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23100000014

第14章 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4)

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

萨拉丁是突厥族库尔德人,1137年出生于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在巴勒贝克和大马士革长大。他的叔父阿萨德在叙利亚努尔丁王国当大将军,萨拉丁长大后在叔父手下任职。他为人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这位高大的突厥人,体型极其匀称,相貌漂亮而又端正,那强壮的肌肉蕴藏着惊人的力量,显露出不可摧毁与战胜的英武气概。

1169年,萨拉丁担任了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他重建埃及军队,擢升同族亲信,扩大了个人势力。1171年,萨拉丁推翻了法蒂玛王朝,自立为苏丹,建立了阿尤布王朝。接着,他断绝了和努尔西王国的臣属关系,宣布阿尤布王朝独立。

由于治国有方,体恤百姓疾苦,又实行宗教宽容政策,萨拉丁深得埃及人民的爱戴,也使西亚和北非的伊斯兰教小国对他心悦诚服。1183年,他率军攻占阿勒颇,灭了努尔丁王国。1185年,又攻克摩苏尔,统一了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北部、汉志和也门,完成了东西夹击十字军国家的部署。

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深怕萨拉丁的势力对他造成威胁,想主动和好,便写了一封非常友好的信准备交给萨拉丁。

萨拉丁接到了律西安的信,信中洋溢着友情,并请求与他会面,面谈有关事宜。萨拉丁接受了。会面那天,王宫里灯火辉煌,萨拉丁和律西安满面笑容,谈得很和谐。最后,两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

萨拉丁以为签订了协议,自己管辖的范围扩大了,下一步要尽快治理好这些地方。没料到,耶路撒冷的将领根本对协议不理睬,他们私设关卡,乱收税款,抢劫商旅,还不时进攻穆斯村的圣地和麦地那。

律西安手下的十字军将领们十分骄横,不服从国王的命令,也不遵守协议。萨拉丁得到确切的消息后,非常气愤,决定发兵教训那些将领。

1187年,萨拉丁从各地调集阿拉伯联军六万人。教场上彩旗飘扬,战鼓咚咚。士兵们精神抖擞地接受萨拉丁的检阅。萨拉丁望着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士兵大呼道:“士兵们!你们都是穆斯林的子孙。多少年来,我们受尽了十字军的侵凌。基督教徒一直把我们视为敌人,千方百计地要把我们全部消灭掉。我们有真主的保佑,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的。真主伟大,让我们把法兰克人赶出耶路撒冷去吧!”

他的话音还没有落,教场上立刻响起了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士卒们举起手中的武器,不断地高呼着,群情激愤,斗志昂扬。就这样,萨拉丁发动了对十字军的“圣战”。

1187年7月4日,萨拉丁在巴勒斯坦的哈特丁摆开了战场。他身先士卒,率领士兵向十字军冲杀过去。他奋不顾身地与敌人搏斗,并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士兵。不一会儿,便使敌军陷入了重围。萨拉丁见敌人已成了瓮中之鳖,这才松了口气。他站在高岗上,见敌人落荒而逃,立刻命令一支队伍埋伏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一场恶战,十字军除少数骑士逃脱外,其余主力被一举全歼,国王律西安手下的大小十字军将领都作了俘虏。

萨拉丁乘胜进军,迅速占领了巴勒斯坦境内的要塞和城镇,切断了耶路撒冷的对外联系和给养供应。10月2日,律西安见大势已去,只得不战而降。耶路撒冷这座被十字军侵占达八十八年之久的圣城又回到了穆斯林手中,阿克萨清真寺里又响起了朗朗的诵经声。

萨拉丁率领队伍进入耶路撒冷前,宣布道:“一定要恪守伊斯兰教法规,不得抢劫一切财物。凡是基督教徒,均有信仰和来去的自由,愿去者听其自便,愿留者不受歧视,俘虏交纳赎金后可以获释。”

耶路撒冷的百姓见萨拉丁率领队伍进城,一直提心吊胆,以为一场抢劫是在所难免了,没有想到一切如旧,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任何抢劫事件。这与当年十字军进城时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实在无力赎身的二千名基督徒,最后也都被一齐释放了。

一些将领们对作恶多端的十字军将领不知如何处置。萨拉丁说:“这群恶人就由我亲手处置吧。不过,一向主张与穆斯林和平共处的国王律西安要另当别论了。”说着,他命令道:“有请律西安国王。”

当律西安国王走上大殿时,萨拉丁待之以礼,奉为上宾。

萨拉丁的宽容和仁慈征服了人心,很多十字军骑士与家属受其感召,不再与穆斯林为敌了。他们说:“萨拉丁比十字军骑士更具备骑士风度。”

萨拉丁成了深受阿拉伯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萨拉丁在位19年,他关心教育,开办学堂,兴修水利,发展贸易。去世时,他没有任何遗产。

非凡的腓力二世

公元10世纪末,西欧北方的诺曼人入侵法国。在抵御诺曼人入侵的战斗中,巴黎伯爵罗伯特家族崭露头角,指挥有方,将诺曼人击退,保住了巴黎,使法国的中部和南部免遭诺曼人的践踏。从此,罗伯特家族声威大振。

公元987年,罗伯特家族中号称“法兰西大公”的于格·卡佩被推选为国王。从此,法国开始了卡佩王朝的统治。

1135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的儿子英王亨利一世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嗣,英国的封建贵族为了争夺王位,进行了长达十几年封建混战。争夺的结果是1154年亨利一世的外孙子——法国安茹伯爵登上了英王的宝座,称亨利二世。由于亨利二世的父亲喜欢戴金雀花,故称金雀花王朝,也称安茹王朝。

亨利二世在继承英国王位之前曾是法国的大封建主,被称为安茹伯爵,在法国占有大片的领地。登上英王宝座之后,领土进一步扩大,其统辖的疆土竟是当时法王领地的六倍,史称“安茹帝国”。亨利二世统治着三分之二的法国领土。

英王在法国占有大片领土,这对法王始终是个威胁。法王要想加强王权,和英王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卡佩王朝的腓力二世是法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办事果断,讲求实效,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当他还是一个少年时,就显露出了惊人的魄力。即位时,他只有十四岁,就决定振兴法国,寻求自强之路。一天,他在读书时,向自己的老师请教道:“群雄割据,山河破碎。我身为国王,仅拥有巴黎到奥尔良一线狭长地带了,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贵族。这怎么能行呢?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老师望着小小年纪的国王,大吃一惊。心想:法国有救了。从此,老师便有意地给腓力二世讲起了法国的历史,让他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小腓力渐渐长大了。环顾四周,他首先把眼睛盯在了对王室领地呈三面包围之势的安茹王朝领地上。腓力二世在位四十余年,一生致力于加强王权,与英国几代国王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当时,从英、法两国实力对比来说,法王处于劣势,但是腓力二世巧妙地利用了英国王室的内部矛盾,乘英王亨利二世与儿子不和之机,分化削弱英王的力量。

1187年,腓力二世首先向英王亨利二世发起进攻,使英王被迫让出伊苏曼等地。次年,腓力二世又利用英王儿子理查和他父亲的矛盾,联合理查共同对抗亨利二世,迫使亨利二世投降,将格拉塞让给法王。亨利二世吃了败仗,丢失领土,郁郁成疾,不久便气绝身亡了。

亨利二世死后,他的儿子理查继位。理查年轻气盛,英勇善战,有“中世纪骑士之花”的美称。理查在反对父王时,曾一度是法王的盟友。此时,法国意识到这个雄心勃勃的英国新王比老亨利更厉害,必须及早铲除,以绝后患。于是,腓力二世决定用计除掉他。

不久,腓力二世借口讨伐异教徒首领萨拉丁,约理查组织十字军东征,以便借机将他干掉。

1189年,英、法两国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经过长途跋涉,兵临伊斯兰教徒占领的阿克城下。正要攻城开仗之际,腓力二世谎称有病,率领本国队伍返回法国去了。他乘理查远离英国之际,鼓动他的弟弟约翰篡位。理查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立刻班师回朝,途中被政敌奥地利公爵俘获,后用重金赎身于得以回国。

理查回到英国后,立即向法王腓力二世宣战,恨不能将法王生右活剥,以解心头之恨。法军在英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正当腓力二世身处绝境之际,竟想不到天赐良机,理查在一次战斗中意外地被杀身亡。这使腓力二世绝处逢生,重振旗鼓,与英国再作较量。理查死后,其弟约翰继位。约翰虽然长得仪表堂堂,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个无能之辈。

约翰即位不久,就解除了长兄为他缔结的婚约,强娶了法国阿奎丹于格公爵的未婚妻伊莎贝拉。其目的是贪图伊莎贝拉位于昂古列姆的一块领地。这块领地恰巧位于约翰在法国的领地中央。约翰娶了伊莎贝拉后,得到了他的陪嫁——位于昂古列姆的领地,他在法国的领地便连成一片了。

阿奎丹于格公爵向国王法庭提出控告,控告英王夺妻之罪。腓力二世心中大喜,他早就想收回约翰在法国的领地了,正苦于出师无名哩。他接到诉状后,立即派出一名特使,吩咐说:“立即前往伦敦,宣召约翰速来巴黎受审。”

使者到了伦敦,宣读了腓力二世的命令。约翰大怒,拒绝出庭。此举正中腓力下怀。1202年4月,腓力命令国王法庭开庭审理约翰夺妻一案,对约翰进行了缺席审判。根据法规,宣布剥夺约翰在法国的全部领土。

接着,腓力派遣大军,先后占领了诺曼底、缅因、安茹、杜莱纳和波亚图的大部。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就只剩下法国西南阿奎塔尼一隅了。

法王的强大引起西欧各大封建主的恐惧,于是,英王约翰与德皇奥托四世及佛兰德尔伯爵组成联军,企图一举推翻腓力二世。

1214年,联军与法军展开激战。经过一番厮杀,法军大获全胜,腓力二世也因此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从此,法王声威大震。

法王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力,同敢于反叛的大封建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还和城市结成联盟,共同打击拥兵割据的大封建主。这一切都使长期衰弱的法国王权开始空前强大起来。腓力二世因此被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法国统一的“建筑师”。

斯拉夫的民族摇篮

斯拉夫人是欧洲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在欧洲分布很广。斯拉夫人又分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居住在欧洲东部。其中住在南方的部分又称为罗斯人,罗斯即俄罗斯的前身。

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早期的斯拉夫人过着氏族部落生活。公元8世纪至9世纪出现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国,这是欧洲封建时代的诸侯国家。其中最大的公国是南方的基辅公国和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公国。

公元9世纪末,诺夫哥罗德公国的王公奥列格率军南下,征服了基辅及其附近地区,并以基辅为中心,向外扩张,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奥列格王公自任最高公爵,称“罗斯大公”,因此历史上又把这个国家称为“基辅罗斯”。这时,斯拉夫人自称“罗斯人”,公国因此而得名。

基辅罗斯公国周围一些小公国屈服于它的威势,都向基辅罗斯公国称臣纳贡,基辅成为新国家的首都。

奥列格大公和他的继任者伊戈尔大公,在执政期间,一面以武力向外大肆扩张,一面以暴政对本国人民横征暴敛。尤其是伊戈尔大公,引起了极大的民愤。这种矛盾在公元945年达到顶峰。

这一年,伊戈尔大公率亲兵到德列夫利安人居住的地区去“巡行”,目的是索取“贡物”。他们挨门逐户地向百姓勒索,弄得家家叫苦不迭。然而,当勒索来的毛皮、蜂蜜、蜂蜡等“贡物”装到船上时,伊戈尔大公却在巡视之后大为恼火:“怎么就这样孝敬你们的大公?就这么点贡物吗?”说完,伊戈尔带领几个亲兵气势汹汹去索取“贡物”。

村民们听说伊戈尔大公又回来“巡行”了,惊慌而又无奈,议论纷纷,埋怨着这样下去怎么活下去。一位满嘴白胡须的老人,在人群的一角叼着烟斗,久久不发言。见大家议论了半天,光是气愤不已,却束手无策,他敲了敲烟斗,慢悠悠地说:“豺狼如果有了‘访问’羊群的习惯,它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直到羊儿被全部吃光,连羊骨头、羊毛都不剩。”

大家一怔,继而愤怒又重新被点燃:“不!决不许豺狼吃掉我们!决不!”大家将目光一起集向老人。老人掷地有声地说:“那就得把它杀掉!”

