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49900000031

第31章 1 文献述评

20世纪下半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美苏之间的冷战,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对抗曾使得世界陷入核战争的边缘。早在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就已经预言俄国与美国注定要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认为它们之间的争夺不可避免。但是,在冷战之初,美苏实力对比仍有很大差距。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无可匹敌,拥有其他国家需要的美元和物资。而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经济急需恢复,是一个实力处于上升中的超级大国。随着德国的战败和二战的结束,苏联在中东欧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显著增加。美苏之间严重的矛盾冲突开始增多,美国逐渐把苏联视作竞争对手并日益感受到来自苏联的“扩张威胁”。

冷战从1947年至1989年,前后持续了40多年,其中1947年至1963年是冷战的高潮时期。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采取了遏制政策。但如约瑟夫?奈所说,遏制并非冷战的特有产物,在历史上它一直就是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手段。遏制(containing)有防御性遏制,也有进攻性遏制,但其目标都是以实力来限制、围堵和阻止对象国力量的增长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张而不寻求以武力击败对方。约翰?刘易斯?盖迪斯(John Lewis Gaddis)进一步把冷战期间美国的遏制政策区分为对称性遏制和非对称性遏制。前者指的是针对对手的挑衅以相同的方式在相同的地点和时间进行反击,比如,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NSC68号文件所隐含的战略和肯尼迪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就属于对称性制衡反应。后者指的是针对对手的挑衅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在其他地点和时间进行反击,比如,凯南提出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尼克松政府的联系战略即属于非对称性制衡反应。此外,遏制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可以是战争或同盟形式的军事遏制,也可以是贸易集团或制裁形式的经济遏制”。

二战结束后,面对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杜鲁门政府认为必须制衡苏联的扩张威胁。不过,美国从一开始拒绝向西欧提供正式的安全保障,到接受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思想但比较强调经济遏制,以至1949年以后北约的成立和朝鲜战争后增加国防开支和强化对西欧的安全承诺,军事因素凸显,对苏遏制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本章用第二章的理论分析来解释美国对苏联反应逐渐强硬的原因。主要的观点是,由于美国和西欧在40年代后期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被视为具有扩张威胁的苏联则被隔绝于西方经济体系之外,因而,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美国领导人有能力通过社会动员来获得推行强硬制衡战略所需的经济资源和公众支持。

本章首先对冷战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评述。然后,用历史事实来检验第二章的理论分析和理论推论。由于美国无可质疑地成为西方联盟的中心,它的对外战略深刻地影响着西欧国家的对苏反应;另外,又由于杜鲁门政府奠定了战后美国冷战政策的基本框架且体现了美国对苏强硬路线的变化过程,因此本章重点分析了杜鲁门时期的遏制战略。

历史学者和政治学者对冷战的研究和思考留下的丰富文献,可谓如过江之鲫。关于美国为什么对苏联采取遏制战略,美国学术界基本上有三派观点:正统派(传统派)、修正派(新左派)和后修正派。

持正统派或传统派立场和观点的人基本上以当时制定对苏政策的重要人物为主,比如,杜鲁门、贝尔奈斯、艾奇逊、马歇尔和凯南以及学术界的代表人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等。他们以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为基础,认为二战结束后美国希望通过建立普遍的秩序来维护集体安全,因此执行了军队复员计划。而苏联因为具有沙俄扩张主义传统和世界革命的意识形态,不遵守战时达成的协议,在中东欧和在伊朗等中亚地区大量驻军,1948年和1949年两度封锁柏林事件等都显示出苏联尽可能多地控制欧洲、亚洲和北非的计划,造成欧洲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从而迫使美国作出强硬反应来制衡苏联。这派观点认为,遏制战略的本质是军事政策,是应对苏联扩张威胁的产物,因而着重考察苏联对美国安全利益的挑战如何导致美国作出军事上的激烈反应。

正统派观点受到的学术界的批驳是,美国的反应不仅仅包括军事手段,经济手段也是遏制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领导人1947年就已经把苏联视为威胁,但并不愿意与西欧结为军事同盟,也没有增加军事预算,而主要寻求以经济手段来进行遏制。1949-1950年之后,军事遏制才凸显出来,但经济手段仍然构成遏制政策必不可少的内容。有些学者指出,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考虑固然是美国推行遏制战略的主要动机,但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同样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这些学者指出,对苏遏制政策不是在政治真空中产生的,因为美国行政当局必须尽力向国会、重要的利益集团和美国公众进行游说和动员才能把遏制政策付诸实施。

