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84700000011

第11章 汉唐时期河西的盐业生产

位于甘肃西部的河西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盐业资源较为丰富,食盐开发的历史较为悠久。相关资料表明,至迟在西汉,随着河西大规模开发和经营,河西地区的食盐开采已初具规模。此后,历经汉魏、十六国、隋唐,河西的盐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产地扩大,品种增多,生产和加工技术有了新的提高。在保障百姓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支撑河西各割据政权生存以及统一王朝西北军需的重要资源。

一、河西盐业资源生成的天然条件

河西地处西北内陆,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与蒙古高原南缘隆起的北山系列(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走廊地带。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十至百余公里,介于北纬37°17′~42°48′、东经92°12′~103°48′间,总面积约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历史时期其范围还包括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部分地区)。南与青藏高原毗连,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与黄土高原邻接,西与塔里木盆地交界,自成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河西走廊在地质结构上属于祁连山山前拗陷带,北部则为阿拉善台块,构造形迹决定了本区土地的类型。就走廊区内部而言,从南北两侧冲刷下来的砂砾物质覆盖了走廊的大部分地面,而且受搬运距离和重力影响,冲积、洪积物呈明显的分选规律,使地貌结构呈带状分布。从南到北依次为: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扇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北山南麓坡积带。其中冲积带又称细土平原,地下水在此带与洪积冲积带接处,形成山前泉水溢出带。由于祁连山山前褶皱带有中生代和第三纪含盐地层,含盐量高达3%~7%,局部第三纪红色黏土中的含盐量也在0.2%~3%,其母质经过化学分化和物理分化后,可溶盐类随水行至地表,使山前泉水溢出带本身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这些盐类物质随河流注入平原绿洲、进入沼泉湖泽,为土地盐渍化及盐泽湖泊的发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整个河西地区,由于地势、气候等原因,具有从东到西,从南至北盐渍土面积增多,盐分含量增高的规律性;而不同地形地貌区,盐渍土的含盐量及类型呈明显的微域分布规律:以内陆河两岸低平洼地、沿河湖滩、冲积洪积扇缘、湖泊、泉群为中心,多呈环形或弧形分布,盐分含量由轻至重。这些盐分含量较大的土壤及水域湿地,在太阳辐射强、降水量小而蒸发量极大以及风力等气候条件下,很容易结盐形成盐碱滩地和盐泽卤水,经过化学沉积,进而形成盐、硝层。

在古代有限的史料记载中,多处提到河西境内的“盐泽”、“盐池”、“卤水”等。如敦煌文献S.2593《沙州图经卷第一》记沙州(今敦煌地区):“右沙州者,古瓜州。其地平川,多沙卤。”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亦载:沙州“州界辽阔,沙碛至多,咸卤、盐泽约余大半”。古代敦煌的这种地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西其他区域的情形,表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天然的盐池多产区。丰富的盐业资源,为历代民们开采食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汉唐时期河西食盐产地的分布

考古资料表明,河西走廊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时期(距今约5100—4000年),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和青铜文化,孕育了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先秦和秦汉之际,戎、羌、氐、大夏、居繇、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先后在这里活动。由于这些民族在河西的具体生活状况,史料阙如,我们已难以得知其采食食盐的信息。但可以肯定得是,这些曾经与中原华夏族交往频繁的民族,早已知晓食盐的重要性,食盐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可否认生活在这样一个天然盐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的居民就地取采食盐保证以其生活必需的可能性。

西汉以降,随着河西归入汉王朝的版图,西汉政府在河西设郡置县、移民实边、派驻军队、大兴屯垦,掀起了河西历史上大规模经营开发的高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丝路往来的频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盐,其需求量也就日益增大。如果仅仅依靠从外地转运供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无法完全满足的,而且成本也很大。因此,必须像粮食一样,立足于本地生产,才能保证河西军民的日常需要,确保河西地区的安全。而在两汉时期,根据相关资料,河西地区已有食盐生产的记载,其主要产地有:

(1)居延地区。居延位于黑河下游,其范围大体相当于今甘肃金塔县、内蒙古额济纳旗及其以北广大地区。历史上最大水域面积达800km2的黑河终端湖居延泽(又称居延海)地处其间,后因黑河改道而逐步淤塞为东、西居延海。这里水草丰美,曾是游牧民族天然的乐园,同时也是北方民族进入走廊的重要通道。河西归汉后,西汉置居延县(属张掖郡),东汉增置张掖居延属国等行政机构,构筑了较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派驻大量的军队屯垦戍守,成为古代河西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这一地区发掘的数以万计的汉简,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居延军民垦戍生活的情况。其中,《额济纳汉简》就有关于“居延盐”的记载,2000ES9SF4:21简文:

隧给廿石致官载居延盐廿石致吞远隧仓

据王子今先生对内蒙古湖盐的演化与气候环境变迁的考察,认为汉简中所见“居延盐”可能就是西居延海盐湖所产。此外,见于《居延汉简》及《居延新简》中还有许多关食盐的配给与消费的简文,如:10.39,28.13,136.44,139.31,141.2,154.10,214.4,254.24,254.25,257.26,257.26,268.9,392.1,203.14,E.P.T2:5A,E.P.T2:31,E.P.T6:88,E.P.T7:13,E.P.T31:9,E.P.T50:29,E.P.T51:323,E.P.T52:254,E.P.T52:672,E.P.T53:136等。这些简文虽没有明确说明是“居延盐”,我们也难以得知其究竟是从外地转动还是本地所产,但有的简文反映的食盐数量却相当大,如《居延新简》E.P.T50:29简文:

永始三年计余盐五千四百一石四斗三龠

如此多的食盐储备量,可以满足当时整个河西地区总人口一月所需。在当时的交通和运输条件下,不可能全部自来外地。因此,可以肯定这一时期居延地区有本地所产的食盐。

居延盐经过历代开发利用,虽本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但至隋唐时仍然是河西重要的盐业产地。《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盐池在(张掖)县北九百三十里,其盐洁白甘美,随月亏盈,周迴一百步。”唐时在居延地区设宁寇军,地属张掖县,从其地望推测,此盐池亦即汉代“居延盐”所出之地。

(2)武威地区。这一地区有关食盐生产的记载也比较早,《凉州异物志》云:“盐山二岳,三色为质,赤者为丹,黑者为漆,大小如意,镂之写物,作兽避恶,佩之为吉,是曰‘戎盐’,可以疗疾。”据考《凉州异物志》大约成书于汉晋之际,由此可知,在汉代凉州已生产‘戎盐’,由于其品质很好,除作为一般调味品外,还可以当做辟邪驱恶的饰品佩戴或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发掘于武威汉墓中的《武威医简》所记载的30多个医方中,就有用“戎盐”治疗眼疾的方法。如16简:

治目痛方:以春三月上旬治药。曾青四两,戎盐三两,皆冶合,以乳汁和,盛以铜器,以傅目,良。

此法一直为后世所继承,据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医家治眼及补下药多用青盐,疑此即戎盐。”并明确指出“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曹魏时期,凉州刺史徐邈,鉴于“河右少雨,常苦乏谷”,乃“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大大促进了河西盐业的发展。十六国时期,先后割据河西的五凉政权除西凉政权外,都建都于武威,凉州的制盐业曾一度成为这些政权重要的官府手工业部门,盐业生产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品质优良。北凉段龟龙《凉州记》载:凉州“有青盐池出盐,正方半寸,其形似石,甚甜美。庾信步陆逞碑文:其为郡也,惟取赤土封书,其为州也,惟以青盐换粟。”除满足生活供需外,还作为珍贵商品,流入中原甚至江左地区。如北魏太武帝就曾将其作为礼品,列入馈赠南朝刘宋政权的九盐之一,颇受世人青睐,“今戎盐虏中甚有,从凉州来,芮芮、河南使及北部胡客从敦煌来,亦得之,自是稀少尔。其形作块片,或如鸡鸭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不甚咸”。梁元帝萧绎亦曰:“有清盐池盐,正四方、广半寸,其形扶踈,似石。”至隋唐时,武威已形成武兴、眉黛两个较具规模的盐池,“并在县(姑臧)界,百姓咸取给焉”。

此外,位于今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以北包括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部分地区,秦汉时曾是水草丰美的绿洲。西汉在里设置武威县(属武威郡),石羊河终端湖休屠泽就在今民勤县以北青玉湖、白碱湖一带(今已干涸),汉武威县城之偏东北。历史时期这里的湖泊沼泽沉积有大量的盐类物质,亦是天然的采盐地,其“青玉”、“白碱”之称,无疑与盐、硝业有关。有研究者指出,内蒙古地区的盐湖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即已开采利用。但由于史料所限,我们还难以了解这一地区早期盐业生产的具体情况,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的考察。

