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纪念护国起义90周年,不但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今天的社会环境与90年前相比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为人处世,无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无视道德法纪,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由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颠倒,价值观念扭曲,于是出现了种种丑恶现象、犯罪行为。重温历史,继承革命传统仍不失为摆正个人与国家位置,恢复正确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
让我们回放一下护国运动中,云南人民为拯救祖国激发出来的,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众多可歌可泣的一幕幕史诗。再以此对照自己,看看有何感想。
90年前窃国大盗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强行复辟帝制,刚诞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孙中山先生于1914年7月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讨袁檄文。摄于袁世凯的淫威,拥护共和的人们压抑着满腔怒火,观望着、期盼着领头的响应者。让世人惊诧的是,敢于率先举起反袁大旗,敢于向独裁者打响第一枪的,竟是一个贫穷、闭塞的边陲省份——云南。是云南点燃了反对专制独裁的星星之火,是云南的发轫,才有了全国声势浩大的护国战争!
云南有实力以一省之力讨伐袁世凯一国之兵吗?
据民国时兼任过财政司司长的董泽先生说:“云南地人稀,向为受协(接受援助)省份,清代由鄂(湖北)协济。民初本省岁收常不过七八百万,人口仅及千万。”董雨苍:《云南护国历史资料》,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版。而袁氏把持着中央政府,可以动用一国资金,拥兵45万,还可号令全国之兵,而此时云南兵不足两万,钱粮难以自给。
所以护国首义的重任,由一个经济弱省来担当,就会倍感艰难,需要超人的胆识,需要竭尽全力,需要更大的牺牲与奉献,正因其难能,也更显可贵!
当然,云南也有自己的优势:主观上广大官兵参加过辛亥革命,军民都痛恨帝制,拥护共和;客观上地处边疆,袁世凯对此鞭长莫及。
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告独立,之后护国军政府发出《护国军讨袁檄文》。对这两件大事,昆明市民的反应是十分热烈的,大街小巷相继插满了共和国国旗,有的门前还焚起香,张灯结彩。许多市民不约而同、成群结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袁世凯,拥护共和国”,呼声经久不息。
云南人民具有鲜见的觉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参加护国讨袁运动,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财力物力的贡献
为筹集讨袁经费,护国军政府除截留了应上交中央财政的税收外,还尽力裁减一切行政经费:“公务员只领少数伙食,欠薪年余未清,甚至敬老节、养老各会,及仁善堂等慈善机关,亦难避免。”白之瀚:《云南护国简史》,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六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又停办了省立中等以上的学校,将教育款项完全移作军用开支。
1916年1月成立了“中华民国护国军筹饷总局”,并在各处设立分局。规定在军政府辖区与义军管理之地,以捐输、发行公债等方式筹集经费。
全省人民想政府所想,急政府所急,把满腔爱国热情落实到行动上。当时代收捐款的富滇银行从清晨到傍晚一直门庭若市。护国第一军参谋总长罗佩金,带头把祖辈遗产抵押给殖边银行,抵押款12万元,全数捐出。一些妇女忍痛割爱,把珍藏的首饰珠宝也拿来抵交捐款。一位孀妇捐出了100万元巨资。华侨林某慷慨解囊,一次捐出够5个师用的军饷。有的市民还写信给军政府,表示要变卖家产,捐赠国家,共诛逆贼。据不完全统计,公共捐款50余万元,其中昆明商会捐款20余万元,盐津老鸦滩捐款3万余元,昭通商会捐银2万两。
在护国运动中农民的爱国热情也被激发起来,开始积极交纳赋税,连一贯欠粮税的贫困县也有80%-90%完纳了赋税。
在短暂的时间里,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开源节流和海外华侨的捐赠),为护国战争筹集到了900多万经费,为护国战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财力物力。据一些人士认为:护国战争中一年之内,人民财产的损失,公家财力物力之消耗,虽竭数年之力也难以恢复。
二、人力与生命的贡献
军政府宣告讨袁之际,云南之兵力仅及袁氏的二十七分之一。要想克敌制胜,必须努力减少双方兵力的差距。军政府决定,出征前把两个师扩充为三个军。
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庞大的扩军计划,军政府在昆明成立了征兵事务所,并在全省九个地区设立征兵站,招募退伍官兵和新兵。
纵观古今中外,战火一起,百姓常千方百计躲避入伍,不愿为统治者卖命。然而,护国战争也和其他正义战争一样,我们看到的则是另一种表现,另一番情景。云南人民在共和国生死存亡之际,一个个挺身而出,甘愿作出最彻底的奉献——用生命热血来捍卫共和国!