正如第一章的分析所指出的,国际关系史的大量事实表明,外部的威胁并不是一个国家作出制衡反应的充分条件,其领导人必须动员足够的国内政治支持和经济资源才能制定和实施强硬的政策。从这个意义来说,正统派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分析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它先验地假定安全动因是解释遏制战略的充分条件。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修正派(新左派)引入“经济压力”和“原子压力”等变量,认为应该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来寻找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原因,该派又有“温和”和“强硬”两个分支派别。温和派强调个人作用,认为杜鲁门继任总统后改变了罗斯福同苏联合作的路线,因而美国对外政策变得强硬起来。比如,1945年杜鲁门故意向斯大林通报原子弹,意在对苏联施压;1946年,杜鲁门解除了主张对苏联友好的亨利?华莱士的商业部长之职,而新任命的国防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是强硬反 共分子。温和修正派认为,这些人事上的变动导致美国对苏采取敌视态度。

笔者认为,温和修正派从个人动机和价值理念来考察美国的冷战政策虽然并非没有意义,但无疑是不充分的,因为它忽视了二战后地缘政治的变化,也无法解释美国国内民主党主流从中左向右转的事实。

而诸如加布里尔?科柯(Gabriel Kolko)、乔伊斯?科柯(Joyce Kolko)和威廉?威廉姆斯(William A。Williams)等强硬修正派学者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问题不在于个人的作用,而在于美国对外政策背后的经济动因。他们的论点是,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获得海外原料和投资市场,遏制政策的实质是美国要取代昔日大英帝国来维持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大量失业,因而美国的经济霸权无法容忍任何其他国家建立的独立经济区。加布里尔?科柯从各阶级权力分配的角度调查了美国国家结构中的成员组成。他发现,在美国各级行政机构中,垄断资产阶级势力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对国家决策和政策的执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温和修正派的学者指出,美国领导人担心30年代危机的重演而导致新的大萧条,所以实施了经济扩张的马歇尔计划;并认为美国领导人之所以极力宣扬共产主义专制威胁的神话,是美国资本家及其政府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其目的是迫使美国公众接受有利于资本扩张的对外政策。

多数历史学者承认经济因素是遏制战略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不认为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动因或仅仅经济因素足以解释美国的冷战遏制政策。他们的理由是:第一,战略和安全因素是同样重要的动因。美国领导人固然夸大了共产主义威胁以推销冷战政策,但美国战略家对苏联威胁的看法却并非空穴来风。第二,美国在战时膨胀起来的经济确实需要扩大国外商品和投资市场,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并非必须通过遏制苏联才能实现。事实上,美国国内在对苏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以商业部长华莱士为代表的自由派就反对杜鲁门的对苏强硬路线,主张加强同苏联的经贸关系来争取苏联的合作,共同保卫和平。而且,中东欧没有广阔的市场,也缺乏美国所需要的原料。第三,美国以经济手段对苏遏制,最终还是为了实现政治和战略目的。第四,美国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就能在欧洲建立起自己的霸权,西欧出于经济复兴和战略上的“不安全感”同样谋求与美国的接近。

由于正统派和修正派分别片面强调了美国推行遏制战略的安全动因和经济动因,多数历史学者认为必须对这两个学派的观点进行综合,因而形成了流行于20世纪70年末和80年代以约翰?刘易斯?盖迪斯为代表的主流范式的所谓后修正派。

后修正派在分析美国对苏强硬遏制政策时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他们都认为,美国领导人强烈地认为对外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安全意义,30年代以至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者都相信经济繁荣与国际和平有内在的联系。第二,他们还认为,经济政策在遏制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遏制战略设计师的乔治?凯南高度重视经济援助对重建西欧和日本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必要性。杜鲁门政府采纳了凯南的建议,1947年至1949年美国把经济手段而非军事手段作为遏制战略的重点,帮助西欧和日本恢复经济成为这段时间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在杜鲁门政府看来,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壮大不仅有利于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还可以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均势。后修正派认为,美国对苏联威胁的最初反应表现为经济遏制,1949年以后才突出了军事遏制。后修正派指出,经济和安全不仅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目标,也是遏制战略的基本手段。

后修正派并不是一个严格划一的学派,上述共识是在批判正统派和修正派的基础上所达成的最大公约数,实际上后修正派学者的分析视角和主要观点差异较大。这些学者虽然承认美国对苏遏制战略既追求安全目标,也追求经济目标,但对二者的相对重要性存在着意见分歧。比如,约翰?刘易斯?盖迪斯似乎就更重视遏制政策的安全动因,他认为二战后的两极结构使美国必然介入欧洲的权力争夺,其原因不在于修正派所强调的帝国主义扩张的经济决定论,而在于国际无政府体系中面临的安全困境,即一个国家的强硬路线导致另外一个国家也采取强硬路线;随着双方认识的僵化,西方的遏制政策不断深化。

