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30100000004

第4章 美德如兰

129.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译文:(爱我的女子)把木瓜投给我,我就用美玉回报给她。

解词:木瓜:植物名。果实形如梨,可食用,其味清香。报:报答,回礼。琼琚:一种佩玉。古代男女相爱后,男子多以佩玉相赠女子以示定情。匪:非,不。

解析:此诗写得十分清纯,活泼。少女钟情于少男,就大胆地向少男投去瓜果,而少男也深爱着少女,就把美玉回赠给少女,而且很明朗、真诚地表示,要永世相爱。一对青年就这样结下了百年之好。全诗洋溢着欢乐、幸福的气氛,真挚、质朴、酣畅。

此诗除了表示真挚的情爱之外,还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深厚情谊予以酬报的意思。并进而表示对曾施恩于己的人,定当厚报之意。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美德。在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无助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炭,帮助走出困境。这样的人,一定要重重地报答,一定要永远记住,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相反,如果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漠然相待,不思报答,甚而忘恩负义,必将为世人所不齿,且自己也必将终生良心不安。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于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于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附:《诗经·大雅·抑》中有诗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此诗句现已演变为成语“投桃报李”)也有上述意思。

130.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战国·宋玉《九辩》

译文:处在混乱污浊的朝代里,高官厚禄,显赫荣耀,绝不是我所追求和愉快的事。与其丧失仁义而获取官高爵显的虚名,我宁肯处于困苦境地而保持高尚的操守。

解词:浊世:混乱污浊的社会。显荣:显赫荣耀。名:指高官爵显的名声。穷:困苦。守高:保持高尚的操守。

解析:宋玉是在屈原之后楚国的著名诗人。他继承了屈原诗歌创作的传统,写出一些优秀诗歌。其中《九辩》就是他的代表作。宋玉在仕途上,十分不顺。他屡遭恶人排挤压制,被贬免职,生活困顿,心情忧郁。《九辩》一诗,叙物言情,抒发满腔的愤懑之情,表现了他效忠国家,不畏强权,不攀龙趋凤,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诗文正是他这种可贵的情操的集中而鲜明的体现。

两千多年前的宋玉宁肯处于逆境而绝不攀高结贵的高尚操守,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鲜活的精神活力,也就是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面对显赫权力的吸引,面对物欲的利诱,面对金钱大潮的冲击,一定要稳住自己的脚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如宋玉一样的操守。万不可趋炎附势、利欲熏心,为了个人的私利,做出众人所不齿之事。

九辩(节选)

处浊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食不媮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讬志而素餐。

13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镇送辛渐》

译文:洛阳的亲友如果问到了我,就说我的一片冰心依然在玉壶之中。

解词:芙蓉镇: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角。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冰心:形容心地晶莹纯洁。玉壶:光明洁白的壶。

解析: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处于仕途坎坷不顺,心情抑郁难平之际,加上送别友人之时,正处于萧瑟寒雨,烟云迷茫的黯淡气氛之中。所以,初读此诗时,就不觉会生出一些惆怅、压抑之感。但“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奇峰突兀,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莹透亮的冰心来,表明自己的冰清玉洁的品格和操守。实在感人至深。为此,“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具有晶莹透明的心地和怀抱美好情操的人,在特定的某一时期或环境里,可能会失意,或受冷遇。但生活从来不会抛弃真善美,因为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也因此,具有冰心玉壶般的品格和操守的人,最终必然会得到历史的公正肯定。

芙蓉镇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3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抒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文:荷花从清清的水中露了出来,毫无雕饰地显出了她自然的美。

解词:芙蓉:荷花的别名。雕饰:此处指过分地雕琢修饰。

解析:李白笔下的这个名句,把荷花清新而动人的美,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在一汪淡淡的清水上,枝枝粉白的荷花亭亭玉立,旁边衬着片片绿叶,犹如刚出浴的少女,婀娜羞涩,多姿多彩。荷花很美,她的美在于她的真,她的纯,在于她的不加任何修饰。

花的美要真,人的美更要真。人的面容天赋生成,是每个人最真实的生命图谱。而如果在那上面浓妆重抹,被各种色彩所包裹,艳则艳矣,但这是真实的变形,实则是不美的。人更重要的是人性美,即内在、本质的美。这种美的内核就是真。即本色、纯净。这是人的灵魂、品格的一种透明折射。

在世界万物中,应该有一种东西具有永久的价值,并值得永久珍藏,那就是真。

133.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译文:沉浸在绘画的乐趣之中不知不觉已到了老年,富贵对我来说如同天上飘去的浮云一样,无关紧要。

解词:丹青: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可借指绘画。引:唐代乐曲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相当于长篇歌行。曹将军霸:即曹霸。曹霸是曹操后人,曾任过左武卫将军,故称其为将军。玄宗末年,获罪削籍为庶人。曹霸是盛唐著名的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他潦倒漂泊。唐代宗二年,杜甫和他在成都相识,十分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丹青引》。

解析:“丹青不知老将至”是写曹霸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潜心作画,超然于物外,从而不觉老已将至。他何以能如此专注而忘我?是因为“富贵于我如浮云”。即他已将世俗最为看重的富贵,视为浮云。多么难得!多么可贵!

“丹青不知老将至”道出了一种对追求的执著;“富贵于我如浮云”道出了一种境界的高洁。而只有境界的高洁,才能摆脱了钱财、物欲和功利的诱惑和束缚,从而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全力付出地去从事有意义而自己又无比热爱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最美丽,最富有,最晶莹。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魏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34.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唐·孟郊《赠别崔纯亮》

译文:镜子破碎了,但没有失去它的明亮,兰花凋谢了,但没有失去它的香味。

解析:此诗句十分通俗,但却含义深刻。镜子的明亮照人,兰花的芳香四散,都会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由此引发进一步的思考,镜子和兰花都可喻为人的优良美德,诸如忠贞、热忱、善良、赤诚、坚韧等,而且,具有这些美德的人,不论处于顺境、逆境;不论得意、失意,甚或遭遇灾难,祸患,都矢志不渝,终生保持高尚的操守,犹如“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一般。我们都应成为这样的人,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人。

赠别崔纯亮(节选)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旁。小人智虑险,平地升太行。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始知君子心,交久道益彰。

135.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唐·白居易《七德舞》

译文:为什么成就功业治理好朝政这么快,是因为像把心放在了他人的腹中一样真心待人。

解词:七德舞:是唐代的一种宫廷乐曲。白居易采用这种形式,赞颂唐代明主李世民的英名贤德。推心置人腹:像把心放在了他人的腹中一样真心待人。此语源于《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后压缩为“推心置腹”,作为成语广为使用。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贤君。诗人对他很为敬佩。诗中列举了李世民对待魏徵等四个贤臣真心相待的范例,表现了他胸襟博大,真诚关心爱护贤臣的可贵品德。这在封建帝王之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真心待人,古代贤君要这样做,今日公仆也应这样做。当权者应如此做,平民百姓也应如此做。

“真”具有本质的纯美。它包含着人类的一切美德。对待他人怀着一颗真心,就能给他人以温暖,以关怀,以激励,以信任,以力量。

为人最高尚者,莫过于把一颗真心献给社会,献给他人。

七德舞(节选)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13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其二)》

译文: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们还依然锄着禾苗,那一滴一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田地里。谁知道盘子里的饭食,一粒一粒都是农民用汗水辛辛苦苦耕种出来的啊!

解析:李绅的《悯农》自写成之后,就代代相传,广为诵读,妇孺皆知。其中所含告诫之意,深入人心,已成为教育后代的箴言悟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极其真切、形象地写出农民的苦耕和辛劳。那滴滴的汗水,换来了宝贵的粮食。这是多么的难得和珍贵!民以食为天。为了生存,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要吃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人提醒每一个吃饭的人,尊重、珍惜农民的劳动,必须懂得节俭,从端起饭碗开始。也就是说:当你端起饭碗吃饭的时候,就要想着这一粒一粒的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血汗!都来得多么不易!诗人的用心是多么良苦、多么感人啊!

遗憾的是,这样入情入理的告诫,在现代,有人错误地认为已经过时了,认为生活已大大富足,不需要再讲什么节俭,什么朴素了。尤其是一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人,更想不到要珍惜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更不懂如何艰苦、勤俭,而是一味地追求“时尚”、奢侈浪费。这实际上是大大的谬误。尊重劳动者的成果、勤俭节约是数千年以来传承下来的美德,而且还应永远传承下去。尤其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更应发扬光大!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具有永恒的意义!

