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8600000020

第20章 和珅与乾隆的秘密

是什么原因使得乾隆皇帝长期重用和珅呢?是不是和珅有什么别的大臣不可替代的才能呢?

抓住机会,施展才华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想与乾隆皇帝相处融洽就要在乾隆皇帝面前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大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国古代帝王大都是赳赳武夫,在文采上要差一些。

可乾隆皇帝不但能征善战,而且诗、文、书法俱佳,真可谓文武双全。就这一点,客观地说,乾隆皇帝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所有皇帝中水平是最高的。

因此,和珅在真正接触到了乾隆皇帝以后,就决心不但要在工作上做得出色,更为重要的是,要以诗、文、书法作为突破口来赢得乾隆皇帝对自己的特殊好感。

乾隆~生喜爱作诗,和珅对乾隆皇帝所作诗词惯用的风格、用典、用词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下工夫学诗、写诗,造诣很深。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对诗文的偏爱,甚至在闲暇的时候以“骚人”自居。

与和珅同时代的钱泳曾评价他的诗:“偶有佳句,很通诗律。”和坤的诗作统统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乾隆阅后怎能不喜?很多时候他命和珅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亲为。在和珅的《嘉乐堂诗集》中就有很多首诗是奉乾隆皇帝的命令所作,如《奉敕敬题射鹿图·御宝匣戊申》

一首:

木兰较猎乘秋令,平野合围呦鹿竞。

霜叶平铺青嶂红,角方晓挟寒风劲。

图来制匣宝装成,贮就天章玉彩莹。

文修戒备双含美,犹日孜孜体健行。

和珅经常与乾隆和诗吟诵,历史档案中至今保存着当年和珅与乾隆的和诗。

乾隆皇帝爱书法,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单单在北京就留下了数不尽的乾隆皇帝的墨宝。和珅也刻意摹仿乾隆的书法,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不但如此,后期有些写着是乾隆皇帝的诗匾题字,居然是和珅代笔写就的。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重华宫内的屏风上的诗文是乾隆书写的,而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的。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事实上,没有多少人乐意听到逆耳的话,尤其是像乾隆这样的一国之君,心高气做,整日围在他身边的都是歌功颂德的话。一句违逆圣意的话,听起来会显得愈发刺耳。

和珅非常清楚祸从口出的道理,因此他在侍奉乾隆皇帝的时候会随时提醒自己要做到紧睁眼、慢说话,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将话说得委婉动听。

乾隆年间,林爽文在台湾兴兵起义,负责镇压的清军屡屡受挫,乾隆皇帝大为恼火,表示要御驾亲征。

和珅想,就这几个毛贼,偌大的一个朝廷谁都摆弄不了吗,非要让皇帝御驾亲征?皇上去了要是有个闪失谁也承担不起。因此和珅要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阻止乾隆亲征。

和珅说:“皇上,我跟您说,台湾战事不利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皇上对老百姓多好啊,轻徭薄赋,人头税都不征了,只征一点地税,哪见您这么好的皇上?台湾人肯定是不知道您的仁慈,不知道您的恩德,是什么原因呢?这是领导者的责任,您派去管理台湾的人没有把您的恩德带到台湾,问题在这里。所以依奴才愚见,两手准备:一,继续用兵;二,换掉台湾的官员。换上一个新的官员,把您的仁德带给台湾人。”和珅话不多,第一阻止了乾隆皇帝亲征的打算,第二夸了乾隆皇帝的功德,第三指出了破敌的方略。几句话,乾隆皇帝听了还很高兴,他能不喜欢和珅吗?

生活起居,体贴入微在和珅眼里,很多的情况下,乾隆皇帝更像是个很普通的很慈祥的老人。在乾隆皇帝身上和珅似乎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老皇帝也有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因此,学会如何照顾好年老的乾隆皇帝,就成为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二项基本条件。

第一,照顾好乾隆皇帝的生活起居。

照顾乾隆皇帝,这本来应该是妃嫔、宫女、太监们的职责。但是这些妃嫔、宫女、太监们都没有文化,不能同乾隆皇帝交谈诗文、书画、佛经,也不能帮乾隆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所以,和珅对年老的乾隆皇帝来说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

更为重要是,年老的乾隆皇帝也与平常的老年人一样,喜欢别人奉承、照顾。和珅就陪伴在乾隆左右,服侍照顾他,体贴周到。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但每当乾隆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他就马上端个痰盂去接。