“对!杀掉!杀掉豺狼!”立时,群情激愤。村民们纷纷回到家里,取出石斧、木棒,涌向村口。

伊戈尔大公和他的亲兵刚一人村,正好遇见手持“武器”呐喊着的村民。亲兵们见来势凶猛,个个掉头就跑。伊戈尔大公气得高声斥骂亲兵,又转身欲以大公的威严镇住这些造反的村民。未等他开口,愤怒的人们就将他团团包围起来。这个一棒、那个一斧,转眼间伊戈尔大公被打死了。

伊戈尔死后,因幼子斯维雅托斯拉夫年经尚小,大公的妻子摄政。他派大军镇压了德列夫利安人的反抗,并将年老体弱者统统杀掉,身强体壮者贬为奴隶。

从奥列格大公时起,基辅罗斯就是欧洲著名的强国。而到了斯维雅托斯拉夫大公时代,基辅罗斯的对外扩张就更加疯狂。斯维雅托斯拉夫大公崇尚武力,是一个只知征战的“狂人”。他出征时不带辎重车,以马鞍为枕,席地而眠。他不讲究华丽的服饰,只穿普通白衫,习惯吃半生不熟的马肉。史载,他装束极为奇特:剃光头,仅留中间一长络额发,一只耳朵上坠着一只大耳环。他曾在攻下保加利亚之后,梦想在保加利亚的首都定居,并以此为中心,占领整个欧洲,占有欧洲所有的黄金和财物。

公元967年,斯维雅托斯拉夫大公曾联合东罗马帝国,一起出兵打败了保加利亚。后来,东罗马帝国开始警惕斯维雅托斯拉夫的扩张野心,并派兵将他的军队赶出了保加利亚。为了彻底消灭这支危险的军队和它的统帅,东罗马帝国把罗斯国队将返回本土的消息告诉了突厥人。突厥人在中途设了埋伏,大败罗斯军队,并杀死了斯维雅托斯拉夫大公。

基辅罗斯后来的几代大公继续对外扩张,国势再度强盛。1054年,基辅罗斯国内发生内讧。敌对势力互相征伐,国家分裂成三个小国。由于各小国之间连续征战达四十多年,国力渐衰。南方的波洛伏齐人乘机入侵,大肆抢劫。

1185年,基辅罗斯的王公伊戈尔·斯维雅托斯拉维奇,率亲兵讨伐波洛伏齐人,企图重振基辅罗斯的昔日雄风。他的军队和百姓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王公兵败被俘,讨伐波洛伏齐人的战争失败。

波洛伏齐人继续不断侵扰基辅罗斯,基辅罗斯的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强盛时的欧洲强国基辅罗斯由盛转衰,最后完全解体。

1237年,拔都率蒙古远征军击败保加尔人后入侵俄罗斯平原。238年,远征军先后攻陷里亚赞、特维尔、莫斯科和弗拉基米尔等城。1240年,蒙古军队攻陷基辅,罗斯古都被毁,基辅罗斯灭亡。

基辅罗斯虽然灭亡了,但我们不应忘记,它曾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民族的文化摇篮。

克勒西弓箭战

11世纪下半期,英吉利王国发生内讧。诺曼底公爵威廉趁机向英国发动了进攻,并占领了伦敦,加冕为英吉利国王,建立了诺曼底王朝。那时,英王同时是法国的封建领土。1154年,诺曼底王朝无嗣,法国安茹伯爵亨利以外孙的身份继承英国王位(史称亨利二世),建立金雀花王朝。法国腓力二世在位期间,收回英王在法国的大片领土,致使两国矛盾加深。法王腓力六世在位期间兼并了对英国经济至关重要的毛纺织业基地佛兰德尔。英王爱德华三世还以亲属关系为由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两国矛盾日益尖锐。1337年爱德华三世对法开战。战争延续至1453年,历史上称作“百年战争”。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双方军事行动都显得迟缓。可在1340年,战争得到了升级,英王爱德华三世命令英国海军袭击法国的舰队。通过这场战斗,英国取得了海上的优势。对此法国并没有多大反应,这下英国人便放开了胆量。1346年,经过充分准备的英国陆军出现在法兰西土地上,公然对法国进行挑衅。法国火了,他们认为英国是欺人太甚。法王腓力六世调集了全部兵力,他要报六年前的那个大仇。

法国的部队慢慢地向英国军队的驻地前进。法国国王腓力六世骑在马上,气宇轩昂地望着自己的手下,得意极了。他相信英国从那么老远来到陌生的土地上,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法王对号手大声说:“来,给我吹一首最嘹亮的进行曲,给我的勇士们鼓鼓干劲。”

英国射手在他的命令下,嘹亮的号声响彻云霄,那些法国士兵仿佛看到了胜利。法国部队出城朝前不到四公里,就有探子前来报告,说在前方克勒西小镇的附近出现了英军。

“英军?这么快就来了?他们是怕我们跑得太累所以前来送死!”腓力六世得意地捋了捋胡子。法国士兵看见自己的国王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也笑了。

“传我的命令,让部队停下,叫那群英国佬自己前来送死!”在法王的命令下,法军前面的部队停下了脚步。可由于队伍太长,命令传得非常慢,后面的人根本跟不上命令,还在往前走。这下,法国的部队乱了套。

前面的英军也正在前进,他们发现法军一片混乱。心里不由暗暗高兴起来。对于他们来说,是老天爷赐给了一个进攻的机会。英王太子吩咐士兵们:“快,分成三道防线,全部卧倒在地。第一排的弓箭手,给我瞄好法军。”等英军排好部队后,英王太子挥动手中的小旗,喊道:“弓箭手,预备,放箭!”

由于法国的士兵大多数暴露在英军的弓箭射程中,所以英军几乎没费多大力,就射倒了一大片法军。

腓力六世一看就火了,觉得这不算是什么真正的打仗,完全是小人的所作所为,因为还没等他排好队形就打了。腓力六世满腔怒火、眼睛通红,他管不上混乱的队伍了,只想给英国人点颜色瞧瞧。他从身边的士兵手上拿来一把弓箭,对手下说:“让弓箭手同我一样,向英国人开火!”他的话还没说完,一支利箭就飞向了英军。弓箭手立即集中到了腓力六世的跟前。法王共有一万五千名弓箭手,他们技艺娴熟。每个人每分钟能射出四支箭。

法王望着弓箭手,希望他们每个人的每支箭都能射中一个英国人。可那些弓箭手却像没吃饭一样,射出的箭软绵绵的;根本到不了对方的阵地。原来这些士兵们都是从热那亚招募来的雇佣兵,并不忠于法王,他们向法王解释自己走了太多的路,没有一点劲。

听完弓箭手的话,腓力六世暴跳如雷,抽出宝剑砍死了一件热那亚人。其他士兵吓坏了,赶紧变得认真起来。然而,一件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太阳升到了法国人的头顶上方,强烈的光线照得法军的弓箭手几乎睁不开眼睛,难以瞄准目标。

这时,只听英王太子一声令下,英国人朝前大步走向了法军。他们在迈出几步后,停下了脚步。英军射出的箭密集得像雨点,纷纷击中法军士兵的头脑和胸口。法军的弓箭手无心再抵抗了,他们拔腿就朝后跑。英军见法军阵势越来越混乱,就让骑兵和步兵冲进法军队伍大肆进行砍杀。

腓力六世见自己军队已无心作战了,只好仓皇而逃。此场战斗,英军只损失40多人,而法军却有1500多人阵亡。

但丁与《神曲》

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之所以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因为他创作了一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抨击和揭露中世纪黑暗并由此掀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序幕的不朽史诗《神曲》。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家中穷苦,父母相继早逝。但丁从小喜欢读诗,曾经拜著名学者为师,学过拉丁文和古代文学,他特别崇拜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维吉尔写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歌颂了罗马祖先建国创业的丰功伟绩,被认为是文人创作的史诗中的最好作品。

但丁少年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一位容貌清秀、美丽动人的姑娘贝阿德丽采。但丁非常喜欢她,宴会后常找机会去看望她。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把贝德丽当做自己精神上的爱慕对象。这种爱情给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为她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篇。但不幸的是贝阿德丽采却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不久死去。但丁为此悲伤万分,又写了一系列的悼念诗。但丁把为贝阿德丽采写的诗收集在一起,用散文串连起来,说明每首诗的写作动因,取名《新生》。诗中但丁追求纯洁的爱情,把贝阿德丽采看作是上帝派来拯救他灵魂的天使,一个神化的女性。从此之后,贝阿德丽采成了但丁作品中一个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青年时期的但丁还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佛罗伦萨是斗争最激烈的地点。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了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基伯林党。但贵尔夫党很快分裂为黑党和白党两派,二者又展开激烈的斗争。但丁属于白派,反对教皇干涉城邦内政。1302年,黑党在教皇的帮助下取胜,但丁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赶出城邦,开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约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这是他长期酝酿和构思的一部巨著。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想寻找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渴求祖国和平统一,人民安家乐业,在作品中他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愿望。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

《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称《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随着诗句的阶梯,人类正从地狱通向天堂,由低贱向高尚攀登、发展。

长诗采用中古文学特有的梦幻形式,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在梦中,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时,他在阳光的沐浴下朝山顶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豺、狮、狼,诗人惊慌呼救,这时出现了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他遵从圣女贝阿德丽采——即但丁青年时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绝境。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共九层,上面宽下面窄,像一个大漏斗。地狱阴森恐怖,凄惨万分,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面,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狱的第八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当时还活在世上的,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们的身体头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两条腿在外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诗人见后高兴地说道:“真是罪有应得!他们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脚下,而把凶恶的人捧在头上。让他们永远受罪吧!”

炼狱里的灵魂的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炼狱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山,四周有美丽的海滩,山外有山脚、顶口是地上乐园。炼狱也分为七层,这里每一层分别住有犯过骄、妒、怒、情、贪、食七种罪孽的亡魂。他们的罪孽较轻,可以得到宽恕。经过烈火的焚烧,断除孽根后,他们可以升入天堂。

地上乐园里飘着吉祥的云朵,花瓣般的雨珠,这里出现了圣女贝阿德丽采,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天堂。天堂庄严光辉,充满欢乐和爱,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天堂也分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们的住所,充满上帝的光和爱。诗人觉得,在那天府里才真正见到了人类最理想的境界……

显然,《神曲》虽然描写的全是梦幻世界,却真实地反映和折射了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爱憎情感。但丁在作品中积极关心现实,他写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生活。诗中所写的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吏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等。《神曲》也表明了但丁是个爱国主义者。他渴望祖国统一和平,反对分裂和纷争,即使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也和鬼魂们谈论意大利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兴亡问题,有时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还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炼狱》第6歌中他为祖国的分裂和动乱而哀痛道: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

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

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

……

而你的活着的人民住在你里面,

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

同一条城壕围住的人却自相残杀。

你这可怜虫啊?你向四下里看看,

你国土的滨岸,然后再看望你的腹地,

有没有一块分享着和平幸福的土地。

……

《神曲》也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但丁希望人们认识罪恶,悔过自新,去认识最高真理,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思想,显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

《神曲》的伟大历史价值在于,诗歌以及其广阔的画面,反映了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同时也宣传了诗人反对中世纪蒙昧主义、提倡文化、追求真理的进步思想。此外,诗歌还通过诗人与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中所遇到的诸多著名人物的谈话,全面展示了中古文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广泛传播了哲学、科学、神学、历史、诗歌、绘画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史诗又被后人誉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中世纪百科全书”。

正因为《神曲》的影响如此之大,价值如此之高,所以它一问世便被当时的读者和作家推崇备至,影响了意大利乃至全欧洲几代作家的创作,作者但丁也被后世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先驱。

薄伽丘与《十日谈》

如果说,但丁是中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那么,薄伽丘可以说是中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小说家。他创作的《十日谈》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1348年,意大利中部城市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黑死病。这场瘟疫将这个城市的一半人口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侥幸没有死的人为了躲过劫难也纷纷逃离家园。一时间,城内十室九空,尸骨遍野,衰草连天,生机全无,犹如一座巨大的坟墓,陷入了死一般的静寂之中……

这一事件发生后,意大利著名小说家薄伽丘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决心以此为背景,创作一部小说。经过数百个废寝忘食的日夜劳作以后,在1350年,薄伽丘终于创作出了代表他文学最高成就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小说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为了躲避黑死病瘟疫,3名男青年和7名少女在诺维拉教堂不期邂逅了。他们相约带着仆人一起离开被死神控制的佛罗伦萨城,到乡村的一所别墅暂住。他们到那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10个人中推举一人做领袖,并且商定,如果是男的,就称“王”,如果是女的,就称“后”;一切活动都由领袖来安排。领袖任期只有一天,第二天就得换人。就这样,在10天的时间里,10个人每人都轮流当了一天的领袖。他们除了玩赏风景、唱歌跳舞外,便是开故事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总共讲了100个故事。

《十日谈》取材于历史事件、法国中世纪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通过讲故事、描写事件、刻画人物等手段,以精炼流畅的民间语言,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三教九流、各具性格和特色的人物形象,由此展示出中世纪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抒发文艺复兴运动初期的自由思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小说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线,把批判和抨击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地撕下了教会神圣的面纱,嘲讽了它的虚伪和腐败堕落,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剥聚敛、买卖圣职、镇压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前两个故事里,作者就直言不讳地宣布:“基督教充满了罪恶、黑暗”,教廷的驻地罗马是“一个容纳一切罪恶的大熔炉”。这些思想和行动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否定神权统治、挣脱宗教桎梏而自由发展的要求。小说中还对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进行了热情的讴歌,指出中世纪所鼓吹的爱情是罪孽,神爱至上和天国幸福等禁欲主义观点既违反自然规律又违人性,认为“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挡”,爱情可以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小说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特权的思想,认为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决定于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

显然,这些思想都具有较强的历史进步意义,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具有远见卓识进步人士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这部小说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超越了时空和地域,是有史以来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的伟大作品之一。许多著名作家还把它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和创作素材的源泉。如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模仿《十日谈》之作;莎士比亚的喜剧《辛白林》、《善始善终》,莫里哀的喜剧《受气丈夫》,莱辛的诗剧《智者纳旦》,都是根据《十日谈》中一些故事进行的再创作。还有许多作家,如拉·封丹、德·维加等人也都从《十日谈》中汲取过创作素材。