(3)张掖地区。除前已提到的居延盐池外,有关食盐的史录也较多。南朝萧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云:“张掖有盐池,自然生盐,其盐多少,随月增减。”但具体地点未能明确。唐段公路《北户录》卷2又载:“郑公虔云:琴湖池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在张掖西北,隋开皇中常进焉(注:一曰十五日以前盐甘,月半以后苦也)。”此琴湖池在张掖西北,具体地点已难以考订,但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张掖县西北“其盐洁白甘美”的盐池即居延盐池恐非一地,因所产之盐品种明显不同。又《本草纲目》卷11“戎盐”本经下品注:“山丹卫即张掖地,有池产红盐,红色。”《甘州府志》亦载:“山丹一种红盐,色味俱佳,北部以诣立闇门易菽粟。其盐根色如丹,坚如石,以作器拟琥珀云。明指挥庄得岁采供御,后以境外奏罢之也。”明代山丹卫盐池所产红盐,色泽与琴湖池桃花盐相似,但山丹卫在张掖之东南,两者方位相去甚远,亦非同一盐池。但这些情况也说明,张掖地区盐池较多,品种各异,是河西重要的食盐产地。

(4)酒泉地区。本区是河西历史上最早开发的地区,食盐开采的历史也较久远。《汉书》卷69《赵充国传》记载赵充国阐述当时匈奴与居住在青海高原上的羌人之间的联系时说:“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坑,入穷水塞,南抵属国与先零相直。”有学者在考证这一线路时认为,此处“盐泽”并非人们一般所认为的罗布泊,而是位于今高台县盐池乡茫茫盐泽之地,至今这里仍是高台重要的盐硝矿区。西汉这一带隶属酒泉郡福禄县(酒泉郡治所),唐代因之。《元和郡县图志》所记“盐池在(福禄)县东北八十里,周迴百姓仰给焉”,实则就是此高台盐池,恰位于酒泉东北约五十公里。曹魏时徐邈“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主要是指这一地区,以便与羌人进行盐粮贸易。此地所产食盐仍属“戎盐”之属,《本草经集注》云:“戎盐,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及酒泉福禄城东南角。”

酒泉地区除福禄盐池出产池盐外,唐代位于肃州玉门县境的独登山还生产岩盐。《元和郡县图志》载:“独登山在县北十里,其山出盐,鲜白甘美,有异常盐,取充贡赋。”《太平寰宇记》卷152《陇右道》三“肃州”土产亦载:“独登山,岩石之间出石盐,其味尤美于海盐也。”这是古代河西境内唯一所见品质优良的岩盐矿。

(5)敦煌地区。古代敦煌地多沙卤盐泽,蕴藏着较丰富的盐业资源。这里所产食盐亦称“戎盐”,汉魏时期就已很出名。前引《本草纲目集注》云“今戎盐虏中甚有,从凉州来,芮芮、河南使及北部胡客从敦煌来,亦得之,自是稀少尔”。南朝刘宋段国《沙州记》亦载:“自大岭岭北乙佛界屈海,海西南三百里有盐,从阔半寸,形似石,味甚甜美,无忝河东也。”至唐代,敦煌的食盐产地进一步扩大,除《元和郡县图志》所记敦煌县“东四十七里,池中盐常自生,百姓仰给焉”这一处之外,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还记载了另外三所盐池水:东盐池水,“右在州东五十里,东西二百步,南北三里。其盐在水中自为块片,人就水里漉出曝干,并是颗盐,其味淡于河东盐,东印形相似。”西盐池水,“右俗号沙泉盐,在州北一百一十七里,总有四陂,每陂二亩已下,时人于水中漉出,大者有马牙,其味极美,其色如雪,取者既众,用之无穷。”北盐池水,“右在州西北四五里,东西九里,南北四里。其盐不如西池,与州东盐昧同。”此处所记东盐池,从其方位及特点看,其实就是《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县东四十七里之盐池;西盐池,P.2691《沙州城土境》作“州西一百七十里”。S.788《沙州图经》作“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三处所记方位距离稍异,但其他内容大体相同,疑P.2005“北”前漏一“西”字,P.2691“一百七十里”乃“一百一十七里”之误,实则是指同一处盐池。由此可知,唐代敦煌地区大致有三所盐池,且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盐业生产在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汉唐河西的盐业生产与管理

