据统计,1992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与1988年相比,四年翻了一番,林、牧、渔、副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49.1%,农村非农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2%。农村的这些变化,与全省性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分不开。二是全省农村奔小康的步伐有所加快。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中,各地始终把思想教育与引导农民奔小康结合起来安排,着力于帮助农民拓宽生产门路,组织农民制定和落实致富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搞好农业开发,大搞“种养加”,促进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教育活动期间,全省新办各类乡村企业39706个,新建各类经济组织19522个,完善各类承包合同123505份。三是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战斗力有了提高。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增强了,特别是绝大多数后进支部有明显变化,同时健全了村委会、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团支部1610个,调整村支部书记1974名,调整村委会主任2043名,发展党员909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6025名。四是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当前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重点抓了清理财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整顿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等突出问题。全省共清出有关部门欠农民款2392.73万元;已退还1295.8万元;清出农民欠集体款11633万元,已收回7816.53万元;调解各种民事纠纷98635件,为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五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三年多来,20多万名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教育,既在农村这个大火炉中锻炼了自己,又以自己的良好作风和为农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亲。通过参与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机关干部对农业的基础地位有了更深的感情,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

我省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之所以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坚持贯彻了党中央对农村集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了“三为主”(以思想教育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两不整”(不整干部、不整群众)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彻底摈弃了“左”的做法,以思想教育为主线,着眼于经济建设,着眼于深化改革,着眼于调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89年,省委在部署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时,就明确提出了要达到“四个一”(建设一个达标的党支部,找到一条可行的致富路,培养一个能办实事的经济实体,落实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的要求,使基本路线教育一开始就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1991年8月以后,省委根据中发[1991]11号文件和中央全会的精神,在总结前两年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做好巩固、深化、提高工作,全面完成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项任务和实现省委提出的“四个一”目标。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以后,省委及时对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毛致用同志代表省委提出了“三个更加”:更加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引导农民奔小康上来;更加强调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抓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注重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从组织上、思想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在农村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四大召开以后,全省农村教育活动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四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社教工作队成了扎扎实实的宣传贯彻十四大精神的工作队。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教育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大力支持;广大工作队员严守纪律,恪尽职守,努力工作。

虽然我省农村集中性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已经基本结束,但对广大农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奔小康,更是整个90年代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因此,在集中性教育结束后,我省将继续抓好农村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将教育的任务分别落实到党委、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级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引导、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前,影响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积极性的问题依然不少,如农业投入问题,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农民负担加重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把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的六省农村工作座谈会和李鹏同志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落到实处。特别是地(市)、县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工作的新方法,进一步做好农村工作。

第二,切实加强农村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集中教育解决了农村许多实际问题,但是,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经常帮助农民去认识,去解决。因此,要防止和克服“集中教育一劳永逸”的错误认识,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把奔小康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增强经常性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把经常派干部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做法坚持下去。集中一段时间派干部到农村去帮助工作,既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形式,又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县以上的党政机关将继续坚持经常选派干部下农村帮助工作,以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同类推荐
  •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这本书是我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理解只是开始,关键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同时,它还是人类文明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 美国秘密情报档案

    美国秘密情报档案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和FBI(美国联邦调查局)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两个秘密情报组织,从他们最初的雏形到今天已经整整发展了300年。在这300年的时间里,两个机构为美国全世界战略作出了卓绝贡献。从美国的独立战争到二战,几乎在各个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使是华盛顿、林肯等人也对美国的秘密情报组织赞不绝口。今天,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特工加入后,美国的情报机构已经肩负起维护美国安全决策、刺探别国事务、进行机密资料整理分析等重要职责,继续在美国的军政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依法治国(上)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依法治国(上)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和观点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各种法律和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部分构成。前者是法律意识的低级的、感性认识的阶段;后者是其高级的、理性认识的阶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法律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法律意识。在一个国家里,一般有两种根本对立的法律意识,即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法律意识,以及不占统治地位的被统治阶级法律意识。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向全民灌输自己的法律意识,力图把本阶级的法律意识上升为法律,用其指导现行法的实施。
  • 新编青年学生入党教材

    新编青年学生入党教材

    为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促进全省青年学生党建工作,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普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在《青年学生入党教材》(2003年版)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撰写了《新编青年学生入党教材》。本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组织制度和纪律、党员条件以及党员发展工作的程序、规定等,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本书还收录了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并附有人党常用文书基本写法。
  • 官家定律

