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一个关于孟子家务事的故事,这就是“孟子休妻”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孟子的妻子一个人在家里待着,就没有注重仪态,坐着的时候把两条腿伸开了。
这个时候,孟子进了屋,看到了妻子伸开腿坐着的样子,就很生气,跑去跟自己的母亲说:“这个女人坐相不雅,非常无礼,请母亲帮我休了她。”
孟母听了这话就问孟子:“她是怎么无礼了?”
孟子说:“她伸开腿坐着。”
孟母又问:“你怎么知道她伸开腿坐着的?”
孟子说:“我亲眼所见。”
孟母听了说:“这怎么是她无礼,明明是你无礼。进门的时候一定要打招呼,让屋里的人知道,你一声不吭进屋,才能看得见她伸开腿坐着的样子,她要是听见有人进屋,绝不会伸开腿坐,所以是你无礼,并非她无礼。”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训,很是自责,于是再也不提休妻的事情了。
孟子的母亲是个颇有智慧的女人,她听到儿子要休妻这样“天大”的事情,并没有马上做出激烈的反应,也没有指责或质问孟子,而是非常平和地询问情况,听儿子说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孟母想听出事情的真正原因。
孟母先是问清了儿子认为儿媳无礼的原因,又问清了儿子是如何知道儿媳做了无礼的事儿。听明白关键因素以后,孟母才不慌不忙地做出了对孟子休妻这件事的评价。
孟母的推理线索从何而来?是从孟子对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听出来的。孟子的回答中虽然并没有说出自己“没出声就进屋”的事实,但孟母却听出了弦外之音,并通过这点线索还原了这个事件的发生现场。
说话是一门艺术,并没有多么高深莫测,也并非人人能够一眼就看穿。学习倾听,就像是去欣赏没有歌词的乐曲,用心听你才能听到弦外之音。
褒贬是买主,叫好是闲人。
旧上海,有个小伙计跟随老师傅到绸缎庄上柜学徒。上柜没多久,就见两位太太一起进了门,一位盘发,一位卷发。
盘发太太看上一块衣料,就说:“这个颜色不错,又鲜艳又不会很俗气。”
卷发太太过来看了看果然不错,就拿起来说:“师傅啊,这个多少钱一尺啊?这块做旗袍好看,还是做裙子好看?”
老师傅迎上来,把料子抖开,说:“这料子是苏州产的,您做裙子、外褂、旗袍都好看。一个银元两尺。”
卷发太太皱皱眉,说:“其实这种颜色也不是很新鲜,我看街上很多人穿类似的。摸起来也不是很柔软,贴身穿太硬了。这种料子卖到这个价格也真不低啊!你说呢?”
卷发太太看了一眼盘发太太,盘发太太见状就说:“现在这个价格能买到这种料子也算不错啦!我看花纹和颜色都还挺时髦的,苏州产的毕竟比别的不知道哪里来的货要好一些,价格要是再低一点就更好啦!”
卷发太太继续接口说:“这个花纹,做衣服还要对缝,很费材料的,要是还这个价格怎么买得下手啊!”
小伙计看着两位太太翻着衣料不停地讲,听得一头雾水,不明白到底是卷发太太要买,还是盘发太太要买。
老师傅则从容地笑着,对着卷发太太说:“太太啊,价格我不能再让了,这个真正是良心价,没得商量了。您要是真想要,我给您量起来尺头宽一些,您拿去对缝对花也方便。”
说完又转头对盘发太太说:“您没有看中的话,下周有新货您再来看。”
卷发太太果然买了衣料,盘发太太也果然问了下周到货的具体日期,说还要来看。
两位太太称心地走了,小伙计不解地问师傅:“您怎么看出来谁要买衣料的?那个卷发的太太明明是一直在挑毛病啊!怎么最后那个叫好的倒没买呢?”
