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30500000013

第13章 集团公司知识转移

4.4.1 知识转移的定义

人类进行知识转移的活动和实践古已有之,但系统地研究知识转移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却是20世纪后期的事情。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70年代,提斯教授(Teece)最先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思想,他认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他还强调,区别于知识扩散,知识转移是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共享。Teece,D。,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The Economic Journal,1977(87):242-261。在此之后,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逐渐开始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

关于知识转移的概念,不同时期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美国的斯祖兰斯科教授(Szulansk)(1996)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位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始阶段,主要是识别可以满足对方要求的嵌入在情境之中的知识;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主要是双方建立起适合知识转移情境的渠道,源单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接收单元的需要;第三阶段是调整阶段,主要是接受单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境;第四阶段是整合阶段,主要是接收单元通过制度化,使转移知识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Szulanski,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pecial issue),1996(17):27-44.意大利的阿尔比诺(Tomaso Albinoni)(1998)等人提出,知识转移分析框架应包括四个核心要素:(1)转移主体(Actors)——知识转移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2)转移情境(Context)——从组织层面看,知识转移的组织情境可以分为两类,即组织内情境和组织外情境;(3)转移内容(Content)——指被转移的数据、信息或知识内容;(4)转移媒介(Media)——是用于转移数据和信息的任何一种方法。美国知识管理专家戴文波特和普萨克(Davenport&Prusark)(1998)认为,知识转移是把知识从知识源转移到组织其他人或部门的过程。美国学者邓-吉尔等人(2005)把成功的知识转移定义为知识从来源处起始的交流互动的完成,最终使得接受者得以获得知识并有效的应用,以及成功的转化为能够嵌入组织特殊情境的内部知识DongGil Ko,Laurie Kirsch,Williams King,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Consultants to Clients in Enterprise System Implementations,MIS Quarterly,2005,29(1):59-85。国内知识管理学者董小英从扩展知识价值的角度认为,知识转移是把实践证明有效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以提高知识的产出和应用规模的过程。

上述学者对于知识转移定义的理解各有不同。其中一些学者对知识转移的界定过于宽泛,使人无法准确地区别它与知识传播、知识扩散,以及知识共享等相关概念,在对其进行理解时容易产生歧义。尽管关于知识转移的定义还存在分歧,但上述的界定中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点的,例如:(1)知识转移的方向通常是由知识的拥有者流向知识的接收者;(2)知识转移活动的进行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情境的,知识转移的效果如何受知识本身属性和情境的影响;(3)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优势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从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基于上述的总结,作者认为:知识转移是以缩短组织间知识距离,提高组织竞争优势为目的,以优势知识资源由知识拥有者向知识获取者方向转移为手段,依托于特定的情境,把知识能够被知识获取者吸收并内化为完成标志的知识流动过程。

4.4.2 知识转移的过程及经典模型

对于知识转移的过程,考恩等人(1987)曾以整合的技术实施模式(Unified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Model)详细地将知识的成功转移分为五个阶段:(1)起始期(Initiation);(2)采纳期(Adoption);(3)适应期(Adaptation);(4)接受与使用期(Acceptance);(5)融入期(Incorporation)。在此基础上,吉尔伯特等人(1996)又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知识转移的五步骤概念模型,指出完成具体知识的转移应有获取(Acquisition)、交流(Communication)、应用(Application)、接受(Acceptance)、同化(Assimilation)五个基本步骤。Kwon T。&Zmud P。,Unifying the Fragmented Model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1987:227-252.之后,Nonaka曾在其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他创造了一个“知识转换螺旋”,在模型中,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是通过社会化、外化、整合、内化四个步骤实现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的相互转化,以及知识从个人、群体到组织、企业整体的转移,又被称作是知识转移的“SECI”模型。Nonaka,I。,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1,96。

迪克逊(Dixon)用了一个不同于Noanka的视角研究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的转化。他把知识保存的结构划分为“私有”、“可获得”和“集体”三种类型,并在其研究中揭示了知识在认知角度的转移过程,他把这个过程描述成知识的“产生——整合——说明——实验”。知识产生既包括在组织内部发展的新想法,也包括与超越组织边界的外部客户、供应商、新技术、新经济体系互动交流后产生新知识;知识整合是指接受者使获得的知识与其自身情况相关联的过程;第三步是知识的解释,主要通过对话和公开默会知识与假设的活动体现出来;最后一步是实验,即组织成员应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实验和应有知识。而为了弥补之前关于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区分创新新知识与转移现有知识的缺陷,布瑞斯曼(Bresman)等人则通过研究提出,知识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成知识整合、知识创新或组织学习的过程。Bresman&Nobel。,Knowledge As a Contingency Variable:D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Predict Organization Structure?,Organization Science,Linthicum:May/Jun,2002,13(3):274-290。