第二,照顾好皇太后的生活起居。

在历史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想要亲近什么人,如果能够由他身边的人入手,对他尊敬的人表现出同样的甚至更强烈的敬意,对他关心之人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往往会被引为同道,使人一见如故,起到奇效。

乾隆皇帝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他留下来的万余首诗作中很多是描绘母予之问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母亲无限的热爱和依恋。

这些诗往往以节口中母子相聚共庆为题材。比如每年五月石榴花开,端阳来临的时候,乾隆总是陪伴着太后到圆明园中观赏龙舟。和珅等人也总会与侍卫们一起,亲自抬着太后的凤辇。

乾隆皇帝孝顺他的母亲到了什么地步?乾隆皇帝每天让宫女给他的母亲梳头,然后要把掉地下的头发一根一根捡起来。等到他母亲去世以后,又让人把所有的头发都集中到一个盒子里,专门用黄金铸一个金发塔(这个金发塔现在保存在故宫里)。

皇太后在乾隆六十七岁那一年以八十六岁高龄崩逝,乾隆悲恸欲绝,当即剪发,服白绸孝衣,为太后守孝。乾隆还罢朝三日,在灵堂长跪不起,谁也搀不走。

很多人都劝乾隆皇帝,劝他要节哀,要以国家为重,要以大局为重。只有和珅没有劝过乾隆皇帝一句话,乾隆皇帝在那儿跪着,他也在那儿跪着;乾隆皇帝不起来,他也不走。他自始至终陪伴着乾隆皇帝,一句话都没说。和珅知道这个时候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三天之后,乾隆皇帝瘦了,和珅也瘦了。

和珅就是这么能和乾隆皇帝贴心,赢得宠爱更是理所当然了。

由于乾降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这在大清朝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和珅的官职可谓是文武兼备:

武职——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步军统领;

文职——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办理藩院尚书事;

学职——殿试读卷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石经馆正总裁、国史馆正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

钱官——崇文门税务监督;

内职——兼管太医院、御药房事务;

爵位——太子太保、伯爵、公爵。

追随信仰,喇嘛教的密法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社会的主流信仰无非是儒、释、道三家。在这三家中,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伦理思想,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基本主张,而不能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的影响程度则远远不及佛教。

乾隆皇帝崇奉佛教中的喇嘛教,于是和珅也崇奉喇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就成为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三项基本条件。

乾隆皇帝不但崇奉喇嘛教,而且对喇嘛教的经典颇有研究,他还曾主持翻译并刻印了《满文大藏经》。

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中国都有其信徒。其中,佛教分汉语系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主要流传于中国内陆地区)、藏语系佛教(公元七世纪传入,主要流传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公元十三世纪传入,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三大支。藏语系佛教通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喇嘛教属于佛教中的密宗,七世纪时传入中国。十五世纪初,青海人宗喀巴改革了藏传佛教,把藏传佛教的教义与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创建了喇嘛教,称“格鲁派”。因格鲁派的喇嘛头戴黄色法冠,身披黄色袈裟,喇嘛教也称“黄 教”。

喇嘛教作为佛教的一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与其他教派并没有什么不同;与被称为“显教”的汉地佛教相比,藏传佛教以密教为精髓,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俗信为其主要特征,主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印契(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结合的修行方式。

和珅认真研习喇嘛教的经典,很快他就达到了能同乾隆皇帝一起“修持密宗”的程度。在这方面,他们能够做到心意相通。

不少清人笔记中都记载着关于和珅同乾隆皇帝一起“修持密宗”中的一件事:

乾隆当满六十年皇帝刚刚把位子传给儿子,湖北襄阳地区就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起义军纵横驰骋于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甘肃五省,让已经当了太上皇的乾隆寝食难安,即使是在弥留之际也念念不忘。

乾隆禅位之后,有一天单独传召和珅入大内觐见。和珅进入后宫,发现乾隆面南而坐,而当时已登基称帝的嘉庆,则坐在乾隆身边的一个小凳上。和珅跪在地上,过了很久也不见乾隆说话。乾隆闭着眼睛好像睡着一样,口中念念有词,好像在说什么。嘉庆侧起耳朵,努力想听清楚,却无济于事,不明所以。过了一会儿,乾隆忽然睁开眼睛,大喝道:“那人叫什么名字?”跪在地上的和珅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徐天德,苟文明。”乾隆不再言语,继续闭起眼睛默默念诵着什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才打发和珅出来,其间乾隆没有同和珅说一句话。

