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48200000011

第11章 湮灭了的昆明古迹

刘亚朝

昆明的建城历史,比较可靠的可以追溯到南诏时期,《南诏德化碑》记载有“(赞普钟)十四年(公元765年)春,命长男凤伽异于昆川置拓东城,居贰诏,佐镇抚”。《南诏德化碑》,转引自《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而在此前的汉晋时期,滇池地区的中心大都在东南岸今晋宁一带。滇王墓葬及汉益州郡郡治、晋代宁州州治都在今晋宁,可以充分说明。当然,滇池东北岸和北岸也很早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近来滇池东北岸小板桥附近羊甫头古墓葬的发现可以为例)。有的资料甚至说,汉代曾在滇池北岸建立过谷昌城,城址在黄土坡或是在沙朗,但至今尚未发现确凿证据,只不过是一种猜测。不过,自拓东城建成以后,滇池北岸今昆明城区一带就当然成为滇池地区的中心乃至云南东部的中心了。宋代,昆明为大理国东都,地位仅次于大理城。元代建立云南行省,设省治于昆明以后,昆明就此成为云南的第一中心了。昆明古城历史悠久,自南诏凤伽异筑拓东城至今已有1240年。尤其自明代建筑云南府城以后,日益繁荣。至20世纪中叶,尚遗留有明清以来的大量古迹,包括城池、街巷、官衙、寺庙、桥梁、坊塔、亭台楼阁等等。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确实当之无愧。

但近数十年以来,尤其是近一二十年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昆明古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城城墙和城门、城楼至20世纪50年代已经全部拆除;旧的街道则至近年也已拆除殆尽,目前仅光华街、甬道街一带尚暂时保留极少部分,不及昆明旧城的二十分之一。自明清以来遗留的古迹,绝大部分也已经湮灭。近年以来,为了尽量恢复一点昆明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设了一些仿古建筑,如金马坊、碧鸡坊、忠爱坊、近日楼、真庆观、万庆寺塔等。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物古迹本身是不可能重建的,这些仿古建筑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昆明古城当年的点滴风姿而已;但是,尽量让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人们了解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早年的风貌,这依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好事。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对古迹的恢复重建只可能极小规模地进行;所以,利用文字对已经湮灭的古迹作一些描述和讨论,应该能够起到一点补充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以20世纪前半期为主,依据文献史料、调查材料和笔者本人所见所闻,对已经湮灭的昆明古迹作一些描述、考证和讨论,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如果能给人们在对昆明以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开发建设时提供一点参考作用,使之能尽量作更多的考虑,能尽量采取更为合理的措施,或者直接为昆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古建筑物重建和古城风貌的部分恢复的工作提供参考,那就更具有实际意义了。

一、状元楼

状元楼本名聚奎楼,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后毁,光绪庚子年(1900年)重建,位于现今拓东体育场南大门附近金汁河与拓东路交叉点的桂林桥上。过去,这里是昆明通往迤东的交通要道。50年代初,本文中之某某年代,除特别说明者外,均为20世纪。汽车就从楼下的门洞通行。

聚奎楼的楼名,含义是这样:奎即二十八宿之一的奎宿,旧时认为它主管文章方面的事。西山龙门神坛上的主神,青面尖嘴,肩生肉翅,左手持斗,右手拿笔,就是奎(魁)星。在科举时代,传说只要得到他的朱笔在名字上一点,便可高中,金榜题名。这就叫做“魁星点斗”。当时云南文化落后,在全国性的考试中能中进士的人不多;至于进士的头一名——状元,更是自有科举考试一千多年以来从未有过,比起江浙一带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的佳话,实在有天壤之别。聚奎楼的修建,就是反映了云南地方人士希望云南文运大开,能多有几个读书人高中的美好意愿。

“苍天不负有心人”,就在科举制度最终废除的前一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果真高中了经济特科考试的第一名,圆了云南人的状元梦。这经济特科考试相当于古代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是由“三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抚学政”各自推举所知人才参加。所谓“经济”,是指“经国济民”,与现在的“经济”一词含义不同。考试采用写论文答问的方式进行,也与传统的八股文字不同。1903年阴历闰五月十六日,在皇宫内“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最北面的保和殿(即历来举行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举行首场考试。首场试题有两题:一、《大戴礼》一书中有“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的说法,跟近代各国学校德育、体育、智育的意义是否相同?