13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译文:群山见不到鸟的影子,条条道路没有人的踪迹。江面上飘荡着一叶孤单单的小船,一个披着蓑衣,戴着竹笠的渔翁,正在独自垂钓。

解析:这是柳宗元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五绝诗,特点十分鲜明。诗人只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犹如水墨画一般的寒天山水景象:严冬时节在雪花飞舞的江面上,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在一叶小舟上垂钓,在冰雪天地里,一片空旷寂静,万籁无声,而且一尘不染,洁净剔透,可谓净得奇特,美得惊人。诗人在诗句中,着意渲染此种景象,其意在于用来烘托在江上独钓的渔翁。突现他的淡定、安详和超然物外的洒脱,清雅脱俗的孤傲,而这也正是诗人长期处于失意、忧愤境况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今日欣赏此诗句时,应多体会其中蕴涵着的安详和脱俗。安详属于智者。处于安详心态,就可从容、静观、思辨、决断。安详是一种信心,一种成熟。脱俗就是无伪、纯净,无媚骨、无私欲。

138.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唐·秦韬玉《贫女》

译文:有谁来欣赏我不同于流俗的风采和品格?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而又怪异的梳妆。

解词:风流:文采。共怜:大家一齐爱好或喜欢。时世:即时世妆。指当时的一种流行打扮。俭梳妆:指当时社会正流行着的一种时髦的打扮。“俭”通“险”。怪异的意思。

解析:诗人通过一个贫家女子的自白,倾诉了积郁在内心深处的苦痛,自伤自叹,并显示出了自己的独具风采的高格调。其中也折射出诗人自身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集中地表现了贫女虽贫,但却坚守高尚情操的心迹。此诗句有别于其他诗句的独特之处,是其用意和用词至今虽已相隔一千余年,读来却依然十分鲜活,且很具现代化。例如“谁爱风流高格调,”表现了贫女的超凡脱俗的品位。这在当时是为世人所称道的,而于今仍为社会所推崇。其中的“风流”、“高格调”两词,均为当今的常用语。至于“共怜时世俭梳妆”,对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风气的针砭,更是与当今社会紧密切合。

当前,社会上一些浅薄之人,极力追捧所谓时尚、新潮、时髦之风。一时间,有疯狂追星族,有迷名牌成风,整容、整形大兴……不一而足。其实,这种种表现,不过是一种浮躁、肤浅、虚华、盲目的风气,既不新,也不美。应当被摒弃。人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修养,在于品德的高尚。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39.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宋·黄庭坚《水调歌头》

译文:我是像山中不同凡俗的灵芝仙草一般,不愿涂脂抹粉做一个随俗媚世的小人。

解词:灵芝:紫芝草。赤褐色或暗紫色,有环纹,并有光泽。古代人认为服用灵芝可长寿,故用来象征吉祥。仙草:瑶草。山里的一种香草。朱唇丹脸:桃花的形象化描写。朱和丹皆为红色。作者此处以此比喻善于伪装的媚俗小人。

解析:作者在这首词中以景寓志,表现了他不愿媚世求荣的情操和高洁的品格。“我为灵芝仙草”以灵芝仙草自比,体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趣;“不为朱唇丹脸”则表现了他对那些利欲熏心,阿谀谄媚,攀附权贵的小人的蔑视。作者这种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的操守,很令人敬佩。

黄庭坚这首《水调歌头》所以能够传诵至今,成为名篇,就是因为词中在道德、操守方面所表现出来鲜明爱憎色彩及字里行间闪现出来的铮铮风骨。而这一切,都是精神品质的恒定内核。它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世代相传。

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140.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斗常作灾。——宋·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

译文:(家中)藏书上万卷可以用来教育子女,留下满斗的金子常常会酿成灾祸。

解析:诗人头脑十分清醒、明智。“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斗常作灾”一语道破了家中什么财产是最宝贵的,很具现实意义。诗人认为书籍是最宝贵的,留下来可教育子女成才。此话十分有理,因为,书籍犹如大千世界和知识宝库。走进书中,可知天地之大、可溯历史长河、可晓科技新知、可悟人生真谛。读书可使人胸襟宽阔、可使人自强自立、可净化灵魂、可指点迷津。而钱,如把握不好,则可酿成灾祸,后患无穷。钻到钱眼里的人,可玩物丧志、可利令智昏、可坑蒙拐骗、可贪污受贿、可图财害命。

此经典诗句,读后应铭刻于心。

题胡逸老致虚庵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斗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目生蚌胎。山随宴作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141.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宋·邵雍《有感》

译文:一生从不做亏心的事,在全天下就不会有咬牙切齿痛恨你的人。

解词:皱眉:字义是把眉毛紧皱的样子,俗语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为此,“皱眉”可理解为,想做坏事的人,正在挖空心思,想出做坏事的办法。此处可扩展为做了伤天害理的坏事或者亏心事。切齿:咬紧牙关,无比愤恨的样子。

解析:作为理学家的邵雍,在写诗时也不忘宣扬劝善之道。“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十分明确地主张人的一生不要做坏事,不要伤害他人,这样身边才不会有仇人。诗句朴素无华,但却对后人有深刻的借鉴和警示作用。的确,善心是人人都必须具有的,因为一个善心,包容了人类一切美德——热忱、关怀、诚挚、宽容……一个人最有助于社会进步,最有助于他人幸福的,莫过于怀有一颗善心。善待他人,这样就能给他人以温暖、以扶助、以慰藉、以激励、以快乐。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就能够使社会充满温馨、友爱、和谐、进步。

此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深思这个诗句,即:做坏事的人除了伤害了他人,对自己也是一种惩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时时都在受着良心的规范和制约。有良心,且总自觉做好事的人,必然活得踏实、安生、舒心。俗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丧失了良心,干坏事的人,必然惶惶不可终日,精神备受折磨,而且终无了结,这岂不是在自我摧残吗?

人人都要做一个讲良心、有善心、做好事的人。

有感(节选)

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

断送落花安用雨,装添旧物岂需春。

14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译文:即使花瓣片片零落,化为泥土碾成尘埃,也依旧芳香不散。

解词:零落:花草凋谢飘落。碾:被踩踏而破碎。

解析:梅花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不绝的主题。在写梅花的古诗词之中,陆游这首《卜算子·咏梅》,堪称精品佳作,千古绝唱。此词通篇未见一个“梅”字,但却极显了梅的风姿神韵。而特点更突出的是,此词虽自注“咏梅”,而实则意在言外,托物言志,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清幽绝俗,自喻自己的孤高正直,节操自守的高风亮节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面是写梅花凋零飘落,留芳而去,而实则是表达陆游自己历尽艰辛,矢志不渝的心志和标格孤高,不畏谗毁,不趋炎附势,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在漫漫人生之路中,遇有艰险、挫折、失意等境遇,一般是在所难免的。在此之际,应如梅花一般,傲霜迎雪,即使零落凋谢,被碾成泥尘,也要保有灵魂的芳香,保有自信和尊严。这是要不懈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4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译文:不需要别人夸奖(梅花)色彩的艳丽,只想把清香充满天地,留给人间。

解词:墨梅:梅花的一种。与白梅、红梅的颜色不同。墨梅的花瓣上有一层淡淡的墨晕,淡雅别致,散发阵阵清香。乾坤:象征天地、阴阳。

解析:王冕不仅是诗人,更是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画梅。《墨梅》就是一首题在自己所作的梅花画上的诗。诗中,作者未在梅花的形态上多费笔墨,而是即物言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借咏梅——墨梅的颜色,虽不红艳耀眼,但却幽香飘逸,别有风韵,表达自己不屑于以色媚人、取宠权贵、追求浮华的气节和豪迈孤傲、超凡脱俗、流芳于世的情操。

脱俗、骨气、节操、品格、清纯……这些人性之美,应为人人所追求,将世代相传,永久存留。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44.身闲道义尊,心远山林近。——元·邓玉宾之子《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译文:一身清闲谨守道义,心境宽远更觉山林亲近。

解词:身闲:一身清闲。实指无官一身轻。

解析:“身闲道义尊,心远山林近。”这句散曲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文人的气节。他厌恶官场、远离尘世、尊崇道义、归隐山林,在洁净的大自然中、陶冶情操、自得其乐。这在追逐着功名富贵,充斥着污浊私欲的封建社会里,无疑是一种高尚、纯净、进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火热的建设、创业中,脱离现实、自我封闭,当然是不应该的。但是,对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瞒上欺下等种种不良与污秽,深恶痛绝、决不沾染、远远避开,也无疑是一种高尚、纯净、进步。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

穷通一日恩,好若十年运。身闲道义尊,心远山林近。尘世不同群,惟与道相亲。衣钵千家饭,双凫万里云。

145.名利似汤浇瑞雪,荣华如秉烛当风。——元·史久敬《老庄周一枕蝴蝶梦》

译文:名利像雪被开水浇了一样,瞬间消失,荣华像风中拿着蜡烛一样,顿时熄灭。

解词:汤:刚烧开的水。秉:拿着。

解析:此曲用热水烫雪,当风秉烛作比,十分生动地表明了作者对被世俗之辈所极为看重、痴迷热衷的功名、荣华等身外之物的透彻参悟。在他看来,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瞬息即逝的虚妄追求。短短的两句话,一个志趣高洁、宠辱不惊、傲骨铮铮的鲜明形象,就在读者的面前展现了出来。

这种高风亮节和脱俗、质朴的情操,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和赞扬的。

老庄周一枕蝴蝶梦(节选)

苍悟云气未城霞,锦乐钧天帝子家,醉里忽逢王子。

名利似汤浇瑞雪,荣华如秉烛当风。

度寒暑雁鸿南北,搬兴废鸟兔西东。

146.一片世情天地间。白,也是眼;青,也是眼。——元·乔吉《中吕·山坡羊·寓兴》

译文:天地之间到处浑浑噩噩,世态炎凉。不论白眼青眼,都毫不介意,我行我素。

解词:世情:世态人情。白:即白眼。指眼睛朝上,或向旁边看的一种眼神,表示对他人瞧不起,轻视,或含有敌意。青:即青眼。指眼睛正看着,眼珠在中间的一种眼神,表示对他人喜爱或重视。和“白眼”相对。

