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7800000019

第19章 学会用温情打动孩子

不打不骂教孩子勇敢

点到为智

如果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父母,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自古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都奉行“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教育”的训戒,把“打骂”作为一种教育孩子和惩罚孩子的手段。结果使一些孩子几乎都是在指责和漫骂声中成长;有的孩子还不时地忍受着父母施予他们的罚站、罚跪或者殴打等体罚。诚然,父母打骂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不当的或者是错误的言行,促使他们立即改正,可是打骂是压力教育,对孩子来说,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更何况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柔弱的,打骂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引起自我防护的叛逆心理。打骂不但不能唤起孩子们的良知,而且还侮辱了他们的尊严,也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一个5岁的男孩被父母送入了全托幼儿园,虽然他在园内活泼、好动、合群,但因为他十分想家,于是在某天上午,趁老师不备,溜出校门回了家。在家门口,他高兴地呼喊正要去上中班的妈妈,却没想到遭到了妈妈的一顿数落;随即父亲从也从公司赶回,又把他狠骂一顿。当时,他似乎还是无所谓的样子,不一会儿,因为玩弄桌上的茶杯,后脑袋遭母亲重打一掌,他即刻躲闪到墙角边,许久不能动弹,之后便哈哈大笑,大叫“坦克车来压死我了,把我的骨头压扁了”等等。第二天,他变得发呆及哭笑无常,见人就躲。数日后,他大声叫喊“老虎来了,快走”,躲进了衣橱,这时,父母只得送他去住院治疗。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尊严!孩子虽小,但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做人的尊严。忽略孩子的基本权利,这样的父母是不合格的。自信、自立的基础是自尊。一个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残缺的,他的内心是自卑和懦弱的,将来,他如何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和事业?孩子犯再大的错,父母也不应用恶毒和刻薄的言语去责备,更不该用无情的拳脚来对付。况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不过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怎么不能打他骂他?”没错,是你给了孩子生命,给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愿的,养他是你的责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也不是你的奴隶,你有什么权利剥夺孩子的尊严呢?静下心来想一下,如果你在父母的打骂中成长,你会是什么心情?孩子做了错事,就事论事已经能够教育他,为何要牵扯到人格尊严上去?难道你骂孩子“跟猪一样笨”,再打他一顿,他以后就可以变聪明些了吗?既然对孩子有害无益,又何必说些不中听的话,或用无情拳脚来伤他的心呢?

小丽不好好吃饭,妈妈哄了半天没用。爸爸忍不住发火了:“再闹别扭就把你送给别人!”小丽乖乖端起碗。以后,爸爸经常这样对小丽。渐渐地,小丽变得心神不宁,怕见生人,胆子越来越小了。

人们认为骂孩子几句,打孩子几个耳光是教训孩子,是必要可行没什么大不了的。打骂一开始的确会收到立即的效果,可是长久下来,孩子并没有变得好些,有的甚至更坏了。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父母打骂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然而,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曾有一位11岁的男孩独自在家中玩耍时,不慎跌下3楼阳台,因害怕父母责骂,他强忍疼痛爬回了家。6小时后,家人将昏迷的孩子送到医院,经检查,孩子脾脏破裂,腹腔出血,男孩被推进手术室进行抢救。

手术室外,男孩的父亲哭着说:“孩子上午没有去上学,一个人在家。中午,我们回家见到他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因剧痛流了一身的冷汗。当时还以为他生病了。”孩子面对父母的盘问起初还是闭口不谈,直到真的撑不住了才说出真相:昨日上午8时许,他在3楼的阳台上玩,不慎跌了下去,撞上二楼的雨棚后重重砸在了地上。他担心父母责骂他,于是忍着剧痛爬上楼梯,爬回家里。

后来,抢救的医生表示,男孩脾脏破裂,伤势严重,如果再晚一点送到医院,可能就没救了。

孩子受了这么大的伤,仍然不敢对父母说出实情,正是因为害怕父母的打骂。可见,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位男孩已经对父母的打骂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如果孩子经常挨父母的打骂,时间一久,孩子一见到父母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在他人面前时,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骂,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是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变得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父母说一句“你笨得跟猪一样”或“一点用也没有”,他可能就会在心里想:“我真是太笨了,这点事都做不好。”“唉,我怎么这么没用呢?”父母的话会对孩子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如果经常说类似的话,孩子会逐渐地对自己失去信心,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机遇的时候,他可能因为不自信,还没开始尝试,就主动退缩了。

