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91000000013

第13章 祖籍广陵士族后,文武双全初振羽

举目四顾,鄞地历史医林,内外妇儿等各类科目齐全,针灸术盛兴。

针灸由“针”和“灸”所构成。针的前身为砭,石质的,称为砭石或砭针。是人在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本能地按摩、捶拍以及用尖锐的石器刺激疼痛或不适部位,使症状减轻或消失的行为中产生的,并逐渐发展成为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今的不锈钢针、电针、磁针、水针等等。灸的起源与针相似,是远古先民用热、火治病方法的延伸与发展……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氏是传说中的针灸治病的发明人。

针灸治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脏腑阴阳经络学说。《黄帝内经》不仅记载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完整的经络系统,还记载有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与禁忌症等,尤其是其中的《灵枢》,被后世称为《针经》。

此后,战国扁鹊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全面论述脏腑经络学说,针对所确定的349个穴位的位置、主治、操作和常见病治疗进行了介绍。唐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宋王惟一编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腧穴354个,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并铸造了铜人两具,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元滑寿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著《十四经发挥》。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清朝的统治者却认为,针刺与火灸“有伤皇帝身体”“有伤大雅”,士大夫也群起附和——“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于道光二年(1822)下令永远停止在太医院中施行针灸疗法。

然而,针灸毕竟是中医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价廉、方便、有效的特点,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兴盛至今。

在鄞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先后出现过奉真、滑寿、高武、董允明、李梦周等针灸名家。他们曾以独树一帜的理论、精湛绝伦的技艺惠及历史上的鄞人,对国内外针灸界产生深远影响。

在中华大地上力挽狂澜,使针灸又得盛于元代的是滑寿,而可以与滑寿相提并论,同样久享盛誉的是高武。他在《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明代医学》《医学家传记》中与李时珍齐名,但不同于滑寿的是,滑寿既属于鄞地,还属于许昌襄城、江苏仪真、余姚马渚……高武是土生土长的鄞人。

高武,字梅孤,明正德、嘉靖时在世,鄞县城区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

经考,五代(907~960)与北宋(960~11270)相交之际,唐宰相高智周后裔高赞襄自广陵(今江苏扬州)迁居鄞县城内,是为鄞地高姓之始。宋建炎年间(1127~1130),高思继南渡迁居鄞地高钱;南宋初,又有高氏由汴徙鄞……高武家谱归属至今无确考。已知高赞襄居鄞后,以手艺传家致富。致富后,其后裔渐由手艺转行、业儒、入仕,并顺理成章地与门当户对的鄞地富家和“四明士族”联姻,成为鄞地史氏、袁氏、楼氏、汪氏等重要的新兴士人家族队伍中的一员。鄞县高氏,从第四代开始就有人入太学,第五代起科场表现杰出。南宋时,鄞县高氏接连有好几代参与取士与养士工作,即现今所说的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对南宋朝廷教育考试制度、政策的订定产生过一定影响。也就是从第五代起,鄞县高氏几乎代有著述,或诗或文。高武起,又在医界显名,其后如高志斋、高斗魁等均为一代名医,史、志有传。

高武从小好学。尚未入学,就能鹦鹉学舌似的跟随着年长的,摇头晃脑地背诵“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入学一年后,背诵《神童诗》自然不用说,还能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赵钱孙李,周吴陈王”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且能简明扼要地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百千”说出一个大概的意思来。在同龄儿童尚在识字、句读中徘徊之时,高武已经开始预习《性理字训》《孝经》等书了。塾师、同学、街坊邻居与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不说高武聪明,出类拔萃,将来能出人头地的。然而高武的爷爷却不以为然。

高武的爷爷说,高家的祖上似高武这般聪明的小儿数不胜数,并非个个都能出人头地。凡出人头地的,光聪明还不行,还须佐以天时、地利与人和。譬如祖上有一位叫高闶的,那才真的叫出类拔萃。太学考试时,他以“天下事当令天下人议之”为题作文,被时人认为是富有之说因此未入太学就以才学扬名。入太学不久,又在几千名太学生中鹤立鸡群,成为当时达官贵人争相嫁女的对象。绍兴元年(1131)赐进士第,三年后经当朝宰相赵鼎的推荐入仕,先后任权礼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国子司业、礼部侍郎等职,获三品官服,成为当朝名副其实的师儒(古代的教官或学官)之首。

