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84000000002

第2章 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大学并不是诗人或不朽作家的摇篮,也不是培养伟大人物的诞生之地,尽管大学有这样的人才。但是大学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目的。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

——[英]约翰·亨利·纽曼

1381年的一天,剑桥大学师生再次爆发了与驻地居民的冲突,驻地居民冲进了贝内特学院,他们对着师生拳脚相加,口里嚷着要除掉校长,并把贝内特学院的办学特许状及其他资料档案付之一炬。一位表现出与该学院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老妪玛格丽特·斯坦愤怒地将大把灰烬抛向天空并高声吼道:“让大学见鬼去吧!”……然而自大学诞生之日起,近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学这艘承载着人类智慧的航船非但没有沉没,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世界上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的历史,每一所大学也都有自身的发展。大学发展的历程总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变迁而变迁,一所大学的历史越长,其培养的学生越多,文化积淀也就越深厚。因此,从历史中我们将获得的是一种崇高的历史感与使命感。

——编者的话

一、大学的历史起源

英文“大学”一词为“university”,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译名,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了正式的考试,雇用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了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证书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学的历史发展源于12世纪。

但是在大学出现之前,人类的高等教育其实就已存在了数千年。古代中国、埃及、印度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及阿拉伯国家也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

第一章大学理念与价值目标

(一)中国大学的起源

据记载,中国在公元前2700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周代金文中关于周天子带领群臣及学生在“学宫”习射和作乐舞,这里的“学宫”即大学,也已基本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在中国的官学中,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汉代的太学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高等学府,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者被任用为政府官吏。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除此之外,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私学按程度分有蒙养教学和经师讲学,后者相当于大学。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开办私学的人之一,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汉代以后的私家经馆培养了大批不求功名的学术人才,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宋时期,私家经馆发展为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宋朝有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嵩阳书院等;明朝的东林书院也办得颇有特色。

(二)埃及大学的起源

埃及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王国和中王国是古代埃及的黄金时代,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据古埃及文献的记载,在中王国时期(约前2040—前1786)就已建立了良好的学校,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等。这些学校传授的课程不同,水平也不同,有的机构已具有高等学校的性质,如法老邀请文人学者在宫中议论朝政和钻研治术,组成水平较高的“文人之家”,有教育史学家竟称之为当时的大学。新王国时期(约前1567—前1085),埃及出现了研究高深学术和培养高深专业人才的寺庙,如海立欧普立斯大寺(Helioplis),也称日神大寺,教育水平极高,被誉为“最普通和渊博的知识中心”。该寺聚集了一批卓越的学者,它的高级祭司是皇家天文学家,应用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是这里研究的重要学科。该寺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经常举办一些学术讨论,吸引了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学者,犹太的摩西、希腊政治家梭伦、哲学家泰勒斯和柏拉图都曾游学此地。

(三)印度大学的起源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联邦制的古文明国家,古代印度就有行使高等教育职能的教育机构,其中巴瑞萨(Parishad)和隐士林(Hermitage)是古印度最早的高等学府,也是婆罗门学者的讲学之地。公元前600年,印度一些文化中心出现了“大学”。最著名的塔克撒西拉(Takasasila)大学历经了数百年之久,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曾在该校学习印度哲学,该校注重宗教、哲学、逻辑、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多种学科。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寺院成为佛教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学习内容除佛教经典和宗教仪式外,还有其他各种科学。一些学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除负责培养僧侣外,还要从事各种学术研究,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在玄奘时期,纳兰陀寺规模宏大,计有僧师1500余人,僧徒达8500人之多,几乎每天都有100项学术讨论或报告分别在殿堂或讲堂举行,讨论和报告的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

