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东林
一、评选过程与结果
(一)评选昆明历史上三个“十大”的过程
根据中共昆明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关于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的决定,昆明市社科联和《都市时报》两家联合承办评选昆明历史上“十大历史事件、十大历史建筑、十大历史名人”的活动。经协商,由昆明市社科联负责邀请省、市有关方面专家、学者撰写推介文章,《都市时报》负责刊登文稿。6月10日,社科联向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通报了昆明市评选三个“十大”的有关精神,并邀各位专家、学者就昆明十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建筑的评选原则和标准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确定了各位专家的撰写范围和条目。6月15日起各位专家学者开始分头撰写。
(二)参选稿件的范围及征集、推出方式
此次评选活动的撰稿人以省、市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为主,辅之以向社会广泛征集的有价值的文稿。文稿涉及的内容原则是学术界无太多争议、且已有基本定论的事件、人物、建筑。其时间上自有文献记载的春秋时期,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内容上兼顾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事件、人物和建筑。自本次活动开展以来,共收到名人类文稿59件、建筑类文稿38件、事件类文稿44件,共计141件。
为做好此次活动,《都市时报》安排了大量的板面,集中时间,高频率地连续刊发评选稿件,从8月3日至10月8日,共筛选刊登了事件类稿件24件、建筑类稿件25件、人物类稿件27件,共76件。评选活动开始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很多读者给报社打电话、写信、发短信,或询问评选事项,或积极推介重大事件和名人、名建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6日,为此次活动给报社的来信、来电已超过2000余件。
(三)评选三个“十大”的原则及依据
三个“十大”的基本原则是:在昆明发生的对世界和中国历史、云南和昆明历史发展有重大积极影响的历史事件;在昆明出生的对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有重大积极贡献,或客籍昆明,但其主要历史贡献是在昆明生活时发生的重要人物;建在昆明,现基本完整,在世界和中国建筑史、云南建筑史上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或现基本完整、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有内在关联的建筑群。由于昆明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建筑较多,远非10个可以概括,故评选时兼顾了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在事件与人物重叠的情况下,除个别事件、个别人物外,一般入选大事件的,不再对人物单独表达,反之亦然。
(四)评选结果
10月19日上午,市社科联和《都市时报》召集有关专家对三个“十大”进行评选,各位专家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反复的斟酌,最后确定的评选结果如下:
十大历史事件:庄入滇、南诏建拓东城、元在昆明设省会、南明政权移都昆明、修筑滇越铁路和石龙坝水电站、护国首义、开辟滇缅公路与驼峰航线、西南联大等校在昆明建校、一二·一运动、昆明起义。
十大历史人物:赛典赤·赡思丁、郑和、兰茂、钱沣、孙髯、担当、蔡锷、聂耳、龙云、缪云台。
十大历史建筑:南诏大理塔幢(东西寺塔与地藏寺经幢)、筇竹寺、圆通寺、曹溪寺、金刚宝座塔、太和宫金殿、大观楼、西山历史建筑群(龙门石窟、三清阁、太华寺、华亭寺)、云南陆军讲武堂、胜利堂。
二、评选结果的说明
(一)历史事件
(1)庄入滇
公元前3世纪初,楚国(今湖北一带)人庄率领一支部队,来到滇池地区。他率军由水路到达贵州,先征服了当地的夜郎部落,又经夜郎向西到达滇池地区。当庄准备率部返回楚国向楚王报功时,秦国已夺取了黔中一带,阻挡了庄返回楚国的道路,庄遂率部留在滇池地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把这件事记录进《史记·西南夷列传》,滇池地区的历史,云南的历史,就从传说时代,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根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滇国在楚军入滇之前就已进入青铜时代。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滇国的农业已有一定的规模。滇国是一个有着灿烂的农耕文明的部族国家,庄入滇标志着中国内地的楚文化与古滇文化之间实现了正面接触,使中华古文明的两大板块得以对接,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上的重大事件。
(2)南诏建拓东城
公元765年,南诏王阁罗凤为了开拓疆土,稳定南诏政权的统治,派长子凤迦异在“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的滇池地区建拓东城。根据考古认定,拓东城址就在今昆明市区,并且构成“三面临水”的格局。拓东城的修筑,是昆明城市建设的开始,以后的大理国时期的鄯阐城,元代的押赤城都是在拓东城的基础上扩大、发展、兴盛起来的。南诏、大理国都把拓东城定为“东京”,从此开始了昆明又一段辉煌历史时期。
(3)元代在昆明设省会
公元1253年,元军进入云南,元帝国正式将云南作为行省纳入版图,以后昆明就成为云南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中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到任后,采取了对老百姓有利的“善政”,改善了民族关系,缓和了官民矛盾。为了改善昆明的发展环境,赛典赤派人在盘龙江上游修筑松华坝,疏通河道,开挖滇池出海口,消除了常年为害的洪涝灾害。建造了文庙,为昆明作为省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以后,昆明就一直作为云南的省会。
