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89100000015

第15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本着“古代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孝敬父母教育;尊师敬长教育;团结友爱教育;立志勤学教育;自强不息教育;谦虚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严己宽人教育;先人后己教育;见义勇为教育;整洁健身教育;求索攻坚教育;勤劳节俭教育;见利思义教育;爱国爱民教育;天下为公教育,等等。

(一)孝敬父母教育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春秋战国时,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论述过这个问题。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是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奉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墨子提出“孝,利亲也,以亲相爱”,“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出国家要“申之以孝悌之义”,在家庭养老的条件下,要使“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我国古代很重视“孝道”,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汉文帝刘恒身体力行,其母薄太后常病,“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三年,奉养无怠。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并且颁布“孝廉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事实表明数千年文明史,尤其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孝”一直是家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虽然,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不可否认,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社会里,“孝”在保障老年人的生存病养方面,在维护家庭的自然衔接与演进方面,在稳定家庭与稳定社会方面是有其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的。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指出忠孝问题,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古代“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因为家庭养老在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是绝太多数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农村。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能社会安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中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孝”,明显优点,一是范围小,限于家庭,十分具体;二是孝的对象是双亲,与每个人的关系密切;三是邻里友好、亲戚同事之间,易于彼此舆论监督、道德评价,非常直接。总之,“孝”,能有力地把家庭道德建设提到一个新水平。家庭精神文明水平高了,必然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不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不愿意因自己的不负责任累及父母、家庭。这样的人多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也就提高了,社会环境也就安定祥和多了,也必然能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加强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其具体内容是:1教育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使他们懂得“奉事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人类美德”的道理,从而能自觉地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做一个懂孝敬,讲孝行的孩子。

2教育学生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老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养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所以,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功夫。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要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应经常写信汇报情况,不叫父母挂心。对父母有意见,应有礼貌的提出,不和父母吵架。如果发现老人有不正当行为,应耐心劝阻,不要同流合污,要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老人负责。

3教育学生继承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古人理想的“大同世界”中,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强调孝敬父母,并且推己及人。就是说要教育学生不但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要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淳厚民风,让每位老人安度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二)尊师敬长教育

尊师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人类的最基本情感。其本质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敬长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尊师敬长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敬长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

古往今来,尊师敬长,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

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敬长这一传统美德,对中小学生进行尊师敬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尊师敬长教育的具体内容是:1教育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

2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者。长者,一般指无血亲关系的年长者。古代规定“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即对比自己年龄大一倍的人,就应象对待自己父亲那样对待,称为“长辈”。所谓长者、老者往往经验丰富。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积累。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幼者,才有了人类的今天。所以,对于幼者,应该养成谦虚礼貌之类的好品德、好习惯,尊师敬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

3教育学生懂得手足亲情,兄友弟恭。兄弟关系是“长幼关系”,幼敬长;是中国人伦基本规范,所以尊师敬长,包括兄弟、姐妹、兄妹、姐弟等关系。“兄友”,就是兄长(姐姐)要爱护弟妹、关心弟妹,并以身作则,在各方面做弟妹的榜样。“弟恭”,就是以恭敬的态度多向兄妹学习,接受他们的关心和劝诫。广义地说,这样亲爱友好,相互帮助的兄弟之情还适用于所有的平辈的血亲关系,以及非血亲的更广泛的年龄差不多的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使“兄弟之情”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三)团结友爱教育

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

团结友爱作为一种社会的公德和准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爱人”的道德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伦理思想基础。孔子以后的名家大师诸多代表人物,在仁爱互助伦理道德方面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补充、发挥和深化。象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得道多助”;诸葛亮提出“集众思、广忠益”,等等。使仁爱、互助、团结、协力成为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公德准绳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成为道德理论体系。