“一介平民之后,由当朝宰相作为推荐人,一入仕便为京官,数次让皇帝点头‘听话’,古来能有几人?”高武的爷爷扳着手指头说:“高闶的兄弟高世安、高訚、高开、高闳也先后中举……又譬如,博学才高的白袍先生高元之,从学弟子数百人,大都登第,所作《变骚》九篇,宋儒皆莫能及……与这些祖上相比较,高武还相差很远哩!何况,高武年幼,尚不知今后造化如何。”

可见,高武的爷爷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理性之人。

为了让高武出人头地,高武的爷爷亲自出马遴选了一个塾师。那塾师来自河南开封府,也姓高,说话一板一眼,做事有条不紊,受聘于私塾犹如执掌社学,每天按时上下课,雷打不动。执教一年,高塾师觉得高武的启蒙教学已经完成,于是就量身裁衣,为高武开列了一份《进学规程》。

“我认为,以高少爷之才智,可以正式开课了……”面对着坐在对面的高武的父亲与祖父,高塾师侃侃而谈。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再读《论语》以立其根本,然后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在熟读理解“四书”的基础上,学习《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和《周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循序渐进,步步深化。同时以习字的形式抄书,从摹写名家字帖开始,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从而达到运笔自如之目的……上午与午后上课,晨起、睡前自习。读“四书”,每四天为一周期,其中一天习字演文;读“五经”每五天为一周期,其中两天复习或习字演文、以听写的形式考字……总体计算一下,大概需要五六年的时间。详细讲解之后,高塾师问:“老东家、小东家,你们看看,是否还需要增减一些什么?”

高武的爸爸从高塾师手里接过《进学规程》,看也没有看,就交到了高武的爷爷手中。

高武的爷爷拿着高塾师编写的《进学规程》,仔细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一下一下地扳着手指头计算,然后,闭上眼睛寻思了一阵子,非常客气地询问。“请问高先生,武儿十四五岁之后,还需不需要读书学习呢?”

“是的。”高塾师胸有成竹。“我也有打算。只是未曾写入《规程》。”

“请先生谈来听听。”

“十四五岁之后,主要是温故而知新,熟读理解,掌握精髓为主,同时教授律历、礼乐、兵刑、天文、地理、术数、艺术、谱录、医学、军事、宗教……在此基础上,再花几年时间,专题演文,作科举文章,为参加科举考试作全面准备。”

“为什么不将这些也写入呢?”高武的爷爷满腹狐疑。“是不是先生另有高就?”

“那倒不是。”

“那么,是不是我的孙儿不才,有失先生之望,或者是我的小儿、儿媳有怠慢先生之处?”

“五六年时间不算短了,”见高武的爷爷似乎有曲解,高塾师连忙解释。“因为武儿聪慧,我也喜欢他,所以我就一厢情愿地定下了这五六年的时间表。如果,按时下不成文的规矩,第一年之后的续聘,聘书是一年一订的,至多三年一订,而我,已经是自作主张了……”

“这就是你的不是了。”高武的爷爷干脆打断高塾师的话,埋怨起来。“你还记得吧?一年前的那一天,我说得很清楚:‘从今天起,我把孙儿交给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只能委屈你,成了我的子侄辈。但是,一笔写不出两个高,你我原本就是一家人,你不可以称我为东家,可以称之为叔,称我的内人为婶,可以直呼我的儿女之名’……是不是我,或者是你的婶……”

“阿叔好,阿婶也好,”高塾师连忙打断高武爷爷的话,并改变称呼。“兄弟们也都将我当作一家人看待,这我知道。我也非常愿意教武儿,但做人需要懂规矩,做事需要立规矩……”

“那么,就按照规矩做:我把孙子交给你,你将侄儿接过去——就是那天你我之间立下的规矩。”说着,高武的爷爷站起来,把《进学规程》交还给高塾师。“这是你与武儿之间的规矩,由你定;我与你是‘叔侄俩的规矩’,是在那天说话时定下了的。说话算数,一言九鼎!”

