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1800000017

第17章 解读《易经》的中医情胜疗法

历代养生家都把调养精神视为养生益寿之本、防病治病之良药。当我们长时间沉浸于某种不良情绪时,就要学会用以情胜疗法来转移和干扰原本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这样才能让自己从不可自拔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这就是《易经》情胜疗法的奇妙之处。

五脏健康的晴雨表

关于人的研究,中医界有这样两个圈子:一个是自然圈,就是当人和自然界无法协调一致时,就会诱发疾病。比如,当每个个体与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或是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无法协调一玫时,人体自身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也就是会产生疾病,这是疾病的第一个原因。

另一个是社会圈,这里的“社会圈”讲的是人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与人的五脏、生命及健康之间存在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也就是说,“喜”和心气相通,“怒”和肝气相通,“思”和脾气相通,“悲”和肺气相通,“恐”和肾气相通。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如果这七情在正常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患病。然而,一旦七情突然受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而且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话,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喜乐过度会伤害心脏,引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发怒过度会伤害肝脏,出现头胀、头痛,甚至昏厥;忧愁不解会伤肺,出现心情沉重、精神不振、胸闷、气短、失眠等症状;思虑过度会伤脾,让人容易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倦怠乏力,甚至肌肉消瘦;悲伤过度会伤肺,造成心肝失常、精神紊乱或昏厥;长期恐惧,会出现二便失禁;突然受惊会心神不安、心神失常,甚至出现狂症。

其实,生活中类似七情过度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比如,很多人在生气时都会顺口说出这样的话:“真是气死我了!”“真是气得我肝都疼啊!”再比如,中医养生有这样一句话,叫%晤淡虚无,真气从之意思是说,当我们的心情处于一种非常平静、缓和的状态时,全身气血就会正常运行,而这种正常运行在维持身体五脏六腑的健康、保证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工作方面,恰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你的情绪出现异常变化,全身气血就会发生紊乱,身体脏腑也无法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严重时还会引起疾病。

解密情胜疗法

人生在世,公家事,私人事;家里事,家外事;原则事,非原则事;他人事,自己事;大事,小事;对的事,错的事……无论是谁都免不了情结波动,也逃不了“七情”纠葛。但是光闹情绪也没有用,不但矛盾冲突解决不了,反而伤了感情、僵了关系。更糟糕的是,这种不良情绪还会严重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用《易经》的原理来看,脏腑、阴阳、虚实的平衡才是心理平衡的基础,这才能体现心理与生理的协调统一。所以《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根据这一原理就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但是,如果人之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变化超过了人体承受限度或是给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此时,情胜疗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淡化、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情胜疗法又叫情志制约法、以情胜情法、情绪收调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之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而提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方法,即“恐胜喜”“悲胜怒”、“喜胜忧”“怒胜思”“思胜恐”,从而有效地治疗各种情志所产生的疾病。这种用情胜疗法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也为后世历代医家所推崇效仿。比如,《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有一郡守笃病久,佗以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功。无何弃去,又留书骂之。太守果大怒,令人提杀佗。不及,因嗔恚,吐黑血数升而愈。”大概意思是说,有一名郡守病重已久。华佗认为,医治此人病症,让其极为愤怒就好了。于是,华佗多次接受他的礼品也不给医治。没过多久,华佗竟然弃他而去,甚至还留下书信辱骂这位郡守。果然,郡守大怒,命人追捕华佗。可是,没有追上。郡守为此极为愤怒,吐出黑血数日,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在这一病例中,华佗认为,太守之所以会生病与思虑过度有关,于是,对其采用“怒胜思”的情志疗法,果然这种治疗方法达到了预期疗效。

过喜伤心,以恐胜喜—惊恐制喜法

《儒林外史》中说,有一个叫范进的秀才,得知自己中了举人,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好不容易救醒,又发起疯来。众人见其如此癫癫狂狂的样子都着急不已。于是,就赶忙请了一位老中医来诊治。这位老中医看了看情况,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位秀才平日最怕谁?”家人说:“最怕他酌老丈人。”老中医一听,对秀才的老丈人说:“那就请你打他一巴掌吧。”老丈人不解,但是看着眼前秀才的疯癫模样,只好照办。谁料,老人家这一巴掌下去,范进果然清醒过来。众人对老中医的神术好奇不已,围着盘问其中缘由,老中医只是笑着说道:“我这用的是中医的情志制约法啊。”老中医所说的“情志制约法”就源于《易经》的惊恐制喜法,就是说但凡由“喜”引起的疾患,都可以用“恐”来治疗。