打骂孩子还会降低父母的威信。因为父母着急时声色俱厉地说:“再这样,我就宰了你!”然而他真的再犯了,你也对他无可奈何,不可能真宰了他,最多打他一顿。孩子慢慢摸清了父母的威胁,只是吓唬,并不会真宰了自己,于是就不再惧怕,甚至不以为然,你话说得再重,再怎么打,他照样与你作对,这时父母的威信已扫地,再也无计可施。

打骂还会逼着孩子说谎。有时孩子并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只知道这样做又会遭到父母的打骂,于是不得不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过失。为了蒙混过关,就编出各种谎话,而且越编越熟练,张口就来,这样成为习惯,长大也就难以改变了。孩子如果被打骂皮了,最后变得什么都无所谓,弄到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那教育就更是难上加难。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新建立起来的。

学会用温情打动孩子

点到为智

棍棒下绝对开不出鲜花来,更培养不出勇敢自信的孩子来。作为父母,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永远摒弃这种教育方式。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孩子虽小,他也是人,也要面子,也需要人格尊严,也希望获得肯定与赞扬,而不喜欢被打骂。要改正孩子的错误,应该让其自己有所悔过,有改过自新的要求和愿望。一味地责打,而不进行说理教育是永远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孩子不读书、不愿读书,打骂虽为一种惩罚手段,但更需要启发和激发起孩子读书的欲望、要求和兴趣。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小时候聪明好动,对什么事情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次,他为了试试自己的小斧头是否锋利,竟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得知后非常生气,厉声问道:“这是谁干的?”

华盛顿看到父亲的样子,心里非常害怕,站在一边紧张地盯着父亲。过了一会儿,他鼓起勇气来到父亲面前,满脸羞愧地说:“对不起,爸爸,樱桃树是被我砍断的,我只是想试试自己的斧子是否锋利。”

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想了想说:“你不怕我知道了会打你吗?”

这时,华盛顿勇敢地抬起头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也应该告诉您真相。”

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怒气一下子消了,慈爱地对他说:“亲爱的,我很高兴你对我讲了真话,我宁愿不要1000棵樱桃树,也不愿你不承认错误。”

华盛顿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了原谅和期望,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华盛顿养成了诚实的品质,并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

爱孩子,首先要尊重信任孩子。即使孩子真的做错了,也不要立刻以父母的权威加以斥责和打骂,应该耐心的引导,启发,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应该用温和的语气要求或建议孩子:“你这样做可能不对,你要不要听爸爸(妈妈)的想法呢?”试想—下,如果华盛顿在向父亲承认错误后,得到的是父亲的一顿训斥和暴打,那他以后还敢承认错误吗?

“不打不成才”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也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指望几顿斥责或痛打就可以把孩子调教好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梦语。打骂不是父母教训孩子的武器,它不仅不能让孩子“服帖”、“顺从”,而且还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都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作为父母,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永远摒弃这种教育方式。棍棒下绝对开不出鲜花来,更培养不出勇敢自信的孩子来。

一位母亲为孩子穿好一身干净的衣服正准备享用午餐时,孩子却被屋外的大雨吸引到外面去了,他用力的在台阶上跳着,全然不顾泥水溅在了自己干净的衣服上,并且高兴地对屋子里的母亲喊着:“妈妈,快来看啊,我跳到月球上去了!”

母亲看着浑身泥水的儿子,和蔼的说:“孩子,你真了不起,可你在月球上饿了的时候别忘了回家吃午饭哪!”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叫阿姆斯特朗。

合格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运用提醒、支持、鼓励和说服等教育方法。在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父母给他们一个微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拍一拍他们的肩头,或者搂抱他们一下,都会起激励孩子的作用,并且对他们良好的行为规矩的形成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父母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要嘴下留情,手下留情,应从正面去积极教育,使他们在健康和愉快的气氛中茁壮成长。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孩子幼小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用温和的方式,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搞破坏”是孩子的天性

点到为智

父母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当孩子刚刚萌芽的好奇心受到打击的时候,他或许就会变得规规矩矩,但也会就此泯灭了孩子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

生活中,孩子们的破坏行为很多,拆、毁物品,屡见不鲜。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孩子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