解析:乔吉一生落魄、失意,长期浪迹天涯。对世态炎凉感受很深,但他生性耿直、藐视世俗、超然物外。在该曲中“白,也是眼;青,也是眼”鲜明地表现了他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情操。

对有权势者,卑躬屈膝、百般奉承;对平民百姓,不屑一顾、冷淡粗暴,是十足的势利小人,是可憎的市侩。这种人少颜寡耻、自私浅薄、品格低下、可憎可恶。

分清是非好坏,抵制劣行放纵,世风必定日新,天地必定清亮。

中吕·山坡羊·寓兴

鹏搏九万,腰缠十万,扬州鹤背骑来惯。

事间关,景阑珊,黄金不富英雄汉。

一片世情天地间。白,也是眼;青,也是眼。

147.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孤松盘曲径,不改松性贞。——清·陆文明《拟古》

译文:明亮的月光即使映在混浊的水流里,也不会改变月色的清亮。孤独的松树盘在狭窄的道上,也不会改变它坚贞的品格。

解析:明月和松枝历来在人们的印象和认识中都是美好的。月光皎洁、清亮,松树抗寒常青。“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孤松盘曲径,不改松性贞”是突出其在任何环境和情况下,都保持明亮、常青的品格不变。诗中表面是写明月和青松,实则是写人。和月、松一样,人应具有做人的品德,为人处世都应表现出善良、真诚、宽厚、谦逊、礼让。美德如兰的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人,一定是最受尊重的人,一定是贡献最大的人。

148.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清·曹雪芹《红楼梦》

译文:花的质地是纯净的,它纯净地来,还让它纯净地去,不让它沾染污泥陷进沟渠。

解析:本句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林黛玉是个悲剧人物,她幼年丧亲、寄人篱下、爱情受挫,这就形成了她多愁善感、傲岸不驯的性格。“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重要情节,是写林黛玉看到园内花片纷纷飘落在地,十分伤感,就把花片收在一起,埋于地下,边埋边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表现了林黛玉对净洁鲜美的落花的爱怜和敬重。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自喻。林黛玉虽然生活在贵族家庭里,但因她不慕富贵、不随世俗、蔑视功名、追求爱情,这就决定了与其所处的环境剧烈地矛盾着、对峙着,因此她的悲剧命运必然不可避免。葬花故事,在铸造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方面,可谓神来之笔。它不仅是借飘荡无依的落花来隐喻林黛玉凄凉悲苦的身世,更显现她冰清玉洁的品格,和对“风刀霜剑”的封建礼教的争斗。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今天读来,应深刻体味一个“洁”字。即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下,都要自洁、自珍、自重、自爱、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

葬花辞(节选)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149.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国语·周语》

译文:行动中没有比严肃、慎重更重要的了,居家时没有比勤俭更重要的了,品德修养没有比谦让更重要的了,做事情没有比向别人咨询更重要的了。

解词:莫:没有什么。敬:严肃、慎重。

解析:用四个“莫”字为中心组成四句话,在比较中强调“敬”、“俭”、“让”、“咨”这四种品行在所有的好品德之中,是最好的了。这样概括不一定最准确,但却应当被充分肯定。严肃、谨慎是行动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勤俭节约是家庭生活日益富裕所必须具备的;待人谦逊是一种促进交往和谐的美德;向他人虚心讨教是办事成功的重要条件。此文句可谓是帮助后人加强品德修养的箴言。

150.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

译文:人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多多地既听取正面又听取反面的观点和看法,以便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解词:善败:好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解析:此文句的告诫之意在于“多闻善败”,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别人好的见解或成功经验首先应当听取和学习,以助自己视野宽阔、开拓事业;别人失败的教训或走过的弯路也应认真地剖析、借鉴,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抱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见识,必将会走向成功。

151.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译文:别人对我有过恩德,决不能忘;我对别人有恩德,不能不忘。

解词:于:对于。

解析:记住别人的恩德而忘掉自己给予别人的恩德,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美德和情操。这说明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内心世界无私、纯洁、真诚。如果人人都能这样自觉地克己助人,做一个纯洁、真诚的人,社会必定和谐融洽,充满生机,蒸蒸日上。

链接:2006年6月18日,在结束对埃及的正式访问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开罗举行了记者会。会上,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中非发展关系问题时说:“……中华民族懂得殖民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深知要同殖民主义作斗争。我们长期以来之所以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振兴,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这里,我想强调,长期以来非洲人民也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我们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中国的先哲说过:‘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温总理引用《战国策》里的这句话,是为了鲜明地表明,非洲人民对我国的宝贵支持,我们决不会忘记,并对非洲人民真诚地予以帮助,以体现国际主义精神。

152.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策》

译文:敦厚的人不诋毁别人而使自己得到好处,仁义的人不危害别人而取得名声。

解词:毁:诋毁。危:损害、危害。

解析:“不毁人以自益”、“不危人以要名”就是不损人利己,这是做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把自己的利益建立于别人的痛苦上,这是一种卑劣、无耻的行径,而且用这种手段获取的私利,既于心不宁,也不会久长,绝不可取。

应做一个“厚者”,做一个“仁者”,光明磊落、善良、仁慈。

153.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战国策·齐策》

译文:去掉外表的浮华,恢复其原有的质朴和纯真,就会一生不蒙受羞辱。

解词:归真:恢复原有的真实。璞:含玉的石头。也指没有经过雕琢的玉。

解析:“归真”和“返璞”是同一个意思,即要求真。“真”是最圣洁、质朴、纯净的。世界万物之中,应该有一种东西具有永久的价值,应该有一种东西值得永久珍藏,应该有一种东西永远不会消失,那就是真。人要真,物要真。真中有实,真中有力,真中有美。

“归真返璞”后演变为成语“返璞归真”,被广泛使用。

15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论语·里仁》

译文: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少说而多做。

解词:讷:迟钝。在此句中可作“少或不善于”解。敏:疾速,敏捷。在此可作“多或善于、乐于”解。

解析:孔子的这句话是倡导少说多做。确为至理名言。言是虚的。话多的弊病,至少有三:其一,一个人总爱在大庭广众之中,夸夸其谈,说些早为人所熟知,磨厚了耳膜的话,甚或再加点陈词滥调的废话,别人不烦吗?其二,俗话说,言多必失。说多了,一不小心,就把不该说的,不恰当的,都道出来了。在无意中把人得罪了,何苦来呢?其三,更重要的是,说得多了,做得少了,就成了“行动的矮子,语言的巨人”,到头来一事无成。所以,一定要“讷于言”。行是实的,任何成果都是做出来的。做多有多,不做无得。这是天经地义、人所共知的道理。为此,应该牢记“讷于言”、“敏于行”。

155.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里仁》

译文:财产富足和地位显贵是人们所想要的,但是必须以道德准则和正确的方法去获得。

解词:道:道德准则。

解析:此句之意是指品格高尚的正派人喜爱钱财,必须按照正确的道德准则去获得。道德准则是人人都需遵守的行为规范。社会各界,各有其道。如政有政道,医有医道,师有师道,文有文道,商有商道等。和钱财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经商,所以,这句名言,可以理解为是对商道的诠释。

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为此可以说,经商的最高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或者说,获取利益是商业的原动力和推动力。如此认定商业行为,应该是一种社会公识。但是怎样去获利,如何去赚钱,却是商人应该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即一定要讲“取之有道”,也就是要讲商道。商道指的是什么?概括起来说,就是诚信为本,质量第一,货真价实,薄利多销。如开药店,第一要治病,第二才赚钱。再如盖房子,第一要安居,第二才赚钱。如果商人们真能坚持这样的商道,就既能为老百姓办事,又能赚到钱。许多原来资金匮乏,艰难起步,而在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正是凭着这样的商道,成为了商界的成功者。

可是,在当今社会里,却有一些商人不讲商道,脑子里只装着钱,只想唯利是图。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偷工减料,偷税逃税,漫天要价,缺斤少两……无所不用其极。其结果,既坑害了百姓,又毁了自己。

赚钱不是坏事,但必须取之有道啊!

15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为此恼怒、生气,这样做有谁能不敬自己为君子呢?

解词:愠yùn:怨恨、生气。

解析:人应当胸襟宽阔,注重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宽厚、大度的表现。实质上是表现了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一种态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别人对自己有误解或偏见,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认识角度、了解的情况难免有差异。面临此种情况,要冷静对待,不予计较。要想到,如别人一时看错了自己,这无损于自己的品德修养,此外还可以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从“人不知”中找到不足之处,从而更进一步加强修养。持有这种自谦的态度,自身的境界不是更高了吗?

15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当忧虑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解词:不己知:不了解自己。此句是古汉语中的特有句式,即倒装句,顺句应是“不知己”。

解析:此句所强调的是要注重观察、了解周围的人,而不需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所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如果平时十分注重对别人的观察和了解,就能随时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可以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这对自身的进步和成熟十分有利。而自己却不需要注意别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因为,是金子一定会发光,只要有真才实学,真正在执著地拼搏和奋斗,干一番事业,且有显著的成果,迟早都会脱颖而出。再说,干事业,出成绩,是为了对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有什么必要一定想着别人是否知道自己呢?如果总为此牵肠挂肚,岂不是庸人自扰吗?

