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98000000019

第19章 无名与有名(2)

在人类语言与光的这种隐喻依存关系中,老子关于“无”与“妙”“有”与“曒”的神秘认识论便可获得原型性的观照,从而反过来确认训话家们解“檄”为“终结”“边界”的误读性质,肯定于省吾以“曒”“明”训“檄”的精确不移。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表面上把“有名”和“无名”两种认知方式等量齐观,把“观其妙”和“观其曒”并列为认识的目标,但在以下的篇章中不难看出,他实际上更偏爱“无名”状态,更倾向于非语言的“观其妙”的认知方式。这同他在本体上“贵无”“归一”主张完全相通。由此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要说出“明道若昧”这样十足神秘的话。在曒明与玄妙的两种境界中,他显然自有价值高下之分。老子的这种语言观和认识论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若从跨文化的立场上着眼或可看得更为分明和透彻。

二、“泰初有言”与“得意忘言”

——中西文化中的语言观

各大文明初期的思想家大都关注过语言的作用。最初的一些看法总是将语言的认识作用混同为语言的本体作用。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从语言观上看,这两种文化具有殊途同归的性质,即不约而同地突出语言的本体作用。希伯来文的《旧约·创世记》所述耶和华的口说创世方式,到了希腊文的《新约·约翰福音》中已被概括为一个充分体现文化意义的命题:泰初有言。这可以同中国文化的语言观进行比较。

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观出自儒道两家,其中在理论建树上更大一些的当属道家。《庄子·外物篇》中为历代读书人所熟知的一个典故“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也许最能概括汉文化对语言符号的一般态度,这实际上是源自老子的。

《圣经》的“泰初有言”,意指语言是宇宙发生的本源和动力:在世界万物尚未出现以前,惟有上帝的话语,宇宙时空的开辟,人类和生物的产生都直接出自上帝的神圣语言。这种语言创世观的哲学引申使语言同存在、本体之间确立起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影响所及,西方文化视语言为神圣崇高的东西,犹太教和基督教也都被从本质上确认为是“言语的宗教”。

如果说对语言的极度重视在基督教传统中表现为某种信仰和膜拜的话,那么,同样对语言的关注在希腊思想传统中则体现为某种理性上的认识。希腊人的祖先原属印欧语民族,在公元前2000——前1900年间自南部俄罗斯和巴尔干地区移居希腊半岛,印欧民族本来就有语言崇拜的强烈原始宗教倾向,该族分化以后,南支印度人继承了这种语言崇拜,并在《吠陀》宗教中将它推向极致;北支的希腊人在受到地中海文明的影响后,使语言崇拜趋于理性化,发展出以“逻各斯”(Logos)为核心范畴的哲学传统。“逻各斯”本义为语言、语词,引申为思维、理性等。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逻各斯”作为至高范畴,具有了“支配一切的主宰”和世界普遍规律的意思。这个范畴通过整个希腊哲学,把语言和逻辑问题推向了西方思想史的中心位置,在同基督教的言词信仰汇流之后,“泰初有言”即“泰初有逻各斯”的观念统治哲学史一千余年,只是在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博士那里,我们才看到对这种根深蒂固的语言观的根本性怀疑。那是浮士德着手重译希伯来文《圣经》之时,第一句就碰到这个难题:

“泰初有言!”

译不下去了!谁来帮助我一番?

我不能把言语估计得这样高。

经过反复推敲,浮士德终于决定把“泰初有言”改译为“泰初有为”。然而,可想而知的是,由两大文化源头所强化了的传统语言观是不会因这位书斋先生的擅改而有所动摇的。实际上,对《圣经》本文的这一斗胆改动只不过是歌德用诗化形式重演了康德哲学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过渡而已。理性本身并不因由“言”到“为”的转变而削弱,反而借助于德国人特有的思辨威力,在黑格尔的逻辑理念语言中达成了前所未有的抽象化体系。