嘉庆大为惊愕,过了几天,秘密地传见和珅,问他:“上一次,父皇召你进宫,他说的是些什么,而你回答的那六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和珅颇有些得意地说:“太上皇背诵的是喇嘛教中的一种秘密咒语,默诵这种咒语,被诅咒的人虽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也会突然死去。所以当时太上皇问及的时候,我用白莲教匪首徐天德和苟文明的名字来应对。”和珅与乾隆皇帝在信仰方面的默契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理藩事务,不辱使命和珅精通四种语言文字,这在大臣中是不多见的。所以朝廷中一些大大小小的关于蒙古语、藏语的翻译等兼职工作自然就落到了和珅身上。做好理藩事务,就成为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四项基本条件。

乾隆皇帝七十寿诞之时,朝廷上下都在紧张地安排祝寿典仪。此时乾隆皇帝与众多大臣正在承德避暑山庄,和珅等则在北京留守。

恰在此时,西藏六世班禅呈来一份文书。乾隆接过文书,却是藏文,随行的众官员无一人懂得。乾隆立刻想到了和珅,派人火速传和坤前来承德避暑山庄候驾。

和珅到来后,拿起信,随即念道:“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恩,不胜尽数,非他人所能比。小僧乃一出家人,无以极称,虽然每日祝祷文殊菩萨大皇帝金莲座亿万年牢固,并让众喇嘛等奉经祈祷,但仍时时企望见文殊菩萨大皇帝。庚子年为大皇帝七旬万万寿,欲往称祝,特致书皇帝膝前,以达敝意。”此信的大致意思是说,六世班禅知道乾隆皇帝过七十大寿,非常重视,他准备亲自带领几百名喇嘛前往北京给乾隆祝寿。

你想,那乾隆听了能不高兴吗?人生七十古来稀,自己七十大寿如果有班禅亲自祝贺,那必然会使祝寿活动大放异彩。乾隆当即命和坤拟诏。

和珅用满、藏、汉三种文字拟好了诏书。乾隆见了更是高兴。为了奖励和珅卓越的外交才能,乾隆任命和珅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事务及外交上的一切事宜。

不但如此,乾隆知道班禅要来,就想到了一个问题班禅住哪儿?

北京有他的驻地西黄寺,但承德避暑山庄没有,乾隆命令和珅负责建造六世班禅在承德的驻地,给他专门建造一个宫殿,现在这个宫殿(须弥福寿之庙)还在承德避暑山庄。历时不到一年,须弥福寿之庙建成开光。这就是和珅督造的,换别人这个工作做不了。因为建造式样必须符合喇嘛教的规矩,而且又要适合中土的风俗,这个工作只有和珅来做。

和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任理藩院尚书,之后每次他都能出色完成使命。

早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当时还是吏部侍郎的和珅就在朝鲜使者的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据朝鲜使者记载:“皇帝乘马执鞭过臣等所望处,问不过五六步。顾谓侍臣日:‘彼是乾隆使臣乎?’有一黄衣者对日:‘然矣。’衣黄者闻是吏部吏郎和珅云。皇帝遽日:‘通官前来’。则衣黄侍臣谓通官日:‘使臣何为起对?’皇帝笑日:‘朝鲜礼法。例如此矣。”’

此次之后,和珅与朝鲜使者接触一直很频繁,在朝鲜使者的多种记述中经常可以看到和珅的名字,这也成为我们现在了解和珅重要的历史资料。

本职工作,无人能敌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乾隆皇帝是一代名君,要在他面前展现才华,并不仅仅是靠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拿出真实才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真正打动乾隆的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无人能敌,就成为和珅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五项基本条件。

能够典型地体现出和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无人能敌的是这几件事情:

一、处理李侍尧案。

李侍尧,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李元亮曾担任过户部尚书。李侍尧在乾隆初年曾被乾隆接见,先后出任军机处章京、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此人精明干练,颇有才略,史书上记载他:“短小精敏,过目成篇。见属僚,数语即辩其才否。拥几高望,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从皆悚惧。”说他有过目成篇的本领,接见下属的时候只几句话就可以看出下属的才干如何。因此,乾隆对他颇为倚重,曾委以重任,历授两广、湖广、云贵三省总督。这样的人难免恃才傲物,再加上年高位重更是看不起别人,像和珅这样的年轻官员他从未放在眼里。