面对孩子的“破坏”,有的父母常常抱怨到:“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好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让他很高兴吗?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还有的父母,当孩子把家里的东西拆得乱七八糟时,还给予批评、痛斥甚至是打骂。

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的确会令父母头疼,但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的“破坏行为”,其实并不一定是在捣蛋。

一次,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一件自以为很痛苦的事:他的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

“您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陶行知问她。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他讨饶了!”说这话的时候,朋友显得有点得意。

陶行知听罢此言,不禁大声地惊叹道:“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惊人之语吓呆了,站在那儿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等朋友平静下来后,陶行知接着对她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朋友听了陶行知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陶行知建议他说:“不过,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现。因为年龄小,他们对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的双手探求这未知世界。所以父母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当孩子刚刚萌芽的好奇心受到打击的时候,他或许就会变得规规矩矩,但也会就此泯灭了孩子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

张肇牧从小聪明异常,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都非常优异,并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被哈佛录取。毕业后进入所罗门金融投资公司,年薪15万美元。如果他工作够5年,薪水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张肇牧也许只是平常人中的一个,但是他有一个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在母亲这位人生第一位老师的培养下,张肇牧才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里,刚走近厨房,就闻到一股怪怪的刺鼻的味道,从来没有闻到过。

张肇牧正在厨房里,他看见了妈妈,就赶紧用身子挡住后面的一个大钵头。妈妈过去一看,浓烈的怪味正来源于这个大钵头中的东西。

原来,淘气的肇牧竟然把架子上的酱油、醋、料酒、麻油、番茄酱等等,凡是瓶装的液体流质,统统都倒在一起,调成了黑糊糊的一钵。妈妈顿时火冒三丈:“你什么不能玩啊?为什么这么淘气啊?”

张肇牧低垂着头,怯怯地说:“妈妈,我想配一种药水,让蚊虫一叮就自己死掉。”

尽管这顿晚饭弄得妈妈前所未有地手忙脚乱,但是并没有打他,甚至重言重语也没说一句,孩子虽然做了件傻事,但其中蕴涵着的创造欲是极为可贵的。

其实,孩子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其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这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件东西的构造”,“他在寻找玩具里面是否有有趣的东西,因为从外观上玩具没有一点使他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他把闹钟拆开了,是想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为什么它的指针能走动?又如他拿把剪刀把妈妈买的新衣服给剪坏了,他是想看看剪刀的用处,体会一下剪东西的乐趣。有时候,也是因为好心办了坏事。比如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念头,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

因此,父母不能轻率地将孩子的某些违规行为定性为“破坏”,而应该真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怀有良好的愿望。同时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真实的需求和动机。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勇敢精神。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

点到为智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勇敢精神。

心理学家指出,对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他们在进行“创造性”的破坏活动时,千万不要因其行为和结果的幼稚、离奇而嘲笑或干扰,而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劝导,从而能使其自由自在地完成自己的“创造”活动。

为了解决及时把握时间的烦恼,小强的父母买了一块高档的石英钟,往书桌上一摆,屋子里竟像是多了几只鸟儿,悦耳的报时声,令一家人的眼睛都不由得为之一亮。小强歪着个脑袋不吭声,小眼睛眯着,盯着那漂亮的石英钟看了好大一会,笑笑,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一个周末,妈妈下班回来忽然发现桌上的石英钟不见了,当时以为是小强的爸爸另有他用了,也就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小强的爸爸一回来,就问家里的石英钟到哪儿去了?这让妈妈一愣,怪了,难道是家里钻进了小偷,可家里的其他东西依然放得整整齐齐呀,也没有觉得少了什么,这石英钟难道会自己会长了腿儿?爸爸呆在那儿想了想,突然一拍大腿:“坏了,没准是那小东西搞的鬼。他放学回家了吗?”“不会吧,他要那东西做什么?”

果然不出爸爸的所料,小强傍晚时候兴冲冲地从外面闯进来,二话不说就是一阵忙碌。爸爸问:“你搞的什么名堂,作业做完了吗?”小强头也不抬,只顾自己忙活,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早做完了。”平常习惯了儿子在家瞎折腾,父母都没有往别处想,等到了儿子忙完了自己的发明创造,门上多了一个不伦不类但是能够唱歌的门铃,爸爸这才缓过劲来:“强强,你从哪儿弄来的制作材料?”