EI-瑟乌(EISayed)(2002)曾把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做了比较后,做出了一个综合模型。在他看来,有关发送者和接受者的特性对确保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成功和转移方法一样重要。高尔(Goh)(2002)在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研究采用了类似EISayed的过程视角,从知识来源方、组织机制到知识接收方的过渡情况体现了知识转移的效率,模型中也反映了知识类型的影响。在此模型中,由于高尔主要是以心理动机为基础的,因此可以发现他十分重视强调知识来源方和接收方的意愿。

4.4.3 集团公司内知识转移的动因

集团公司知识转移为什么能够发生,或发生的动力是什么,解释是多方面的,有许多原因与单法人企业内的知识转移原因是相同的,从集团公司知识转移看,以下两点是重要原因:

1.提高母公司或子公司的技术水平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源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唯一真正来源。奎因(Quin)(1992)也指出,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日益依赖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的东西,例如技术上的知其所以然以及对客户的深层次了解。Quinn,J。,Intelligent Enterprise:A Knowledge and Service Based Paradigm for Industry,New York,Freepress,1992.据美、日及欧洲有关国家和地区学者从1987年至1994年共同开展的一项大型研究的结果,世界上增长快、效益好的企业,都有着广泛的技术基础,技术多样化日益成为普遍现象,并成为企业增长的最基本动因(格尔斯坦德,1998)。

由上可知,集团公司要想获得其在市场上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并且加强新技术在集团公司内部的共享和传播。在了解自身的知识缺口的前提下,子公司可以有的放矢地通过从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获取知识来填补知识缺口;此外,对于在某些方面子公司拥有相对于母公司的技术优势时,母公司也可以通过知识反哺的方式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来提高其技术水平。

2.获取拓展市场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一般而言,集团公司的扩展是沿着地域维度、业务维度和智能维度进行的,即地域的扩展、多样化的产品或业务经营以及智能的转移。通过各个维度上的知识或经验的共享,可以使集团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集团公司计划进入某一新的地域拓展市场,常常会采用并购子公司的方式,然后通过知识转移的方式来获取被并购子公司在当地市场上积累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再经过整合内化来寻找缩短和新市场客户心理距离的方法。已有研究结果证明集团公司对被并购子公司在当地经营的经验的学习,可以有效地降低进入新市场的成本。因此,获取拓展市场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也是集团公司内进行知识转移的重要动因。

4.4.4 集团公司内知识转移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知识转移的流向集团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可以分为母公司向子公司的知识转移、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以及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识转移。

1.母公司向子公司的知识转移

最早有关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就是以母公司向子公司的知识转移为研究对象的,甚至现今相当部分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也是关于此类型知识转移的研究。在母公司向子公司的知识转移情境中,母公司是整个集团的知识创新者和扩散者,在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上相对于子公司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子公司由于一般没有或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所以是集团内企业的知识获取者和接收者。

这种类型的知识转移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境,第一种是母公司为了使子公司能够顺利完成母公司的战略指示,根据整个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需要,主动地选择知识对子公司进行传输。另一种是子公司出于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需要,基于对于自身“知识缺口”清晰的认识,主动地要求母公司通过知识转移的方式对其存在的“知识缺口”进行填补。

这两种情境虽然有所区别,但却都拥有共同的特点,即知识转移的流向都是从母公司流向子公司,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子公司的知识和技术储备,都是以子公司对于知识的内化为知识转移的成功标志。

2.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识转移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子公司在集团公司知识管理中的地位也会发生转变。部分子公司日益成为集团公司战略规划的积极参与者,并从母公司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开始变身为知识和能力的贡献者。利用子公司的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吸收当地的技术和知识供总部利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提高当地回应能力的重要手段。此外,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开始不断并购海外技术更为发达的子公司,子公司在技术层面所能为母公司做出的贡献又被放大了。

