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开的时候,麦儿正疯长,和风里绿绿的麦浪,一浪高过一浪;那些鸟儿漫无目的地四处游弋,随便落到哪棵树上,都会有嫩芽迎接它们;河水羞答答地从门前淌过,乡村的心事便随波而去……刚刚放学的农家少年,就会成群结队地匿入油菜花那粉黄色的海洋,捉迷藏、过家家,尽兴地捡拾属于他们的迷离梦想。劳作者们,开始谋划耕作的构想,掐着指头梳理着布谷、插秧、耕耘和收割的流程。
油菜花开的时候,那些带着泥土味的花香,漫过田野,如丝如缕地飘进城市。于是,城里人的心絮,开始骚动起来,一种莫名的张力在全身弥漫开去。他们正在用手机、QQ联络亲朋好友,相约去郊外踏青。在某个周末,去亲近自然,亲近泥土,去放松心情。诚然,春天的自然之美,是上苍对人类的恩赐,它抚慰了多少愁苦孤寂的心灵,启迪了多少壅蔽昏聩的头脑,激发了多少超尘绝俗的情怀。
也许,久居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的人们,已经漠然于季节的变换,朝九晚五的日子似乎抹去了心灵的驿动。朋友的一句“踏青去啰”,陡然激活了其久违的记忆。
我要去田野,我要去看油菜花,哪怕就在那里的老农家,吃一顿真正意义上的“农家菜”,也会觉得是给自己沉寂的身体里,注入了敏捷而鲜活的元素。
有一些微风吹拂着,有一些细雨飘洒着,坐在田地边,耳边响起的是这样的美丽句子:“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如此意境,怎么能够在生硬而严肃的办公室里体味得到的呢?
没有细细考据过,我们的祖先是不是都是农人,倘若确实如此,我们亲近泥土的那种感觉,完全是一种人类潜意识的流露;而非冲出“围城”的好奇和兴奋,也不是吃腻了燕窝鱼翅而想变换口味,去尝尝土菜。那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和享受,一种拒绝异化的复苏。去亲近自然和泥土,不仅仅是感受乡村风光,还时不时能够得到人生的顿悟。因为,在那些阡陌之间,时有古代名士隐居的遗迹和文化古道;在风轻天高的时刻,与古代的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更是一种理念的过滤和洗涤。那些名士们生前也许得不到人们的追捧,但其身后总是被世人传诵。于是你觉得:许多人过于追求人生的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导致心灵过于沉重,承受了太大的压力。然而,牵累太多,做事的效率大打折扣,反而达不到理想的人生高度。人生在于顺其自然和水到渠成,如此,才可能走进、亲近和融入博大浩繁的自然,才可能破译和把握生命的奥妙与多变。也许我们的心灵曾经不经意间跌进激荡、沉浮、冷暖的情感漩涡,解除这种纠结的办法之一,也许就是多去看看油菜花,去看看那边的山水。这样,我们就会收获一份宁静和淡然,生命的元气由此得到额外的滋养,就会慢慢积淀更强大的力量,支撑心灵的图景、构建理想的大厦。
2011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