二、钱币

汉武帝用白金铸造钱币,分为三种,规定了不同的面值,后来白金的价值下降,规定的面值也屡次变更,最终没有能够通行,应当用什么方法调整?闰五月二十七日,举行复试,试题也是两题:一、《周礼》一书中对农、工、商都规定设置专门官员管理,试论述之。二、桓宽(西汉时经济学家)说,外国的物资内流而利益不外泄,那么国家就富饶,人民也有东西用,现在想要做到这一点,有什么具体的办法?考试结果,首场取中一等梁士诒等四十八名、二等七十九名,共一百二十七名;复试取中一等袁嘉谷等九名、二等十八名,共二十七名。(见张一《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书店1998年版。)

袁先生高中后,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当即由当时的云贵总督魏光焘(字午庄)书写了“大魁天下”四字匾额,悬挂在聚奎楼上。从此人们便都改称聚奎楼为状元楼,其本名反而不大为人所知了。有人说,状元楼是袁先生中状元以后地方人士为纪念此事而修建的,实属误传。50年代中期,城市发展,为了拓宽道路,状元楼遂被拆除。二、魁星阁魁星阁是一座三层方形楼阁,位于文庙(今群众艺术馆)内东侧,建于清代,曾几次重修。阁内供奉魁星,当然是希望他保佑云南文运昌盛的意思。1928年,当时的教育部下令停止祀孔,于是文庙内仅留下主体建筑大成殿,改称孔子庙,其他建筑都划归教育部门使用。先后在文庙的单位有“昆明县教育□(会?)公所”、“云南三□(迤?)学校”、“云南三□(迤?)女子高等小学校”根据一张民国初年的老照片中魁星阁前悬挂的单位名牌辨识,其中□为字迹模糊者,圆括号内的字为笔者所猜测。和昆华民众教育馆。

抗战时期,日机轰炸昆明,炸弹命中魁星阁西北面的大成殿,登时夷为平地。大成殿此后即未再重修,很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片废墟。

魁星阁往西直到大成殿一带,种满了柏树,有扁柏、圆柏、观音柏等。柏树直径多达半米,树龄都在数百年以上。由于柏树成林,树荫茂密,有许多鹭鸶栖息其间。魁星阁东南面,紧靠文庙东巷围墙,后来建了一排平房,开了几家包饭铺。饭铺主要包月,供应附近机关单位的小职员和学校的学生等。正南面则修了一块篮球场,40年代很活跃的“水真”(“滇”字拆开)女子篮球队、“警钟”男子篮球队和西南联大、云大等校的球队经常在这里比赛。

50年代,魁星阁成为茶楼,因地处城市中心,是昆明人非常爱去的地方。楼阁外面有一口水井,水质清冽纯正,更吸引来众多的茶客。一楼面积宽敞,除摆放了十多张茶桌外,居中一座高台上,还坐一位说书先生,有时也有滇戏的清唱演出,经常座无虚席,一片热闹的景象。二楼、三楼面积较小,相当于雅座。这里的茶客多兼爱下象棋,除走马落车的“丁丁”声外,相当清静,和楼下的喧嚣恰成对比。至于三楼,因当时城内没有高层建筑,这里就是登高眺远的好去处了。由此下望,但见柏树林的绿荫丛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白鹭,绿白相间,煞是好看。柏叶的清香随风阵阵飘来,更令人心旷神怡。茶楼的茶资为盖碗茶五分钱,自带茶叶只要开水钱三分。不时有小贩穿行楼阁上下,叫卖兜售花生米、瓜子、松子之类佐茶零食,都是用纸包成尖菱角形。松子、瓜子三分钱一包,花生米要卖到一角,便算是高级食品了。这几种食品多从附近长春路口一家炒货店趸来,质量很好,远近有名。这家炒货店主人姓邱,脸有麻点,人称“邱麻子家”。