15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做坏事。

解析:“成人之美”是一种美德。表现出对他人的热情、善良、诚挚的高尚情操,而“不成人之恶”则表现出了爱憎分明和高度的是非原则性。生活在社会的大群体之中,与人接触和交往是必然的事。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善待他人,助人为乐。只要别人需要,就主动、自觉地给予帮助,尤其是能够成人之美,自己也会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升华。至于“不成人之恶”,这是显而易见必须要做到的,绝不可与恶为伍,助纣为虐。这是品德的最底线。

15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见到贤德的人就向他看齐、学习。见到不贤德的人,就对照作自我反省。

解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显示出了宽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一般说来,人的内心都潜在地蕴涵着美质,向往着高尚和完善。主观努力是主要的,但也需要外力的推动。而外力推动的作用,必须靠自省才能显现。也就是说,自己要主动寻找并发现外界的闪光点,凡是优秀、美好、纯净的良好表现,都要学习、吸收;凡是丑恶、污秽、低下的表现,都要自觉抵制,并引以为训。这样,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逐步提高,高尚的人格才能逐步形成。

1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译文:说话必须守信用,做事必须有结果。

解词:果:成为事实,实现。

解析:“言必信”讲的是诚信待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和美德。向别人说出的话或许下的诺言,必须字字千金、掷地有声、一一兑现、句句负责,绝不可言而无信。这是一份责任、一份真诚。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行必果”讲的是行动必须有成效。这是检验人的恒心和决心的试金石。一个人如果确定要做成一件事,不论会遇有何种困难和阻力,不论需要付出何种努力和代价,都必须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确保要做的事高效成功,决不可半途而废,草率收场。

这样说话办事的人,必然是一个成功者。

链接:2006年10月8日,应温家宝总理的邀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温总理和安倍晋三进行会谈时说,保持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按照两国达成的共识,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温总理借用《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进一步指出,这是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16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文:用违背道义的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荣华,对于我来说,就如同天上转瞬即逝的浮云一样。

解析:富贵享乐,从感官上说,可能会给人带来一时愉悦、舒适之感。但如果细究起来,则大不一样了。经过自己艰苦创业、奋力拼搏挣得了一些辛苦钱,从而吃、穿、住均得以改善,生活富足舒适,一家人自然其乐融融、怡然自得。但如果是不择手段,以权谋私,或贪赃枉法,或坑蒙拐骗,或假冒伪劣等,获得了大笔不义之财,表面上看,确实是拥有了富贵享乐,但实质上,这些不义之人,已经堕入了罪恶的深渊而无法自拔,等待他们的将是无尽的灾难,是人生的毁灭。对于此等不义之人和不义之财,应鄙视唾弃,嗤之以鼻。孔子的“于我如浮云”生动地体现了绝不与此类人为伍的高风亮节和道义的尊严,令人钦佩、敬仰。

16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译文:贫穷而不谄媚讨好,富贵却不骄纵高傲。

解析:贫穷只是一种生活状态,固然,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从感觉上体会,确实很苦,很艰难,但是,绝不是耻辱、低下。而且,贫穷并非天生注定,只要穷则思变、奋力拼搏,必会过上富足日子。所以,绝不应看低自己,更不应屈从富人,谄媚讨好。这实质上是关系着做人的尊严和骨气。贫穷者,也应是个大写的人。

富贵的人,固然生活安乐舒适,即使富贵是由于个人的苦心经营得来,但也并不等于就高人一等了,何况,有些人富足的途径和手段,也许并不光明磊落,或者所得所获,还是不义之财呢!所以,富足之人,根本就没有任何道理自我膨胀,骄纵高傲。如果真由于自己的钱袋子鼓了,就自命不凡、飞扬跋扈,老子天下第一,轻着说是浅薄,重着说就是内心卑劣,灵魂肮脏了。

社会公众希望并要求:贫困者挺起腰杆,自立自强;富足者仗义疏财、多做善事。

16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文:不合乎礼义的现象不要看,不合乎礼义的言论不要听,不合乎礼义的话不要讲,不合乎礼义的事不要做。

解析:此句中所强调的“礼”,实际上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和内核“仁”的一种体现。代表着孔子所崇尚、倡导的道德标准。四个“非”和四个“勿”连用,加强、突现了孔子对己对人的严格要求。即在看、听、言、行这些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都要时时规范自己,凡是不合道德标准的,都一律不可随意违反和超越。

当今时代和孔子的时代相比,因为跨越了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必然会有许多不同。尤其是生活在21世纪的青少年,思想开放、活跃、敏感,希望有宽松、自由的环境,要求个性发展不受约束等。如果要求、规范过严,不一定会完全接受,或者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如何要求个性解放,如何强调尊重自我,在任何时代和社会环境里,在人生追求和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等方面,都应有十分明确的规范要求。孔子时代所倡导的“礼”,其实质内容,转化到当今时代,则应是:是非优劣必须分清;高尚情操必须追求;道德修养必须加强。总之,在任何时代里,尽管规范的方式可有所变化或不同,把握的尺度有所区别,但都应不懈地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都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品德高尚的人。这应是恒定不变的人生轨迹。

16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译文:仁德的人没有忧患,有智慧的人没有困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解词:知:同“智”。

解析:仁、智、勇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不忧”、“不惑”、“不惧”则是仁、智、勇这种最高境界的具体体现,最充分地展示出了人格之美。经过长期的修养、磨炼、积累、提高,人的精神世界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表现在有十分明确的理想追求,道德观念鲜明,胸怀宽阔,心中无私,睿智明达,从容果敢。也就是“不忧”、“不惑”、“不惧”。

达到最高境界,需要不懈的攀越,需要毕生的追求。这很难。但一个人只要一生坚持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会获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65.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论语·宪问》

译文:君子把所说的多于所做到的当成一种耻辱。

解析:言过其实,是一种不良表现。说比做容易,做比说难。而要出成果,有业绩,靠的是做。没有行动,什么都等于零。正因为如此,君子就把这种不良表现当成一种耻辱。耻辱不是一般的过错,而是人格、品德上的污点。把言过其实的表现,提到如此的高度去认识,在于说明提倡实干,杜绝虚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做一个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

166.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文:品德不缺失的人,必然有好邻居。

解词:孤:原意指孤单,此处可作“缺失”解。

解析:品德高尚的人,必然会有许多人愿意与之为邻,与之为友。这是常理。因为一个人如果品行端正、善良老实、克己奉公、待人诚恳、助人为乐,必然会得到大家的尊重、信任、喜爱。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拥有了一种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他的周围,必然会聚集许多人并形成非常和谐、友爱的群体。

具有这样的高境界,营造出这样好的人际氛围是很不容易的,但只要努力,且坚持不懈,一定可以达到。

社会十分需要“德不孤”的人,也需要和谐、友爱的群体。

链接:2006年9月11日晚,温家宝总理在芬兰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来到中国驻芬兰使馆,会见了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并讲话。在讲话中,温总理说:“‘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在世界上做一个负责任、有信誉、有影响的国家,从不分国家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温总理引用“德不孤,必有邻”形象地诠释了我国以平等、友好的原则,交好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表现了他作为大国总理的博大胸怀。

167.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译文: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却是根本。

解词:士:泛指读书人或具有某种品质、技能的人。行:德行、品德。

解析:学问和品德相比,学识渊博固然好,但品德更为重要。而且,墨子还强调“行为本焉”,即品德是根本。确立品德第一的观念,对走好人生之路,十分重要。一个具有诚信、善良、宽厚、朴实等美好情操和高风亮节的人,必能树立远大志向,必能艰苦奋斗,必能全身心地为社会尽力,必能为国家兴盛作出巨大贡献、必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品质恶劣而又不思悔改,必将会是一个有损于社会的罪人、废人。

“行为本”是箴言,是警句。

168.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

译文:世上所有的事没有比仁义更可贵的了。

解词:莫:没有。

解析:“万事莫贵于义”是墨子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述了自己一生所遵循的思想学说。即世界上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义”字。他所认定的义,就是他所主张、所奉行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道德行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尚美德,摒弃恶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墨子的这个观念,应予以充分肯定。

“义”在任何时代都处于最高点。

16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有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有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有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有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解析:仁、义、礼、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儒家崇尚的伦理道德。孟子认为,同情之心、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这4种美德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修炼、提高,奉行儒家道德理念的人,其品德就可趋于完善。

此段名句之中,包含着孟子“性善论”的因素,即他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此论有些偏颇,但这种观念的存在,并不影响从中汲取其精华,即应自觉培养真、善、美的高尚品德和伦理观念。

170.子路,人告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子路在别人指出他的过错时,就很高兴。大禹听到了有益的话,就给人行礼。

解析:子路和大禹都是历史上的模范人物。孟子借赞扬他们典范的模范行为,提倡闻过则喜,谦逊好学,这很有现实意义。世界上从没有十全十美、毫无过错的人。所以不要怕出错。出错固然会有损失,但在别人指出,自己改错之后,就会增长智慧、经验,或可磨炼出胆识和探索精神,这是好事。为此,对待批评,应当持欢迎的态度。再者,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所以,“闻善言”,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多听来自各方面的善言,必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己。

这些常听而又易懂的道理,能变成自己的自觉习惯,是需要工夫和长期努力的。

17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译文:恭敬、有礼的人,不会侮辱别人,俭朴的人不会强取别人(财物)。