小强脱口而出:“我把墙上的挂钟拆了。”爸爸一听急了:“挂钟呢,你放哪儿去了?”儿子从爸爸的眼神里,这才感觉自己闯了祸,慢慢腾腾地领着爸爸走进了自己的小卧室,那个价值200多元的挂钟此刻早成了一堆零件,被大卸八块了。爸爸气得手不由得高高地举了起来。妈妈闻声赶来,很快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便一把拽住了爸爸的手:“先吃饭吧,等一会再说。”

吃饭的时候儿子做了检讨:“上周上自然课时,老师讲了一些小制作,我觉得做只门铃挺好玩的,材料不够用,我就想到了石英钟,原来想做好门铃用上一段时间再将石英钟重新装上,谁知道……”儿子说不下去了,眼里盈满了泪水。

看着儿子,爸爸只是用力摸了摸他的小脑袋,什么话都没有说。

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父母常常怒不可遏,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但如果父母从孩子的角度来想想,他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认识事物和了解事物,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惩罚孩子,而应当鼓励孩子。钟拆坏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再把它装上。纵观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成果的杰出科学家们,他们大多从小就开始动手创造,虽然有的行为被父母视为“破坏”,让父母头疼,然而就是这些淘气的“坏”孩子,长大后却凭其从小养成的勇于思考的习惯,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天中午,一位爸爸回家后发现桌子上、床上零乱不堪,到处摆着玩具的零部件。坦克、飞机、火车等玩具已惨不忍睹,只剩下了空空的壳儿。“你怎么把我买给你的生日礼物全拆了?”爸爸的火一冒就上来了,这才玩了几天啊!玩具飞机还是自己从海南带回来的,花了上千元钱。

女儿被爸爸的脸色吓的战战兢兢,央求着爸爸:“爸爸,给我10分钟,我就能把它们装成原来的样子。”爸爸说那你现在装给我看,心里想,这么多令人头疼的东西,看你怎么装。

女儿将那些零件分门别类,小心分开,然后一丝不苟地组装起来。不到10分钟的工夫,那飞机、火车、坦克就都恢复了原来的模样。爸爸试了试,惊喜地发现,那火车原先跑起来咔嚓咔嚓地喘气,现在那杂音居然消失了,飞机飞起来也比以前轻巧了许多。

爸爸大喜,原来女儿不是瞎折腾,真的学到了一点名堂。看到爸爸笑逐颜开的样子,女儿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从那以后,爸爸就不去管她了。只是要求她再拆东西时,别乱丢乱放,注意摆放整齐有序。又提醒她:“你现在的任务主要还是学习,拆玩具搞创造那是你的业余爱好,记住,必须在做完家庭作业的前提下,你才可以忙那些事。”女儿郑重其事地点点头,果然以后拆得东西再多,零乱的场面也看不到,成绩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校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时,女儿还摘取了全校冠军的奖牌。

对于孩子“破坏”行为,父母首先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也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父母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父母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培养孩子勇于创造的能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父母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拆拆东西,看起来是破坏,其实那里面酝酿着孩子的灵感,发明创造意识也许正在默默萌芽。当看到孩子将房间搞得一团糟,玩具被拆得七零八落,正丢在一旁时,做父母的切不可莽撞冒失,大发雷霆,将孩子创造性的灵感扼杀,而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敢于创造。

归还孩子“问”的权利

点到为智

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勇于创造的能力。

孩子对一样东西产生兴趣的源泉就是好奇心。孩子经常问“为什么”,就证明他的求知好奇心在提高,越是好奇,问题就越多。

爱迪生,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共有约2000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有一天,爱迪生好像有了个惊人发现似的跑来,睁大眼睛问正在厨房忙着的妈妈:“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妈妈笑着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她把那些蛋暖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爬出来。”小爱迪生听了,觉得真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难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能出来?”“对啊,就是这么回事!”妈妈微笑着点头。等到饭做好了,妈妈忽然发现小爱迪生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妈妈急了,大声喊儿子的名字。这时,听到从库房里传来他的答应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过去一看,原来爱迪生在那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多鸡蛋,他正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妈妈更奇怪了,问道:“你在干什么啊?”爱迪生说:“妈妈,你不知道吗?我在孵小鸡呢!”

