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为了讽刺近代中国读书人人际交往的迂腐,根据经验,把他们与陌生人交往的程序结构分成四段:(一)谈寒暄,评气候;(二)叙往事,追旧宜;(三)谈时事,发感慨;(四)为要奉托只“小事”。说:凡读书人,绝不肯从第四段讲起,必须运用章法,有伏,有承,气势既壮,然后陡然收笔,于实在德便之下,兀然而止,如同作八股文一般。非常幽默,将近代读书人长于世故又迂腐不堪的面貌活脱脱地画了出来。然而,如果单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待这四段,只要不固守成规,其实每一点都能透露出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和智慧。
口才在交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人类的交际场,更是人生的磨炼地。不会应酬的人会被认为是个呆子。
一见如故,这是成功交际的理想境界。无论是谁,如果具有跟大多数初交者一见如故的能耐,他就会朋友遍天下,做事就能左右逢源;反之,如果缺乏跟初交者打交道的勇气,不善于跟陌生人交谈,他就会在交际中处处受阻,事业也就难以成功。当今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大多数人来说,交际面越来越广,跟初交者一见如故的交际才能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怎样才能跟初交者一见如故?下面介绍的几种开场白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1 攀亲认友
一般来说,对任何一个素不相识者,只要事前作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你都可以找到或明或隐、或近或远的亲友关系。而当你在见面时及时拉上这层关系,就能一下缩短心理距离,使对方产生亲切感。三国时代的鲁肃就是一位攀亲认友的能手。他跟诸葛亮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你哥哥诸葛瑾的好朋友。”就凭这一句话就使交谈双方心心相印,为孙权跟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打好了基础。有时,对异国初交者也可采用攀亲认友的方式。1984年5月,美国里根总统访问上海复旦大学。在一间大教室内,里根总统面对一百多位初次见面的复旦学生,他的开场白就紧紧抓住彼此之间还算“亲近”的关系:“其实,我和你们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的谢希德校长同我的夫人南希,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校友呢。照此看来,我和各位自然也就都是朋友了!”此话一出,全场鼓掌。短短的两句话就使一百多位黑发黄肤的中国大学生把这位碧眼高鼻的洋总统当作十分亲近的朋友。接下去的交谈自然十分热烈,气氛也极为融洽。你看,里根总统这段开场白的设计就是非常巧妙的。
2 扬长避短
人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人们一般都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长处,不希望别人谈自己的短处,这是人之常情。跟初交者交谈时,如果以直接或间接赞扬对方的长处作为开场白,就能使对方高兴,对你产生好感,交谈的积极性也就得到极大激发。反之,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触及对方的短处,对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感到扫兴,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日本作家多湖辉所著的《语言心理战》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趣事:被誉为“销售权威”的霍依拉先生的交际诀窍是:初次交谈一定要扬人之长避人之短。有一回,为了替报社拉广告,他拜访梅伊百货公司总经理。寒暄之后,霍依拉突然发问:“您是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总经理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话音刚落,总经理兴奋异常,谈兴勃发,广告之事当然不在话下,霍依拉更是被总经理热情地邀请去乘他的私人飞机。
3 表达友情
用三言两语恰到好处地表达你对对方的友好情意,或肯定其成就,或赞扬其品质,或欢迎其光临,或同情其处境,或安慰其不幸,就会顷刻间暖其心田,感其肺腑,就会使对方油然而生一见如故、欣逢知己之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桂系代表、进步人士刘仲容先生由西安秘密前往延安,毛泽东第二天即邀请他到寓所会见。毛泽东在门口表示“欢迎刘先生光临”之后,刘仲容答以“毛先生日理万机,多有打扰了。”毛泽东马上说:“刘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不避危险而来,总得见见面嘛。”这短短的两句话既表热烈欢迎之情,又达高度赞扬之意,言简意赅,情深意长。刘仲容听后深感温暖,如逢故旧,便以推心置腹的热忱态度毫无拘束地跟毛泽东促膝长谈。
跟从未见过面者电话交谈时适当地表情达意同样能使对方感动不已。美国爱荷华州的文波特市,有一个极具人情味的服务项目——全天候电话聊天。每个月有近两百名孤单寂寞者使用这个电话。主持这个电话的专家们最得人心的是第一句话:“今天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凄凉。”
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孤单寂寞者的充分理解之情,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用,难怪许多人听后都掏出知心话向主持人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