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89800000015

第15章 结束语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中原地区又是古代文明的中心。宋代以前,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都在这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北转移开始于唐代后期,研究唐代中州乡村社会问题,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环境。和谐一方面是指人类自身的和谐,另一方面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唐代经济、文化重心的南北移位与这两方面的不和谐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首先是人类自身的不和谐。中国古代,广大农民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但在政治上却处于受奴役的地位。农民的生活处境非常艰难,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对农业的投入是很有限的,能有一些播种的种子就算不错了,韩国磐在《天宝时期农民生活之一瞥》一文中指出:“(一个具有全劳动力的五口之家)只要交纳租庸调和地税户税,即交纳总收成的五分之一略少一些,其余勉强供食用和衣着的一半;还有将近一半的衣着费用,以及日用工具、农具,以及养生送死等费用还无着落,唯有省吃俭用,勉强维持生活。假使家中发生较大事故如死掉耕牛,或者遇到灾荒,特别是各种额外的封建剥削,那就免不了剔屋卖田,雇妻鬻子,以至家道悉破,逃散四方了……他们还会受到其它的非理科徭,额外勒索,不至冻馁而死,已是万幸,破产流亡的威胁,经常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中国古代乡村的社会矛盾,在无法调和的时候,农民往往用暴力的手段来解决。暴力摧毁了旧王朝,建立的新王朝会给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使社会矛盾得以暂时的缓和,但经过一段时间,矛盾又再次出现,循环往复。农民起义,常常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使经济的发展走过一段辉煌后再跌入低谷,然后再缓慢地发展,如此反复而已。隋朝农民起义的战火主要发生在山东(函谷关以东)地区,经过隋末大动乱,中州经济非常萧条,贞观初年,“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战争不仅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止,而且也使人口大量消亡。隋开皇九年(589),有户600余万,经过隋末动乱,唐初仅有户200万,贞观初不满300万。黄河流域的人口耗散相当严重。农业劳动力的损耗,是社会经济的一大损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劳动人手大批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但反过来,也给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这种不利因素在唐初还不十分明显,经过安史之乱以及唐末五代的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使这种南北对比的变化显现了出来。一句话,和谐的社会环境,能留住人才,不和谐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人才的生存,也进一步使社会生产的发展在竞争中失去了有利条件。

再者,安史之乱给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灾难,黄河流域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又进一步给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灾难。《太平广记》卷101《僵僧》:“唐元和十三年(818),郑滑节度使司空薛公平、陈许节度使李公光颜并准诏,各就统所部兵自卫,入讨东平。抵濮阳南七里,驻军焉。居人尽散。”《册府元龟》卷64《帝王部·发号令三》载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四月诏中说:“自东都至淮洒,缘汴河州县,自经寇难,百姓凋残,地阔人稀。”《旧唐书》卷145《吴元济传》:“时贼阴计已成,群众四出,狂悍而不可遏,屠舞阳,焚叶县,攻掠鲁山、襄城。汝州、许州及阳翟人多逃伏山谷荆棘间,为其杀伤驱剽者千里,关东大恐。”战争一旦发生,一方或者双方常常把决河作为阻挡敌军的手段。《旧唐书》卷121《李怀光传》:“(唐德宗)时马遂、李抱真诸军同讨魏城未拔,朱淘、王武俊皆反,连兵救悦。(建中)三年,诏遣怀光统朔方兵步骑一万五千同讨田悦。怀光勇而无谋,至魏城之日,营垒未设,因与滔等大战于惬山,为滔等所败。复为悦决水以灌之,诸军不利,因与遂等退军于魏县。”唐乾宁三年(896)四月,朱全忠为保滑州城,下令决开河堤,“因为二河,散漫千余里”。藩镇割据及引发的战争给黄河中下游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力。

封建社会,农民的艰难处境,封建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这种不和谐,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灾难。

