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作为撰写通俗历史的作者,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一些“技术”困难,比如描写战争时不得不涉及的地理知识。要让读者对某一场古代战役有准确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作者就必须对战争所在地的城池、山川、地形、方位等等具体而微的细节了如指掌。而赵王就是我所见过的这方面的行家之一。在本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仅举一例:
宇文泰要想确保河南不失,必定要夺取河阳三城。
河阳三城依靠黄河浮桥连接。黄河北岸为北中城,也称河阳城;河中流沙聚成沙洲,长约一里,称为中渚;南岸之城,称为河阴大城,规模最为庞大。通过河阳三城,往北可长趋到上党,直至太原;东北过清临关,便可直达邺城;如果南下,离洛阳更是咫尺之间。此地被后人称为“天下之腰膂,南北之噤喉”。
好了,一部极具技术含量、而且轻松有趣的《后三国风云》已经在众多网友望眼欲穿的等待中付梓面世了。
终于有更多读者能够一睹为快。这是赵王的幸运,更是读者的幸运。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无疑都希望华夏文明能够在21世纪再造辉煌、重启盛世。而在此之前,我们或许有必要先把目光转回历史深处。因为那里有一种力量一直在传承,因为那里隐藏着我们这个族群一次次涅重生的密码。
我们误以为,历史上唯有魏、吴、蜀三国鼎立,可南北朝末的三国鼎立与汉末三国的状况几乎一致。
公元534年,北朝的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与南朝的梁三国鼎立。其中东魏的高欢家族拥有中原大地,西魏的宇文泰集团占据关中旧地,梁国的萧衍偏安南方一隅。随后,东魏与西魏发生过极其惨烈的战役,最终双方都筋疲力尽,只好暂时偃旗息鼓,准备休养生息后再次秣马厉兵,一举消灭对方,梁朝则隔岸观火,时刻准备趁火打劫。
其后东魏为北齐的高洋所篡,而引狼入室的梁朝政权经侯景之乱后为陈霸先所取,西魏也转而为北周的宇文家族继承。于是新成立的北齐、陈、北周继续三国鼎立,互相攻伐。最终北周在宇文邕的带领下于公元577年攻灭北齐,但随即又被外戚杨坚所窃取,最终隋朝于公元589年渡过长江,轻而易举消灭陈朝,完成三国统一大业(此三国统一的状况与当时的魏灭蜀,然后被晋朝取代,最后由晋朝灭吴相比几乎同出一辙)。
如此看来,汉末三国可称为前三国,此三国可称为后三国。这可不是我杜撰,唐人丘悦曾撰写《三国典略》,记述了这时期的史事。可见早在唐人眼里,也认为这是三国鼎立。可后人由于习惯或者偷懒,一直把这段三国鼎立的时期仍称做南北朝。前后三国所处的阶段也非常凑巧:前三国上承秦汉,后三国开启隋唐,中间连接着扑朔迷离的魏晋南北朝。
与前三国相比,后三国也是人才涌现,其人物魅力丝毫不逊于前。如高欢,虽起于六镇函吏(军队的邮递员)之间,却能依靠六镇流民崛起,击败当时雄霸天下的尔朱家族,其英雄气概堪比曹操;如宇文泰,虽只占据关中一隅,却能苦心经营,创建府兵制,以弱胜强,为统一中国打下牢固基础;如陈庆之,只有兵卒七千,却能击败北魏几十万的大军,横行北方,赢得“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美誉,与西方的汉泥拔相比毫不逊色;如韦孝宽足智多谋,孤守玉壁一城,以弱制强,使高欢的几十万大军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终无所获,是中国战争史最为出色的守城战之一;如高敖曹,虽是汉人,却在那个鲜卑军人横行的年代里独树一帜,为汉人树立了勃勃的尚武精神……
无需列举更多,单是拿出西魏的一个武川军团来,便已使前三国的英雄黯然失色了。台湾诗人余光中说李白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这有的夸张;但我却敢说“武川军人一挺胸,便是整个隋唐”,这可没有半点虚构——隋文帝的父亲杨忠、唐高祖的祖父李虎、三朝国丈独孤信,还有多数隋唐的开国元勋都源自这个军团。
我们在唐诗中也能找到这个时代的精彩记忆。“南朝四百八十寺”让人遥想起佛心天子梁武帝和佛教鼎盛时的壮景;“小怜玉体横陈夜”则能勾起人们对“无愁天子”高纬和宠妃陈小怜的无限遐想;而“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更能让人追忆起陈后主和隋炀帝这两个活宝的奢靡生活……
后三国承接的是各族融合争斗、民不聊生的局面,开创的却是雄踞东亚、扬眉吐气的隋唐盛世。而这转变却只有五十多年的时间。后三国的英雄们是靠怎样的智慧才带领华夏文明走出了这四分五裂的局面呢?
几乎同在汉魏晋时期,我们的中华文明、西方的罗马文明都受到了游牧民族的无情冲击,在蛮族的铁蹄下痛苦呻吟。在血与火的洗礼下,我们中华文明艰难地行走了接近300年的漫漫长夜,终于在后三国结束后迎来了隋唐盛世,而罗马文明却在崩亡后一蹶不振,在中世纪继续探索近千年。
我们的文明何以能在这血与火的融合中迅速征服那些野蛮的邻居,以此获得新的血液,创造凤凰涅的辉煌呢?而西方的罗马文明何以一旦破碎便不在复合,只能走上四分五裂的道路呢?
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回那个英雄辈出的辉煌时代,去会会那些湮没无闻的英雄,解开内心的疑惑……