1313年,薄伽丘出生于巴黎。他父亲是个意大利商人,母亲是法国人。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去了,父亲把他带回了佛罗伦萨。父亲的严厉和继母的冷酷,使他在没有丝毫欢乐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长大成人后,他的志向是在文学道路上有所作为。此后,他便把整个身心都献给心爱的文学事业。他首先潜心研究了古典文学,尤其着重研究了《荷马史诗》,并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后来他又致力于《神曲》的注释和讲解,还担任了佛罗伦萨大学的《神曲》专职讲学工作。他用意大利语撰写的《但丁传》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著作。

薄伽丘的成就主要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是个勤奋多产的作家,一生著述极丰,留下了难以计数的长篇小说、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和论文。除了《十日谈》以外,他还有很多颇具影响的作品。《菲洛珂洛》这部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少女和一个青年异教徒的爱情故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牧歌《亚美托》是一首爱情的颂歌,歌中借用神话题材,通过粗野的牧羊青年亚美托在爱情陶冶下终于变得心地高尚起来的故事,歌颂了爱情的力量。长诗《爱情的幻影》写的是诗人在他情人的引导下,会见了古代和中世纪的一些儿女英雄们。长篇书信体小说《菲娅美达》叙述了一个被恋人抛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细腻地刻划了她的爱和怨、希望和痛苦以及翘首祈盼情人归来的心理,堪称欧洲最早的心理小说。长篇叙事诗《菲索拉诺的仙女》描写的是一个仙女和牧羊人因热恋,得罪了主张禁欲的黛安娜女神,遭到惩罚,一对恋人被变成了两条河流。但两条河最后在阿诺河又汇聚成一处,两个心心相印的青年终于走在了一起。诗中讴歌了纯洁无瑕的爱情,同时也向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提出了勇敢的挑战。这些作品为薄伽丘后来达到文学创作顶峰从各个方面都作了积极而充分的准备。

恩格斯曾经说过,文艺复兴是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薄伽丘就是一位那个时代造就出来的巨人,他是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与大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一起被后人称为佛罗伦萨文学的“三杰”。如果说,但丁是中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那么薄伽丘就称得上是中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小说家了。他的《十日谈》堪与《神曲》相媲美,被后人看作是《神曲》的姐妹篇,称为《人曲》。

彼特拉克是薄伽丘一生中最好的知音,1374年彼特拉克去世,薄伽丘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他在孤独和贫困中,悄悄地离开了世界。

百年战争中的圣女贞德

中世纪时期,英格兰、法兰西两国间因王室联姻、财产继承和领土纠纷而形成相当复杂的关系,最后不得不动干戈。从1337年到1453年,英法两国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争,这就是英法历史上的“百年战争”。

位于法国西北部、比利时西部的佛兰德斯,临多佛尔海峡,是13-14世纪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中心之一。法国企图完全控制该城。但该城的主要生产部门毛纺织业却须依赖英国输入羊毛,因而市民都支持英国。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为夺取富饶的佛兰德斯,率领英军在法国登陆,百年战争从此开始。

战争初期,英军先后取得克勒西战役和普瓦提埃战役的胜利,法军连遭失败,国王也当了俘虏,被迫对英国割地求和。1360年双方签订《布勒丁尼和约》。法国利用战争的间隙,改革财政,整饬军队,于1369年发动攻势,至1380年收复了大部分失地。1396年双方又签订了为期20年的停战协定。1415年英国又出兵法国,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大败法军,随后占领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全境。1420年再度议和。1428年英国从其占领的法国领土南下,围攻奥尔良城,法国面临着亡国之险。

奥尔良城是10-11世纪法国的王城和首都,是法国商业和交通的枢纽。这个通往南方的重要门户一旦失守,法国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1428年10月英军包围奥尔良后,在城周围修建了几十个堡垒,封锁了全城。虽然奥尔良的军队奋勇抵抗,但是外无救援,解围无望,人心涣散。此时法王查理六世已死,查理七世新登王位。查理七世退守到南方后,处境窘迫,派不出一员良将能够解救奥尔良之危。正当法国人陷于绝望之中,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贞德挺身而出了。

贞德出身于法国香槟和洛林之间的唐瑞米村的一户农家。她的家乡就曾沦陷过,惨遭侵略者的蹂躏和践踏,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长大以后她练就了一身作战的本领。在祖国遭受危急之际,这个有胆有识的纯洁少女,以拯救祖国为己任,毅然前往希农城查理七世的行宫谒见了国王。她声称自己获得了上帝的启示,法兰西将得到“洛林边境童贞女的拯救”是上帝的意旨。她以赤诚的报国之心,借着上帝的名义,排除了种种的阻碍,终于说服了国王,委任她率军解奥尔良之围。

1429年4月29日,贞德披坚执锐,骑着一匹高头白马,打着绣有圣母玛丽亚像的白边军旗,率领3000援军进入奥尔良地区。贞德到达前线后,亲自侦察了英军的阵势,拟定好作战方案,决定利用英军围城部队据守要塞,各自为战,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消灭敌人。她为了鼓舞奥尔良军民的必胜信念、激发他们的斗志,在当时的条件下,她也只能给自己披上一层宗教的外衣,她告诉奥尔良人自己是受命于上帝来解救他们的。否则,又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们相信她这个农家姑娘呢?

《圣女贞德》电影中贞德被处死前的镜头

5月4日,贞德率军攻打圣路甫要塞。首战告捷,攻下这座要塞不仅极大的鼓舞了法军的斗志,而且保证了后方粮草补给线的安全,军事上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明智之举。接着法军又连续攻克了两个英军堡垒。5月7日,夺取土尔斯堡的战斗打响,这是英法争夺奥尔良的关键一仗。贞德高举军旗,冲锋陷阵,边指挥战斗,边奋勇杀敌,但不幸中箭,负伤昏迷,被救下火线。英军见法军主帅受伤,胆壮起来,奋起反扑,法军进攻受挫。奥尔良城防司令见状,怕部队伤亡太重,请示贞德收兵撤退,贞德理都没理,她拔出身上的箭头,忍着剧痛,高举起那面圣旗,奋不顾身地向敌阵冲去。法军官兵见统帅英勇无敌,大受鼓舞,人人精神振奋,个个英勇顽强。贞德下定决心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她挥舞战旗,激昂地高呼:“战斗吧!勇士们,我们胜利了!”法军士兵纷纷响应高呼着“我们胜利了!”拼命进攻。土尔斯堡攻克了,驻守该堡的英军全部被歼灭。

围城英军司令在向总部的报告中说:他们依仗一个女子,她运用神秘的方法作战,似乎是上帝在攻打我们。我们不仅受到重创,人员大为减少了,士兵作战的勇气也受到挫伤。他接到命令后,第二天就宣布撤军,解除了城围。

奥尔良解围战的胜利,是百年战争的转折点。贞德为保卫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唤起了法兰西的民族意识,给法国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和信心。法国军民乘胜反击,不断地在全国收复失地,1453年10月,除加来港以外,法国领土上的侵略者全部被消灭。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法国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令人痛心的是,贞德并没有看到战争的最后胜利和祖国的统一。1430年在一次战斗中,她被勃艮第伯国俘获,被以4万法郎的代价出卖给英国人。英教会法庭将她诬之为“女巫”,判处火刑。翌年5月,英勇就义。

贞德虽然死了,但是法国人民永远真诚地崇敬她和感激她。她是法国人民引以自豪的英雄,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圣女贞德”或“奥尔良姑娘”。她的事迹,世世代代家喻户晓,她永远活在法国人民的心中。

英国人的残暴行为更加激起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情。他们继续打击敌人,不断收复失地,战争形势日趋明朗,英国的失败已成定局。1453年,除加来港外,法国人收回全部失地,基本上统一了领土。

泰勒起义

在英国中世纪史上,曾经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震撼欧洲的瓦特·泰勒起义。

瓦特·泰勒生活的年代,正值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百年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广大农民不堪负担连年的战争费用。农奴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虽然有所宽松,但他们遭受的剥削却日益加重。战争、瘟疫、饥荒是中世纪的三大灾害。1300年的寒冷天气、1315~1317年的洪水和饥荒相继袭击英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最可怕的是1348年~1349年黑死病传入英国,导致人口锐减,物价上涨。但是,统治者丝毫不顾人民的死活,颁布“劳动法令”强迫劳动者接受瘟疫流行期的低工资,并且一压再压。违抗者戴枷下狱,并在身上打上烙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其等死,不如揭竿而起。

14世纪英国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加征人头税。1377年,国王理查二世为筹集战费而开征人头税,规定14岁以上男女每人4便士,1379年猛增到12便士。于是,各地农民不断以怠工、抗税等形式反抗统治者的残酷。

约翰·保尔是一个下层教士,他在民间传播朴素的基督教平等思想,激烈抨击腐朽的封建统治。他说:“英国的光景很坏,将来也好不了,除非一切都变成公有的,没有农奴,也没有贵族。”他还理直气壮地责问:“当亚当种田,夏娃织布的时候,谁是贵族?”后来,约翰·保尔被捕入狱,瓦特·泰勒起义向伦敦进发途中,将他从狱中救起。

1381年5月,伦敦附近肯特郡和东南部埃及塞克斯郡的农民,为了抗交人头税,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暴动。瓦特·泰勒被起义者推选为领袖。泰勒是个泥瓦匠,很有组织才能。6月10日,他带领起义队伍一举攻克了肯特郡的首府坎特伯雷,然后直奔伦敦,向国王请愿。同时也又派人到其他各郡鼓动当地农民起义。几天之内,全国四十个郡中,大半发生了农民暴动。

6月12日,泰勒带领六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达离伦敦不远的一个山头。消息传到国王查理二世的耳中,他立刻派了几个骑手前去探查。很快,骑手们飞马赶回,报告道:一个叫泰勒的农民带了六万人的队伍来和国王谈判。国王一点主意也没有,这时,坎特伯雷大主教和财政大臣都来劝国王,不要去见起义军。国王原本就不敢去,听从大主教和财政大臣的建议,便匆匆躲进了坚固的内城——伦敦塔。伦敦塔坐落在伦敦城东南的塔山上,里面有兵营堡垒、宫殿和监狱,还有教堂和刑场。它的外层是用石块垒起的城墙,建有九座碉堡和梭堡,四周是一道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主体建筑白塔长和宽各30米,高27米。躲在这里,国王感到安全多了。

起义者得知这个消息后,像一群愤怒的雄狮冲下山头,向伦敦城进攻。所到之处,他们砸烂修道院,烧毁官宅,还攻破监狱,释放了所有的犯人。第二天,势如破竹的起义队伍击垮了伦敦城的城门,接着像潮水一样涌进了伦敦城,将国王藏身的伦敦塔围了个水泄不通。

国王没料到起义队伍来得如此快,忙召集塔内的王室人员和大臣们商讨对策。有人主张调拨塔内的军队,乘天黑起义者酒醉熟睡之机,攻打起义者。可国王害怕起义军人多势众,如果他们冲进塔,自己的性命将难保。最后,国王让伦敦市长与城里拥有武装的爵士们取得联络,从外围攻打起义队伍,塔内暂时按兵不动。

次日一大早,国王就被起义军雷鸣般的呐喊声惊醒:“国王陛下马上出来和我们说话!”“陛下再不出来,我们就要攻塔啦!”“杀死坎特伯雷大主教!”国王吓得魂飞魄散,忙派人传话,说他马上出塔和他们谈判,让大家先到迈尔安德广场集合。顿时,塔下一片欢声雷动,起义队伍欢呼着朝广场方向移动。随即,塔门打开了,在随从人员的层层护卫下,国王查理二世走了出来。就在这时,一直守在外面的泰勒带领四百多人顺势冲进塔去,一路冲一路砸。全副武装的塔内卫士们一个个呆若木鸡,全都忘记了抵抗。

在一个礼拜堂内,起义者找到了正在做弥撒的大主教西蒙。大主教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神气和威风,他抖抖索索地说:“我的孩子们,收起你们的武器,有话好说,上帝时刻聆听你们的忏悔。”

泰勒见他还敢欺骗众人,肺都快气炸了。他一人箭步冲上前,揪住大主教的袍,把他拖下祭台。泰勒大声骂道:“你这个败类,我一定要杀了你,为国王、为教徒们除害。”说完,手起刀落,大主教的头落了地。接着,起义者找到了躲在塔内的财政大臣,不由分说,一刀结束了他的性命。接着,起义者又杀了几名官吏,并将他们的头砍了下来,与大主教和财政大臣的头并排挂在伦敦桥上示众。

在迈尔德广场,国王被起义者们围了起来,他故作镇静地大声问:“善良的人们,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想同我谈什么呢?”“我们要求永远的自由!不要再做农奴!要求得到土地!”广大起义者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国王频频点头,连声道:“我同意。不过,你们先回家去,每个村留两三个代表。我要叫人抄写敕书,批准你们的要求,你们的代表会把敕书带回去,交到你们手中。”

许多老实巴交的农民轻信了国王的话,他们满意地回家了。可是泰勒不愿这样轻易地离开,他和留下来的农民要求国王没收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并且还要取消封建主的一切特权。

