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对孙儿说:要真的,不要假的,假的都是丑的。孙儿反问道:那您为什么要装假牙呢?本来只是一则笑话,昕了之后大家都会笑,笑笑乐乐解闷。笑笑乐乐之余,我在寻思,我们是在取笑哪一个?是在取笑孙子的幼稚可笑,还是在取笑爷爷的谆谆教导?笑话的本意是在讽刺什么?
我觉得那个爷爷很可笑,我笑爷爷的幼稚可笑。我们来追究一下责任,造成笑场的责任在谁?毫无疑问是爷爷。看起来爷爷很负责任,他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把一个重大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句子启发孙子,孙子只能以他极有限的认知水平,直接地回应爷爷。爷爷所说的真是抽象概念,拿抽象概念教育幼儿,懵懂的幼儿只能以具体事物应对,牛头马嘴,可笑。
爷爷的谆谆教导是我们熟悉的声音,我们自小开始就昕这样的教导。爷爷的声音代表一种权威,它总是元比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不许反驳的。我们在不断接受爷爷的教导声中逐渐成长,几乎养成一种习惯,昕爷爷的话保证没错,听爷爷的话不会犯错误,一切听爷爷的,自己不用费心去思考什么,笑笑乐乐地上学,笑笑乐乐地回家就是了。直到长大,我们认真按照爷爷的教导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发现爷爷有一些教导与社会实际存在很大的差异,全盘地按照爷爷的教导去做,常常行不通,搞得不好会碰得头破血流。回首往事,当我们好不容易把自己调整过来时,我们已经走过很多的弯路,已经付出太多的"学费"。我们常常回过头来抱怨爷爷。
要说真话,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我仔]大家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这样,学校里和家里都这么说。带着这样简单淳朴的观念,许许多多的学生从学校里出来,走进社会遇到实际情况之后,不会说话了。在职场里面,提意见不拐弯,认死理钻牛角尖,直至一头撞到南墙上,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为什么会这样?这跟我们的传统教青直接相关。传统的教育从来不会对你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讲真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讲真话。一面在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一面又在严重脱离社会实际。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要看时间,看地点,看具体的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上讲,要看具体的语境。
语境是什么?鲁迅在散文《立论》中讲到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生了个男孩,全家都很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们看。有人过来说,这孩子长大肯定当大官,主人会高兴地予以赏赐;有人过来说,这孩子长大肯定发大财,同样会得到赏赐;有人走过来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必将遭到一顿棍棒。孩子长大了能否当大官,发大财,这是谁都难以肯定的事,显然是假话,而人是要死的,才是千真万确的真话。说假话的人得到赏赐,说真话的人却遭遇棍棒。鲁迅先生讲这个故事,是借此形容当时国人的特性,他写此文另有用意。这里撇开它的特殊含义不谈,借用一下这个例子,说一说语境。很明显,这个语境是一户人家生了男孩很高兴,抱出来给大家看是让大家来祝贺的。祝贺的语境需要说喜庆的话、吉利的话、使人愉快的话,而不是说一些不吉利的话、令人不快的话。你违反这个规则,哪怕你的话再"真押,都会招骂招打。
生活中我们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是有太多的真。这个话可能有些人不敢苟同。真,是指真实,真相。真与假,不是我们取舍的唯一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愿意将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管是真实的美好还是不真实的美好,都愿意将阴暗的遮盖起来,不管是真实的阴暗还是不真实的阴暗。唯此,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大家都乐意接受的。
讲一个大鼻子的故事给大伙昕听。长着大鼻子的男孩,内心有一个愿望,希望能知道别人的心思。某一日忽然获得神灵的帮助,他拥有了特异功能,能够知道别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事情。这下可好,他非常兴奋,太有趣了。仅仅过了两天,他就变得非常痛苦,他乞求神灵收回特异功能,他不要了。为什么?在这两天里,他发现他爸爸心里一直想着他们公司里的一个女秘书,发现他妈妈正在想看法儿让奶奶从家里搬出去,发现家里做家务的嫂嫂,买小菜时谎报价格,从妈妈手里骗去几元钱。最令他伤心的是,同桌的女同学,把他送给她的那支蜡笔,送给了那个王八蛋,还瞒着他说,丢了……大鼻子痛苦极了,他大声喊道,我不要知道这些模事!
有许多的真我盯难以接受,希望它是假的,然而它却是真的,它越是真的,我们面对的时候越是难受。有一些真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有一些真是别人不愿意接受的。德国人康德说,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是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都说出来。一句很平常的话语,现在经常被我盯在各种场合里引用,引用得特别多的是一些书呆子气特别足的人。他们很想把所有的真话都讲出来,又知道一且讲出来肯定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他们说出康德的话之后,为自己找到了理由,找到了理直气壮地处置内心矛盾的理由,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能说出来,都要说出来。在许多场合听到许多人如是说,教授名人如此,职场新人也这样。康德的话有这么重要吗?重要的,非常重要。它可以给我们内心带来安宁,我们需要内心的安宁。康德的话救了我们,救了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那么撒谎呢?可不可以撒谎?你不需要去问爷爷,我告诉你吧,正确的答案是:如果回答可以,错;如果回答不可以,也错。简单的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都是错。能不能说真话?可不可以说谎话?跟前面说的一样,关键还是看语境,首先看处在什么样的语境里。我们说不应该撒谎,是有前提的。克林顿在任美国总统期间,和一个实习的女生一起做了不好的事,美国人对他的指责主要不在于他的行为,而是他在说谎,誓言之下撒谎会遭到严厉的谴责。有的时候绝对不能撒谎,有的时候可以撒谎,必须撒谎。
看看英国人怎样教育小孩子的吧。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背心、裤捉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生命第一,财产第三;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坏人可以骗。这是英国颁布的《儿童十大宣言》。注意最后一句话,坏人可以骗。可以说谎话?这样的话语让我盯惊骇。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级爷爷没有一个人如此直白、如此准确地告诉过我们。在我们的爷爷的教导声中,骗人肯定不可以。爷爷们的教导显然有问题。在电视上的道德芒目、法制栏目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诚实可爱、单纯至极的孩子受到伤害,原因可能有许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善于保护自己。面对坏人不会撒谎,是一种弱智。
拥护真,反对假,乃哲学意义上的阐述,说的是一种价值取向。爷爷对幼儿讲哲学,不是幼儿的幼稚,是爷爷的幼稚。对幼儿,首先要告知"应知应会外,像英国人那样,而不是将形而上与形而下提为一谈。当然,爷爷也有正确的地方,爷爷正确的地方很多,诸如,把他那些摇摇欲坠的真牙完全彻底地拔掉,统统以崭新的假牙取而代之,毫不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