解析:孟子这段话在于说明道德的力量。“恭者”、“俭者”都是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待人接物都有自觉的准则。凡具有高度修养的人,都深深懂得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友爱、热忱。不可以随意怠慢、轻视任何人,更不能任意侮辱别人。即便是犯有过错的人,也应平等对待。凡生活俭朴的人,不仅懂得珍惜个人的财物,不奢侈浪费,而且对他人的财物,也同样珍惜并加以保护,绝不会产生企图侵占、强取之意。这就是美德。

愿人人都具有真诚友爱、简朴无华的美德。愿美德的芳香四处飘散。

17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篇》

译文:一筐饭,一碗汤,得到了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要饿死。但如果是吆喝着给,即便是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就是乞讨的人,也不会接受。

解词:箪(dan):用竹子或芦苇制成的筐,用来盛饭。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脚盘。弗:不。蹴:踢、踏。不屑:轻视、不值得。

解析:在饥饿、贫困、生死的考验下,也要保持人格的尊严。这就是孟子此段名言的闪光点。气节、尊严、骨气是人性中的脊梁和精髓,万不可缺失。在世界上所有的生灵中,人是最精灵、最富有智慧的。所以,就要显示人应有的特性和价值。要自立自强、昂首抬头、挺直腰板,去投身社会、建功立业。万不可为一己私利去阿谀奉承、奴颜婢膝、低三下四。那不是人性,而是奴性。这样的人无论在何处何地,都会遭到唾弃。

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且保持一辈子。

17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老子·道经》

译文:世间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又平静无争。

解析:“上善若水”是用水对人间的贡献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来比喻具有崇高德性的人。水是人的生存中最不可缺少的物质,它滋润着万物,顺应天时,而又柔顺平静,不逆流而动,永远付出。显示出纯净、无私的美。这正是老子的道学所崇尚、期望的品格和美德的具体体现,或者说,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就应具有水的特性。“上善若水”也显示了老子自身崇高的精神境界。

174.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老子·德经》

译文: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张扬自己,有自爱之心而不自以为尊贵。

解词:见:显现。“见”同“现”。

解析:“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典型地显示了圣人高度的修养和情操。其具体体现首先是自我认识清醒而透彻,更可贵的是在自己早已达到自觉、自为的境界时,从不显耀、张扬,而表现出了十分自爱、谦和的姿态,从不自以为尊贵,高人一等。圣人这种超凡表现,是永远值得后人效仿和学习的。

175.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经》

译文:知足的人是富有的人,勤奋努力、永不懈怠的人有志气,能保住根基的人可长久发展,身殁而道存的人是真正长寿的人。

解析:老子这段话,充满着辩证法,哲学意味深长。“知足者富”中的“知足”是指对物质欲望方面的要求不高,或者说是内心没有钱欲。挣来的钱够吃够穿,略有节余就满足了。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充满着精神上的睿智、豁达,是真正的富有。“死而不亡者寿”,表达的也是精神富有。对于为自己而活,毫无建树的人来说,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因为他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而对坚持真理,事业有成,功勋卓著、精神伟大的人,死亡对他就不是生命的终结,因为他给世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永世长存,他也就因此流芳千古。

能进入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是最高尚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

176.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老子·道经》

译文: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善的人是善人引以为戒的借鉴。

解词:资:资财。可作“借鉴”解。

解析:这两句话的主旨在于阐述“善”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人们终身行善,做一个善人。“故善人,善人之师”意在说明自觉行善之人,其言行可起到教化作用,使受到教育的人也成为善人,因而可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善人即恶人,恶人做坏事,对于善人来说,也可起到教化作用,即恶人的恶行,对善人来说可作为借鉴,从反面受到教育,从而深刻地认识到绝不可行恶,恶人由此变善,善人更自觉行善。

老子所提倡的善,其内涵为高尚和美德。其生命力将具有永恒性。

177.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老子·德经》

译文: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使人都向善了。

解词:善者善之:前一个“善”字,作“善良”解。后一个“善”字,作“善待”解。德善:“德”同“得”。“德善”就是得到了“善”的真谛了。

解析:这段话的要点是表明以善感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待善良的人,以强化善教的作用,自不待言。对不善的人,也同样善待,以善心去感化,从而使不善的人懂得善的真谛,弃恶从善,改邪归正。这一方面表明了老子一贯的主张,同时也不失为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

用善意、真诚、爱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178.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道经》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自然运转,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谦让无争,退居其后,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居先,将自身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的生存。这不正因为他无私吗?这样反而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解析:这段名言表明老子由天道推论人道,进而阐述其无私、利他而永存常在的观念。文中特别突出强调了“无私”。正如天地之所以亘古不变,永恒常存,是由于其不求自身利益而遵照自然规律运转一样,无私的圣人也遵循大道的真谛,“退其身”、“外其身”,谦退无争,一心利他,绝不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就了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并且获得了至高的尊严。

不断从思想深处铲除私念,求得心地的纯净、清亮,应该是这段名言读后的感受。

179.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德经》

译文:所以,懂得满足的人感到了满足,这样,才会得到永远的满足。

解析:这段话谈的是怎样看知足。知足多指对物质生活等方面的满足。一个知足的人,内心深处十分淡泊,从不会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享受,随遇而安,轻松快乐。能够做到知足常安,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境界的表现,是长期品行修炼的成果。

知足和思想上故步自封、不求上进决然不同。两者完全处于不同的范畴。知足的人在物欲诱惑面前能清醒而自觉抵制,正证明了他思想上的成熟,所以他必定是个锐意进取、具有远大志向的志士。而自满自足、停滞不前的人,必定是胸无大志、无所追求的庸人。这种人在物欲诱惑面前,必定经不起考验而陷入贪婪、腐化之中而不能自拔。

人要知足,要进取。

180.吾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德经》

译文:我永久地拥有三宝,并掌握而珍惜着。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是最强的人。

解析:老子把他倡导、保持的三种美德看成是三件宝物而珍惜着,足见他的高度重视。确实,这三种美德都是圣贤之人所推崇并身体力行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慈”是仁慈,是大爱。人人心中都应有浓浓的爱。要爱世界、爱人间、爱生活、爱事业、爱亲人、爱朋友。没有爱,就没有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爱是生命的寄托,是生命的源泉。

“俭”是俭朴。勤俭节约是劳动大众所具有的本质美德。其中蕴涵着对用辛勤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万般爱护、珍惜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勤俭朴素应是生活的基本态度,即使生活已十分富裕,物质条件已十分优越,也应当本着俭朴精神面对。此外,只有长期保有俭朴之风,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

“不敢为天下先”这种美德的实质体现是在于大智若愚。具有大智慧的贤能之人,从来不会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超人一等,自命不凡,而总是谦和、谨慎,尤其是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方面,更是表现平和、低调。这才是真正具有实力的高人。把才能、成就和谦虚的美德完美地融合、统一起来,才能显示出动人的魅力,从而赢得众人的尊重和敬佩。

人人都应把做人的美德视为珍宝。

181.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老子·德经》

译文: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

解析:此句是借圣人的典范行为,告诫世人在追寻所需要的东西时,不要极端、过分和奢侈。这是十分重要的,很值得深思。“甚、大、奢”都属于过分。人对精神和物质的追求一旦超乎现实,诸如要求达不到的名分、地位,或生活享受等,就会滋生贪婪之心。其结果或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就挖空心思寻求歪门邪道、甚或违法乱纪,使自己走向犯罪道路;或因追求不到自己所奢求的种种需求,而痛苦不堪,备受煎熬。所以,一味追求“甚、大、奢”的结果,只能是此路不通,甚或贻害终生。

生活和追求应该力求简单、平实、宁静、自在。不要被不切实际的奢求、欲望所左右。

18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译文:多数人看重私利,清廉的人注重名声,贤能的人崇尚志向,圣人认为精神最贵重。

解析:文中所述的四种追求,第一种“重利”是不足取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中心只是谋取个人私利,就会是一个极端的利己者,就会图谋不轨、坑蒙拐骗、玩物丧志,其结局必然会自毁前程。后三种追求都是好的。“重名”、“尚志”、“贵精”都是走向高尚、贤达之路必须达到的,而比较而言,“贵精”是最高境界。因为“精”是至高、至善、至德的标志。虽然只是圣人方可达到,但凡是具有远大志向的人,都应不懈努力,争取达到这个最高境界。

183.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庄子·去箧(qiè)》

译文:人人心里都怀着德行,天下就不会有邪恶存在了。

解词:僻:不正,邪僻。

解析:这段名言显示了庄子的美好理想——愿人人都品行端正,德行高尚,普天下风气纯正、友爱和谐,其乐融融。这样的理想和追求当然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并应充分肯定。但是社会是复杂的,人也各类各样,美好理想不可能自然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立一个以高尚品德为根基和主导的社会,是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整体努力和提升。但只要人人都有“含其德”的愿望,并坚持品性的修炼,逐步提高认知能力,庄子心目中的美好社会是有望实现的。

184.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把灵敏、巧妙的心思用于投机、欺诈,不如笨拙、老实、诚心地待人处世。