国王对泰勒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表面上他装作很认真的样子,对泰勒说:“关于这个建议让我回宫考虑考虑,两天以后我将给你答复。”国王这样做,只是拖延时间,为的是等待伦敦市长带领精锐部队来镇压起义者。

6月15日黄昏,国王约泰勒在斯密茨菲尔德广场单独会谈。当国王的卫队到达广场中央时,泰勒悄悄对起义者说:“若是国王不答应我们的条件,我就打个呼哨。听到呼哨声,你们立即冲上来,杀死他们所有人,除了国王。我要带着他走遍全国,借他的号召,我们就可以成为国家的主人了。”说完,他策马扬鞭,向谈判地点驰去。

此时,国王身边的贵族、卫士都手贴腰间,他们的丝制官服内穿了销甲,暗藏了兵器。看着面前的泰勒,国王的嘴角落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泰勒指着远处的起义者队伍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您看到了那边的人群吗?”国王望着密密麻麻的人头,点了点头。“他们都听从我的指挥。您以为他们以及更多的在伦敦的人,会轻易离开这里吗?”泰勒继续说。

“我已经命令人抄写我的敕书了。你可以叫他们回家。”国王笑道。就在这时,伦敦市长威廉·沃尔沃思带领了十几个腰配长剑的爵士冲进来,他瞅准了泰勒的腹部,狠狠将剑刺进去。毫无防备的泰勒当即中剑,倒地而死。

驻在广场旁边的起义者也受到伦敦市长派来的部队的洗劫。顿时,斯密茨菲尔德广场被起义者的鲜血染红了。之后,国王亲自率领军队,到各郡、县、村镇压参加起义的农民。约有1500人被绞死,约翰·保尔也在其中。

瓦特·泰勒起义被镇压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统治,加速了英国农奴制的崩溃。

蒙古人西征

蒙古人原来散居在贝加尔湖、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游支流)两岸,唐代称为蒙兀室韦。室韦是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蒙兀室韦是其中的一个小部落。到唐朝末期,蒙兀人开始向西迁至蒙古高原的肯特山一带,形成蒙古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部逐渐繁衍成许多小部,其中乞颜部又是这些部落的核心,乞颜部中的勃儿只斤氏是统治各部的首领,所以它被称为“黄金家族”。

到公元12世纪时蒙古高原上除了蒙古部之外,还有强大的塔塔儿部、克烈部、乃蛮部、篾儿乞部、汪古部等近百个部落。他们以肉类充饥,文化水平较落后。各部落之间长期争斗。

13世纪初,勃儿只斤氏族贵族首领铁木真在摆脱金朝统治、结束内部分裂,建立蒙古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铁木真首先征服了长期与蒙古部作对的塔塔儿部、蔑儿乞部,稳定东部蒙古后又征服西边强大的克烈部。1206年,全蒙古的各部首领在鄂嫩河畔举行忽里勒台(大会的意思),一致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这样蒙古汗国建立起来了,“蒙古”也由一个部落称呼转变为统一的新国家称号。成吉思汗即位后,对金国和西夏展开军事行动,并于1219年开始向西征讨,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中欧地区。

成吉思汗亲自统率第一次西征的目标是中亚阿姆河下游古国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中亚的一个伊斯兰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物产丰富。而蒙古却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原先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在亚洲中部草原上流动放牧,经常迁移,行动时把帐篷装在马车上,好像整个村庄在流动似的。到成吉思汗时,蒙古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有强大的军队。花剌子模人对蒙古军队的入侵很是担忧。

花剌子模的老百姓惶惶不安,他们的国王更是忧心忡忡。但是,国王担心的倒不是蒙古军队的进犯,而是害怕在与蒙古的战争中,自己的王子和将军们会乘机篡权。因此,他只把四十万军队分散到各个大城市去加强警卫,同时借以监督他的臣下,却没有集中兵力来对付蒙古侵略军。花剌子模的边境城市被蒙古军队围困了整整五个月。城里守军只有3万,没有援军,也没有存粮;城外的蒙古军队有20万,而且有马队从中国中原一带将军需物资大量运来。双方力量悬殊,但是,花剌子模军队英勇作战,没有一个人投降。

“轰隆隆!”蒙古的大炮响了。花剌子模边境城市的城墙轰塌了一大块。

“轰隆隆!”蒙古的大炮又响了。城墙轰开了一个大缺口。

“冲啊!”蒙古骑兵蜂拥冲入城内。

蒙古本来是一个游牧民族,哪来先进的大炮呢?原来,自从四年前蒙军攻打金国、占领中都之后,吸收当地汉人的先进技术,学会了使用火炮。他们用来进攻的大炮,则是大型发石机。在当时,这种大炮已是世界上威力强大的先进武器了。

蒙古军冲进城市以后,3万花剌子模军队在城内的堡寨里死守,又坚持了一个多月。终于因为粮尽械绝,全部牺牲。据说,最后只剩下两名战士,他们仍然不屈地踞守屋顶,用瓦片作武器,投掷蒙古军。

蒙古军接着向花剌子模的首都进军。当地军民坚守了半年多。城市被攻陷之后,在街巷里进行逐屋的争夺战,又坚持了七天七夜。最后,城里的男子基本上都被蒙古军残杀,妇女和儿童则成了奴隶。蒙古军把全城烧毁了还不罢休,又决开了大河的堤岸,把全城淹掉。曾经一度繁荣发达的中亚细亚文明,顿时被摧毁殆尽。花剌子模国王逃到里海的一个荒岛上,凄凉地死去了。

灭亡了花剌子模以后,蒙古军继续西进,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顿河流域,于1223年打败了俄罗斯联军。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蒙古分为四个汗国(“汗”是蒙古语“王”的意思,汗国相当于王国)。这四个汗国由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分管。长子术赤封在南俄罗斯、西南西伯利亚的星海、咸海一带,称钦察汗国。之后,他的儿子拔都一直打到莫斯科,扩大了汗国的领土。次子察合台,封在原西辽国的区域(今新疆及苏联中亚一部分),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封在蒙古以西,即额尔齐斯河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称窝阔台汗国。蒙古是实行“幼子继承权”制度的,所以第四子拖雷封在蒙古本土(包括新征服的金国黄河流域一带),称为大汗。上述三个汗国都要归他节制。拖雷的儿子忽必烈后来灭亡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定都在大都。拖雷的另一个儿子旭烈兀,出兵征服了波斯和巴格达,在西亚建了伊儿汗国。

成吉国汗统治时期,规模空前的蒙古大帝国已形成。蒙古第二次西征,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领导的,他率诸王子远征,在击败保加尔人后,横扫南俄草原,攻陷罗斯古国都城基辅。1241年,蒙古人兵分两路,侵入波兰和匈牙利,大败波兰、德国等国骑士团组成的欧洲联军。

1253年,成吉思汗另一个孙子旭烈兀进行了第三次西征,他统率蒙古军相继攻陷阿剌模特堡和巴格达,消灭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但是,蒙古人在大马士革以南的阿音札鲁特被埃及苏丹军队打败,失去进一步西征的可能。

蒙古大帝国的领土非常庞大,在交通工具还很原始的时代,很难维持长久的统一。蒙古帝国很快便分裂了,但蒙古人的统治在一些国家中却维系了很长时间。拔都在罗斯建立的金帐汗国,统治近两个半世纪。蒙古在克里米亚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783年。据说是蒙古人的后裔的巴布尔侵入印度,建立莫卧尔帝国。

孙迪亚塔建立马里王国

继加纳之后,称霸西非的是马里王国。马里王国的建立者名叫孙迪亚塔。孙迪亚塔原是曼丁果国的王子。在他幼年时代,他的祖国就被索索国的军队占领了。他在母亲的带领下,逃到了东卡拉。10多年后,他担任了东卡拉的副统帅。

孙迪亚塔不会忘记母亲临终前的嘱咐:“孩子,你是曼西果老国王的亲生儿子,现在你要担负起责任来啊!”

孙迪亚塔安葬了母亲以后,就向东卡拉大王告辞。东卡拉大王非常信任他、支持他,分给了他一半的军队。

索索国的国王听说孙迪亚塔带兵打回来,马上派他的儿子带领了大批人马来迎敌。这个王子根本不懂打仗,把军队布置在一个宽阔的山谷里。到了傍晚时分,孙迪亚塔仔细地观察了索索人的阵势,决定出其不意,发动突然袭击。在茫茫的暮色中,索索人的军队正在准备休息,孙迪亚塔率领骑兵们像一群猛虎般地扑了过来;索索人的军队乱作一团,一个一个被孙迪亚塔的部队砍倒在地。索索王子眼看大势不妙,夹着马屁股溜之大吉。没有片刻工夫,孙迪亚塔的军队就消灭了残余的敌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初战告捷,旗开得胜,孙迪亚塔军威大震。被索索人侵略蹂躏的其余九个部族的首领,纷纷带了军队来和孙迪亚塔会合,并且一致推举孙迪亚塔为同盟军的统帅。

在一个平原上,各部族的士兵列成方阵,各种颜色和各种图腾徽号的旗帜迎风飘扬。誓师大会开始了!只听见孙迪亚塔高举着巨大的拳头,声若洪钟地发出誓言:“我们要为自由而战斗下去!我们决不做索索人的奴隶!”

“我们要为自由而战斗下去!”

“我们决不作索索人的奴隶!”

各族战士的呼声,在山谷中发出一阵阵回响。各族首领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孙迪亚塔。

远处传来了“得得”的马蹄声。一个军官急速地骑马来到前面,向孙迪亚塔敬礼报告:“大王,索索国王已经亲自率领大军来到克里纲(今索马里共和国首都巴马科附近)了!他想切断我们的后路呢!”

“马上发兵截击!”孙迪亚塔果敢地说。

1235年初,克里纳两旁大军密集,一场决战就要开始了。可是,索索国军队突然紊乱起来。一支强悍的部队竟脱离了索索国王,投入到孙迪亚塔的队伍中来。原来,索索国王极端残暴,他不仅到处掠夺,到处侵略,就是对自己的部属也蛮不讲理。他的军队统帅名叫法戈里,是他的外甥。然而,索索国王竟然霸占了法戈里年轻美貌的妻子。法戈里忍无可忍,下决心脱离索索军队,来到了孙迪亚塔那里。孙迪亚塔非常高兴,任命他做一名统帅。

旭日东升,新的一天来到了。两军在平原上列阵开战。孙迪亚塔的骑兵勇猛异常。只听见逊迪亚塔一声大吼:“前进!”骑兵们迅速向前飞奔,刀刃闪处,人头落地,索索国的骑兵被冲得七零八落。各部族的军队一致向前,索索国王也组织了部队反攻,双方展开了一场肉搏战。由于索索国骑兵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全军溃退。孙迪亚塔在追击的时候,忽见索索国王正在同法戈里作对厮杀。孙迪亚塔马上拿起弓箭,一箭射去,正中索索国王肩头。索索国王勒转马头,在乱兵中落荒而逃。孙迪亚塔和法戈里紧追不放,直到第二天傍晚才将他杀死,从而结束了战斗。

孙迪亚塔灭亡了索索国以后,召开了各部族首领大会,正式成为新建立的王国的国王。孙迪亚塔把他的王国取名为马里王国。“马里”,就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孙迪亚塔同时派兵出去扩大疆土,于1240年灭掉了已经衰落不堪的加纳,马里成了西非最强大的王国,面积甚至超过了加纳王国,东到加奥(今索马里共和国境内),西到塞内加尔河。

到13世纪末,马里建立了新的政权。这个新的马里王朝继续扩大它的版图,甚至想横渡大西洋。他们派遣了由两百条船组成的大船队,带了能用两年的淡水和食物出发。结果,除了一条船回来以外,全部被大西洋的风浪所吞没。这次航行虽然没有成功,但它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壮举要早100多年。

马里王国接受伊斯兰教,与埃及和许多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奥等地的清真寺就是请阿拉伯建筑师设计的。马里国王穆萨还曾亲自访问了埃及,并且千里迢迢地到麦加朝觐,从而加强了非洲与亚洲的联系。

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11月,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术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马可·波罗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因为缺水,马可喝用沙土过滤过的马尿。他们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都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2年春,马可连同元朝的护送随从600多人,分乘13艘四桅帆船。从泉州启航出发了。途经马六甲海峡附近时,他们又遇上了海盗。聪明的马可把值钱的珍宝装入酒坛子,用绳子拴在船舵上沉入海水中,躲过了一场抢劫。两个月后,他们到达了波斯,完成了忽必烈的使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爆发了战争。按照威尼斯的法律,作战用的军舰要由富人捐钱制造,马可造了一艘名叫“东方号”的战船,并亲自担任了船长。不幸的是他在那次海战中被热那亚人俘虏,热那亚人判他20年的监禁。