话虽这么说了,但人生有时真的好像四季气候变化,说变不一定变,说不变立马就变了。而且,也真如高武的爷爷所说的那样,人想有出息,光聪明还不行,还须佐以天时、地利与人和。就在高塾师按照自己编写的《进学规程》,扶持着高武向科举之路迈开第一步的时刻,一件小事,居然让高塾师的《进学规程》几乎泡汤,高武的人生轨迹差点也因此改变。

那天是高武的7岁生日,不用上课。吃过早饭,征得爷爷的同意,高武就在高塾师的携带之下出门游玩去了。师生俩如同父子,一路嘻嘻哈哈,先玩天封塔,再游城隍庙。游罢城隍庙,途经迎凤巷去鼓楼。谁知,刚出一个巷口,一位少年骑着一匹白马从右侧飞驰而来,高塾师忙拉过高武避让于路的右侧。人自然不惊,马却兀自大惊,只屁股一颠就将马上之人掀下了地。随之,又有四位同样打扮骑着白马的少年从身旁飞驰而过,留下一阵大笑声。被马颠下的少年顿时恼羞成怒,挥手就给了高塾师一马鞭,旋即又飞身上马追赶而去。那一马鞭够狠的,要不是高塾师本能地双手抱住了头,那脸上肯定暴出来一道血痕。

“先生,痛不痛?”吓坏了的高武,仰望着高塾师轻轻地问。

“不痛。”高塾师若无其事,微笑着将挨打之手臂伸向高武。“你看,没什么,不要告诉家里的人好不好?”

“原来,这一鞭子看似凶狠,其实只是吓人。”高武这么想。于是,师生俩依然嘻嘻哈哈,尽情地游玩。

事有凑巧,就在师徒俩从月湖返回途中,几乎在原处又遇到了那五匹白马。高武眼尖,一眼就认出来了。

“先生,您看,走在最前面的就是那位老鼠眼……”高武告诉高塾师。

“不要怕,我们走我们的,他们走他们的。”高塾师一边说,一边将高武拉到自己身子的右侧。

不知是因为马惊输了赛马,还是惊马失了他的威风,“老鼠眼”一见师徒俩就下了马,高举马鞭赶过来,劈头盖脸一阵抽打。

高塾师一手护住自己的脸面与双眼,一手掩护住高武,只是躲避,一声不吭。

“算了吧。”其余的四位也都下了马,把马拴住,过来相劝。

“不行,叫他赔礼道歉!”“老鼠眼”蛮横得很,抽打了这么一阵子,居然还不解恨,还恶狠狠地伸出右手去拉高武。“还有这小子……”

神奇的事情就这么出现了。“老鼠眼”去拉高武的右手经高塾师的左手轻轻一拨,身子像陀螺一样,转了几个圈子,一跤跌坐在地上。

“哈哈,这是怎么回事?”其余四位一齐笑起来。

“老鼠眼”也觉得奇怪,好端端的,怎么跌倒了呢?他从地上爬起来,拍拍屁股,又赶向前去,对准高塾师的屁股飞起一脚。那高塾师好像身后有眼,略一侧身,又用左手轻轻一拨,那小子又是陀螺般转圈,跌了一跤。

“不好,”“老鼠眼”叫起来,“这人有武功!”

“自己有武功,还说人家有武功,宁波城内几人会武功,你还不认识?”其余的四位自认为看得真切,忍不住又笑起来。“明明是自己跌倒的,还说人家有武功,哈哈……”

“你们不信?”“老鼠眼”急了。“不管谁上来,如果一对一能赢了他,我就白马相送!”

“好吧,我来!”闻声,其中一个“麻脸”的,一下就甩去外衣,舒展了几下手脚,直奔高塾师,铺天盖地挥拳……

高塾师拉着高武,左一下,右一下地抵挡着,一步步后退至一堵高墙前,将高武隐蔽于身后,然后向前一步,挺胸挡拳。这一挡,竟然使那“麻脸”噔噔噔倒退数步,一跤跌坐在地上。

“哈哈,‘湖西五虎’……”这时候,围观的已不下几十人,有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上,大家一齐上!”

