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图:这一计的名字我又看不明白了。
伊塔:又没文化了吧。“李代桃僵”这个词出自《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胡图:咳咳,能不能翻译成白话文一下?
伊塔:就是说,桃树被虫子咬了,旁边的李树自愿把虫引到自己身上。本意是指兄弟俩要像桃李共患难一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
“原文”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注译”
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损阴以益阳: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大意”
当形势发展到一定要有损失的时候,就牺牲次要利益,保全重要利益。
伊塔:这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
胡图:这很像我玩象棋时常用的“舍车保帅”的战术嘛。
伊塔:嗯,你说得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胡图:哈,原来我也是很聪明的嘛。
伊塔:历史的诡计其实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关键是要会总结啊。这里有个朴素的例子。在战国后期的时候,赵国的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蟾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赵王派了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关。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胡图:这个和李代桃僵有什么关系?
伊塔:急什么,在下面呢。过了几年后,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派了少量士兵保护着边寨的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就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大军直逼雁门。李牧早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落荒而逃,蟾褴国也就此灭亡了。
胡图:原来是李牧用小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佩服佩服,果然像我的“舍车保帅”,哈哈。
故事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而且是一位遗腹子。他善于骑马射箭,对人仁爱,又谦让下士,名声很好。汉武帝看李家世代为将,就命李陵亲领800骑兵。
李陵曾经深入匈奴两千多里,越过居延(位于今天内蒙古西段的额济纳旗)侦察地形,没有遇到敌人就顺利返回了。后来升为骑都尉,带领5000骑兵,以防备匈奴。几年后,汉武帝派李广利征讨大宛,让李陵率5000骑兵随后。走到边关,汉武帝又让他留下将士,只带500轻骑去迎接李广利,然后仍然回张掖驻守。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击右贤王,汉武帝要李陵为大军运输粮草。李陵请求说:“我率领的屯边将士,都勇猛过人,希望自成一军,独当一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请不要只让我们做运输队。”
汉武帝说:“你是耻于做下属吧!我没有多余的战马给你。”李陵说:“我可以不要战马,而且愿意以少击多,只用5000步兵,一直打到单于的王廷。”
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令强弩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接应。路博德也羞于做李陵的后备,就上奏说现在不是进攻匈奴的好时机。
汉武帝见到奏折后,大怒,怀疑是李陵后悔了,不想出兵,所以指使路博德上书,就下诏让路博德赶往西门,又传诏李陵:“九月必须发兵,一路观察敌情。如果没有情况,就继续进军,快马向朝廷报告情况。你与路博德说了些什么?也一并上书说清楚。”
于是李陵带着5000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走了30天,将走过来山川地形都绘制成图,派骑兵回朝禀报。汉武帝听说李陵带兵有方,将士拼死效命,这才转怒为喜。
然后李陵就遭遇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李陵驻军在两山之间,用大车作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矛和盾,后排用弓和箭,准备迎敌。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扑向过来。李陵发令,万箭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李陵领兵追击,杀了数千名敌人。
单于大惊,召集左、右贤王八万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边战边走,被围困在一个山谷里。经过数日苦战,很多士兵都受了伤,受了三处伤的就用车载,受了两处伤的就赶车,受了一处伤的坚持战斗。
李陵说:“军队的士气大不如从前,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军中有女人吗?”原来,军队出发时,有些被流放边塞的盗贼的妻女随军做了士兵的妻子,就藏在车中。李陵把她们搜出来后,都杀掉了。
第二天再战,果然杀了3000多敌人。他们向东南方突围,沿着龙城道撤退,走了四五天后,被一片大沼泽挡住,遍是芦苇。匈奴军在上风头放火,李陵也令将士放火,烧出一片空地来,才免于被烧死。
李陵又领兵退到山下,单于占据了南面山头,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冲锋。李陵的步兵在树林里与敌人的骑兵拼杀,又杀了数千名敌人,并迫使单于下山退走。
单于说:“这些是汉朝的精兵,打了这么久都没有征服,日夜向南退,把我们引到塞边,会不会有埋伏呢?”