在狱中,马可·波罗幸运地与作家鲁斯·蒂恰诺关在一起。鲁斯·蒂恰诺对马可·波罗在东方的经历很感兴趣,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他为之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在狱中讲述的东游故事吸引了许多人,包括热那亚人在内都很感兴趣。于是,他只被关押了4年就被释放了。最初,他的游记没有被印成书,人们就四处传抄,以致各种抄本有数十种之多。直到15世纪,他的游记才正式刊印成书流传开来。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4卷。第一卷记述马可一行东去的途中见闻;第二卷记载了中国元朝初年的社会情况、宫廷秘闻以及历史名城的繁荣景象;第三卷讲述了与中国为邻的南洋国概况;第四卷介绍了蒙古各部落之间的战争和亚洲北部的状况。这是第一部向西方人介绍世界东方的书,它不仅使西方人知道了东方有个强大的大元帝国,而且也丰富充实了中世纪保守人们的地理知识。1311年,马里诺萨努托绘制世界地图,以及后来其他学者绘制世界地图,都从《马可·波罗游记》中获得不少资料。《马可·波罗游记》对后世新航路的开辟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产生很大影响。

周达观访真腊

在东南亚,有一个不大的国家叫柬埔寨。而在13世纪末,它的名字叫真腊。现在柬埔寨的首都是湄公河畔的金边,而那时真腊的京城却是洞里萨湖北面的吴哥城。

1295年,中国元朝政府决定派遣使团访问真腊。朝廷开始组织人马,筹集银两,准备中国特有的瓷器、绵帛和药材等。当时,有一个名叫周达观的年轻官员,在宋朝人的著作里看到过一些关于真腊京城吴哥城以及城南吴哥窟的描述。当他听说朝廷要派人去真腊时,就自告奋勇,要求随团出访。朝廷准奏,周达观就这样去了真腊。

中国使团于1296年春节后不久,乘船从温洲出发。经东海。南海、北部湾,过交趾,到达湄公河口。然后,换船沿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过洞里萨湖,行船五个月,终于到达吴哥城。

中国使团来访的消息早被传入真腊王宫。所以船一靠岸,立即有真腊大臣迎上前来。周达观在使团的队列里,边作礼节性的应酬,边仔细观察这些真腊人:虽然他们讲的是另一种语言,但长相与中国人却无大差别。真腊人的服饰倒是比中国人朴素。他再向岸上望去,只见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在真腊大臣的引导下,中国使团离船上岸,向城门走去。他们登上了护城河大桥。这座桥是石头造的,中间行人。两边有许多跪着的石神。每个石神都手持一条雕刻精致的大石蛇。蛇与蛇之间,首尾相接,连成栏杆。多奇巧的设计!周达观暗自赞赏着。

队伍来到城门前,周达观一抬头,看见城门上的大字。真腊人解释,那是“胜利门”。在城门上,有五个菩萨头像,它们个个面含慈爱的笑容,平静地凝视远方,神态安详静穆。这五尊菩萨分别面朝四个方向,寓意大概是将庄严和慈爱撒播到国都的四面八方。在城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大的石象。周达观饶有兴致地仔细观察,发现石象居然有三个头,中国不是也有三头六臂之说吗?石象的牙齿着地,长长的鼻子卷在莲花底座中,形态生动,可畏又可爱。

柬埔寨吴哥古迹

突然,响起一阵鼓乐声。紧接着城门大开。宾主走在城内的林荫道上,还不时地同从身边经过的人友好地打招呼问侯。主人边走边向贵宾介绍途中遇见的一座座庙宇、宝塔。这些庙宇、宝塔都色彩艳丽,雄伟恢宏,在明媚的阳光里显得格外耀眼。

在城中心,有一座巨大的佛教建筑群。主人自豪地介绍:“这是巴戎庙,最早建于三百年前,后来外敌入侵时毁于战火。吴哥王阁耶跋摩七世下令在原址照原样重新修建了一座,就是我们眼前这座巴戎庙。”说罢,主人虔诚地行了个礼。

“啊!真是太宏伟了!”周达观不禁赞叹。

这座巴戎庙的核心部分,是由十六座相互连接的宝塔组成的巨大建筑群。每座塔都布满精美的雕刻。塔内都供有一尊高达四米多的溘耶跋摩七世佛像。这十六座塔代表真腊的十六个省份。每那座塔中供一尊磕耶跋摩七世佛像,则是象征他的王威覆盖整个真腊疆土。在巴戎庙北面不远,就是金碧辉煌的王宫。

周达观落座之后不禁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么大、这么漂亮的王宫,全都是木结构的?”后来经人解释才知道,根据真腊人传统的宗教观念,凡人只能住木头或竹子建造的房屋,用石头造的建筑是专给神住的。

游览过吴哥城之后,主人又安排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去参观著名的吴哥窟。吴哥窟位于吴哥城的南门外。建造于12世纪上半叶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据说当时动用了几万民工,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才建成。

吴哥窟向四方扩延,各五公里多,占地面积很大。最外层是一条很宽的护城河,将吴哥窟团团围在当中。河的两边有高高的石砌围墙,极为坚固,起屏障作用。墙分内墙和外墙。外墙的西面,有一道门,进门便见一个宽敞的庭院。再往前走有一条长约数百米的大市道,越过护城河,直抵内墙门。

进入内墙之后,华丽而又肃穆的吴哥窟展现在面前。迎面是建在三层台基上的尖形塔。周达观数了数,共五座,中间一座塔最高,大约有六七米。三层台基托住五座塔,台基四边有石刻的高大门楼,门楼连接回廊。回廊壁高两米多,四边廊壁合计长约八百米。所有壁面布满精美的石刻浮雕。浮雕内容,多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耶》和《摩河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

“这是什么?”周达观好奇地指着东墙的一幅浮雕问道。

“这是‘乳海翻腾’的故事。”主人说,“印度教的万物之主叫毗湿奴。传说魔鬼和神为取得乳海海底的长生不老药,共同定下了盟约。在乳海中央的一座山上,盘着一条巨蟒。魔鬼们拉住巨蟒的一头,众神抓住另一头,你拉我扯,山旋转起来,搅动了乳海……”

“那么,这是谁呢?”周达观指着一个神问道。

“这就是毗湿奴,”主人说道。“当山快崩倒时,毗湿奴变成了一只巨大无比的乌龟,用它的硬壳顶住了这座山。因为山在旋转,乳海在翻腾,所以各种各样的宝贝都从海中翻了出来。毗湿奴未来的妻子在海水的雾沫中诞生,长生不老药也出来了。但是,这时魔鬼破坏了盟约,企图偷取灵药。于是,毗湿奴同他们展开了搏斗,最后战胜魔鬼,带着长生不老药回到了茂璐山……”

“啊,真是活灵活现!了不起,了不起!”周达观和中国使者都赞不绝口,完全沉浸在神奇的艺术境界之中。

周达观在真腊住了整整一年。他以吴哥为中心,进行了多次的游览和访问,对真腊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回国后,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真腊风土记》一书。这本书以游记的形式,对吴哥古都和吴哥窟等建筑作了实地记录,全面地介绍了整个吴哥文化,并以赞赏的态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本书,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介绍吴哥文化的著作,而且也是研究柬埔寨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周达观离开真腊以前,把他带去的中国荔枝种子种在一座山上。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中国荔枝山”,以纪念中柬两国人民的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

伊本·拔图塔的世界旅行

继《马可·波罗行记》之后,又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旅行著作——《伊本·拔图塔游记》问世。

《伊本·拔图塔游记》对拔图塔足迹所至的亚、非、欧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形势、名山大川、城市经济、风俗人情、服装饮食、物产礼仪、文化艺术等均有详细记载,为后人留下了14世纪上半叶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生动而珍贵的资料。

游记的作者是摩洛哥青年旅行家伊本·拔图塔。伊本·拔图塔原名阿布·阿卜杜勒·马哈美德,1305年出生于摩洛哥的丹吉尔。

1325年夏季的一天,一艘阿拉伯商船即将在丹吉尔港起航。一位身穿穆斯林长袍的青年,带着行装登上商船。他充满了青春活力,神态却庄重沉着。

商船驶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东驶入地中海。大帆船乘着清爽的海风破浪前进,海鸥在行进的帆船上空盘旋歌唱。那位穆斯林青年迎着明丽的夏日,昂首伫立船头,带着神往凝视远方。这位青年就是伊本·拔图塔。他前往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是他第一次朝圣,也是他的第一次长途旅行。

拔图塔从丹吉尔出发,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沿地中海南岸东行,到达开罗。沿尼罗河逆流上行,到达阿特巴拉。拔俚塔原计划渡过红海去麦加,适逢海上发生战乱,只好沿原路回到埃及,改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在游历了阿勒颇和大马士革之后,经麦地那到达麦加,行第一次朝圣礼。

接着,拔图塔由巴士拉北上,往库尔迪斯坦,游历了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伊斯法罕、库法等地。然后返回麦加,行第二次朝圣礼。拔图塔在麦加逗留了三年,广泛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增长了不少知识,也激发了他了解世界的更大兴趣。

三年后,拔图塔沿红海南行,出曼德海峡,到达也门的亚丁港。亚丁地处亚非交通要道,当时已发展成为一个商贾云集的重要商港,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型商船挤满港口。拔图塔在此作短暂逗留之后,进入非洲。他沿非洲东海岸南行,到达索马里的摩加迪沙。穿过赤道,进入肯尼亚。在肯尼亚的蒙巴萨驻足之后,又进入坦桑尼亚。直至南纬九度之处,方才返航。他沿非洲东海岸返航,经亚丁湾,到达阿拉伯半岛东面的阿曼。然后,他又去麦加,行第三次朝圣礼。

经过几年的游历考察,拔图塔的视野更为开阔,他向所接触的各地区穆斯林学习了许多知识。好奇心又令他渴望了解伊斯兰世界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他打算环游全世界。

拔图塔继续他的旅行。他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出发,乘船渡海,到达埃及。从阿斯旺顺尼罗河而下,到达开罗。继续北上,穿过叙利亚,漫游小亚细亚诸突厥小邦,渡过黑海,到达克里米亚半岛的卡发。这里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教堂里传出悦耳的神圣钟声。他对于这里的达旦妇女明朗的笑脸十分惊奇。

在金帐汗国,他受到那里的首领月祖白的礼遇,畅游了南俄罗斯,直至黑海之滨的阿斯特拉罕,目睹了白夜奇景异光。伊本·拔图塔还受月祖伯之托,护送其爱妃、东罗马公主,回君士坦丁堡探亲。在君士坦丁堡,拔图塔受到了东罗马皇帝罗尼卡三世的热情款待。后来,拔图塔又返回金帐汗国向月祖伯复命。

稍作休息后,拔图塔继续他的环球旅行计划。他穿过土兰平原的卡拉库姆沙漠,先后到达花剌子模、布哈拉、罗珊、喀布尔等地。越过兴都库什山,1333年秋拔图塔到达印度,受到图格拉王朝国王穆罕默德的款待。见多识广的拔图塔以他广博的知识和聪明勇敢,赢得了国王的赞赏和佩服。国王任命他为德里审判官。拔图塔在印度逗留了八年,其间一直受任重要官职。

1342年,拔图塔奉穆罕默德国王之命,率大队使节携图书和礼物出使中国。他们从德里出发,到喀里克脱(今加尔各答)港,准备待信风到来后直航中国。喀里克脱是孟加拉湾的一个良港,贸易十分发达,来自中国、南洋群岛、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群岛、也门及波斯湾等地的商船络绎不绝,集结在港口。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来往于印度和中国的交通,多依靠中国商船。船有大、中、小三等。一天,拔图塔正在岸上做伊斯兰教的星期五公祷,他租用的小船被突起的飙风卷入海中,其妻小和随从及所携带的图书、礼物全部沉葬于大海。伊本·拔图塔身边只剩下一张作祈祷用的地毯和十锭黄金,无法再出使中国,只好去马尔代夫群岛。

在马尔代夫群岛,拔图塔被马尔代夫女王任命为审判官。由于岛上居民并不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拔图塔经过努力劝诫,仍无收效,十分失望,于1344年离开马尔代夫,前往斯里兰卡。

1347年,拔图塔游历至孟加拉,经苏门答腊、猩罗(今泰国),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的泉州,实践了他对印度国王的承诺,以印度国王使节的身份会见了当地官吏。随后,他北上大都,拜谒元顺帝。这时元朝已开始走向它的尾声,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危局。为防止交通阻隔,拔图塔匆匆告别元顺帝,沿原路回到泉州,从海路返回苏门答腊。

在中国的泉州和广州,拔图塔考察了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见商贸发达,市场繁华,市容环境典雅优美。在两地的港口,有数不清的船只,仅停泊在港内的大船就有上百艘,这在他到过的所有港口是从不曾见过的。两地港口汇集着来自亚、非、欧各地的商贾。拔图塔不仅见到了许多长期在中国从事贸易的阿拉伯人,还遇到了摩洛哥同乡。他北上,到达杭州后,为城池之大而惊叹不已。后来他在游记中说:竟然大到要走三天才能穿越城市的地步。这里十分富裕,城内设施十分完备,管理井井有条。拔图塔还游历了中国的壮丽河山,饱览美景。

从苏门答腊,拔图塔开始返回摩洛哥之旅。1349年,拔图塔回到了故乡丹吉尔。

1350年和1352年,他两次外出旅行,先后到达西班牙及西非、西北非各国。1354年,拔图塔完成了他的非洲腹地之行。

晚年的拔图塔,定居在摩洛哥当时的首都非斯城。他把自己二十八年的旅行见闻口述出来,由摩洛哥苏丹的御前录事穆罕默德·伊本·王随笔录成书,编成一本《世界珍观奇闻记》,即《伊本·拔图塔游记》。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宝,我国云南昆阳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并且艰苦跋涉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过。郑和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明成祖朱棣走南闯北,他聪明伶俐,深得朱棣喜爱。后来,郑和接受明成祖的特殊使命——出使西洋。当时,“西洋”指现在的文莱以西,印度洋沿岸各国。