老师傅说:“这个你要记住:褒贬的是买主,叫好的是闲人。”老师傅说的这句话是生意场上的金句,值得引以为鉴。
为什么说“褒贬的是买主,叫好的是闲人”呢?因为买主才在乎价格高低和性价比的问题,买主说出的话,多多少少会去故意挑毛病;而本身就没打算掏钱购买的人,货品的质量好坏、价格高低都与自己无关,自然就会“顺情说好话,免得讨人嫌”。
讲话中带有褒贬的成分,那么一定是人与事中都带有一定关系的;讲话中只是说好,没有具体解释的,大多是没有利弊关系可言的。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留心那些有意无意出现的褒与贬,听到那些褒贬背后的意思:
1.老张这人不错,心肠热,肯帮人,就是脾气有些急。
背后的意思——我得到过老张的帮助,我对他为人表示肯定,但他的急脾气我也见识过,我不欣赏这一点。
2.这个岗位的话,小李的学历还可以,能力也可以。
背后的意思——小李的能力、学历都一般,用他不用他都不会影响到我。
3.年底发奖金这件事,公司办得不公道,很多功臣没有拿到应得的。
背后的意思——我是公司的功臣,我没有拿到应得的奖金,这事情办得不公正。
4.我看这种豆浆机功率有点大,比较费电,外观也一般。这个价格标的有点高了吧?
背后的意思——我对这种豆浆机很感兴趣,如果能便宜一些我就考虑买一台。
5.我女儿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喜怒形于色,要是惹您发火了,您可要担待。
背后的意思——我女儿的表达方式很直接,我担心她会惹事,但我也不希望她被人批评。
听到那藏起来的后半句。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含糊”的话,明明已经说出来了大致内容,却又没有点明点透,半明半暗,就好像“犹抱琵琶半遮面”。“藏起后半句”的这种手法在处理办公室关系中、人际交往中都常常用到。
如果听到这样的句子,你要意识到它藏起来的意思:
1.如果你能把这件事情办好,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藏起里的后半句——你会因为这个机会升职加薪。
2.不要多想,就去做吧!
藏起来的后半句——我支持你!出了事情我帮你承担责任。
3.您可以随时找我帮忙,随叫随到。
藏起来的后半句——我会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我非常在乎您。
4.这件事你确定能办到吗?
藏起来的后半句——我对你的能力有质疑,你确定你准备好了吗?
5.只有你才有这个能力。
藏起来的后半句——我要求你帮我办事。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沟通一定要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倾听者不能只听就够了,要对讲述者的话给出相应的反应。而在诸多反应的形式中,最为有效也最容易用错就是插嘴。
插嘴是个绝对需要技术的活儿。
宁可不接话,不可猜着说。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开始满心打算好好听对方讲话,但一听到对方所说的事情不太正确、不太可信或者不太可行时,就会忍不住打断对方。可是,因为打断对方的时候并没有把话听完整,所以就凭着自己的想象猜着去说,这样一来不是把对方的意思弄错了,就是自己丢了脸。
美国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妇去拜访哈佛大学的校长。
夫人对校长用真诚的态度说:“校长先生,我们有个儿子曾经在哈佛上过一年学,他非常爱哈佛,但一年前他出意外去世了,我和丈夫很希望能在校园里给他设立一个纪念物……”
校长听到这里,打断了夫人的话,说:“夫人,我能理解您的心情,但我们不能为每一个读过哈佛而后死去的人都树立一个雕塑,那样的话哈佛早就成墓地了。”
夫人见校长误会了,就解释道:“哦,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希望为哈佛捐赠一栋建筑……”
“一栋建筑?”校长提高了分贝,说:“你知道一栋建筑要多少钱么?你要知道,哈佛可是用了超过750万美元来建设她的硬件设施的!”
夫人没有再和校长讲话,而是转向她的丈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建一所大学呢?”
夫妻俩没有再和哈佛的校长纠缠,而是到了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所以家族姓氏为名字的大学——斯坦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