(四)古希腊与古罗马

苏格拉底曾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古希腊的高等教育源于古希腊诗人和自然哲学家对其门徒传授自己的诗歌和学说,但这只是个别教学的方式。直至公元前5世纪出现了智者的教育活动才开始了集体教学。如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他实施问答法教学,构建了一个坚实的传播知识的基础。他的教学没有固定场所,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施教,如角力学校、体育馆、私人住所、大街上以及任何便利的地方。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元前393年他的朋友们在雅典为他买了一座靠近体育馆的花园和小屋,在这里他开办了学园。他在学园里生活和从事教学活动长达40年之久,学园是古代最早在教育目标上既体现社会功用性又体现人文性的教育机构,因此被世人看作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公元前335年仿效他的老师柏拉图所办的学园在雅典创办哲学学校吕克昂,吕克昂是古代第一所具有大学性质的学校。

古代罗马是欧洲第二个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古罗马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希腊的影响很大,在欧洲史上,通常把希腊、罗马并提。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所谓“古典”文化教育就是指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教育。最初罗马没有大学,有意深造的青年多到希腊的雅典大学、罗德大学、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去学习。

虽然许多教育史学家把上述高等学府也称为大学,但严格地说,它们并不是近现代意义的大学。

二、近现代意义的大学

(一)近代意义的大学

近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中世纪留给后世最可称赞的文化遗产。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了中世纪的城市。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贸易和交往的日益频繁,加上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庭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僧侣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地方,师生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和保护法律,仿照手工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或学生行会,后来由于需要,教师行会和学生行会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universitas),这些“组合”就成为最早的近代意义的大学。由于这一时期的大学主要从事纯理论研究,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因而被称为“象牙之塔”,意为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大学,成立于12世纪初的巴黎大学是由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的,以研究神学著称,该校分文、法、医、神学四科,后来发展为西欧各大学的“典范”,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总之,中世纪大学有其自己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由专业人士担任教师;文、法、医和神学是主要学科。

(二)现代意义的大学

尽管近代意义的大学起源可以追溯到11世纪,但直到18世纪末以前,大学主要是培养神职人员与“绅士”的地方,并未成为知识创新与传承的主要机构,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远远无法与今日之大学相提并论。

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应起源于德国。德国大学的兴起是与德国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构建联系在一起的。拿破仑征服德国唤醒了德国的民族意识。面对拿破仑的入侵,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以“告德国人民”为标题连续发表了14次演讲。他呼吁德国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的使命;并且认为只有教育能够使个人的道德、知识、体力、经济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费希特提出的教育目标被德国另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洪堡所完善和具体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洪堡不仅是德国现代高等教育之父,而且也是对现代大学制度贡献最大的思想家。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德意志现代文明的摇篮。它颠覆了传统大学的模式,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它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完美典范,人们尊称它为“现代大学之母”。德国现代大学的兴起对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民族复兴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为止,世界科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德国。

(三)美国现代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德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令其他国家刮目相看,人们很快将视线投向德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学制度。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纷纷效法德国的大学模式,并以这一模式改造各自的大学。在这方面,最有成果、最有创造性的是美国。

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前就办起了大学,这些大学是模仿牛津、剑桥的模式兴办的。不过在相当长时间内,许多美国人仍以在欧洲接受大学教育为荣。1850-1914年,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赴欧洲留学,愈来愈多的学生选择德国作为留学国家。这些留学生从德国学到了授课制度、实验室制度、讨论课制度、博士学位制度、学期制度等现代大学制度。从19世纪后半期起,这些从德国归国的留学生开始运用德国的大学模式改造美国大学。1860-1920年是美国大学改造与发展的主要时期。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造,美国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构建。而且,美国在根据德国模式改造自身大学的过程中成功地修正了德国模式中某些僵化的方面,将诸多不同的大学理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独具美国特色的大学制度。美国自19世纪后半期以后大学的改革与蓬勃发展为其经济后来居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国大学介绍

(一)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40-1911)

