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这在长、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练习时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后,拉伤部位剧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触疼明显,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活动明显受到限制。
肌肉拉伤后,要立即进行冷处理——用冷水冲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决冷敷,然后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损伤部位,防止肿胀。在放松损伤部位肌肉并抬高伤肢的同时,可服用一些止疼、止血类药物。24~48小时后拆除包扎。根据伤情,可外贴活血和消肿胀膏药,可适当热敷或用较轻的手法对损伤局部进行按摩。
肌肉拉伤严重者,如将肌腹或肌腱拉断者,应抓紧时间去医院做手术缝合。
疼痛特点:局部疼痛、压痛。
其他症状:1.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
2.功能障碍。当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
3.有时有撕裂样感,肿胀明显及皮下淤血严重,触摸局部有凹陷或见一端异常隆起者,可能为肌肉断裂。
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只能算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近年来已少有采用。纤维织炎是指有些腰痛病人在骶棘肌的表面或在髂嵴肌附着处有一些小结节,伴有疼痛及压痛,有时也可以在臀部发现。1904年Gower正式应用这个名词,他认为此病是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但并未能在病理学上得到证实。临床上所扪及的结节,实质上是一个局限性的脂肪结节,故又称脂肪疝。这种结节可能刺激周围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肌痉挛和疼痛。这种结节用1%普鲁卡因封闭,疼痛可缓解。但在病理检查时,并无明显炎症过程可见,也有人认为疼痛原因还是下腰椎椎间盘变性所致。
疼痛特点:疼痛常在腰中央,但以后常转至一侧。
其他症状:发病急骤、突然,常于弯腰时发生,疼痛常较剧烈而使病人立即由于腰肌痉挛而造成腰僵硬。急性症状缓解后常转变成慢性,且易反复发作。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人身性疾病,常伴关节外病症状,故称类风湿病。关节腔滑膜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破坏,最后关节强直及功能障碍。多侵犯小关节,如手、足及腕关节等,常为对称性,呈慢性经过,可有暂时性缓解,由于多系统损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体,故认为本病是自身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
疼痛特点:多呈对称性,常侵及掌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趾间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
其他症状: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
关节症状
晨僵:关节的第一个症状,常在关节疼痛前出现。关节僵硬开始活动时疼痛不适,关节活动增多则晨僵减轻或消失。关节晨僵早晨明显,午后减轻。
关节外表现
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表现的一部分或是其并发症。本病的关节病变可以致残,但不会致死。而关节外表现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
(1)类风湿结节:见于15%~20%的患者,多见于前臂常受压的伸侧面,如尺侧及鹰嘴处。在皮下摸到软性无定形活动小结或固定于骨膜的橡皮样小结。血清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者皮下类风湿结节更常见。
(2)类风湿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除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外,全身其他处均可发生血管炎。表现为远端血管炎、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心包炎、内脏动脉炎,如心、肺、肠道、脾、胰、肾、淋巴结及睾丸等。
(3)类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受累、心肌、瓣膜环或主动脉根部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或者心肌、心内膜及瓣环淋巴细胞浸润或纤维化等。
(4)类风湿性肺病:慢性纤维性肺炎较常见,肺小血管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及胸痛。
(5)肾脏损害。
(6)眼部表现:葡萄膜炎是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变,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角膜炎。
(7)Felty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脾脏肿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抗核抗体阳性。