其次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人类的活动又反过来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发展经验,但由于缺乏宏观的调控,历代王朝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都处于无序的状态,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渐进过程,到唐代,这种变化日渐显现。北方黄河流域曾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致使森林大面积消失,植被破坏,气候及近地表水资源发生变化,风沙、水土流失及旱涝灾害严重。唐代后期以至宋、元、明、清时期,国家财政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相对于黄河流域开发较晚,但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大面积毁林造田、围湖造田、开山造田,破坏了生态环境。

关于唐代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不合理的土地开垦。黄河自古就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因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该流域水旱灾害的发生影响极大,黄河上游地区草原植被良好,就可以大大减少中下游的水患。但有唐一代,西北地区是国家的屯垦区,大面积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据史籍记载,唐朝为防止北方突厥与西方吐蕃的内侵,积极在黄河上游实行戍军屯垦。调露二年(680),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度开营田五千余顷”。元和中,宰相李绛请开营田,任韩重华为振武、京西营田、和籴水运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东起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凡六百余里,列栅二十,垦田三千八百余顷”。大和末(835),王起奏请于灵武、邠宁立营田。邠宁节度使毕减亦曾募士开营田。唐代屯垦使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大面积土地被辟为农田,虽在当时也增加了粮食收入,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但从长远的发展看,却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加剧了气候的干旱,草原和荒漠大面积出现。如,5世纪初,毛乌素沙地水草肥美,赫连勃勃以这里水草肥美,在此选址建统万城。鄂尔多斯高原,在6世纪初还是重要的牧马地,有众多河流。但从8世纪以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却变为“广长几千里,皆流沙”,生态环境恶化。唐代长庆二年(822),统万城“飞沙高及城堞”,反映了植被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黄河上中游植被的破坏,增加了黄河的泥沙含量,这些泥沙到中下游淤积下来,使下游河道河床抬高,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唐代为扩大垦田面积,鼓励垦殖。开元、天宝年间,经济最为繁荣,耕地面积大量增加,“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山壑也被辟为农田,对于黄河流域来说,夏季、秋季是多雨的季节,一遇暴雨,便发生山洪;而雨季过后,又往往出现干旱,气候失调。

2.森林大面积被砍伐。唐代由于宫室的大量营造、炭薪的使用,黄河流域的森林被大量采伐。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唐高祖时营建弘义宫,并在终南山造太和宫,于宜州宜君县造仁智宫;唐太宗时修建大明宫、洛阳宫,在坊州宜君县的凤凰谷造玉华宫,作飞仙宫,营襄城宫;唐高宗、武则天时,修干元殿,于东都建明堂,在嵩山之南造奉天宫,于嵩阳县造三阳宫,又于寿安县的万安山造兴泰宫,于东都苑内造八关凉宫,于蓝田县作万全宫,并在渑池县西造紫微宫,在雍州永安县置凉宫;唐玄宗时造交泰殿、长生殿,修勤政楼、明光楼、明仪楼、望春宫,并于骊山置温泉宫;唐德宗时修玄武楼、望仙楼;唐宪宗时做永安殿及宝庆殿;唐敬宗时修汉未央宫;唐文宗时修安福楼、两仪殿、甘露殿、紫云楼;唐武宗时造仙台,修望仙楼;……由于大量宫殿、楼阁的修建,唐天宝年间(742—756),两京附近的树木已被砍伐殆尽,当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奏:“近于同州检得一谷,材木可数千条,皆长七八丈”时,皇帝听后,说道:“人言天宝中,侧近求觅长五六十尺者尚无,今何近处忽有此木?”反映出唐代黄河流域森林的大面积消失。除了修造宫室砍伐森林之外,唐代取暖做饭使用炭薪,也会使林木面积缩减。唐设有木炭使,负责两京及各官僚机构木炭等的供应。杜甫《卖炭翁》记载了农夫为到京城售木炭“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情况。唐代军队常常伐薪作为后勤供应。《旧唐书》卷142《王廷奏传》:“国家自宪宗诛除群盗,孥藏虚竭。穆宗即位,赏赐过当,及幽镇共起,征发百端财力殚竭。时诸镇兵十五万余,才出其境,便仰给度支,置南北供军院。既深入贼境,辇运艰阻,刍薪不继,诸军多分番樵采。”再者,对山地的开发,也使森林资源减少。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加固土壤的作用。黄河流域尤其是山地林木面积的减少,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干旱发生,雨季山洪暴发,使黄河水量大增,出现河溢,给两京及附近居民带来灾难。

