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说的是雄踞晋、豫、秦三省的潼关,其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南踞巍峨秦岭,北临涛涛黄河,自古就被成为关中的东大门,唐代大诗人杜甫用“艰难奋长就,千古用一夫”来描写描写潼关的险峻和重要性,因此,潼关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要地鸟瞰
潼关,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在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遥对函谷关,共同成为崤函古道要津的东西两道防护保障。潼关,历史上还被称为“桃林塞”,主要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得名。今日潼关城旧址是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的。最初的设于东汉末年建在黄土塬上的关城,到隋代时又被向南移出数里,直至武则天时期潼关城形成。唐设置潼津县,明设置了潼关卫,清则为潼关县,后来便被沿袭下来。潼关之所以还被成为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是由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地处黄河渡口,属于于晋、陕、豫三省要冲,扼住了长安至洛阳驿道的咽喉,进出三秦的要道,这里也成为汉末以来向东进入中原、向西出关中、西域的要塞及关防要隘,若它锁,则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风云变幻
影响着中国历史走向的潼关之战即发于此。当时曹操决定向西方拓展势力,以弥补南方战线失利的不足。马超、韩遂等西方群雄自然不肯轻易就范,于是起兵抵抗,就在关中潼关附近与曹军展开厮杀,最终曹操使用计谋取得胜利,大军压制关中。这次战争后,曹操彻底的统一了中国北方,在全国形成了真正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兵家必争
作为关中东大门的潼关,凭借其高亢的地势,险峻的形势,成为历史中各路兵家的必争之地。在地势上沟河相间,横有远望沟(又名阎王沟)、列斜沟、禁沟、和潼洛河、禁沟河、列斜河。自古以来,只凭借依关一条道,贯通东西,扼住了出陕入豫的咽喉,直通我国通入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要塞从这里延伸出来。关门地势险峻,对于关门的描述,自古就有“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的感叹,守者,“万古用一夫”守关,而攻关者,则因为此关易守难攻而发出“百万化为鱼”的感慨。唐朝的崔灏在潼关城楼题诗中这样写道:“山势雄一辅,关门扼九州”,足可见潼关在当初已经为世人所慨叹。关于发生在此地的战争,历史有记载的就有数十次,这里的地理优势,使此关口可守、可攻、可战。将历史追溯至战国末期,九国诸侯联兵仰关攻秦,秦人大开关门迎敌,九国大军望关而兴叹,逡巡逃遁不敢进。东汉末年,马超韩遂十部皆反,将兵屯至潼关,曹操亲自率军十万出,与民超夹关而战,结果瑛操殆死潼关。再将历史拉近到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陷晋,仅用数月的时间就破各种屏障抵达风陵,但是到了潼关,却黔驴技穷,窥视其长达7年之久,无奈之下滥施轰炸淫威,炮击闯关火国。再往前推进10余年,日军的入侵中原战争中,一路过洛阳、陕阳、陕县,长驱直入到达距离潼关仅约十公里的灵宝十二河,望关生畏而溃退。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绝属少见。关城的险峻确为潼关增辉生光,其终究凭借此垂誉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