另外,后修正派学者都不否认意识形态因素在遏制政策中的影响,认为美国执政者抱有强烈的道德优越感和使命意识,从而确立了“保卫西方文明”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目标。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杜鲁门政府使用意识形态的语言来论证遏制政策的合法性,并且操纵公众舆论来动员国内资源,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服务于对外扩张的军事目标。如果仅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理解遏制政策,那么就无法解释美国对南斯拉夫铁托的军事援助了。

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档案的解密,关于遏制政策的论争再次出现。作为后修正派代表的约翰?刘易斯?盖迪斯的看法向传统派观点靠拢,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关于美国遏制政策的争论远没有形成定论,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仍有必要。

本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旨在表明:第一,经济动因和安全动因是美国遏制政策中缺一不可的因素。从经济上说,在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化过程中,如何避免经济衰退是当时执政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而开拓西欧市场对维持经济继续繁荣至关重要。从安全上说,如何阻止苏联的“扩张威胁”和在欧洲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力量平衡,也是美国统治者的重要战略考虑。辨别安全动因和经济动因的相对重要性对理解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意义不大,因为没有经济动因的安全考量不一定会产生遏制政策,而缺少战略上的威胁意识则不一定有强硬的制衡反应。第二,对国内动员过程的探讨有助于理解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约翰?刘易斯?盖迪斯指出,究竟是在美国决策者作出反苏决定之前国会和公众舆论就已做好了思想准备,还是决策者预先确定了反苏目标然后以此来影响国会和塑造公众舆论,后修正派学者的看法不太一致。他认为,“这些观点并非相互矛盾。可能的情形是,决策者在寻求鼓动公众舆论进入反苏轨道时,公众舆论本身正向这个方向转变。”冷战之初,杜鲁门政府由于受到国内制约,主要寻求使用经济手段对苏联进行遏制。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利益国际化的提高,杜鲁门政府大幅度提高军事开支和向西欧提供军事保证的遏制政策逐渐获得了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认同和支持。

本章在后修正派观点的基础上,以美国为重点对推动美国遏制战略的安全动因以及国内和国际经济因素进行理论验证。下面首先讨论美国对苏联威胁的认知,然后讨论大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的特点,接下来通过史实来说明遏制战略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同类推荐
  • 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

    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

    这里辑录的是1975年1月至1976年1月邓小平同胡乔木以及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进行的谈话,共二十四次。其中十五次是邓小平与胡乔木单独谈话。这二十四次谈话,具体地记录了邓小平在1975年整顿中亲自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并直接领导它同“四人帮”进行斗争,推动各方面整顿的历程。
  • 国情读本

    国情读本

    本书是《新世纪农村青少年必读》的其中一本。本书主要从伟大祖国国情概况、专题国情两个大的方面讲述国情知识,其中第一编又分为我们的家园、硕果累累的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三大块,第二编分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对金融危机三大部分进行讲述。内容浅显易懂,文图并茂。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本书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干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材。在内容上,全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著选读三个部分;在体例上,每部分又分为原著选篇、原著选读导读、思考题三大板块。本书可帮助读者从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中学会精读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
  •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是《求真务实》系列丛书的第二部,收录了多位研究学者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风气,美国网络、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系统分析、解读和建议。专著在研究方法上展现了青年研究学者多视角、多思路的特点,并本着科学严谨、求真思想的治学精神,从客观的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自北京大学、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等多位知名学者,对专著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 柏林墙

    柏林墙

    本书作者提供了柏林这座城市简要的发展历史,描述了冷战在柏林的表现,从东西方的对垒、前东西德的成立、柏林墙建造的前因后果,围绕柏林墙发生的种种事件,一直到冷战结束和柏林墙的倒塌,包括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的关于“我是一个柏林人”的著名演讲等。
热门推荐
  • 初二二班的魔鬼小组

    初二二班的魔鬼小组

    一个朴素的小城,一所平淡无奇的校园,一个普通的初二年级,一群可爱的初中生,经过校园的磨练,社会的打磨他们表现出的阳光坚毅,将与这个朴素的小城复杂的社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最终进化:神躯

    最终进化:神躯

    T公司的一次大型非法实验,政府对其进行了干涉,但在一番惨烈的战斗后,没有人知道这场实验的最终结果,而作为最终武器的实验品9号,也消失在了政府与T公司的视线中,直到5年后。。。。。
  • 曾与你指尖相碰,也好过一无所有

