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1500000015

第15章 4 郑伯朝桓王(隐公六年)

郑伯请释泰山之祀(隐公八年)虢公作卿士于周(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隐公八年)郑伯以王命讨宋(隐公九年)羽父会郑伯伐宋(隐公十年)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隐公十年)王与郑人苏忿生田(隐公十一年)郑伯以璧假许田(桓公元年)王伐郑(桓公五年)

“左传背景”

隐公六年,郑庄公前去朝觐周桓王,可是周桓王却不以君臣之礼接待他。周公对桓王说:“周室东迁,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好好对待郑国以鼓励后来的人,还恐怕人家不来,何况不加礼遇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起初,郑桓公(周宣王的母弟)接受封爵的时候,按规定有协助天子祭祀泰山的义务。鲁隐公八年,郑庄公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用祭祀泰山的祭田祊地来交换祭鲁国在许的土地。三月,郑庄公派大夫宛将祊地还给鲁国,表示不再祭祀泰山了。

隐公八年夏季,虢公首次出任周天子的卿士。

同年八月,郑庄公陪同齐人朝见周桓王,《左传》评论说:“这是合于礼的。”

隐公九年秋天,郑国用周天子的名义,来鲁国通知攻打宋国的事情。

隐公十年夏天五月,鲁国的大夫羽父会同郑庄公发兵攻打不朝觐天子的宋国,攻下的土地都归属鲁国,当时君子评论说,郑国国君在这件事上可以说懂得治理政事的本体。

同年,蔡人、卫人、郕人没有奉天子的命令,讨伐宋国。

隐公十一年,周桓王在郑国取得四块土地,而把王室叛臣苏忿生的十二块土地赐给郑国。由于这件事的发生,当时的君子责备周王将自己不能保有的土地送给别人,违背了德政和礼节,从而失掉了郑国。

桓公元年春,鲁桓公继位,与郑国重新修好。郑国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和完成祊田的交换。桓公答应。三月,郑庄公用玉璧来交换许田,目的是获得祭祀周公的鲁国的祊田。

桓公五年秋天,周桓王率领诸侯征讨郑国,郑庄公率军抵抗并大败周军。战争中,郑国的将军视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但他还可以指挥军队。视聃请求郑庄公下令追击周桓王,郑庄公反对说:“一个仁德的人,凡事都不愿高居人上,又怎敢欺凌天子呢?如果我们能自救,使国家免于倾覆,就足够了。”因此,当夜郑庄公派祭仲足前去慰劳周桓王,并安抚周王左右的臣僚。

“原文”

君子之论事,必使事为吾用,而不使吾为事所用。古今之事所当论者,不胜其多也。苟见事之难者,亦从而谓之难;见事之易者,亦从而谓之易。甚者,反迁就吾说以就其事,岂非为事所用乎?

“译文”

君子评论事情时,必定使事情被自己支配,而不使自己被事情所支配。从古到今应当评论的事情,多得不可计算。假如见到事情困难就也随着说难,见到事情容易就也随着说容易,甚至为了迁就某件事而改变自己的学说,这难道不是被事情所支配了吗?

“原文”

所贵乎立论者,盖欲发未明之理,非徒议已见之迹也。若止论已见之迹,是犹言火之热,言水之寒,言盐之咸,言梅之酸。天下之人知之,何假于吾说乎?惟君子之立论,信己而不信人,信心而不信目,故能用事而不用于事,见在此之事,则得在彼之理,见在前之事,则得在后之理。众人徒知是事,而君子独知事外之理焉。试举一二以明之。

“译文”

创立言论的人的可贵之处,大概是要阐发尚未显明的道理,而不是仅仅议论已经表现出来的形迹。如果仅仅议论已经表现出来的形迹,这就好像说火是热的,说水是冷的,说盐是咸的,说梅子是酸的。普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些,为何要还借助我的议论呢?只因君子创立言论,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轻信别人的议论,相信内心的体验而不轻信眼见的表象,所以能够支配事情而不被事情所支配,看到这件事就得出也适用于那件事的道理,见到先前的事情,就得出也适用于以后的道理。一般人只知道这件事罢了,而君子却独自知道事情另外还蕴含的道理呢。试举几个例子来阐明我的这个观点。

“原文”

春秋之初,郑之事周,其叛服不一,人之论者亦不一。然皆随事立论,鲜有得事外之理者。

“译文”

春秋初年,郑国对待周王室,时而忠顺时而叛逆,态度不一致,人们的评论也不一致。但都是就事论事,发表见解,很少有得出事情之外所蕴含的道理的。

“原文”