(8)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泪腺和大小唾液腺等,导致腺体破坏和分泌减少或缺乏,临床表现以眼和口腔黏膜为主的干燥症群。
(9)消化道损害。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项最近认识的颈椎疾患,它在颈椎X线侧位片上表现为紧贴颈椎后缘的、具有各种表现的骨化阴影。以往此阴影被认为是颈椎后壁的阴影,实际上是后纵韧带的骨化,形成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使脊髓容易受压,产生脊髓压迫的临床征象。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多见于东方人,少见于白种人,尤以日本人的发病率为最高。该病随年龄增大发病率有增多的倾向,男性病人的发病率为女性的2倍多。整个颈椎都可发病,但以颈5、颈4、颈6、颈7为最多,同时可向纵的方向和水平方向发展。
由于后纵韧带上有钙盐沉积及骨化,使颈椎管的矢状径减小,可对脊髓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压迫与刺激,并且骨化的后纵韧带也可以压迫脊髓前动脉,造成中沟动脉供血不全,引起脊髓的中央性损害。同时,由于后纵韧带的骨化(尤其是连续型者),可使骨化区内的颈椎节段稳定不动,患节活动度完全消失,如此势必加重邻近的非骨化区颈椎节段的代偿性活动,而加速其退变过程,产生相邻颈椎的节段性不稳,骨赘明显增生,颈椎间盘的退变及突出等,常常是引起临床症状或新症状的直接原因,也是在治疗方法特别是手术疗法选择上的着眼点。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创伤、慢性劳损、炎症、颈椎间盘变性、遗传等因素有关。部分病人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外,尚有胸椎黄韧带、腰椎棘上韧带或髌韧带等组织骨化,具有全身多部位骨化的倾向。
疼痛特点:颈部早期酸痛,后期疼痛加重。
其他症状:1.早期可表现为颈部无痛或轻度酸痛不适,颈椎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常以后伸时受限为明显,被动活动超出其正常活动范围时即可引起颈痛。
2.脊髓压迫症状:常从下肢开始出现症状,1月或数月后出现上肢症状,也可先出现上肢症状或四肢症状。上肢表现为双上肢酸、麻、胀、沉、无力,手的灵活性减退,握力减弱,肌肉呈中度或轻度萎缩,痛觉减退,霍夫曼氏征阳性。下肢可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痉挛、抬举困难、拖地而行或颤抖不稳,有踩棉花感。内收肌明显痉挛者呈剪式步态,严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下肢肌张力增高,有折刀感,肌力减弱,折刀感阳性,生理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有深、浅感觉减退。
3.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困难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低下,常有腹胀,胸腹部常有束带感。
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病理上可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前者较常见。腺瘤周围有完整的包膜。可以是单个腺瘤,也可以是多个腺瘤,但以单个腺瘤为多见。甲状腺腺瘤一般生长较为缓慢,经过数年不见明显增大,甚至可以维持原来的大小,但有少数腺瘤可以发生恶性变。甲状腺腺瘤病人一般不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仅少数伴有甲亢。这种甲亢是由于腺瘤具有合成和分泌大量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在临床上彼此混淆,较难区分。甲状腺腺瘤多见于非单纯性甲状腺肿流行的地区;甲状腺腺瘤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仍保持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经过一段时间后,多演变为多个结节。病理上两者的区别较为明显:腺瘤有完整包膜,周围组织正常,分界明显;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则无完整包膜。
疼痛特点:局部出现胀痛。
其他症状:腺瘤多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限在一侧腺体内。质地较周围甲状腺组织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能随吞咽上下移动。
心脏病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
疼痛特点: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的病人均可感到胸部疼痛。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心绞痛往往以劳累、激动、饱餐为诱因突然发作,疼痛部位多在胸部正中,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甚至是一种濒临死亡的窒息感,有的可放散在左肩、背及左上臂内侧。疼痛持续时间短,3~5分钟消失,最长不超过20分钟。
其他症状:1.疲劳。
2.气短。最显著特点是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性气短就是气短与活动有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紫绀。皮肤、黏膜、耳轮周围、口唇鼻周、指端发紫。
4.水肿。全身或下肢水肿,有时还会出现胸腔或腹腔的积水。
5.心悸。病人常感心悸,尤其在活动以后。
