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人”听到别人的指正就反击“你凭什么说我”
宋朝的时候流行书法,文人墨客们大多临摹前人的字体,在文房四宝间感受着书法家的豪迈情怀。其中有一个人更胜一筹,学友们都甘拜下风,因为他临摹的字体简直是太像了,几乎都可以以假乱真了。有一次笔会,一位外地人到这个人所在的村镇上舞文弄墨,博得阵阵喝彩。这个人坐不住了,就前去比试。一来二往之间,大家都觉得他比外地人写得好。外地人不服气地说:“即便是我写得不如你,那也是我自己的手笔,而你只是在临摹别人,字里行间并不见你的影子。”他勃然大怒:“你技不如人还强词夺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听听他们给我的掌声吧!”当他环顾四周等待喝彩的时候,周围那么多人居然是鸦雀无声。
社会的世俗是藐视和嘲笑失败者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在追求成功或者说至少看起来像是在追求成功,以求暂时缓解一下这股压力。当被别人指正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这股压力的卷土重来。为了摆脱可能的灭顶之灾,我们习惯于先发起攻击,让对方自顾无暇,并在这个当下成功地装出了一副成功者的姿态。我们在捍卫什么呢?我们在捍卫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失败的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偏低的,他们习惯于追求外在认同以找到自己还有价值的感觉。当别人说他们好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当别人说他们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失败的人”也很努力,但他们努力的焦点在于索取别人的认同,而不是把事情做得更好。他们做事情不是太好的时候就害怕被人批评、就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当被人指正某些地方需要修正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感受到了“成长的机会”,而是感觉到了“人身的攻击”;当别人就此打住的时候,他们也就错过了真正成长的最佳时机,思维模式上的系统漏洞也将持续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难于成功。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家想偷点东西,看到了铜钟想偷回去换钱,可是钟又大又重。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敲碎,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向大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吓得他赶紧用双手捂住耳朵,结果声音变小了。小偷很高兴,又来了一个新主意:用两个布团堵住耳朵,就听不到声音了,也就不怕被发现了。于是,他放手砸了起来,一下、两下,钟声响到了很远的地方,人们蜂拥而至把小偷给抓住了。
他不知道自己用布团堵住的是自己的耳朵,而不是别人的耳朵;他的解决方案并没有给他解决问题,反而给他带来了问题;他觉得周围没有问题了,但问题还在他的周围蔓延,由一个小火苗逐渐变成了一场大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