(4)昆明成为南明时期的滇都
1644年,清兵入关,李自成败亡,明室宗亲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权。永历元年(1647年),张献忠创建的大西政权崩溃,大西军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从四川经贵州转战入滇,以昆明为中心建立政权。大西军进入昆明后,营建宫殿王府,扩充军队,实行了联明抗清的战略,迎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入滇。永历帝在昆明建都,昆明也因此而一度称为南明王朝的“滇都”。永历帝依靠沐氏家族和李定国的力量在昆明继续坚持抗清,直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南明在昆明建都,使昆明在中国西南边地的战略价值突现出来,自那以后,昆明一直是中国西南边陲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在中国历史上发生重要影响。
(5)修筑滇越铁路和石龙坝水电站
1897年,法国吞并了印度支那,为将云南纳入其势力范围,开始修筑滇越铁路。1904年4月滇越铁路云南段动工,铁路修建过程中,每年使用4-5万民工,修建时间用了7年,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建成全线通车,全长850多公里,其中云南段从河口到昆明长466公里。
为了保证滇越铁路的正常运行,法国方面曾要求承建昆明火车总站发电厂的权利,昆明市民和官商各界为争回国家民族的尊严和权利,进行了坚决的抵制,1907年昆明各界士绅以股份制形式集资在滇池西南面的石龙坝建设水力发电站,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西门子发电机,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修筑滇越铁路和石龙坝电站,一方面实现了法国殖民者加快渗透云南经济的意图,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为云南打通了国际通道,为工业文明的最新成果和新思想、新观念的引入创造了条件,开启了云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6)护国首义
1915年,袁世凯策划复辟帝制,引起昆明各界的激烈反对。时任云南督军的唐继尧于9月至11月间,先后三次召集滇军军官秘密会议,商讨武装讨袁问题。唐等秘密与在京的蔡锷联络,积极争取蔡锷回滇。1915年12月蔡锷辗转从日本、香港来到昆明,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等人联名,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为维护共和而武装讨袁。护国运动因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的封建专制历史的东方大国成功地维护和再造了共和制度,而被视为东方世界的“光荣革命”,它制止了中国历史的一次大倒退,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7)开辟滇缅公路与驼峰航线
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海上交通被日军封锁,《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关闭了中苏边境,中国西北的陆路交通又被切断,中国几为孤岛。为保证抗战物资的输入,必须尽快开辟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畹町至昆明段长959公里)。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接受了云南省主席龙云的积极建言,批准由中央政府和云南省政府共同出资抢建滇缅公路。经全省人民特别是17万筑路民工的艰苦努力,1938年8月滇缅公路提前完工,成为抗战期间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唯一陆路运输线。
1942年5月,日寇截断了滇缅公路,为了保证中国抗战生命线的继续,中美又先后开辟了中印(驼峰)航线和中印(史迪威)公路。中印航线从昆明等机场到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等机场,沿途飞越喜马拉雅山的南麓,穿越状似骆驼峰背的山峰,故称“驼峰航线”。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线。驼峰飞行的牺牲和代价是巨大的,从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中美两国共损失609架飞机,牺牲和失踪飞行员2000余人。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的开通,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大量必需的战争物资,有力地支撑了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为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8)西南联大等校在昆明建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奉命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转迁昆明,到达昆明后组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五四”纪念日北返。西南联大等校在昆明八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实现了教育创新,造就了大师云集、群星璀璨的绝世奇迹,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众多大师级的专家学者,有大批师生投笔从戎直接参加了抗战。