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91000000031

第31章 村野崛起儿科专家,医名传扬甬江两岸

儿科,历史上称为少小、小方脉、幼科等。医者认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有困难;小儿不能言语,有言语也难以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可以使病情复杂化。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为唐末宋初的《颅囟经》,主要是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诊治。

历史上,鄞地境内的儿科疾病,除了麻疹、天花、惊风、疳积“麻痘惊疳”四大证之外,常见的还有疮、伤风、咳嗽、吐泻、虫癖、腮腺炎等等。民间习惯于把痘、疹、瘄等疾病归入儿科就诊范围,或将痘科、痘瘄科、痘疹科等视同儿科。

鄞地从事儿科专业的医生不少,负盛名者也多。远的不说,明清以来,入志存史或有医著传世的儿科名医有应诗洽、陈氏、仇廷权、赵贞观、蔡继周、应统枚、胡绍全、卢铣、邵诚基、范洪宿、金竹亭、董丙辉、陈季桐、李莼舫、李镜清、陈奕山、沈望桥、李张冬英、吴晓山等几十人之多。应诗洽著有《幼科易简集》,被人誉为“明代钱仲阳”(钱仲阳,宋代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世称儿科之圣);陈氏擅长小儿按摩术,并撰《小儿按摩经》《针灸大成》;赵贞观有《痘疹论》刊行与世……

更有世代在鄞地从事儿科专业,子承父业、不离不弃,理论上独树一帜,临证有自家绝活的。源自清乾隆年间(1736~1796)的金氏儿科,至道光(1821~1850)末的金竹亭,已历4代,其子金文英、金瑞棠也传其业;李氏小儿针科,至清末民国初从业的李张冬英,已经是第7代……两个世纪过去,至今依然代代传承,依然出类拔萃的当数董氏儿科。

董氏儿科的发祥地在鄞县南乡,与奉化白杜毗邻的董家跳(今属鄞州区姜山镇)。

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虽然,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居住,但在奉化白杜成为鄞县治的秦(公元前221)至隋开皇九年(589),约800年间,其地始终是旷野中的小村。其后800年,依然名不见经传,直至元末明初。

该地三面临江(奉化江支流),江的对面阡陌纵横,尽头是天台山余脉如屏风一般连绵起伏,西北面为广袤大地。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董氏先祖自陕西陇山迁入,因其地可远眺几十里外孤峰插云、状似天鹅展翅的金峨山,故而起名“董家眺”。

不过,民间另有一说。说早在董氏迁入之前,此地就由范、戴、周三姓人氏居住,董氏男“跳”入范家为女婿之后发了家,其中有被誉为“董百万”的,还曾做过官,遂改“眺”为“跳”。

《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说,改“眺”为“跳”是因为村落迁移,时间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5)。

更有人质疑,范、戴、周三姓人氏居住时,也应该有村名,应该不会叫董家跳吧……

众说纷纭。

清嘉庆三年(1798),董氏儿科的创始人董云岩出生在这块土地上。自然,这是毫无异议的。

据董幼祺、董继业所著的《董氏儿科·家学渊源》介绍:“云岩系出名宗,代传望族,为人刚方,秉性孝友,治田尽职,兼以酿酒,并能治病,惠及乡里。”

光绪二年(1876),董云岩去世,享年78岁。

董云岩之子名丙辉,生卒年月无确考。《董氏儿科·家学渊源》介绍:“董丙辉……家谱记载,品重儒林,名誉乡里,早能勤学,壮年兼医,得范公之要术,长桑授灵异之方,扁鹊妙药,因之不但善治内妇,更专儿科,在当地及周边颇有名望,每日求诊者络绎不断,为董氏儿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董丙辉这一代,儿科特色已经显现。

经推测,董丙辉的壮年当在咸丰与同治年间(1851~1875)。那时候,以董氏为大姓,经数百年繁衍生息的董家跳,已经居住了数百户人家,千余名男女老少,与散落在村子周围田野上的几十户一簇、百来户一堆的小村相比,俨然大镇。一条沿河小街,南北延伸,约百余米光景。街的两旁有布店、米店、药店、酒店、百货店、杂货店、水果店、南北货店、鲜咸货店等等,还开设有客栈、学校、私人医寓、牙科诊所、庙宇祠堂等等,若逢集市贸易的日子,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