从前文我们知道,“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皆与“喜”有关。而且《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也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换句话说就是,当一个人处于适度的喜悦状态中时,身体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能量,而这些能量可以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保证身体脏腑器官的协调运作。毫无疑问,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但是,如果喜乐过极则会损伤心神。正如故事中的范进一样,皆大欢喜的事反倒成了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的倒霉事。那么,原本是七情中的一种好情绪,怎么会伤心了呢?其实,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这里的“喜”说的是大喜,一个人如果过分地高兴、兴奋,大喜过望反倒会影响心、损伤心气。《灵枢·本神》中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一个狂喜极乐的人,则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出现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而且“喜则气缓”,大喜之后,人体之气势必就缓,“缓”就是“涣”,意味着早先蓄在一起的水一下子涣散开来。高兴、兴奋过了头,气就会散掉,气散了,表现出来的自然是一副痴痴狂狂、疯疯傻傻的样子。

而应对这种“因喜伤心”的办法就是“以恐胜喜”。按照《易经》理论,心志喜,喜是心的情志,而心为火脏;肾志恐,恐是肾的情志,而肾是水脏;同时,从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看,水是克火的,所以心志太过、大喜伤心之时,就要用肾水来克制心火。因此,我们可以说,恐能克胜过喜的情志证状。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为了身体的健康长寿,当我们处于喜事、兴奋、顺境、快乐等处境中时,应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才不失为上上策。

过怒伤肝,以悲胜怒,悲伤制怒法

前面我们在情胜疗法提到了“怒伤肝,悲胜怒”,根据是什么呢?其实也是《易经》的阴阳之理:怒为肝志,怒是肝的情志;悲为肺志,悲是肺的情志。而肝属木、肺属金,金又是克木的,所以可以用“悲”来治疗各种由“怒”引起的疾患。下面先采看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位中年男人,亲弟弟跟他争房子,两个人嚷嚷起来,后来竟然大打出手。这位中年男人为此事气得发狂,见了街坊四邻也是嚷嚷不休。好心医生看了,断定他这是怒伤肝,就编了个理由对他说:“快回去看看吧,你弟弟出了车祸,已经死了。”这人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大哭起来,说:“弟弟呀,我对不起你啊……”谁知,一通痛哭之后,他的狂证竟然好了。这位中年男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转变,原因就在于医生采取的“以悲制怒”的情胜疗法。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也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正常来说,怒作为人的一种情志活动,同其他情志活动一样,是一种正常的应答反应,不会对身心带来危害,而且暂时、轻度的怒气反倒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有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条达、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更利于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毫无疑问,这种情绪反应对身心健康是有益处的。

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中的困扰、工作上的不顺、生意场上的欺诈、上下级的矛盾、同事间的摩擦、邻里间的拌嘴、家庭中的不和等等,都会引起一个人发怒。而且,人在心境不佳、脾气急躁、身体有病或是身心疲劳时,也容易发怒。可是,一旦发怒超过一定限庋,无论是谁都逃不脱这些“磨难”大怒之下最易伤害的就是肝,因为在人体五脏中,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气亢奋,就会血随气涌,出现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吐血、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肝失疏泄了,还会引起情志失常,让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而且大怒不仅会伤肝脏,还会伤心、伤胃、伤脑,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既然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就应该善用《易经》中用悲忧克制愤怒的情绪方法来避免不良情志的刺激。日常生活中,但凡遇到让人愤怒的事情,甚至想要发火大闹一场时,不妨想点令自己悲伤的事情,以此来抑制愤怒。肝气平了,怒也就平和了。

过忧伤肺,以喜胜忧,喜悦制胜法

古时有一位书生,爱上了一家小姐,小姐家人不同意。书生难过不已,伤了肺,不久竟咳了起来,后来越咳越重,甚至还呕血。从外地经商回来的书生父亲得知情况就去找医生。医生问明事情原委说:“要想治好他的病,如他心愿就好了。”父亲听后,只好去小姐家提亲。小姐家人得知此事,也放宽了条件,答应了这门亲事。书生知道后,自然是心中大喜,身体也豁然而愈了。书生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他顿生忧郁、愁闷的情绪反应。而书生之所以康复,婚事的成真一下子驱走了他的忧虑情绪。

悲、忧原本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的反应。芷常情况下,暂时轻度的忧伤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所遭遇的挫折,激发我们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说,这种情志活动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但如果长时间被忧愁、悲伤所困,而自己也不能积极主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时,原本正常的情志活动就会变成一种致病因素,对身体构成危害。

对此问题,《易经》认为,肺在志为忧(悲),肺是我们表达忧愁、悲伤情志的主要器官。但是,悲伤过度最易受伤害的就是人体肺脏,使人出现气短、咳嗽、全身乏力、心神沮丧、面色惨淡、萎靡不振等反应。