在学校,爱迪生的成绩不是很好,但爱问问题的他经常让老师很恼火,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时,他突然举手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有一次,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了儿子的家庭教师。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她知道的,她就尽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一下,做为儿子的实验室。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因为他有一颗好奇的心,一颗敢于下问的心,还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生活中像爱迪生一样敢于问问题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的小脑瓜总是装满了“为什么”,鸟儿为什么会飞?花儿为什么五颜六色?太阳为什么不掉下来?”为什么冬天会结冰?为什么人不能象鱼一样生活在水里……好问是孩子们力求认识新事物的一种积极表现。

这种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有,只是各自程度不同,这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问题的态度。这个时候,如果大人因为心情不好或者工作忙而对孩子加以敷衍,那么孩子萌发的求知好奇心就会受到破坏。

在一次亲子交流会上:

有一位母亲说,以前,孩子每次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总是心烦。一天吃晚饭时,孩子忽然问我:“妈,你说大虾有几条腿?”我没好气地说:“你管它有几条腿呢,赶快吃饭!”,孩子又去问父母:“爸爸,大虾有几条腿?”爸爸也斜了他一眼说:“你学习成绩比以前差多了,还有心问这些,好好学习就行了……”现在想想,孩子的好奇心,都被我们做父母给压抑了,怎么会再问呢。

还有一位母亲这样说:“一天晚上我在做饭,忙得团团转,顾不上孩子,就给了他一本图画书,让他自己看,孩子很小,特别好奇。隔一会儿就拿着书来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那样。由于我当时心情不太好,再加上手忙脚乱的,看他问起来没完没了,忍不住来了气,于是吼了他一句:‘哪儿来的那么多为什么!自己想!’从那以后,他再也不问我为什么了,话也少了很多。常常一个人坐着,一个人玩。我就想,是不是那天话说得有点过分了。现在真的很后悔。要是我当时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就可能不会变成这个样子了……”

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知道后悔时已经迟了。高尔基曾说过:“对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儿童的求知欲望。”国外有些专家认为,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就是他提问题的水平。

其实,对于孩子的好问,刚开始时,父母都是感到高兴的。孩子这么小就善于思考,当然是件好事。问题是,当这种发问变成经常性的、好似没有终结的事情时,父母就没有那个耐心去给孩子一个一个解答了。因为父母为工作为生活整天操心,哪里有那么多精力面对孩子的提问?更何况,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千奇百怪的,有时根本无法跟他解释清楚,也难怪父母一急就说出“你还有完没完”这样的话。

当然,为了珍惜孩子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父母无论如何都应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当遇到“为什么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为什么地球是球型而不是个正方体?”这样的问题时,不要头痛,更不要厌烦,耐心一点,认真一些,千万不要用责备的口气,粗暴的态度制止他们,否则,会泯灭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提问,对爱提问的孩子要表示赞许,并及时正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培养孩子“问”的勇气

点到为智

为了珍惜孩子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无论如何都应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千万不要用责备的口气,粗暴的态度制止他们。

无论是学习中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一旦提问,父母都应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给予支持,要有充分的耐心把孩子的提问当回事。切忌在孩子兴致勃勃向你提问时显得漠不关心,或者自己在忙就随便搪塞,更不宜向孩子的这份求知欲“泼冷水”。如果让孩子反复感到问了也是“白”问,长此以往,孩子碰见问题就会开“溜”,形成对任何事情都畏难而退的不良心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鲁迅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总是非常耐心,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有一次,海婴问鲁迅:“爸爸,你是谁养出来的呢?”“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往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

这样一直问到了物种起源问题,鲁迅告诉他是从原子——单细胞而来的,但是海婴还要问:“在没有原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个问题可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回答的了的,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孩子所能了解的。为了不使孩子失望,鲁迅就告诉他:“等你大一点读书了,你的老师会告诉你的。”

回答孩子的提问,最重要的是真诚。你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你很重视他提的问题,你对他的问题感兴趣。即使孩子有时可能问一些没有实际意义或者让你无法回答他,甚至有的是荒唐的问题,但是作为父母都不要计较孩子质疑的水平,要理解他们的幼稚,而不是加以指责。如果你实在很累或者很忙,你可以对孩子说:“你提的这些问题很有趣,可是爸爸现在很累,很忙,你先记着这些问题,爸爸明天专门回答你,好不好?”对于已经会写字的孩子,你完全可以让他把要提的问题一个个记录下来,等你有时间了,再一一去给他解释。但记住,你对孩子许诺了,千万不要食言。

