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16700000017

第17章 环境复愈性与环境偏好:联系与区别

张帆 吴建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更加激烈,消极情绪不断增加。在这种时候许多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地方来放松和恢复身心疲惫的状态。这种具有恢复功能的环境设置被心理学家们称为复愈性环境或者恢复性环境(Restorative environment)。近年来关于复愈性环境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了另外一些环境,它们往往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我们看到或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时会感到美丽和振奋,心理学家把这种对于环境的特殊感情叫做环境偏好(Environment preference)。

复愈性环境的概念最早由密歇根大学的Kaplan和Talbot提出。他们将其定义为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以及压力相伴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的环境。来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是人们所喜欢的。

环境偏好和复愈性环境都是现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但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性和相像,有时给研究者造成一定的困难。从理论的应用角度来说,环境偏好理论和注意力恢复理论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对于环境建设者的设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澄清二者关系,让大家在应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时能够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此篇综述,主要以Kaplan理论模型为基础展开,探讨复愈性环境与环境偏好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1 理论内容

1.1 注意力恢复理论

ART理论认为,在日常的工作或者学习中,人们必须经常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认知清晰的状态,这会大量耗费我们的定向注意(directed attention)资源;而在某些环境中,我们却可以得到这项宝贵资源的恢复。Kaplan夫妇认为,这种环境即为复愈性环境,它包括四个特征,即距离感(Being Away)、丰富性(Extent)、吸引力(Fascination)及兼容性(Compatibility)。

距离感(Being Away)并非指物理距离,它更侧重心理层面的体验,要求环境设置让个体产生远离日常环境,避开使用定向注意(directed attention),使注意力的恢复成为可能。吸引力要求环境中的物体能引起个体的自发注意,从而使定向注意得到恢复。吸引可以分为硬性吸引(hard fascination)和软性吸引(soft fascination)。前者即由体育、娱乐活动等引发,能够占据个体的全部注意;后者常用来表示一种温和的吸引体验,这种体验往往由美学的刺激产生。实验证明,自然环境能够使个体有充分的反思(reflection)机会,从而使定向注意得到更好的恢复。兼容性指环境能够支持个体的爱好与目标,同时个体的决定也适应环境的要求,这是双向的过程。丰富性包括关联性(relatedness)或一致性(coherence)和范围(scope)。关联性指的是环境中的各元素相互关联,让个体感到这个环境是一个更大的整体。范围不仅包括个体能够感知到的环境,还包括这个环境给个体的想象空间。因此,物理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决定性的,具备足够的内容和结构的环境,就可以让人感到很丰富。

1.2 环境偏好模型

环境偏好模型同样包括四个维度:一致性(coherence)、易识记性(legibility)、复杂性(complexity)和神秘性(mystery)。

一致性包括能使一个环境更易组织、比较和建立的因素,一个区域内的重复元素、平稳的结构以及一些易于辨别的成分都能增加一致性。特别是,在一个一致的环境中,引人注意的元素应该是极为重要的,否则一致性会下降。在高易识记性的环境,人们往往容易形成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与一致性不同,易识记性更强调三维空间,如在空间中运动时感知到。神秘性指环境中有些隐秘的信息,并吸引着人们去寻找这些信息。它与新颖性(novelty)的区别在于,它并不要求新的事物,反之新颖性高也不代表神秘性高。

1.3 两个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即使是研究环境偏好或者复愈性环境的学者也会难以区分两个模型的八个维度,Kaplan就曾指出,Hartig在1996年编制复愈性量表时可能混淆了偏好和复愈模型的因子。因此,对以上概念的区分有助于研究者更清晰地掌握两个模型的概念和特征,不至于在研究中出现错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两个模型八个维度间的联系。其中关系最密切的一组是一致性和丰富性维度,前者属于后者的一部分;同时易识记性也被认为是丰富性或者兼容性的一个因子,但其归属存在争议,Hartig在1997年进一步修改自己的原有量表时,原本将其归为丰富性维度,但统计结果将其归为兼容性。

此外,在问卷的编制过程中,很多学者将偏好作为复愈性环境问卷的预测校标,探讨复愈性理论中对偏好的预测作用最强的维度。如Herzog等人的问卷也产生了相同的结果。

综上笔者认为,ART理论和偏好模型的八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复愈性对于环境偏好有了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易记识性与一致性是偏好模型中与ART理路的共同要素,但相比ART理论的内涵,偏好模型的因子的含义似乎更浅显。

