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87300000003

第3章 光学的发展(2)

古代中国人从六朝起或至晚从唐代起,就知道以荧光或磷光物质作画。诸如牧牛图,真是融光学、艺术和化学知识于一帧图画之中。在欧洲,类似的图画是由英国约翰·坎顿(1718-1772)在1768年发明的,他采用煅烧螓壳和硫磺的混合物作画;1825年,德国奥辛又描述了在上述混合物中加入硫化砷、硫化汞等,使其发蓝色或绿色的磷光。

四、镜

传统的中国镜是铜镜,以圆形居多,方形镜较少。镜面平整光滑,镜背有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纹饰图案、文字,并铸有纽,以便悬挂或插植。纽镜不仅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东方文化的传统,它区别于古埃及、欧洲等地的柄镜。大约从公元前2000余年的齐家文化开始,一直到清代晚期,铜镜在中国使用了4000余年。

铜镜的出现比铜器时代的到来要早得多。迄今已发掘出属于齐家文化时期的铜镜3枚。商与西周,铜镜逐渐增多,并且成为民间诗歌中描写的对象之一。《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意思是,我心不比青铜镜,是好是歹都留影。

在考古发掘的历代诸多铜镜中,凸面镜与凹面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然而,有关文物报导,直到近几年才绘画出镜面凹凸之状。在已发掘的从齐家文化到商周之际早期铜镜中,至少有4枚是凸面镜。汉代,凸面镜数量增多,曲率也稍增大。

凸面镜的优点是,以较小的镜面反射出较大的空间或实物的像。这不仅铸镜省料,且便于携带。古代中国人从齐家文化时期起,已对此有所认识。照镜观容,此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光学知识、光的物理性质便因此有了物质基础。

与凸面镜相反的是凹面镜,古代称之为“阳燧”、“夫隧”。

“金燧”。利用它可以对日取火。迄今,考古发掘的早期阳燧有6枚。属西周时期4枚,战国时期2枚。

大概春秋战国时期,阳燧已相当普遍被用于取火。《周礼·秋官。司垣氏》载:“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郑玄注日:“遂,阳燧也。”贾公彦疏日:“取火于日,故名阳遂;取火于木为木遂者也。”《礼记·内则》载:“左佩……金燧,右佩……木燧。”金燧即阳燧,日光下取火用;木燧,钻木取火,阴天和夜间用。人们身上佩挂这两种燧,不愁无火种矣。平面镜和阳燧的使用,促使以墨翟为首的墨家做了各种镜面成像的实验。

关于铸造铜镜的合金成分,《考工记·栗氏》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里的“金”是指“铜”。这表明,春秋战国之际,铸镜工已规定了镜的大致合金比例,即铜一份锡半份。迄今,对先秦、汉唐遗存的铜镜化学分析,其结果与此比例略有偏差。

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不发达,但是,具有极好透光性能的水晶一直受到古代中国人的注意。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将天然水晶加工成各种装饰品。在西汉初期中山靖王刘胜(?—前113)墓葬中出土有水晶珠、水晶印。值得注意的是,在山东诸城臧家庄与葛布口村战围墓中出土水晶为扁圆形,大者径达2.2厘米,厚7毫米。它是否为古代人试图制造的水晶凸透镜,尚待研究。在嘉峪关西晋古墓群中曾出土两件水晶平凸透镜,它可能是战时取火工具。与此水晶镜几乎同时的张华,曾在《博物志》中言及“用珠取火”的方法。在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葬中也出土了水晶凸透镜。而在河北正定县天宁寺凌霄塔地宫石函内发现双凸水晶透镜,直径5.3厘米,中厚2.5厘米,还有4枚直径分别为3.4—6.5厘米的水晶珠。这些发现,表明古代中国确有取火透镜。与此相关的是,汉代人已发明制造冰透镜的方法,并用此对日取火。

中国玻璃业自西周以来,屡兴屡衰,终未成气候。因此,自春秋以来,西方玻璃经西北方陆路和南方海路一次次输入中国,其中,玻璃珠又称“火珠”、“火齐珠”,自汉代起亦每每作为贡品输入中国。