唐代末年,黄河决徙的频率和破坏程度与日俱增。据《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记载,唐代黄河改道两次,决溢14次,黄河流域水灾38次。

黄河为患,主要由于人为的原因。从唐代后期开始,黄河上中游的大片原始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大片牧场被垦为耕地,自然植被遭到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黄河中下游频繁的水灾。黄河改道发生在唐代末年共有两次。一次是唐景福二年(893),在滨州渤海县内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太平寰宇记·滨州》记载:“旧黄河在县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后河水移道。”另一次改道发生在唐乾宁三年(896),又是人为因素所致。这年四月,朱全忠为保滑州城,下令决开河堤,“因为二河,散漫千余里”。据史籍记载,唐代黄河下游经常发生决口。655年至906年,郑州(1次,今河南荥阳、郑州、原阳西部一带)、滑州(3次,今河南洎县东部、滑县、浚县一带)、大名府(1次,今大名、魏县、馆陶、南乐一带)、博州(1次,今山东聊成、茌平、高唐一带)、郓州(1次,今山东阳谷、东阿一带)、齐州(1次,今临邑、禹城、济阳一带)、棣州(4次,今尚河、慧民、滨县一带)等处先后决口。黄河决溢便意味着重大水灾的发生。如唐如意二年(693),黄河在山东决溢,“坏居民两千余家”。唐圣历二年(699),黄河在河南决溢,“河溢怀州,漂千余家”。唐代黄河决溢14次,有8次殃及河南,其中两次灾情特别严重。唐开元十年(722),“七月甲子,怀、卫、郑、滑、汴、濮、许等州澍雨,河及支川皆溢,人皆巢舟以居,死者千计,资产苗稼无孑遗”。这是一次严重的水灾,七个州受淹,遇难者数以千计,房屋财产、田地庄稼,全被洪水洗劫一空。另一次河溢发生在唐开元十四年(726),“秋,天下州五十水,河南、河北尤甚,河及支川皆溢,怀、卫、郑、滑、汴、濮民皆巢舟以居,死者千计”。仅隔四年,悲剧在同一地区重演,黄河决溢又一次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唐代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在唐统治的二百多年中,很少出现风调雨顺的年份。有时出现季节性或跨年度的干旱,有时出现连年雨涝,有时出现一年中又旱又涝的情况。且旱涝的灾害性后果相当严重,旱灾致使庄稼绝苗,颗粒无收,雨涝造成房舍倒塌,人畜伤亡,田稼被淹,引起饥荒。根据《新唐书》、《旧唐书》及《唐会要》的记载,唐代中州地区水旱灾害情况如下:

贞观元年(627),山东诸州大水。

贞观四年(630),许州水。

贞观七年(633),八月,山东、河南四十州大水。

贞观八年(634),山东、河南三十州大水。

贞观九年(635),八月,山东、河南、淮南大水。

贞观十年(636)“关东及淮海旁州二十八,大水”。

贞观十一年(637),“秋七月,大雨,谷水溢入洛阳宫,深四尺,坏左掖门,毁宫寺十九所;洛水溢,漂流百家”。

贞观十八年(644),谷、豫、宋、亳等州大水。

贞观十九年(645),沁、易二州水,害稼。

永徽四年(653),“夏、秋旱,颍州等尤甚”。

永徽六年(655),“六月,滑、汴、郑等州水,害稼;洛州大水,毁天津桥。”

总章元年(668),“京师及山东、江淮大旱”。

仪凤二年(677),夏,河南、河北旱。

永隆元年(680),九月,河南、河北诸州大水,有溺死者。

永隆二年(681),八月,“河南、河北大水,坏居民十万余家”。

永淳元年(682)六月十二日,“连日大雨,至二十三日,洛水大涨,漂损河南立德、敬弘、洛阳景行等坊二百余家,坏天津桥及中桥,断行人累日。先是,屯降大雨,沃若悬流,至是而泛溢冲突焉。……国中大饥……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