郑伯朝周,桓王不礼之。众人之说,不过以王不礼之为非,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王纲既坠,傲固招祸,卑亦纳侮。如夷王下堂见诸侯,礼虽卑,而周益衰;襄王从晋文之召,礼虽卑,而晋益僭。是知桓王之失,不专在于不礼郑伯,而在于不能振王纲。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译文”

郑庄公朝觐周桓王,周桓王没有礼遇他。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以为周桓王不以礼接待郑庄公是不正确的,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的了。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周王室朝纲已经废弛,傲慢固然会招致祸患,谦卑也会引来侮辱。比如周夷王走下朝堂来接见诸侯,礼节上虽然谦卑,而周朝的威信也更加降低了;周襄王竟然听从晋文公的召唤,礼节上虽然谦卑,而晋国却更加僭越无度了。由此可知周桓王的过失,不仅只在于不以礼节对待郑庄公,还在于不能振兴周王室朝纲纪律。这是事情之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周郑交恶,众人之说,不过以畀[1]虢公之政,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王者之于诸侯,有畏之之迹,则骄;无畏之之迹,则服。在平王世将用虢公而不敢用,反与郑交质。郑知周畏之,故于将用虢公之初,凌犯王室,蹂践麦禾,略无所惮。在桓王世将用虢公而即用之,未尝犹豫。郑伯知周不畏之,故于既用虢公之后,奉承王命,朝会征讨,初不敢违。是知周郑交恶,不在于用虢公,而在于畏郑。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注释”

[1]畀:给予,授给。

“译文”

周王室和郑国关系恶化,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以为是授予虢公政权的缘故,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了的。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做君王的对待诸侯,有惧怕他的迹象,他就骄傲;没有惧怕他的迹象,他就顺服。周平王时,想进用虢公却不敢进用,反而和郑国互换人质,郑国知道周王室惧怕自己,所以在周王室打算进用虢公之初,欺凌周王室,掠夺庄稼,一点都没有忌惮。周桓王时,想进用虢公就立即进用,毫不犹豫,郑国知道周王室不惧怕自己,所以在进用了虢公之后,仍听从王室命令,参加朝会,出兵征讨,不敢有所违背。由此可知,周室和郑国关系恶化,不在于进用虢公,而在于惧怕郑国。这是事情之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桓王与郑伯苏忿生之田,由是失郑。众人之说,不过谓有锡田之名,而无锡田之实,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苏忿生既叛,其田非周之所有,与之以虚名,固足以起郑之怨。然苏忿生者,王室之卿士;苏忿生之田,王室之田。叛臣盗据王之土地,王不能自取,反假他人以取之,安得不取轻于郑乎?是知郑之叛周,不专在于怨周,而在于轻周。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译文”

周桓王把苏忿生的土地授给郑庄公,因这件事而失去了郑国的忠诚。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说周桓王有赏赐土地的名义,却没有赏赐土地的实惠,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了的。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苏忿生既然已经叛离,那么他的土地就不再是周王室所有的了,只虚假地从名义上授给郑庄公土地,固然足以激起郑庄公的怨恨。但苏忿生,他是周王室的臣民;苏忿生的土地,就是周王室的土地,叛逆臣子霸占周朝的土地,周朝不能亲自追回,反而想借助于别人来取回,怎能不被郑庄公所轻视呢?由此可知,郑国反叛周朝,不只在于怨恨周朝,而在于轻视周朝。这是事情另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桓王夺郑伯政,率诸侯伐郑,反为所败。众人之说,不过谓不当夺郑伯之政,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郑伯之政在所当夺,特桓王不能正其名耳。当郑伯擅释泰山之祀之时,以废祀而讨之,其名岂不正乎?当郑伯以璧假许田之时,以专地而讨之,其名岂不正乎?使于是时讨之,其名正,其义顺,郑将覆亡之不暇矣。桓王当其时而不能讨,迁延数年,乃无故而夺其政,伐其国,宜郑之不服也。是知桓王之致败,不在于夺郑伯政,而在于夺之非其时。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译文”