前些年间,因魁星阁已成危楼,无法维修,只得将它拆除。至于白鹭也因为人烟太密,林木稀落,早就另觅家园去了。

三、抚台衙门

清代的云南抚台衙门在五一路西侧的如安街上,就是现在的昆明第八中学校址。抚台是主管一省行政的最高官员。它本来是一种临时职务,仅在一省发生变乱时由皇帝派大员来进行“巡察、安抚”,所以正式名称叫做巡抚,后来逐渐成为固定常设的官员。巡抚有指挥调动军队之权,故一般也称之为抚军或尊称为抚台。云南抚台衙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戊戌变法后,清政府“裁汰冗员”,凡督抚同城者,只留总督,裁去巡抚。昆明因为已经驻有云贵总督,于是云南巡抚便被裁撤,抚台衙门内改设陆军小学堂和测地局等机构。民国初年,这里曾是省长公署,后又一度成为民政厅、教育厅等机关的办公地点;50年代以后成为昆明第八中学校址。

直到60年代,抚台衙门的主要建筑物还大体完好,整个建筑群的格局仍可清晰看出。建筑群坐北朝南,整齐地排列在一根中轴线上。最南面是高大的辕门,门前峙立着—对威武的红砂石雕成的石狮。当时辕门已被砌堵,成了昆八中的印刷厂。由辕门往北,是一条约60米长的甬道,两旁都是森森古柏。甬道尽头是抚台衙门的大堂,当时做了昆八中的大礼堂。大堂往北约20米,是一个有围墙的院落,即抚台衙门的二堂,做了昆八中的科学馆。二堂再往北不远,是一幢三层双挑檐五开间浅歇山式大楼,古色古香,气势颇为雄伟,是抚台衙门的最高建筑物。大楼第三层楼上的南北两面都是雕花木格窗,东西两面山墙各有一个高大的月宫圆窗。从这里推窗向南眺望,可见滇池的粼粼波光和城南亭亭玉立的东西寺塔;往北眺望,则正和翠湖彼岸的云南大学会泽院大楼南北遥遥相对。在现代的高楼兴建以前,这幢古楼是老昆明城中的高大建筑物之一。抚台衙门的西北角,是一个不小的后花园。据民国初年到这里游览过的人记述:“园址颇宽,树木甚茂,多浓荫……杂莳蕉竹,芟荆铺径,间以草花丛竹,幽雅可喜。后有土阜,覆一小亭,……可以远眺。西山滇池,均能入览。”辛泰平:《庚申(1920年)日记》,未刊稿。这里提及的土阜和小亭,至60年代初仍在,亭上有一匾,题“惜阴”二字,亭中也确实经常有珍惜光阴的学生捧书诵读。后来因修建游泳池,亭被拆除,山被铲平,这一古迹遂不复存在。

从80年代起,昆八中全面更新改建,旧建筑陆续被拆除。那幢三层古楼因为年久失修早成危楼,首当其冲地被拆掉了。现在人们都只知道这里是昆八中,无人再提及当年威风凛凛的抚台衙门了。

四、贡院

贡院是古时候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即省一级考试)的场所。云南省在元朝时期已经参加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并已有人通过国家一级考试,考取进士。昆明在元代成为省政府驻地,当时省级科举考场“贡院”的位置,大约在今庆云街东端一带。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科举考试停顿多年。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云南才恢复省级考试,但那时贡院大约已经废毁,应考者只得千里迢迢到南京应天府去附考。永乐年间,云南省才又建立了贡院,供云南、贵州两省的学子应考。此后,几经变动,云南贡院最后迁到老昆明城的西北部,即现在的云南大学校址。

贡院后枕商山,前临九龙池(翠湖),坐北朝南,形势高敞开豁。站在贡院坡上南望,整个昆明城如在脚下。贡院的中心建筑是“至公堂”。至公堂后是“监临衡鉴堂”;左面是“提调监试厅”;右面是“考试内帘”,分为“收掌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四所。至公堂前有一座牌坊,坊额为“明经取士”;牌坊前面是一座楼,名叫“明远楼”。至公堂的东西两面是“文场”,即应试者的考场。再往前,南北中轴线上有三道门,依次是“天开文运”门、仪门和大门。仪门内外有供给所。大门外有旗台,左右又有两座牌坊。左面牌坊的坊额是“腾蛟”,右面牌坊的坊额是“起凤”(两座牌坊近已重建)。贡院四周建有围墙,四角还各建有一座供瞭望监视的“瞭高楼”。