曾任云南粮储道与贵州按察史的海宁,因为与和珅关系不错、经过和珅的关照被调任奉天府尹。他上任之前,特意到和珅府上拜望,感谢和珅把他调离了西南蛮荒之地,连同丰厚的礼物一同带给和珅的还有李侍尧在云南贪赃受贿的消息。海宁说:“当今圣上对纳贿贪赃深恶痛绝,几番下圣谕要官员洁白自好、奉公守法,可那李侍尧在云南作威作福,横行无忌。我有心要向皇上参奏李侍尧,又恐怕自己位卑言轻,起不到什么作用,不知如何是好,所以特来向和大人求教。”说完还向和珅呈上了他平日搜罗的李侍尧受贿证据。和珅大喜,把海宁大大夸奖了一番,鼓励他不必畏李侍尧的淫威,尽管上奏,一切都有他照应。

第二天早朝,海宁来到殿上,跪拜乾隆之后,就把自己书写的奏折呈递上去。乾隆读罢勃然大怒,说自己对李侍尧在云南贪赃枉法早有察觉,只是念他征战多年、立功无数才网开一面,孰料他竟然愈发不成体统。当即命和珅赴云南查清李侍尧贪赃一案。

和珅到达云南之后,先向李侍尧宣读了圣旨,将他暂且革职,然后就再不过问此案,游山玩水去了。因为他明白,云南毕竟是李侍尧[内地方,他在此地经营多年定然耳目众多、根柢深厚,寻找他贪赃的证据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和珅先装作懦弱无能、不思公务的样子麻痹李侍尧,暗地里却派出得力家人细心查访。

这办法果然奏效,、几天下来,他就收集到了一些证据,只是这些证据远不足以置李侍尧于死地。和珅不肯就此罢休,开始打李侍尧的大管家赵一恒的主意。赵一恒身为李府的大管家,所有财物交易必经他手,如果能敲开他的嘴巴,整个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和珅命人绑来了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起初还拼死抗争,拒不招认,后来终于耐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和珅有了坚实的证据,心里就有了底,踏实下来。他把赵一恒交待的事项笔录下来,又命人召来了云南李侍尧属下的大小官员,当着他们的面宣告了赵一恒的供述,一桩桩一件件全都清清楚楚。那些原来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见和珅已然掌握了全部证据,自己再顽抗下去也毫无意义了,还不如从实招来,也许还能保全自己呢。于是他们纷纷倒戈一击,出面指控李侍尧的种种罪行,就连那些曾向李侍尧行贿的官员也申明自己是迫于李侍尧的淫威,是被迫行贿的。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和珅才提审李侍尧。他就在总督府的大堂中央摆下公案,声势逼人。李侍尧来到公堂后还有恃无恐地强辞争辩。和砷见状,命人将赵一恒带上公堂,让他当面与李侍尧对质。和珅每问一句,赵一恒就机械地回答一句,李侍尧的心也就往下一沉。等和珅问完最后一个问题,李侍尧已经感到大势已去,放弃抗辩,再也不留希望了。

乾隆接到和珅的奏折,见海宁弹劾李侍尧的本章句句属实,恼怒非常,命和珅把李侍尧带回京师治罪。和珅有意置李侍尧于死地,几经审问,上奏:“拟斩监侯,夺其爵以授其弟奉尧。”后又建议将李侍尧“斩立决”。

乾隆感念李侍尧曾屡立战功,又颇有才干,不忍心就这样把他杀了,暂不批准,让和珅等人再行商议。江苏巡抚闵鄂元领悟了乾隆的本意,上书奏道:“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仪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乾隆最后判李侍尧“斩监候”,将他囚禁在刑部大牢之中,籍没了他的家产。和珅虽然没有达到将李侍尧致死的目的,却向乾隆展示了自己办事的才干,可谓不虚此行。

二、创建“议罪银”制度。

乾隆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晚年逐渐糊涂起来。他渐渐喜欢追求泱泱大国的皇家气派和豪华场面,却又要示人以严谨勤俭、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想奢华,又怕人家说他挥霍;欲享受,又不想被人说贪图享乐。