在昆期间,学者们不懈地阐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形成了对日总体战中的文化军团,为全民族的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联大等校带来的民主科学精神使昆明成为了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中坚,对中国和云南的现代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一二·一运动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意孤行,发动内战,昆明各界纷纷起来反内战、争民主。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云大等四校学生自治会联合发起,昆明大中学生及社会人士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大草坪召开反内战时事晚会。当局派军警包围会场,对师生进行恐吓。次日,中央社对事实进行了歪曲报道,全市大中学校学生从26日起相继罢课抗议。12月1日,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至各校殴打罢课学生,并掷手榴弹,炸死4人,伤1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一二·一”惨案引发了昆明和国统区大规模的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浪潮,使蒋介石独裁,内战的面目昭然于天下,促成了国内各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反动派正式决裂,是战后国内政治战场上由国民党挑起并以国民党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的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
(10)昆明起义
1949年,在全国及全省各地纷纷解放的情况下,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岌岌可危,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在中共地下组织的争取下,积极准备起义。12月9日,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到昆明,卢汉借其名义召集蒋系第8军和第26军军长、国民党宪兵副司令、军统特务云南站站长等军政头目到卢汉公馆开会,并把他们扣押,而后向毛泽东、朱德致电并通电全国,宣布起义。昆明起义使昆明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宣告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开启。
(二)历史建筑
(1)南诏大理塔
幢南诏大理时期,信奉佛教的滇密宗,昆明城内建有众多滇密形制的佛寺佛塔,在佛塔中以南诏的东西寺塔和大理国时期的地藏寺经幢最为经典。东西寺塔始建于公元785-805年间,由南诏权臣王嵯巅主持兴建。西塔在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地震时倾倒,但基础和半截塔体犹存,弘治十六年重修;东塔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复照西塔式样重建。东塔高40.57米,西塔高36米,均为13层,密檐空心四方砖砌。双塔顶部四角置铜制迦楼罗各1只,俗称“金鸡”。东西寺塔极具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是中国唐代古塔中的另类。
同类建筑的经典——地藏寺经幢位于昆明市博物馆(原地藏寺)内,是一座宋代大理国时期的石幢,七级八面,由五段砂石组成。高6.5米,周雕滇密佛、菩萨及天龙八部共300躯,刀法遒劲,精美绝伦,被中外专家推为滇中极品。此幢是为当时昆明最高军政长官“大理国鄯阐侯高明生”超度亡魂而建造的。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筇竹寺
筇竹寺位于昆明西北郊玉案山腹,始建年代不详,寺前有碑刻记载约建于南诏大理时期。元初因游学中土的禅宗大师洪镜在此弘法而盛极一时,是云南禅寺之祖庭。明清三次扩修。寺内彩塑500罗汉,精美绝伦,名扬天下,是光绪九年至十六年(1883-1890年),由四川泥塑大师黎广修应主持梦佛和尚邀请,带五位弟子“七易寒暑”塑成的。这组罗汉造像在艺术成就上有三大突破:神形富于动感,富于情节,摆脱了传统的正襟危坐的呆板的形象。二是神的成分少了,人的成分多了。三是塑造了一个坐骑群体,使罗汉更显灵气、神气,栩栩如生。
(3)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螺峰山下,以奇特的布局,精美的彩塑而著称。该寺始建于南诏。南诏、大理时期云南境内盛行观音崇拜,“圆通”二字,是观音三十三名号之一,圆通寺即观音寺,这里是中国最早的观音道场。圆通寺坐北朝南,沿纵轴七进规制。现为省、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在东南亚地区颇负盛名。
(4)金刚宝座
塔妙湛寺金刚宝座石塔位于官渡镇。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明天顺戊寅年(1458年)重建。此塔为中国境内金刚宝座塔之鼻祖,其结构为基础呈正方形石台,每面宽4米,高2米,壁上嵌有明天顺造塔铭颂。台内设穹窿两道,十字相交,属典型的元代过街塔。台上绕以石栏,中央建有喇嘛式石塔一座,下为方形须弥座,座上有数层金刚圈,上构宝瓶,琢有小佛龛,再上为塔颈十三天和铜盘宝珠。石台四隅有小塔四座。此塔原建于螺壳淤泥之上,经600余年而无裂损坍塌,实为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5)太和宫金殿
太和宫金殿,俗称昆明金殿,位于昆明东北的鸣凤山中,殿高3米、阔7.8米,深6.15米,重250吨,是国内体量最大、用铜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铜制道观式建筑。为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所建。金殿与山形相映,是典型的“放、收、扬、抑”四字诀布局的佳作,堪称是最完美的中国园林式布局艺术,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曹溪寺