有一位父亲,儿子上了幼儿园以后,每天晚上,孩子总缠着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父亲十分自信地认为,一个大学生“对付”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那还不是小菜一碟。谁知,孩子提出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如“为什么橡皮擦有弹性?”“为什么人伤心时会流眼泪?”为此,这位父亲把儿子提出的“难题”用本子记录下来,有空时就进行认真的准备。有时还去图书馆、阅览室寻找答案。

这样做虽然辛苦一点,可几年下来,儿子的知识面大大地拓宽了,智力水平明显地提高了,也养成勇于提问的好习惯。父亲呢,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真是一举两得,乐在其中。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成人也不是百科全书,当然不可能事事都知道。如果孩子的问题父母确实不知道,应如实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别人再告诉你。”事后,想办法查问清楚,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查资料。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敷衍了事,特别不宜用一些荒诞的、不科学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以免他形成对事物的错误认识。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还不如告诉他这个问题你也不懂,需要查阅资料以后再告诉他。

孩子爱问“为什么”,父母也可以顺势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即借着他的问题,让孩子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当孩子问你“为什么”时,你可以把问题回击给他。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我非要去上学呢?”这时,你可以反问:“你要是不去上学,结果会怎么样?”孩子就会去想不上学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父母不用费心地解释,孩子就可以明白原因,而且他的思维也就能因此而发散开来。

有的父母不愿意回答孩子的问题,是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丢面子。所以一旦孩子来问,就赶紧推脱:“妈妈没空,你去问你爸爸吧。”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非要一个确切的答案,他只想获得一种满足感,希望自己的提问受到重视。如果父母对他的提问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哪怕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也会觉得很受鼓舞。

鼓励孩子勇于提问是一种极佳的教子之法,父母们,请允许你们的孩子多多提问吧!

勇敢小笑话

一次,马戏团表演惊险的驯兽节目:

一个口含糖块的美女张开嘴,一头狮子伸出舌头从她口中取出糖块并吞了下去。表演成功后,马戏团老板得意地向台下的观众说:“你们谁上来试一试?”全场默然。

这时,忽然有一位小男孩站起来高声答道:“我敢演狮子!”

同类推荐
  • 孕产妇保健1000问

    孕产妇保健1000问

    本书是一本专门写给即将怀孕和已怀孕女性的。目的是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孕育。本书从怀孕前的准备开始,到孕期保健、产前保健,最后到产后保健,一一进行了科学阐述。其内容新颖,融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解答了当代女性孕产期间所困惑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孕妇运动要适当?孕妇家中为什么不宜养猫、狗?现代女性为何常出现产后无乳汁?为什么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忌完全卧床?以及女性所关心的产后保养、恢复体形等方面的问题。孕育、繁衍后代,不仅是女性个人的事情,丈夫同样负有重大责任。本书不仅是女性解惑的良师,闺中的密友,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还是丈夫爱妻子的秘笈,父亲爱小宝宝的行动指南,家庭必备的精品藏书。
  • 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素养卷

    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素养卷

    家长华丽晋级,成为好老师的培养手册;孩子拓展知识,自我提升的趣味课程。
  • 培养完美女孩的12堂课

    培养完美女孩的12堂课

    对女孩来说,尊贵的气度,仿佛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巨大磁场,一举手一投足彰显的都是足以征服世界的高贵和富足。本书旨在告诉家长不仅仅要给予女孩充足的物质生活,更要花费许多的心思和爱,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让女儿拥有优秀的品质,成为一个独立而优雅的高贵公主。
  • 宝宝健康养育很简单

    宝宝健康养育很简单

    本书根据婴幼儿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年轻父母遇到的养育难题,进行解答,归纳出育儿方法和技巧。
  • 世界上最经典的9大家教法:感动世界的教育

    世界上最经典的9大家教法:感动世界的教育

    本书把这些杰出教育家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系统地展现给广大的中国父母,以便使中国的父母们能够花较短的时间,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魅力。
热门推荐
  • 腹黑王爷的刁蛮宠妃

