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98000000021

第21章 无名与有名(4)

那么,为什么同样强调语言名称的创世观念在华夏文明中未能占据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反而被“得意忘言”说排挤掉了呢?答案仍在《老子》五千言之中。原来,老子既是系铃人,又是解铃人。他一方面保留了神话时代传下来的语言创世观,另一方面又高瞻远瞩地全面解构了对语言的古老迷信。《老子》全书首句明确宣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然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已经不是真正的恒常之道,那么,创造本源和宇宙本体及规律就都被注定为不可言说的了。高诱注《淮南子·汜论训》时完全因袭了老子对语言有限性的这种洞见,他写道:“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伪托的《关伊子》一书说得更加干脆了:“不可言即道”。

国际汉学界历来认为,道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同上帝和Logos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同等重要。翻译家甚或把中国的道径直译为西文的Logos。在这种等同和对译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观的本质差异也就被遮蔽了。如前所述,希腊哲学中的最高范畴逻各斯既指语词、言说,又指理性和真理,这两个方面是统一为一体的。基督教神学中的至上存在“上帝即是言”,本体和语言也是合为一体的。上帝以言创造宇宙和人类,人与宇宙、上帝之间的关系当然要靠“言”来沟通。所谓“旧约”“新约”,指的正是上帝同人类所订下的神圣“约言”。礼拜日的唱赞、读经和祈祷都是凭借“言”与神交通的活动。相形之下,中国的道以其不可言说性而同西方的最高范畴代表着相反的致思方向。

老子作为最早系统阐发“道”范畴的中国思想家,在解构语言创世观的同时开辟出具有十足东方特色的非语言的悟道方式。由于道本身默默无言地自在运行着,人同宇宙本体的关系当然也不能靠语言去沟通和实现。道成为一种超能指的所指,超载体的神秘信息,并因此而被西方人视为“东方神秘主义”。又由于语言符号在道家圣人眼中贬值为“筌蹄”,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全部知识真谛也成了非语言所能掌握、积累和交流的东西。《老子》第五十六章所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便是这个道理。就这样,一个不可言说的“道”,一种无法传达的“知”,共同奠定了这个民族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最大特点。

西方的传统认识论以语言和逻辑为惟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与“言”之有无互为表里的“光与暗”之喻被奉为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隐喻之祖”(the founding metaphor of Western philoso-phy as metaphysics)。如德里达所说,“它之所以是隐喻之祖,并不仅仅因为它在光学方面的意义——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的全部哲学史乃是一种光学,即以光命名的历史,而且因为它是一个隐喻。隐喻通常是从一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或从一种所指意义转向另一种所指意义的媒介,认可此种转化的乃是在者(Be-ing)向存在(existent)的归顺,亦即在者的类比置换(the an-alogical displacement)。这正是在形而上学的话语中所发生的事情”。在这种较为艰涩的表述中,德里达毕竟暗示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一部西方哲学史由于其隐喻之祖的作用竟可视为“光学史”,它把光照不到的一切事物统统排除在认识的范围之外,让它们永远沉默在黑暗之中了。更有甚者,是认识主体从“在者”向存在的沦落。也许正在这一惊人的认识盲点的启发之下,胡塞尔才坚决要求哲学回到柏拉图时代以前吧?继胡塞尔之后,包括德里达在内的众多思想家都殊途同归地展开了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击战,这也许不能看做是偶然的巧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展是对作为“光学史”的前代哲学史的全面叛逆与反拔。与此相应的是,类似于老子和庄子解构语言创世观的那种自觉意识的普遍流行。“那种声称语言具有真理内容的幻想业已完全破灭;所谓的真理内容只不过是一些心灵的幻影。……‘概念’又是什么东西呢?概念只不过是思维的表述,只不过是思维创造出来的东西罢了;概念根本无法向我们提供客体的真实形态,概念向我们展示的只是思维自身的形式而已。”读到卡西尔的这些论述,我们好像觉得那无非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超前智慧命题的现代演绎。

不是吗?老子二千多年前就在“曒”“妙”对举的同时偏重了“妙”一方面,这足以使道家哲学的历史免遭沦为“光学史”的厄运。诚然,对“妙”的偏爱也不是没有付出历史代价的。