“麻脸”一喝令,其余“三虎”也都甩去外衣,迎面包抄过去。那高塾师,不慌不忙腾挪,一前一后抵挡,看准破绽,手脚并用,左右开弓,过了一会儿,就将“湖西五虎”先后打翻在地。

“拼了吧——”又是“麻脸”喝令,“湖西五虎”重新抖擞精神,摆起阵势,又一次迎面包抄……

“爷爷!”高武突然发现爷爷与爸爸也站在路旁看热闹,就不顾一切地大叫着扑过去。

因为,吃中饭时间到了,高武他们还没有回来,高武的爷爷、爸爸觉得蹊跷,就一起寻了过来,刚好看见“老鼠眼”右一鞭子、左一鞭子地抽打高塾师……让他们看了个究竟。因为,高武的爷爷早就觉得高塾师可能是武林高手,所以一直静观于路旁。果然!

一见高武的爷爷,“湖西五虎”也怔了一下,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大叔”。

……

半月过去,宁波武林耆老全都来到了高武的家。说是为了提高四明武馆的威望,邀请高塾师出任武术总教头。

高塾师沉默不语。

高武的爸爸连忙吩咐高武:“快,去请爷爷过来!”

高武的爷爷也是宁波武林的耆老,自然一拍即合。他说,“我非常赞同高先生去四明武馆……具体事宜得听高先生的。”

“我叔答应了,我自然答应。”高塾师一板一眼地说:“具体事宜,三天后相告。”

“叔,你看这样好不好?”待那些耆老离开高家,高塾师又一次向高武的爷爷与爸爸征求意见。“我每天早晚各去一次,指点一下……”

“他们可能不答应。”

“不听他们的。”

“他们还可能要挂你的牌子。”

“更不听他们的!”高塾师快人快语。“一定要挂我的牌子,我就不去,他们能奈我何?”

高武的爷爷点点头。

“至于武儿,我一定按规矩办。不过,《进学规程》的日程得改动一下。”高塾师坦诚解释。“因为,原先谁都不知道……如今,谁都知晓了……作为我的学生,不能不懂武功……”

“这是你与武儿之间的规矩……”高武的爷爷觉得自己没有看走眼,还是这么一句话。不过,补充了一句:“我得告诉你,高武之所以取名为武,寓意也就在于此。”

也就是爷爷补充的这一句话,使得高武除了按《进学规程》学习《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和《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周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之外,还在高塾师的指导下站桩、踢腿、压腿、跳跃、冲拳、打沙袋,锻炼手型、手法、步型和腿法,提高头部、耳目、四肢、腰背部和裆部的力度、速度、灵敏度、柔韧度……

练武难免有磕碰伤痛,高塾师就告之以人体经脉穴位的所在和功能,以及自我治疗与预防的办法。旧时,习武之人多懂疗伤,又加上宋代之后医学常与儒学相贯通,因而那些年代的儒士,大多通医理。高武的医学、医术起源于此。

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10余年过去,高武以文武全才名闻鄞地。

高武除了精通四书五经之外,还知晓乐律的起源,五音十二律的内容、生克、分类和历代变更,金、石、丝、竹、匏、土、革和木“八音”所代表的八大类乐器,笛、唢呐、箫、胡琴、三弦、琵琶等的吹拉弹唱,其后著有《律吕辨》一书,流传于世。

高武还通晓《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兵法书,要不是其后卸甲从医,说不定也能撰写出一本兵书来。

高武更谙熟太阳出没、月亮盈亏、行星冲合、流星闪逝、彗星隐现、新星生发的奥秘,能从星体的数量、颜色、排位、动态、明暗度、掩盖物等的变化联系到自然界及其人类社会,预测将要发生或已发生事件的发展与转归,譬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月蒙羞,人间灾异”等。

高武的武功,除了基本功扎实之外,十八般武艺都会,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这弓,是射箭或打弹的兵器,其实大多指射箭,在明代列十八般武艺之首。不管是步射,还是骑射,都是高武拿手的,后经沙场实战考验,更有深刻体会。戎马余暇,高武撰写有《射学指南》一书,对弓考、箭考、弦和执弓、搭矢、钩弦、身法、足法、手法、眼法、马射法等等,作了生发与论述。