至公堂的西南面有一座小亭,叫做“风节亭”,这跟明末的一位官员王锡衮有关。王锡衮是禄丰人,场屋顺利,科举高中,到朝廷做了“正詹事”(相当于现在部长一级的大官),后来退休回家。明亡以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称帝,年号隆武,任命王锡衮为大学士(宰相),并让他招兵买马赶赴福建。王锡衮拿出家财招得一些兵马,已经选定了行期。可是当时云南社会秩序混乱,滇南土司沙定洲占据省城,派兵进攻,将王锡衮抓到昆明,就关在贡院里。王被监禁失去自由,无法赴闽,整日在小亭里仰天长叹,不久被沙定洲杀死在至公堂前。后人为了纪念王锡衮,便将小亭命名为风节亭。

明永历元年(1647年,清顺治四年),张献忠农民军的余部进入昆明。贡院成为农民军将领定北王艾能奇的王府。永历十年(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南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来到昆明,又以定北王府作为皇宫。这样,贡院还一度做过南明王朝的政治中心。清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殖民者阴谋入侵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发生。次年,中英双方官员在云南昆明会商解决办法,会议地址就在贡院衡鉴堂。后来,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云南贡院内举行了最后一次乡试。贡院作为乡试重地的历史就此结束。到20年代初,云南筹办东陆大学,就以贡院旧址作为校址。东陆大学后来改为云南大学,至今仍是云南省的最高学府。

五、先贤祠

先贤祠就是纪念名人的祠堂。这些人或是清正廉明的官吏,或是保卫国土的将军,或是慷慨捐躯的烈士,或是学富五车的文人,或是守节尽孝的平民,总之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人们就建祠来纪念。昆明历史悠久,出过的名人很多,历代建立的先贤祠也就不少。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古代名人的祠堂已经湮没无存,但直到20世纪初年,老昆明城里尚存的先贤祠还是有好几座的。

甘公祠即甘忠果公祠,旧址在今五一路龙井街至东风西路一段,今省公安厅一带。明代在此设有前卫,所以这里原名前卫十字街。甘公即甘文,汉军正蓝旗人,清代康熙年间任云贵总督之职。吴三桂举事反清,甘文不屈殉节。吴乱平定,清廷命令建祠纪念,祠前街道也改称甘公祠街,街名一直使用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甘文之子甘国璧在吴乱平后也曾到云南任巡抚之职,父子二人都跟云南有很深的渊源。

岑公祠即岑襄勤公祠,原址在今小富春街昆明第二中学。岑公即岑毓英,广西西林人。岑毓英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在云南做官,官至云贵总督。他在中法战争中曾率军出击,为打击法寇、保卫边疆立下了功勋。岑毓英在云南时间长,云南许多牌坊楼阁悬挂的牌匾上,往往留下他“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军功加五级、赏穿黄马褂、义勇巴图鲁”的长串头衔。“太子少保”,是明清两代朝廷赏赐大臣的一种名誉称号“宫衔”的第九等,简称“宫保”。故岑毓英人称“岑宫保”。岑公祠前后三进,规模不小。祠前悬挂着许多为他歌功颂德的对联。其中一副是:“六诏靖烽烟,溯前代丰功,汉武乡、元咸阳、明黔国以还,独推名世;五华崇俎豆,论熙朝节帅,蔡绥远、赵勇略、鄂襄勤而后,复见斯人。”张维翰、童振藻编:《昆明市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影印1924年铅印本。

黄公祠即黄武毅公祠,纪念的是云南辛亥革命的先烈黄毓英。黄毓英,字子和,东川府会泽县人。他十九岁就和其兄黄毓兰一道赴日本,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加入了同盟会,积极联系同志,准备在云南发动起义。孙中山在河口起义,黄毓英赶往参加,半途得到起义已经失败的消息,就转入南洋群岛和缅甸仰光,发行《光华日报》宣传革命;又到滇西地区游说土司,密谋袭取腾冲、保山、大理。他屡次遭到挫折,想到应该在清军中发展革命势力,于是回到昆明,通过关系进入了新军。夜间,他经常到营房里,为士兵讲述国家危急的状况,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和爱戴。辛亥云南重九起义前几天,由于计划泄漏,革命有遭到镇压的危险。在他的竭力主张下,起义提前举行,取得了成功。在攻城的战斗和以后的援川、援黔等战役中,他都功勋卓著,后来在贵州思南遭到伏击身亡,年仅二十八岁。黄毓英为革命捐躯后,云南省政府予谥(即赠给一个美好的称号)“武毅”,并将原来城隍庙北面的荩忠寺改建为专祠以资纪念。《黄武毅公铜像序赞》,见张维翰、童振藻编《昆明市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影印1924年铅印本。黄公祠坐南朝北,面对翠湖,与城隍庙背靠背;门楼壮丽,殿宇宏敞;门楼前面还有一座石牌坊,雕刻细致精美。在民国年间,黄公祠曾先后兼作云南全省公路总局、云南省农矿局、云南省农会筹备处、云南农民信用合作社总社等机关的办公地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祠堂建筑逐渐拆除,原址建成一座小学校。90年代以后,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将学校命名为毓英小学。