由水晶和玻璃引发的透镜知识,在古代中国亦极为丰富。甚至南唐谭峭的透镜成像知识超过同期的西方。

(二)影与影戏

物体的影子是光线笔直行进的证明。有光、形,就有影,影与形总是相伴存在。成语“形影不离”、“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由此而来。《列子·说符》云:“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曲直随形而不在影”;“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这大概是古代的影子文化。在传统的古代中国科学中,影又是最早被用以制造科学仪器即圭表的依据。在文化与科学的两方面都促使人们去探讨影的成因。随后,又发展出影戏艺术。文化、科学和艺术就这样结合在一起,这是古代光学史中极为有趣的一节。

一、《墨经》论影

《墨经》八条光学文字中有四条论影。

《经下》:

景不徙,说在改为。

《经说下》:

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

《墨经》光学中“景”字有三义:一训为光;二是物蔽光所成之阴影;三为光反射所成之像。本条“景”字均训为第二义。“改为”是墨家特指的一种物理概念。《墨经》作者从观察表影的过程中认识到,影是物体阻隔光源射来的光线而形成的,如有光线照于影处,则影消失。故而《墨经》说“光至,景亡”。若影存在,则必因光源与障碍物各自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动,故日“若在,尽古息”。如果光源不动,障碍物移动,看来影也随之移动,但实际上只是原影不断消失、新影不断生成的连续的物理过程。墨家称此为“改为”。它是不同于所谓物体位置的移动、物体运动等概念的。因此,《经》文说:“景不徙,说在改为。”

关于影的生成理论,先秦时期尚有一些学派与墨家持相同看法。《庄子·天下篇》载惠施之言日:“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列子·仲尼》引公孙龙之言日:“有影不移。”又引公子牟日:“影不移者,说在改也。”看来,物体移动或运动,而其影“改为”的概念,在先秦时期已被许多学者所认同。

《经下》:

景二,说在重。

《经说下》:

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

当两个光源(它们不应与物同在一直线上)同时照耀一个物体时,必生成两个影,形成一浓一淡的重影。“说在重”的“重”字可能含两层意思:双光源为“重”,浓淡二影为“重”。但是《经说》有些费解。徐克明对其标点如下:

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堵),景也。

“者”字借为“堵”字。这样标点就容易读懂。有“二光”,影则相夹,是半影夹本影;一个光源,其影亦为一种。光被物体堵了,就形成影。

继而《墨经》讨论了反射光成影现象:

《经下》:

景迎日,说在抟。

《经说下》:

景日之光反烛人,则景在日与人之间。

“抟”或作“转”。当光源直射人体时,光源与人影分别在人的左右两侧。倘若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之后,再投射于人,则所成人影的位置与光源同在一侧,即“景在日与人之间”,也即“景迎日”。造成人影“迎日”的原因,是由于“日之光反烛人”的结果,口光的射线方向被平面镜反转了,故日“说在抟”。

这条文字说明墨家曾做过光线反射的演示实验。“反烛”,以今日言之,也就是反射。可惜,墨翟为首的墨家在此对反射定律竟无任何反映。

关于影的最后一条,墨家纵论影的粗细长短变化规律。

《经下》:

景之小大,说在杝(斜)正远近。

《经说下》:

景木杝,景短大;木正,景长小。火小于木,则景大于木;非独小也,远近。

200多年前,毕沅在《墨子注》中说此条文字是“以表言”,即讨论圭表。邹伯奇在《学计一得》中指此条为“测影之理”。现在的研究者大都无异议,只是对个别文字的诠释小有出入。

这条文字是记述表竿之影的粗细长短变化规律,但光源不是太阳,而是“炬火”、“庭燎”一类的火把。《墨经》中前述三条,将光源写为“光”,意指日光或其光线;本条写为“火”。《墨经》中文字表述了它们之间的光源不同。再则,若以太阳为光源,相对于“木”就没有光源形体大小的问题,也无远近问题。