这白打,也就是赤手空拳的武艺,鄞人称之为打拳或拳术。中国的白打五花八门,在高武生活的年代既有南拳北腿之区别,也有少林、武当、峨眉、崆峒等派别,各种拳种套路有几百种之多。理论上高武都懂,实践演习几十种也不在话下,其中最拿手的就是少林派的长拳、罗汉拳、金刚拳、十路弹腿、八步连环腿等等。

长大后的高武,还非常喜爱看书。《文心雕龙》《容斋随笔》《黄帝内经》《难经》《明堂经》《乐府杂录》《乐府诗集》《棋经》等等都是他阅读的书。尤其是《三国演义》,看了一遍又一遍。

一天,高武又一次翻开了《三国演义》,刚巧有朋友来访,忍不住问:“在《三国演义》里,你究竟看到了什么?”

“关云长单刀赴会之豪气,赵子龙单骑救主之勇气,黑周仓忠心不二之义气,诸葛亮神出鬼没之才气……”高武扳着手指头,如数家珍,说到精彩处,居然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炫耀如三光。预知天地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

明嘉靖(1522~1566)初,高武以武举科试一等进入乡试。

那年月,武举考试分别为科试、乡试、会试与殿试。科试一般在府城(或直属于行省的州县治所)设考场,通常取其中一、二等的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别在北京(时称京师或北直隶)、南京(时称南直隶)和各行省(时称承宣布政使司)所在地设考场,考期一般在9月,考中的称“武举人”。会试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在乡试后次年的三月举行,考场设在京师,应试者为各地的武举人,考中的称“武进士”。会试考中以后,再参加殿试(也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第一名为“武状元”,也三年一次。

乡试分为三场。每一场的考试科目、间隔时间大体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高武应试的那一次——

第一场,考马上箭,即骑马射箭。箭靶设置于应试者侧面35步(5尺为1步,约等于60米)之外,应试者驰马开弓,放箭9支,若有4箭中靶即为合格,有资格进入下一场。

这一天,高武不慌不忙地出场,从容不迫上马。上马后,左手执弓,右手拉缰,信马由缰。走不几步,有人过来牵马下道口,在场地上转一个圈子后放手,马即循道跑去。这时,高武俯贴马鞍,执弓、搭矢、钩弦,瞄准靶心“嗖”地放了一箭,中了!马继续循道跑去……第一场,高武9箭连中,无一脱靶。

第二场,是在两天之后,考步下箭,即不骑马射箭。应试者距靶80步,开弓放箭9支,只要有一箭中靶即为合格,获第三场考试资格。

那一天,高武第一个上场。一上场,就在指定地点站定,先伸手拉了拉空弦,试试弓的强度,然后站立等候。一声令下,只见高武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挽弓搭箭,前手如托泰山,后手若抱婴儿,轻轻地一拉,就将那把铁胎弓拉得圆如满月。真如一些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嗖”的一声,众人的目光也都跟随那支箭飞向远方……中了!随着一声喊叫,高武又去箭袋里抽出第二支箭……第二场,高武9箭6中,命中率第一。

第三场,间隔了三天后举行,试策、论各一题。策题为《将之道与兵法》,出自《六韬》《孙子》等兵书,论题只是默写《论语》中的一段。

也许,真的是“武人多不能文”,这次武举乡试的应试者,大多数过不了这一场。然而高武,早是成竹在胸:将者智、勇、信、仁、忠也,不应智而心怯、勇而轻死、仁而不忍、懦而任人、刚而自用、急而心速、贪而好利……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同现今的高考猜中了作文题一样,高武好不轻松。

这一场,高武又名列前茅。

鄞县考生高武,字梅孤,马上箭九箭九中,步下箭九箭六中,策题一挥而就,论题一字不差……这一切主持这次武举乡试的巡按、御史都记在心里。

有这么一个鄞人,名字叫高武……参加这次武举乡试的,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烙印。

同类推荐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8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 艾森豪威尔传