和珅为乾隆想出许多敛财的办法,且甘心情愿地替乾隆背上奢侈的“黑锅”。他们之间好像形成了默契,乾隆一在朝堂上下令不要铺张,和珅便在下面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各地富商加紧捐贡。在和珅的主持操办之下,只一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国库中的银子也多了起来。在和壬中替乾隆敛财的各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议罪银”制度。

“议罪银”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如果有人犯罪了,拿一笔钱交到皇上这儿,皇上一看,本来应该流放十年的,算了,流放三年,把钱留下就行了。

如果想交议罪银,都要交到和珅那儿。这就等于和珅给皇上创立了一个私人小金库。金库里的金子、银子,乾隆不知道有多少,和珅也不大清楚,因为小金库里面的金银实在太多了。

通过“议罪银”制度得到的巨额银两,大多数供乾隆皇帝个人挥霍,不入国库。这点钱除了乾隆用就是和珅用。后来抄和珅的家的时候怎么抄了那么多东西呀,就是这儿的钱啊。

这个议罪银制度,当时看,对乾隆是个好事,对官员们的前程是个好事。现在看来,议罪银制度不是一个好的招数,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它会导致官场腐败、官场恶化。

三、安排乾隆皇帝南巡。

和珅知道乾隆是极想出去走走看看,考察一下自己御宇这么多年来天下百姓的生活,但是又怕被人冠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恶名。和坤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为乾隆排忧解难。他向乾隆担保,说江南各地物产丰盛,官员和富商们久沐圣恩,早就一心图报。若皇上南巡,一应费用江南的官员和富商们都愿捐献,可以不必动用国库。这样一来,那些说乾隆贪图享乐的人就无话可说了。乾隆听了大喜,当即决定让和坤全权安排南巡事宜,御驾即刻启程。

和珅接到圣旨,向江南各地发出通知,言明乾隆要巡视江南,各地官商要悉心准备,鼓励商人捐钱捐物,作为乾隆南巡之需。虽然公文中没有强求的意思,可既然是皇上南巡,又是和珅的主意,那些官员们若是还想坐稳自己的位子,谁敢怠慢?大家纷纷不惜国本大兴土木,就怕让乾隆不满意,有的人还想趁这一机会讨好皇上以谋得升迁。

可他们又怎会甘心掏自己的腰包呢?弄到最后,各种负担还是转嫁到了百姓头上,百姓们被迫出工、出钱,疏通运河,建造行宫,修建龙舟,将江南装扮得一派太平至乐景象,而在这表面上至乐的景象中却不知掩藏了多少百姓的哀叹。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几乎没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就满意地完成了南巡,他还到曲阜祭拜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向天下人表明他尊师重道的仁德。乾隆看到了和珅理财的“天赋”,就任命和珅为户部尚书,把整个大清国的财政管理权交到了和珅手中。

兼职工作,尽善尽美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无人能敌之外,和珅还利用一切机会做好一些乾隆皇帝临时差遗的兼职工作并使之尽善尽美。这是他博得乾隆皇帝垂青的第六项基本条件。

能够典型的体现出和珅做好兼职工作,使之尽善尽美的有这几件事情:

一、编纂《四库全书》。

和珅能够时刻为乾隆着想,抓住时机替乾隆换取好的名声。这对于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乾隆来说,无异于一剂最贴心的良方。

乾隆一生抱负极大,不只是想留得当世的盛名,还希望能够万世不朽。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乾隆帝觉得自己德行足以广被天下,功绩也是百代无双,就想在“立言”上也作出一番成绩。他不仅要超过祖父康熙帝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大业,而且要超过以前的历代君王编出的功业(如宋朝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明代的《永乐大典》)。因此他命人编纂了《四库全书))c《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裁曾几易其人,而能够负责《四库全书》

修纂的必须是众望所归的饱学之士,因为《四库全书》馆总裁绝不仅是虚挂其名,还要切实地能够对书籍的入选与否、版本的择定等一系列事务做出决定。

起初,《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裁由大学士于敏中担任;于敏中病故后由英廉接任;后来又由和珅接任。

和珅的学问自然不能胜任这么重大的职责,不过他为人机智、精明;而且他知道乾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极其重视、是当作其生平中的一桩大事。正是因为如此,和珅办起事来理所当然投入了十二万分的小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何况还有学富五车的纪晓岚充任总纂官在一旁协助呢。