永淳二年(683)三月,“洛州黄河水溺阿阳县城,水面高于城内五六尺。自盐坎以下至县十里石灰,并平流,浸桥南北道无不破碎”。同年夏,河南、河北旱。

垂拱四年(688),二月,“山东、河南甚饥乏”。

永昌元年(689),三月,旱。

如意元年(692),“四月,洛水溢,坏永昌桥。漂居民四百余家。七月,洛水溢,漂居民五千余家。八月,河溢,坏河阳县”。

长寿二年(693),“河南州十一,水”。

神功元年(697),“河南州十九,水”。

圣历元年(698),六月,“戊辰,洛水暴涨,坏庐舍两千余家,溺死者甚众”。

圣历二年(699),“七月,丙辰,神都大雨,洛水坏天津桥。区,河溢怀州,漂千余家”。

久视元年(700),十月,洛州水。

长安二年(702),“春,不雨,至于明年五月”。

长安三年(703),“冬,无雪,至于明年二月”。

长安四年(704),“自九月至十月,昼夜隐晦,大雨雪。都中人畜,有饿冻死者”。

神龙元年(705)七月,“洛水涨,坏百姓庐舍二千余家”。

神龙二年(706)四月,“洛水泛溢,坏天津桥,漂流居人庐舍,溺死者数千人”。“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京师、河北、河南旱,饥”。

神龙三年(707)夏,“山东、河北二十余州大旱,饥馑死两千余人”。开元三年(715),河南、河北水。

开元四年(716),七月丁酉,洛水溢,沉舟数百艘。

开元五年(717),“六月,壬申,巩县暴雨连月,山水泛溢,毁郭邑庐舍七百余家,人死者七十二。汜水同日漂坏近河百姓二百余家”。开元六年(718),六月甲申,漉水暴涨,坏人庐舍,溺杀千余人。

开元八年(720),六月壬寅夜,“东都暴雨,谷水泛涨。新安、渑池、河南、寿安巩县等庐舍荡尽共九百六十一户,溺死者八百一十五人。许、卫等州掌闲番兵溺死者千一百四十人”。

开元十年(722),五月,“东都大雨,伊、汝等水泛涨,漂坏河南府及许、汝、仙、陈等州庐舍数千家,溺死者甚众”。

开元十一年(723),十一月,“自京师至于山东、淮南大雪,平地三尺余”。

开元十二年(724),六月,豫州大水。

开元十四年(726),夏,旱。“秋七月,癸丑,渥水暴涨入漕,漂没诸州租船数百艘,溺死者甚众。是秋,十五州言旱及霜,五事州言水,河南河北尤甚”。

开元十六年(728),东都、河南、宋、亳等州旱。

开元十八年(730),六月,“东都瀍水暴涨,漂损扬、楚、淄、德等州租船。壬午,东都洛水泛涨,坏天津、永济及漕渠斗门,漂损提象门外诸铺及仗舍,又损居人庐舍千余家”。

