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的文化也高了,李大爷听说人民币升值,心里暗自高兴,以为可以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可是到了市场上才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东西的价钱反而更高了,这样自己种出来的桃子啊苹果什么的还能卖个高价钱,到手的钞票确实多了,可是别的东西也涨价了,这样算下来,花掉的钱反而更多了,可是不花又不行,总不能光吃自己种的桃子苹果过日子啊。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人民币升值的意思是对洋人来说涨了,但对自己国内来说却是贬值的。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到中国旅游,用10万美元兑换到68万人民币,在中国吃喝玩乐了一年,花了18万人民币。他要回去了,到银行换钱,因为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到1:5,这位美国人用剩下的50万人民币换到了10万美元,来的时候是十万美元,回去的时候还是十万美元,这个美国人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另一美国人效仿,也拿10万美元换了68万人民币,在中国花50万买了套房子,用剩下的18万吃喝玩乐,玩够了想回去了,此时房子升值了,卖掉之后净得100万,此时汇率1:5,刚好换回20万美元,人家说,我是在玩,也是在赚钱。
一中国人到美国打工,用自己攒下的68万人民币兑换了10万美元,在美国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赚了3.6万美元,他要回国了,到银行换钱,因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到1:5,于是他的13.6万美元换到了68万人民币。来的时候是68万人民币,走的时候还是68万人民币,真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相当于这一年的辛苦白费了。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的就是人民币升值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美国政府为什么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中国政府会去买更多的美国国债,而另一方面,逼人民币升值,因为买1百美元国债,一年后,美国只要还94美元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现在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但是外币不能直接在国内流通,所以要换成等值的人民币,而中央银行为了平衡货币需求,不得不大量印发人民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中国市场上的物质和投资资产是基本固定的,钱却突然多了很多,所以物价就不断的大幅上涨。
每次升值,百姓都在欢呼雀跃“人民币又升值了!”可是,说实话,我们每个人并没有感受到人民币值钱了,反而因为物价的飞涨觉得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了。其实,有这种感觉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很多人都在疑惑“人民币升值跟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到底有没有关系?”。其实从理论上来说,是没什么关系的,对于长期在国内买卖东西的人来说,汇率可能只是数字上的变化。但是从最直接的感受来说,却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人民币值钱了,我们每天早上喝一碗豆浆以前要一元钱,现在因为通胀的原因涨到了一块二。
对于人民币升值利弊的问题,各界专家学者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以“平民视角”来审视人民币升值问题的专家学者的声音;对于我们这些“钱太多”,面对涨价手足无措的老百姓来说,真的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我们普通老百姓对人民币升值的理解,或许更多的停留在对字面上的揣度,即人民币“更值钱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将要“降低了”,将手头持有的外汇兑换成本币会更“划算”,出国留学将更加“实惠”等。对去以美元为结算单位国家的留学生和旅游者来说,人民币升值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例如,假设在美国一年的花费约4万美元,按照原来的8.0的汇率来算,需要32万元人民币,但现在人民币升值了,只要30.4万元。当然,出境旅游购物的时候也能体会到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但是这也要看我们去的国家和区域,因为人民币不是像美元那样能够直接兑换的货币,我们出去的消费还是要按照当地国的价位走,这里面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我们普通老百姓很难弄明白“国际收支”等遥远和陌生的概念,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钱到底是值钱还是不值钱了,持有人民币的自己应该如何趋利避害的“如意小算盘”。但是,如果缺少熟谙理财的专家学者的指导,普通老百姓很容易陷入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货币幻觉”。觉得自己的钱值钱了,事实却远不是这样,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吃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