目前对于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识转移的研究尚不成熟,部分学者针对该类型的知识转移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推演,但大多数结论还缺少实证支持。学者们认为,对于集团内该类型的知识转移,其转移的效果除了会受到知识本身属性、知识转移能力以及知识转移情境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子公司的形成方式与规模,母公司的知识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如果是跨国集团,则还有可能受制于文化距离、地理距离,以及东道国对于类似的知识扩散的法律条文限制和社会力量干预。

3.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

由于位于不同环境和地理分布的子公司可能掌握对于集团公司其他独特并且有用的知识,并且子公司自身创造知识的能力也在增加,因此通过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来提升集团的整体技术水平也是如今较为常见的做法。古兰提托(Gulatietal)(1996)曾指出,集团公司的每个子单元并不能掌握所有需要的资源和知识来维持自己,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取决于有着资源联系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关系,因此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可以被看成通过资源流动的多个网络彼此相互连接。

关于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效果对于子公司的绩效影响,有关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知识流入子公司与其绩效呈明显的正相关,而知识流出子公司对其绩效并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4.4.5 集团公司内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不同于发生在联盟之间以及因为公司之间的交易而产生的知识转移,集团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基于等级明晰的隶属科层制度和特殊的情境,其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也与前两者有所不同。总结前人对该主题的研究结论,可以将有可能影响集团公司内部知识转移效率的因素分为内生性因素、主导性因素、情境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四大类。

1.内生性因素

无论对于哪种形式的知识转移,知识的内生性因素都是公认的影响其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该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的隐形特征以及知识的嵌入性特征,其中对于知识的隐形和显性特征在影响知识转移效果上存在着差别的研究,最早始于波兰尼(Polanyi)(1967)对于知识属性的分类。而尽管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不同学者对于知识的隐性和默会性特征的认识却有差异。然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认为知识的隐形和默会性特征会阻碍知识的转移。而由于知识总是依赖于某种情境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企业内部的知识必然对其所存在的情境有一定的嵌入性,而这种嵌入性也必然会导致其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受阻。Alice Lam,Embedede Knowledge:Problem of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Global Cooperative Ventures,Organization Studies,1997,18(6):973-996。

2.主导性因素

集团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相关的节点在转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直接决定知识转移的内容和方式进而左右转移的效果。在母公司向子公司的知识转移中,母公司担任着知识的创新者和传输者的角色,这时母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和知识转移能力是对整个转移过程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动性因素。而对于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识转移来说,子公司则从简单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创造者和传输者,而其主导性因素也转变为子公司对于母公司的战略重要程度以及子公司的知识转移能力。而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其效果主要是由母公司的调控能力和各子公司的知识传输能力所左右。

此外,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模式也是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在行政控制模式下,有利于知识转移的进行;管理型控制模式下,知识转移的障碍较多;治理型的管理控制模式下,知识转移的难度居于两者之间。

3.情境性因素

距离是影响集团公司内部知识转移效果主要的情境性因素,其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者子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知识距离以及文化距离。其中地理距离会使得“面对面”这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变得更为困难;知识距离取决于知识的接收方和发送方之间的知识储备水平,两者之间的知识储备差距越大,知识的接收方在内化转移的知识时障碍也就越大;文化距离主要发生在知识的接收方和发送方分属不同国别和地区,因为地区等因素所导致的文化上的差别,也必将导致知识在集团公司内部的转移受阻。

4.支持性因素

支持性因素分为知识转移机制和知识转移渠道。关涛(2006)曾将集团公司内的知识转移机制分为初级转移机制和高级转移机制。初级转移机制主要用于转移显性明晰知识,而高级转移机制主要是人际互动关联,用于转移隐形知识。他还指出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选择正确的转移机制将会大大提高集团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关涛:《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此外,是否能够选择准确的知识转移渠道也是左右知识转移效率的重要标准。

同类推荐
  • 话到钱来:销售人员专业话术训练

    话到钱来:销售人员专业话术训练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销售同样产品与服务,成就却有天壤之别——排名前百分之二十的人员,总是包办了百分之八十的交易?答案是:他们运用了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成交秘诀。业务高手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懂得销售的艺术,其中的精髓正在于运用了成交的秘诀。
  • 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

    对于《中国故事》的创作者们来说,要把梦想以纪录片的方式搬上银屏着实是一项大工程,要么如入荒原,不知主角何时上场;要么如入闹市,目不暇接中不知到底谁是“她”。不过,我们深信:无论历史长河,还是时代洪流,在本质上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个体构成的,无数个体的故事构成了历史,无数个体的梦想构成了时代旋律。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都值得尊重。“人”字的大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骄傲的进步。
  • 大败局(全新修订版)Ⅱ