公元1405年6月15日,郑和告别了祖国,率领他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港浩浩荡荡出发了。郑和的这支舰队非常庞大,在当时是极罕见的。这支舰队首先驶往占城。

这年深秋的一天,位于热带的占城国(今越南南部)首都天气晴朗,一片欢腾。百姓们结群出城,来到海边。男男女女,一个个把头发扎在脑后,用崭新的花布缠着。身上穿着崭新短布衫,腰上系着各色腰巾,像过节日一样。音乐家们擂起了大鼓,吹起了椰笛,声音响亮,袅袅动听。小伙子和姑娘们翩翩起舞,兴高采烈。占城国的国王也出宫了。他骑着驯服的大象,戴着铸有三座山的金冠,身披锦花手巾,两腿和两臂上都戴着黄金的镯子,足穿玳瑁做的皮靴,腰束八宝方带,看上去十分高贵威武。官员们骑着骏马,紧跟在国王后边。500名士兵在前后卫护。他们一手拿着雪亮的钢刀,一手拿着皮制的盾牌,身背弓箭。雄赳赳,气昂昂。看来,占城国今天准备迎接贵宾。

原来,他们今天准备迎接中国明政府派出的友好使团。以郑和为首的远洋,船队今天就要来到占城国了。

占城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我国东汉的时候就建国了。它的位置在印度支那半岛的东南沿海一带。当时的印度支那半岛东部沿海有两个国家:北部是越南国,首都在升龙(今河内);南部就是占城国,首都也叫占城。占城国的全称是“占婆补罗”。“补罗”是梵语“城”的意思,所以,“占婆补罗”简称“占城”。

“来了!来了!有好几十条船呢!”占城百姓们高声叫了起来。船队越来越近了。这支船队的确庞大,前后总共有62艘大船。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100米以上),阔十八丈,可容1000人。中等的船,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每条船都张着12面风帆。据说,全船队共有27000多人,除了水手,还有通事(翻译)、技师、医师、炊事员和护船的士兵等等。船队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海岸,水手们抛好锚,铺上跳板,两位明朝官员带着随从人员上岸了。他们快步走到占城国国王面前,自报姓名说:

“大明国使节郑和拜见国王!”

“大明国副使王景弘拜见国王!”

占城国王亲自下象相迎,高兴地叫他们免礼,并请他们向明朝皇帝问好。郑和和王景弘代表明朝皇帝,向占城国王赠送了礼物;占城国王吩咐随从人员拿出许多象牙、犀牛角和奇南香,赏赐给郑和他们。百姓们唱歌跳舞,为两国的友好热烈庆贺。

占城国王请客人们入城。郑和他们看见,城墙高大厚实,分成外郭和内城两个部分。进了内城,只见王宫的建筑极为壮观。大殿、寝宫都用砖瓦砌成,并且饰有各种木雕,有的雕成飞禽,有的雕成猛兽,庄严而又美观。国王请客人们在大殿上饮酒。占城国的饮酒习惯很别致。每五至十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放着一个大酒坛,用三四尺长的细竹竿插入坛内,在座的人轮流吸竹引酒入口。酒味浓郁可口,但都有糟味,非常奇特。宾主共叙友情,直至月落乌啼,东方发白,才尽兴而散。原来,占城国的风俗是中午起床,要到半夜以后才睡觉;每逢月圆之日,总要饮酒歌舞一番。这大概是生活在热带的缘故吧。

郑和他们在占城逗留了10余天才离开。离行前,占城国王特地写了一封信给明朝皇帝,托郑和带去。郑和一看,占城的纸与中国的大大不同。原来,他们的纸是用羊皮做的,把羊皮捶薄熏黑,再用细竹削尖为笔,蘸上白灰写字。郑和对占城国王表示感谢,带了书信辞别而去。

船队又在大洋中行驶了20个日日夜夜,到达了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国是个大国,地广人稠,兵甲防卫力量很强;城里店铺林立,商业繁盛。爪哇国王对郑和一行十分欢迎,热烈的场面也很感人。最使郑和一行感到惊讶的是,那里有许多中国人,他们大都是从广东和福建漳州等地迁移到那里去的。这些人到了爪哇,和当地百姓和睦相处,其中不少成了爪哇的百姓,入了当地盛行的伊斯兰教。因为郑和本人也是一位伊斯兰教虔诚的穆斯林,所以在爪哇更感亲切。

郑和一行在爪哇进行了一系列友好的贸易。当地人喜欢中国的瓷器和蚕丝;而郑和他们喜欢爪哇的珍珠、宝石和麝香。双方买卖公平,各得其利。

船队离开爪哇以后,又航行到了满刺加(今马六甲)、暹逻(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今印度等地。回来时,原来船上装满的中国金银、钱币、瓷器、铜铁器、丝绸等物,已经换上了胡椒、药材等物。直到第三年春天,郑和他们才回到中国。

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出使西洋,去过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最远一次到了忽鲁谟斯(今伊朗)、木骨都束(今东非洲的索马里)和麻林地(今东非洲的肯尼亚)等地;第七次出洋时,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去朝觐。他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和丰富的物产,带给了亚非各国广大人民,同时把亚非人民的情谊和各地的物产,带回到了中国,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亚非许多国家的人民都怀念着三宝太监郑和,东南亚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不少有关他的遗迹。在爪哇(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垅、三宝公庙,在暹逻(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在锡兰(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博物馆内,还珍藏着郑和在那里立的石碑。

当时,中国人对东洋、西洋的划分,是以南海为界的。南海以东为“东洋”,南海以西为“西洋”。郑和所到的地方大都在南海以西,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异邦,这在当时并不容易。当时没有十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经验,狂风和暗礁威胁着船队的安全。此外,海盗和一些见钱眼红的国王也经常想谋害郑和,抢劫财物。在郑和出使西洋的时候,就曾经三次用兵打仗。

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途经斯里兰卡时,遇到了一桩险情。该国国王看到郑和携带的大批财物,顿起邪念。他让王子把郑和骗到京城,强行勒索财物,并暗暗地派军兵去抢劫船队。郑和发觉之后,企图返回船队,但归路已被国王的军队截断了。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郑和带领他手下的2000多人杀回了王宫,俘虏了国王和他的妻子。郑和回到京城之后,把他们献给了明成祖。后来,明成祖实行宽大政策,又把他们放了回去。

永乐十三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当他回航路过苏门答腊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时,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战斗。一天晚上,一个叫苏干刺的家伙率领几万人前来袭击郑和的船队。这个人本来也是一个王子,因为争夺王位失败,就跑到一座山上占山为王。这次,他见郑和的船队带着这么多的金银财宝,就红了眼,企图发一笔横财。在苏门答腊军队的配合下,郑和打败了苏干刺的军队,并且活捉了苏干刺。

郑和三次用兵都不是为了侵略别人,而是为了反抗坏人的侵袭。郑和及其率领的船队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从中国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直达非洲的这条航线,是郑和他们最早开辟的,比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欧洲经非洲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还要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他们这种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是世界航运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航海事业的一大贡献。

胡斯之死

15世纪初,捷克王国遭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欺压。德意志封建领主采取大规模向捷克移民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和掠夺。涌进捷克的德意志天主教教士,四处强占土地,并且在教会和寺院中担当重要职位,这些教会并不满足自己已有的地位,又从德意志引进军队对捷克人民进行镇压。那些德意志商人也乘机而入,他们不仅胡作非为,而且在捷克建立自治城市,沿用自己的法律,根本无视捷克这个国家。

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叫胡斯的人站了出来。他无情地揭露天主教徒的丑恶行径,从而受到了捷克人民的尊敬。

约翰·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伟大的爱国者。他出身贫寒,学习上非常勤奋,完成初等教育后考入布拉格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从1398年起,胡斯担任布拉格大学神学教授,后来被任命为文学院院长和布拉格大学校长。

中世纪时期,捷克长期受到德国封建主统治,民族矛盾日益加深。胡斯从少年时代起就耳闻目睹了德国封建贵族的种种劣迹,他立誓要把捷克人民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胡斯的爱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与日俱增。

胡斯步入宗教界之后,以一个神学家的身份对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尤其是对德国高级教士的奢侈、专横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胡斯大胆地宣传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他利用在伯利恒教堂传教的机会,向捷克各阶层人士宣传他的新宗教思想。

由于一些捷克贵族对德国移民讨好,并与德国勾结起来共同欺压百姓,因而激起了捷克民众的不满。

胡斯看在眼里,便寻找一切机会向那些善男信女们揭露说:“你们看那些道貌岸然的教士们,整天高喊‘守贫’、‘苦修’,可实际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教徒们身上那几个可怜巴巴的钱,甚至藏在穷老太婆身上的最后一个铜板也都被无耻的教士搜刮去了。难道不能说教士比强盗还狡猾,还凶恶吗?”

人们聚精会神地听胡斯讲演,似乎寻到了真理。人们这才有所醒悟,联想起许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无不对教会的腐化恨之入骨。

这种积怨逐步深化,终于发生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胡斯也由揭露教会恶习升华到改造整个教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提出了自己宗教改革的主张。首先,他主张没收教产,收归国有。胡斯指出:教会腐化堕落的根源在于教会占有大量的地产,这是万恶之源。如若将教产没收,僧侣阶层的放荡才能铲除。胡斯说:“夺掉狗吃的骨头,狗就不会再咬;剥夺教堂的财产,就找不到教堂里的神父了。”

人们听了他的话,心里好像打开了一扇窗户,都交口称赞说:“说得真好,话不在多,说到点子上了!”

胡斯还主张教权服从世俗政权。他不顾教皇的权威,布道时抨击道:“教皇兜售的赎罪券简直是无稽之谈,它不会给你们带来任何好处的。”

赎罪券是教皇抓住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的特点骗钱用的一种手段。当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生前行善者,死后灵魂升入天堂,永享天国之福;生前做恶者,死后灵魂坠入地狱,永受地府的煎熬。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加上教会“原罪”的说教,更使善男信女们都相信自己是有罪的。为了死后免于受惩罚,人们都想在死前赎掉自己的罪恶。教皇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从十四世纪起,出售“赎罪券”,说谁买了赎罪券,上帝就赦免谁的罪恶,死后便不会受苦了。这种证券标明犯什么罪,应花多少钱才能赎。教皇利用这种手段,把穷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都搜刮去了。

胡斯以一个神学家的身份痛斥赎罪券的欺骗性,唤醒了布拉格下层居民。一个善男说道:“我们不能让教皇这样愚弄,一定要向他讨回公道。”

“对,要让他知道,从今天起,捷克人永远不会再任他摆布了。”一个信女愤怒地说道。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想方设法无情地讽刺那嗜财如命的教皇。

1412年6月,捷克首都的街头乱哄哄的。人们如潮水般涌向大街,每个人都流露出愤怒的目光。

突然,街头出现了游行队伍。队伍中走来了教皇,他手里拿着“赎罪券”,随后便是热闹的掌声和欢呼声。

就在这欢呼声中,一群武装警察出现了。他们如狼似虎地扑向游行的群众,抓了三个参加游行的年轻帮工。原来,刚才发放“赎罪券”的教皇是由本城最著名的娼妓扮演的。谁也没有想到,那三个参加游行的年轻帮工竟于第二天被处死了。这激起了人们更大的愤慨,为三名死者送葬又变成了人民群众向教会示威的更大规模的游行。

这时,人们对教皇的愤慨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胡斯首先站出来提出用武力反对教皇的口号,他愤怒地提高嗓门说道:“兄弟们,现在已经到了诉诸武力的时候了!”

人们立刻喊道:“对,我们的敌人就是教皇,坚决向教皇讨个公道。”

人们好像突然找到了多年来一直迷惑不解的关键。

胡斯的话说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扣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同时又把每一个人的心都联结起来,发生了共呜。这激烈的呼号引起人们一致的热烈响应,胡斯成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先驱者、捷克的伟大爱国者和卓越的宗教改革家。

接着,胡斯提出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主张,使教会十分恐慌。教会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1411年将他开除教籍,逐出布拉格。胡斯面对一系列威胁,没有妥协,仍然坚持对平民百姓布道,播下了日后胡斯战争的种子。

1414年,教会以召开全欧宗教会议的名义,特邀胡斯参加,将他骗到康斯坦茨城(在今日的瑞士境内),于公元1415年7月6日判他死刑。统治者要胡斯进行最后一次悔改,但遭到了胡斯的拒绝。他说:“如果由于我的软弱而动摇了人民的信念的话,那我还有什么颜面去见苍天,去见千千万万的人民呢?我怎么能把接受我布道的这样多的灵魂诱入魔道呢?”