中国在古代以“书院”或准书院的方式实现着“大学”的功能。而中国近代意义的大学可以说是由外来因素所引发的。近代中国在与世界列强的战争失败之后,兴国革新的举措在全国骤起:军事兴国、教育兴国、工业兴国、科学兴国等。高等教育方面,初期创办了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通晓洋务的外语学堂与直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及其他各种专门技术的各类专科学堂。后来,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国家的兴起,其根本在于国民素质,因此师范学堂受到重视和发展。再后来,中国自己的现代大学就孕育发展起来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西学渐入,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这一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外语学堂和军事学堂为主,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马尾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武汉湖北武备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等。

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后,变法之声顿起。当年,天津中西学堂改办为北洋大学堂,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程学科的鼻祖,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后几经变革定名为天津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变法中应运而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兼为大学堂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二)中国民国时期的大学(1911-1949)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其主要的特征是“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始建于1911年、1925年设立大学部的清华学校,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受过现代大学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奠定“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制度架构,成为中国第一所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民国时期的大学,虽然在不同时期都有政治势力的渗透,但是总体来说,大学治校还是相当独立的,学术也是相当自由的。当时,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名校。

值得一提的是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这三所大学在中国国难当头的八年抗战的时间里所培养的人才可能比其他任何时期培养的都要多,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卓有成效。今天的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的当年联大师生共有171人(其中学生92人),其中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2人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彭云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被誉为当时全国的四大名校。

1949年前中国最好的大学,除了国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一般教会大学由早期开办的书院演化而来。圣约翰是较早的一所教会学校,也是早期最优秀的一所。教会大学尽管被视为是殖民渗透现象,有其副作用的一面,但应当承认,当时的教会大学也为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新中国的大学(1949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有的国立大学取消“国立”二字,所有的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改造为公立大学。1952年,摒弃欧美大学模式,采用“苏联模式”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

1966-1976年“文革”时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受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盲目缩短学制;取消大学入学考试,改变招生办法;实行“开门办学”;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大批“师道尊严”;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废除原有的教学计划,肆意改变课程和教材等。

1977年高考恢复,大学逐步恢复正常教学。此后的十多年里,中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得到迅速发展。在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的过程中,大学也在突破过去30年中形成的苏式体制,重新回归到1949年以前的欧美大学模式。

1995年开始创建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程”。“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1999年前后,又开始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9所大学入选为国家首批建设的重点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也是目前中国境外生最多的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知名人士江上青,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陈共存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王学萍、徐乐义、钟阳胜、佀志广、马有恒等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著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

总之,现代大学与早期大学的区别在于:一是科学的兴起。科学的历史性胜利,使科学融入大学体制中。早期的大学是一个信仰的教育体系,而现代大学则是一个理性的教育体系,自然科学堂而皇之坐上了大学课堂的最高宝座。二是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知识领域的出现。社会科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开始正式进入大学课堂。三是专业学科的扩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专业学科大大增长,特别是技术性的学科。今天的大学,办学的理念在变,知识结构在变,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同类推荐
  • 美容营养学教程

    美容营养学教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光滑润泽,富有朝气,体形矫健优美,渴望延缓衰老,而要做到这些,只有从改善营养,改良肌肤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着手,才能彻底地美化肌肤,健美形体,焕发青春的活力。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等是人体健康和颜面美容所必需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因此,全面合理地从食物中摄取平衡的营养,是美容健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 百善孝为先(小学卷)

    百善孝为先(小学卷)

    这是一部凝聚了各级领导和百万师生心血与汗水的作品集,是青少年学生用爱心和激情编写的德育教科书。《百善孝为先》分为《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大学卷》,共选辑了271名学生在“孝敬父母月”活动期间写给父母的信和感言。本书为其中的《小学卷》。
  • 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数学思维法训练

    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数学思维法训练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书系统阐述了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理论和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范畴和基本理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高校和社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校企协同教育机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保障的质量监控体系等。本书适合工科高等院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师、研究人员、管理干部阅读与参考。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茶花女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茶花女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热门推荐
  • 时光,风轻雨轻

    时光,风轻雨轻

    在风轻雨轻的年代,遇到了风轻雨轻的你们细雨拂过脸庞,没有人陪伴,独自对待孤独笑容绽放,仅仅一刹那期待纯洁唯美的校园时光期待每一天看到你们脸上最动人的笑容——谨记即将逝去的时光
  • 曾任强说三国领导力

