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因盖巨人大厦背负数亿巨额债务的“中国首负”,到2007年拥有近500亿身价的中国IT首富,史玉柱用了短短的10年时间。这10年时间,史玉柱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亲身验证了中国那一句古老的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
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这样一则神话:远古时代洪水泛滥成灾,为了治理水灾,传说中的鲧偷了天帝的一种可以生长的土——息壤,但最终却仍然没有成功。后来天帝知道了,一怒之下,命令祝融杀死了鲧。奇怪的是,鲧死后三年身段仍然没有腐烂。有人拿刀剖开他的肚子,却从里面跳出了禹。禹后来在认真总结上一代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持续艰苦的努力,终于用疏导的方法降服了滔天的洪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于是,后世的人们根据“失败的鲧生出了成功的禹”这则神话,衍生出了“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句成语。
北京时间2007年11月1日21时45分,商界奇才史玉柱,穿着一身白色运动服,走进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为自己旗下的巨人网络公司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沉溺于一片暴跌的抱怨声之中,巨人网络却逆势而上,几经起伏,最终以18.23美元收盘,比发行价15.5美元高出18%。据称,市值达50亿美元的巨人网络,是同样在纽交所上市的盛大网络市值的一倍,已经成为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也是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海外IT企业。有人估算,史玉柱的个人财富已经接近50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IT首富。
从1997年因盖巨人大厦背负数亿巨额债务的“中国首负”,到2007年拥有近500亿身价的中国IT首富,史玉柱用了短短的10年时间。这10年时间,史玉柱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亲身验证了中国那一句古老的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
变成“首负”
因汉卡等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史玉柱飘飘然起来,开始过分轻信自己的掌控能力。
1995年2月,史玉柱率领部下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三大战役”:保健品、医药、软件。在史玉柱下达“总动员令”之后,巨人公司开始了惯用的广告攻势。当时,在报纸上打整版的广告已经是豪放之举,但史玉柱却仍觉得不够大气,几乎全部采用的是垮版广告(两个整版连在一起)。光第一个星期,就在全国各地砸下了5000万的广告费,把整个中国都掀起来了。这种粗放式的广告投放,自然换来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但广告效果几乎为零,因为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这让史玉柱在以后的经商生涯中吸取了一个重要的教训:谁消费我的产品,我就把他研究透。这让他后来在做脑白金和网络游戏时受益匪浅。
一边是产品的滞销,一边是正拔地而起的巨人大厦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吞噬着公司的现金流。1997年,一切问题集中爆发——巨人大厦未能按期完工,债主们纷纷上门索债,资金流完全陷入瘫痪,媒体也开始“地毯式”的狂轰乱炸,争先恐后揭发巨人公司的财务危机。那段时间,公司官司缠身,账号都全被查封了。穷到整个公司里只有史玉柱一个人有手机,而其他刚给高管配的手机全都收回来变卖了,大家很长时间都没有领过一分钱工资。
当巨人大厦轰然“倒塌”时,史玉柱也饱受痛苦的煎熬。压力最大的时候,史玉柱把全国分公司的经理全部召集到一起闭门开批判会,带头进行批判与自我批判,整整折磨了三天三夜。
那段时间,让史玉柱最心惊胆战的声音,便是门外索债者的拍门声和吼叫声。他只能躲在办公室内一声不响,靠成天打游戏消解心头的巨大压力。那时他知道,走出办公室的门,他是一个人人喊打的失败者,只有打开电脑进入网络,他才能摇身变为威力无边的强者。
但史玉柱以最快的时间学会了“遗忘”。史玉柱在安徽统计局农调队时的领导朱家功,曾经在他最失意落魄的时候去看望他。但令朱家功没想到的是,刚一进门,就看见穿着格子衬衫和短裤的史玉柱在电脑前紧张地忙碌着,正为他的“脑白金”如何占领全国市场而精心谋划着,完全不像一个背负了3.5亿元巨额债务的失败者。谈到兴奋处,史玉柱被自己狂热的梦想烧得坐立不安,开始在他那400平方米空空荡荡的房间里踱来踱去。他以一副胜利在握的坚定口吻对朱家功说:“这个产品花不了多少钱,肯定行!”