开元十九年(731),“秋,河南水,害稼”。

开元二十年(732),“秋,宋、滑、兖、郓等州大水”。

开元二十二年(734),“秋,关辅、河南州十余,水,害稼”。

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河南郡十三,水”。

开元二十九年(741),“暴水,伊、洛及支川皆溢,损居人庐舍,秋稼无遗,坏东都天津桥及东西槽,河南北诸州,皆多漂溺”。

天宝四载(745),“九月,东都瀍、洛溢,坏十九坊”。

天宝十三载(754),“东都瀍洛暴涨,漂没一十九坊”。

永泰二年(766),河南数十州水。

大历十二年(777),秋,“大雨。是岁,春夏旱,至秋八月雨,河南尤甚,平地深五尺,河决,漂溺田稼”。

贞元元年(785),陕西大旱,“春,旱,无麦苗,至于八月,旱甚,灞、瀍将竭,井皆无水”。

贞元二年(786),夏,“东都、河南、荆南、淮南江河泛溢,坏人庐舍”。

贞元八年(792),秋,“大雨,河南河北、山南、江淮凡四十余州大水,漂溺死者二万余人”。

贞元十八年(802),夏,申、光、蔡等州旱。

元和八年(813),许州奏:大雨摧大隗山,水流出,溺死者千余人。

元和十一年(816),五月,京畿大雨,害田四万顷,昭应尤甚,漂溺居人。……陈、许等州各损田万顷。

元和十二年(817),秋,大雨,河南北水,害稼。

元和十五年(820),宋沧、景等州大雨,自六月癸酉至于丁亥,庐舍漂没殆尽。

长庆四年(824),十一月,京畿、河南、江南、湖南等道大水害稼。

大和二年(828),六月,陈州水害秋稼。

大和四年(830),夏,曹、濮雨,坏城郭田庐向尽。……许州自五月大雨,水深八尺,坏郡郭居民大半。其年十一月,京畿、河南、江南等道大水害稼。

大和六年(832),河东、河南、关辅旱。

大和八年(834),夏,陕、华等州旱。

大和九年(835),秋,京兆、河南、河中、陕、华、同等州旱。

开成二年(837),八月,“山南东道诸州大水,田稼漂尽”。

咸通二年(861),“秋,淮南、河南不雨,至于明年六月”。

乾符五年(878),“秋,大霖雨,汾、浍及河溢流害稼”。

由此可见,中州地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但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的灾难,也严重阻碍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自古代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已带来无法挽回的消极影响,也使我们从历史的发展中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人们应自觉接受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摈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障,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同类推荐
  • 威武大汉

    威武大汉

    汉人,儒雅守礼又威武不屈;汉人,胸怀平和又坚韧勇敢;一个伟大的民族,一段峥嵘的岁月,一支永远屹立的大旗,一部可歌可泣的汉家史诗。
  • 大燕歌

    大燕歌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这是一个如日方升的帝国,这是一个御五国而有余的强国,这是一个秦国称霸的时代。关中有锐士,山东有豪杰。群雄竞相争,盟约罢又起。英雄出吾辈,合纵退强秦。列国竞相逐,杀人当盈野。人命如草芥,弱者嚎悲歌。这又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的沉吟的时代:男儿不问身后事,只求可否歌一曲。醉酒起舞看吴钩,唱我浮游生如梦,舞我干戈雄似铁。争雄力尽死沙场,耻与老死相为伍;是非成败转头空,不论成败论英雄。哈,哈,哈痛快,痛快,不枉一生男儿行!
  • 三国志(下)

    三国志(下)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那些混在江湖的日子

    那些混在江湖的日子

    难混是江湖!既然我无法改变命运,那我就要改变中国的历史!
  • 草根王爷
热门推荐
  • 地球惊变

    地球惊变

    一场五彩光雨,让90%的人类都变成了丧尸,而剩下来的人类却意外的觉醒了自身的能力。为了生存,所有幸存下来的人类都不得不和丧尸拼命,叶寒幸存者之一,却因为一场意外让他得到超脑系统,从此在超脑系统的指引下,让叶寒从此踏上世界上最巅峰的存在,然而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那些自称是神的一颗棋子而已……
  • 灯仍未灭

    灯仍未灭

    人死,如灯灭。当一切纠缠过往随着生命凋零而被掩埋之后,罪恶是否不再被审判。人所归为鬼,人鬼终殊途。可若是有可能,当一切重新来过,站在青天白日之下接受阳光洗礼的又将是谁。生死之间,有大恐怖。打破其间的鸿沟,回过头来,又能否,良知不泯,灯不灭。一句话版:有一群家伙,打着为民除妖的旗帜,实则干着替鬼捉人的勾当。
  • 我的青春不可以是这样

    我的青春不可以是这样

    在一次实验中,木鸣发现了世界的原则,跟着这一世界线,他穿越到了一个和原世界有一定差别的位面里,但自己的精神力仿佛放大了无数倍,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上巅峰
  • 帝倾心之凤飞天