    艾森豪威尔传

    本书共分十章,包括:德国人的后裔、壮志难酬、战争中的新星、向意大利进军、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向德国本士进军等。艾森豪威尔毕业于将星云集的西点军校。作为战功卓著的军人,他创立了美国陆军第一所战车训练营,指挥过北非登陆战、西西里登陆战、代号“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战,以及解放巴黎、攻占德国等战争;作为政治家,他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即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达到一面以武力威胁为手段,一面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反共作幌子,排挤英、法等国势力,以实现独占中东的图谋。但随着国务卿杜勒斯的逝世,艾森豪威尔主义最终失效。
  • 热土群英

    热土群英

    本书入编100个人物(含英雄模范群体),主要包括2001至2010年期间中共十六、十七大代表;获省以上表彰的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获省以上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人;受省以上表彰的英雄群体、先进组织;在全市社会各界、各系统、各行业中成绩显著,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在省内外知名度高,对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士等。
  • 景电之父:李培福

    景电之父:李培福

    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再现了“李培福”这一历史人物,以传神的描写,塑造了“李老汉”这一文学典型。
  • 瞿秋白传

    瞿秋白传

    想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却因为多余的话一度被误为多余的人。五四风云人物书系《瞿秋白传》,36年悲剧人生说历史误会,从容就义是书生,74载烟云过尽见个人性情,细节还原真秋白。
热门推荐
  • 我因你而来

    我因你而来

    她在现代是一位淡然的遗世佳人,不惹人眼,不太出众,容颜也只是清秀,无故被杀穿越后才发现她呆了二十多年的世界不过只是围绕女主升级的小说而已,就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暗恋她的人是男主,成为了不可超越的白月光,被一位暗恋女主的人炮灰了。所幸魂穿异世,让一切重来。简介无能,还是用看吧╮(╯▽╰)╭
  • 天球幻世传

    天球幻世传

    天球是一个美丽又奇幻的星球,它位于金河系中,围绕一个蓝色的太阳旋转,地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大小,九天之上有一道厚厚的能量防护层名叫天界。
  • 忆夏你我的青春

    忆夏你我的青春

    总有那么一群人会陪着你,从校园走向社会,其中包括那个你爱的.爱你的.
  • 守护之迷雾

    守护之迷雾

    为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不认得我了?璃茉…凪彦……唯世……我不是鲤音啊!我才是亚梦!我是……亚梦………请不要…被迷雾蒙蔽了双眼……——日奈森
  • 五分钟轻松变身学习达人

    五分钟轻松变身学习达人

    本书精选了大量说理生动、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道理能帮助小读者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聪明的、思维敏捷的孩子。每天五分钟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提倡一种短平快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短暂的阅读中学会方法,懂得道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养。
  • 穿越到游戏的魔王

    穿越到游戏的魔王

    统治魔界的暴君魔王,意外穿越到犹如游戏一般的都市世界。在这里有和游戏里面一样的异能,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异能。且看魔王如何在异世争霸,重回魔界,登临巅峰。
  • 南冠欲从楚

    南冠欲从楚

    好不容易,她让他住进自己的心里,正以为生活就会像这样平淡幸福下去,却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骗局,原来,原来,原来,这么长时间,陷入爱情的只有她,只有一个傻傻的她,在这场游戏中,她又该何去何从?纠结,心痛,别扭,他和她之间……
  • tfboys之我爱你一生一世

    tfboys之我爱你一生一世

    她为了他,不再淡漠。只因一人介入,所有的一切颠倒黑白。她为了他,不再犹豫,只因一人挑拨离间,所有的一切(她爱的人)离她而去,她为了他,不再胆小,只因一人陷害,她伤心欲绝。“王俊凯,我恨你”“易烊千玺,我恨你”“王源,我恨你”只因介入的三人,曾经的信任不负存在,她们是接受另外三男的交往,还是和他们和好如初?曾经的同床共枕到现在的一抹冷笑,他们能否实现在花海中对她们的承诺?
  • 红墙见证录(二)

    红墙见证录(二)

    本书是一本中国现代史的史料。这是一幅共和国历史长卷。打开长卷,共和国历史上每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的历史细节,都会深深吸引你的目光。
  • 重生之命途

    重生之命途

    重生之后便能翻云覆雨?笑话弱者自然还是弱者,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