    大败局(全新修订版)Ⅱ

    《大败局2》解读九大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原因:“中国第一饮料品牌”是如何陨落的?家电业最具现代气质的公司,是怎样被肢解和蹂躏的?中国民营企业的航母,为何会彻底沉没?股市庄家如何布下资本迷局?最具想象力的汽车革命为什么会一夜流产?房地产最大的黑马失陷何处?最低调的钢铁公司如何迎来最致命的打击?中药业的领头兵因何溃不成军?资本狂人究竟是在点燃全民的热情,还是在玩火自焚?在《大败局2》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
  • 投资学名著全知道

    投资学名著全知道

    在投资领域中,许多名家的著作已经被证明在理论上具有权威性、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这些名著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投资学名著全知道》从实际应用角度入手,选取了投资大师或当代证券市场传奇人物所撰写的投资学名著,从中提取精华,汲取宝贵的投资智慧。这些经典之作,将一些新的投资思想介绍给我们,提醒我们应该避开一些投资陷阱,让我们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经验,并最终成为投资领域中的赢家。
  • 金科玉律

    金科玉律

    企业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对中国企业来说,管理方式落后是长期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完善企业管理,概而论之,有两个最主要的渠道:一是靠中国企业总结自身发展得来的经验、教训,二是借鉴国外优秀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前者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费时费力,而后者则是“拿来主义”,拿过来以后就可以洋为中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别人学得好,一样能够有较大的收获。
热门推荐
  • 凤仙谱

    凤仙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起源树下的猎人

    起源树下的猎人

    王辑被一个邪恶组织复活在公元2017年的夏末。一封来路不明的短信告知他:可以摧毁人类的毁灭种已经生根发芽,这个文明世界进入了毁灭倒计时。唯有他能阻止,但时间剩余不足18小时。一次惊心动魄的实验冒险由此展开;塔吊、水井、图书馆,所有线索让王辑寻找能够让他渡过难关的东西;忍具、刺客伪装,还有地下世界的魔法物品,多个世界的奇异道具降临在他的世界;帮助他应对未知太空降下的毁灭灾难。复活的普通人自这一刻起不再普通,他将成为当下世界历史中,一个史无前例的猎人。
  • TFBOYS:第八位守护神

    TFBOYS:第八位守护神

    TFBOYS谢谢让我遇见你,谢谢让我爱上你!
  • 求虐:大神表留情

    求虐:大神表留情

    若离只是玩了一个游戏,却恋上了游戏中的老公。现实中他们能否相见?
  • 树人文库-获益一生的知识故事

    树人文库-获益一生的知识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 魔女妃常狂

    魔女妃常狂

    她本是杀人不眨眼的金牌杀手,却穿越到异界成为“狄织更”,在这个斗者大陆,她身手鬼魅三技兼修、狡黠腹黑狂傲难训!“你若不死,我便娶你!”可这句话却像魔咒一般,总是在她脑中浮现,春梦到底是真是假,那个男人到底又是谁?她经历奇遇偶遇无数美男,最终成就一代魔妃传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契约婚姻

    契约婚姻

    他是大集团的少东家,掌管整个集团。忙起来六亲不认,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如果睡了三个小时,那简直属于不可思议。她是警察世家,虽然也忙,但依旧是有休息的时间,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如果哪天她能下岗就好了。并无交集的两个人,意外的在一起了。
  • 天无绝人之路

    天无绝人之路

    世上大多数的‘道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所谓‘逆天’就是打破规则,跳出其局限。很简单的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偏执极端的伴随着苏慕麟一生…渐渐的成为了习惯。…苏慕麟不断的在生死边缘徘徊,挣扎着有些无奈,却也一次次的告诉他的敌人什么叫‘天无绝人之路’。
  • 大神的极品萌宠

    大神的极品萌宠

    只是想一个人静静地把网络游戏当成单机游戏玩,哪知道过个转职任务就死了99次,机缘巧合触发重生仙缘,可,可,可……为毛我重生后居然变成一只宠!物!一只某人的宠物!好吧,张小可认了,都说游戏场失意情场得意,为什么会被指派了这么一个恶毒腹黑的导师?仗着自己帅就能随便欺负人么?哼,我要让你们知道萌宠也能进化成大神!
  • 超日明三昧经

    超日明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