周桓王想夺取郑桓公的职权,率领诸侯讨伐郑国,反而被郑国击败。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说不应当夺取郑桓公的职权,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了的。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郑桓公的职权应当被夺去,只是周桓王未能使他的名义正当罢了。当郑桓公擅自舍弃泰山的祭祀时,以废除祭祀的名义讨伐他,这个名义难道不正当吗?当郑桓公想用玉璧换取许这个地方时,用独占土地的名义讨伐他,这个名义难道不正当吗?假使周桓王在此时讨伐郑桓公,名正言顺,郑国很快就会灭亡。周桓王在正当时机的时候不去讨伐郑国,拖延了数年才没有缘故地要夺取郑桓公的职权,讨伐他的国家,难怪郑桓公会不服气了。由此可知导致周桓王兵败的原因,不在于要夺取郑桓公的职权,而在于夺取的时机不当。这是事情另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郑既败王师,乃敛兵而止。众人之说,不过谓郑伯苟欲自救,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郑伯未胜,则使视聃射王,其事甚悖;既胜,则使祭足劳王,其辞甚恭。其前之悖,盖出于真情,欲以取一时之胜;其后之恭,盖出于矫情,欲以避天下之责。虽杜预亦信以为志在苟免,而不悟是。郑伯不惟能欺当时,其遗奸余诈,犹能欺千余年之杜预,可谓险矣!

“译文”

郑国已经击败了周王的军队,于是便收兵停止了。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说郑庄公原本只是想救自己的国家,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了的。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郑桓公还没有取得胜利时,就让视聃用箭射周桓王,这件事做得十分悖逆;取得胜利后,又让祭足前去慰劳周王,言辞十分恭敬。先前的悖逆,大概出于真实本意,想通过它取得暂时的胜利;其后的恭敬,大概是出于虚情假意,想逃避天下人对他的责备。即使杜预也相信他是为了暂免于灭亡,而不能觉悟到这一点。郑桓公不仅骗过了当时的人们,他遗留的奸诈还能骗过一千多年后的杜预,可称得上是阴险啊!

“原文”

盗贼以盗贼自处,其情犹可恕;盗贼以君子自处,其情尤可诛。是知论郑伯者,不当信其苟免之言,而当疾其诈为苟免之言。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译文”

盗贼以盗贼的身份自处,在情理上还可以饶恕;盗贼以君子的身份自处,在情理上尤其可恶,应被诛杀。由此可知,评论郑桓公的人,不应当相信他暂且免于倾覆的话,而应当痛恨他假意说暂且免于倾覆的话,这是事情另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大抵论事之体与叙事之体不同。叙事者,载其实;论事者,推其理。彼方册之所载,既序其事之实矣,论者又从而述其事,曾不能推事外之理,是与序事者无以异也,非所谓论事也。况方册既已序之,何待吾复为赘辞以序之?虽削吾之论,于彼之事岂能有所损益乎?是吾之论反待彼之事而立,而彼之事不待吾之论而明也。故善论者事随于论,不善论者论随于事;善论者事资于论,不善论者论资于事。苟论资于事,是论反为事之累也,尚何以操笔为哉?

“译文”

一般说来,评论事情的文体和记叙事情的文体不一样。叙事文记载事实;议论文推究事理。书上所记载的,已经记叙了事情的真实情况;评论者又接着陈述这件事,却不能推究出事情另外所蕴含的道理,这就和记叙事件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不是所谓的评论事情。何况书上已经记叙过了,还需要我再用滥余的词语陈述一遍吗?即使删掉我的评论,难道还能对那事情有所损害吗?所以我的议论反而要凭靠着事实才能成立,而事实却不用凭靠我的议论就彰明了。所以说善于评论的人使事实跟随着评论,不善于评论的人用评论附会着事实;善于评论的人用事实支持论点,不善于评论的人用论点支持事实。假如要用论点来支持事实,那么论点反而成为事实的拖累了,还提起笔来干啥呢?

同类推荐
  • 名师解惑丛书-成功始于心态

    名师解惑丛书-成功始于心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一个人他决心要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这就是心态所产生的力量。
  • 世上没有好老板

    世上没有好老板

    你是否感觉老板对你实时监控,处处刁难,甚至出言不逊,诋毁人格?你是否不堪忍受老板的“无情压迫”,有扔东西、砸电脑,乃至对其大打出手的念头?你是否频频跳槽想逃离苦海,却总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你日日祈求上苍赐予一位好老板,但惨淡的现实让人醍醐灌顶:好老板如恐龙,早已销声匿迹,hold住职场,就要知道如何应对坏老板。本书既赐予你与坏老板斗争的勇气,更提供了与坏老板过招的方式方法,将其变“坏”为“宝”。老板有多坏,你就有多棒。感谢那些折磨过你的老板吧,是他们让你的内心更强大,本领更高强!
  • 无敌口才

    无敌口才

    本书内容围绕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展开,包括二十五个训练和口才水平权威分析,并且每部分训练中都包含理论分析和技巧训练的方法。
  • 别败在感情用事上:三分感性做人,七分理性做事