在这沿河的小街上,有董丙辉的医寓。有时,董云岩也过去坐一坐堂,为人切脉诊病,开处方治病。

晚清时期的董家跳,读书人不多,成为医生的更少。然而,人们生病的不少,治病防病能力也远不能与现今相比。但是,由于不良传统习俗的影响,因病及时就医的远不如因病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的多。而且,当时的董家跳,除了董丙辉这一家,还有其他人的诊所、药店的坐堂医和每逢集市贸易日子出现的外来“赶市医生”。所以仅仅在医寓里坐堂等候病人上门,是难以养家糊口的,而且行医的范围、接触的病种也显得狭窄,有碍于临证技术的提高。因而,董丙辉也同其他的医生那样——去“赶市”。那时候的鄞地医生,绝大多数有“赶市”的经历。

“赶市”也就是“赶集”,是鄞地民间的习惯性用语,因为鄞人通行将举办集市贸易的日子称为“市日”。旧时,鄞地的一些较大的人群集居地都有“市日”,大多间隔一至四天举办一次,或早晨或傍晚,持续时间为半天或一两个小时不等,且有“大市”与“小市”的区别。“大市”的“市日”持续期相对长,有时能延续至午后。还有被称为“露水市”的,即持续时间特别短,在天刚刚亮太阳还未露脸,刚好看得清称杆上的称花时,“市日”就开始了,太阳一露脸,“市日”也就结束了,“赶市”的各自散去。

鄞地医生“赶市”的形式各不相同,有步行的、骑马的,也有雇用脚划船的;内容却基本相似,不是去约定的药店坐堂,就是进受聘的当地诊所、医寓主诊,替人切脉诊病开处方,很少好似“打街拳”那样,在街头设摊卖药兼治病的。通过“赶市”,医术高超的,很快医名远扬,不管在自己的医寓、诊所临证,还是去别人的药店、诊所坐堂主诊,总会有人上门就诊、慕名求医,自然而然地,或有人邀请,或自行拓展,一步一步远离家乡,直至在宁波三江口(城里)悬壶挂牌。再迈出一步,也就是跨入了上海大码头。医术逊人一筹,病人信任度低的,通过这样的“赶市”,养家糊口也就不成问题了。当然,医术高超但没有去宁波三江口行医的也有,城里的医生来农村“赶市”的也有。

董丙辉“赶市”起先是步行,后来家里养了一匹马。他常去“赶市”的地方为奉化的白杜、西坞、方桥等处,由于那时候甬上农村,没有一个地方是天天举办集市贸易的,因而也就是今天去白杜,明天去西坞或方桥,有时也去周边的胡家坟、蔡郎桥、走马塘或者姜山、甲村、横溪等地。

董丙辉的孙子董廷瑶在《我的一生》中说:“先祖丙辉公是中医,业务不振,家境穷困。”

不过,据传说,因为董丙辉慷慨,不吝啬,且乐善好施,为人有口皆碑。平时,与街坊邻居相处,总是温和恭顺,绝不斤斤计较;对待病人,总是和颜悦色,知晓是贫病者,给予义务诊视,有时还助以药资。

“医者有仁心,才能有仁术……”

这是董丙辉传授医术时,告诫儿子的话。

董丙辉的儿子董水樵,字乾增,号质仙,清咸丰七年(1857)出生,为董氏儿科第三代传人。堂名“四勿轩”,户名“隆盛房”。

《董氏儿科·家学渊源》也说道:“董水樵……家谱记述:志在岐轩,功深灵素,橘井之深,杏林之精,芳名远播。”

董水樵的医术,最初来自于父亲董丙辉。其后,曾离开董家跳,去本县儿科前辈石霖汝处深造,因能勤学苦研,深得石霖汝喜爱而竭尽传授。“三年业就,悬壶家乡,中年以后,医名渐噪,收入因此较丰,积资宽裕,购置田地,已成小康之家了”。

董水樵学有渊源,凡经典医籍与各名家的临床经验无不精度熟思,尤其对叶天士衷心折服。他认为,叶天士的学说不但弥补了前人之不足,而且用药清灵,临证每多师法。时人评说,董水樵的儿科诊疗水平已到出神入化程度,只要察看一下小儿食指关节纹即能知道该小儿所得之病。

董水樵精儿科,也精内妇方脉,行医30余年,屡屡治愈其他医生所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被誉为当代儿科泰斗的董廷瑶,在他的《董氏儿科经验简介》中,对其父的评价是“处方用药,崇古而不泥古;应温则温,应凉则凉,不惑于一家之见而墨守成规”。

在当时,董水樵是甬地城乡皆知的儿科医生,奉化不消说,即使宁波城区、慈城、嵊县等地也常有人慕名来求医。特别是中年之后,村中的河道、村前的奉化江支流上随处可见求诊者的船只,董家跳这个村名,也因董水樵而渐见响亮。