    曾与你指尖相碰,也好过一无所有

    君不见青街雨巷,红尘巷陌;奈何无缘成叹,情深若何。?君不见年华碧水,浅箫笙歌;奈何执念成绊,徒费消磨。?君不见碧玉流光,韶华浅落;然而年光渐逝,不予共我。?君不见三生石畔,噬爱成魔;然而流年空倚,岁月蹉跎。
  • 今夕意兮

    今夕意兮

    又名:重生之之子于归那年那月的那天,我们相遇,没有华丽的排场,没有豪华的盛宴,亦没有公主与王子的假面舞会。也许正是这样,你我都没有寒暄着说再见。今朝有酒今朝醉,莫问前尘悲与欢。今夕意兮,你可曾把酒与我言欢?之子于归,宜室其家。······言楠的爱像一只飞蛾般,奋不顾身。宫汐风的爱情小心翼翼,伪装成青梅竹马的友情,却爱到了骨子里。默默守护他心目中的公主。上官凌(景逸)的爱沉默无声,并不回应言楠的爱,却造就了上一世的惨剧。今世,她是意兮,捧着一颗受伤的心灵,拥有着不属于他的记忆,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忘记了以前的所有。我只愿,言楠能在这一世找到属于她的幸福。
  • 未来的108种可能

    未来的108种可能

    《未来的108种可能》本书以幽默略带调侃的语言描述了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娱乐等方面的诸多可能性,在看似轻松的文字里不乏作者对现实和未来社会的严肃思考。打造传承于世的大师之作,积聚中国各领域最优秀的学者,多维度、开放式地描绘未来,“把目光投向远方和未来,看看天地交接的那条地平线”
  • 风起南城

    风起南城

    一书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本书,也许就是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的故事通过某种渠道传递到主世界的某个人的脑海中,也就是灵感。而慕风,就是从主世界一个名曰南城的地方,踏上了修正崩坏的世界路程......不要看书名那么文艺,不要看简介前面那么高深,其实就是一个女神精病被迫踏上了拯救世界(??)的路程(???)。
  • 梦回龙江

    梦回龙江

    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虽然还是华夏大地,但汉朝、唐朝、明朝出现在同一个时点,长江、黄河融汇成了一条“龙江”。三个现代人,因为时空裂变,来到这个混乱的世界。三个主角,三方势力的碰撞,势必天崩地裂。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华夏的传承?一切尽在此书中。
  • 水云大传

    水云大传

    明朝将覆,恭王爷将爱女朱宛托付给江南老友,朱宛身携柔嘉宝剑却引来魔教觊觎。魔教天狼座一路追随朱宛到武夷山。遇江湖各派齐聚武夷山胁迫武夷山交出其开派师祖所创的“璧人剑”中的君子剑,却不想发现柔嘉剑也出现在武夷大会上。魔教在武夷大会上夺取了朱宛的柔嘉剑。朱宛欲入云南魔教追回柔嘉剑。徐白风也奉师命同去魔教追回璧人剑。徐白风等同入魔教要回璧人剑,却发现了魔宫中深层机密。钟离殷殷在魔宫被夺去所有权力,打入地宫。徐白风等人在追寻璧人剑过程中助少主登上魔教首座,封女主为后,是为帝后赋。多年后,亦敌亦友,人事变迁,与外人何足说。(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遇唐

    遇唐

    在一场人生噩梦中,唐瑄意外穿越到唐朝成了个5岁女娃。可不料这一穿全然没穿出小说中的美好人生,爹不疼娘不爱,疑似哑巴还遭遇暴力……这桩桩件件简直就是全了倒霉蛋的顶级标配,看来这人生噩梦是远远没有结束,只是不知,她对着这注定炮灰的人生是否能扭转乾坤活出美好人生了。ps:本人架空非正史,不喜点x,请勿谩骂
  • 女尊:六夫难缠

    女尊:六夫难缠

    她是优秀女科学家,而他们是异空间里出众俊逸的美男子。当他们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月朗星稀,琴音悠悠。她望着抚琴的绝色男子出神。“镜夜,你陪陪我嘛。”见他未答话,她嘀咕道:“我还是出去走走吧。”刚走到门边,却听得他说:“如此,还要走么?”她回头,只见他衣衫半褪,轻启笑颜。“呃…我突然不觉得无聊了。”少年正在埋头研药。她正巧嘴瘾犯了,围着少年转了两圈,“莫离,我好想吃你做的桂花糕哦。现在特别想!你能不能……”“闭嘴!没见我正忙么?信不信我毒哑你!”少年恶狠狠地扬了扬手。她默默缩到角落里垂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