《墨经》中正确地指出了木杆之影与光源(火炬或烛光)大小、光源与木杆距离有关,而且具体指出杆影长短浓淡之变化与杆本身斜正相关。

上述四条文字,首论影的生成和定义,次论本影、半影,继而论反射光成影,最后讨论决定影大小浓淡的各种因素。可以说,几何光学中影论的内容基本上都涉及了。稍憾者,乃文字简奥,又未留下定量因素,如竿倾角、反射光与入射光的角度等。

二、影戏

根据成影原理而发明的影戏是中国古代独具风采的戏曲艺术。透过此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充分掌握了光学上成影的知识。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记述类似今日幻灯的情景: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日:“筑十版之墙,凿八分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毕具。周君大悦。此(画)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荚同。

榆荚、豆荚多有一透明丝网内膜,易于透光,故可在其上作画。初,周君见该荚膜与漆荚类似,所画不辨黑白,故而大怒。后经画客指点,方知清晨置此荚于板窗孔洞上,在窗户对面的屋内白墙上龙蛇车马历历可见。在这个光学演示中,有光源——早晨太阳光,可视其为平行光束,且屋内尚黑,屋内外尚有一定光度差;有底片——画荚,有屏幕——墙壁。这不是一种科学幻想,而是早期的光学实验。其中的“荚”正类似今日之幻灯片。

表演画英这类幻灯片,虽可看作影戏,但不是活动的影戏。因其影并不能活动。有活动感的影戏可能起源于汉代初期。汉武帝因思念其已故李夫人,方士齐少翁为其设法表演李夫人活动容貌。《汉书·外戚传》载:

上思念李夫人已,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日:“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

在这段记载中,有光源即“张灯烛”,有屏即“设帷帐”,惟造成影像的物体未有明载,大概是方士保密的缘故。观者汉武帝是坐在屏对面遥望,他看到“李夫人”“幄坐而步”,又令乐府为其外配音乐,真可谓有声有色的影戏。方士齐少翁是活动影戏的创始人。

唐宋年间,影戏大发展。成影的人或物,起先不过是剪纸,其后“以素纸雕簇”而成,继而又发展为以羊皮雕刻形体,以彩.色装饰,又发展为缝制皮革,使其四肢、头颈皆可活动,屏幕上因而出现了栩栩如生的影子。后者,成为中国传统的、经久不衰的皮影戏。宋仁宗时(1023—1063),以此表演三国故事,边演边唱,青年男女极为喜爱。每当演至斩关羽时,还有人为之哭泣,而“儿童喧呼,终夕不绝”。

三、日月食解

日食、月食起因于月球挡住日光或地球挡住日光,而在日或月球上造成阴影。汉代人对这一自然现象的物理原因已有所认识。王充虽然持一种错误的日食观,但他在《论衡·说日篇》中写道:“日食,月掩日光。”张衡对此作出较早的科学解释: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

在张衡看来,月食是由于地遮蔽了太阳光。被地所遮蔽阳光的那部分空间称为“暗虚”。月过暗虚时就成为月食。历代有关的观察解释极为丰富。

(三)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自然现象曾引起历代许多学者的注意,并有意识地重复实验。这使人们不仅掌握了有关成像知识,而且懂得了光的直线行进的性质。

一、《墨经》和《梦溪笔谈》的记述

《墨经》最早记下了墨家的小孔成像实验:

《经下》: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经说下》: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清末以来,多数研究者以为,这条文字描述的是针孔暗匣实验。但某些句子的标点,字、词的释义各不相同。

《经》文“到”字即“倒”。“午”原意为“一纵一横”,形容交错着的光线。“端”即点,方孝博认为是暗匣小孔;钱临照认为是光线经小孔后所成之光束;还有人认为是以小孔为顶点的光锥。《说》文中三个“之”字,均作“至”解。三个“人”字,多数学者认为无误;有人以为应改为“人”,形近而误。“煦”即照。“景库内”的“库”字,为“倒”之意。《墨经·经上》:“库,易也”;《墨经·经下》述及凹面镜成像“一小而易”的“易”就训为“倒”。以《经》解《经》,训“库”为“倒”。

