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石曼卿,是个很诙谐的人。有一次,他骑在马上,马夫一时疏忽,让马匹受惊了,石曼卿一下子从马背上栽了下来。马夫吓得浑身如筛糠一般,这位石学士却说:“多亏我是石学士,我要是瓦学士,早就摔得粉粉碎了!”
英格兰国王威廉二世指挥军队攻打英格兰东南的佩文西时,不慎被绊了一跤,跌倒在地。跟随在他身边的人都吓坏了,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没想到威廉二世很快就站了起来,高高举起沾满泥土的双手,大声呼喊:“感谢上帝,赐予我应有的王国,英格兰的国土就在我的手里!”
冯?卡门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航空学家,为美国火箭、航天等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63年1月18日,白宫玫瑰园里正在举行美国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授奖仪式,82岁的冯?卡门此时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当他领完奖走下奖台时,不慎闪了一下,差点跌倒。年轻的肯尼迪总统赶紧上前搀扶他,冯?卡门抬起头来报以感激的一笑,然后轻轻地推开总统的手意味深长地说:“尊敬的总统先生,大凡物体在跌落的时候是不需要助力的,只有上升的时候才需要支持和帮助。”
爱因斯坦在路上滑倒了,旁边的人连忙把他扶起来,扶他的人笑道:“爱因斯坦先生,如果运用你的相对论原理,说你并没有摔倒,只是地球忽然倾斜了一下不也对吗?”爱因斯坦喘著粗气回答道:“我同意你的看法,可惜两者给我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古巴领袖卡斯特罗在参加一个群众集会时不慎在台阶上摔倒,他的卫兵赶忙上前抢救,但卡斯特罗表现得非常沉着,在众人的帮助下坐在了一把椅子上。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他对着麦克风说:“为了避免有人胡乱猜测,我来讲讲我现在的情况。我的关节骨折了,也许还有一只胳膊,对此我不太肯定,但我还是完整的。”
同样是跌了一跤,古今中外的各位名人却用不同状态的幽默来自我解嘲。他们的幽默中,有的带着专业色彩,有的带着对自己姓名的调侃,重要的是每一种都是独创的,都是符合自己身份的。
幽默并不是背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生活中的幽默,信手拈来的永远比故意为之的有趣,自我原创的永远比拾人牙慧的得宜。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幽默吧,这才是幽默的真谛。
下面向你介绍几种最容易学会的幽默方式,你看过以后,相信也能悟出幽默的原理,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好笑话。
谐音法:
这是个老笑话。
十几个人一同去一家东北饭馆吃饭,一进门就找了一张大桌子坐下来。其中有一个人渴了,就喊道:“服务员,茶。”
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姑娘赶忙跑过来,开始“1、2、3、4、5……”地点着指头查人数。
要喝茶的人见她数数,就知道她没听懂,便说:“倒茶!”
那小姑娘一听让她“倒查”,就把一开始的顺时针方向变成了逆时针方向,重新1、2、3、4、5……”地点着指头查人数。
要喝茶的人终于急了,喊道:“让你倒茶,你数什么啊?”
小姑娘听他突然那么大声说话,吓了一跳,很委屈地回答:“我属狗。”
为什么这样就幽默?
东北方言中把“数数”叫做“查数”,“查”和“茶”的读音完全一样,才有了小姑娘误以为顾客是让她“点人头”而闹出的笑话。而“数什么”和“属什么”又是一组谐音,自然又带来了第二次的“笑果”。因为谐音,所以误会产生的合情合理;因为误会,人们的表现又变得不可预测。符合了幽默的规律,于是成就了幽默的效果。
谐音遇到在名字要慎用
谐音法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也是幽默手法中最容易掌握、最方便信手拈来的。要注意,在使用谐音法的时候,不要拿别人的姓名做谐音开负面的玩笑,这样会使人感觉是在被戏弄,不但起不到幽默的效果,反而令人生厌。
例如,要是一个女孩名叫“贾煜”,你绝不可以谐音做“甲鱼”来开玩笑,她一定不会接受,更不会高兴。但如果你可以开玩笑说:“你这个贾煜,一定是广有嘉誉,人人都夸奖你人好的意思!”她绝对不会生气,反而觉得你把她的名字解释得既有趣又动听。
夸张法:
还记不记得多年前陈佩斯与朱时茂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羊肉串》?陈佩斯扮演的小贩一开场就叫卖着:“羊肉串啊羊肉串,吃一串想两串,吃两串想十串……”听着这样俏皮的叫卖,很多观众都露出了笑容。
传统相声《叫卖图》中提到山东人卖包子的吆喝方法。相声演员表演卖包子的小伙计,叉着腰用济南方言喊道:“吃包子、吃包子,一口咬出个牛犊子。”这个包袱抖开来,台下的观众自然也会跟着笑起来。
为什么这样就幽默?