    帝倾心之凤飞天

    他,是先帝中意的储君人选,是整个北郡王朝的希望。一双俊美的凤眼藏着深邃的眸子,妖孽的长相却不失君王之风。一场战乱,流落民间。从此便认识了,这一辈子他最放不下的人。就算是为了她,也要夺回属于自己的大好河山!
  • 总裁的择爱甜妻

    总裁的择爱甜妻

    宗夏有个她爱的丈夫,结婚三年,两人同床异梦,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终于离婚,宗夏难受酗酒发泄心中的伤心!沈月苍是商场上的战神,被醉酒的宗夏拦住车,耍起酒疯,荒郊野外,他只能无奈地带着这个疯了一般的女人回家!从未带女生回家的沈月苍刚好被母亲发现了宗夏,误会开始,沈月苍为了不被母亲骚扰,告诉母亲他喜欢这个女人,她是他的未婚妻!感激带自己回家,宗夏答应与沈月苍演戏,却在外面遇到了前夫叶辰。叶辰看到离婚了,身边立刻有个优秀的男人陪伴的宗夏,心中不甘,回忆起婚内的点点滴滴,无法忘怀!两男争一女的戏码从家里打到商场,牵扯出隐密的身世后,宗夏最终选择谁?
  • 球场梦之队

    球场梦之队

    因篮球而结识,因梦想而相聚。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或是内线怪兽,或者灵活控卫,亦或是高冷的比赛大心脏,共同在球场上逐鹿风云,且看梦之队如何称霸篮坛!
  • 季风吹向南

    季风吹向南

    我是一阵季风,而你是我的方向,无论中间停顿多长时间,命中注定我都会登陆来到你的身边!——唐季风五年前,安莫南遇到唐季风,从此,就中了他的毒。五年后的再次邂逅,面对重新闯入她生活的他,她是选择戒掉他还是继续中毒下去?“唐季风,你放开我。你身边不是有了许优美这个青梅竹马,为什么还要对我纠缠不休?”莫南擦着被吻得红肿的唇愤怒地咆哮。“阿南,我的心里从来都只有你。五年前,我就已经中了你的毒,很深很深……”
  • 负相思之天下定

    负相思之天下定

    青梅竹马,恋花扑蝶的情谊。无忧无虑,醉看青天的时光。在孤独时无意飘进院子里的纸鸢和白衣,成为一个人最初的劫。佛龛长明,落樱浮灯,青衣男子……羞涩一笑,惊鸿一瞥,心种此结,如饴之甘,从此铸就一生的罪。嫁入深宫整整六年,她享尽恩宠,也懂得了寂寞。最心爱的两人不在身边。一个被她所负,一个误她一生。红尘席卷而来,三个人的纠缠,改写了尘世间的命盘。战火纷飞,天地凡心浸染其中,最初的劫,一生的罪,一世的业——参不破,也不愿参破。
  • 废柴丑女逍遥仙

    废柴丑女逍遥仙

    凌霄宗剑峰峰主座下嫡传弟子师倾城,在渡金丹劫时被宗内叛徒陷害,一道天雷劈下,把她送到了凡人界的皓月王朝,成了貌丑无颜、痴傻呆蠢的师府大小姐!继母侄女想要踩她上位,未婚夫冷眼看她被人往死里整,杜家小姐也欲将她除之而后快,各种阴谋诡计纷至沓来……
  • 猫王大人的十六岁娇妻

    猫王大人的十六岁娇妻

    【qq群:142095746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们,可以进来一起讨论玩耍哟!】只想安安静静的读书而已,却屡屡不顺,行侠仗义散播正义,却招惹到恶名昭著的小太妹。寄养在某人的家里,却不料被某人当成垃圾扔掉。莫名其妙的收养了一只流浪猫,没想到他却变成英俊的美少年,趴在自己的被窝里,说要报恩娶自己。等自己爱上了那只猫,他却说自己是卑贱的凡人,不配爱他。她当时就指着他的脑门大喊:“老娘已经有了你的种了,你不爱我,我就带着你的骨肉嫁给别的男人,让你的孩子管别的男人叫爹。”【建国以后不让动物成精,所以里面的小妖精都是建国以前成精的,本文纯素瞎编切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