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04500000020

第20章 我为什么要编《走向世界丛书》

文/钟叔河

据我所知,《走向世界丛书》的英文译名,印成了白纸黑字的至少有三个,即:The Outer World in Chinese Eyes,Chinese Travellers Abroad,From East to West。杨宪益先生以为第三个译名比较好,我也十分同意。丛书的凡例第一条即已开宗明义:“本丛书专收1911年前中国人访问西方国家的载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放在西方国家的范围之内)。”所以这并不是一般的国外游记,更不是从“天朝上国”前往“四裔蛮荒”猎艳搜奇的新山海经或天方夜谭,而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实录。From East to West,就是从古代社会走向近世文明,走向变革和开放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世界。

为什么只能是From East to West呢?毛泽东1949年的文章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写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化国家。”这段话倒确实不假。

严格意义的From East to West是迟至1840年后才开始的,这比欧钟叔河(1931—),湖南平江人,编辑、学者、散文作家。曾任《新湖南报》编辑、记者,后调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以《走向世界丛书》闻名出版界及史学界,1984年任岳麓书社总编辑,1988年调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工作,1994年获第三届韬奋出版奖。

洲人From West to East迟了1700年。尽管在15世纪以前欧洲的文化一般说来低于东方,但在走向外部世界这件事情上,却不能不承认西方起步比中国早。

是传统的古代社会拖了中国人的后腿。落后的、分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像一条无形的锁链,把人们牢牢地拴在狭小的地面上。封建的、宗法的、迷信的观念,禁锢着人的头脑,压抑了人的精神,使人们缺少力量去想象和追求一个更广大、更丰富多彩的世界。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自称从大西洋来,礼部尚书奏称:《会典》上不见有大西洋,不知所言是真是假。又过了一百八十年,主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撰总目提要,仍旧怀疑利玛窦、艾儒略诸人介绍的五洲三洋“为自古舆图所不载,……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博闻多识如纪文达公尚不免拘墟若是,他人则更无论矣。正是由于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所以直到英国军舰开入广州内河,道光皇帝才急着问英吉利跟俄罗斯是否接壤,与中国有无旱路相通。黄惠田禀称英国本土“日食干粮,不敢燃火;其地黑暗,须半月日始出……”林则徐也以为英兵“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上岸即不能作战。以此昏昏,对彼昭昭,挨打吃亏自然无法避免。

愚昧和落后导致了挨打吃亏,但挨打吃亏也使人慢慢聪明起来,努力追求进步。在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后,中国的读书人终于走出长期闭锁的国门,到欧洲、美国和日本去求学、通商、考工、出使和游历,并且开始记述和传播自己在西方所看到的一切。1847年,林“因贫思远客,觅侣往花旗”(《西海纪游草》);同年容闳与勃朗先生“同赴新大陆,俾受完全之教育”(《西学东渐记》);1854年,罗森“搭花旗火船游至日本,以助立约之事”(《日本日记》);1866年,斌椿以“东土西来第一人”的身份游历欧洲(《乘槎笔记》);1867年,王韬应理雅各(James Legge)之请往英国助译中国经典(《漫游随录》);1868年,志刚偕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出使欧美各国(《初使泰西记》);1870年,张德彝随崇厚赴法“修好”,目击1871年巴黎的革命和战事(《随使法国记》);1876年,清朝派出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使臣郭嵩焘到达伦敦和巴黎(《伦敦与巴黎日记》);同年,李圭到费城参加万国博览会(《环游地球新录》);1877年,黄遵宪随使日本,开始对日本做系统的研究(《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1878年,徐建寅到德、英等国考察工矿、订购兵船(《欧游杂录》)……在这些人中,容闳、王韬、郭嵩焘、李圭、黄遵宪、徐建寅等,确实可以称为“先进的中国人”;其他人也许达不到这个标准,但眼界一经打开,亦自不能不对新的世界留下印象并在思想上产生影响。

林在《西海纪游·自序》中写道:“往日之观天坐井,语判齐东;年来只测海窥蠡,气吞泰岱。”意思是说,过去自己坐井观天,把世界上的新事物都当做“齐东野语”;现在有了一点直接的接触,哪怕只能算以蠡测海吧,眼光和气概也就和原来大不相同了。李圭的思想变化更加具体生动,他说自己本来不相信“地形如球”,“今奉差出洋,得环球而游焉,乃信”。因为如果地不如球,“安能自上海东行,行尽而仍回上海,水陆共八万二千三百五十一里,不向西行半步欤?”