    曾任强说三国领导力

    三国时期,战乱频发,那是最坏的年代;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又是最好的年代。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形成几个各自独立又彼此竞争的割据势力。有组织的地方就会有领导,有领导的地方就得讲究领导力。三国之争归根结底是各方领导力的比拼。本书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解读,透彻分析三国时期的领导智慧,总结出符合人性因而至今有效的领导方式,为今天的组织领导提供借鉴和帮助,从而领悟提高组织领导力的最优方式。
  • 我的极品仙藤

    我的极品仙藤

    一寸元婴一龙盘,万世独孤命里缘;九灵洞下还初愿,清明梦里话黄泉;三山四海仙踪影,九府七窟魔冢眠;证道封禅平劫难,逆命伐天我意仙!这是关于一个少年的故事,亦是关于一段可以结出仙丹的断藤的故事。“凝气丹、灵爆丹、聚气丹、朝元丹、筑基丹、孕灵丹……天哪!你你你……你居然结出了开灵丹?!”柳树目瞪口圆,神情夸张,双手颤抖地捧着一颗白玉般的丹药。每当周围修士嫉妒地看着柳树拿出一颗仙丹的时候,柳树总会微微一笑,然后又掏出了一堆小山般的高级仙丹……
  • 撕天志

    撕天志

    通天门弟子南宫绝,偶然之下吃了镇山神兽浴火麒麟,被赶下门派,经历世俗七情六欲的故事。南宫绝:不是神兽吗,怎么直接被我吃了?浴火麒麟:我只是想找个身体泡妞罢了。如果有机会,我要撕开天际,怒指苍天,告诉他,我命由我不由天。——南宫绝
  • 从世界之门走过的强者

    从世界之门走过的强者

    金庸武侠剧中有不少令人遗憾的地方:《笑傲江湖》里君子长戚戚,小人坦荡荡。《天龙八部》里的悲剧集结。《神雕侠侣》里杨过和小龙女十六年的分离......主角得到世界之门,从而进入其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避免那些悲剧的发生。中间得几位红颜。主角以武入道,成为一名修仙者,成为世界之门里的强者。
  • 终究是忘了

    终究是忘了

    浮生朝华。你手牵我,说带我看遍遍地朝阳。那年,你说我一定娶你。终究是红尘一场,抹不去一世飞扬。
  • 上海的黄金时代

    上海的黄金时代

    (上海的黄金时代)故事梗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画蓝图。小说的主人公丁振华在阁楼上做着美梦,被妈妈石破天惊的一声叫醒,不情愿地爬下了阁楼,吃完妈妈买来的大饼油条豆浆,今天是丁振华第一天上学,跟着妈妈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上学去了。随即拉开了上海这个平凡家庭几十年的生活轨迹。这个家庭的平静生活被政治风暴给打乱颠覆,爸爸丁昌兴被打倒,并且被抄了家,瞬间天就要塌下来了,妈妈王美静为了生计去做旅社的零时工,哥哥丁振东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去江西插队落户。一家人陷入了困境之中,没有面包没有牛奶,一切都在为了生活而挣扎。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上海人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有自己的谋生方式,上海人也有拼搏,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的确外地人都说上海人精明,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上海人会过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这才是精明的本质。小说从上海一家的变迁,阐述了上海这几十年来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或多或少地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从这方面来说上海人是幸福的,作为一个上海人是骄傲的。丛燃
  • 兽灵纪之兽神觉醒

    兽灵纪之兽神觉醒

    世间万物皆有灵吸灵,转灵,异灵,斗灵,融灵,还有至高无上的化灵
  • 网游之统领天下

    网游之统领天下

    哥不但是牛逼大学毕业生,哥还是网游界游戏高手。千金美女,最强职业哥都不缺,哥只要带领中国游戏界攻陷国外服务器,称霸世界网游!
  • 战崇天..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