2 关于二者关系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发现,有时个体喜欢的环境也是具有复愈性的环境。复愈性更强。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了二者间的关系。

2.1 研究范式

研究二者关系的比较完善的实验范式是:首先测定被试认知或者情绪的基线值,然后将被试引入到注意力损耗或者一定唤起的情绪状态并测定此时的基础值;再给不同组被试呈现自然及城市环境的图片、视频(图片及视频中避免人的出现),此时测量被试对环境的评价及被试的情绪、注意力恢复状况等等,最终对比两个不同环境给人的影响及人们对其的偏好。这种试验方法的过程有些漫长,而且实验的始终都对被试的投入水平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各种数据往往都是靠被试的主观感受得到的,但它的优点是比较严密精巧。

2.2 研究进展

Purcell等人首先给被试呈现5种环境(工业区、房子、城市街道、山丘、湖),每个环境包括两个例子,然后让被试在包括复愈性(利用Hartig1997年PRS量表)、偏好和熟悉性三个方面对环境打分,最终对比不同环境的得分。他的实验证明了复愈性与偏好的高相关性,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1,而其他两个相关只在0.3左右;而且人们对于偏好环境和环境复愈程度的排列顺序完全一致,但与熟悉性有所出入。

综上,笔者认为复愈性对于不同环境和人们对其偏好起着部分调节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复愈作用,环境的其他因素,如人们对环境的熟悉性、场所认同等特性也可能是调节变量。

3 区别

根据复愈性环境和环境偏好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结果,笔者将其区别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复愈性环境指的是环境在人的认知上的功能,对它的研究主要是关注环境带给人的认知和生理包括一些情绪上的改善;而环境偏好指的是人对环境的情感反映。因此,在测量的指标上,复愈性环境更关注一些客观指标,除了注意力恢复理论对于人的注意力改善情况的测量,还包括一些生理指标,如Ulrich利用心电图(ECG)、脉搏传导间期(PTT)、自发性皮肤传导反应(SCR)、肌张力(EMG)等指标证实了特定环境的减压效果。

而在理论方面,除了理论维度上的不同外,二者的区别还在于理论上对它们的解释。对环境的复愈性的理论解释是进化论取向的。从猿进化为人,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经历了几千万年;工业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过是近百年来的变化。而面对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城市居民常出现焦虑情绪和自主唤醒水平持续偏高,处于较高的压力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在自然环境中,压力产生与压力缓解这两个过程常同时进行,密不可分,并且依据个体对情景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强度;而在城市环境中,人类还没有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生理、心理特点。

4.1 环境偏好研究

复愈性对偏好的作用可能使一些跨文化的研究结果遭到质疑。有研究认为,人们总是偏爱自然而非城市环境,且这种偏好有着跨文化的一致性。但正如Hartig指出的,这种一致性是城市人之间的一致,而相比于城市,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对于环境的复愈性方面的要求并不那么强烈,而复愈性则是环境偏好的前提,那么农村人口是否也会对自然环境表现出相似的偏好?研究者在进行跨文化一致性的研究中并未进行这样的比较。

此外对于环境偏好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讨论什么样的环境能够让人喜欢或者探讨不同的人之间环境偏好的区别,而没有注意到个体对环境的偏好也会处在变化中。而复愈性对于环境和偏好的调节作用提醒我们可以寻找个体在不同注意疲劳的条件下的环境偏好倾向,从而为不同场合的环境设计提供更好的参考。

4.2 复愈性环境研究

复愈性理论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探讨城市和自然的区别,虽然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博物馆都可以作为复愈性环境,但是这些都不能算是都市人习以为常的环境。而关于环境偏好的研究则显示,除了自然环境,人们也会把咖啡馆、自己的家等地方当做自己最喜欢的场所。这反映了人们偏好的环境也可以是一些人为的环境,这些环境同样能让人感到放松,得到注意力的恢复。同样的,针对复愈性环境的研究也应该更加贴近生活,探究更多元的复愈性环境,增强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4.3 二者关系的相关研究

