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出发,火车行进在云雾间的青藏铁路上,耳边除了咣当咣当的车轮与铁轨的纠结声,就是旅客们一阵阵的惊呼声——“啊,我看到藏羚羊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看见传说中的藏羚羊,看到的只是一些岩石、草堆以及散漫的牦牛。不过,他们心中美好的念想,就是不肯了断,纷纷拿出相机瞄准茫茫的草原。
我的念想好像比较实在和简单,就是到达兰州以后,能够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正宗兰州拉面。车行20多个小时,到达兰州了,当地人就陪着我们去吃兰州拉面。吱溜吱溜,大蒜、辣酱、香菜、清汤……一大碗下去,满头大汗,眼睛发亮,觉得今天兰州的蒙蒙细雨是那么的惬意而温馨。
据传“小车牛肉老汤面”起源于唐代,后来,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甘肃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镇苏寨村(今博爱县境内)回族陈维京处,学会了“小车牛肉老汤面”的制作工艺,再带回兰州。近代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是回族人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的。当时马保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其香扑鼻,大家都喜欢他的牛肉面。接着他开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卖了,就推出免费的“进店一碗汤”的招徕术,客人进得门来,伙计就马上端上一碗香热的牛肉汤请客人喝,爽口、醒胃。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兰州牛肉拉面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赢得了食客的好评,1999年被国家认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成为餐饮业的一朵奇葩。
不但如此,原来土不拉几的兰州拉面,居然走出了国门叫板西餐。2008年2月开业的,位于巴黎9区Faubourg Montmartre街的名曰“活着的面条”的兰州拉面馆,“活”起来并“火”起来了。老板娘当然是兰州人,一身唐装,热情待客。对于她的成功,她不想作任何谦虚状:“凡是正宗的东西,一定有人吃。”为更进一步鼓励法国客人抛弃自家习惯,规定吃面喝汤必须“出声”。这是何等的“店大欺客”的文化显摆?环视四周用筷子虽不很熟练,但呼噜噜有滋有味的洋人们,又一次印证了远在异乡却要“将正宗进行到底”的美食文化观念。
在甘肃还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话:“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心里七上八下钢糨钢糨地不是滋味。”此语,很是与宁波的一句老话异曲同工——“三天不吃咸菜汤,脚骨有点酸汪汪”。宁波最负盛名的咸菜,当数邱隘咸菜。它用雪里蕻菜腌制,色泽黄亮,有香、嫩、鲜、微酸的特点,能生津开胃。既能生食、炒、煮、烤、炖、蒸、凉拌,也可配菜肴、做汤料、做馅子、解鱼腥、除油腻。那么,如果在宁波街头的兰州拉面店吃面的时候,你不妨在兰州拉面里抖落些许邱隘咸菜,味道怎么样?我试过多次,绝对的异样鲜美。那个味道,仿佛远胜于什么澳洲龙虾、珍珠扇贝、海涂香螺、鱼翅、鲍鱼、冬虫夏草炖土鸡……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上次去加拿大的温哥华,无意间逛入当地的商场,居然发现了精致包装的兰州拉面和邱隘咸菜。原先很大众的土货,缘于顾客的喜爱,再加上精美的深度加工,似乎华丽转身为“奢侈品”而登堂入室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宁波的泥螺、虾酱、蟹酱、香干等等,也打入了国际市场。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更是市场的需求。由此,精明的商家和生意人,肯定会从中悟出什么诀窍来。
201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