青壮年们纷纷报名应征,参军形成高潮,入伍成为荣耀。省立一中的学生自发组织了讨袁学生队,上书军政府要求参加军训,开赴前线。云南高等警察学堂的毕业生组织了警察队。“巾帼不让须眉”,农业学堂的女学生,并不认为武装保国只是男子的事,她们组成了女子北伐队。热血青年们纷纷投笔从戎,一队队涌向军政府前请愿,要求出征讨袁,八九天时间就有五六千人报名参军。商界的青年店员、商贩也不示弱,纷纷组成商团,半天经商,半天参加军训,而且费用完全自理,随时准备上阵杀敌。军政府从志愿者中选拔了一些学生,在讲武堂增设班次进行培训。当时《共和新报》曾赞扬挺进军“均系精锐少年,勇健无比,并且学术优长,军事娴习”,这支新锐就是新招募的以学生自卫队为基础组成的。
更感人的是,一些青年男女为报效国家,纷纷推迟婚期,有的新郎蜜月未度完,就自愿走进兵营。妻子送郎去从军,母亲送儿上战场的动人情景,成为一时佳话。
护国军行军途中也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支持。第一军行到昭通鲁甸时,—大批汉族、回族青年相约而来从军。第二军开到广南,广南政府“筹银14000多块备办粮秣军饷,支持护国军在广南扩充兵员一千余人”。曾昭富:载《广南历代重大战事》,载广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南古今》。
由于各族青年踊跃参军,军政府在预期内顺利完成了征兵计划,云南陆军的步兵编制从原有的8个团增至28个团,加上炮兵、骑兵、警卫部队等共36个团。
在护国战争中,滇军虽然兵力不足,缺乏训练与实战经验,且装备较差,然而滇军爱国热情高昂,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战斗力强,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云南护国军赢得了“滇军精锐,冠于全国”的美誉。
辉煌战功的取得,滇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作出了巨大牺牲,据白之瀚先生统计:“入川一军死亡兵额,前后不下十万,他路(指第二、三军——引者注)可知。”白之瀚:《云南护国简史》,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六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
三、舆论宣传的贡献
当前方的军人们在讨袁中,血战沙场,为国捐躯时,后方没有投笔从戎的文人们也在战斗,他们开辟了以口和笔做刀枪的第二战场。
军政府成立前云南只有5种报纸,护国战争开始后,为加大宣传力度,又创办了《义声报》、《中华民报》、《金鸡报》3种报纸。这些报纸通过社论、时评、消息报道、漫画、小说等多种形式,宣传护国讨袁的正义性、必要性。及时报道了前线战况和省外响应讨袁的信息,如实反映了各地群众捐款、参军、支援护国战争的事例。
李增、倪德隆、杨钟斗等爱国人士,自发成立了护国演说社,分头到戏院、街头等公共场所向民众演说。
文艺界的爱国者,护国战争一开始,就满怀激情地创作、演出了话剧《皇帝梦》。
这个没有刀枪的战场,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启发民众积极投入护国战争的巨大作用。这些第二战场的战士,虽然没有牺牲生命的危险(战地记者除外),然而,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宣扬正义,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
对云南护国起义的贡献,孙中山先生有极高评价:“云南起义,其目标之正确,信心之坚强,士气之昂扬,作战之英勇,以及民心之振奋,响应之迅速,与黄花岗之役、辛亥武昌之役,可谓交相辉映,毫无轩轾,充分表露了中华民族之正气。”孙中山:《云南驻沪代表欢迎宴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云南护国首义》,载《云南省志·政府志》2002年版。
回顾护国运动中众多的无名英雄、普通市民的爱国热忱、牺牲精神,以此为镜对照自己,今天生活于和平、安定环境中的当代人,其实为国为民牺牲生命的时候并不多,在大多数场合,需要牺牲的只是一点个人利益,可是有些人却不愿意“拔我一毛以利天下”,这些人在英雄的前辈面前不知羞愧否?
今天我们纪念护国起义90周年,就是要大讲特讲云南人民的革命传统,把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历史倒退,敢为天下先,甘愿捐财产、洒热血、抛头颅,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重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云南护国首义》,载《云南省志·政府志》2002年版。
(2)李全云:《护国运动与唐继尧研究》,会泽民间唐继尧研究会编:《唐继尧研究》第二辑,1995年8月。
(3)董雨苍:《云南护国历史资料》,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