《四库全书》的完成确实为乾隆的业绩中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一笔中也确实包含了和珅付出的辛劳。

和珅一生中除了充当《四库全书》总裁外,还负责监督、修订了很多图书,如《开国方略》、《日下旧闻考》、《热河志》、《石经》、《大清一统志》等。他在为乾隆皇帝在立言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主持禅位归政大典。

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发布上谕,要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颓琰。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健在时把帝位传给儿子的,乾隆不是最早的一个。但汉唐以来的许多次帝王禅让其实是被迫的或消极的,能功德圆满、欢欢喜喜地禅让皇帝大位给儿子的,乾隆皇帝应该算是独一份。

因此,此次禅让典礼史上无据可依。如何把禅位归政大典办得隆重以显示乾隆皇帝的仁君风范,着实让和珅伤透了脑筋。直到大年三十他才把大典的礼仪制定好,交与乾隆圣裁。这其中,最让乾隆满意的是和珅提议的“千叟宴”。

“千叟宴”最早开始于康熙时期。所谓“干叟宴”,就足召集官员、缙绅中七十以上的高寿老翁在皇宫中举行酒宴,与皇帝同乐。在康熙至乾隆年间一共办过三次。其中康熙年问一次,有一千多人参加。乾隆年问两次,前一次不是和珅主办的,一共有三千多人参加。这前两次“干叟宴”的效果不是太好,为什么呢?大冬天的,皇上从全国各地请来好几千个老头在这儿吃饭。炒菜,上一盘菜,没几分钟凉了,冬天的北京没有暖气,在外头,在大街上、广场_卜,你想想,能吃好吗?

虽然说没有吃好,但是皇帝的心意到了,因此“千叟宴”这种形式便继续流传下来了。

这乾隆朝的后一次“千叟宴”就是这次禅位归政大典中的一项,一共有全国各地的五千多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参加。

举办“干叟宴”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可以达到提倡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目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第二,可以表明乾隆皇帝的功德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首肯;第三,还可以表明在乾隆帝统治的六十年中四海升平,百姓都得以长寿。这叫一举三得。

但是,正月时节,北京城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偌大的一个宫殿空空荡荡,如何取暖是一个大问题。和珅别出心裁,调来了一千五百多只火锅,举行火锅宴。这一设想实在妙不可言,不但可以保证殿内的温度,而且火锅里燃烧的煤炭、沸腾的浓汤都会更好地烘托出喜庆气氛。

正月初四,“千叟宴”按照和珅的安排如期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

声势浩大,不同凡响。

这一安排为和珅赢得了天下盛誉,不但令乾隆皇帝大为满意,而且也让天下的百姓为之感奋。

同类推荐
  • 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本书收录的文章包括《从伏羲谈及中华文化》、《伏羲身世考》、《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女娲神话》、《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等。
  •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所收录的碑记和匾额楹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回族的发展演变和主要特点,从而为研究和编写中国回族通史、回族伊斯兰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参阅资料。然而,分布于全国而未收录进《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回族碑记还有很多,我们希望各省、市、自治区古籍办和热心人士继续收集、整理这方面材料,为在21世纪初推出《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续编而共同努力。
  •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本书包括形象解读篇、文本研究篇、附篇等三大部分,具体有《略论明代文学中女性审美形象》、《晚清小说中的中国女豪杰形象解读》等文。
  •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图书,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举旗之作。在文化产业纵深发展的中国,对文化产业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案例比较,无论对文化产业实践还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精心搜罗国内外多方面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并加以深入解析,既可作为文化产业学科教材或教辅资料,又是文化产业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和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本书分国际视域、区域比较、文化传媒、文化体验四大部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交融,对策思路与问题剖析相贯通,反面教训与正面启示相互验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兼具较强的学理性与可读性。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中医学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中医学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复仇之凤:血色国师战天下

    复仇之凤:血色国师战天下

    一代国师的血色成长历,一个半魔的华丽蜕变史。【当一个退婚十八次的“不举”少主遇上一个喜欢女人的“神女”,会发生什么?是扑倒,还是扑倒,还是扑倒……】如果你有一个男情敌。“勾引情敌。”如果你喜欢的人想和离。“装聋做哑。”如果其它女人勾引你夫君。“恭喜这世界多了一个乱葬岗。”……如果你夫君忘了你。“我会放手。”为什么?“因为我害怕去面对……”“对于他,遇见是我最大的幸,相守是我最大的憾……我这一生,没做什么善事,如今,也算是弥补了……”【全文修改中,禁止观看】
  • 上海滩奇闻异事记