现在来讨论地形是否如球,似乎太幼稚了一些。但百年来“先进的中国人”,正是从五洲三洋、地球自转,进而声光化电、利炮坚船,进而工厂矿山、学堂医院,进而培根、笛卡尔、巴力门(parliament,国会)、买阿尔(mayor,民选市长)、天赋人权、物竞天择……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内容最为丰富,光绪三年(1877)十月二十九日记云:“英国讲实学者,肇自比耕(培根)……同时言天文有格力里渥(伽利略),亦创为新说,谓日不动而地绕之以动……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于富强,推求其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十一月十八日论英国政治:“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人才学问相承以起,而皆有以自效。……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能辨此者鲜矣!”

“走向世界”以后,随时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国家。郭嵩焘如此,容闳、黄遵宪等人莫不如此,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亦复如此。用孙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他也是在1878年出国以后,“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才立下了“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大志和信心。“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行不通,就只有革命。——这就是1840至1911年间中国人“走向世界”得出的结论。

为了编辑《走向世界丛书》,我前后浏览过两百多种1911年以前中国人亲历西方的载记,从中选出100种编成这部丛书,现已出齐第一辑36种,在每种书前都写有一篇叙论,评介文与其人。在这些叙论的基础上,我写成一本近四十万字的书,承中华书局愿为出版,书名也叫“走向世界”。钱钟书先生破例为此书写的一篇序,真可谓语重心长:

“走向世界”?那还用说!难道能够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哪怕你不情不愿,两脚仿佛拖着铁镣和铁球,你也只好“走向”这世界,因为你绝没有办法走出这世界,即使两脚生了翅膀。……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时大开着门和窗;有时只开了或半开了窗,却关上门;有时门和窗都紧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儿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牢闭,又怕屋子里人多,会气闷窒息;门窗半开半掩,也许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叔河同志的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实,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够引导我们提出问题。

钱先生对拙著的评价很使我惶愧,但如果把“叔河同志的这一系列文章”换成“《走向世界》这一部丛书”,我倒可以大大方方地表示赞同。正如丛书总序所云:“历史无情亦有情,后人的思想和事业肯定要超越前人,但前人的足迹总可以留作后人借鉴,先行者总是值得纪念的。”《走向世界丛书》一百种,等于近代中国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个历史过程的一百个断面和侧面。当改革和开放已经被确定为国策但还在不断受到干扰和怀疑的今天,回看第一代“走向世界”的知识分子们所走过的道路,至少可以起到一点帮助打开门窗而又防止伤风感冒的作用吧。

同类推荐
  • 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二章涉及对生命伦理学原理、基本理念及重要范畴的理论思考,其他章节则分别从临床治疗、人体研究、疾病与健康、生育控制与生殖技术、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研究、临终与死亡等方面介绍或探讨相关的伦理原则、规范及问题,最后一章粗略地阐述了卫生政策制订中的伦理影响与选择。作者通过对最新的生命伦理学理论的阐述,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试图找到能适合于中国国情、哲理的道路。
  • “江门心学”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三辑·第一卷)

    “江门心学”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三辑·第一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当下,信息化教育已成气候,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领全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信息化都市。然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仍显不足,且一直以来因平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屡受诟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书立足于嘉定区实验小学“互联课堂”项目的成功推进,分学科介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其所授经验,足资借鉴。
  •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成果,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 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

