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又被称为汜水关,古代涉及到要避讳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名字,也被称为武牢关,位于洛阳的东面,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方向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此关的名字是为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后来,这里便成为洛阳东边的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凭借其南连嵩岳,北濒黄河的地理优势和山岭交错,自成天险的天然优势,此处镇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越性,所以成为历代兵家为之血刃相见的“宝地”。
要地鸟瞰
原属古城皋县的虎牢关,于公元598年隋朝随着古城被改名为汜水县,也于唐朝之后便被称为了汜水关。另外虎关、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也是当时很多人称其的名称。此关的得名与周穆王圈养猛虎于此有关。传说猛虎为进献所得,凶猛无比,因此此地得名虎牢。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秦置关、汉置县,以及之后的封建王朝,均有在此设防。
三英大战吕布的地点就是在虎牢关前,也正是那一战让虎牢关成为名垂天下的奇关之一。三英雄英勇杀敌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奋勇的精神似乎千年不灭,也正因为此,让这场战争的影响源远流长至今。明清时期虎牢关布局为自东向西,荥阳汜水镇西行,过汜水河,至虎牢关。“雄壮的关门巍然耸立、关墙牢固,即便一人守在关口,任千万雄兵都别想打开关口的大门。”这是虎牢关村村民王小生对他记忆中的虎牢关构造的描述。牢虎关关门的西侧是为感念刘、关、张三英战吕布而建的三义庙。
牢虎关的关门、关墙、三义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毁,如今新修的三义庙前残存的石碑似乎讲述着曾经额历史,那些石碑被拉去汜水河铺过桥,大多造成残毁,后来又被拉回来,上面有关历史的记忆已经含混模糊,唯有那座镌刻着“虎牢关”三个大字的古碑,仍旧让明清时期虎牢关的旧影依稀呈现:这通高约2米,宽约0.7米的古碑刻成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它的上部已经断裂,楷书写就的“虎牢关”三个字苍劲有力。这或许已经是明清时期关于虎牢关的仅存的一点儿印迹。
风云变幻
历史上,此地为许多军事活动的发生地。春秋时期五年(前718年)鲁隐公在此击败燕师;鲁襄公二年(前571年)晋悼王用孟献子“请城虎牢以逼郑”的计策,开始在这里筑城;战国时期的齐、燕、楚、赵、韩、魏六国均是依靠驻兵在此来实现和秦国的对抗;楚汉争霸时(前203年),此城此关也成为刘邦、项羽争夺的要地;唐代李世民在此与窦建德大战、宋建炎二年(1128年)岳飞在竹芦渡大破金兵……一直到元、明、清,这里仍然是鏖战纷繁,整个虎牢关口洒满上下千年来众将士的热血。作为历史的古战场,虎牢关作为古代帝王们争地图疆的要地,在不断的战争和建设中也为人们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名胜供人观瞻,现在的虎牢关景区内有吕布城、饮马沟、华雄岭、跑马岭、绊马索、张飞寨王莽洞、三义庙、“玉门古渡”、“玄武灵台”等景点。另外现代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再建,也成就了很多独特的景致——后期建设的古战场文化雕塑苑、千亩荷塘、千亩鱼塘、黄河农家乐文化广场、野禽湿地保护区等成为人们观赏游玩的好去处。
兵家必争
历史上流传着一场著名的战争,即武牢之战。(武牢即武牢关,为了避讳李世民祖父名虎,将虎牢关改为武牢关)。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军攻打盘踞洛阳的郑帝王世充,占据河北的夏帝窦建德接受王世充的求助,带领30万大军一路攻陷管城(今郑州),大军推进到牛口(今荥阳牛峪口)以解王世充之围。正是因为李世民认识到武牢关的重要性,迅速带领3500士兵将武牢关占据,目的则是在此阻拦窦建德向西挺进,切断窦与王世充的联系。依据武牢关的险峻之势,李世民闭门不出,利用消耗战的计谋消减窦建德的士气;同时又悄悄派一支部队将窦军粮草截断;自己也装出已无粮草的迹象,把战马迁到黄河北岸去吃草,给敌人以假象,想借此诱惑窦军发动最后的进攻。等到窦建德上当,想与唐军在汜水东岸决战。此时的李世民却依旧让军队闭门不出。战场讲究一鼓作气,正是李世民的消耗战让窦军不战而自觉疲惫不堪、泄气的时候,李世民猝不及防地杀出来,最终将窦建德生擒。这一战为今后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