曹溪寺位于安宁温泉葱山东麓,是云南著名古刹。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梁思成先生考,此寺大殿的结构属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相传为岭南(今广东)曹溪派僧侣来云南传布禅宗教义时所建,故称为曹溪寺。曹溪寺大殿内与正面“西方三圣”背立的“南海三圣”造像经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周叔伽1956年考证,认定为我国十分罕见的现存北宋雕像(中为观音菩萨、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斗拱粗犷,显得古朴庄严,有“天涵宝月”奇观,在建筑艺术及佛教造像艺术上,有重要文物价值。寺内后殿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的铜铸坐像,端庄俊美,和蔼慈祥,楚楚动人,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的艺术精品。
(7)西山历史建筑群
含龙门石窟和三清阁、太华寺、华亭寺、聂耳墓等一组元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园林建筑。西山风景区是元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园林建筑。西山风景区是元明以来昆明的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春游、消夏、秋登的胜地,其中三清阁是元代梁王的避暑台,太华寺、华亭寺也是元代建筑。龙门石窟系清代中期开凿而成。西山风景区历史建筑群总体上依山形而建,面向滇池,因能顺山势而携天风,临滇池而眺无极,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显现。
(8)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城西南,滇池草海北滨,与滇池西岸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古称“近华浦”。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楼二层,取名“大观楼”。清乾隆年间,寒士孙髯撰写了大观楼长联,共180字,上下联将大观楼四周景物与云南风云历史对仗,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咸丰六年(1856年),大观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提督马如龙重建,1921年唐继尧将大观楼正式辟为公园。大观楼因长联而闻名天下,其建筑也独具特色,敦厚而不失儒雅,与湖水相映更显几分灵动,是难得的历史文物建筑。1983年,大观楼公园被列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云南陆军讲武堂
位于翠湖西侧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早期军校的代表。讲武堂始建于1907年,云南陆军讲武堂以其培养了大批中国和越南、朝鲜等国的爱国民主战士而享誉中外。朱德元帅曾满含深情地称之为“革命熔炉”。在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中,以至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都表现了巨大的热情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10)胜利堂
胜利堂全称人民胜利堂,为云南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举行重要会议的场所。原为明代黔国公沐氏之国公府。清代为云贵总督署衙。1944年在拆除原建筑的基础上,拟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为纪念云南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功勋,建成后正式命名为“抗战胜利堂”。1950年12月,改称“人民胜利堂”。
(三)历史人物
(1)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1210-1279年),一名乌马儿,回族,波斯人(一说为乌兹别克人),中亚别庵伯尔之后。赛典赤为部族贵族首领。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拜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在滇期间,兴建孔庙,创明伦堂,购经史,立学田,教民礼义。兴农事、建屯田、倡水利。团结协调境内各民族、各部族,“诸夷闻风翕然款附”,社会日益安定。安抚交趾,约为兄弟,交趾王亲临云南谢罪,愿永为藩臣。赦免囚犯,深受民众爱戴。在滇六年,善政甚多。
公元1276年,赛典赤把省会从大理迁到昆明,从此昆明一直作为云南省会。治理初步成功,制定合理赋税,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赛典赤轻徭薄赋,并规定赋税可以根据各地便利,以牛、马、银钱等交纳。利用无主荒地建立民屯,尽量改变原始混乱的局面。
赛典赤治理昆明,以兴修水利为重点。首先,除去滇池盆地水患,疏浚河流,设坝闸以节水分洪。现昆明上游最重要的松华坝水库之坝,就是肇始于赛典赤。在滇池下游,清除出水口的淤泥、砂石后,整治河道险阻,使滇池水可顺畅流入金沙江,城市“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历时三年的宏大工程完工后,滇池周边地区一片富饶景象。
赛典赤去世时,昆明城乡老少痛哭连日,各族群众三万余人自发为其送葬守灵,可见其心为民系、利为民谋的事迹感人至深。如今屹立在昆明市中心三市街口的“忠爱”坊,就是昆明人为纪念赛典赤而建的。
(2)郑和
原名马和(1370-1433年),回族,因有功于永乐皇帝朱棣而赐姓郑。137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晋宁县,是我国明朝初年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1405-1433年的28年间,历经亚非30余国,10万余里,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他航海的持续时间之长,航海路程之远,活动范围之广,航海技术之先进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郑和的航海事业开启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大幕,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兰茂