    上海滩奇闻异事记

    民国时期,上海滩商界翘楚陈久生收到一个乞丐给的字条。那字条的内容竟然将他未来之事料得分毫不差。而在这乞丐最后的诗谜中,甚至还预示出了陈久生将有一场生死大难。为了将这谜团解开,更为了躲避就要到来的灾难,陈久生不得不找来了好友左秋明,帮他一同调查其中的悬疑……
  • 盗墓狂少

    盗墓狂少

    一首诗“陕西红木棺,七巧玲珑锁,韩城一枯荣,七彩人头花。”让我下卷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中,幕后人是我完全想不到的那个人。一束夺命的七彩花,内含一颗令无数人不顾亲情、友情、仁义、道德的珠子。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却又带着残忍,人性在那一刻变得微不足道。
  • 福晋要造反

    福晋要造反

    织善不过是固山贝子之女如何配的上当朝新贵——已睿智稳重,阴冷深沉著称的睿卿郡王。父亲因无心于官场的尔虞我诈,早年便告病在家,带身体一直羸弱的娘亲与自己居住在远离政治中心的琉璃厂附近,过着风轻云淡的生活。怎料天降一道圣谕却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以智谋过人著称的他,自然有着自己所执拗的性格,虽忠心于皇上,但不代表自己的人生就完全被其所控制,皇上奖赏的额外请求,竟是要求能有自主的婚配权。君无戏言,既已答应便无后悔余地,但怎知皇上只答应不指婚嫡福晋,可未曾答应不指派个侧福晋来……
  • 与千玺的斗争

    与千玺的斗争

    16岁的无忧无虑的少女寒佳乐正在和他的好姐妹林默逛街,一个突然之间冲出来的人差点撞到他,最过分的是,他搂着她的腰,正在她愣神的时候,忽然之间感觉到一张越来越大的俊脸,然后她的唇就被堵住了,shit!谁能告诉她发生了什么?她保存了16年的初吻就这么没了!她刚要反抗,却被哪个男生擒住了手,“别动!我不会伤害你,如果你现在反抗,我保证,明天你会上新闻的头条。头条?她可没兴趣,她也意识到,如果面前的这个男生露了脸,他绝对会被那一双双眼睛瞪死,他招谁惹谁了,就逛了个街,就被强吻了还不能反抗,他寒佳乐是这么好欺负的吗?于是他们开始了他们纠缠不清的“斗争”
  • 九神结界

    九神结界

    冰白长衣,蓝色的流苏轻垂发后,一双甚美的桃花眼,令人赏心悦目,可谓美男子也。在下墨川,不过一茶楼老板,你是否有愿,我给你了,那么作为交换,我将取走你遗忘的情感,客人,您可愿?推开清舍居的门,一切,已有答案……茶舍老板了人一愿而自己又有怎样神秘的身世让我们拭目以待
  • 魔驭万道

    魔驭万道

    何为正?何为邪?正邪由我定,天地由我管,我说正,就是正,我说邪,就是邪。
  • 因为我爱你,鹿晗,所以对不起

    因为我爱你,鹿晗,所以对不起

    她,是鹿晗的队友张艺兴的妹妹,因为,吴张艺兴成了明星,家里的集团,只能交给她一个人打理,然而,她在张艺兴的生日上,遇见了命中注定的他。他,是谁呢?哈哈,他就是鹿晗!后面的事情……慢慢说
  • 一路守候

    一路守候

    公子颜,孤儿院长大的一个女孩。每年的生日一束百合总会如期而至送到她面前,谁是送花人?她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直到十八岁那年,所有的真相慢慢揭开了序幕。
  • 霸道校草的纯情丫头

    霸道校草的纯情丫头

    林晓月因为男朋友的劈腿而转学到流雨高中,本以为转学之后可以过清净的日子,却不料在转学第一天就惹上霸道校草。听说他还是混黑道的,“放心,我不会喜欢上他的”可是在王子霸道的手段下,渐渐地,林晓月最终只好认输,而当她终于鼓起勇气承认自己爱上他的时候却又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