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州府所在地剑阁古城,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悠久,被誉为“蜀道明珠”的剑阁是首批公布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它涵蕴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魂,古意浓厚,古迹甚多,犹如曲曲古音,响彻驿道,动人心弦。
要地鸟瞰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守剑门关险,剑阁县是连接四川与陕西、甘肃的通道,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剑阁位于东经105度09分至105度49分和北纬31度31分32度17分之间,占地三千二百多平方公里,其低山地貌特点显著,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它的四周,东邻苍溪县,西界梓潼县、江油市,南连阆中、南部县,北接广元市中区,108国道、宝成铁路纵贯境内,嘉陵江从剑阁东边流过,交通环境方便快捷。2000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剑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县内源出西北山麓的西部,纵贯全境汇入嘉陵江的闻溪河、店子河、白龙河,总长达六百七十多公里。它气候温和温润,大致可以说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风云变幻
剑阁古城是古时由秦入蜀的必经要地,坐落在四川北部的秦巴山脉南麓。“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峻壁横空限一隅,划开元气建洪枢”;“摩空双锷高千丈,雄锁巴西第一关”。这些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剑阁地势的生动描写。古城北大门的剑门关地势尤为雄险。蜀道最早可能建于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剑门蜀道,其属蜀道南段,自秦惠文王开辟剑门蜀道,及至《华阳国志》说,蜀相诸葛亮伐魏,见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岸奇峰倚天如剑,令开凿山崖,凌空架桥,搭建阁道以便交通。经过漫长的年月,剑门蜀道终于日益完善。
《资治通鉴》及《国策》有这样的记载,战国后期,日益强大的秦国,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秦唾涎沃野千里,物产富饶的巴蜀很久了。但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很不容易,加之蜀有剑门之险,巴有江河之阻更是难上加难。秦惠文王一年(公元前337年),大将司马错向秦惠文王献计,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希望与蜀国友邻,并开辟道路迎牛。蜀王开明氏生性贪婪,便派五西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公元前316年春,蜀道开通后,秦王遣张仪、司马错引兵而入,蜀国毫无防备,秦军长驱直入,前线军队又寡不敌众,在葭萌一战大败,最终蜀国被灭。这条路因此被命名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也就是《史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记载的这条路。
兵家必争
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剑阁自古就是蜀北之屏障,入蜀之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梁山由大、小剑山组成,为剑门山脉西南段,便是剑门的古称,距今剑阁县城30公里,其山从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长达百余里,峻岭横空,危崖高耸,气势磅礴。主峰大剑山,峰如剑插,石壁横亘,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故称“剑门”。剑门地势险峻,是秦蜀交通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