兰茂(1397-1476年),字挺秀,号止庵,别号和光道人,嵩明人。少年时受过系统的经史教育,旁及诸子百家。隐居不仕,以著述自娱,人称“小圣”。著有《玄壶集》、《鉴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止庵吟稿》、《安边策条》、《声律发蒙》、《医门挈要》、《滇南本草》、《性天风月》、《通元记》、《山堂杂稿》等。兰茂一生对云南文化和医药史的贡献有目共睹,特别是他以“亲尝百草,解世之困”的精神撰写的《滇南本草》,填补了历代医书药典所遗漏的中国西南医药资料的空白。
(4)担当
担当(1593-1673年),原名唐泰,字大来,晋宁人。明天启贡生。曾到北京,师从于书画大家董其昌。明亡后,从天日山无助和尚受戒,释名普荷,一名通荷,号担当。往来于鸡足山、点苍山之间,与文人名士相互唱酬。诗画并茂。著有《悠园集》、《罔措斋联语》、《拈花颂百咏》、《绍箕堂集》等。担当的诗、书、画飘逸灵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他的作品被当世称之为“诗、书、画三绝”,是云南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5)孙髯
孙髯,字髯翁,号颐庵,原籍陕西三原。生于昆明。清康熙布衣。博学,多识。工诗文辞。喜种梅,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晚年寓居螺峰山之咒蛟台,更号蛟台老人,卖卜为生。因其子经商于弥勒,晚年赴弥勒安享天年。孙髯所作昆明大观楼长联,概述了云南独特的历史文化,描述了昆明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为云南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钱沣
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号南园,昆明人。清乾隆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修纂官,累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刚正不阿,先后举劾陕西巡抚毕沅、山东巡抚国泰,并疏劾和奸诈,直声震天下。工书画,能诗文,著有《南园集》等。
(7)蔡锷
蔡锷(1882-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清廪生,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任广西步队第一标统、测绘学堂总办、兵备处总办。宣统三年(1911年)调滇,任三十七协协统。与李根源、李鸿祥、唐继尧等策动辛亥起义,被推为云南军都督。1913年调京,任超威将军。袁世凯欲称帝,蔡锷密与云南志士筹商反对。1915年唐继尧迎之入滇,宣布拥护共和,成立护国军政府。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师入川,战于叙府、泸州一带,屡败袁军,各省响应,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共和。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任蔡锷为四川督军兼军长,因喉病赴日就医,卒于福冈大学医院。著有《曾胡治兵语录》等。
(8)聂耳
聂耳(1912-1935年),原名守信,出生于昆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云南省立师范毕业。1928年在昆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云南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者。1930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在明月歌舞团任小提琴师。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俱乐部执行委员兼秘书、中国电影文化组织部秘书、组长等职。1935年赴苏联学习,取道日本,7月17日在藤泽市游泳,溺水逝世。主要作品有《码头工人之歌》、《卖报歌》、《开路先锋》、《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9)龙云
龙云(1884-1962年),原名登云,字志舟。昭通人,彝族。1914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历任云南都督府副官、飞军队长、大队长、团长、柳州警备司令等职。1912年任靖国军前敌司令、军长及滇中、昆明等镇守使。1927年云南“六一四”政变后,历任云南省务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滇黔桂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组织第五十八军、六十军北上抗日。组织了滇缅公路修筑工程,并协助建立了后方战略保障基地。后历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昆明行营主任、陆军副总司令等职。1945年,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12月去香港。1949年8月脱离国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1950年到北京,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2005年龙云被中央电视台选为20世纪影响中国的100位历史人物之一。
(10)缪云台
缪云台(1894-1988年),名嘉铭,昆明人。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堪萨斯州西南大学、伊利诺大学,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矿业系。1920年回国,历任云南锡务公司总经理、云南省政府高级顾问、省政府委员、农矿厅长、劝业银行经理、富滇新银行行长、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处理美援物质救济委员会主任、国大代表、立法委员。1949年去香港,转赴美国。1979年回国,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