匈奴军中的很多将领都说:“单于亲自率领数万骑兵攻打汉朝几千人,却不能把他们消灭,以后就无法调兵遣将了,也会让汉朝更加轻视匈奴,一定要再度猛攻。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就算不能破敌,也来得及返回。”
李陵的处境更加险恶,与匈奴战斗一整天,又杀死、杀伤两千多匈奴兵。匈奴军见无法取胜,准备撤走。这时,李陵军中有一个叛徒,因为被校尉凌辱而投降匈奴。他告诉单于说:“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也快用完了,只有李陵将军和成安侯韩延年有800人排在兵阵前列,分别以黄白两色做旗帜。只要派精兵射杀旗手,就可以破阵。”
单于大喜,急忙令骑兵合力攻打汉军,边打边喊:“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李陵当时正在山谷底,敌人在山坡上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李陵坚持往南退,还没有冲出来,汉兵的箭都射光了,只好丢弃战车。当时李陵还有将士3000多人,赤手空拳地就折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也只有短刀。但是,现在前面被大山挡住,退路又被单于截断,汉兵进退两难。匈奴还在险要地方放下垒石,很多士兵都被砸死,不能前进。
天黑后,李陵换上便衣,独自出营,挡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杀掉单于!”过了很久,李陵才回来,叹了口气说:“兵败到这种程度,只有一死!”军吏们都说:“将军威震匈奴,皇上不会让您死,以后可以想别的办法回去。足野侯当年被匈奴捉住,逃回去后,皇上仍以礼相待,何况是将军您呢!”
李陵黯然说:“你们别说了,我不战死,就不是壮士。”
于是,李陵叫部下砍断旌旗,把珍宝都埋在地下。他长叹说:“再有几十支箭,我们就可以逃跑,现在没有武器,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就擒,不如各自逃跑,还有可能逃脱几个人,回去禀告皇上。”李陵让将士们每人拿两斤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边塞会合。
半夜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率领大家突围。匈奴骑兵紧紧追赶,韩延年战死了。李陵叹息着说:“我没有脸面回去见皇上啊!”就下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只有400多人逃了回去。
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非常愤怒,就责问当时报告好消息的陈步乐,吓得他自杀了。文武百官都竞相责骂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站出来为他辩护:“李陵为人孝顺,对士兵讲信义,经常为了国家奋不顾身。今天他战败一次,就被百官如此攻击,真是令人痛心!李陵的将士不足5000,深入匈奴腹地,与十几倍的匈奴骑兵拼杀,匈奴被打死了无数,搞得他们不得不把能射箭的百姓都召集起来围攻。他转战千里,箭射尽了,退路也被截断,战士们赤手空拳,顶着敌人的箭雨做殊死拼搏。能得到部下这样拼死效力,就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然战败了,可他杀敌的公德已名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就是想立功赎罪,报效朝廷。”
当初,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只让李陵协助运输;李陵与单于主力作战,李广利却没有任何战功。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想诋毁李广利,以此替李陵说情,就把司马迁投到狱中,施以宫刑。原来,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小舅子。
过了很久,汉武帝悔悟到李陵是因为没有救援才会投降,就派使者赏赐李陵的余部。
再一年后,汉武帝派使者去匈奴接李陵,但没有接到,回来报告汉武帝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来对付汉军。汉武帝生气得不行,就把李陵全家都杀掉了。后来,又有汉朝使者到匈奴,李陵问他:“我为汉朝带领5000步兵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救援而失败,汉朝为什么要杀我全家?”使者说:“皇上听说您在为匈奴练兵。”李陵气愤地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李陵就找机会杀了李绪。大於氏要杀李陵,单于把他藏到北方,直到大於氏死了才回来。
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又立他为右校王。
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跟李陵关系很好,就派李陵从前的好朋友任立政去匈奴,想招李陵回来。任立政到了匈奴后,单于设酒宴款待他,李陵与另一个投降匈奴的卫律都在座。任立政虽然见到了李陵,可不能私下讲话,就用目光向李陵示意,又好几次弄掉佩刀上的环,趁捡环时握住李陵的脚,暗示他可以回汉朝。
后来,李陵与卫律一起备酒慰问汉使,两人都穿着匈奴的服装,蓄着匈奴的发式。任立政大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国内安定,当今皇上年少,由霍子孟、上官少叔辅政。”他想说得李陵动心。李陵沉默了一会儿,不经意地摸着自己的头发说:“我已经成了匈奴人啦!”过了一会儿,卫律起身上厕所,任立政趁机对李陵说:“少卿,您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问好。”李陵说:“霍光与上官大人可好?”“他们请少卿回故乡去,富贵不成问题。”李陵放声说:“我回去容易,只是怕再次蒙受耻辱,我也是无可奈何!”
