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4100000042

第42章 “太阳纵队”传说 (2)

在北京,从小到大我一直住在作家协会大院。那是一座由三栋奶黄色的楼围成的院子,共九个单元。两个单元是拆迁户,一个单元属于我父亲所在的研究院,其他则住着作协和文联的人。像诗人李季、郭小川等那时都住那儿。还有鲁迅同时代的女作家白薇,她住我家隔壁单元的三层。

当时院里的小孩都知道她是“老姑娘”,而且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觉得这三个字非常好笑。

她的穿着也十分与众不同。头上总是戴着一顶男式帽子,夏天是浅色的,冬天是深色的。脚上穿着一双厚底男式皮鞋,一身一本正经的干部服,尤其是那裤子肥得像现在的裙裤,还有棱有角的,特别滑稽。

夏天的傍晚,下班回来,她不像其他人一样行色匆匆地往家赶,而是穿着一身肥肥大大的黑绸衣裙,裙子长得拖至脚面,戴一顶浅灰色的帽子,提着皮包,站在杨树下饶有兴致地、久久地看着我们跳皮筋。路人都看她,我们不看,只是专注地跳,可是心里却觉得好笑得要命。现在想,也许那时她非常地寂寞。

“文革”开始以后,我们院的孩子大部分成了黑帮子弟。我和年龄差不多的一帮初中女孩们,不愿意到学校去挨骂,便都不去上学了,待在家里,开始是找书看。那时各家的书都没有被抄走,只是把报纸贴在玻璃的书柜门上,将“毒草”和“封资修”的东西禁锢在报纸后面,当然也就给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可乘之机。我对所有名著如屠格涅夫、莱蒙托夫、乔治?桑、巴尔扎克和雨果等等的阅览,包括对艾思奇哲学思想的探讨,差不多都是在那个时候一次性完成的。看完后大家还讨论,我记得最深的一次是对《悲惨世界》里沙威这个人物的争论。“文革”前,没有太多机会看小说,看一本非教科书的读物,自己都有负罪感,偷偷摸摸的。

对名著的崇拜,很快变成对作家的崇拜。那时大多数有名、有头衔的码字的都在牛棚里蹲着呢。一天,我们几个女孩敲开了白薇的门。她穿着一身灰不灰、蓝不蓝的干部服,其破烂的程度,想必应该不是追求时尚所致。头上戴着顶帽子,灰白的头发直直地垂在满是皱纹和老人斑的脸庞上,微驼着背,两只脚趿着一双很破的鞋,在地上蹭着走路。以前独特的、让我们小孩觉得可笑的风格,没有了。

“奶奶好!”我们乖巧地叫着。

“嘘——”她把食指放在嘴上,像对托儿所小孩一样说,“叫姑姑。”我们忍不住大笑起来,不由得想起她以前的种种。

她住的是一间一套的房子,房间里家具很简单,不知是不是抄家以后剩下的。一张带写字架的单人床,一张硕大的书桌,一个单人沙发和一个书架。我们挤在沙发和书桌旁的椅子上坐下,扭捏地叫了她“姑姑”。她便很高兴地到厨房拿出一罐白糖,舀出满满一勺递到我们面前,“吃糖!吃糖!”我们又忍不住大笑起来。

她的桌子上摊着一首写好的诗,大意是“革命战鼓震天响”之类,总之,“文革”运动具有煽动性,连她这岁数的文人都写了这类的诗。

她拿出了她年轻时的照片让我们看,真美,而且非常有魅力。再看看眼前的她,在我还很稚嫩的心里,第一次觉得岁月的残酷。她告诉我们,她结过婚,也有过孩子。后来,孩子夭折了,丈夫也离婚了。这样我们才知道,让我们笑了许多年的“老姑娘”原来名不符实。

我们走时,我想起和她借书。她很艰难地从壁橱里拿出几本过期的《人民文学》(“文革”开始,《人民文学》就停刊了)。我不太理解她的艰难,以为是文人大都不愿意借书给别人的原因。几天后,我去还书,她拉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你还我书,从来没有人还过我书。”我先是不懂,后是惊愕,同时也明白了她“艰难”的原因,然后便是想哭。我希望这不是事实,我不相信人性能坏到这样,可是这种想哭的感觉一直藏在了我心里的什么地方。

很快地,出于自愿、半自愿或强迫,院里的孩子们纷纷到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农村,黑龙江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的牧区、陕西的黄土高原和云南的雨林地带等等。我们走了,也不懂应该向这个寂寞的老人道个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任何“礼”的约束,可能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经过招工、上学,等我们再回到作协大院时,已经成年了。听说了白薇和保姆的种种纠葛,也听说了她的亲属和她的一些事情。想想她不会再认识我了,便没有去打扰她。其实应该去的,在那样一个年代,能给我们这群她并不熟悉的女孩,那样亲近和真实感觉的人太少了。