Korpela强调复愈性的过程与场所认同(place identity)的相互作用,而他的研究又是在人们“最喜欢的地方(favorite places)”进行的。这启发我们将场所认同这一因素加入不同的环境、复愈性环境理论、环境偏好理论的关系中,探讨人与环境作用过程的更完整机制。

同类推荐
  • 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

    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

    郑欣等所著的《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的研究主题为基于农民受众为研究主体的对农传播实证调查与对策探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对农政策传播、文化传播、经济信息传播、科技传播、健康传播和法律传播等乡村传播现状及其效果。本书以发现和解决当前对农传播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在与新的时代背景的动态关联中,从传播学的角度充分关切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促进对农传播服务的改善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两会,聚焦民生新常态。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对房价有何影响?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看病难、看病贵能否缓解?实体经济持续衰退,哪些领域值得投资跟进?
  •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一个效应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你尘封已久的生存智慧;一个效应就是一股不息的力量,帮助你不断地修正从前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一个法则就是一根魔杖,点开你成功人生的洞天,让你窥见其间的奥妙;一个定律就是一条花香小径,让你从此开始梦想的实现之旅……
  • 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制度创新研究

    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制度创新研究

    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制度创新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产权制度创新、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价制度创新、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非正式制度创新等。
  • 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本书对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概念进行的梳理和对国外城市社区建设典型个案的研究提出了可借鉴的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社区研究的历史轨迹和我国城市管理模式的演变及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典型个案,基于城市社区管理体系框架以江苏省苏州市的城市社区建设为个案,从社区、街道、区以及市四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实证分析,详细阐述了苏州市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对策。
热门推荐
  • 悍女穿越记

    悍女穿越记

    新婚当天不顾一切逃婚,可是却发现爱的男人与别人在一起!“你说娶我还做不做数?”心灰意冷之余,她重问要强娶她的男人。“当然!”可是新婚之夜,她为了守身如玉狠狠地朝她甩鞭子,没想到一鞭子下去,自己竟成了21世纪的中学生!更可恶的是,强娶自己的男人华丽丽地出现在了自己面前。“怎么?重新做我女朋友怎样?”
  • 每天学点金融学

    每天学点金融学

    金融学本来就是一门来自生活的科学。从银行存款到银行借款,从物价上涨到利率调整,从基金股票到外汇期货,到处闪现着金融学原理的影子。本书通过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贴近生活的内容,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金融学的知识向读者一一讲述。使读者既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在轻松阅读中学习金融学知识。
  • 弃儿汤姆·琼斯史

    弃儿汤姆·琼斯史

    《弃儿汤姆·琼斯史》是英国小说家菲尔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对人性善恶有这深刻的描绘。琼斯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故事中唯一一个真正正面的形象,其所勇敢追求爱情的过程,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管经历了多少不幸,最终还是收获了幸福。
  • 成功管理的思维与智慧

    成功管理的思维与智慧

    本书介绍了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分为六章,内容包括:人才的选拔与安排、成功管理的领导决策法则、做好沟通的枢纽、实现管理的激励手段、改革与创新的管理思维等。
  • 故人已殡非情深

    故人已殡非情深

    她,一介大家闺秀,城中姑娘学习的典范,却义无反顾踏入深宫,迷惘,失落,哀怨渐渐成为她的代名词,从前的温婉不复存在,她想变,却再无办法。
  • 送尸人

    送尸人

    等待,从来都不是一个美好的词。楚湘竹活了二十多年,从来没听过送尸人这个职业,和温言在一起后,接触到这个职业时,发现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呐呐,温言,送尸人是什么?”“送尸人是承载亡者的思念、生者的悲伤,游走于两界交界的人”全程高......甜!请各位大大放心入坑!!
  • 九转玄黄

    九转玄黄

    一本绝世功法让他九次转世重修,也让他登上宇宙的巅峰。
  • 金钱为尊

    金钱为尊

    在这个金钱为尊的世界里,有了金钱,便能得到很多想要的东西。东西也罢,感情也罢。
  • 流年流年轻且浅

    流年流年轻且浅

    傍晚我行与市中心的街边,耳机里播放着我最喜欢的音乐歌曲,看着街道两旁红火的餐馆和歌厅,望着灯红酒绿的城市夜景,伴着吹拂于我脸庞的清阵阵风,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流年,微微清浅…
  •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