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第294页说:“董水樵,以儿科名其学,受其父丙辉而加精研,察食指关纹即能知所受病,方宗叶天士。”

如同其父董丙辉,董水樵为人也有口皆碑。对待病人如同亲人,尤其是对董家跳本村病人,无论亲疏,免费诊治,遇到贫病患者,就慷慨解囊馈赠药资。

与其父相比较,董水樵的医术更全面,小儿科特色更鲜明,对“痘疹惊疳”小儿病四大要证,诊疗如神。

痘,指天花,鄞地民间称“麻皮”,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旧时常有发病,现今已被消灭。天花之所以称“痘”,与发病时体征似豆有关。东汉时称虏疮,隋称宛豆疮,唐称天行发斑疮,宋称豆疮,明清及之后称天痘、天行痘、痘疮、痘疹、豌豆疮、登痘疮、百岁疮、痧痘等等。之所以改称天花,据说源自陈黯,宋陶岳的《五代史补》说“陈黯,东瓯人。才思敏速。时年十三,袖卷谒本郡牧,时面上有斑疮新愈,其痕炳然,牧戏之曰:‘藻才而花貌,何不咏歌?’黯应声曰:‘玳瑁宁堪比,班犀讵可加。天嫌未端正,敷面与装花。’”这样的诗,郡牧自然赞叹不已。其事成为美谈,广泛颂扬,以致将痘、麻皮等改称为“天花”。

对于天花的诊治,董水樵有独到之处。

董水樵认为“痘之将发,类似伤寒,壮热惜寒,身痛头疼,唇红脸赤,呵欠惊惕,卧则不安。若耳后起红筋,中指、鼻尖、耳、尻骨冷,颈项有核起者,名曰‘痘彩’,此皆出痘之先兆”。董水樵不但熟悉痘症与身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而且深谙痘症之顺逆。譬如顺者,一日如麻,二日如粟,三日如豆,四日要出齐,五日要圆浑,六日要起浆,七日要浆足,八日要老浆,九日要回头,十一二日要渐渐收落痂。如果出现“壮热目赤,神倦烦躁,昏狂谵语,不思饮食,衄血便血,喉痛舌黑,惊惕呕恶,鼻燥唇裂,音哑痰呜,喜饮吐蛔,蚊迹蚤斑,面色焦枯”等症状,则为危逆。

察看舌苔,是董水樵的诊痘绝活:舌红活尖薄为佳,白腻苔毒重,黄腻苔亦重,黑苔极重,焦裂危急。

“先辨虚实,审寒热,识预后,因人因证而施治”,这是董水樵的治痘之法。如有一叶姓小儿,5岁,痘见3日就诊,见“痘点繁红,身发壮热,腮红脸赤,舌绛苔黄,毛焦色枯,燥渴欲饮,睡卧不宁,小泄赤满涩”,董水樵认为“此血分热盛也”,应用“凉血解毒汤主之”,遂给予“归尾二钱、大生地四钱、杜叙花钱半、丹皮三钱、赤芍二钱、桔梗八分、木通钱半、大腹皮三钱、连翘三钱、川芎八分、荆芥一钱”,遂愈。

“凉血解毒汤”为董氏儿科的家方,治血热痘疹非常有效。主要是凉血行血,被同道推崇为痘科之神方。

疹,指麻疹,鄞地民间称“瘄子”,是旧时小儿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旧时甬上民间,视麻疹发病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生未得麻疹反被引为奇事。

对于麻疹的诊断,董水樵认为“早”是关键。早,能为及时治疗与护理赢得时间,若“面红腮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溟汪汪,呵欠喜睡,或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视其牙龈之色,较平常为红,其上间见白色细小乳头状点”,则可以作为依据,诊断为麻疹。

对于麻疹的处理,董水樵首重透发。常用药为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紫草等,“一方面为毒邪打开出路,另一方面帮助解毒发挥更大的作用,且凉血活血、通瘀行滞而不碍于气分”,对于疹淡不明或色暗形紫,或素体不足,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运有阻而疹发不透的,董水樵在透剂中常参用上述的药物二三味,屡获显效。