说完后,他大踏步走向刑场。胡斯最终因“异端”罪名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胡斯的殉道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愤怒,捷克境内的反教会的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胡斯战争

伟大的爱国者胡斯为正义殉道之后,捷克人民对天主教会的愤怒日益加剧,全捷克掀起了反天主教会的热潮,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起义者以胡斯宗教改革思想为旗帜,以胡斯党人扬·哲理夫、约翰·杰式卡为领袖,所以称为“胡斯战争”。

这场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宗教战争,是以“掷出窗外事件”为开端的。在教士扬·哲理夫的领导下,愤怒的布拉格市民冲进布拉格市政厅,把8名市议员从窗口掷出去。掷出窗外事件成了起义的信号,全城顿时敲响警钟,起义者手执武器闯入天主教堂,撕碎圣像,捣毁陈设,鞭打神甫。

布拉格起义的消息传遍全国,人们心中压抑很久的怒火顿时像火山爆发般喷射出来。武装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整个捷克。起义发生后,人们异口同声地推选穷教士扬·哲理夫为首领。他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胡斯的宗教改革思想。他以宗教为外衣,宣传武力反抗封建剥削的思想。

起义军形成了两大派别:一个是塔波尔派,起义军的左翼。因为起义根据地在塔波尔山,所以名为塔波尔派。参加者主要为农民、手工业者、矿工和城市平民。这派要求取消教会的种种封建特权,废除农民的封建义务,没收教会地产,分给农民,建立农民自己的国家。从此分化出来的毕卡特派更为激进,要求完全废除私有制,取消国家,建立没有任何等级的自由的教会公社。另一个是圣杯派,起义军的右翼。因主张俗人也有和教士同样用圣杯领取圣餐的权力而得名。参加者主要是城市中产阶级和中小地主。这派的根据地在首都布拉格。他们主张没收德国人的教会教产,建立捷克教会,用以取代天主教正统教会,并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

共同的民族利益把这两派团结在胡斯思想的旗帜之下,形成了暂时的联合。他们共同的敌人是以德国人为首的天主教会的高级僧侣和城市贵族。

随着斗争斗争的深入,约翰·杰式卡成为人们公认的杰出军事统帅。他领导了声势浩大的起义,把封建统治者吓坏了,捷克国王瓦茨劳被吓得一病不起,一命呜呼了。王后索菲亚继承王位,和支持她的贵族招兵买马,集结大批军队,准备镇压布拉格的“叛乱”。

这时,由布拉格中产阶级组成的圣杯派被下层群众的起义壮举吓倒了。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决定和国王军妥协,拱手将起义军占领的城堡让给国王军队。杰式卡领导的布拉格起义军左派力量在王军和右派的围攻下,被迫放弃了首都。

杰式卡率领起义军撤出首都后,转战南北,于1420年3月在塔波尔城与一支农民起义军会师,势力空前壮大起来。这支队伍不但震撼了捷克,而且还震撼了神圣罗马帝国,震动了帝国皇帝西吉斯孟。

德国封建贵族和捷克的教、俗大贵族勾结起来,组成十字军,要歼灭起义军。

十字军急速向布拉格扑来,沿途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捷克面临灭顶之灾。大敌当前,布拉格的中产阶级见势不妙,马上又想起能征善战的杰式卡。他们派人到处寻找杰式卡。对他说:“我们想请您率军保卫首都,这也是全城民众的愿望。”

杰式卡面对严峻的形势,知道眼下唯一的出路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对敌。他动员全城百姓行动起来,打退十字军。

5月20日,杰式卡率塔波尔军开进了布拉格。7月14日,十字军对布拉格发起了总攻。起义军在布拉格城郊的维持科夫山顽强抵抗,杰式卡亲临阵地指挥作战。在他的杰出指挥下,十字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得不撤兵。第一次十字军讨伐以失败告终了。

德皇哪肯认输,次年又组织了第二批十字军。这时,杰式卡已双目失明,他仍然亲临前线,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他巧妙地运用迂回包抄战术,两进古登堡城。

杰式卡还发明了大车战术,命令数百辆战车围成一个圈,形同车城。当敌人攻来时,就把敌人围在圈内。圈外的敌人想援助圈内的敌人也很难接近车城。待将圈内的敌人消灭完,再放进一些敌人来。就这样将敌人各个击破,终于在1422年初击败了十字军。

从1424~1433年夏的9年间,德皇又接连发动三次十字军入侵,但都被胡斯党人的军队打败。

在这以后,德皇改变策略,与胡斯党人内部的动摇派结成联盟。原来,当时胡斯党人内部分为两大派:一是代表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人民的塔波尔派(因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在塔波尔地区,所以称为塔波尔派),属于急进派,主张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没有特权等级的自由教会公社和共和国。杰式卡便是这一派的杰出领袖。一是代表中小封建主和城市中等阶层的圣杯派。开始他们与塔波尔派结成同盟,一致对抗德皇;但当杰式卡军击退了德皇第三次进攻后,他们的利益只得到部分满足,便同塔波尔派闹分裂。1433年冬,在德国召开的一次宗教会议决定,同意圣杯派在战争中夺得的教会财产不必退还,一般教徒也可以用“圣杯”领受“圣餐”,于是他们就公开投向德皇一边。不久,在德皇的资助下,圣杯派的军队竟同塔波尔派的军队发动了进攻。

战斗发生于1434年5月下旬,地点在布拉格以东不远的里旁。这时杰式卡已经病逝,接替他指挥塔波尔军的是大普罗可普。他也是一位英勇善战的统帅,曾经击败过德皇组织的第四、五两次征伐军。

大普罗可普将自己的军队驻扎在一在高地上。他的阵地选择得很适当,大车防御工事布置在高岗上,而圣杯派的军队则在洼地上,这样他的炮兵就掌握了优势。然而,他的兵力却大大少于对方。圣杯派军拥有25000名步兵、几千名骑兵和660辆大车,而他只有1万名步兵、800名骑兵和36辆大车。

双方对峙了三天,都没有采取军事行动。5月30日凌晨3点钟,圣杯派终于开始了进攻。

圣杯派非常熟悉大车防御战术的威力。他们的计划,是把对方野营的守卫者从大车防栅后面引诱出来,以数量来压倒对方。他们编了11个大车纵队,佯装向塔博尔军野营发动冲锋;接近射程后,就用大炮轰击对方的大车防御工事。

塔波尔军遭到一些损失后,用大炮进行还击。在弥漫的硝烟消散以后,发现圣杯派军已经逃奔。

大普罗可普没有判断出,这是敌军的一种战术。他把敌军伪装的撤退看作是失败后的溃逃,就下令追击。

“前进吧,敌人逃跑了!”一时间,这种胜利的呼喊声震四野。部队向前猛冲,却削弱和破坏了大车防御工事的防守。

在这紧要关头,圣杯派的大批骑兵突然出现在追击者的侧翼,同时向几乎毫无防御力量的大车工事进行袭击。

这时,如果大普罗可普能够组织力量抵住敌人的骑兵,采取各种措施保住大车工事,还可能挽回败局。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

继圣杯派的骑兵之后,又是大批步兵冲进了大军工事。于是在大车防线内部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时大普罗可普已经牺牲,塔波尔军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抵挡不住敌军优势兵力的冲杀,防守越来越弱。到晚上,阵地终于被圣杯派军占领。18000名的塔波尔军,战死的达13000名,被俘的也全部被屠杀。

里旁战斗的结束,标志着捷克农民战争的失败。但是,塔波尔城还一直坚持到1452年。因为这次战争是以胡斯党人为领导的,所以历史上称为“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的民族大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德国侵略势力,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播下了种子。

玫瑰战争与约克王朝

自从百年战争以英国失败告终后,英国国王亨利六世便患了精神错乱。王后正生下小王子,也不能料理国事。一直受宠的萨墨塞特失去了庇护。在政务会上,约克公爵及其追随者控告萨默塞特失职误国,萨氏被关进伦敦塔,约克公爵当上了摄政王。

不久,亨利六世又恢复了神志,约克公爵的摄政权随之失去,王后掌握了政权。萨默塞特复出,重居要位,约克被逐。这样,双方矛盾上升到你死我活的程度,非诉诸武力已不能解决了。由于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标志,兰加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标志,因此两大家族角逐王位的战争称为“玫瑰战争”。

这次,亨利六世邀请约克到莱斯特赴约,约克认定该会将对自己不利,便带领自己的侄儿沃里克及数千人马前来,支持约克的其他贵族也纠集军队赶来支援。

见面没说几句话,双方便打起来了。战斗持续了一个小时,约克见正面进攻不能得手,便派沃里克率领一批人绕到镇后翻墙越屋冲进镇内。他们边冲边吹喇叭,兰加斯特军队人心大乱,溃不成军。王旗被扔在墙角,萨墨塞特当场战死。王军死伤百余人,连国王也身负箭伤,脖子上淌着鲜血,躲进一家店里,战斗结束后被约克军俘虏。

约克深知自己夺取王位的时机还不成熟,又见萨默塞特已经死了,便假意向国王表示效忠。于是,议会重新指定约克公爵为摄政王。

从此,英国表面上处于安定状态。双方都为安定做出了一些努力,特别是亨利六世,他曾带领大家一起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祈祷。在他身后,约克公爵和玛格丽特王后并肩而行,后面跟着两大家族的首领,双方一起领受圣餐,郑重保证相互友好。但实际上,双方都心存敌意。

1459年,以王后玛格丽特为首的兰加斯特派再一次纠集部队向伍斯特的约克军发起了进攻。由于约克家族的兵力分散在各地,来不及集中,也由于约克方面有很多人此时仍对同国王为敌心存犹豫,因而作战不坚决,结果,约克军被击溃,约克公爵逃往爱尔兰。他的儿子爱德华及沃里克等人逃往加莱。

1460年,战火又起,沃里克及索尔兹伯爵等人率军由加莱卷土重来,连克坎特伯雷、肯郡、伦敦等城。亨利六世有意讲和,但手下的白金汉公爵等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军占优势,一定能打败叛军,于是挟持国王到北安普敦掘壕据守,并以新式大炮防护阵地。

7月10日,约克军追到北安普敦,分三路猛攻王军防线。这时,恰巧天降大雨,王军的大炮在雨中都变成了哑巴,担任前锋的格雷勋爵又临阵倒戈,打开防线放行,使约克军一拥而入。白金汉公爵当即被杀死在营帐里。国王再次被俘,被押回伦敦,软禁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里。在约克公爵的胁迫下,国王宣布他为摄政王和王位继承人。这一宣布,意味着剥夺了王子的继承权,不仅使逃到北方的王后不能容忍,就是一些大贵族也感到无法接受。1460年12月,王后从苏格兰借到一些人马,重新在英格兰北部打起王军的旗帜,新的萨默塞特公爵、克利福特勋爵、埃克塞特勋爵闻讯,与索尔兹伯里等率数百人仓猝北上迎敌。由于轻敌冒进,在威克菲尔德陷入苏格兰军重围。

约克公爵连忙派人四出求援,苏格兰军乘机派人打着援军的旗号混入威克菲尔德,于12月30日发起内外夹击。反王军一败涂地,约克公爵及其次子拉德兰、索尔兹伯里伯爵全被杀死,他们的首级被挂在城门口示众。玛格丽特王后望着约克的头,命令道:“将约克首级上扣上一顶纸糊的王冠,作为觊觎王位者之戒!”

约克公爵的死使兰加斯特派士气大振,乘胜进军。玛格丽特王后将丈夫安然夺回,国王的全部权力又归旧主。一天,突然有人报告道:“陛下,约克长子爱德华正率大军星夜奔赴伦敦,此人比他父亲还要胜过一筹。”

国王闻报与王后商量道:“咱们还是不要回伦敦,免得将美丽的伦敦变成战场。”

爱德华年仅19岁,但已经历了沙场多年的锻炼,智勇双全。他不仅在战场上威风凛凛,还有清醒的头脑,精明干练。他此番进入伦敦后,受到市民的拥戴,于1461年自立为王,称爱德华四世,开创约克王朝。

爱德华吸取了父亲的教训:过于手软。他确立自己的口号为“绝不饶恕”。他宣布:“既然我是真正的国王,那么,反抗我的亨利六世、玛格丽特及兰加斯特集团便是叛逆了。我将给予他们最严厉的惩罚。”

爱德华说到做到,这一年的3月7日,沃里克离开伦敦赴英格兰募兵。爱德华四世本人也率军北上。3月末,双方大军在距佛里桥六英里处的陶顿展开了会战。这是玫瑰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仗,双方参战的军队约10万人。

尽管兰加斯特方面兵力多于约克军,而且占据了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但由于交战时风雪弥漫,兰加斯特军处于逆风之中,他们的弓箭手被风雪打得睁不开眼睛,羽箭的射程也被大大缩短,发挥不了威力。约克军的弓箭手却借风势大展神威,准确射杀高踞坡上的敌军。兰军为形势所迫,不得已放弃有利地形,向坡下发起冲锋。可是由于前锋后卫协调不好,策应不及时,反而给了约军集结兵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好机会。

随后,展开了六个小时的激烈肉搏战。在战斗最紧张关头,眼看约克军人少势孤,力不能敌,沃里克公爵不顾刚刚受伤的腿,跳下马来挥手将马砍死。士兵们见了都目瞪口呆,立刻被将军的举动所感染,他们勇气陡增,人人奋不顾身,拼命冲杀,终于支撑住了。