上面说的书生最后转忧为喜,因为心志喜,喜是心的情志,而心属火、肺属金,并且火是克金的,所以心志喜能制约肺志悲。当心中欲望未能如愿时,烦恼、忧愁、悲伤便会接踵而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试试这个“喜悦制忧法”。比如,听相声、看二人转就都可以帮我们把郁闷悲愤疏散开。如果家里有肺病患者,家人更要给予足够理解、包容和开导。功夫下到了,自然是吃什么药都换不来的效果。

过思伤脾,以怒胜思—愤怒制思法

一位年轻人为工作压力大、处理不好上下级关系、同事间的勾心斗角而发愁,神经经常处于紧绷状态。严重时,甚至不思茶饭、睡卧不宁。家人担心他患了抑郁症,情急之下,请了位老中医。当这位老中医为年轻人诊脉后,张口就是一通大骂:“年轻人没有个年轻人的样子,一点活力都没有,将来还有什么出息?”年轻人听后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刚要起身打那老中医,就被他的父亲给拦住了。谁知,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年轻人的抑郁症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一个为诸事困扰的年轻人,何以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问题关键就在于老中医采用了“愤怒制思法”来帮助他走出困境。

《易经》认为,脾在志为思。这里的“思”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虑、思考,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一个人面对某一问题过度思考,百思不解也不知停止的话,就会因思考而伤了脾。我们都知道,脾是主运化的,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就会给健康带来危害,出现食而无味、不思茶饭、失眠、神经衰弱等反应。如果女性因为工作紧张而终日处于思想高度集中的状态,还会出现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症状。

历史上,因过度思虑而导致身心疾患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如:军师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最终却因思虑过度而死,只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

过恐伤肾,以思胜恐——思虑制恐法

有位老人,路过一处坟地,被一条野狗吓了一跳。从那以后,老人总是噩梦不断。家人担心忙请一位老中医来诊治。老中医看后,了解了家庭情况,就嘱咐家人说:“放心吧,把他最疼爱的小儿子送到远方亲戚家住两天就没事了。”家人听后,不解其意,但是为缓解老人痛苦就同意了。果然,小儿子送去亲戚家没多久,老人的病情就好转了。这真是一桩奇怪的事情!其实,老中医的医治秘诀就在于以情胜情,老人只是因恐惧而伤了肾,老中医就决定用思念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于是,他就嘱咐患者家人把老人最疼爱的儿子送到别人家。这样老人因为思念儿子,噩梦也就变成了梦中与小儿子的幸福相聚了,这种情胜疗法在《易经》中叫做“思虑制恐法”。

《易经》认为,恐是人体正常的一种反应,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处于正常范围的话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正是因为遇到危险时有了惊恐反应,我们才能及时逃脱,或是做出积极反应,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但是,如果惊恐发生得过于激烈,或是持续时间过长,则会成为一种致病因素。“肾在志为恐”,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过度的话,肾脏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脏腑,使人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重胎早产等问题。但是,心为五脏六腑所主,君主之官,惊恐还会伤及心,出现心悸、精神错乱、惊厥、神无所归等反应,严重的话还会因惊恐过度而丧失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易经》的思虑制恐法就大有用处了。恐是肾的情志、思是脾的情志,而脾属土、肾属水,土又克水。因此,如果因为恐惧伤了肾,当事人又不能从惊恐中解脱出来的话,那就可以选用让其思念的办法来制约恐。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人在小儿子离他远去后,惊恐之状竟然不存在了。

从这个“以情胜情”的养心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当我们过于恐惧时,不妨想想忧伤、不幸的事,以“恐伤肾,思胜恐”的养生理念来缓解心理恐惧。

同类推荐
  • 走进神秘百岁不老人

    走进神秘百岁不老人

    本书向你介绍一位神秘的老人,他105岁,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活跃,行动敏捷,他身怀绝技,能完成连年轻人都无法完成的高难动作,如劈叉、红旗飘扬、童子拜佛等;他104岁时遭遇车祸,断了5根肋骨,伤势严重,可他一个月就奇迹般地痊愈了。他105岁,仍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他有很多很多愿望和理想要去一个个地实现,他参与了申奥宣传片的拍摄,积极组织“百岁健身泰斗迎奥运设擂台挑战全球”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十运会活动,他还要参加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他的座右铭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活一天,就要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本书作者通过对老人成名前后和一生经历的描写,深刻揭示老人不老之谜。本书适合各类人员阅读。
  • 最新食疗治病新招

    最新食疗治病新招

    食疗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人常说:“三分治疗,七分休养”“医食同源”“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就阐明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以及食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人们的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与营养结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把赌注全压在医院和医生身上,而忽略了食疗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养生误区。
  • 中华养生精典

    中华养生精典

    我国古代养生名著《黄帝内经》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养老奉亲书》说:“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 教师健康早知道