蔡公祠纪念的是大名鼎鼎的蔡锷。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他出身寒苦,十四岁中了秀才,后来进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梁启超先生的得意门生。戊戌政变后,时务学堂停办,他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成绩优异,以第四名的好成绩毕业。蔡松坡学成归国,加入新建陆军担任重要职务。宣统年间,云贵总督李经羲调蔡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当时全国编练新军,计划组建三十六镇,先练成十几镇。编制方法为二二制,一镇二协。镇大约相当于后来的师,协即旅。协统即旅长,是新军中的高级军官)。宣统三年即辛亥年九月九日(阴历)云南起义,蔡松坡是主要的领导人。起义成功,蔡任云南军都督,后被袁世凯调北京任高等军事顾问及经界局督办等职。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蔡用计称病潜至日本,辗转来到云南,参与发动了护国起义。起义胜利,蔡松坡被任为四川督军要职,不久因喉癌赴日本治疗,病死在日本福冈。蔡锷为人品格极高,得到社会各方各界人士的一致爱戴。他逝世后,全国人民同声哀悼,遗体归葬湖南长沙岳麓山。云南人士就将原来的援黔忠烈祠改建为蔡公祠以作纪念。其地即宝善街东段云南省京剧院的宿舍大院。50年代,大院的门楼还保持着蔡公祠原来的模样,有一个砖砌的尖顶,是民国初年流行的仿西洋式样。

从黄公祠往北下荩忠寺坡右拐,不远就到了赵公祠。赵公即赵又新,又名赵复祥,民国初年任靖国军第二军军长,驻扎四川泸州。滇军以“靖国”名义进占四川,四川人并不欢迎。1920年10月间,四川军人刘湘等联合一致,驱逐滇军。川军进攻泸州,赵又新仓促跳城逃走,被追兵射击中弹身亡。据说追兵的长官杨森与赵又新有师生之谊,闻讯赶到,伏尸大哭。11月1日,云南军政各界在忠烈祠(原址在圆通寺西面)为赵又新召开了追悼会。1921年1月17日,赵的灵柩运抵昆明,军政各界人士都到三元宫(原址在今拓东路古幢小学)等候迎接。中午灵柩进城,官员军民人等自靖国联军总司令唐继尧、云南省代省长周钟岳以下,全体步行送至忠烈祠。后来,又在五华山西麓、翠湖东南岸原来的“皇华馆”(乡试主考官的住所)旧址修建了赵公祠,专门纪念赵又新一人。赵公祠的门楼建筑使用了特别多的斗拱,看起来非常壮丽。正殿里面,供奉着赵又新的巨幅油画像。画像上的赵又新身着陆军上将礼服,两边肩章垂挂着许多流苏,礼帽上插着山鸡毛,胸前是勋章和绶带,两手拄在镀金指挥刀上,很是威风。50年代,赵公祠里建立了一所小学,定名又新小学。80年代,又新小学修建新校舍,拆除了赵公祠的原有建筑,只保留了做工考究具有特色的门楼。

此外,老昆明城里还有武侯祠(诸葛亮)、林公祠(林则徐)、潘公祠(潘铎)、褚公祠(褚克昌)、薛尔望祠、钱南园祠、姜孝子祠等等,不过都已全无遗迹。

六、得胜桥

得胜桥是横跨在盘龙江上的古桥,至今犹存,且因成为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新区划的中分点,颇为引人注目。但是古时候得胜桥的风貌和现今的得胜桥当然是全不相同的,所以还是值得一说。