以上这两个笑话都属于幽默叫卖,都同样用到了夸张法。
好吃的羊肉串,让人越吃越爱吃,这是“情理之中”;但再好吃的羊肉串,也不至于让人吃得停不下来,这是夸张后产生的“意料之外”。真材实料的包子,包着很多的牛肉馅,这“情理之中”,但再大的包子,也包不进去牛犊子,这又是夸张后产生的“意料之外”。
夸张不要得罪人
夸张法很容易运用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比如你说一个女孩子比仙女还漂亮,这就是夸张。夸张总要采用一定的夸张参照物,这个参照物一旦选错了就很容易得罪人。你可以说一个姑娘丰满得像杨贵妃,她就算不高兴也不会生气,但如果你说一个姑娘胖的像大象,就一定会得罪她。
错用法: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这样给人类下定义:“人是两足无毛独立行走的动物”,并试图以此定义为标准来区分人类与动物。
但因为柏拉图一个学生的质疑,这位先哲的这个定义,立即产生了喜剧效果。因为他的学生问他:“如果两足无毛独立行走的动物就是人类,那拔光了毛的鸡也是人类了,天生没有双腿的残疾人就不是人类了。”
为什么这样就幽默?
把话题引到错误的方向去,就会把平常的话变成笑料。使用错用法的时候一定要让人听出你的话是故意说错的,不然就会抖不开包袱了。
错用莫多用:
风趣的人喜欢制造高潮迭起的效果,但如果所有包袱都是使用错用法,就会给人留下单调和机械的感觉。错用法使用过多,会令人觉得很刻意,听到后面就会有疲劳感了。如果前面故意说了错用法的笑话,那么后面还是多变换几种形式为好。
套用法:
有“东方毕加索”之称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是个很幽默的人,他妙趣横生的语言常常令朋友捧腹。
一次,张大千要从上海回四川老家探亲,京剧大师梅兰芳便找了家酒店设宴为他饯行。张大千见了梅兰芳后,相谈甚欢。到了入席的时候,梅兰芳和张大千却因为谁坐上座的事推让了起来。
梅兰芳说:“今天是为你饯行,你是主角,我是陪客,所以应该你坐上座。”
梅兰芳说得有理有据,众人都以为张大千没有办法推辞,便一起拥着他,让他赶快入席。没想到,张大千一欠身便把梅兰芳让到前面,说:“君子上座,小人末座。梅先生是君子,我是小人,应该梅先生坐上座。”
一句话说得大家疑惑不解,张大千笑着解释道:“俗话说‘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梅先生唱戏是动口,自然是君子。我作画是动手,自然是小人。因此还是梅先生坐首席才是。”
众人哄堂大笑,梅兰芳也不好再推辞,一场饯行酒宴因为这个“小开场”带来的幽默效果而变得更加轻松和谐,并传为佳话。
为什么这样就幽默?
张大千在推让首席时用的是“套用法”。也就是把人们最熟悉的俗语、诗词、成语、故事情节等等进行套用,在有相似点或共通点的条件下,将原有的语态、句式、情景等,引入错误、荒谬或不完全合理的境地,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
这种套用法实际上有一半都是借助于大家熟知的故事或常识,已经是典型的“情理之中”了,所以说起来的时候不必一口气说明,反而会有一定的悬疑效果,等到解释的时候再点明意思,把“意料之外”抖出来,便会达到让听者恍然大悟继而回味发笑的效果。
双关法:
有一个学历不高、出身贫寒的人当上了国防部长。记者得知这位新部长年轻时曾以做泥瓦匠维持生计,于是就在他上任的发布会上有意地调侃他。
这个记者提出了一个相当刁钻的问题:“部长先生,我想向您请教做国防部长和做泥瓦匠之间有什么共性?”
这位新部长意味深长地回答:“这两种职业都要求一个人站在高处而不头晕。”
这个答案一说出来,在场的人都为新部长的机智与幽默鼓起掌来。
为什么这样就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