    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

    本书是一部可以同《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照来读的书。这在热销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大革命并非一定发生在一个国家的贫困时期,在经济发展较好,却导致严重两极分化的时期也可能引发革命。两个时期虽然面临的问题不同,但引起的后果却可能相同。胡适的解剖刀对准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深恶痛疾的是旧中国的种种痼疾。他主张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而历史却选择了革命。而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同样的风险,又听到了类似的主张。我们能做什么?胡适当年的思考也许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热门推荐
  • 恋上富家千金

    恋上富家千金

    她,是一位富家千金却过着孤单的生活。他,是一位生活在贫困潦倒的家庭,为了照顾母亲边读书边打工来维持生活。他们既是情侣关系又是主仆关系,他陪伴着她,让她不再孤单,他不能让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却能让她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你愿意嫁给我吗?”“我愿意!”
  • 柔情似水又长流

    柔情似水又长流

    谁都有过一段冲动又无愧的青春,青春,一直是我们所有人的回忆。可是真正能够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还会是青春吗?本文手法简单,但会是现实中让我真正憧憬的爱情故事。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经历九十九难才能磨练出好的伴侣,柔柔的细水长流都是一种情。甜文哦~
  • 缘由天定

    缘由天定

    与他相遇、相知、相爱、相守,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 重生再为家姬

    重生再为家姬

    梅怜宝是家姬,长得很狐狸精的那种。上辈子十六岁那年入太子府,脑子不清楚被人坑了,背了一辈子的黑锅,最终挨了千刀万剐而亡。好在这辈子……她又回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悠闲一生

    重生之悠闲一生

    重生之后的他,追着校花,惩着恶霸。他不想站在世界的顶端,只想陪着身边的人一起慢慢变老。重生之悠闲一生,带你重温校园时光,带你回忆起读书时候的点点滴滴。我是醉酒李太白,我喂自己袋盐。书友群:562928922欢迎进群装比讨论剧情
  • 玲珑玉心:别哭黛玉

    玲珑玉心:别哭黛玉

    二宝大婚,潇湘逝,时间停止,闺阁才女附身于励志搜集天下所有美男的二十一世纪的千金大小姐身上,黛玉依旧还是黛玉,又不是黛玉,等着黛玉明白安排自己现代之旅的苦心之后,再次回到大观园,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 凌世风华:红尘轮回待归来

    凌世风华:红尘轮回待归来

    红尘轮回待归来,白留青春付韶华。在轮回路上,我用泪水描绘你容颜;在三生石旁,我用思念诉说你姓名。浅白光阴,阡陌流年,再见只能是下一世。上一世的爱恋,这一世延续;上一世的诺言,这一世实现。这一世,你陪我白头偕老;我陪你不离不弃,可否?她,是妍兮之女,也是云初雪;他是妖界太子,也是墨言绝。这一世,她未轮回,却成为顾晨兮;他为他踏入轮回,却只是欧阳辰傲。我,许你倾城之恋,许你万里红妆,许你一世安乐...
  • 西游妖记之小钻风

    西游妖记之小钻风

    一只搅浑了西游本来就浑浊的水的一只小妖,小钻风的故事……
  • 修魔日记

    修魔日记

    圣人有云:浩劫将至,必多妖孽!风雨飘摇的天玄大陆,当落第书生李不凡放下手中经卷,向着三界缓缓走来,一副绚烂的画卷自此展开。黄金屋、颜如玉,亦我所欲也,掌乾坤、破轮回,亦我所欲也,人生在世,仙也罢,魔也好,醉时狂歌醒时笑,莫辜负青春正当年少。残阳如血,唯我笑傲三界。刀剑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师道诱惑

    师道诱惑

    以前,于信跟山猫斗、跟鬣狗斗、跟毒蛇狗熊鳄鱼斗。如今,于信跟熟女斗、跟萝莉斗、跟美女老师校花斗。一个是九死一生,一个是逍遥一世。新书上传,求赏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