麻疹治疗上的注意点是“透发时机,必须掌握”,董水樵认为,“从见点起三天内应当及时作出合理的透发……如果该透不透,或透不得法,或不该透而继续用透,反会发生相反的后果……疹宜通泄,故大便通畅者为顺,即泄泻几次亦属无妨。惟二便不利者,斯诚凶候。故大忌滥用止泻药物……初期鼻血,亦属佳兆,犹如伤寒之红汗,乃邪气散越之征也……须分三焦处治,在上焦者宜轻,辛凉淡渗以泄气分;中焦宜平,苦寒以润燥,甘寒以生津;下焦宜重,咸苦为主;若热毒下注而成痢者,取苦寒坚阴燥湿可也。以痧为经腑之病,切忌温燥补涩”。

惊,指小儿惊风,有急、慢惊之分。

对于急惊,董水樵觉得,自古以来名目最为繁多、众说纷纭,唯有明喻嘉言(1585~1664,《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作者)的叙述较为详细,清陈飞霞(1736~1795,《幼幼集成》作者)阐述最为明晰,其病机之初即小儿伤寒化温、化热之三阳症。“以小儿体脆神怯,不耐外感,一有高热,多致惊搐;虽有四征八候之殊,要皆外淫所侵而起;设或不先祛邪,遂投金石重镇,脑麝开窍,是舍本逐末,引寇入室,贻患非浅。治惊之法,不必拘于惊之名目,当求其致病之由,而权其制胜之策”。治疗上,针对不同病因,以钱氏泻青丸、葛根芩连汤、承气汤、白虎汤和紫雪丹等为常用之剂。如有一杨姓女,13岁,因高热不退,神志昏乱,狂妄燥热,手足抽搐,诊得两脉数实,舌苔黄腻,便结5天,而矢气频传,有汗而泄长……就诊于董水樵,3次见效,经调理病愈。

对于慢惊,董水樵说:“治此症宜注意于未成之先,使惊不自成;至其既成,定须温法,惟治之较难矣。昔钱氏谓‘慢惊为无阳之证,因脾土虚甚,而阳不能以胜阴,是为阴盛阳虚之候也’。是以既无风可逐,又无痰可驱,但以温补脾胃,斯为得耳。”是为董水樵治慢惊的宝贵经验,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疳,指疳积,是旧时5岁以下小儿的常见病证。

“疳积之症,起于脾胃之失调。盖谷入于胃,赖脾运化,使水谷之精微,变为气血,灌溉诸藏,营养一身,因而有‘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少者则病,水去谷亡者则死’等提法……”这是董水樵的说法。董水樵认为,在小儿断乳之后,小儿见食即爱,不择粗细,不知满足,导致脾气郁而不舒,而作为父母的还以为胃口好,给予鼓励或增加,因而脾气更郁,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湿停而脾胃俱病,因之中焦不能取汁化赤而为血,血虚湿聚,致腹满肢瘦疳症成焉”;“疳必由积而成,但积必由脾胃虚弱所致,故虚为积之本,积反为虚之标也”。

依据上述理论,自从董水樵这一代起,董氏儿科的治疳之法,不离于脾胃,消补兼施。

对于小儿杂病的诊治,董水樵也有高深造诣。

婴儿口舌病,多见于初生婴儿,绝大多数父母不了解此病,即使是医生大多数也不在意。其主要症状为多啼多哭,日夜不安,不能吮乳。作为母亲,往往越哭越给以哺乳,结果又导致消化不良造成积聚泄泻等病症。

如果有这一类病儿就医,董水樵必察口舌。如果确实属于本症,必然手到病除。对于本病的诊断与治疗,董水樵自撰有几则口诀,用以教诲弟子门人。譬如“口有马牙板牙症,更兼鹅口与七星,重舌木舌同板舌,刺渣出血即安宁”,每一句口诀都有简明扼要的解释。

口有马牙板牙症:牙床坚硬,色白如脆骨者,是板牙。其上有白点如粟米者,名曰马牙。板牙刺出血,马牙挑出白点,用清液丹(元明粉三钱、冰片五分、青黛一钱,为末,少许,搽患处)涂之即安。

更兼鹅口与七星:满口白屑,如鹅之口,名曰鹅口,用软棉裹指蘸薄荷汤拭去。口颚上有七星如米粞一带者,用针挑出白点,涂清液丹即安。

重舌木舌同板舌:舌下有小舌,名曰重舌;满口渐大,名曰木舌;板舌老,如板不能旋动,名曰同板舌。以上三症,俱在舌下刺出恶血,涂以清液丹即愈。

刺渣出血即安宁:牙症刺出白点,舌症刺出恶血,服降火汤(木通八分、黄连五分、生甘草五分、荆芥八分、枳壳八分、陈皮八分)。

……

董水樵有子女八人,两个儿子,六个女儿。长子,因患急性痢疾,11岁夭折,唯幼子承业,即董廷瑶。其弟子为张芝光、陈宗炎、董德标,均有医名。

同类推荐
  •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本书为“大唐才子系列”中的一本,评述了实现李白豪放洒脱却又坎坷悲情的一生,书中结合他的诗作,为读者展现了少年意气风发,追求梦想,游历名山大川,广结好友,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狂放不羁,官场失利,报国无门,客死他乡的过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当代人的感慨和反思,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强的通俗读物。
  • 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
  • 康震评说李清照