《经》文大意是,在小孔暗匣里所成的像是倒像。光线相交而过小孔;小孔与匣内屏的距离,小孔与物(或人)的距离是与像的大小变化相关的,而且孔愈小,像愈晰。故云“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说》文作了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光线照人就像射箭一样笔直飞快,所谓“光之人煦若射”。

需要指出,本条《墨经》文字不仅描述了小孔成像的情形,而且指出了光线的直线行进性质。将光线行进喻为“若射”箭,而战国时期“飞矢之疾”在人们心目中是极快的速度。因此,或许这其中还包含光速的概念。

颇有趣的是,唐代段成式曾记述“塔影倒”这一小孔成像的情形。并且说:“老人言,海影翻则如此。”后人的传说或小说笔记又将其“海影翻”略成“海翻”。可谓有悖常理,令人惊讶。因此,在段成式之后,宋代沈括、陆游,元代陶宗仪、杨璃,明代张居正、方以智,清代虞兆隆、郑复光。等,都极为关注通过小孔后的塔影情形。一则错误的报道,能引出历史上这么多人去研究有关现象,不能不归功于段成式。

沈括在《梦溪笔淡·辩证一》中对小孔成像作出了科学解释:

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问为窗隙所柬,则影遂与鸢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

《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沈括在此将静物通过小孔成像与运动物体通过小孔成像联系在一起,又将小孔成像与阳燧照物归属同一类。他认为,光线直进以及过小孔或阳燧焦点的光线“本末相格”,因而造成倒像。

清代郑复光在“光线”概念下解释小孔成像。他指出,光线过小孔时“交而过,则此之上边必反射彼下边,此之左边必反射彼右边者,势也,能无成倒景乎”?他还绘画了正确的“塔影倒垂”光路图。

二、赵友钦小孔成像实验

赵友钦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实验室,用以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实验室布置、实验步骤、结论及理论分析记述于《革象新书》卷五《小罅光景》之中。所谓“小罅光景”,也就是今日的“小孔成像”之语。

实验室布置。在屋内左右两边各挖一地下阱。阱径4尺余。左阱深8尺,右阱深4尺。左阱放4尺高之桌,则桌面与右阱深度同。两块径约4尺圆板分置左、右阱内,上密插一定数量的蜡烛作光源。阱口覆盖径5尺圆板,板心开方孔。

实验分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仅是小孔的大小有所区别。

左板开孔,其孔边1寸;右板孔边1.5寸。其他条件如上所述,均不变。像屏为楼板。实验目的是要证明,小孔虽方,其像“必圆”;像的照度为孔“宽者浓而窄者淡”,两个小孔的“周径所较不多,却有一浓一淡之别”。赵友钦解释说:就其中一支烛光而言,“千烛自有千景,其景皆随小窍点点而方”。从光的直进性质考虑:

同类推荐
  • 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多么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遵循创新的规律,把握好创新的概念、特征和原理,并在掌握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地投入到创新的实践应用中,对于渴望尽快跨入创新大门并迅速提高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将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课程。
  • 元素与光

    元素与光

    《元素与光》分上下篇分别介绍了我们一些常见的元素和光,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用到了它们。主要内容包括:古今元素趣谈;太空中元素的合成;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第一号元素——氢;火焰空气——氧等。
  •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三语文优秀教案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三语文优秀教案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名人一起品味小品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名人一起品味小品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名人一起品味小品》从浩如烟海的中外文海中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美文。文章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或纯粹唯美,或质朴平实,或慷慨激昂,或侃侃而谈,不仅文字优美,文笔流畅,而且思想精湛,见识深邃,闪烁着智慧的灵光。
  • 美国TOP60名校逐一点评

    美国TOP60名校逐一点评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美国大学前60名的名校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学校群体。本书逐一介绍学校的概况、入学要求和专业设置等,特别是张旭老师收集到的中国学生申请该校最多的几个主要专业,并对学校做出了个性化的点评。另外,本书还介绍了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尤其吸引中国学生,也是中国学生传统上感兴趣的专业。
热门推荐
  • 末世逃脱