西方文化中的语言观的真正分化与解体是在20世纪才实现的。一方面是现代语言学的蓬勃兴起和横向渗透,并且日益同计算机科学相汇合,跃居于人文科学中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海德格尔现象学对自柏拉图至黑格尔的理性异化史的全面清算,和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们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及语言崇拜的彻底“解构”。在这强有力的双重夹击之下,“泰初有言”的千年信条终于露出了破绽。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观时,所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汉民族语言所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和典籍在数量上足以使任何其他民族望洋兴叹,但这个民族对语言本身却表现出一种惊人的轻视态度。从道家的早期代表老子和庄子的著作看来,对语言符号的不信任感并非出于无知或偏见,而是基于对语言有限性和副作用的一种具有超前性的理性洞察。由此而引发出了中国思想史上对“意”的青睐和对“言”的鄙视。为了说明这种褒贬分明的态度,庄子一连用了两种比喻。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自庄子所说的“三得”“三忘”原理之后,“言筌”之喻几乎尽人皆知,语言的贬值也就成了不可逆转的定势。筌同鱼和兔的关系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而语言和语义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好比一张纸的正反面那样,有其不可分割性。可见,庄子的筌蹄之喻虽然体现了罕见的超前智慧,意在唤起人们对语言异化的警戒,但他所使用的喻体与被喻之间并不具备充分的可比性,其偏激之处也就在所难免了。筌蹄之于鱼兔,同庖丁手中之刀之于解牛工作一样,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而言与意之间的关系,从符号学立场看,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代码与信息的关系。对能指和代码的轻视,必然导致对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方式的轻视和对抽象思维借以实现的符号载体的轻视,其间接的后果是造成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某种偏至现象。这种由“得意忘言”的语言观所导致的文化偏至可以从下述事实中略见一斑:中华学术传统中培育出了作为经学附庸而存在的异常发达的“小学”——训话学乃至文字学、音韵学,但却不能催生出独立的语言学和逻辑学理论。中国第一部研究汉语语言规则的著作《马氏文通》是近人移植西方语言学模式的产物。

与道家思想重意轻言的态度相比,儒家的语言观似乎显示了另一种偏向。孔门设有四科之学,言语亦为其——。孔子对弟子在这方面的特长曾特别给予肯定:“长于言语者,宰我子贡。”不过这里的“言语”并不是作为学科对象的语言。据注经家们的看法:发端曰言,答述曰语。由此看来,宰我和子贡远不能算语言学家,充其量只是儒生中能言善辩者。

儒家还有所谓“正名”说。孔子曾主张确认语言名称同所指代事物之间的对等关系,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不过,正名说也不足以给中国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因为它的目的不在语言本身,而在政治伦理方面,在于明确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的严格划分,在于帝王公卿的名号、爵号、谥号的不厌其烦的讲究。注经学者们对《论语·子路》中“必也,正名乎”一句的解说是:“是时出公不父其父,称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人伦正,天理得,名正言顺而事成矣。”可见正名说表面上是对语言的重现,实际上关心的却是语言应用中的偏狭的一面,可以说对语言符号本身的兴趣在这里完全被功利目的所扭曲了。

从以上粗略对比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语言观源自希伯来的言词信仰和希腊的逻各斯哲学,它强调语言符号本身的价值;中国文化的语言观源于儒道两家思想,它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轻视、不信任和对语言作为政治、伦理编码符号的片面强调。

三、语言、创世、存在

中西不同的语言观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的追问也许比指明中西语言观的差异现象更加具有比较文化的意义。下文便从比较神话学的立场上对中西语言观的发生作溯源性的考察,希望能从深层次上揭示差异的某些原因。

大致说来,犹太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言词信仰具有同源性质。“在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中,语言的力量都以一种大一统的性质,被看作蕴含于各自的圣典之中:《摩西五经》《新约》与《古兰经》。”这三部圣典中的最早一部的最早一篇《创世记》所讲述的耶和华创世事迹奠定了这三大宗教的言词信仰的根基。借助于考古新发现,现代《圣经》学已经确认,《旧约·创世记》神话的直接来源是巴比伦泥板文书中的创世史诗。在这部题为《艾努玛·艾利什》(Enuma Elish)的三四千年前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类关于宇宙发生过程的最早的完整叙述。该诗开篇说到:

在上天还没有命名,

下地也还无名可称的时候,

只有天地之父阿卜苏和摩摩,

以及万物之母提阿马特,

那时沼泽还未形成,

岛屿还无处可寻,

神灵尚未出现,

既没有获得名称,

也无法确定身份。

在这众水混流之中

后来才造出神灵,

并且获得了名称。

作品接着叙述了由混沌母神中产生出的新神同母神的冲突,以及新神在马杜克率领下战胜提阿马特,将她尸体肢解后造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把这个创世神话的表层叙述概括出来,可以表现为如下公式:

混沌→秩序

进一步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创世神话表层所叙述的客观世界的发生过程构成一种象征性实体(能指),它的真正蕴涵(所指)是潜藏在象征背后的深层结构意义:人类主观世界的发生过程。它亦可简化为一个公式:

无名(混沌思维)→名称(理性思维)

同类推荐
  • 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袁堂欣,谢志强主编的《冰鉴》是中华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之一,《冰鉴》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遍看《论语》《道德经》《菜根谭》《资治通鉴》《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古籍,其中不乏关于为人、交友、读书、治家等人生重要问题的精彩智慧点拨,虽远隔千年,但置于当下,随时读来,仍如醍醐灌顶。弱水三千,取其一瓢,本书撷取老祖宗一代代人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的实用智慧,加以深入解读,为当代人提供立身做人的正能量。
  • 老子试读

    老子试读

    本书对老子《道德经》的原文进行了试读和注释,在“破”的学术意义上,排除了对老子消极遁世的误解,驳斥了把《道德经》视为卜巫之术的行径,摈弃了认为老子的权诈功利的想法在“立”的创见上,说明了老子的哲学足以破解唯物辩证法的迷惑,为心灵生命境界开创出超然的立场和出路。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菜根谭(第六卷)

    菜根谭(第六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热门推荐
  • TFBOYS之遇见你只是一瞬间

    TFBOYS之遇见你只是一瞬间

    三小只和女主的唯美故事。遇见你只是一瞬间,爱上你却是一辈子!
  • 亲爱的,就这样各安天涯

    亲爱的,就这样各安天涯

    三个性格各异的女人在现实中苦苦寻求爱情的真谛,在金钱、权势和甜言蜜语的诱惑下,她们垂死挣扎。她现实虚荣,一心嫁豪门,却屡屡受骗;她一如既往,等待真爱,却陷入四角之恋难以自拔;她命运坎坷,遇到真爱却失之交臂……最终在爱情和友情的交织下,残酷而凌厉的现实生活中散落天涯……
  • 重生之无上之境

    重生之无上之境

    涅槃重生,跨越生死,独行天下,强者之路不骄不燥,
  • 鬼噬鬼

    鬼噬鬼

    一个一个又一个神秘的事件,引出的到底是什么,陈凡胸膛上的鬼头刺青又从何而来。当人性和欲望的挣扎,谁胜谁负,一切的一切是否都是阴谋,每当真相透明的时候,诡异的事件一件接着一件。且看陈凡如何在这深渊的暗流之中生存下去。
  • 佛说善乐长者经

    佛说善乐长者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残暴恶魔:将军的替身小妾

    残暴恶魔:将军的替身小妾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沦为替代品更悲哀的?我说有,那就是被沦为男人的报负品,一个无情无心,一个残无人道,两个男人之间的仇怨竟然让我承担,最好的下场只是奴隶,男人的泄恨,如毁天灭地,叫我一个弱女子如何承受。在他的眼中,我只是姐姐的替代品,供他赏心悦目,却从不温柔对待,更别说他的爱,从不会下注在我身上,他说我不配,我哪里不配?(内容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百越灵屠

    百越灵屠

    众生平等何苦杀来杀去,积郁难平行路唯念唯心。屠手从低到高共分七刃,一至三刃为低阶,四到五为中阶,六七刃为高阶。从第一刃定脑到第七刃抢核有七把不同的小刀,一曰定脑,二曰拨珠,三曰整皮,四曰取灵筋,五曰斫骨,六曰换血肉,七曰抢核。把杀戮定成等阶,无他,为了活命而已......
  • 美洲寓言(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美洲寓言(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必须适应现代竞争激烈和交际广泛的社会生活,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 婚姻在左,爱情在右

    婚姻在左,爱情在右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就在我身边,我却得管你叫嫂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爱与恨,而是我在你身旁,你却得管我叫妹夫。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 父亲的战争

    父亲的战争

    《父亲的战争》的构思初衷,则试图通过一群生动的人物,重塑在共和国诞生之初那场伟大的剿匪运动中的一代无名英雄,是他们在一次次的短兵相接和血肉相搏中,真正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匪的历史。同样。《父亲的战争》也将通过对不同匪类的刻画,重新诠释旧中国形成而遗留的各种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