    腹黑王爷的刁蛮宠妃

    "凌楚捷,你个大色狼,我要让你不得好死。“心儿,别生气,这样对宝宝不好。”“你给我滚出去。”
  • 混天神主

    混天神主

    混沌初生,盘古开天远古六界,诸神并起在混沌中降临,在圣战中沉浮,历经万载,得以重生。这是一个远古神帝化为世俗弃儿逆袭古今,横扫万界的故事。
  • 今晚夜色温柔

    今晚夜色温柔

    人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最好能了解,孤独是最不会背叛人的朋友之一对爱情胆怯前,最好先买把伞不管如何被爱,决不能相信幸福不管如何爱人,决不能爱得过头爱就像四季一般,只是让人生染上色彩而不至厌烦的东西把爱说出口的瞬间,就会像碎冰一般融化消失再见,总有一天就如同没有永远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不幸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说再见,但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再见,总有一天》
  • 三世:相思酿

    三世:相思酿

    心中若有相思难忘,酒酿再美,那都是苦的。————————茫茫九重天,她诀别于诛仙台上,魂飞魄散之际只换来他淡淡一笑::“你我缘分已尽,但求各自珍重。”然而司命却说,他与她的这一段缘,不该就此舍断。下凡历劫的帝君,误入迷局的上仙,阴差阳错的生死轮回,离奇扑朔的宫宅秘事,正邪难辨的仙妖鬼魔……世间最后一盏相思酿,酿造出的到底是谁与谁的那三世相思?“你知道么?相思盏中所盛的不止是相思酿,入酒的更是这世间极尽美好的东西。信念,执着,坚守。还有过往酒客,它们自己的故事。”
  • 拈花一笑醉流景

    拈花一笑醉流景

    他是神赐的王者,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爱人消逝成风。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场守候千年的痴恋。她是普通大学生,却在香格里拉自助游中莫名的穿越。江湖儿女,快意恩仇,一切前缘因她而起。繁华如红颜身上的纤纤素衣,一簇一簇抖落。谁知道那飞扬的长衫和驰电的剑锋下,埋葬了多少等待的目光。谁在乎那些清晰得毫发必现的回忆中,爱是谁来还谁的债。浮生一梦千重变,繁花落尽方觉醒。再回眸处,流景如梭,旧游伤怀。你在天地另一端,笑看风起云涌。遥望,原来也是幸福的一种。
  • 燕雀鸿鹄

    燕雀鸿鹄

    一个三部曲,第一部讲秦末发生的故事是一群英雄和草莽之间的故事,围绕主人公团体俊男美女的爱恨情仇展开一场规模宏大的史诗级战争篇章,故事的主线是探索关于人类起源和长生的秘密,第一部要讲述的就是长生的秘密。
  • 独宠嚣张小王爷

    独宠嚣张小王爷

    顺手救了小王爷,不料被他缠上,威胁利诱恐吓齐上阵,嚣张至极,“本王要娶你为妃!”顺手偷了皇后的东西,被太子瞧见,桃花树下,他温柔浅笑,“我要你做我的太子妃。”顺手推了妖孽七王爷一把,被记恨在心,“败花,你不该惹我。”而她心心念着的人,却用冷漠将她冻伤,回首低喃,“我此一生,已无回头之路。”在重重阴谋与追杀之中,她终于看透自己的真心所向,可最后还是迟了。是生,是死,没有你相伴,又有何重要?末路回首,不倾城,不倾国,却倾其所有。【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勿惹神喵大人之邪帝霸萌妻

    勿惹神喵大人之邪帝霸萌妻

    王牌杀手,一朝穿越。废材?废物?如你所愿!我就是“废物”!于是乎,扮猪吃虎、天赋超凡的她,成功吸引了同样惊才绝艳的他!一枚吻,换来一年的约定!生与死,爱与恨,腹黑如他,呆萌如她,究竟会作何选择?
  • 一切变

    一切变

    世界,因为一些人的由来变了...恐惧...。慌乱...。。一些人勇往直前.......有些人很猥琐.......我的剑就是你的剑.......地球....。末日.....异虫....。怪物...。。异界,武者,神仙,那些遥不可及的都出现在眼前,所谓的科学都是假的???
  • 网王之异次元的爱

    网王之异次元的爱

    为了对你的爱恋,一场契约让我来到了你的世界。面对面瘫的你,我该如何走进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