五、思维、符号与文化

中西不同的语言观在文化结构上的印记是异常深刻的。这里仅从几个重要方面略做提示,作为本章讨论的小结。

在哲学方面,鉴于西方的逻各斯与宇宙本体的同一性,哲学思维始终贯穿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知识和逻辑的统一。西方哲学凭借抽象概念符号的逻辑性构成理论和体系,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齐头并进,抽象思辨能力突出发展而直观理性方面则受抑制。在中国,作为本体的“道”与语言表达的分离性使哲学的本体论趋向于超验,纯粹理性被实践理性所取代。孔子所谓“天道远,人道迩”的命题标志着对宇宙论的忽略和对人生哲学的致思方向。“言不尽意”的信条使概念、逻辑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促进了直观理性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在道德理想方面,西方文化将善于驾驭语言来传播知识或信仰的个人奉为理想人格,如苏格拉底的街头演讲,耶稣的登山训众,西塞罗的雄辩之才,都是为人景仰的楷模。在中国却因有“大智不言”的观念,能言善辩者往往并不被社会所看重。像苏秦、张仪这样的摇唇鼓舌的说客在正史中留下的是十分滑稽的形象。理想的人格追求,据《礼记》所述,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可知立言是下等的选择。难怪孔子这样的圣人也耻于立言,后人奉为圣书的《论语》只不过是孔门弟子们杂凑起来的孔子生前语录。

在科学方面,希腊哲学的理性思维与科学的系统化建构同步前进。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中的原子论和机械论都为科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文艺复兴以后,古典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过渡同样借助于以思辨分析为主的逻辑理性而获得长足发展,分科之多之细,从微观生物到宏观宇宙都被纳入严密逻辑的科学观照体系,这可以说是逻各斯的一统天下。另一方面,曾经在中世纪压制科学思想的基督教言词信仰本身亦孕育着科学革命的胚芽。上帝即言的观念背后潜藏着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自觉。一旦虚幻的神的信念发生危机,在现实世界中被排除的主体必将取代上帝成为语言的主宰和反思者。随着荷尔德林“上帝退隐了”和尼采“上帝已死”的历史性宣告,原先研究上帝之言的《圣经》阐释学也就蜕变为哲学阐释学和科学哲学。研究神人交通手段的神学中也分化出一种考察主客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标记之学——符号学。这种对语言、符号、逻辑的理性关注又反过来推动着科学本身的系统化发展。在中国,对符号载体的长期忽略使科学思想难以从经验上升为理论,出现了发明创造有余而传播、积累、应用不足的科学偏向。庄子所标榜的“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恰是此种唯经验主义态度的最佳写照。就连传统医学也不免被看成超符号的经验存在:“医者,意也。脉之深奥,不可言传。”与哲学一样体现着“意”对“言”的超越。与此相应的教育学思想自然是轻言传而重“身教”,仍是实践理性和直观理性的一统天下。

在艺术方面,中西不同的语言观所产生的作用尤为显著。因为文化的符号载体除语言外便首推艺术,这两种符号之间具有某种反比关系。中国文化中对语言的轻视忽略从反面强化了艺术符号的作用。用语言难以捕捉和传达的体验性信息在艺术世界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补偿。所谓“事宁同于想像,理实于言筌”,说明艺术家在鄙薄言筌的同时看中思维的另一形式——想像。中国艺术讲究意境、境界,追求气和风骨、神韵等,都同这种非逻辑的直观理性的发达密不可分。此外,中国艺术的强烈的表现性和抽象特征,从符号学角度看,也都是僭越语言功能的产物。国画与西画相比,不模仿自然形,不注重对客观事物进行逼真再现,而突出主体情志——“意”的抒发。无论是即兴挥洒的泼墨山水,信笔点染的白描人物,还是龙飞凤舞般的书法造型,都是中国人传达非语言信息的独特方式的表现。“妙处难与君说”,表明了艺术符号独有的编码和解码方式全在于妙悟与兴会的直观体验之中。与此相应,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批评也不像西方那样以理论思维和逻辑体系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感发式和“评点式”为其主流。其特征在于不完全依赖语言符号去解释和转换艺术符号中的信息含量,而是通过“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直觉把握来完成艺术与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由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共同促成的艺术思维的高度发达使这个民族的文化结构带有一种潜在的审美趋向。

人类在从史前迈向文明的进程中,本来走着一条趋同的道路。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铜器和铁器时代,各文化的演进遵循着共同的发展模式。文明的建立是以语言的书面符号形式——文字系统的发明和应用为标记的,不同的符号系统对于人类理性的分化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在中西两大文化传统中催生出不同的语言观和符号观,又因此而反作用于文化结构。从语言观的差异入手进行比较文化研究,我们可以把中国文化看做以意为中心的文化建构,把西方文化视为以言为中心的文化建构。二者的特点同时也是各自的弱点。因而两种语言观的对话和交融具有文化互补的人类学意义。在《符号:语言与艺术》一书第8章中,笔者之一曾从符号学立场提出“艺术符号的生态意义”的命题,本章则进而从比较文化的立场追问语言观与文化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从根源上揭示中西的直观理性与抽象理性、审美文化与思辨文化各自的特长和偏颇,从而暗示出某种具有未来学和人类生态意义的文化互补的可能前景。