    康震评说李清照

    作为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李清照是古代文学群山中一座秀美的山峰,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文学时代,李清照似乎是一个精彩的意外。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透过散落在历史书页里的斑斑点点,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走进这千年词史中的精彩意外,去领略其中那意外的精彩。
  • 我的学术生涯

    我的学术生涯

    本书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徐匡迪自述;第二部分是徐匡迪著述《我的学术生涯》;第三部分是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在《徐匡迪文选——钢铁冶金卷》首发式上的讲话;第四部分是在《徐匡迪文选——钢铁冶金卷》首发座谈会上的发言;第五部分是《徐匡迪文选——钢铁冶金卷》序。
  • 中国十大文豪王安石

    中国十大文豪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丰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因曾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所处的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交困,而统治者又因循苟且,不思振作,这是一个弊端丛生、孕育变革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王安石经过自身的努力,不仅以一个文化艺术的多面手,而且以一个杰出的改革家而彪炳史册。
热门推荐
  • 扮猪吃大神

    扮猪吃大神

    别人杀怪,她挖坑,别人打BOSS,她种草别人挂了,她看风景,身为游戏里唯一的生产职业,她表示毫无鸭梨……HI~路过的那个帅锅,乃想和偶一起种田吗?**墨兰白白的人生准则,低调做人,阴险做事,扮猪吃老虎把对手干趴下。墨兰白白的目标,培养一批大神,糟蹋一批大神,最后把他们都吃掉。额,结果,被吃掉了...
  • 有剑名魂
  • 武侠世界奋斗记

    武侠世界奋斗记

    独孤九剑、九阳神功、降龙十八掌、战神图录、道心种魔大法、易筋经、如来神掌、浑天宝鉴……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学成归来,终于可以从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天武战士,去往星空前线对抗无穷无尽的来自宇宙深处的侵略者……
  • 末日,再来一次

    末日,再来一次

    一次失误他救了我可会这么简单吗?我回到过去想是重生一般,我定要查出来为什么,顺便改变一下我经历过的残忍的未来!我一定会的!
  • 长安下的洛阳

    长安下的洛阳

    顾长安:“你就是我的一眼万年。”深情脸....洛扬:“哦。”顾长安:“你这是神马反应啊?给我点是反应的反应啊?”洛扬:“嗯.......老妖精。”
  • 炎之战

    炎之战

    双手燃炎,世界格局乱!金银铜铁碳,五界战争不断!今生的开创,上古的遗传!一世间,为了梦想兄弟拼搏奋战!真正的背后,阴谋穷出不断!联系古今五界,究竟是什么,引发了炎之战?
  • 雪球专刊第026期:揭秘“非赚不可”

    雪球专刊第026期:揭秘“非赚不可”

    首先什么是雪球?我恐怕也没有答案。但我知道雪球是一个用互联网产品和技术服务于投资者需求的公司。在有雪球之前,投资这个事情已经存在,互联网这个事情也已经存在。那么互联网满足了投资者的什么需求呢?
  • 为你而策

    为你而策

    他,养她。他要她嫁入皇宫,杀了阻挡了他的那个人。计划失败,他亲手杀了她。她才知道他不爱她,只是把她当做和它们一样的棋子。她恨他。。。。。望着躺在血潭里的她,回想着她死前的眼神。他猛然惊醒。他爱她。。。再轮回,她步步为营,只为逃离他。而他却步步紧逼。。。“你恨我?”“有脑子的人都看得出来。”“我爱你。”“有脑子的人都看不出来。”
  • 暖阳依旧暖

    暖阳依旧暖

    ?天若有情天亦老?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于晓萱和莫然的爱情,他们到最后爱累了,爱不动了。可是他们不后悔。阳光依旧温暖,青春从未后悔
  • 天才四小姐绝色神女

    天才四小姐绝色神女

    前世今生,生生世世,每世都与你纠缠在一起,我们十生十世都无法在一起,今生今生绝不再放开你的手,你是我的唯一,十块碎片,都是我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