李陵在匈奴呆了20多年,在公元前74年病死。他一死,名将李广就后继无人了。
春秋末期的时候,齐国的大夫田成子以下犯上,把齐简公杀了,自己当了齐国的老大。可是,当上老大后他才发现,要想搞好和天下其他国家的老大们的关系,又要让手下的小弟们听话,是一件很难的事。果然,各国诸侯逢年过节开酒会的时候都不来请他,国内老百姓看他不能为国争光,自然也看不起他。田成子是那个愁啊,成天是感慨男人创业太艰难。
偏偏这个时候越国又来凑热闹。越国老大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说齐国的田成子谋权篡位,成立不合法的政府,搞恐怖主义活动。要实施军事行动来制裁齐国,拯救广大受苦难的齐国人民,保卫天下和平。田成子听说后急得鞋都来不及穿,急忙召集了所有的小弟前来商量怎么办:“越国实行霸权主义政策,要来干涉我们齐国内政。现在我们人手不太足,这次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你们有啥法子没。来来,大家站着说太累了,我们去对面茶馆边喝茶边谈。”
在这次“齐国各界代表联合抵抗越国霸权主义茶话会”中,各个代表踊跃发言,陈述利弊,会场气氛友好而热烈,是场团结的茶话会,是场胜利的茶话会。在会上,比较激进的一派认为:越国是借和平之名行战争之实,齐国神圣主权不容侵犯,我们应该做出有力反击,即使打不过也要让越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比较保守的一派则认为:现在国内经济建设还没有搞好,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没有提高,如果这时候出去和越国硬抗的话,说不定国内控制不住闹出什么大乱子来。其实他们越国来打我们,真正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抢地盘吗?不如我们以退为进,先割一些地给他们来换取和平发展的时间,等我们实力强大了以后还可以再抢回来嘛。
激进派说保守派是“丧权辱国”,保守派则回击激进派是“愤青思想”,两种意见互相争论不停。田成子是左右为难,不知道听谁的好。去打仗吧,确实是实力不够,而且要是有人趁乱闹事就麻烦了;割地求和吧,那就要被全国人民骂啊,说不定还会有人煽风点火来抗议示威,要求自己下台呢。是怎么想都保不住自己老大的位置,这可怎么办。
正当会场上口水横飞的时候,一直坐在角落里静静喝茶的田完子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站出来发言道:“大家不用再争了,这事情很好办。老大让我带一些人出去和越国拼一下,我保证越国就会退兵了。”
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心惊肉跳,不知道田完子到底什么意思。田成子问道:“哥哥是说让你带兵去打仗就能让越国退兵?”
“正是。”
“可是越国的部队非常强大,我们兵力又不够。难道哥哥想到了什么计策能够以少打多,以弱胜强?”
田完子摇头道:“非也。我这次去不是要打胜仗逼退越国的,相反,我去打的就是败仗,而且要败得彻彻底底,败得全军覆没,这样越国就会退兵。”
众人听了更加心惊肉跳,田成子道:“啊?哥哥,你不是喝酒醉了吧?不对,我们明明是茶话会啊。太医在哪?快来看看!”
田完子笑道:“我没醉,大家听我慢慢道来。越国为什么要来打我们?无非是‘名’或者‘利’。从‘利’来说,他们越国和我们相隔太远,真从这里打下来土地也不能好好管理,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所以他们是为了‘名’而来。我出去让他们打一场大胜仗,让他们杀了我,他们自然就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众人都觉得有理,田成子哭道:“其实,我早就知道越国的想法了,只是,我舍不得哥哥你啊……呜呜……你我相依为命,手足情深,我怎么能眼睁睁地看你去送死呢……”
众人纷纷流下来感动的热泪,田完子道:“什么都别说了,这事只有这个办法了。给,这是我这个月的会费,我去了……”
说完后,田完子就带了一些小兵甲乙丙丁出去迎战了。因为实力悬殊太大,基本没怎么抵抗就战死了。越国觉得非常满足,在各大媒体大肆宣传了一番自己维护天下和平的功劳后,第二天就收兵回国了。齐国终于免遭洗劫,得到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曹操的。曹操和袁术掐架的时候,有一次两人的部队在寿春对峙。只是当时两家部队的实力相当,一时也想不出什么计策能够消灭对方,所以都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每天轮流派人在阵前对骂,进行心理战。
时间长了,问题就渐渐显现了。吃喝拉撒是人活着的基本需求,拉和撒好解决,随便找地方挖个坑就可以了,可这吃和喝就难弄了,得从产粮区慢慢运过来。古代没有火车飞机,运输工具不发达,只能靠三轮车慢慢拉,一段时间后,曹操这边的粮食慢慢就跟不上了。曹操也愁这个事,可实在是没有更多的人力去蹬三轮从“本”上解决问题,只好在“标”上想办法。
曹操把部队的司务长给叫了过来,跟他商量这个事情:“现在部队的情况你也看到了,我们和袁术的作战方针是要打持久战。可是现在我们的后勤补给有点跟不上,你说怎么办?”