从当代立场上审视中西文化在“言”“意”之间的无意识选择,我们发现老庄的“言筌”之喻比西方当代语言哲学所乐道的“语言牢房”说整整早出20多个世纪。就在西方人意识到语言异化的危机而转向东方思维寻求出路的同时,东方民族则正迫不及待地从西方移植科学和理论思维。就生态意义而言,未来人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文化互补的基础上重建言意之间的平衡。理想的人性标准既要排除身陷“语言牢房”的囚徒,又要改造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圣人。这,也许意识着人脑左右半球功能的新的整合

同类推荐
  •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从明清至民国,一代代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儒学宗师以致君尧舜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写就了华夏辉煌夺目的灿烂文化。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千年时空,以耳聆听大师们精深玄妙的儒学思想,用心感受他们风华绝代的儒者风采……
  • 禅悟

    禅悟

    佛理小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能够带领我们走出烦恼,进入一个沉静而祥和的世界。本书就是用佛理智慧讲述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其内容包括人生、爱情、亲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很好的阐释了人性迷失的种种原因,帮助人们解压解惑,让人们的心灵接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洗涤。
  •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 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

    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

    本书是胡适谈人生的通俗读物。从人们最关切的人生意义问题入手,深入人生的具体问题,如做人、求学、婚嫁、生活方式、信仰等等,道理明了,文笔清新,语言通俗,事例生动。《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娓娓道来的不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某种结论,重点揭示的是指导人生过程的科学方法。
  • 菜根谭全鉴(第2版)

    菜根谭全鉴(第2版)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该书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读物。本书在原典的基础上,增加了精准的译文、生动的解读,联系当下诠释经典,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塑造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忍、处世恬淡的健康人格,探寻现实生活的智慧。
热门推荐
  • 道鼎古仙

    道鼎古仙

    道之极境谓之仙,仙之极境谓之古!一只满是铜锈的铜鼎,一个平凡的杂役弟子;铜鼎充满神秘,杂役有一股不服输的牛脾气;两者交汇,却造就了流传万界的古仙传说!
  • 双瞳

    双瞳

    另一双眼睛与自己重叠在一起,在混乱的思维与记忆里,设下一个局。背后的真实却让人措手不及,只是……悬疑像茧一样,一丝一丝的抽掉后,在消失的记忆里,还有一个致命的秘密在等着自己。充满悬念的诡异事件,穿插各种热血的对抗,逻辑与玄幻之间,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 上古世纪之太阳的使命

    上古世纪之太阳的使命

    天下无双的“女神之子”伊利温带领着战无不胜的诺亚铁骑横扫整个大陆,古老的萨利姆帝国便是最后的敌人,日食之兆带来惨烈血腥的战斗,染红了沙罗尼卡厚重的城墙和广袤的土地,这是新生枭雄和末代帝王的终极对决,只是为了那封印许久的原大陆和神与英雄的秘密,鲜血和欲望能否重新打开神之庭院,找到通往诸神王座的道路?年轻的龙刃守护者挺身而出,传承太阳的信仰,抛下羁绊,牢记仇恨,去新大陆开启崭新的帝国。
  • 鸿天道尊

    鸿天道尊

    得道于神山,化凡人于世间,行道天下,看破万千,终成鸿天!一本纯粹的道家主题思想的小说..希望带给大家不同的感受
  • 梦窗稿

    梦窗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浮生望

    浮生望

    望断千古浮生路,红尘之主唯双木。异界大陆,强者林立,群雄荟萃,主角如何踏上强者之路,俯视浮生,为了亲人,为了兄弟,战!
  • 心理操控师

    心理操控师

    谁能操控谁,谁又能迷上谁,一切原来都可以变成阴谋,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 最后一个阴阳真人

    最后一个阴阳真人

    简介:神秘东北老墓,诡异无比的司马懿墓,神奇的天地十大灵器,九世童子,到底是谁在操控这一切。一生充满了惊奇,惊奇背后却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出生丧母,幼年丧父,爷爷也因此而去。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这些事情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阴谋,长生不老是否真的能实现……
  • 魔魂噬魂

    魔魂噬魂

    修仙修心,修魔修身。修真者超脱世外,不入轮回。修真者千千万万,能破丹结婴者,又有几人。不入元婴身死如灯灭,身归尘土,魂归本源。修真者身死,元神不灭,入元婴,可夺舍重生。未达元婴之境,身死神犹在,又该何去何从?
  • 逆天修途

    逆天修途

    这是一个修真的世界,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且看神医楚子浩如何踏上逆天之途,逆天改命,报血仇,救恋人,名动神龙星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