从前述汉唐时期有关河西盐业的资料看,河西食盐产地分布较广,遍及东西南北各主要地区;盐业资源主要以池盐为主,兼有少量的岩盐;食盐品种较多,品质好,有青盐、桃花盐、红盐、白盐等名目,其中还不乏珍品,除作为一般调味品,还用以疗疾等。从盐业生产过程及特点看,主要以天然采掘为主,即在自然形成的盐泽卤水中靠人力“漉出曝干”即可。这主要是因为河西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大多数盐池都是“不劳煮泼,成之自然”。如张掖盐池即是“自然生盐”,敦煌的几个盐池也是“盐在池中常生”、“盐在水中自为块片”,生产简便易行。但因这种生产方式完全依赖于自然,“其盐多少,随月增减”,产量往往不很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盐业生产的收入。不过,在隋唐时期,河西有些地方已开始采取了人工畦种法,即通过将盐池水引入人工开挖的畦渠之中晾晒制盐。这种方法自先秦时便已出现,至隋唐五代,畦种制盐法已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池盐生产的最主要手段。如武威青盐池生产就是“人耕池旁地,取池水沃种之,去勿回视,即生此盐”。此外敦煌的西盐池“总有四陂,每陂二亩已下,时人于水中漉出”,可能也是修陂引卤水制盐的。但是,这种方法同天然采盐相比,虽能在一定程度扩大生产的规模,然同样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带有极强的季节性特征,故种盐时间多选择在每年的春秋之间,“每岁三月一日垦畦,四月始种,八月乃罢。”盐产量依然有限。

河西地区盐业资源虽然比较丰富,各地均有盐池。但是与其他产盐区相比,由于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经开发利用的盐池大多处在邻近州郡邑落之地,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而且规模不大,最大者不过“东西九里,南北四里”,小者仅“周迴一百步”。加之生产受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产量有限,多仅限于“周迴百姓取焉”,满足当地百姓基本的日常生活所需。与此同时,由于食盐属于国家专营,河西的盐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带有战时供给的特征。

众所周知,由于河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特定关系,历史上既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孔道,丝绸之路的要冲,又是屏蔽关陇的门户和中原王朝强盛之时向西发展的重要根据地,向有中原王朝“右臂”之称,实“天下要冲,国家藩卫”,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西汉以来,历代中原王朝都十分重视对河西的经营与巩固,曾派驻大量的军队屯垦防御,甚至于“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其目的就是要抵御西北游牧民族的寇拢,确保河陇腹心地区的安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控制和经略西域。两汉如此,隋唐亦然。但是,大量军队的粮草及物资供应问题,往往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因此,就地解决军队和战争所需,就成了历代王朝一贯的经营方略。可以想见,在这一过程中,河西的盐业生产同粮食生产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满足国家军事的需要。即使在分裂时期,如西汉末窦融、十六国五凉、隋末唐初李轨以及唐末归义军等政权割据时期,河西孤悬塞外,斗绝于羌胡之中,但这些割据政权和势力所以能在战乱频仍的形势中称霸一方,保境自立,除与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军事、民族形势相关联外,河西丰富的经济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盐业生产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正是由于如此,作为边疆地区的河西,政府对盐业的生产和经营控制十分严格。生产的食盐除少量被用作药物流入市场外,我们很少看到有一定数量的食盐贸易。如前述居延汉简中,虽有许多有关食盐消费的记载,而且有的数量还相当大,但从其内容看,凡食盐支出及消费都要进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实行定量配给制。如:

言之移亖月尽六月盐出入簿(E.P.T7:13)

三年调盐九十石(E.P.T31:9)

坐劳边使者过郡饮适盐卌石输官(E.P.T51:323)

十二月食盐皆毕已敢言之(E.P.T52:254)

隧取盐不还仁有(E.P.T52:672)

五升 官卒十一人盐三斗三升 王武威卒

十二 十六卒候禹二 廿四卒实八卒 马(E.P.T53:136)