每到周末,总能在家里听到邮递员高声喊:“白薇,信!”便想她还活着,也许不再寂寞。

一九八六年夏天,我带女儿到加拿大陪读。不久便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悼念她的文章,便知道,她去了。

文章中讲到她的种种辉煌,是她活着的时候,我们从来不曾听说过的。这辉煌随着她,随着风,飘去了。无声无息,无痕无迹。

走好,白薇姑姑。希望在那个世界,人性不会如此败落。不论何时,不论对谁,不论借什么东西,都会有借有还。电影?怀旧?虚幻

电影?怀旧?虚幻

“文革”时,我刚上小学二年级。从扬州来了位“百科全书”式的表哥,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是扬州表兄,当属“旧文化”的遗少,特爱怀旧,号称看过几百部电影。睡觉前,哥儿俩四只脚参差不齐地伸入洗脚盆,片名由此推出:从拉美影片《中锋在黎明前死亡》到国产片《李双双》,每晚一部。兴致高时,“连映两场”(当然没“新闻简报”。)

表兄记忆过人,才气横溢,就像我们洗脚盆里的热水,一个劲向外泼。听他娓娓道来:赵丹演《林则徐》,初出场,抬轿停,赵丹出。只走出三步,便听得电影院内观众席间爆发出雷鸣般掌声:那三步走得好!(后来看徐进导的《红楼梦》,方知那名演员步态之讲究:徐玉兰饰贾宝玉,“挣脱了那不离不弃的黄金锁”,斜眼瞥了一下通灵宝玉,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的淡淡微笑,随手一撇,然后转身开步而走,那几步,雍容洒脱,不紧不慢,再配上“群情激昂”的众女声伴唱:“抛弃了……”相形之下,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简直是残废人重获新生的乱摆动!)表哥又讲王丹凤演女理发师,琢磨着丈夫搭乘的火车进站是个啥样,不觉之中将剃头推子模拟缓缓进站的火车,在手下胖顾客的头顶深深开出一条“铁道”(如今看来像哈佛广场的“朋克头”),我便咧着缺牙的嘴大笑。

电影故事讲多了,脑子里构出了一个世界:想象中,“文革”前,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而我听故事的年代又如噩梦一般,一长队颤巍巍的老人或执铁锅或拎铁炉,一路走,一路敲:“我有罪”,胸前挂着牌。城内的三个疯子,一日忽聚一起,挽臂横行于街头,曰:“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害得我常做噩梦,梦见那个疯老太婆,穿一身紫红追我,我怎么也跑不快……相比,表哥的故事,便成了冬日被窝中的温暖。即便是那阿根廷中锋须在黎明前死亡,也死得动人。况且,还有那个美丽的芭蕾舞女子恋人,着白天鹅服,掬一把天鹅之死的温馨泪。由此,我更羡慕表哥:偏偏让他赶上那个“温暖”的年代,而我只有画饼充饥想象的份儿。

更恼人的是,“文革”初尚有一些“内部批判”影片却没眼福。一日得票两张,表哥与我同去,结果在影院门口我被挡驾,说是儿童不宜。只好悻悻离开,将票转手“倒卖”了。换得的钱恰好够买一盒“飞行棋”,回家海陆空大战一场方才消解心头之恨。

“文革”后开禁,饱赏了五六十年代的“旧片”,像封窖百年的贵州茅台,一开封,醇香浓郁,三日不知肉味。究竟是片子真好,还是因为其中凝聚了童年幻想的缘故,说不清楚。现在,一想起那些片子,就神思飞越:许云峰冷看重庆夜;李向阳大智金蝉脱壳;刘三姐荡舟歌满两岸;苦妹子倒影姑苏池塘;小嘎子悄然轮胎放气;阿黑哥飞马搭救恋人……

美则美矣,可哪知一幅银幕遮住了“肃反”的滥杀,“反右”的无情,和连年的饥馑!同是五六十年代截然相反的两幅图景:前者温情脉脉,歌舞升平;后者杀气腾腾,全无诗意可言。不幸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因有后者,而将前者的虚幻就此抹去。正因为伴着无法做到的那些虚幻长大,那虚幻便成了真实的过去——该怎样称它呢?真实的虚幻?虚幻的真实?由此,构成了一个矛盾:我们所怀旧的对象是不值得去留恋的,但那毕竟又是我们仅有的无法选择的过去。回想起来,酸甜苦辣,却一样滋滋有味。我仍然执著地相信那个银幕世界是个确实的存在:心灵的世界,感觉的世界。对那个世界的追缅,其实是对自己心路历程的追溯。说来也真是个悖论:对精神贫乏的年代的回忆,现在竟成了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内容……

将来准有一天,我们白发苍苍地坐在镭射录像机前,独自看《枯木逢春》之类老片子,遥想那时候心潮起伏,老泪纵横。旁边玩电子游戏的孙子辈们一定会瞥一眼屏幕,再大惑不解地盯着咱们看半晌,然后嘟囔道:“多奇怪的老家伙!”言毕,又埋头去玩他们的“二十一世纪星球大战”了。