得胜桥始建于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当时桥长十丈,宽二丈七尺;桥上有屋顶,两边有栏杆,分为九开间。桥落成以后,大家商量给桥取一个名称,恰好朝廷下令改元为“大德”的诏书到达,于是就叫做大德桥。明代初年重修后,因它“当云南之要津”,即位居进出云南的交通要道,故改名云津桥。到了清代,既叫云津桥,也称得胜桥。这“得胜”二字,和清代初年一位将军赵良栋在此作战胜利有关。

清代康熙年间,以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为首发动了“三藩之乱”,势盛之时,占领了差不多半个中国。经过多年战争,清王朝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大兵包围了昆明城。攻城的总司令是“定远平寇大将军固山贝子(满洲贵族的一种爵位)”彰泰,其他重要将领还有征南大将军都统赖塔、绥远将军蔡毓荣、云贵总督勇略将军赵良栋等人。总司令部驻扎昆明城东郊归化寺,部队分别驻扎金马山、鹦鹉山、石虎冈、虹山等处,满汉官兵十万多人组成一个东起归化寺,北经虹山迤逦而西,直至西面碧鸡关的大包围圈,长达七十多里。因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围城九个多月没有攻下。后来,赵良栋向彰泰提出建议,收缩包围圈,加强严密性,使敌人一匹马、一个人都不能出进,以瓦解敌人斗志,然后一举攻城。彰泰认为赵指责自己的部署,心中不悦,用满洲话大声斥责。赵是汉人,不通满语,双方不欢而散。但赵良栋已经把自己的意见上报,康熙帝下诏全部采纳,彰泰只得执行。十月二十二日,攻城开始,赖塔攻近华浦,林兴珠攻草海,蔡毓荣攻大东门,赵良栋率兵二千名攻云津桥,四面逼城。当时吴军在桥头设置了密集的炮台,白昼进攻伤亡太大。赵便命令骑兵埋伏在南坝两岸,分步兵为三队,亲自持大刀督阵。夜间二鼓时分,赵军开始攻桥,吴军统帅郭壮图也率领全部精锐出城,亲自持戟搏战守桥。当时桥两端点满了火把,多得像天上的星辰,火炮火枪发射的炮子枪子就像下雨一样,战况非常激烈。经过激战,吴军弃桥败走,赵军夺得桥后乘胜追击,直到三市街,天色都还没有大亮。天亮以后,清军进入东门和南门,攻下了吴军的最后据点昆明城。这一战是清军攻克昆明城取得胜利的关键,所以后来就改称云津桥为得胜桥。

但是得胜桥边并不都是战火和硝烟,其实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大理国时期,盘龙江萦绕城东而过,得胜桥两旁的河堤上种满了白花,所以当时盘龙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萦城银棱。河堤上所种的白花名叫素馨花。这种花丛生攀缘,宜植于路旁、堤上、墙边等处。花蕾紫红,开放后花瓣纯白,香气极浓烈,盛开后不久即落,昆明人称之为“落地白”。相传第十代大理王段素兴最喜爱这种花,命人满栽盘龙江堤上,花落江水皆白,显得“萦城银棱”更加名副其实。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贵总督阮元重修得胜桥,并在桥上盖了瓦屋。因这里既是昆明通往迤东的孔道,又是盘龙江上航运的重要码头,滇池里的船只可以一直航行到这里停泊上下,于是得胜桥一带成为货物集散的商业区。当时人有诗道:“云津桥上望,灯火万千家。问夜人沽酒,寻店客系槎(音差,即船、筏)。城遥更漏尽,月圆市声哗。破晓阑游兴,疏钟传太华。”李孝友编著:《昆明风物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9月版。读诗我们可以想见那时桥下系满船只,桥上和两岸都是酒店、客店和商家,夜来万家灯火,一片繁华的景象。人们甚至将这里列为昆明“八景”之一,称之为“云津夜市”。

近年以来,得胜桥经过多次整修,早已旧貌换新颜。两旁江岸上拆除了旧屋,修治了道路,铺设了草坪,栽种了花木,安放了座椅,高楼林立,商业繁盛,远非“云津夜市”的旧时景物了。

同类推荐
  • 我和我的皇后老婆

    我和我的皇后老婆

    黄埔军校独立团团长龙飞,在中缅边境遭遇突发事件穿越到古代,成了大明亡国之君崇祯帝。皇兄新丧,留下四大美后张皇嫂;魏忠贤称九千岁,把执朝政……名将还未长成,奴蛮已寇边,看我手掌皇座,一手挽青天,正我汉家衣冠,继我炎黄文化,再开中华盛世!黄埔魂,此世犹烈……
  • 天国皇朝