在居延汉简中,也不乏市场交易、商品买卖的简文,其中大部分有商品的价格,如粮食类、肉类、蔬菜类、茭草类、丝绸布帛类、衣服类、牲畜类、车、乃至土地、房产、奴婢等,但有关食盐价格和买卖的记录却很少,这固然是汉政府实行专营的结果,同时也是河西作为边地,其重要物资和特殊资源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的表现。曹魏时期,凉州刺史徐邈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这也不过是在特殊情况下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策,而且须上报朝廷批准,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严禁民间私自交易。隋唐时期,丝路贸易更加兴盛,河西各主要城市都是胡商客贩云集之地和重要的贸易中心,但仍鲜见食盐行销贸易的记载,敦煌文书中这方面的信息亦很有限。仅P.2049Va《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正月沙洲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中记有“麦五斗,盐团换面入”,同卷又记载:“面全胜,垒盐团街墙日贴夜饭用”。高启安先生认为,文书中的“盐团”应即经营盐业的“团行”。因这个卷子是寺院的账簿,因此从资料分析,寺院可能经营食盐的生意。在唐代,寺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许多寺院“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阛阓,驱策田产,耕织为生,估贩成业。”敦煌寺院经营盐业也是可能的。不过,从文书记载看,这种经营仅仅是这种特殊阶层迫于自身生存的需要,限于在本地进行的一种生活品的交易而已,很少带有商业买卖的性质。从整体上而言,政府对盐业的经营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的。

总之,汉唐时期,河西盐业资源丰富,但产量有限。盐业生产除满足当地百姓基本生活需求外,主要为国家所严格控制和调用,难以存在大规模民间盐业的营销和交易,这也是河西作为边陲之地,其经济活动受各种政治、军事因素影响的又一突出反映。

(原名《汉唐时期河西盐业初探》,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横扫乱世

    横扫乱世

    天下乱,将星现,一片赤胆平乱世,手中长抢定江山,体验不一样的春秋乱世
  • 血腥的盛唐3:武则天夺权

    血腥的盛唐3:武则天夺权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不一样的商朝历史

    不一样的商朝历史

    他是历史书上的暴君,在这里却不是。这里是与历史书上描写的完全不同的“景色”。更不同的是什么呢?看了你就知道了……
  • 九洲风雷

    九洲风雷

    依稀恶梦百年前,虎门销烟;西洋红毛鬼子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闭关自锁清朝国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马关条约》被迫签。割地赔款,辱国丧权。台湾我宝岛,日倭早垂涎。趁势大侵犯,烧杀掳掠奸。中华自古多壮士,岂容日寇遂贪愿?同仇敌忾,智勇歼敌;共赴国难,何惜身捐?悲夫哉!“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铁蹄之下,此恨绵绵!先烈九泉盼统一,炎黄子孙要团圆。
  • 三国曹昂传

    三国曹昂传

    穿越成曹昂不是新闻,穿越成小时候的曹昂却是新闻。这时老爹曹操还在尽职尽责做着济南相,生母早死的曹昂还没有被丁氏收养,妾侍之子的身份让他备受欺凌,而野心勃勃的族兄们也正在一旁虎视眈眈。在这混乱的汉末,谁能够力挽狂澜、只手遮天?!尽在《三国曹昂传》!
热门推荐
  • 冒险战记

    冒险战记

    千年前,恶魔横空出世,意图占领冒险大陆,六英雄与之大战,付出生命代价,却只是封印了恶魔。千年后,恶魔即将破印,谁来守护这片冒险大陆?恶魔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在这片斗气,魔法,战技、魔兽汇聚的大陆上,看少年如何以瘦弱的身躯,守护心中至爱!
  • 寒冰天降

    寒冰天降

    废材之人,元素再造,天地之间,再无敌手转阴阳,逆乾坤,天地本无神,混沌帝王心且看风雪中走出的少年,如何成就一代帝皇.(作者并非专职作家,练笔之作,更新一月3-4更)
  • 少年们无尽的夜

    少年们无尽的夜

    少年们用友情筑起了一座岁月的城,每个转角有回忆每个路口有故事,一帧一帧,根深蒂固,永不磨灭。然而有一天,曾经的亲密无间有了隔阂,他们渐行渐远,最终前行的道路上只留下单薄的身影。少年心中的嫉妒如同罪恶沼地中盛放的红莲,肆意地生长蔓延。
  • 皇妃简洛瑶