傍晚时分,约克方面的后援部队赶到,直扑兰军未设防的左翼,迫使其仓皇向右撤退。前面一退,后面的部队不知怎么回事,纷纷转身奔跑,溃不成军。他们的退路上有一条河,河上的桥又窄又薄,被败兵挤得水泄不通,终于倒塌,无数身着铠甲的士兵掉入河中。当时,正值水深流急,天寒地冻,加上铠甲累赘,淹死无数。而后面的败兵还在不断地拥来,将前面的人纷纷挤入河中,以致河中出现了尸体堆积的“肉桥”。一心逃命的士兵从这座“桥”上逃过河去!约克军一直追杀到深夜。

当爱德华进入约克城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摘下城门口悬挂着的父亲的首级,换上兰加斯特派贵族俘虏的首级。

爱德华四世开创的约克王朝胜利了。

玫瑰战争结束之后,爱德华觉得威胁自己的因素已不存在,过了几年声色犬马的日子。不料,1469年夏天,为约克家族立下汗马功劳的沃里克伯爵联合爱德华的弟弟克拉伦斯发动叛乱。

爱德华四世迅速作出反应,趁叛军脚跟未稳,很快平息了沃里克叛乱。爱国华四世又一次在战场上为自己赢得了卓越统帅的声誉。这之后,爱德华四世发展英国的工商业,增强了国力,慑服了法国。

爱德华四世在位的最后几年里,与苏格兰发生冲突,也原想亲征,因身体不佳,由其弟理查德代劳。1484年4月9日,40岁的爱德华四世因病去世,王位传给12岁的儿子,由其弟理查德摄政。

民族之鹰斯坎德培

在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上,有一只双头鹰的图案,它本是卡斯特里奥塔家族的族徽。说起它的来历,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故事。作为阿尔巴尼亚人的英雄,欺坎德培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民主独立,为了保卫和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

阿尔巴纪亚地处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9世纪以前是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归属塞尔维亚。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不停地东征西讨,许多国家被它吞灭。不久,他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领土很小,历史上一直遭受异族的统治和战役,因此,他的人民具有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面对土耳其人的侵略,阿尔巴尼亚人民奋起反抗,掀起了维护民主独立,保卫家园的英勇斗争。欺坎德培就是当时领导反侵略斗争的一位民族英雄。

斯坎德培于1403年出生在克鲁亚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公国的大公,其公国位于阿尔巴尼亚中部。他的全名是乔治·卡斯特里奥塔·斯坎德掊,中间的“卡斯特里奥塔”,即是他们家族的领地,又是他的家族的名称。后来的阿尔巴尼亚国家,是就是以卡斯特里奥塔为基础,联合其他王公贵族的领地建立起来的。

斯坎德培出生不久,土耳其大军便征服了巴尔干半岛上的许多公国,他作为臣服国的一名人质,被扣押到土耳其的王宫里。

在土耳其,渐渐长大的斯坎德培改信伊斯兰教。由于他聪明英俊,成了宫中的宠儿,后来又当了王宫的侍从。长大之后,他参加了土耳其的军队,因为作战勇敢,足智多谋,还被提拔为军官。奥斯曼帝国还专门授予他一个贵族的爵位。

然而,斯坎德培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情感的热血青年,他没有沉缅于豪华的贵族生活,心里一直惦记着他的家族,他的受苦受难的同胞。

1443年,斯坎德培随土耳其大军远征匈牙利,途中,他听说阿尔巴尼亚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对土耳其人的统治,便寻找机会回国去。进入11月,土耳其吃了败仗,军营里一片混乱,斯坎德培感到这是天赐良机,便当机立断,率领他的侄子哈姆查及300名精壮的阿尔巴尼亚骑兵离开战场,潜回他的家乡克鲁亚城。

当时的克鲁亚城有土耳其军驻守。

斯坎德培把他的队伍分成小股,化装混进城去,发动亲友,以作内应。之后,他自己带领一队人马,拿着伪造的委任状,谎称土耳其的苏丹已任命他为克鲁亚城的“城防司令”,前来交接。

不明真相的土耳其守军打开城门,把斯坎德培一行放进城去。结果里应外合,一举全歼了敌人。

这年的11月28日,克鲁亚城宣布独立。在号角声中,一面绣着双头鹰的红旗升了起来,阿尔巴尼亚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旗帜。

斯坎德培的举动,使土耳其苏丹大为震惊和恼怒,他立即下令征讨。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斯坎德培的领导下,积极备战,准备迎击敌人。为了取得胜利,斯坎德培走遍每一个村镇,号召人民保卫家园,很快就组织了一支军队。为了联合抗敌,斯坎德培通过调解,说服,终于结束了阿尔巴尼亚各贵族之间的纷争,将各公国联合起来,建立了“王公联盟”。

1457年春,土耳其8万大军进攻阿尔巴尼亚,围攻克鲁亚城。斯坎德培的军队只有1.8万,双方兵力相差相当悬殊。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些贵族还望风而降,成了叛徒,给土耳其人当了奸细。给斯坎德培打击最大的是,他的心腹爱将、侄子哈姆查竟也背叛了他投入敌营,土耳其苏丹还任命他为克鲁亚城的长官来和自己作对。

敌强我弱,形势严峻,但斯坎德培并没有退却。他面对强敌,采取了避实就虚、消耗敌人主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术。

一天清晨,细雨蒙蒙,在克鲁亚城郊的平原上,几支阿尔巴尼亚骑兵急驰着,原来,他们是在执行突袭任务。在薄雾的掩护下,骑兵们悄悄靠近敌人,然后突然呐喊起来,跃马冲入敌营,刹那间人喊马嘶交织在一起,睡眠惺松的土耳其兵以为遭到了大部队的围攻,急匆匆地上马而逃。在混乱中,土耳其兵又互相残杀起来。等到雾散天晴,土耳其人才如梦初醒,只得垂头丧气地收拾一片狼籍的战场,掩埋众多的人马尸体。可是,一个敌人他们也找不到。

连续多日,斯坎德培都不断地派出一小股部队袭击敌军,使土耳其人疲于奔命,终日惶惶不安。

经过精心策划,斯坎德培选出了一批精锐战士,之后他放出谣言,说阿尔巴尼亚的军队已被击溃,斯坎德培离队逃跑了。

土耳其人信以为真,渐渐地麻痹松懈起来。9月的一天,土耳其军队在克鲁亚附近的阿尔普莱纳平原上召开祝捷大会,士兵们个个开怀畅饮,许多人喝得烂醉如泥。

这天夜里,斯坎德培带着他的精锐部队悄悄包抄过来,一举冲入敌营。土耳其军队措手不及,除一部分人还能进行抵抗外,大部分都不堪一击。

结果,这一仗打了一夜,欺坎德培大获全胜,3万多土耳其兵被消灭,叛徒哈姆查也成了阶下囚。

阿尔普莱纳的惨败,使土耳其人丢魂丧胆。之后,土耳其苏丹又增兵攻打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培一边英勇抗战,一边争取威尼斯和匈牙利人的援助,不断阻击敌人。

敌我力量相差如此悬殊的抗战是相当艰苦的,欺坎德培的军队尽管连连获胜,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斯坎德培的亲密战友迪布拉等7位优秀将领献身沙场,无数士兵为民族独立而捐躯。

克鲁亚城附近有一片谷地,据说有90多位阿尔巴尼亚妇女在同敌人浴血战后被包围在这里。当穷凶极恶的土耳其兵把她们逼上山崖时,这些妇女为了不当俘虏,视死如归,全都毫不犹豫地跳下悬崖,无一生还。从此,这片谷地被称为“女儿谷”了。

斯坎德培从1443年到1467年的20多年间带领阿尔巴尼亚人民英勇作战,击退了土耳其军队13次入侵,使他成为享誉欧亚的民族英雄。

1468年1月,斯坎德培染上了恶性疟疾去世,人们痛心地怀念他,继承他的业绩同土耳其人进行斗争。他奋力据守的克鲁亚城,被阿尔巴尼亚人自豪地称为“鹰之巢”。

同类推荐
  • 无双志

    无双志

    陈风练功尽阶失败穿越,应劫缘会女娲,开始三国争霸之路…本书结合三国志、三国群英传、三国杀、梦三国、三国无双(猛将传、无双大蛇、联合突击)…等多系列的优秀元素。在无双割草的同时伴有大量的尔虞我诈与儿女情长。让我们一起重温那征战不休的三国。
  • 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

    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

    高祖李渊昏聩,太子建成咄咄逼人。李世民面对着亲情和江山,终于选择向兄弟拔刀,“玄武门”之变惊动风云!“白马之盟”后,大唐休养生息……无论过去多少年代,多少年,透过历史的尘埃,在不经意间却会发现,其实唐史并不如烟。拭去岁月的浮尘,英雄豪杰、金戈铁马……历史重新复活!
  • 崩溃的帝国2:励精图治

    崩溃的帝国2:励精图治

    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退居幕后”,光绪亲政。为了皇权的回归,他雄心万丈,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对日作战,然而由于慈禧太后的从中作梗,李鸿章的阳奉阴违以及参战将领的贪生怕死,平壤、黄海、威海卫相继失守,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历时近一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一纸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在这样的沉重打击下,奋发中的帝王将怎样顶住慈禧太后的威压,继续为中兴大清而努力呢?
  • 红颜有毒

    红颜有毒

    本文是个坑,慎跳…………………………………………
  • 靖康

    靖康

    靖康,中国最屈辱历史的代名词!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女真大军南下,攻入汴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山河破碎,中原沦陷,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长达百年的宋金战争中,近两千万百姓死于这场战火。无数的仁人志士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岳飞大声疾呼“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然而,一心偏安的赵构杀害了岳飞,制造了悲恸千古的冤案!在历史浩劫即将来临之际,秦牧意外的来到了北宋,面临着家徒四壁的赤贫生活,艰难的时局,他将如何抉择?他的到来,是否会让历史的车轮发生改变?靖康之耻这段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历史是否还要发生?历史又会有哪些改变?岳飞、李纲、宗泽、杨再兴、张宪、牛皋、岳云、韩世忠、种师道、余玠、梁红玉、李师师、李清照,宋徽宗、宋钦宗、赵构、秦桧,完颜兀术、完颜粘罕、完颜斡离不、金太宗、完颜谷神、耶律大石,他们的命运是否会发生变化?
热门推荐
  • 萌宝无双:冷面夫妻把家还

    萌宝无双:冷面夫妻把家还

    顶级特工一朝穿越,竟成了未婚先孕的废物大小姐?全身上下毫无玄力,不过这都没多大关系,废物又如何,没有玄力又如何?母子俩照样在这异世大陆混得风生水起。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得不看的故事。
  • 回到战国当弟子

    回到战国当弟子

    新书《领主》发到作品相关里了,大家权当作试读吧~~还是新书写的比较不错。。————————————————————————————QQ群号:12044314一天两更,12点以前第一更,23点以前第二更,偶尔三更!希望大家支持谷子!
  • 错惹总裁

    错惹总裁

    她顾晚晴就是命遇灾星,短短人生三十载,父母离异,事业不顺,前夫还一纸休书要离婚,尚有一子被夫家抢走抚养权不说,失业失婚,玩个LOL游戏还被坑。无处泻火,骂起了被匹配的猪队友冯少扬,不巧却正是A市最有钱的主,锐欧公司的总裁,惹上这个要命的主,今后她顾晚晴是彻彻底底得栽了,栽在他冯少扬的手里,再也出不来……
  • 通天剑皇

    通天剑皇

    陆典,天生不能人事,妻子与别人通奸,因此得到杀身之祸,他不但没有死,反而得到一把断剑,一张残图!
  • 临行者

    临行者

    卓尕走出古老封闭的家庭接受新式教育,再次回家时已无法融入,直到遇到他,才让她有了继续待下去的勇气……
  • Beautiful Joe

    Beautiful Jo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争锋仙途

    争锋仙途

    高智商少年将死之际,踏上仙途。承担着家族生存的希望,面临着种族的生死存亡!即使天道也不能阻止我前进的脚步;上天不公,我就要逆了那天!是非无常,不争即争,是以天下不能与之争!藏锋露锋,皆在指掌之间,故锋锐一往无前!精彩无限,敬请期待!PS: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评论!
  • 肥后顽劣:皇上给跪了

    肥后顽劣:皇上给跪了

    一朝穿越,她成了又傻又肥的弃后,住在冷宫处处被人欺。她摩拳擦掌减肥蜕变,不二风华已经初现端倪。她和那个少年天子嬉笑怒骂,柴米油盐终究是爱的深沉,却在一件事后绝望死心,在他面前喝下毒药,一身白衣决绝地跳入波涛滚滚的长河。他将她捧在手心里爱,布下制敌的局却不想伤她那么深,眼见她跳进长河,心痛地无以复加,夜夜痴守寻找,还能不能换回她的笑靥如花。天下烽烟四起,她的无双风华倾倒的不只是他一人。待到被人救起,知晓众多惊才绝艳男子的痴心,她又该何去何从?
  • 魁魃

    魁魃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世界,却处处弥漫着诡异与未知、神秘和妖邪。那些传说中的存在,有移山倒海之力,摘星逐月之能。却依旧逃不过被黑暗笼罩的恐惧……一个没有星魂的少年蛰伏深渊,当化龙之时将龙腾九天,翻云覆雨君临天下!
  • 废鼎登仙录

    废鼎登仙录

    多年修为尽失于情人之手,落入尘埃,废鼎二字,成了她永生的侮辱。不过,生命即将终结之际,一切将变得不同。报仇、强大、成仙,一样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