“大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嗯,我是这样考虑的:你叫食堂的师傅以后发饭的时候用小碗,早上的稀饭多对点水,水饱也是饱嘛。”
“大人英明,小人这就去办。”
这样过了几天,吃饭的碗越来越小,稀饭越来越稀,士兵们渐渐开始有了怨言,去骂阵的兴致也没了,都改骂曹操不厚道了。曹操又把司务长叫了过来,问他:“现在我们的计策被识破了,士兵们怨声载道,军心不稳。这样下去我怕袁术那边乘机打过来的话,我们会吃不住。你看有什么办法能稳定一下军心的?”
“大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嗯,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抓个替罪羊,就说这事都是你在暗中搞鬼,然后把他砍了,稳定军心。”
“大人英明,小人这就去办。”
“不用忙,我已经想好抓谁做替罪羊了。我看你就比较合适。”
“啊?大人再考虑考虑其他人选?”
曹操笑道:“没更合适的人了,来人啊……”
于是,这位司务长就做了可怜的替罪羊被砍了。士兵们不知道实情,看这事处理的如此的有效率,都夸赞曹操英名有魄力,在阵前骂袁术也更卖力了。
伊塔:你看,曹操牺牲了司务长,稳定了军心,最后得到了胜利,实为李代桃僵的精彩应用。
胡图:可是在没有得到人家同意的情况之下借了人家的人头,这有点不厚道啊。
伊塔:我也觉得哦。两军对峙,敌优我劣或势均力敌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果指挥者主观指导正确,常可变劣势为优势。孙膑赛马的故事你知道的吧。
胡图:嗯,他在田忌的马总体上不如对方的情况下,使他仍以二比一获胜。
伊塔:不错,可是运用此法也不可生搬硬套。春秋时齐魏桂陵之战,魏军左军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田忌准备按孙膑赛马之计如法炮制,孙膑却认为不可。他说,这次作战不是争个二胜一负,而应大量消灭敌人。于是用下军对敌人最强的左军,以中军对势均力敌的中军,以力量最强的部队迅速消灭敌人最弱的右军。齐军虽有局部失利,但敌方左军、中军已被钳制住,右军很快败退。田忌迅即指挥己方上军乘胜与中军合力,力克敌方中军,得手后,三军合击,一起攻破敌方最强的左军。这样,齐军在全局上形成了优势,终于取胜。
胡图:那就是牺牲小部分利益保全大局了。
按语
李代桃僵,就是趋利避害,指挥的高明之处,是要会“算账”。古人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很大的胜利,是划得来的。
伊塔:在春秋的时候,晋国的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了3000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必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宫,立即悬赏缉拿。
胡图:咳咳,幸好这个婴儿没有哭啊,比较幸运。
伊塔:赵家的忠实门客公孙许臼就和程婴商量救孤之计了:如果能将一个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假赵氏遗孤,方才会停止搜捕,赵氏嫡脉才能保全。程婴的妻子此时正生一男婴,他决定用亲子替代赵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子,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许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许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一个用锦被包裹的男婴。于是屠贼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根,放松了警戒。在忠臣韩厥的帮助下,一个心腹假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已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贼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15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报了大仇。
胡图:这个故事还真凄凉啊。
伊塔:不是凄凉,是悲壮啊。后来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沉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许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
导师语录
虽然我们提倡芝麻和西瓜都要捡,但如果只能捡一个的话,我还是放弃芝麻,去捡我爱吃的西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