    官家定律

    本书从趋利避害、灰色生存、差序格局、合法伤害权等多个关键词出发,向读者展示了适者生存的官场进化论。作者宗承灏像一个技术娴熟的庖丁,将他的解剖刀伸进千年历史的肌体里,深度剖析了中国古代官场种种怪胎。全书文字犀利,鞭辟入里,读来令人畅快淋漓而又茅塞顿开。
热门推荐
  • 流年斩

    流年斩

    十五岁溺水而亡的左依依尸体没打捞到,十五年后依旧年少的左依依重新出现命运的旋涡将昔日的伙伴重新卷在一起面对命运相同的悲惨的同伴,伸出魔爪,爱恨交织的成长路上,三个顽强激烈的孩子用各自的方法为自己织就一张厚厚的茧,保护自己——摧毁时间,斩断流年,只为回到你的身边——我感觉我要找一个人,一个对我很重要很重要的人,我很想他。可是,我记不得他是谁了。怎么办?——————我的另一篇文,幻情古言《半步天涯:斩梦》:http://novel.hongxiu.com/a/384741/同收藏支持哦!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2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2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重生完美攻略

    重生完美攻略

    草根重生女PK凤凰重生男。大龄三无女青年苏琛琛重生后,立志要为自己,为家人打造一个完美生活。却发现,每每她自以为很成功时,总有个讨厌鬼轻易地揪出她的短处。于是乎在这条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苏琛琛开始了跟这个讨厌鬼斗智斗勇的征途。======已有完结书《安安重生路》,一样的重生不一样的选择,欢迎围观╭(╯3╰)╮
  • 冷花虐炫草

    冷花虐炫草

    转校生是一位不一样的美男子,吸引着学院上上下下数多人。但这神秘人的一来,影响了帮派与帮派的冷战,高中生活,唯美浪漫的拉开帷幕!帅男靓女们,真是欢喜冤家,看看我们的冷校花如何虐炫校草。恨的越深,爱的越深。谁知这样的绝配最后会分裂呢……………………
  • 极道狂龙

    极道狂龙

    做皇帝?没意思,要做就做太上皇,有什么跑腿之事,让皇帝去做。女人?不要很多,三千嫔妃留给皇帝,只取其中极品。莫问天,被人陷害入狱,重见天日之时,召集昔日兄弟,再度掀起黑道风云。热血路上,战各方能人枭雄,收各式极品美女,且看他如何成为令众地下皇帝谈之色变的太上皇。
  •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

    朱自清为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他的一生始终昂首挺胸,他是中国人的“脊梁”。他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精选朱自清先生关于读书、做人的佳作,为读者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非凡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 快穿女的春天

    快穿女的春天

    身为女尊皇朝的女皇,她却有一个弱爆了的名字。刘小云……从记事起,刘小云就开始嫌弃起了她那感觉蠢蠢哒的名字。内心无论如何波涛汹涌,但刘小云表面上却作美了霸道冰山女皇,这就是俗称的“闷骚”。身为帝王之女,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必须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刘小云就是一个要做就做最好的,要么不做的人。她的一生,堪称完美人生的典范!令人羡慕!却永远不知道背后的心酸与痛苦。刘小云做了一生的好女皇,把刘氏王朝治理很好,让人民幸福,安康,快乐!累了一生,痛了一生!为别人活了一生。所以刘小云决定,若有来世,一定哦喂自己而活,不要做别人的傀儡。刘小云驾崩后,遇到了一个弱逼的系统,开始了她的春天。
  • EXO边伯贤之霸道总裁爱上我

    EXO边伯贤之霸道总裁爱上我

    一个大家闺秀,为了帮助父亲的公司,潜入敌人的公司,爱上了那里的总裁边伯贤
  • 欲望路途

    欲望路途

    “你后悔过吗?”“你说呢?不过比起那些死去的人来说,我是幸运的,作为一个警察,我只是惩治了罪犯。”“可你也同样杀了人不是吗?”
  • 名门娇妻

    名门娇妻

    她一回家,就遭遇未婚夫和妹妹的双重背叛好不容易摆平,却身陷丑闻谁说清誉被毁,就不能嫁个好人家?她这一回风光大嫁,气死那没眼光的前未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