解析:“巧”常形容一个人很有灵气,十分聪颖。而“拙”则常用来形容人的愚笨和迟钝。韩非子在此名句中,极其巧妙地在“诈”前,冠以“巧”,在“诚”前冠以“拙”,新颖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好恶和取舍,内涵精深,耐人寻味。聪颖而富有灵气固然好,但如果用于投机取巧、欺诈勒索,则必然会跌入邪路,沦为社会的罪人。笨拙、老实,常会被人讥讽为无能、无为。但“拙”的实质是诚、是实、是纯、是真。拙诚的人可靠、放心、有实力、有后劲,能把事做好,其中也不乏成就大事业的人。

“巧诈不如拙诚”应该成为为人处世的警示语。

185.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译文:推荐外人时,不避开自己的仇人;推荐亲人时,不避开自己的儿子。

解析:仇人和亲人如何对待,能否任用,无论从感情上和理性上,对人事官员都是一个十分实际和艰难的检验和抉择。如果心存私念,对结怨过的人,必然个个都是一无是处,绝不相容,处处排斥和压制尚且不一定能解除心头之恨,怎么还能委以重任呢?至于亲人,那则是个个优秀出色,提拔重用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封建社会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一直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而韩非子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经典名句,却展示了一个感人、高尚的境界,蕴涵着鲜活而深邃的理性。千百年来,代代传颂。只要是出色的人才,不论是曾和自己结怨,或者是自己的至亲,都排除个人的情感因素,予以重用。能做到这一点,确确实实太难能可贵了。因为这必须要彻底清除私心,清除因私心而产生的偏见或偏心,具有纯洁的心灵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如此清醒、公平、公正。如果具有任免权力的官员,能如此秉公无私、任人唯贤,则事业必兴,国家必盛。

在现代社会里,百姓们都希望掌握人事大权的官员们,都能“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也坚信跑官、买官、卖官的现象迟早会绝迹。

附:《吕氏春秋·去私》中的“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也与此句意思相同。现成语已改“内举不避子”为“内举不避亲”。

186.私怨不入公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译文:个人恩怨不与公家事务相牵连。

解析:这是历代相传的韩非子一句名言。十分鲜明地点出处理公事必须公私分明。秉公、无私应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准则,这很难做到,但却必须努力做到。因为,如果公私不分,或私字当头,裹挟着个人恩怨去处理公事,必然不公、谬误,差错百出,以致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严重地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

“私怨不入公门”可作为为官者的座右铭,并应牢记于心。

187.言有物,行有格。——《礼记·缁衣》

译文:说话要有实质内容,行动要讲品格、原则。

解析:此句短短的六个字,就道出了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言行准则和道德规范。“言有物”是语言规范。即说话必须要真、要实、有根、有据、有实质内容;不信口开河,不捕风捉影,不胡言乱语,不虚假夸张。“行有格”是行为规范。即做实事,做好事,言行一致。不只说不做,不避重就轻,不损人利己,不违纪犯法。这很不易,但只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磨炼意志,必会不断提高,进入更高的境界的。

努力做到“言有物”、“行有格”。

链接:2006年11月1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在和代表们谈心时说:“……唯有科学的精神,民主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强调作家的作品和作家人格的统一,言与行的一致,做到‘言有物,行有格’。”温总理向文联代表们提出要“言有物,行有格”是告诫他们说话、行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言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188.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边,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头。

解析:这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廉颇蔺相如的故事里,在廉颇由于心胸狭窄而忌妒蔺相如,蓄意打击之时,蔺相如所说的话。“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短短的一句话,就把蔺相如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胸怀宽阔,不计个人恩怨的高风亮节,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出来。不仅感动教育了廉颇,使他们之后成为刎颈之交的挚友,而且世代流传,影响深远。

好感人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啊!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恩怨相冲突时,都应当如蔺相如一样,正确摆好位置,从容对待。

18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桃树和李树本不会讲话,但因为花香果甜能吸引人们,所以树下的人来往不断,就逐渐踩出一条小路来。

解词:蹊:小路。

解析: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比喻。用“桃李不言”却“下自成蹊”,比喻那些品德高尚的仁人志士,淡泊名利、谦逊自尊、善待他人,造福社会,但自身却不尚虚名、不事张扬,如桃李散发果香一般,受世人瞩目追随、看重爱戴,实至名归。

做这样内心充满美德,受人敬重的人,是不虚一生的。

链接:2003年11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温家宝总理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共赢”的演讲。温总理在演讲中说:“中国有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亚洲经济的发展,是吸引人的伟大事业。只要我们大家真诚努力,脚下的道路就一定越走越宽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新亚洲。”温总理在此引用此句,是为了说明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发展和共赢是伟大的事业。只要坚持下去,必会有光明的前景。

190.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坐了人家的车子,就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了人家的衣服,就要愁人家的忧患,吃了人家的饭食,就要为人家效命。

解词:载:装载,可作“分担”解。衣:句中的第一个“衣”字,用作动词,意为穿。死:效命。

解析:这段话的要点是提倡知恩图报。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如“乘人之车”、“衣人之衣”、“食人之食”,自己一定要记在心里,永不相忘。不仅如此,还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善心、爱心的表现。如果这种好的风气,能够发扬光大,人和人之间,就会相敬相知、其乐融融。进而,社会也就会和谐融洽。

这是人人都向往追求的和谐社会。大家共同努力吧!

191.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德行,不安宁沉静就不能使自己的追求保持久远。

解词:淡泊:恬淡寡欲。

解析:此名言的要点是“淡泊”和“宁静”。这就是倡导世人要练就“淡功”。“淡功”如能练得有效,就可视荣辱得失、功名利禄如浮云,就可超然摆脱世俗偏见、纷繁是非,内心一片湛然宁静。人进入了这个境界,精神就获得了自由。之后,就可以专心一意地修身养性,完善自我,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美好前景。

做这样的人,一生踏实安然。

附:诸葛亮《戒子训》中也有此句。

192.夫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圣贤的人对于善德,不会因为微小而不去做;对于过错,不会因为轻微而不去改正。

解析:“无小而不举”是严于律己的典型表现。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大贤大德,当然要放在第一位,如:首先要坚定地履行爱国敬业的神圣职责。而小贤小德,也不能忽略,因为大贤大德是小贤小德的积累。没有小,就没有大。“无微而不改”是虚怀若谷的典型表现。人只要在做事,就难免出错。出大错,当然首先要改,而小错,也不可忽略,因为大错是小错的积累,小错不改,就变成了大错。改错就是前进。

193.君子盛德而卑,虚己而受人。——汉·韩婴《韩诗外传》

译文:君子虽有高尚的品德但却很自谦,常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词:盛德:高尚的品德。

解析:“君子盛德而卑,虚己而受人”是君子在思想修养方面应具备的品德。人的进步、提高是无止境的。高境界的智者正是因为从理性上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虚怀若谷、谦虚待人,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做,自己的认识和境界,就能得以快速地提高。越高越虚心。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心境循环。

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绝不意味着自己低人一等;绝不意味着自己颜面无光。反而是智者高水平的表现。所收获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带有偏见,不愿接受意见的人要深省。

19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南朝·范晔《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译文:只要怀着至诚之心,就是金石也能为之断开。

解析:这是一句感人至深的名言。它令人十分感动的原因在于突出了“精诚”二字。尤其是用“精”字形容“诚”字。“精诚”就是真诚、就是诚而又诚,实心实意,一心一意。它实际上是一种强大无比、感天动地的精神力量。无论对人对事,只要有精诚之心,连“金石”都能为之断开,还有什么艰难险阻战胜不了的呢?还有什么想做、并且应该做的事,做不到的呢?

“精诚”可贵,“精诚”千金啊!

19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南朝·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

译文:有志气的人不去喝盗泉里的水,廉洁清正的人不吃含有侮辱性而赏赐的饭食。

解词:盗泉:在今山东省。相传孔子曾路过盗泉,但因为厌恶其名,虽然很渴,也坚决不喝此水。之后,就把出自盗泉的水,视为被盗贼所污的水。嗟来之食:春秋时期,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大路上施舍饭食,大声对一个灾民蔑视地喊道:嗟!来食!灾民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嗟:语气词。相当于“咳”。

解析:此名句十分鲜明地表示出一种尊严和骨气。尊严和骨气是人的精神世界中强大的支撑点。人人不可缺少。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虽然职业、身份、财富各有不同,但人格都应是平等的。都应相互尊重、友善。如果有人歧视、侮辱自己,必当坚决回击;如果有人以轻蔑的态度向自己施舍,必当坚决拒绝。

196.内心不疚,何恤人言。——南朝·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译文:只要自己内心没有愧疚,又何必顾虑他人说自己的坏话呢?