团结友爱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表现于社会历史生活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如在兄弟之间,骨肉相依、同命相连、相濡以沫;在朋友之间,亲如手足、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在君臣之间,君明臣贤、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友好往来;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厚德载物,包容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毛主席讲“仁”像现在的亲爱团结。团结友爱作为一种道德思想行为和社会公德规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推进作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万众一心的铜墙铁壁,汇成了坚不可摧、排山倒海的时代洪流,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弘扬传统美德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一致,振兴中华,发展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进行团结友爱教育的具体内容是:1教育学生认识团结友爱的意义与作用。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历史发展看,团结友爱能促进生产发展。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在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生产力不发达、靠人民并肩劳作、团结互助的产物。从社会安定方面看,团结友爱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我国56个民族,提倡、弘扬、光大团结友爱的美德更为重要,这是加强人民团结、各民族大团结、祖国大统一的基本保证。从个人生活角度看,团结友爱能使人民幸福,精神愉快,安宁和谐,事业有成。

2教育学生会讲团结友爱。会关心人、团结人。不与同学闹矛盾,有了矛盾,严格要求自己;会同情人、帮助人。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残疾人,要主动上前帮助,不袖手旁观看笑话;会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给别人起绰号。不猜忌人,坦诚待人;会容让人、原谅人。对别人误伤自己或者错怪了自己,不要得理不饶人,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

3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团结友爱。要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讲求大团结,不要搞小圈子,不要搞哥们义气、搞山头、搞帮派,搞不正当的团结。为维护革命团结,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做到对自己缺点错误不掩盖,对别人批评诚恳,不包庇、不隐瞒。此项教育应与学校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团结博爱的意识。

(四)立志勤学教育

立志勤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立志勤学,“立志”与“勤学”两者之间紧密相联,它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

自古以来,志士贤人都十分重视立志勤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治学、求知、建业、立国的根本。《尚书·周官》中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唐代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宋代欧阳修说:“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这些至理名言阐明了“立志”与“勤学”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了勤学对于学识、增智、成才的意义,并对勤奋学习的学风加以倡导与弘扬。

中国古代学子文人立志勤学的名人很多,事迹很生动。其主要特点:(1)自孔子始,逐步形成了读经研史的传统。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成为历代文人立志勤学的范本。(2)求学育人,具有早抓,抓小的特点。少小立志,自幼成才,不乏其人。如唐代的韦述,10岁就读了2000多卷古书,10岁就撰写唐史30卷。(3)治学严谨,攻读不辍,活到老学到老。明代的李贽,在50多岁时还拜焦闳为师学习了3年《易经》,从59岁到70岁,又到湖北龙谭的艺佛院读书著述整整10年。(4)艰苦勤奋,坚韧不拔,表现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奋求欲。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月”、“凿壁”,都生动地描述了读书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自学,不懈不馁,卓有造就的感人事迹。(5)在民间形成了注重立志勤学的时尚。流传了许多勤学格言,如“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等等。

立志勤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是育人成才重要条件。进行立志勤学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志勤学的精神,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立志勤学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像古今中外所有伟大人物那样,少年立志,志在国家,志在人民,志在天下,矢志不渝。把“救国救民”、“为中华之崛起”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目标,并为实现志向刻苦学习,无私无畏学习。

2教育学生勤奋学习。懂得勤奋学习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基础的道理,并付诸于行动。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有一个“挤”劲、“钻”劲、“韧”劲,切忌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马马虎虎,粗枝大叶。在学习中,要讲求科学地学习方法,变苦学为乐学,有效地利用每分每秒,提高学习效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要“多思”,要好学好问,既不但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能者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同类推荐
  • 实用对联三千副

    实用对联三千副

    本书包括春联、婚姻生育联、寿联、挽联、宅第联、待业店铺联、治学联、修养联、风景名胜联等20类。这些对联有吉祥联、阳光联、科技联、民间民俗联。这瞟对联即可用于民间年节办事书写,也可供楹联爱好者欣赏研究。文字优美、可读可用。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将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让你轻松闻阅古今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黄陵文典·民俗卷