    皇妃简洛瑶

    简洛瑶,21世纪的,17岁绝美少女,一次突如其来,无法预知的穿越,使她孤单一人来到了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的古代时空。当众人对她一见倾心,她该如何选择?当所有的一切再回到原来的轨道,她该何去何从?
  • 日晷书

    日晷书

    他是皇帝,她是地位卑贱的药人。他本与她仅有的交集就是用她的身体为容器试验蛊术。大沼之中,他决意收她为徒,然她不以为意。她由卑贱的药人一跃成为皇太女,直面前方一片荆棘。他其实不爱她,直到她用自体的药血救他一命。千钧一发,他亲征前往边陲,她仓促摄政,他以天下相抵,换她一人周全。魔影陡现,他被邻国皇帝掳走相挟,她在他的意料之中登基称帝朝堂之上,她被利剑直指咽喉逼命交出传国的玉玺,她一笑,凤眸微眯,将手中的玉玺握得更紧。只因他说过一句话“药人是南越的珍宝,但你是我一个人的珍宝。”
  • 地下世界与全职勇士

    地下世界与全职勇士

    这,是各大神族、神群之间的竞争。地下世界‘亚雷克桑达尔’是一处被万千神灵全力探索的大秘境。而意外穿越,并获得一枚主机齿轮,可将《地下城与勇士》相关游戏数据进行实体化的王跃,在毁灭了某个文明之后,成为了一名被大宇宙意志认可的新晋神灵。而他,降临万千世界,搜刮无数资源,携手故乡地球的同胞,必将走上诸神之巅。PS:本文直播+无限流+原创异界,不喜勿入,谨慎入坑!
  • 黎明之暗

    黎明之暗

    帝国历一百九十九年,病入膏肓的约翰三世国王和他的王国迎来一场政变,维拉·甘的父亲作为失败的一方开始流亡,而胜利下的篡权者收获的却是比王座更大的危机,蠢蠢欲动的各方势力在高塔大陆粉墨登场,洪流下的少年甘如何在这云波诡谲的乱世中艰难求存,又如何战胜比刀剑更狠毒的人心。
  • 护花龙神在校园

    护花龙神在校园

    高二学生巴伟,万年吊车尾,决定靠脸和身体吃饭时收到一包裹,打开竟是一妹子,最牛逼的是还能变身神龙龙妹妹哭道:“龙族大乱恶龙降世,附身美女校花,御龙神巴伟大人必须挺身而出,用爱和身体解救她们!”召唤神龙不需要龙珠,只需要她心甘情愿脱去衣服巴伟沉思良久,笑道:“哼,朕已看到结局!Loveshowtime,let'sgo!”每周日开启撸力加更,为什么?因为周日【书友群:459784642】
  • 我和尸体有个约会

    我和尸体有个约会

    为了霸占属于我的遗产,婶婶把我带到了一座鬼屋里。迎接我的是一场恐怖的婚礼!婚礼中的红被子是用血染红的,新娘就是我,新郎竟然是一颗头!有谁能承受得了夜夜睡在一具尸体身旁的,不要啊,就算那颗头长得很帅,就算他很有钱,但是我还是会恐怖得尖叫。但是婶婶的心机,同学的嘲笑,让我选择留在他的身旁。那么就约法三章吧。任千沧说:“商商,你跟我住一起要约法三章。”可是这些约法却融合在了任家那口井里的藏着的尸体的阴谋。有一天,我和任千沧用一根头发,钓起来井里的千年女尸······
  • 奇侠釜山抗倭记

    奇侠釜山抗倭记

    本书是《善哉,千山》的第九部,书中以大量篇幅妙趣横生地描述了明朝嘉靖年间,三个身怀绝技出自中华千山的结义兄妹,为了追杀土匪头目来到朝鲜釜山,会同当地各派力量,与倭寇展开了殊死较量,最终歼灭了倭寇,收复了失地,消除了朝鲜的内忧外患,为友邦赢得了空前的安定与统一。全书悬念跌宕,巧遇不断,各种宝物和装备层出不穷,机关、暗道及密室更是纷至沓来,使人眼花缭乱,耳目一新,从而尽享探索与发现带给人类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