解词:疚:愧疚,恤:顾虑、忧虑。

解析:此句着重点在于“内心不疚”。即强调一个人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严于律己,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纯净、坦荡、自信。这样,任何时候,内心都是安实而无愧的。即使有人飞短流长,甚或恶意诽谤,也会坦然处之,不为之忧虑和烦恼。

自省、自律,而又胸怀宽阔,人就进入了自由的精神境界。

197.识时务者为俊杰。——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译文:能够认清客观形势的人,是才智出众的豪杰。

解析:此句称赞了“识时务”的“俊杰”。“识时务”,就是头脑清晰、目光敏锐、注重实践,判断准确。这样的人随时都能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其各种矛盾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有着这样的优势,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就可以驾轻就熟地解决各类问题、随时做出正确的决定,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称这样识时务的人为俊杰,是当之无愧的。而且,这样的俊杰,越多越好。“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已成为常用成语。

198.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南朝·萧统《陶渊明集序》

译文:兰花生于深谷,虽无人欣赏而依旧芳香。

解析:兰花芬芳,无人不爱。历代文坛名人,常以此喻人。“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也是用芬芳的兰花,来赞颂如陶渊明一样的不慕功名利禄、超凡脱俗的高洁之士。他们远离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充满铜臭气的尘世,隐居于山林田野之中。虽然隐姓埋名,一时不为人知,但却如同深谷内的兰花散发着芬芳一般,其高风亮节,必流芳千古,世代传颂。

人如兰花,品德高洁,应为世人所追求。

199.不辱于人谓之贵;不取于人谓之富。——隋·王通《公仪》

译文:不被人所侮辱,就是高贵;不向他人讨取就是富有。

解析:此句字字闪耀着人格的光辉。“不辱于人”、“不取于人”表示了一个人的尊严和骨气。人在生命形成的时候,就带着强者的基因,来到了这个世界。所以,人生来就应当自尊、自信、自知。艰难困苦不怕;各种诱惑不沾;人格侮辱抗争;嗟来之食摒弃。抬起头、挺起胸,用自己的自立、自强,做一个站立着的人。

这就是精神上最尊贵、最富有的人。

20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龙在里面,就有了灵气。

解析:这是《陋室铭》开头的两句。理解这两句名言,需联系刘禹锡当时的境遇。他才华出众,怀有抱负,但却遭权臣排斥,郁郁不得志。他刚正不阿、蔑视权贵、品德高尚。他把自己所居之处,冠名为“陋室”,但他虽居于陋室之中,却心志高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通过一种灵气的感染,把不太高的山,和不太深的水,比成陋室,“仙”和“龙”被视为品格美好的高人,以此自喻,显示其不凡的修养和智慧,展示其精神世界的内美。

读此名句,能受其艺术感染,进而能融入其高洁的境界之中,就是有所收获了。

201.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唐·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译文:如果有人想毁谤我,我并无不良行为,问心无愧。

解析:《子刘子自传》是刘禹锡所写的自传。“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是他对自己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表现出了超脱世俗的自尊、自信和坦然。即:自己一贯光明磊落,心中毫无私欲邪念,行为端正,品德良好。所以,从不惧怕他人的攻击和诽谤。即使有人恶意诋毁,自己心中也安然、踏实,毫无愧疚之意。做人理当如此。如果人一生心中洁净、行为规范,且又胸怀坦荡,就会活得充实而轻松。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争取达到的精神境界。

链接:2010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表现傲慢”一事的提问时,温总理引用了“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温总理引用此句在于一方面澄清有关“中国傲慢”的不实传闻;一方面表明中国代表团无愧、坦荡的气派。

20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五代·刘晌《后唐书·魏徵传》

译文: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整齐;以古代的事情当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盛和衰败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

解析:此段名言广泛流传至今。魏徵是唐太宗的重臣,为人耿直、忠信。常常向唐太宗直言相谏,深得唐太宗信任。魏徵病逝后,唐太宗为痛失忠良而惋惜,说了这段话。而且,后面还说:“朕尝宝此三镜(曾经将此三面镜子当做宝藏),用防己过(用来防止自己的过错)。今魏徵殂(cú死亡)逝,遂亡一镜矣(就失掉了一面镜子啊)!”作为一个皇帝,唐太宗能如此虚怀若谷,善于听取臣子的忠告,以警戒自己,这是很难得的。读此名句,应从中汲取其深刻意义,即:要抱着谦逊、清醒的态度,善于兼听来自各个方面的看法、观点、意见等,以修正、提高自己。或者说,针对自己所需,也立几面镜子,时常对照自己,以资警示。

20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译文:(莲)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

解词:濯:洗涤。妖:妖媚,美而不庄重。

解析:莲在植物中是奇特、上佳的。它的茎和种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藕和莲子,都是美味的食品。它的花呈淡红色,且大而香,而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净。所以,宋代的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专论莲的美,莲的净,流传久远。《爱莲说》的精髓在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香远益清。用莲的这个特点比喻人的品质高洁坚贞、庄重自爱、不随世俗是最贴切、恰当不过的了,而作者正是在用莲来比喻自己高尚的人格和纯净的美德。

事物和人的发展是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不可忽略的,但是环境的好与差,从本质上说,属于外因,不起决定性作用。莲的美和洁是发自于内在的,是从其生命里萌枝抽芽的,而不决定于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人的思想观念是从其心灵中生发出来的,一个人只要内因在起作用,具有主观能动性,奋斗方向明确,有决心奔向理想的人生坐标,这样,生命中就会产生出一种强劲的力量,这种力量就会推动人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纵然外界条件不好,也必然会成就事业、造就崇高品德,从而能够成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莲一样的洁净、自爱而庄重的人。

内因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

204.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

译文:能选择别人的长处而学习,这些长处就属于自己的了。

解析:此句是倡导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在观察他人时,应当注重发现其长处,而且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如果坚持不懈地学习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无疑会增长才智,不断提高。

能坚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人,是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人,必然会大有作为。

205.心无愧怍,则无入而不自得;心无贪恋,则无往而不自安。——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小官对移》

译文:只要心里没有愧疚之事,无论在哪里都能怡然自得;心里没有贪念,无论去哪里都泰然自若。

解析:此句所言很能引人深思。一个正派人,为人处世定要本本分分、规规矩矩、干干净净、亮亮堂堂。要不做不该做的事。诸如:从不贪心纵欲、从不损人利己、不得不义之财、更不偷鸡摸狗、坑蒙拐骗、敲诈勒索、贪污受贿等。这样,他就睡得着、吃得香,心里踏实轻松,精神坦荡愉快。这样,就进入了“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自安”的自由境界了。这不是最好的活法吗?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安然自得。

206.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义多者为之。——宋·朱熹《朱门语类·训门人八》

译文:身体劳累而心里安实的事去做;得利很少而很合乎道义的事去做。

解析:此句十分明确地表示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即:要做一个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人。这样的人做事的准则就是自己辛勤付出,不辞劳苦,一心为大众服务,只求心安,不求获利。这种朴素而纯洁的愿望和追求,显示出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感人至深的品格。作者这个观点不仅当时极具积极意义,时至当代,仍然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体现出一心为公的时代精神。所以,应当大力倡导和发扬,人人身体力行。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富足幸福。

做好事,做于国于民有利的事。社会期望着“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义多者为之”的人越多越好。

207.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译文:宁可别人做对不起我的事,我决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

解词:负:辜负,对不起。

解析:此句所要突出的是劝勉世人应具有宽容的气度和胸怀。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是不对的。而自己对此要提高思想高度,予以宽容和谅解。由于你的不记前愆,会使伤害过你的人,自惭形秽,从而痛改前非。这对其人也是一种帮助和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宽容曾经有负于自己的人,实在是一件好事。而自己不论在任何情况之下,决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这是一种自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操守、是一种美德。要坚守一生。

208.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明·吕坤《呻吟语·诚实》

译文:说实话、办实事、实心实意,就不能不使人信服。

解词:孚人:使人信服。

解析:此句连用了3个“实”字,加重强调了实实在在对做人的重要性、必要性。实就是真,真就是存在。心是实的,所说的话就是真的,就是可信的;心是实的,所办的事,就是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实效的。这样实下去,真下去,实心的人就会品德高尚、业绩卓著、令人信赖。像这样坦坦荡荡、朴实无华地做人,不是最有意义、最充实、最幸福的吗?任何时候,心里都不要忘记一个“实”字。

209.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不看重钱财,就能将众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围;从严要求自己,就能使别人信服;宽宏大量,就能赢得人心。

解析:此句以能“聚人”、“服人”、“得人”的良好效果,殷切期望世人都要具备“轻财”、“律己”、“量宽”三种美德。其意切切,读后印象深刻。“轻财”,就是不把钱财看得太重。钱是身外之物,要十分清晰、透彻地去看待它。赚到大笔钱财的富翁们,要自觉地让钱为人服务——仗义疏财、捐助灾区、发展慈善事业……这样,人气必然大涨,富翁们必会赢得群众的赞许。“律己”,就是从严要求自己,尤其是处于各级领导地位的人,时时处处都要做出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下属,这样就可使下属信服。“量宽”就是心胸开阔,待人宽厚、诚挚、大度。凡事大处着眼,从发展角度考虑,不斤斤计较,不苛刻要求待人,久之必能赢得人们的爱戴。三种美德可贵,愿人人具有。

210.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文:交朋友要带几分豪侠之气,做人要有一颗朴实纯洁的心灵。

解析:这是一句有关交友、做人的箴言,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作者主张“交友须带三分侠气”意思是对朋友要有侠肝义胆,要有一股豪放、勇武的气概。在朋友处于危难之际,就满怀热情,慷慨相助,即使危及个人安全,也毫不犹豫地舍己助人。一个人如果能得到一个这样的朋友,实在是有幸。“做人要存一点素心”。“素”就是真,就是纯,就是善。以素心待人,就能给人以温暖、以慰藉、以鼓舞、以激励、以快乐。就能够使社会充满温馨、友爱、和谐、清纯。而自己,也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侠气”、“素心”是一种美德。是美德就要努力使自己具有。

211.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译文:对别人施了恩惠,不要老记在心里;受了别人的恩惠,要牢记不忘。

解析:此句所言,热情地赞扬了一种高尚的品格——“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向他人施以关爱,给予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事后却不再记于心中,视为必尽之责;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却永志不忘,一心只想涌泉相报。一副无私忘我的热心肠,一个心地善良的形象,好感人啊!