    黄陵文典·民俗卷

    公元2008年4月4日,时值戊子年清明佳节。由黄帝故里黄陵县组织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黄陵文典》1—17卷
  • 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胡适研究已成为一门学问,作为一代“文化圣人”,他是如何读书治学的?他如何把读书、治学与做人连在一起的?本书作者在解读胡适原文的基础上,注重历史背景和资料的钩沉,注重对胡适思想做历史的分析,以期客观了解胡适,择善而从,向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胡适这位民国大师的求学之门,引导读者走近大师、学习大师、敬仰大师。
  •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汇集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人类学大师的论著《人类学的中国大师》对李济、吴泽霖、潘光旦、林惠祥、杨成志、吴文藻、凌纯声、林耀华、费孝通、岑家梧、梁钊韬、李亦园、乔健,以及美藉华人许烺光、张光直和俄国人史禄国等16位人类学大师的学术专著和学术思想进行介绍和评述。《人类学的中国大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学中国大师们的传世作品相对分散、不集中等现象”,为人类学学者及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一次性”与诸多中国人类学大师“会面交流”的平台。
热门推荐
  • 大颖王朝

    大颖王朝

    轩辕拓生于皇室,却处境悲凉。年幼无知的他,被父母抛弃,却因此逃出皇室,在人生的旅途上,终于遇到了他人生中唯一的光。不幸降临,她被上天夺走,他一夜白发,是堕落,还是前行,“我终究无法无视你的意愿”,于是他奋发向上。先成夏皇,妙计收齐。武力压制,收掉吴国。瞒天过海,再灭大汉,统一中州大陆。同时修为突破成为5000年来唯一的大帝,天降大任,希望来临,是在黄泉相见,还是复活爱人?功成与否,最后一战!
  • 公主不好骗

    公主不好骗

    [花雨授权]校园大姐大见过没有?却有个自小就定下婚约,也是她最讨厌的类型的——“白斩鸡”?她不想跟这样没用的男人过一辈子啦!可是,他好像变得有些不一样了?看他一天到晚招蜂引蝶的样子,她讨厌死他了啦!
  • 修仙剑尊除妖杀魔:帝剑仙魂

    修仙剑尊除妖杀魔:帝剑仙魂

    在尘世间的一个小镇,有一个少年,心中一直有个修仙的梦想,想要成为一代剑仙。但是因为相士的预言,他却不能如愿,直到有一天,命运的安排让他的人生开始改变……深藏于暗处的邪恶至尊……未知的上古力量和惊天的阴谋……那封印万年的古剑,和御有无穷灵力的仙魂……都在召唤着这少年踏上不凡之路!
  • 亲爱的,我们结婚吧

    亲爱的,我们结婚吧

    一次同学会上的偶然邂逅,赵天卓认识了大学时候学弟罗列的女朋友-左倾月。在罗列因公需要出差的情况下,赵天卓受罗列之托,帮忙照顾他的女朋友左倾月,在与左倾月的相处之下,赵天卓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左倾月,一边是自己的好朋友,一边是自己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就在赵天卓面对两难的抉择时候,他发现原来罗列所谓的出差其实是和另一个女人的私会,面对毫不知情的左倾月,赵天卓他该怎么办?
  • 混沌为尊

    混沌为尊

    被封印的域外,一个渴望自由的孩子。是接受命运,还是冲破牢笼。请看《混沌为尊》为您解惑
  • 黎明机关什么的超讨厌

    黎明机关什么的超讨厌

    如您所见,这是一本中二冒险轻风战斗小说……大概……(高三,停更一年)
  • 神不是传说

    神不是传说

    电视上演的武功,飞檐走壁无所不能,多少人向往,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这样的武功是真实的存在?更有传说,只要把武功练到极致,就可以成神。
  • 天才宝贝腹黑爹

    天才宝贝腹黑爹

    她不过是占了某五星酒店一点儿便宜,竟被某冰块男在她的肚子里留下东西,还变出个娃娃来。老爸腹黑高冷也就算了,宝贝也那么腹黑天才,人小鬼大,一不小心就被他们联合算计了进去。
  • 雪的鹿儿

    雪的鹿儿

    她崇拜他,喜欢他,暗恋他。但是,这样的身份,让她不得不把所有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种子埋在地里会生根发芽,但是,她的秘密却只能烂在心里,烂在懵懂的青春里,烂在,美好的年华里。
  • 道德高于一切

    道德高于一切

    这本《道德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是从管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管理自己最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心灵,管理别人也同样要从管理心灵开始。而道德就是心灵的最高管理者,她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站岗放哨,并捍卫着我们心灵的尊严,也保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社会污浊之气的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