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途径甘肃之处,有一处关口名为嘉峪关。嘉峪关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建,此后168年间反复修建,成为明长城西端的第一要关,同时也是万里长城最为壮观的地带和关城。
要地鸟瞰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市区西南方6公里开外,居高临下,四周地势险要。嘉峪关山谷狭窄,横穿沙漠戈壁,前后连接着黑山悬壁长城和天下第一墩,纵向绵延15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为河西第一隘口。
风云变幻
嘉峪关位于甘肃西部的荒漠地区,把守着河西走廊最西地段要道。在巍峨的祁连山和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组构而成的北山之间的河西走廊东西长达1000公里,与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的古道一起连成了古代“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道路崎岖难行,到了嘉峪关口,两边峡谷陡然压迫,更加惊险万分。这条古道东通古肃州,即今日酒泉,西至安西,同时是长安前往西域的要道。西域的范围包括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东部,这里有许多建于绿洲之上的“城邦”,时不时威胁着中原大地统治政权。到了明朝时期,东部吐鲁番日益强大,河西走廊各城成为其侵略野心的首选之地。这时候嘉峪关便成为防御西部敌军的军事要地,对保障河西地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原与吐鲁番军队在此地展开的战斗数不胜数。尽管嘉峪关身处荒漠,却因城中有井,山上有泉,因此并不缺乏淡水资源。广阔的关城横卧于大漠之上,雄伟壮阔,两侧城墙与山相连,朱红色的城楼与祁连山玉雪般的山峰遥相呼应,美不胜收,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豪迈气壮的诗篇。今日登楼眺望,可见绵延万里的长城游至天际,天晴的时候或能见到海市蜃楼。
嘉峪关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作为兵家必争之地,首当其冲。坚不可摧的关城是它最为重要的防御核心,另有东西两个城门外的小城与关城一同修建,在抵御外敌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关城的作战模式通常采取关门打狗式——通过主动将部分敌人引进来,再前后断其退路,瓮中捉鳖。居高临下的城门,稍作火攻、箭射、滚石,即可让敌人失去反抗能力,任凭宰割。嘉峪关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联合南部的讨赖河谷构成一座天然的关防屏障,周围烽燧、墩台阡陌交错,浑然一体,壮阔非常。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地势天然而成,四周共有墩台66座,攻防皆可,被誉为“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