“当初的失败是一笔财富。我觉得失败了之后可能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精神上被打击的太狠了,一蹶不振;另外一个是失败了,但是精神还在,顽强的精神还在。只要精神还在,完全可以再爬起来。”数年后,史玉柱对那段难忘的经历如此感慨道。
“咸鱼”翻身
在蛰伏的那段时间里,史玉柱仍然对前途充满了乐观:“那时候除了缺钱,什么都不缺。公司二十多人的管理团队,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离开,尽管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拉支队伍独创一个局面。”
史玉柱和他的部将们反复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迅速翻身?当时手上有两个项目可以做:一个是保健品脑白金,一个是软件项目。两个项目都不错,但史玉柱最后选择了脑白金。因为他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把身上的巨额债务还清楚,如果做软件,估计要用10年时间,而当时的保健品产业刚起步,没有现在这么激烈的竞争,有足够大的市场和足够丰厚的利润,估计翻身只需要最多5年的时间。于是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万元,开始投入脑白金的运作中。
当然,“血的教训”让史玉柱戒除了原来的盲动症。与当初动辄抛出5000万来砸广告的豪举相比,第二次创业时,以区区几十万元的本金,他不得不小心谨慎。史玉柱首先选择了江苏省的一个富裕的县级市——江阴市,做为自己的“试验田”。这个地方消费能力强,但启动费用却低。史玉柱先做了一次彻底的调查,每天走村串镇,挨家挨户去寻访,通过和老头、老太太们的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消费特点。然后,他免费赠送了10万元的产品,又花10多万元进行了广告宣传,于是,脑白金的市场开始启动起来……就这样,他一个一个城市地复制,把脑白金卖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短短3年的时间,史玉柱还清了全部的债务,重新站了起来。
但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广告还铺天盖地地在我们耳边喧嚣时,史玉柱却已经悄然隐退,把自己脑白金项目75%的股权转手给四通,拿到了6.36亿元现金。由于偶然的因素,手上有大把闲钱的史玉柱进入了金融业——2003年,史玉柱从四通和首钢股份很巧合地买到了1.4亿股华夏银行IPO上市前的原始股份,并在每10股转增2股后,持有了华夏银行1.68亿股;另外,凑巧当时的万通实业要上市,冯仑打算清理非地产业务以外的资产,于是史玉柱得以极低价格拿到了冯仑手上1.43亿股民生银行国内法人股。手握接近5亿现金和稳赚不赔的银行原始股,史玉柱开始了自己在巨人集团和健特公司之后的第三个转折性项目——网络游戏。
史玉柱开始琢磨网络游戏,缘自于他事业最低潮的那段时间。当时他就有一股强烈的冲动,等合适的时机,他也要进入这个行业。2004年11月,史玉柱创办了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当时中国的网络游戏行业已经高速发展了3年,国内的盛大、网易、九城等3家公司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来自日本、韩国的游戏也有不小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形势不容乐观。但史玉柱却觉得,当时网络游戏覆盖的人群只限于一线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还有广阔的天地。他用推销脑白金的方法向中小城市和农村推广他的网络游戏,在几乎所有的中小城市和1800个县建起了办事处,并很快建立了绝对市场优势。
只用了3年时间,史玉柱便实现了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计划。而投资人看重史玉柱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他曾经是一个失败者。
歧路狂奔
毫无疑问,作为商界奇才的史玉柱,却是被质疑和非议最多的一个人。
人们对史玉柱的厌烦情绪,首先来自于十几年时间内强行塞入你脑海、挥之不去的那句广告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每年媒体界都有一个全国“十差广告”的评选,入选的名单可以说是每年都不一样,但位居第一名的永远是脑白金广告,后来史玉柱又推出了黄金搭档,于是“十差广告”前二名都被他包揽了。但史玉柱对此却津津乐道:“这则广告已经成了中国广告史上的一个经典,尽管无数次被人指责为功利和俗气,但它至今已被整整播放了10年,累积带来了100多亿元的销售额,2007年上半年脑白金的销售额比2006年同期又增长了160%!”
厌烦归厌烦,但史玉柱此举毕竟没有触犯任何法律和道德底线,因此除了抱怨外,人们并没有太多谴责他的理由。
而史玉柱陆续推出的《征途》和《巨人》游戏,却把他推向了另一波声势更为浩大、口气更为严厉的讨伐之中。
谴责之一:《征途》是国产网游中最烧钱的游戏。与《传奇》等老网游不同,《征途》并不直接卖装备,而是卖材料。一套装备12件,包括衣服、项链、头盔、盾牌、鞋子、护腕、腰带、戒指……每件装备先由各种原始材料合成不同等级的打造材料,方可打造完成。材料设为九等,等级越高,价格越贵。材料凑齐整了还不够,《征途》在装备上设置了极其烦琐的升级系统,每升一级都是一大笔人民币。如此这般下来,一套装备做完,几万块钱轻轻松松送给《征途》。
谴责之二:《征途》游戏过分宣传暴力。传统网游里,杀人是要加红名的(一种游戏中的惩罚措施),但《征途》里,杀人不仅不会变红名,还可以得到“功勋值”,如果你想打造高级装备,升级,都必须有功勋值,而且越高越好。每杀一人,还会被系统通告天下,很有成就感。
谴责之三:《征途》游戏已经打破了多项行业规则和道德底线。比如彩票、赌博、保险等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东西,却在《征途》的虚拟世界里可以玩得淋漓尽致。
已经有媒体质疑,史玉柱的《征途》游戏,在利用丰厚的物质引诱、制造仇恨并推波助澜以及采用野蛮的资源剥夺和剧烈的通货膨胀等方式对玩家进行残酷的剥削,以达到谋求暴利的目的,这本身已经触及道德的底线,并且成了中国游戏市场行规的破坏者。他的这种“黑暗”的商业模式,或许正带领自己公司和整个网游业向毁灭的末路狂奔。
新鸿基创始人郭得胜在公司的外墙上刻下“鸿基永固”四个大字,来不断警醒自己的接班人。但在他去世短短18年之后,一场同根相煎的闹剧却在“鸿基永固”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下面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新鸿基郭炳湘兄弟阋墙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自古以来,开疆拓土的创业者都希望自己的基业能够永继长青。
新鸿基创始人郭得胜此种奢望尤为强烈,他甚至在公司的外墙上刻下“鸿基永固”四个大字来不断警醒自己的接班人。但在他去世短短18年之后,一场同根相煎的闹剧却在“鸿基永固”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下面轰轰烈烈地上演了,郭氏家业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二世而斩”的危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