做人就应当如此淳朴,如此至诚。

21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译文:受到别人一滴水般的小恩惠,就要用如喷涌出来的泉水相报答。

解词:涌泉:喷涌而出的泉水。

解析:此句的要点是提示世人应知恩图报。人是生活在群体里的。在自己遭遇困难、挫折时,有热心的人及时相帮,给自己解困。这样的雪中送炭,对自己改变困境,会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且,从他人的相助中,自己也能真切地感知到一份真情、友爱和诚挚,从而受到激励和鼓舞。对此,应感激不尽、没齿不忘,而且必当报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是表现了这种知恩图报的衷情,而且以“滴水”和“涌泉”之比,昭示世人对有恩于己的人要极尽报答之情。

谨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13.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清·陈确《葬书·深葬说下》

译文:对一个人有利而使上百人受害,君子不去求取这样的利益;对一个人有害,而对上百人有利,君子就不推托这样的损害。

解词:趋:奔向。可作“求取”解。辞:躲避、推托。

解析:此句的中心意思是赞扬那些富有牺牲精神的人——如果只有个人得利,而百人受害,就坚决“不趋其利”;如果只有个人受害,而百人获利,就坚决“不辞其害”。具有这种牺牲精神的人,心中毫无私念,纯洁透亮。只想着大众的利益,不惜个人受苦受难,可谓感天地泣鬼神!

要学习这种乐于牺牲的精神,社会需要这样乐于牺牲的人!

214.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清·李毓秀《弟子规》

译文:财物的取得和给予,贵在心中要清楚明白。给别人的要多,自己取得的要少。

解析:《弟子规》属于一种启蒙教育。此句所言是教育孩子在分钱财或物品时,要去私谦让。多给别人,少给自己。这个教育是十分必要而实际的。人的内心世界,常常会被私有观念所缠绕,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占有欲念。如不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教育,不觉之中,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贵分晓”就是教育孩子,在遇有钱与物的分配时,要控制自己,定要先人后己,不贪不占。“与宜多”、“取宜少”非常清楚地指出,给别人要多,自己要少拿。如能坚持不懈地做这样的具体而又富于普遍性的教育,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无私、友善,品格端正的优秀者。

孩子应去除私念,大人不是应该成为孩子的楷模吗?

215.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清·李毓秀《弟子规》

译文:不要讨好巴结富人,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解析:此句连用4个“勿”字,教导孩子绝不要“谄富”、“骄贫”、“厌故”、“喜新”。对于贫、富,以两种完全不同的面孔对待,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市侩之气。这种人庸俗、势利,心态扭曲,为正派人所不齿,绝不能受其污染。富不是什么荣耀,穷也不是什么耻辱,一个人只要自食其力,勤奋努力,就是一个堂堂正正,挺着胸膛的人。喜新厌旧,多是虚荣心和不切实际的奢望在作怪。如此摇摆、善变,其结果将会一无所获,并暴露了自己品行方面的低下。

牢记这四个“勿”字。

同类推荐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莫里兹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莫里兹

    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
  • 墨染时光梦笔寒

    墨染时光梦笔寒

    本丛书为经典阅读类图书,将20世纪初至今大约百年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美文作家的代表作选编成书100册(第一辑25册)。该丛书由桂晓风组织编写,拟请王蒙作序,陈忠实、莫言等知名作家及国内多家畅销期刊主编推荐,每册约10万字,包含美文赏读、作家档案等内容。该书除有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价值,还兼具陶冶青少年读者性情、培养其品格、抚慰其心灵的特点,以其经典性、权威性、实用性可望成为经久不衰的“中国美文经典阅读范本”。
  • 李琬若: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市长

    李琬若: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市长

    李琬若将自己在美国四十多年生活和参政经历真实地告诉自己的同胞听,就是因为她同时爱着两个“祖国”,而她的两个“祖国”之间却对对方真实的东西了解得实在太少,太片面。
  • 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旨在展示中国诗歌史的完整发展过程,故以时间为线索,对各个历史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概括的描述,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史的进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教材所指的诗歌,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古近体诗、词及曲三种类型。本教材的内容起于先秦,止于清中后期,共八编四十五章,三十万字。
  • 我的美丽与哀愁

    我的美丽与哀愁

    本书收散文40余篇,分“酒吧”、“云朵与风景”、“最美的女人”等6辑。这些作品真实感人,充满灵性和智慧。
热门推荐
  • 司雨师之奇幻世界的横行

    司雨师之奇幻世界的横行

    司雨者,推云使雾,测风端阳也!既然计算是施法的基础!!!那神秘国度最强的诸元计算者——伊川荡古丰,他岂不是能够呼风唤雨,这强大的天赋从何而来?未知的国度王侯家,水云的裙摆思无遐,纷纷的欲望似雪下。战争只是和平的蔷薇花。环境巨变,异兽横行,只有少数流域适合人类生存,在这个雨师之国,且看最强大衍雨师如何,攻城掠地,修术求雨,探索玄奇,开创帝国。
  • 镇魂谱

    镇魂谱

    十八年前,以天星山为首的中原武林剿灭了为害四方的魔教,将魔教各种诡异禁术隔绝封存。天星山内部出现分裂,魔教禁术遗失,天星山最受器重的弟子成了罪魁祸首。各方人物轮番登场,寻找遗失的禁术与叛逃之人。十八年后,在一个完全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少女被牵扯进了这个漩涡之中。守护与背叛,爱与谎言。最终的救赎是坚强善良的心。
  • Sweet

    Sweet

    她们三姐妹个个美若天仙,好似坠入人间的天使,是惹人喜爱的漂亮公主,才华横溢,IQ爆表!他们性格极其不同,但都玩世不恭,漠视一切,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如帝王一般的霸气、高贵,哦,不,应该说他们本就是英俊的帝王!“你干嘛!放开我!”兮儿大声喊道。“我爱你,做我女朋友吧,我愿意守护你一生一世!”“我凭什么答应你啊,给我个理由。”就凭这个,某男邪魅一笑,吻上了她的唇。“唔...你好坏..."盆友们快来围观吧!请把你们的票票、书评都砸过来吧!
  • 战魂之傲世群雄

    战魂之傲世群雄

    江雄,19岁,从小父母不在身边,与妹妹相依为命。红色圆月来临之际,他抓住了机遇,获得了令三大陆为之颤抖的力量,现在,他走上了控制这股力量的路,未知的危险,佳人的怀抱……
  • 战倭寇

    战倭寇

    倭寇,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刀客、海盗、无赖的代名词,和他打交道,就要出手重,打的疼,他才会跪地给你叫爷,安二的购岛闹剧,看看就是如此,他可以向打不过的人叫干爹,有干爹的撑腰,就要欺男霸女,对于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字,打,两个字,痛打。郭泰一个军人的后代,长大后就想和倭寇打一仗,一次偶然的机会,穿越了时间隧道,为他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他选择了中日历史上的五次战争,作为自己穿越的经历,如果你有兴趣也来试一把?(此文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写)
  • 盗墓奇檀

    盗墓奇檀

    年轻的泥鳅,看到同村的狗蛋通过盗墓发了财,便随着狗蛋踏上了盗墓这条路。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在罗布泊……故事才刚刚开始,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向泥鳅逼近……罗布泊,百慕大,穿越时空的盒子,秦始皇……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新书连载中,求收藏,求推荐!!!
  • 盛宠绝代嚣张妃

    盛宠绝代嚣张妃

    本就是乱世苍穹,花落无情,又怎奈何情深似海,缘清似水?她,现代植物学家,生杀予夺,信手拈来;他,是帝国绝色王爷,铁血冷峻,威震天下。当现代植物学家一朝穿越,暗中杀手身份,如何颠覆世界?绝色王爷对上喋血利剑,乱世苍穹,谁主沉浮?殊不知,这乱世,不止是男人的天下,女子,亦有拔下发簪做荆轲的霸气!(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为什么我们走不到一起

    为什么我们走不到一起

    通过80年代两个大学生的书信的方式,作者对青春时的悔悟,对每一封书信的点评,来解读“为什么我们走不到一起”。同时也展示了80年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 放牛娃的天空

    放牛娃的天空

    牛娃生活在贫困的大山里,生活虽然贫苦,却依然充满理想。本书描写一些童年的故事。
  • 杀戮大道

    杀戮大道

    剑乃杀器,兵器之皇者;剑之极道,莫非剑皇!少年本是天帝之子,流着鸿蒙祖血而生;身拥至强法诀武技,集天界万千宠爱于一身!可一朝被打落凡尘,只能孤单成长于一个下界小大陆!年至十六,被书院判定为天道的弃儿,遭天弃不能修炼,小小少年又该何去何从?孤身卷入阴谋,至亲无端被杀,天下满目皆敌!少年仗剑怒起,一个人,一把剑,斩天道、碎命运,剑动九天,走出一条杀戮大道,却留下一个无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