    末世逃脱

    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成功找到可以适应生存的星球,科学家已经启动移民的计划。然而…………易寒逃脱的地球计划开始了……
  • 出曜经

    出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妃好不乖

    王妃好不乖

    她肥嘟嘟因为一个雷劈,穿越到古代。她竟然在古代当上王妃?而且王爷还是一个脾气无常的男人!她堂堂月王妃竟然还要参加他的纳妾典礼!还要打扮得漂漂亮地去恭祝他们早生贵子?门儿都没有!于是,她和美妖孽出走月王府!但是出走不算,她竟然莫名其妙的被带到另一个独特的国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逆流狂修

    逆流狂修

    道德方面的落水狗,垃圾也能成神。给你一次轮回,你绝对会懂,
  • 均衡天下

    均衡天下

    致爱人:我变成魔王,只为守护你的天堂;致朋友:我已经和恶魔签订了契约,再也无法和神成为朋友;致天下:世界要想均衡,那就必须臣服于我;致自己:有资格开枪的,只有那些拥有被射杀觉悟的人。
  • 越变异空

    越变异空

    黑牛是个屌丝理发师,他整出来的发型,可以让你哭,也可以让你笑,而他在异界依然能够整出让人苦笑不得的发型。做发型师好累,不如做个杀神,逍遥异界,美女怀中左右抱。
  • 绝世倾城:亡国公主御天下

    绝世倾城:亡国公主御天下

    她通敌叛国只为他明媒正娶的戏言,却最终落得了一个毒酒赐死的下场。再度睁眼,她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她……二十一世纪的优秀特工转手被赠与他人做妾,她冷冷一笑,誓要一雪前耻。身处极度危险的不义境地,她将掀起怎样的大浪?一双睿智的眼,又将如何绽出万丈光芒?且看她如何叱咤风云,将欺她辱她之人尽数踩在脚底!传闻西月将军是个怪人,青面獠牙,不近女色……某女捂着裤裆一蹦三尺高,盯着枕边老妖怪的一张帅脸,欲哭无泪的表示这一切都是套路。
  • 魔剑风侠之鬼影重重

    魔剑风侠之鬼影重重

    我渴望他能知道我对他的感情,又害怕他知道以后再也不会理我了。我只能偷偷地躲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看着他哭,看着他笑,看着他为了别的女人黯然神伤。眼睁睁地看着他离我越来越远,我却无能为力。我想要逃避,我躲进了黑暗的深渊。魔说:“把你的灵魂出卖给我吧,这样你就能再次见到他。”我答应了。我的灵魂变得冰冷,我的躯体被浓厚的黑气覆盖,我的身上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影子了。终于,我再一次见到了他,他依旧那么俊朗,让人着迷。我欣喜地跑了过去,他已完全认不出我来了,他把宝剑插入了我的胸膛。天空黯淡下来,我看到他在为我哭泣,好开心。
  • 《游戏黑白:腹黑夫妻霸天下》

    《游戏黑白:腹黑夫妻霸天下》

    她,妖娆冷漠,腹黑毒舌,狂傲霸气,却又爱他成痴。他,酷帅冰冷,腹黑毒舌,杀人如麻,却又宠她入骨。她说:“男人,干嘛这么宠我?”他说:“女人,宠你是我的事,你只要乖乖被我宠就行了!”且看夫妻二人携手共收天下。
  • 欧界传说

    欧界传说

    主角不会去像主角修炼,主角不会有主角有的稀世珍宝,主角不会有主角一样天才的学习能力,主角只不过许下了一个承诺,拥有几个朋友与信任。我经常对梦的印象非常深,这个故事与其说是故事其实更是我在未知的梦中的经历。随便设定了一下,随便的写了一些,因为觉得这样很有趣,就写了下来。并不是主观意识的梦,而是客观意思梦的存在,因为真的教会了我许多的东西。由于不能用英文,本来全名是【Origination之书】,书名为中文简称。又名【伝説の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