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引起颈椎病主要有慢性劳损、外伤及其他几方面原因:
不良的睡眠体位如高枕;
工作姿势不当:长期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另外屈颈情况下,椎间盘的内压大大增高,使髓核后移而出现退变;
不适当的体育锻炼:超过颈部耐量的运动造成外伤,所以头颈部的练功要注意,不能蛮练,颈椎已有退行性变不提倡锻炼;
身体的其他疾病会造成颈椎病变,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的疾病也可促使颈椎退行性变。
在生活中,应注意颈椎病的报警信号:
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可很快清醒站起,不伴有意识障碍,亦无后遗症。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导致一时性脑血供应严重不足所致。
高血压
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增高或降低,但以血压增高为常见,称为“颈性高血压”。这与颈椎病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失常和交感神经受刺激发生功能紊乱有关。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多见,故两者并存的机会不少。
吞咽障碍
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异物感,少数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这是由于颈椎前缘骨质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或因颈椎病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食管痉挛或过度松弛而出现的症状。也可因骨刺形成使食道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引起。
视力障碍
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不等大,甚至视野缩小、视力锐减。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颈心综合征
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早搏等心律失常及心电图ST段改变,易误认为冠心病。这是颈背神经后根受颈椎骨刺激和压迫所致。
疼痛特点:颈部疼痛,偏头痛。
其他症状:1.头颈活动受限,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起偏头痛或眩晕。
2.活动时有疼痛。
3.颈部有僵直。
4.伴有手肩臂感觉异常疼痛(皮肤过敏、蚁走感、手指发热、发冷等)。手指无力。
5.由于颅内供血不促可引起脑后部缺血而表现一系列头部症状,如偏头痛、视力障碍、耳鸣、听力减退等。
6.有椎管狭窄者可在低头时突然引起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的感觉。
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的关节囊和周围组织发生的一种广泛、无菌性炎症反应,这些组织的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软组织广泛性粘连等变化,因为通常容易发生在中老年人中,中医称为“五十肩”、“漏肩风”、“凝肩症”。女性多发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
肩周炎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多有慢性劳伤史或肩部受伤史,发病缓慢;肩部疼痛持续加重,痛感向颈、肩肿前臂及手部放射,夜间尤甚;肩部功能受限,肩关节主动、被动、上举、后伸、外展、外旋均受限;晚期肩关节呈僵硬状态,肩部肌肉萎缩,尤其以三角肌最为明显。
肩周炎通常没有特殊的病史,多数人只是肩关节僵硬,无法举高,转动手臂及肩周隐隐作痛。正因为如此,大部分人总会以为如果忍受着轻微的疼痛或肩关节动作不灵活,稍事休息,减少活动,肩关节僵硬及疼痛便会自动复原。这样一天拖一天,本来只有动作时才痛的肩膀,则发展成晚间睡眠时都疼痛难忍,影响到睡眠质量,久而久之,肌力渐渐变差,给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不便。
肩周炎的病程分三个阶段:
肩部逐渐冰冻,疼痛明显,这个阶段属急性期,即使休息也觉得疼痛,找不出真正的痛点,只觉得整个肩胛、肩膀都疼。
冰冻期,这时候的人已觉得肩关节僵硬,某几个方向的关节活动度有限制,疼痛情况较之前有减轻。
解冻期,肩部的冰冻感逐渐消除消解,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疼痛大为减轻,肩部已在恢复中,但在发病期间未能得到正确的医治或自我处理不当,在解冻期后多会留下后遗症。
有很多疾病会造成颈酸肩痛,包括颈部软组织问题,软组织受伤发炎、钙化等;颈部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侵犯所有的滑膜关节,颈椎病当然也在其中;颈部的退化性关节炎,退化始于椎间软骨,渐脱水、钙化;椎体边缘长出骨刺、压迫附近组织,引起颈酸膊痛;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疼痛;颈部的问题,也会引起肩部不适;同样,肩周炎也会引至颈部僵硬疼痛,脊椎移位。
治疗肩周炎,除了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到正常角度,还要调整移位的脊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免得耽误病情。
疼痛特点:颈紧肩痛。
其他症状:肌肉痉挛,肌力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