同类推荐
  •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让课堂充满幽默

    让课堂充满幽默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幽默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从幽默教育的理论修养到各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机智应变,并提供了许多可供直接引用的幽默素材撷英。本书案例丰富、幽默风趣,可悦读,可操作,可模仿,可会心一笑,可掩卷深思,是新教师自我提升的案头书、教学艺术培训的参考书。
  •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样本,也是文化样本,其中的种种景观充满了空间的隐喻。基于对受到媒介日益深远影响的城市的关注,作者从媒介空间论的视角,对城市与媒介所组成的多样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媒介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途径。本研究并不回避媒介与观察者的主观性,相反,借助媒介的空间想象力,呈现了城市中各种地理要素及社会文化所组成的复杂面貌。《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方式与城市景观》对城市的中心与边缘、政治图景与性别空间、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感等内容也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 你才神经

    你才神经

    这是一本颠覆你世界观的非常态人群心灵访谈书。书中收集了国内最离奇的非常态人群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22个经典案例。包括透视眼、多重人格犯罪、不眠人、潜意识训练、楔齿蜥眼、世界末日论、自我变性人、灵魂存在、智商转移、心脏移植与记忆跟随、阅读强迫症、四维空间的蚂蚁、人卵说、梦境控制、预测学等许多目前科学无法解答的行为和现象。
  •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被鲁迅、柏杨等中国顶层知识分子评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实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明恩溥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以前的人是怎样的?别人眼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由何而来?几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哪些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热门推荐
  • 异能末世录

    异能末世录

    人物崩坏性格崩坏行为崩坏伦理崩坏生活崩坏世界崩坏世界什么的都坏掉就好了突如其来的病毒毁掉世界又创造全新世界异能是几乎所有幸存者都有的能力与新的生物争斗恢复人类的正统地位秩序崩坏建立新秩序
  • 青春步履

    青春步履

    本书是一本个人诗文集。作者选取个人散文和诗歌作品近80篇,主题多围绕爱情、青春和年轻的经历而写。作者沉迷于对感情和情绪的唯美传达,寓情于景,作品充满真情实感和淡淡的哀伤。
  • 魔神之音

    魔神之音

    昏暗的路灯独步的我,毁灭阴影在脚底闪烁,咽下支配死灵的苦果,魔王降临的那一刻,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为你独唱魂之挽歌!
  • 控神传说

    控神传说

    江冷是一小世家的子弟,他的梦想是成为天地间顶阶强者以及把家族带领向巅峰
  • 勤妹子微商记

    勤妹子微商记

    作为首部记录一代微商心路历程的纪实小说长篇连载,以一种与现实生活同步的节奏,真实自然地展现了微时代背景下一个称之为“微商”的群体的生活智慧与浪漫情怀......
  • 黄金卷纸

    黄金卷纸

    我的际遇就是这样的神奇,从高中时的一张卷纸引发出的无限多的故事,我的离奇而又传奇的经历引发出的卷纸的主人老头子的神秘身份,黄金十二宫的家族。代行者家族之间的斗争。我与对手的爱恨情仇,三巨头之间绝对的合作,将带你进入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
  • 假装到底

    假装到底

    秦思很有防备心,任何危险的人或事她都能躲则躲,像个乌龟一样外界一有点风吹草动就立马缩回壳里几乎没人能把她再拖出来除了林臻。林臻这个人很有才华却玩世不恭,秦思之前他不屑于感情之事身边的女人却换得比谁都勤快,秦思之后他对感情更不屑却没了找女人的心思。
  • 创世绘

    创世绘

    公元3000年,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温度极端。人们为了活命被迫舍弃陆地,迁往在海中漂浮的巨大透明玻璃瓶——海陆隔离区。从此,陆地被称为“现世”,海下居住区称为“浮世”。几只由于非法实验室爆炸,得以逃脱的“小白鼠”随着人潮迁往海陆隔离区之一的诺亚,开始了寻找各自身份的旅途。
  • 春初冬末:高能老公甜蜜爱

    春初冬末:高能老公甜蜜爱

    大厦楼下。“哎呀下雨了。”景末夸张地说。云初薏斜了他一眼,没开口。“哝,伞给你。”景末用他无比迷人的笑容,看起来无辜极了。“噢哦~”云初薏张大了嘴巴,显得很诧异,眼底却是掩盖不住的笑意。接着说道:“那你呢。”景末看着前方的倾盆大雨,又瞧了瞧云初薏。停了半响,淡淡地说道:“我打车。”“……!”
  • 万古为尊

    万古为尊

    一个从东荒小镇中的走出的少年,为了一个执念,苦苦追寻,走向了逆天的道路。在这个黄金大世中,谁又能脱颖而出,这个天才辈出的时代中,又有谁会踏上仙路,去破解开那百万年前所有传下来的传说。悠悠万载已成空,成仙路上谁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