    教师健康早知道

    本书从教师健康新观念的树立,体检习惯的养成,防范亚健康,预防职业病入手,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了教师可能遇到的疾病并帮助教师学会防范疾病的方法。
  • 活法儿

    活法儿

    生活在21世纪,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不是老死的、病死的,而是自己折腾死的。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什么保养知识都没有,活得心宽自在。现代人看各种养生书籍、各种养生电视节目,却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活了,这个说绿豆养生,那个说饮料致癌,养生方法更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不仅误导了普通百姓的健康意识,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活法儿》从每个人都曾坚持着的那些“道听途说”的坏习惯入手,从生活中的几个方面以故事的形式一一纠正人们在无意中给自己埋下的健康隐患,作为一本集大成的“纠错本”,针对现在养生书籍中漏洞百出的养生箴言,给读者指明一条正确的活法儿之道。
热门推荐
  • 鸾凤错:相思青萝

    鸾凤错:相思青萝

    苏影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只记得那个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柳沁,苦苦等侯他七年。但等来的却是……苏影固守着自己的清冷淡然,却不敌柳沁越来越邪肆的冷笑,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强大,来逼退这个居心叵测男子不断进行的身心进攻。当苏影由青涩走向成熟,由清冷渐转凛冽,由落魄少年步入一方领袖,谁比谁更强大?谁比谁更辛苦?谁比谁更妖孽?
  • 倾城毒后之天下第一舞

    倾城毒后之天下第一舞

    她是天下第一舞姬,百国宴上,她为慕国在宴会上跳了一支舞,一舞倾城,此后,她便是大昭皇帝的妾了。后宫水深,她到底是该一死了之,还是带着最后一丝念想爬上那遥不可及的高位?
  • 单身公主恋爱记

    单身公主恋爱记

    一个刚从别的学校转学到了圣哲学院的凶蛮女生“邱紫冉”与比她大一届的女生眼中的两位王子的“安亦辰”“翎峻熙”发生的恋爱记......让两位帅哥的爱慕者羡慕不已却也气愤不已。其中,“安亦辰”是“邱紫冉”青梅竹马的辰哥哥,却因为一不小心在小时候分离了,至今没有见过面,他们之间只有一对小金锁来思恋对方。没想到在圣哲学院却相遇,却不知道对方就是自己一直思恋的儿童玩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相认了......而紫冉此时却已经爱上了翎峻熙,而翎峻熙和安亦辰是几年的死对头,他们三个人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邱紫冉:家境不富裕,脾气凶蛮,喜爱替人愤愤不平。翎峻熙:学校投资人的儿子。安亦辰:校长的儿子。
  • 凡仙逆尊

    凡仙逆尊

    天若有情,为何不见它对世人的怜悯,天若有情,为何这尘世尽是不公,我不要这天去眷顾我,我不要这地去滋养我,我要逆天而上,踏出只属于我木凡的天道
  • 若旸笔下

    若旸笔下

    若旸笔下之《一缕游魂之蕊蕊与小飞》,《一缕游魂之‘心想事成’的小纸船》,《向阳的启迪》,《桃粉情思》,《石头爸爸,石儿女儿》,《向明月倾诉的女孩》,《向五星红旗敬礼》,《奇妙人生》,《环卫工伍萍》,《当真恋降临时》,《银色笔记本》等等。
  • 借缘

    借缘

    多年前的恩怨终是一场误会,误会解开,发小却反目,身世成谜......各种压力扑面而来,曾经被伤害过的人却不离不弃。有人生性善良却自甘堕落;有人生于豪门却被命运捉弄;有些人终究苦尽甘来;有些人生于豪门却跌入低谷......看着故事,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
  • 盛夏樱花恋

    盛夏樱花恋

    樱花树下的秋千,盛夏的暗恋,我们说过要永远在对方身边,樱花树下的约定,却随风淡淡飘去……
  • 恐怖小说家

    恐怖小说家

    觉得这个世界平淡吗?觉得没有存在感吗?还在为寻求刺激而恐惧吗。。。。。。那么,你就是这里的主角!来吧,活着是你的入场券,活下去是你唯一的目标!
  • 逆天燃魂

    逆天燃魂

    圣澜大陆,纷争不断,妖兽横行,以魂成道。穆铭,一个穿越而来的小子,却机缘巧合的获得了修士梦寐以求的三面灵魂,甚至得造化之助,更能炼出万古不得见的逆天灵魂五面!为了生存,为了朋友,为了重返地球!且看他如何驾驭神兽,执掌神兵,燃起灵魂搅动血雨腥风!诛神帝,灭鬼佛,直指青天不为仙!破桎梏,游虚空,魂燃起只求重返!
  • 累了人生

    累了人生

    曾经许多遗憾,现实许多尴尬,未来许多迷幻,道路始终不畅,心中还是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