    别败在感情用事上:三分感性做人,七分理性做事

    情感与生俱来就是人生的重要一部分,如何生活得开心而有意义,决定于你怎样用理智这把尺子——当你可以感性的时候,酣畅淋漓地宣泄自己的情感;遇到你需要理性的时候,要能控制身心的冲动,平衡自己的情感。在本书中,笔者把感情用事的行为分别在情爱、管理、决策、处世、说话和经商这六个内容里,做了举例分析和阐述。最重要的是,本书还针对各个场景中的感情用事行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您对照自己的行为,查找到解决感情用事的实用方法。
  • 你也能成为奥巴马

    你也能成为奥巴马

    他是黑人,出身卑微,父母离异,当过街头混混,吸过毒,打过架,如果需要找一个反面教材,从前的他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厚积薄发的奥巴马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只要改变就有成功的希望。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自己就是最大的商品。
热门推荐
  • 名门大少:后院穿来个恶主母!

    名门大少:后院穿来个恶主母!

    她,现代商界第一人,看似温和,却阴狠毒辣。莫名穿越时空成为当家主母,斗小妾,夺家产,玩的风生水起。怎知,半路冒出一群男人,个个出类拔萃,追在她后面!尼玛,她爱的是钱权,男人神马的离远点!
  • 七星魂珠

    七星魂珠

    混沌初开,天地分为仙,人,神,魔,妖,鬼六界。经过亘古变换,六界之中又逐步分离出龙族,魔族,血族,妖族等异类种族。各族之间战乱不断,人族势力最弱,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生灵涂炭。为拯救人族于水火,以青城山太乙门为首的各大修仙门派纷纷崛起。奈何魔族时常挑起纷争,太乙门第一代掌门天行子在神族的帮助下炼制出七星魂珠并将其与神族圣剑七星剑合二为一,使其能够发挥巨大灵力。在最后的神魔大战中,天行子与魔尊朔风苦战,后七星剑被朔风摧毁,七星魂珠现世,天行子最后激发七星魂珠的灵力,终于战胜朔风,携残剑封印魔尊于青城山太乙门剑冢,而天行子也因灵力耗尽而羽化登仙。七星魂珠也下落不明。
  • 四季养生要诀

    四季养生要诀

    健康长寿,这是世界上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千百年来,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已经找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世界上人均寿命的延长,就是最好的证明。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在这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因时养生,,就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
  • 鬼木圣令

    鬼木圣令

    一座古墓,统领天外的物事,一个女子,皇朝一梦的传奇经历,幼小的孩童,探寻远古最遥远的亡灵,邪念丛生的人间,鬼怪横行无忌的空灵墓地,母亲遗留下来的血泪坠,一段关乎鬼木圣令的灵异传说……(本故事纯属虚构,关乎任何事物和地方请不与现实挂钩。谢谢合作!)鬼木QQ群号:549633800有意的加入一起交流。
  •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父母要懂点心理学: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总结了77个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规律,配有实用案例作解释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心理规律就是家长了解孩子和塑造孩子的有力的心理武器。
  • 幽与爱情

    幽与爱情

    都市爱情故事,寻情的故事,不一样的爱情,最终的选择。
  • 生了宝宝踹了爹

    生了宝宝踹了爹

    相亲之后,他对她突感兴趣。身为高干子弟又是金融新星的他对她展开轰炸,从未受过挫折的骄傲男人在她这里却屡遭拒绝。一次酒宴上,两人阴差阳错成了事。她让他忘记这夜,他只能选择远去。数年后归来,她带着乖巧女儿出现在另一男子身边,他决定,这次再也不放开她。
  • 蓝颜.

    蓝颜.

    “空荡的电梯里静的听着他的喘气声,走近他,看着银灰色的墙映着两人的身影,一个落寞,一个无可奈何。“他回来了,颜筱晗……”他低头直视着她,紧盯着她的瞳孔,看着她眼神中的憔悴的他,而她看着他的瞳孔在变换焦距的放大,轻轻点头,“我昨天才看见他。”昨天?昨天聚会他去了?”又见她点了点头,姜沐恺哈的冷笑出声,“然后今天他就给你送饭来了?”可是颜筱晗,你没和我说,他回来了你一句也没提。一个命运坎坷的女孩,一个悉心呵护的哥哥,当不一样的情愫呼啸而来时,两人该如何面对?小说讲述两人从小到大纠结辗转的爱情故事。
  • 兵典

    兵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做人要方处世要圆

    做人要方处世要圆

    本书是一本成功励志的图书,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生活实例的分析和总结,得出坚持原则做人,灵活机变处世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技巧,帮助读者,以内“方”外“圆”,互补的道理指导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