    天国皇朝

    那一年,母死父崩,子灭妻亡。那一月,血染黄沙,前路茫茫。那一日,剑指长空,天国称皇。低调发展,高调做人。银锤在手,何人能敌?
  • 千古英雄浪淘沙

    千古英雄浪淘沙

    地震之后,人们的本能是求生,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败,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地震终于过去了,人们迎来了太平盛世,用尽了所有的极乐力量,将盛世推向了最高点。
  • 横扫三国之天师威武

    横扫三国之天师威武

    一个退伍军人意外穿越到东汉末年,作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好青年,怎能沉迷于争权夺利?在这烽烟四起的乱世,他种地,屯田,经商,开创乱世中的世外桃源。面对异族的威胁,他平南蛮,灭西羌,威震四方。只要志存高远,无名小卒一样可以君临天下!
  •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在人类历史长河之中,每一位杰出人物都留下了不灭的印迹。他们不因生命的逝去而被人遗忘,也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印迹稍减。他们以睿智深远的思想、博大精深的智慧、追求真理的精神、无所畏惧的勇气后世仰瞻……他们用自己的伟大贡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而名扬千古、永垂史册。本书按时空线索筛选出具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365位杰出人物,讲述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历程和卓越成就,在拓展读者知识面的同时,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本书从世界范围内按时间的线索筛选出具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365位杰出人物,讲述他们的成长、成才历程和卓越成就,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扩展知识层次。不
热门推荐
  • 明镜轮回

    明镜轮回

    一朝穿越,陷入无端迷局。梦醒时分,指尖轻点,血流成河。化情为剑,三千桃花毁尽。再相见时,熟不知早已深深陷落……待到尘埃落定,铅华褪去,她才终于明白,半生浮华,不要也罢!
  • 我是剑仙

    我是剑仙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得到了一柄剑仙留下的飞剑,于是,他牛逼了。
  • EXO之只做你们的特殊助理

    EXO之只做你们的特殊助理

    张艺兴有双弟弟妹妹?朴灿烈的姐姐跟雅馨早就相识?初璟和黄子韬在一起?看到后面你才会明白……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与生活相连,谢谢合作
  • 东汉俏王妃

    东汉俏王妃

    穿越近两千年前,只为与你命中注定相逢,惟愿一生长相厮守,不离不弃。终究是有缘无分,还是缘分天注定?
  • 剑仙之风云初起

    剑仙之风云初起

    剑仙之风云初起,剑气大陆,以剑为尊。分为九个等级剑手,剑师,剑士,大剑士,剑魂,剑尊,剑神,剑仙,创世剑仙每个等级又分为十个阶段
  • 遇见世安

    遇见世安

    我经历过流离失所的漂泊,来自陌生人的关心,以及那可怕的生离死别。我最爱的人无声无息的消失在我的生命中,没留下一点痕迹,就像他从不曾来过我的世间。可是,那些清晰的记忆就仿佛是昨日一般,述说着我那段疼痛的青春以及那段可悲的爱情。我回到家抑郁了三个月,又回到了我曾和他一起待过的城市。现在的我仍在等着他回来……
  • 法师的神话

    法师的神话

    战士拳头很硬,骑士攻击更高,野蛮人的狂爆无人能挡。刺客隐蔽很妙,箭手百步穿杨,魔武双修的魔剑士攻守俱强。威廉说,虽然除了魔法我什么也不会,但是你们擅长的,我都擅长,你们不擅长的,我还是擅长。无论远攻还是近战,都是我的强项,无论炼金还是制药,都是我的专长,领悟了魔法的真谛,我就是无所不能的元素之王。全新魔法师设定,每一次晋级都将领悟一个新的境界,让你对书中人物的实力有一个简单而清晰的了解。
  • 爱上娱乐圈假面
  • 明皇风云

    明皇风云

    穷凶极恶、骄奢淫逸者可以为皇,文武双全、胸怀天下者亦可为皇。皇!大明初安,明君终将老去,天下究竟需要怎样的皇者呢?
  • 门阀

    门阀

    一个纯粹的(商)人一个自以为高尚的人一个(不屑也不能)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这个人试图将随波逐流左右逢源投机取巧。。。。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